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回答问题。材料一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例如建筑的艺术和风格,住宅的安排和使用,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曲、饮食、服饰的特点,以及社会风尚、节日和民族传统等,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不能离开民族文化而存在的。任何一个民族的人们都热爱本民族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习惯于本民族的习俗、生活方式,并关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这种表现,通常称为民族感情。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民族内部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因而在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中渗透着不同的阶级意识因素。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的还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形成过程中,一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属于一个民族。这种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有些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甚至民族共同语言等特征都已发生变化,但他们的民族自我意识仍然明显存在,成为维系该民族的重要因素。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一些处于受歧视和被压迫地位的民族,对其他民族存有隔阂和不信任心理,对于伤害本民族尊严和民族平等的行为颇为敏感。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频繁,民族的传统和生活习俗等随之发生变化,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也不能不发生变化。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后,各民族的精神面貌将逐渐趋于一致,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将最终消失。材料二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有时需要把人类社会成员进一步划分为群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而其划分的根据则各有各的实用性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各自“利益”不同的群组加以界定,并处理群组之间的利益冲突。对于人类社会中“群组”的划分,根据具体实性目的可以有许多种方法,如划分为阶级、阶层,或者按种族、民族、种姓、性别、年龄、职业、政治等划分,以及各类自发或非自发形成的组织群体。“民族”族群之间的差别是区分“民族”族群的基础,我们可以列举的主要差别有:(1)体质差异(包括外貌、肤色、毛发、体形等,体质差异是与血缘关系的远近密切关联的);(2)文化差异(最突出的是语言差异,其次是宗教差异,还有价值观念差异、生活习俗差异等);(3)经济差异(传统经济活动类型,经济活动中不同的角色,分配方式中的本质性差异等);(4)居住地差异(不同的地域,或者同一个地区中不同的自然或人文生态区域,居住流动性等)。世界各国学术界对于民族区分的标准,大致与此相同,在我们把一个族群与另一个族群做对比时,它们之间可能同时存在着一个以上的差异。而且由于历史上或近代各族群之间所发生的密切交往和行政区划的复杂变化,出现了许多“混合型”族群或某些族群中存在着一些“混合型”部分,这就使得族群鉴别和差异分析变得更为困难。一个族群与周围其他族群具有差别的方面越多,差别程度越大,它的民族意识也就越强;反之,差别越少越不明显,民族意识就越淡漠。一个民族内部,根据其人口居住地点的环境和与其他民族交往程度的不同,各部分成员的民族意识的强弱也会存在着程度的不同。所以应当把一个民族的成员们具有的民族意识的状况,看作是十分复杂,各自不同和不断变化的,而不是整齐划一的。材料三不同的族群名称一旦确立之后,除了反映族群之间的实质性差别外,也会具有一定的固定形象和符号象征意义。在民族意识和凝聚力增强的过程中,一些本族的古代传说(如黄帝对于汉族),历史人物(如成吉思汗对于蒙古族),与本族群有关的山水城市,本族群独有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歌曲舞蹈等等,都可能被固定下来,不断加工或者神化,最终被人们视做本民族的象征。这些象征或者标志着本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或者标志着本民族与其他族群的区别,成为向下一代进行民族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时民族差别在许多方面完全消失了,人们甚至很难指出两个民族之间的实质性差别,但由于抽象的“民族象征”仍未消失,人们的民族意识也依然存在。在缺乏实质性差别但是存在族群特殊利益的情况下,也许“民族象征”会被人们有意地强化,作为维持本族民众的民族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民族关系长期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下,或者政府有关政策有意或无意地不断强化民族界限和民族意识的情况下,这些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东西就会被人们强化,甚至创造出新的民族象征来。而当民族平等真正实现,民族融合成为大趋势和部分成为现实时,这些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东西就会逐步淡化甚至消失。正常发展的社会,它的各个方面(包括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应当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的方向相一致。民族意识的产生与演变十分复杂,影响民族意识变化的因素也很多。对于民族意识的发展方向,民众与政府都在有意识地进行某种引导。民族象征的创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强化或弱化,都反映着一个国家民族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龚永辉著《民族识别与民族理论的文化自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民族意识——强弱状态B.民族意识——表现形式C.民族意识——形成因素D.民族意识——未来瞻望(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需要把人类社会成员进一步划分为群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而其划分的根据则各有各的实用性目的。B.民族差别完全消失的时候,由于抽象的“民族象征”的存在,即使人们很难指出两个民族之间的实质性差别,人们的民族意识也依然存在。C.在民族关系的矛盾冲突与政府有关政策的影响下,民族象征意义的东西就会被人们强化,就会创造出新的民族象征来。D.尽管出现了许多“混合型”族群或某些族群中存在着一些“混合型”部分,学术界对于民族族群区分标准大致相同,主要是体质差异、文化差异、经济差异、居住地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关联民族意识的强弱。(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是对“民族意识”的总体介绍,厘清了“民族意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全文演绎前提。B.材料二在分析人类社会群组划分过程中,提出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需要将社会划分成不同单元,只有正确的划分社会单元,才能处理社会利益冲突。C.民族意识的凝聚力是强大的,在民族消失之后,民族意识会以民族象征形态长期存在,并和社会发展保持方向一致。D.三则材料围绕“民族意识”话题有序并列展开对比论述与思辨,逻辑严谨,事实生动,理论清晰。(4)请根据材料一,说说你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理解。(5)本文提出宗教信仰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也谈及其与语言、文化、历史的关系。