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二)_第1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二)_第2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二)_第3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二)_第4页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日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传来捷报,在以往丰硕的发掘成果的基础上,此次祭祀区发掘1834平方米,新发现的6座坑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大量新出土文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澄清了以往古代巴蜀研究的一些迷失,进一步勾勒了中华先民早年突破地理疆域限制,在多民族交流融合中开拓前行的壮间历史画卷。相对于中原广袤平原,巴蜀偏于一隅,向来以山高水远著称。过去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是,诸如四川这样的巴蜀地区,文化多半是封闭的,与中原文化没有什么实质联系。如顾颉刚的《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认为:“当时的蜀国本和中原没有什么关系,直到春秋战国间才同秦国起了交涉……不幸历代人士为秦汉的大一统思想所陶冶,认为古代也是一模一样的,终不肯说这一块土地上的文化在古代独立发展,偏要设法把它和中原的历史混同搅和起来,于是处处勉强拍合,成为一大堆乱丝。”三星堆大规模考古发现证明,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少是晚期之末起,巴蜀地区与中原间就打破隔绝,开始往来交流,有时还是比较畅通的频繁交流。从本次发掘出土的若干新器物即可看出,巴蜀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罍、铜瓿等,为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与甘肃、青海地区齐家文化的玉琮有明显的渊源关系;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壁、玉璋、玉戈等,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同类器物存在。三星堆遗址大量令人赞叹的丰富文物为如何看待和解读蜀国古史传说提供了新的参照坐标。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曰:“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对于诸如此类的蜀国古史传说描述,尽管并非孤证,但由于缺乏并无从进行确凿的考订,过去史学家多丰持审慎接受态度。三星堆考古表明,许多古史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而往往是有一定史实背景的。《大戴礼记•帝系》《史记•夏本纪》均称,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这就是说,夏王与蜀王均为颛顼的后代,因而夏文化与蜀文化自应有一定的关联。有趣的是,三星堆发现的陶盉和玉璋,与位于洛阳东部偃师境内的夏文化遗址二里头考古发掘出的盉和玉璋,存在明显彼此交流影响的痕迹。三星堆遗址汇聚了青铜器、城市建筑、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设施,它昭示着长江与黄河流域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古蜀文明既有自己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又受到中华文明不同地域文化,乃至东方文明不同区域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三星堆考古及探源工程,正在为我们掀开中华先民筚路蓝缕、互学互鉴的神秘面纱,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砥砺同行的演进历程。这是对历史的寻根,也是对今天的启示和未来的展望。中华先民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激励我们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历史华章。(摘编自钱念孙《三星堆考古呈现中华先民多彩生活画卷》)材料二:公共考古的核心思想就是考古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各主体均有权了解和参与,公共考古事业者有责任和义务公开宣传文化遗产的价值。公众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参与公共考古,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文化遗产,还在于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从文化遗产传播的视角上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公众能够在各种媒介上获取各种考古信息,媒体与考古的融合使公共考古实现了公共传递,对于转变公众思想观念、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价值认知具有现实意义。公共考古视城下,文化遗产事业相关主体重构文化遗产价值认知是促进文化遗产价值传播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在认知文化遗产价值的过程中,各主体不仅要通过文化遗产看到历史,还要能够发现文化遗产的使用价值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发生改变。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直接价值、物质价值及使用价值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厚重。如天津文庙、乐山文庙等文化遗产在历史价值方面,为当代人们进一步了解历史提供实物参照;在文化价值方面能强化当代人的道德素养,使其在了解崇文重教的基础上深化对文庙文化价值的了解,并将其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要通过合理地利用文化遗产间接地传播文化遗产价值。(摘编自刘华《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星堆考古证明,巴蜀地区与中原间打破隔绝,开始往来交流,是自新石器时代晚期末起,甚至有可能更早。B.过去因为缺乏考古、实物等确凿的证据,尽管一些蜀国古史传说在多部典籍中出现,史学家多半仍然不接受。C.古蜀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既有独立的起源,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又与中原文化密切交流,直接或间接受中原文化影响。D.要想有效传播文化遗产的价值,就要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特别重视文化遗产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代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巴蜀偏居一隅、山高水远,故其文化在古代是独立发展的。B.比较三星堆和中原出土的文物,证明一些蜀国古史传说有史实背景,并非空穴来风。C.电视台直播三星堆考古进程,引发收视热潮,说明媒体与考古的融合使公共考古实现了公共传递。D.兵马俑等古建遗址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柱,说明文物还有间接的文化创收价值。(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刘某爱好古物,在随州古墓群挖出春秋早期曾国国君曾侯宝的铭文鼎之后转卖。B.三星堆遗址考古,对近两百个出土样品进行碳﹣14测年,确定了其埋藏的年代。C.新生入学之际,北京某小学在文庙举办隆重的“开笔礼”,启发学生尊师崇礼。D.绝大多数考古资料如出土文物、标本等,在发掘结束或报告完成后被重新雪藏。(4)材料一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三星堆遗址发掘期间,央视推出系列直播特别节目《三星堆新发现》,请结合材料谈谈对此举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悼彭雄同志彭雪枫读三月三十日山东战士报《一个不幸的消息》之后,终于最后证实彭雄同志——红军时代的老战友——光荣殉国了!悲怆的心情,发出了无数次的叹息!1930年9月,我奉命到红三军团第六师工作。那时正在围攻长沙的战役中,师司令部驻扎在一个小村庄里。一到门口,首先碰见的是一个年纪轻身材大的青年通信员,背一支手提机关枪,精神抖擞,十分神气,把我迎进了屋内。那就是今日的第三师参