请你从民族与国家、宗教、文化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2.(16分)阅读回答问题。乌撒的猫H.P.洛夫克拉夫特据说在斯凯河之外的乌撒,谁也不能杀猫。此刻望着它趴在火堆前咕噜咕噜叫唤,我对此更是深信不疑。因为猫是神秘的生灵,能够接近人类看不见的怪异事物。猫是远古埃古普托斯的灵魂,承载着被遗忘城市梅罗和俄斐的传说。猫是丛林之主的亲属,继承了邪灵出没的古老非洲的秘密。斯芬克斯是猫的表亲,猫会说斯芬克斯的语言。但猫的历史比斯芬克斯还要悠久,记得斯芬克斯已经遗忘的往事。在乌撒的镇民禁止杀猫之前,曾经有过一个老佃农,他和他老婆喜欢诱捕和杀死邻居家的猫。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不过确实有许多人讨厌猫在夜晚间出的响动,不喜欢猫在黎明时分的院子和花园里偷偷摸摸地乱转。原因暂且不论,总之这对老夫妻诱捕和杀死了胆敢靠近他们住处的每一只猫,而且从中得到了莫大的乐趣。根据大家在入夜后听见的一些声响,许多镇民认为他们杀猫的手段相当残忍。不过,镇民不会和那对老夫妻讨论这种问题,一方面因为那两张饱经风霜的老脸永远挂着的表情,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的窝棚特别小,阴森森地藏在几棵枝叶茂盛的橡树底下,外面还隔着一个无人照料的院子。实话实说,猫的主人既痛恨那两个老家伙,但更害怕他们。没有人敢痛斥两人是暴虐的凶手,只好小心照顾至爱的宠物、家中的捕鼠能手,不让它们接近阴森树木下的那间偏僻小屋。然而疏怒总是在所难免,终究会有谁家的猫莫名失踪,入夜后响起那些声音时,失主不是无能为力地哀叹,就是感谢命运没有让他的孩子这么消失,借此安慰自己。因为乌撒的镇民实在淳朴,况且也不知道每一只猫最初的来历。有一天,一支古怪的流浪大篷车队从南方走进了乌撒铺着鹅卵石的狭窄街道。这些漂泊者肤色黝黑,一点也不像每年经过小镇两次的其他行商。他们在市集支起摊位,靠预言未来换取银币,向商贩购买颜色艳丽的珠子。谁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来自何方,但大家都见过他们念诵怪异的祷词。他们的车身上画着猫头人身、鹰头人身、羊头人身和狮头人身的古怪图画。车队的首领戴着头饰,这个头饰有一对角,双角之间是一枚造型奇特的圆盘。大篷车队里有个小男孩,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只有一只小黑猫和他做伴。瘟疫对他没有手下留情,不过也留下这只毛茸茸的小东西来纡解他的悲伤。年幼的时候,一个人能从一只小黑猫的憨态中得到莫大的安慰。肤色黝黑的人们叫他美尼斯,他每天坐在绘着怪异图画的马车的踏脚台阶上和优雅的小黑猫玩耍,欢笑远远多于哭泣。车队待在乌撒的第三个早晨,美尼斯找不到小猫了。他在市集大声哭泣,有几位镇民告诉了他那对老夫妻和夜间那些凄惨声音的事情。美尼斯听完他们的话,哭泣变成了思索,最终开始祷告。他向太阳仲展双臂,用镇民不懂的语言祈祷——不过话也说回来,镇民并没有很认真地听他在念叨什么,因为天空和云朵变幻出的怪异形状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说来奇怪,就在小男孩对天空祈愿的时候,云朵似乎形成了各种朦胧模糊的怪异物体,比方说兽首人身、角顶圆盘的怪物。大自然充满了这一类能够激发想象力的奇观。当天夜里,大篷车队拔营离开,从此再也没有露面,而镇民陷入困惑,因为他们发现整个小镇都找不到一只猫了。无论大猫小猫、黑猫灰猫、黄猫白猫还是条纹三花,每一户人家的猫都从壁炉前消失得无影无踪。老镇长克兰侬信誉旦旦地说是那些黑肤外来者搞的鬼,为了报复美尼斯的小猫被人杀死,他们带走了镇上所有的猫,他诅咒大篷车队和那个小男孩。但瘦骨嶙峋的公证人尼斯声称老佃农夫妇更值得怀疑,因为他们对猫的憎恶众所周知,而且最近越来越肆无忌惮,只是谁也不敢去责备那两个恶毒的家伙。然而,旅店老板的儿子阿塔尔赌咒说他在黄昏时分见到乌撒镇所有的猫都聚在那个可憎的院子里,两两并排,绕着窝棚非常缓慢而庄重地踱步,像是在施行某种闻所未闻的动物仪式。镇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的话。尽管他们担心那对恶毒的老夫妻已经用魔法迷住并杀死了所有的猫,但他们不敢冲过去质问老佃农,而是想等他走出那个阴森可怕的院子再说。于是,乌撤镇在徒然的愤怒中沉沉入睡,等人们在清晨醒来———天哪!所有的猫都回到了它们最喜欢的壁炉前!无论大猫小猫、黑猫灰猫、黄猫白猫还是条纹三花,一只猫都没有少。这些猫看上去都毛色光鲜,肚皮浑圆,满意地咕噜咕噜直叫唤。镇民互相讨论,大为惊异。老克兰侬坚持认为它们是被黑肤外来者带走了,因为猫进了老夫妇的窝棚从来是有去无回。不过,有一件怪事得到了所有人的注意,那就是没有一只猫愿意吃分给它们的肉,喝摆在它们面前的牛奶。整整两天,乌撒镇这些毛色光鲜、懒洋洋的猫都不碰任何食物,只顾在炉火前或太阳下打盹儿。整整过了一个星期,镇民才注意到树下窝棚到了黄昏时分也不会亮起灯光。瘦子尼斯发现自从猫全体离家的那晚开始,就没有人再见过那对老夫妻。又过了一个星期,镇长决定克服恐惧,以履行职责的心态去一趟那个沉寂得奇怪的窝棚。出于谨慎起见,他还是拉上了铁匠尚恩和石匠苏尔做个见证。他们撞开形同虚设的房门,只发现地上躺着两具剔得干干净净的人类骨架,阴暗角落里有许多形状古怪的甲虫爬来爬去。乌撒的镇民对此讨论了很久。验尸官扎斯和瘦子公证人尼斯争论不休,各种各样的问题淹没了克兰侬、尚恩和苏尔。就连旅店老板的儿子阿塔尔也受到了仔细的盘问,最后还得到了一份甜点当作奖赏。他们讨论老佃农夫妇,讨论黑肤者的流浪大篷车队,讨论小美尼斯和他的小黑猫,讨论美尼斯的祈祷和祈祷时的天空变化,讨论大篷车队离开当晚猫的表现,讨论后来在那个可憎院子中阴森树下窝棚里发现的东西。最后,镇民全体通过了那条著名的法令,哈索格的商人将其告诉世人,尼尔的旅行者们热烈讨论。简而言之就是:在乌撒镇,谁也不能杀猫。(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老佃农和他老婆喜欢诱捕和杀死邻居家的猫,是因为他们讨厌猫在夜晚闹出响动,不喜欢猫在黎明十分到他的院子和花园里偷偷摸摸的乱转。B.镇民没有人痛斥老佃农夫妇杀猫行为,只好小心照顾至爱的宠物、家里的捕鼠能手,不让他们接近阴森树木下的偏僻小屋,根本原因是他们胆小怕事。C.失主不是无能为力的哀叹,就是感谢命运没有让他的孩子这么消失,借此安慰自己。意在表明镇民本性善良。D.美尼斯找不到小猫了,哭泣变成了思索,最终开始祷告。意在表明他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以第一人称完成真实亲切的带入叙事之后,便快速转为第三人称叙事,从而摆脱时间和空间限制,完成故事倒叙。这是作者的匠心,意在直接客观地展示故事主体。B.小说人物众多,却没有出现任何直接的语言对话描写,意蕴深远,耐人寻味。C.小说赋予乌撒猫、老佃农夫妇、镇民、大篷车队以深刻的隐喻意义,完成对文明与邪恶、蒙昧与世故、圣哲与人俗之间的多元秩序的思考,主题深刻,立意高远。D.结尾段强调:“乌撒镇,谁也不能杀猫。”与开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完成全文的插叙表达。(3)小说第一段刻意强调乌撒猫与埃古普托斯、斯芬克斯、丛林之主,以及与梅罗古城和俄斐古城的亲密关系,对于塑造乌撒猫的形象和行文逻辑有什么作用?请分析。(4)中国古代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如果用本文的核心意象“乌撒之猫”去换太子,小说会在哪些方面有变化?请分条列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回答问题。吴复,字伯起,合肥人。少负勇略。元末,集众保乡里。归太祖于濠,从克泗、滁、和、采石、太平,累官万户。从破蛮子海牙水寨,定集庆。从徐达攻镇江,斩元平章定定。下丹阳、金坛,克常州,进统军元帅。徇江阴、无锡,还守常州。张士诚兵奄至,力战,败之。追奔至长兴,连败之于高桥、太湖及忠节门,士诚夺气。从援安丰,平武昌。从徐达克庐州,下汉、沔、荆诸郡县,授镇武卫指挥同知,守沔阳。从常遇春下襄阳,别将破安陆,擒元同佥任亮,遂守之。克汝州、鲁山。洪武元年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悉平郧均房竹诸山寨之不附者。三年从大将军征陕西,败扩廓,擒其将。又败扩廓于秦州。征吐番,克河州,援汉中,拔南郑。明年从傅友德平蜀。又明年从邓愈平九溪、辰州诸蛮,克四十八洞,还守安陆。七年进大都督府金事。巡北平还,授世袭指挥使。十一年从沐英再征西番,擒三副使,得纳邻哈七站之地。明年,师还,论功封安陆侯,食禄二千石。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克普定,城水西。充总兵官,剿捕诸蛮,遂由关索岭开箐道①,取广西。十六年克墨定苗,至吉刺堡,筑安庄、新城,平七百房诸寨,斩获万计,转饷盘江。是年十月,金疮发,卒于普定。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加禄五百石,子世券。复临阵奋发,冲犯矢石,体无完肤。平居恂,口不言征伐事。在普定买妾杨氏,年十七。复死,视殓毕,沐浴更衣,自经死。封贞烈淑人。子杰嗣,屡出山、陕、河南、北平,练兵从征。二十八年,有罪,从征龙州,建功自赎。建文中,帅师援真定,战白沟河,失律,谪南宁卫指挥使。永乐元年,子璟乞嗣,正统间,再三乞,皆不许。弘治六年,孙铎援诏乞嗣,亦不许。十八年,录复子孙世职千户。(选自《明史•列传第十八》)【注】①箐道:竹木丛中的山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洪武元年/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悉平郧均房竹诸山寨之不附者B.洪武元年/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悉平郧/均/房/竹诸山寨之不附者C.洪武元年/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悉平郧/均/房/竹诸山寨之不附者D.洪武元年/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悉平郧均/房竹诸山寨之不附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祖,太祖作为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明朝太祖朱元璋,宋朝太祖赵匡胤。B.同佥,官名,元置。位在院使、知院、同知、佥院之下,而在院判之上,正四品,为该院主官之一。为院使或知院的佐官。C.体无完肤,意思是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现在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D.自经,文中的意思和杜甫“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自经”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复凭借自己的才干,得到了明太祖的赏识,也因此一直跟随明太祖征战安徽、江苏等地,功勋卓著,泽被后世。B.吴复受明太祖的赏识重用。洪武元年被任命为安陆卫指挥使;七年被任命为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十二年论功被封为安陆侯。C.由于吴复儿子的作战失误,吴复的后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能够得到世袭的官位,后来才得到了世袭千户的职位。D.吴复巡行江阴、无锡,回来后守卫常州。张士诚的部队突然而至,吴复竭力作战,打败了敌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明年,师还,论功封安陆侯。②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加禄五百石,予世券。(5)结合文本概括吴复与徐达共同作战的经历。4.(9分)阅读回答问题。霜天晓角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人物、环境、故事要素气质鲜明,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B.这首词具有散文特征,联想和想象丰富生动,行文精巧别致。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D.这首词与《涉江采芙蓉》相同,塑造人物都用了心理描写。(2)请从闺怨诗的角度,以窗内围中人为基本要素,对全词作鉴赏分析。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①李白的《将进酒》中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句的感叹,更使诗人的郁愤、失意之情具有了典型意义。②陆游在《书愤》中通过,两句的感叹,暗示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③“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一词在很多古诗中出现,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7分)阅读回答问题。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历史的天空中,英雄烈士①,是中华民族闪亮的精神坐标。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有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祖国建设的热土、保家卫国的一线②、抛洒热血,他们为了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万千忠骨,万千热血,他们以灼热的信仰信念、炽烈的家国情怀,书写了③的壮丽篇章。设立国家纪念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正是为了以国家的名义向他们致敬,深切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不久前,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88位志愿军英烈在祖国大地安息。军号吹奏的《思念曲》,人们回忆起黄继光及邱少云等英雄功臣,回忆起“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的民族血性,回忆起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的艰苦斗争。精神的伟力,总能带来心灵的震撼;信仰的光芒,总能穿越时空的阻隔。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强大力量。(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7.(13分)阅读回答问题。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萋萋,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跳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忆往事,他不会因为本来,四时不同,爱者各异。人们大都是用自己的心情去体贴那无言的自然。所以春花灼灼,难免林小姐葬花之悲;秋色似水,亦有欧阳修夜读之凉。其实顺着自然之理,倒应是另一种感慨。芳草萎萎,杨柳依依,春景给人的是勃发的踊跃之情,是幻想,是憧憬,是出航时的跳望;天高云淡,万山红遍、秋色给人的是深沉的思索,是收获,是胜利,是到达彼岸后的欢乐。一个人只要是献身于一种事业,一步步地有所前进,他的感情就应该和这大自然一样的充实。我站在这秋的山巅,遥望那远处春天曾走过的小路,不觉想起保尔在晚年关于年华的那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生活庸俗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我想,不管是少年、青年还是中年人,都请来这大自然的秋色中放眼一望吧。她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去创造人生。(1)文中加点叠音词的使用独具特色,请具体说明。(2)文中引用了保尔的名言,请分析其作用。(3)文中长短句结合、整散句搭配使用,请分析其使用效果。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数学中有这样的表达:直线由无数个点构成,点动成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长度无法度量;射线由一个端点引出的另一边可以无限延长的线,无法测量长度;线段是指直线或射线上两点间的有限部分,两端都有端点,可以测量长度,有别于直线与射线,但可包含于直线与射线。请以材料表述为前提,联系人类社会进行哲理思辨,完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要体现自己的认知与思考。立意明确,标题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2023年辽宁省普通高中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回答问题。材料一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例如建筑的艺术和风格,住宅的安排和使用,语言、文字、音乐、舞蹈、戏曲、饮食、服饰的特点,以及社会风尚、节日和民族传统等,都表现出一个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不能离开民族文化而存在的。任何一个民族的人们都热爱本民族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习惯于本民族的习俗、生活方式,并关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这种表现,通常称为民族感情。在阶级社会里,由于民族内部存在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因而在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中渗透着不同的阶级意识因素。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的还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形成过程中,一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属于一个民族。这种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有些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甚至民族共同语言等特征都已发生变化,但他们的民族自我意识仍然明显存在,成为维系该民族的重要因素。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一些处于受歧视和被压迫地位的民族,对其他民族存有隔阂和不信任心理,对于伤害本民族尊严和民族平等的行为颇为敏感。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频繁,民族的传统和生活习俗等随之发生变化,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也不能不发生变化。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后,各民族的精神面貌将逐渐趋于一致,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将最终消失。材料二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有时需要把人类社会成员进一步划分为群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而其划分的根据则各有各的实用性目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各自“利益”不同的群组加以界定,并处理群组之间的利益冲突。对于人类社会中“群组”的划分,根据具体实性目的可以有许多种方法,如划分为阶级、阶层,或者按种族、民族、种姓、性别、年龄、职业、政治等划分,以及各类自发或非自发形成的组织群体。“民族”族群之间的差别是区分“民族”族群的基础,我们可以列举的主要差别有:(1)体质差异(包括外貌、肤色、毛发、体形等,体质差异是与血缘关系的远近密切关联的);(2)文化差异(最突出的是语言差异,其次是宗教差异,还有价值观念差异、生活习俗差异等);(3)经济差异(传统经济活动类型,经济活动中不同的角色,分配方式中的本质性差异等);(4)居住地差异(不同的地域,或者同一个地区中不同的自然或人文生态区域,居住流动性等)。世界各国学术界对于民族区分的标准,大致与此相同,在我们把一个族群与另一个族群做对比时,它们之间可能同时存在着一个以上的差异。而且由于历史上或近代各族群之间所发生的密切交往和行政区划的复杂变化,出现了许多“混合型”族群或某些族群中存在着一些“混合型”部分,这就使得族群鉴别和差异分析变得更为困难。一个族群与周围其他族群具有差别的方面越多,差别程度越大,它的民族意识也就越强;反之,差别越少越不明显,民族意识就越淡漠。一个民族内部,根据其人口居住地点的环境和与其他民族交往程度的不同,各部分成员的民族意识的强弱也会存在着程度的不同。所以应当把一个民族的成员们具有的民族意识的状况,看作是十分复杂,各自不同和不断变化的,而不是整齐划一的。材料三不同的族群名称一旦确立之后,除了反映族群之间的实质性差别外,也会具有一定的固定形象和符号象征意义。在民族意识和凝聚力增强的过程中,一些本族的古代传说(如黄帝对于汉族),历史人物(如成吉思汗对于蒙古族),与本族群有关的山水城市,本族群独有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歌曲舞蹈等等,都可能被固定下来,不断加工或者神化,最终被人们视做本民族的象征。这些象征或者标志着本民族在历史上的辉煌,或者标志着本民族与其他族群的区别,成为向下一代进行民族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时民族差别在许多方面完全消失了,人们甚至很难指出两个民族之间的实质性差别,但由于抽象的“民族象征”仍未消失,人们的民族意识也依然存在。在缺乏实质性差别但是存在族群特殊利益的情况下,也许“民族象征”会被人们有意地强化,作为维持本族民众的民族意识的重要手段。在民族关系长期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下,或者政府有关政策有意或无意地不断强化民族界限和民族意识的情况下,这些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东西就会被人们强化,甚至创造出新的民族象征来。而当民族平等真正实现,民族融合成为大趋势和部分成为现实时,这些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东西就会逐步淡化甚至消失。正常发展的社会,它的各个方面(包括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应当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的方向相一致。民族意识的产生与演变十分复杂,影响民族意识变化的因素也很多。对于民族意识的发展方向,民众与政府都在有意识地进行某种引导。民族象征的创造,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强化或弱化,都反映着一个国家民族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龚永辉著《民族识别与民族理论的文化自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DA.民族意识——强弱状态B.民族意识——表现形式C.民族意识——形成因素D.民族意识——未来瞻望(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需要把人类社会成员进一步划分为群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而其划分的根据则各有各的实用性目的。B.民族差别完全消失的时候,由于抽象的“民族象征”的存在,即使人们很难指出两个民族之间的实质性差别,人们的民族意识也依然存在。C.在民族关系的矛盾冲突与政府有关政策的影响下,民族象征意义的东西就会被人们强化,就会创造出新的民族象征来。D.尽管出现了许多“混合型”族群或某些族群中存在着一些“混合型”部分,学术界对于民族族群区分标准大致相同,主要是体质差异、文化差异、经济差异、居住地差异。这种差异直接关联民族意识的强弱。(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A.材料一是对“民族意识”的总体介绍,厘清了“民族意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了全文演绎前提。B.材料二在分析人类社会群组划分过程中,提出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需要将社会划分成不同单元,只有正确的划分社会单元,才能处理社会利益冲突。C.民族意识的凝聚力是强大的,在民族消失之后,民族意识会以民族象征形态长期存在,并和社会发展保持方向一致。D.三则材料围绕“民族意识”话题有序并列展开对比论述与思辨,逻辑严谨,事实生动,理论清晰。(4)请根据材料一,说说你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理解。(5)本文提出宗教信仰与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也谈及其与语言、文化、历史的关系。请你从民族与国家、宗教、文化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梳理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迭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D.“民族意识——未来瞻望:随着民族象征出现会不断加强;随政府和民众引导而长期存在”错误,一是政府和民众引导方向定性不明,扩大了引导内涵;二是材料一明确阐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将最终消失。故选D。(2)A.“需要把人类社会成员进一步划分为群组”,绝对化了,与原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有时需要把人类社会成员进一步划分为群组”,选项缺少限定性词语“有时”。B.“民族差别完全消失”绝对化,与原文“有时民族差别在许多方面完全消失了,人们甚至很难指出两个民族之间的实质性差别”的表述不符。C.选项表述错误。材料三第三段,原文危“在民族关系长期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下,或者政府有关政策有意或无意地不断强化民族界限和民族意识的情况下,这些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东西就会被人们强化,甚至创造出新的民族象征来”,有“长期冲突”“或”“有意无意地”“甚至”,选项中是有限前提和无限前提、或然结果和必然结果关系与原文不符。故选D。(3)B.“需要……”错误,原文是“有时需要”,这里是需要,选项表述绝对化。C.“民族意识会以民族象征形态长期存在,并和社会发展保持方向一致”错误,结合“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一些处于受歧视和被压迫地位的民族,对其他民族存有隔阂和不信任心理,对于伤害本民族尊严和民族平等的行为颇为敏感。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频繁,民族的传统和生活习俗等随之发生变化,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也不能不发生变化。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后,各民族的精神面貌将逐渐趋于一致,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将最终消失”分析可知,民族意识不会长期存在,当民族平等真正实现,民族融合成为大趋势和部分成为现实时,共产主义实现时,这些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东西就会逐步淡化甚至消失。D.“并列展开”错误,三则材料不是并列关系,材料一是总体介绍民族意识;材料二侧重讲述其产生原因;材料三讨论的是其象征意义。故选A。(4)结合“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可知,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结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可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结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可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结合“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有的还与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在形成过程中,一定的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属于一个民族。这种民族自我意识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后,各民族的精神面貌将逐渐趋于一致,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将最终消失”可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将最终消失。(5)结合“‘民族’族群之间的差别是区分‘民族’族群的基础……文化差异(最突出的是语言差异,其次是宗教差异,还有价值观念差异、生活习俗差异等”“由于历史上或近代各族群之间所发生的密切交往和行政区划的复杂变化,出现了许多‘混合型’族群或某些族群中存在着一些‘混合型’部分”可分析出,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我们中华民族的实际情况,56个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世界上还有大和民族、美利坚民族等,据此可分析出,现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国度为区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单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历史来源的人群。文中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广泛、频繁,民族的传统和生活习俗等随之发生变化,民族的性格、情操和爱好也不能不发生变化”,中华民族中很多民族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比如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满族信奉萨满教,而有的民族信奉两种以上的宗教。很多民族都不再说自己的民族语言,而统一为汉语。据以上内容可分析出,现代同一个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也可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语言。答案:(1)D(2)D(3)A(4)①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②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往往与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地位有密切关系。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④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及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将最终消失。(5)①民族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②现代的民族概念,可以是以国度为区分的人群,也可以是单指有共同的文化概念,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历史来源的人群。③现代同一个民族可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同一个民族也可有不同的历史渊源,不同的民族也可用相同的语言。2.(16分)阅读回答问题。乌撒的猫H.P.洛夫克拉夫特据说在斯凯河之外的乌撒,谁也不能杀猫。此刻望着它趴在火堆前咕噜咕噜叫唤,我对此更是深信不疑。因为猫是神秘的生灵,能够接近人类看不见的怪异事物。猫是远古埃古普托斯的灵魂,承载着被遗忘城市梅罗和俄斐的传说。猫是丛林之主的亲属,继承了邪灵出没的古老非洲的秘密。斯芬克斯是猫的表亲,猫会说斯芬克斯的语言。但猫的历史比斯芬克斯还要悠久,记得斯芬克斯已经遗忘的往事。在乌撒的镇民禁止杀猫之前,曾经有过一个老佃农,他和他老婆喜欢诱捕和杀死邻居家的猫。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不过确实有许多人讨厌猫在夜晚间出的响动,不喜欢猫在黎明时分的院子和花园里偷偷摸摸地乱转。原因暂且不论,总之这对老夫妻诱捕和杀死了胆敢靠近他们住处的每一只猫,而且从中得到了莫大的乐趣。根据大家在入夜后听见的一些声响,许多镇民认为他们杀猫的手段相当残忍。不过,镇民不会和那对老夫妻讨论这种问题,一方面因为那两张饱经风霜的老脸永远挂着的表情,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的窝棚特别小,阴森森地藏在几棵枝叶茂盛的橡树底下,外面还隔着一个无人照料的院子。实话实说,猫的主人既痛恨那两个老家伙,但更害怕他们。没有人敢痛斥两人是暴虐的凶手,只好小心照顾至爱的宠物、家中的捕鼠能手,不让它们接近阴森树木下的那间偏僻小屋。然而疏怒总是在所难免,终究会有谁家的猫莫名失踪,入夜后响起那些声音时,失主不是无能为力地哀叹,就是感谢命运没有让他的孩子这么消失,借此安慰自己。因为乌撒的镇民实在淳朴,况且也不知道每一只猫最初的来历。有一天,一支古怪的流浪大篷车队从南方走进了乌撒铺着鹅卵石的狭窄街道。这些漂泊者肤色黝黑,一点也不像每年经过小镇两次的其他行商。他们在市集支起摊位,靠预言未来换取银币,向商贩购买颜色艳丽的珠子。谁也说不清他们到底来自何方,但大家都见过他们念诵怪异的祷词。他们的车身上画着猫头人身、鹰头人身、羊头人身和狮头人身的古怪图画。车队的首领戴着头饰,这个头饰有一对角,双角之间是一枚造型奇特的圆盘。大篷车队里有个小男孩,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只有一只小黑猫和他做伴。瘟疫对他没有手下留情,不过也留下这只毛茸茸的小东西来纡解他的悲伤。年幼的时候,一个人能从一只小黑猫的憨态中得到莫大的安慰。肤色黝黑的人们叫他美尼斯,他每天坐在绘着怪异图画的马车的踏脚台阶上和优雅的小黑猫玩耍,欢笑远远多于哭泣。车队待在乌撒的第三个早晨,美尼斯找不到小猫了。他在市集大声哭泣,有几位镇民告诉了他那对老夫妻和夜间那些凄惨声音的事情。美尼斯听完他们的话,哭泣变成了思索,最终开始祷告。他向太阳仲展双臂,用镇民不懂的语言祈祷——不过话也说回来,镇民并没有很认真地听他在念叨什么,因为天空和云朵变幻出的怪异形状吸引住了他们的注意力。说来奇怪,就在小男孩对天空祈愿的时候,云朵似乎形成了各种朦胧模糊的怪异物体,比方说兽首人身、角顶圆盘的怪物。大自然充满了这一类能够激发想象力的奇观。当天夜里,大篷车队拔营离开,从此再也没有露面,而镇民陷入困惑,因为他们发现整个小镇都找不到一只猫了。无论大猫小猫、黑猫灰猫、黄猫白猫还是条纹三花,每一户人家的猫都从壁炉前消失得无影无踪。老镇长克兰侬信誉旦旦地说是那些黑肤外来者搞的鬼,为了报复美尼斯的小猫被人杀死,他们带走了镇上所有的猫,他诅咒大篷车队和那个小男孩。但瘦骨嶙峋的公证人尼斯声称老佃农夫妇更值得怀疑,因为他们对猫的憎恶众所周知,而且最近越来越肆无忌惮,只是谁也不敢去责备那两个恶毒的家伙。然而,旅店老板的儿子阿塔尔赌咒说他在黄昏时分见到乌撒镇所有的猫都聚在那个可憎的院子里,两两并排,绕着窝棚非常缓慢而庄重地踱步,像是在施行某种闻所未闻的动物仪式。镇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的话。尽管他们担心那对恶毒的老夫妻已经用魔法迷住并杀死了所有的猫,但他们不敢冲过去质问老佃农,而是想等他走出那个阴森可怕的院子再说。于是,乌撤镇在徒然的愤怒中沉沉入睡,等人们在清晨醒来———天哪!所有的猫都回到了它们最喜欢的壁炉前!无论大猫小猫、黑猫灰猫、黄猫白猫还是条纹三花,一只猫都没有少。这些猫看上去都毛色光鲜,肚皮浑圆,满意地咕噜咕噜直叫唤。镇民互相讨论,大为惊异。老克兰侬坚持认为它们是被黑肤外来者带走了,因为猫进了老夫妇的窝棚从来是有去无回。不过,有一件怪事得到了所有人的注意,那就是没有一只猫愿意吃分给它们的肉,喝摆在它们面前的牛奶。整整两天,乌撒镇这些毛色光鲜、懒洋洋的猫都不碰任何食物,只顾在炉火前或太阳下打盹儿。整整过了一个星期,镇民才注意到树下窝棚到了黄昏时分也不会亮起灯光。瘦子尼斯发现自从猫全体离家的那晚开始,就没有人再见过那对老夫妻。又过了一个星期,镇长决定克服恐惧,以履行职责的心态去一趟那个沉寂得奇怪的窝棚。出于谨慎起见,他还是拉上了铁匠尚恩和石匠苏尔做个见证。他们撞开形同虚设的房门,只发现地上躺着两具剔得干干净净的人类骨架,阴暗角落里有许多形状古怪的甲虫爬来爬去。乌撒的镇民对此讨论了很久。验尸官扎斯和瘦子公证人尼斯争论不休,各种各样的问题淹没了克兰侬、尚恩和苏尔。就连旅店老板的儿子阿塔尔也受到了仔细的盘问,最后还得到了一份甜点当作奖赏。他们讨论老佃农夫妇,讨论黑肤者的流浪大篷车队,讨论小美尼斯和他的小黑猫,讨论美尼斯的祈祷和祈祷时的天空变化,讨论大篷车队离开当晚猫的表现,讨论后来在那个可憎院子中阴森树下窝棚里发现的东西。最后,镇民全体通过了那条著名的法令,哈索格的商人将其告诉世人,尼尔的旅行者们热烈讨论。简而言之就是:在乌撒镇,谁也不能杀猫。(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老佃农和他老婆喜欢诱捕和杀死邻居家的猫,是因为他们讨厌猫在夜晚闹出响动,不喜欢猫在黎明十分到他的院子和花园里偷偷摸摸的乱转。B.镇民没有人痛斥老佃农夫妇杀猫行为,只好小心照顾至爱的宠物、家里的捕鼠能手,不让他们接近阴森树木下的偏僻小屋,根本原因是他们胆小怕事。C.失主不是无能为力的哀叹,就是感谢命运没有让他的孩子这么消失,借此安慰自己。意在表明镇民本性善良。D.美尼斯找不到小猫了,哭泣变成了思索,最终开始祷告。意在表明他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开篇以第一人称完成真实亲切的带入叙事之后,便快速转为第三人称叙事,从而摆脱时间和空间限制,完成故事倒叙。这是作者的匠心,意在直接客观地展示故事主体。B.小说人物众多,却没有出现任何直接的语言对话描写,意蕴深远,耐人寻味。C.小说赋予乌撒猫、老佃农夫妇、镇民、大篷车队以深刻的隐喻意义,完成对文明与邪恶、蒙昧与世故、圣哲与人俗之间的多元秩序的思考,主题深刻,立意高远。D.结尾段强调:“乌撒镇,谁也不能杀猫。”与开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完成全文的插叙表达。(3)小说第一段刻意强调乌撒猫与埃古普托斯、斯芬克斯、丛林之主,以及与梅罗古城和俄斐古城的亲密关系,对于塑造乌撒猫的形象和行文逻辑有什么作用?请分析。(4)中国古代有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如果用本文的核心意象“乌撒之猫”去换太子,小说会在哪些方面有变化?请分条列出。【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解答】(1)A.“是因为他们讨厌猫在夜晚闹出响动,不喜欢猫在黎明十分到他的院子和花园里偷偷摸摸的乱转”解读过于表面,佃农以杀猫为乐,残暴血腥,隐喻邪恶残暴。B.“根本原因是他们胆小怕事”错,胆小怕事是表象,其根本原因是愚钝蒙昧,隐喻社会群体心理和形态。C.“意在表明镇民本性善良”错,折射社会公众群体不敢面对邪恶,但求自保的愚昧与私欲属性。故选D。(2)D.“与开篇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完成全文的插叙表达”错,结尾处仍是第三人称叙述过去的事情,并没有回到作者开篇看猫在壁炉前呼噜的即时时刻;与开篇构成倒叙,不是插叙。故选D。(3)“猫是远古埃古普托斯的灵魂,承载着被遗忘城市梅罗和俄斐的传说。猫是丛林之主的亲属,继承了邪灵出没的古老非洲的秘密。斯芬克斯是猫的表亲,猫会说斯芬克斯的语言。但猫的历史比斯芬克斯还要悠久,记得斯芬克斯已经遗忘的往事”,刻意强调乌撒猫与埃古普托斯、斯芬克斯、丛林之主,以及与梅罗古城和俄斐古城的亲密关系,这是乌撒猫的形象塑造的文化环境背景,规定了乌撒猫的形象气质。“猫是……”完成乌撒猫的概念定义,为小说行文演绎明确了逻辑前提。(4)《狸猫换太子》讲述北宋宋真宗皇后死后的事,当时刘妃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刘妃久怀嫉妒之心,唯恐李妃生了儿子被立为皇后,于是与宫中总管都堂郭槐定计,在接生婆尤氏的配合下,乘李妃分娩时由于血晕而人事不知之机,将一狸猫剥去皮毛,换走了刚出世的太子。本题要求分析如果用本文的核心意象“乌撒之猫”去换太子,小说会在哪些方面有变化。小说的人物形象会改变。小说中写“在乌撒的镇民禁止杀猫之前,曾经有过一个老佃农,他和他老婆喜欢诱捕和杀死邻居家的猫”,而能够将猫剥去皮毛、利用“乌撒之猫”换走太子的刘妃和郭槐就成了像文中杀猫的老佃农夫妇一样残忍凶暴的人。小说的环境背景会改变。小说开头介绍“乌撒之猫”,“猫是远古埃古普托斯的灵魂,承载着被遗忘城市梅罗和俄斐的传说。猫是丛林之主的亲属,继承了邪灵出没的古老非洲的秘密。斯芬克斯是猫的表亲,猫会说斯芬克斯的语言。但猫的历史比斯芬克斯还要悠久,记得斯芬克斯已经遗忘的往事”,使得故事带有西方宗教、超自然等神秘色彩;而《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发生在宋朝,背景是皇位之争;如果用“乌撒之猫”去换太子,小说的环境背景就发生了变化。小说的故事情节会改变。《狸猫换太子》中太子被换,李宸妃随被打入冷宫;真宗死后,仁宗赵祯即位,包拯奉旨赴陈州勘察国舅庞昱放赈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并为其平冤,迎李妃还朝。如果用“乌撒之猫”换太子,则“乌撒之猫”本身带有的神秘甚至诡异的色彩有可能改变故事的走向。小说的主题思想会改变。《狸猫换太子》表现的是邪不压正,正义总会到来,邪恶终将自食其果;而用“乌撒之猫”换太子,就变成了利用超自然的力量惩治邪恶,人类并非是掌握一切(随意生杀)的主导者,自然中还有无法掌控和理解的未知存在。小说的情感主题会改变。《狸猫换太子》中人们往往会对李宸妃和太子深表同情,对刘妃等人极其憎恶、痛恨,对还原真相的包青天由衷赞美和爱戴;而如果用“乌撒之猫”换太子,则人们大概率会对能够惩治邪恶的“乌撒之猫”的力量感到敬畏,小说的情感发生改变。给读者的审美感受会改变。《狸猫换太子》属于忠奸斗争故事系统与清官公案故事系统,人们的审美也主要在于正义战胜邪恶和对清官的崇敬和赞美,属于现实主义审美范畴;而用“乌撒之猫”换太子,属于用超自然的手法伸张正义,属于浪漫主义审美范畴。答案:(1)D(2)D(3)①规定了乌撒猫的形象气质,是乌撒猫的形象塑造的文化环境背景。②完成乌撒猫的概念定义,为小说行文演绎明确了逻辑前提。(4)①小说的人物形象会改变,如刘妃变成残暴的代表;②小说的环境背景会改变,由西方宗教文化变成东方皇权之争;③小说的故事情节会改变,李妃被打入冷宫等故事走向可能会改变;④小说的主题思想会改变,由正义战胜邪恶变成对自然中还有无法掌控和理解的未知存在;⑤小说的情感主题会改变,有对弱者同情,对清官的赞美变成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⑥给读者的审美感受会改变,由现实主义变成浪漫主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3.(20分)阅读回答问题。吴复,字伯起,合肥人。少负勇略。元末,集众保乡里。归太祖于濠,从克泗、滁、和、采石、太平,累官万户。从破蛮子海牙水寨,定集庆。从徐达攻镇江,斩元平章定定。下丹阳、金坛,克常州,进统军元帅。徇江阴、无锡,还守常州。张士诚兵奄至,力战,败之。追奔至长兴,连败之于高桥、太湖及忠节门,士诚夺气。从援安丰,平武昌。从徐达克庐州,下汉、沔、荆诸郡县,授镇武卫指挥同知,守沔阳。从常遇春下襄阳,别将破安陆,擒元同佥任亮,遂守之。克汝州、鲁山。洪武元年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悉平郧均房竹诸山寨之不附者。三年从大将军征陕西,败扩廓,擒其将。又败扩廓于秦州。征吐番,克河州,援汉中,拔南郑。明年从傅友德平蜀。又明年从邓愈平九溪、辰州诸蛮,克四十八洞,还守安陆。七年进大都督府金事。巡北平还,授世袭指挥使。十一年从沐英再征西番,擒三副使,得纳邻哈七站之地。明年,师还,论功封安陆侯,食禄二千石。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克普定,城水西。充总兵官,剿捕诸蛮,遂由关索岭开箐道①,取广西。十六年克墨定苗,至吉刺堡,筑安庄、新城,平七百房诸寨,斩获万计,转饷盘江。是年十月,金疮发,卒于普定。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加禄五百石,子世券。复临阵奋发,冲犯矢石,体无完肤。平居恂,口不言征伐事。在普定买妾杨氏,年十七。复死,视殓毕,沐浴更衣,自经死。封贞烈淑人。子杰嗣,屡出山、陕、河南、北平,练兵从征。二十八年,有罪,从征龙州,建功自赎。建文中,帅师援真定,战白沟河,失律,谪南宁卫指挥使。永乐元年,子璟乞嗣,正统间,再三乞,皆不许。弘治六年,孙铎援诏乞嗣,亦不许。十八年,录复子孙世职千户。(选自《明史•列传第十八》)【注】①箐道:竹木丛中的山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洪武元年/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悉平郧均房竹诸山寨之不附者B.洪武元年/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悉平郧/均/房/竹诸山寨之不附者C.洪武元年/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悉平郧/均/房/竹诸山寨之不附者D.洪武元年/授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悉平郧均/房竹诸山寨之不附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太祖,太祖作为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明朝太祖朱元璋,宋朝太祖赵匡胤。B.同佥,官名,元置。位在院使、知院、同知、佥院之下,而在院判之上,正四品,为该院主官之一。为院使或知院的佐官。C.体无完肤,意思是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现在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D.自经,文中的意思和杜甫“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自经”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吴复凭借自己的才干,得到了明太祖的赏识,也因此一直跟随明太祖征战安徽、江苏等地,功勋卓著,泽被后世。B.吴复受明太祖的赏识重用。洪武元年被任命为安陆卫指挥使;七年被任命为大都督府佥事、世袭指挥使;十二年论功被封为安陆侯。C.由于吴复儿子的作战失误,吴复的后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能够得到世袭的官位,后来才得到了世袭千户的职位。D.吴复巡行江阴、无锡,回来后守卫常州。张士诚的部队突然而至,吴复竭力作战,打败了敌人。(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明年,师还,论功封安陆侯。②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加禄五百石,予世券。(5)结合文本概括吴复与徐达共同作战的经历。【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与一词多义,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怀远将军”“安陆卫”是“授”的并列宾语,中间应隔开,排除C;“郧”“均”“房”“竹”是不同的山寨,中间也应隔开,排除AD。译文:洪武元年(1368),吴复被任命为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全部平定郧、均、房、竹多个山寨未归附的残部。故选:B。(2)D.经,是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文中“自经”是指上吊自杀;杜甫诗句中的意思是“自从”。两句诗的大概意思是“自从战乱以来很少睡好觉了,长夜漫漫,雨水沾湿了屋子,这样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呀”。故选:D。(3)A.“一直跟随明太祖征战安徽,江苏等地”表述有误,并不是一直跟随明太祖,后来吴复还跟随徐达、常遇春等人作战。故选:A。(4)①“明年”,第二年;“师还”,班师回朝;“论功封安陆侯”,意义被动句。译文:第二年,班师回朝,论功行赏,吴复被封为安陆侯。②“谥”,谥号;“加禄”,增加食禄;“予”,给予。译文:朝廷追封他为黔国公,谥号威毅,增加食禄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5)依据“从徐达攻镇江,斩元平章定定。下丹阳、金坛,克常州,进统军元帅”可概括为:跟从徐达进攻镇江,杀死元平章定定,挥师下丹阳、金坛,攻克常州,晋升为统军元帅。依据“从徐达克庐州,下汉、沔、荆诸郡县,授镇武卫指挥同知,守沔阳”可概括为:从徐达攻克泸州,挥师而下汉、沔、荆等诸郡县,被任命为镇武卫指挥同知,镇守沔阳。依据“三年从大将军征陕西,败扩廓,擒其将”可概括为:三年,从大将军徐达征陕西,打败扩廓,生擒其守将。答案:(1)B(2)D(3)A(4)①第二年,班师回朝,论功行赏,吴复被封为安陆侯。②朝廷追封他为黔国公,谥号威毅,增加食禄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5)①跟从徐达进攻镇江,杀死元平章定定,挥师下丹阳、金坛,攻克常州,晋升为统军元帅。②从徐达攻克泸州,挥师而下汉、沔、荆等诸郡县,被任命为镇武卫指挥同知,镇守沔阳。③三年,从大将军徐达征陕西,打败扩廓,生擒其守将。参考译文:吴复,字伯起,是合肥人。年少时就有勇有谋。元朝末年,吴复召集乡民保卫家乡。在濠州归附了太祖,跟从太祖攻克泗、滁、和、采石、太平等地,累功升至万户。(吴复)跟从大军攻破蛮子海牙的水寨,平定集庆。跟从徐达进攻镇江,杀死元平章定定。(吴复)挥师攻下丹阳、金坛,攻克常州,晋升为统军元帅。(吴复)巡行江阴、无锡,回来后守卫常州。张士诚的部队突然而至,吴复竭力作战,打败了敌人。追敌到长兴,再次于高桥、太湖、忠节门接连打败张士诚,张士诚十分丧气。吴复跟从大军援助安丰,平定武昌。跟从徐达攻克庐州,攻下汉、沔、荆等多个郡县,被任命为镇武卫指挥同知,镇守沔阳。跟从常遇春攻下襄阳,另带兵攻破安陆,活捉了元同佥任亮,于是就地镇守安陆。又攻克汝州、鲁山。洪武元年(1368),吴复被任命为怀远将军、安陆卫指挥使,全部平定郧、均、房、竹多个山寨未归附的残部。三年,跟从大将军徐达出征陕西,打败扩廓,生擒其守将。又再次在秦州打败扩廓。征讨吐番,攻克河州,援助汉中,占领南郑。第二年跟从傅友德平定蜀地。第三年跟从邓愈平定九溪、辰州诸蛮,占领了四十八洞,回师后镇守安陆。七年,晋升为大都督府佥事。巡视北平回来后,被任命为世袭指挥使。十一年,跟从沐英再次征讨西番,活捉三副使,占领了纳邻哈七站的地方。第二年,班师回朝,论功行赏,吴复被封为安陆侯,食禄二千石。十四年,跟从傅友德征讨云南,攻克了普定,在水西筑城。吴复担任总兵官,剿捕诸蛮,于是率兵由关索岭在竹木丛中开辟山路,攻取广西。十六年,攻克墨定苗,到吉剌堡,修筑安庄、新城,平定七百房诸寨,杀敌和俘虏共计数万人,转移粮饷至盘江。当年十月,金疮病发,吴复死于普定。朝廷追封为黔国公,谥号威毅,增加食禄五百石,给予世袭的凭证。吴复身临战阵振奋勇猛,冒着敌人的箭和石头冲锋,以致体无完肤。平日里谦恭谨慎,闭口不谈出兵打仗的事。在普定买得一妾杨氏,十七岁。吴复去世,杨氏办完丧事后,洗完澡更换干净的衣服,自刎而死,被封为贞烈淑人。吴复的儿子吴杰继承吴复指挥使的官职,多次出巡山西、陕西、河南、北平,训练士兵跟随出征。武二十八年,吴杰犯了罪,跟随出征龙州,建立功劳自我赎罪。建文年间,吴杰率领军队援助真定,在白沟河作战,因触犯军中条令,被贬为南宁卫指挥使。永乐元年,吴杰的儿子吴璟向朝廷乞求承袭指挥使的职位,正统年间,多次乞求承袭,都没有被答应。弘治六年,吴璟的孙子吴铎援引皇帝诏书乞求承袭官位,也没有被答应。弘治十八年,朝廷下旨吴复的子孙世代承袭千户官职。4.(9分)阅读回答问题。霜天晓角蒋捷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这首词人物、环境、故事要素气质鲜明,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B.这首词具有散文特征,联想和想象丰富生动,行文精巧别致。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D.这首词与《涉江采芙蓉》相同,塑造人物都用了心理描写。(2)请从闺怨诗的角度,以窗内围中人为基本要素,对全词作鉴赏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说法错误。《霜天晓角》是词牌名,不是题目。词牌名仅规定了格式和押韵,跟词的内容无关,并不是环境描写。故选C。(2)从写人的手法入手:上片用了细节描写中的心理描写,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是谁来折花?”她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怀疑这人有其他企图,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可见她爱花心切。既然爱花,自然想护花,不愿让人折去。但她转念又想,虽然不知道来折花的是谁,但想必也是爱花之人,不如成全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成人之美的好事。下片用了细节描写中的语言描写,闺中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高点。从这番话可以看出,她对自家的花枝十分熟悉,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可见对花多么怜爱。等到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她又嘱咐道“须插向,鬓边斜”,说的是这么美的花最适合美人戴,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韵味。这就看出她是爱美的,平日里插花发现这样插戴最是好看。从修辞手法入手:由词中“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可以看出,全词写了七个“折”字,这种修辞手法叫“反复”,反复的手法可以起到强调作用,通过反复咏叹增加诗词语言的复沓美。通过这些与“折”相关的内容,反映了窗内闺中人爱花、护花、爱美并愿成人之美的高雅生活情趣,写得极有层次。答案:(1)C(2)①上片运用心理描写,写窗内闺中人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下片运用语言描写,写她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②全词通过“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写了七个“折”,表现出窗内闺中人爱花、护花、爱美并愿成人之美的高雅生活情趣。译文: 人影映上窗纱,原来是:有人来摘花。折花,让他随便折吧!不要管——她摘了花去谁家!告诉她:屋檐边那一枝,是最好的花,折的时候,折高一点;戴的时候,要在鬓边斜插。赏析: 从词意看,这首词的主人公应是一位妇女。起句“人影窗纱”,点明她看见窗纱上映出人影。“是谁来折花?”她心里想,这是谁来折花呢?她没有怀疑这人会来干别的,首先想到的是来折花,则她爱花之心切,便可想而知。既然爱花,尤其爱自家的花,当然要护花而不愿让人攀折。但她转而又想,虽然不知来折花的是谁,可既来折花,想必也爱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那就“折则从他折去”吧。况且“知折去、向谁家?”如果送到爱花、惜花的人家,岂不是花得其所、花得其人了吗。上片,写发觉折花人时的思想活动。 下片承前,写交代折花人折、插的具体方法。这时,女主人干脆发话了:“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她告诉折花人,靠近屋檐边的花枝最好,折时要把手伸得高些。从这番话中可知,女主人对家中的花枝多么熟悉;生怕别的花枝被损害,又是多么怜爱。及至折花人折完花即将离去时,女主人还向折花人说道:“须插向,鬓边斜。”言这些好花最适合美人插戴,“花面交相映”,方能相得益彰。只是戴的时候,要斜着插在鬓边,才更显得别有风韵。女主人交代别人如此插法,则表明她自己必然是这样插惯了的,是非常欣赏这种插法的。 这首词反映了妇女爱花、爱美的思想和表现,写得极有层次:从“见影”到“猜想”,到“发言”;女主人和折花人由对立(一防一折)到统一(女主人同意折花人折花,并告诉他什么地方花好,怎样来折,怎样去插)。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首短词中先后用了7个“折”字。其实,这是词人有意这样安排的。在中国诗歌领域的创作中,运用“重复”这一修辞方法,增强语言的复沓美,是屡见不鲜的。单以词而论,如王观的《卜算子》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便是明证,四句中便用了三个“春”字。 这是一首极有韵味的小令。词人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件小事的描述,反映了他的近乎童心的情趣。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片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中闲看。”两首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也有颇异其趣的一面:都表现了作者某种童心未泯、热爱生活的情趣,但一是单纯的旁观者,一是积极的参与者,就富有人情味一端而言,此词更能贴近生活,因而更能引人入胜。通首皆用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更使作品写得异乎寻常的生动活泼。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①李白的《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古来圣贤皆寂寞句的感叹,更使诗人的郁愤、失意之情具有了典型意义。②陆游在《书愤》中通过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的感叹,暗示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③“中原”本意为“天下至中的原野”,后演变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被视为天下中心。“中原”一词在很多古诗中出现,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①人生得意须尽欢古来圣贤皆寂寞(重点字:寞)②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重点字:仲)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重点字:乃)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6.(7分)阅读回答问题。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历史的天空中,英雄烈士①,是中华民族闪亮的精神坐标。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有约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祖国建设的热土、保家卫国的一线②、抛洒热血,他们为了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万千忠骨,万千热血,他们以灼热的信仰信念、炽烈的家国情怀,书写了③的壮丽篇章。设立国家纪念日,组织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正是为了以国家的名义向他们致敬,深切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不久前,第九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安葬仪式在辽宁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举行,88位志愿军英烈在祖国大地安息。军号吹奏的《思念曲》,人们回忆起黄继光及邱少云等英雄功臣,回忆起“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的民族血性,回忆起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的艰苦斗争。精神的伟力,总能带来心灵的震撼;信仰的光芒,总能穿越时空的阻隔。英雄烈士的事迹和精神,永远是激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教科版第4课 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 国际商务英语 课件
- 《理性预期学派》课件
- 《目的基因的表达》课件
- 《声音与生活+》课件
- 外保内贷业务担保合同(2篇)
- 2021年河北省廊坊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高频必刷题试卷含答案
- 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经典自测卷(1)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数学试卷(原卷版)-A4
- 2023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模拟自测题(C)卷含答案
- 第一节-食品干藏原理
- 艾草种植项目商业计划书范文参考
- 学生对科学实验课调查问卷
- NSE型板链斗式提升机(中文)
-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全部量词
- 大力加强依法治校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水平定向钻施工组织方案通用
- 卢家宏《我心永恒MyHeartWillGoOn》指弹吉他谱
- 体检中心建设标准
- 上海高院最新口径《劳动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 小说《活着》英文ppt简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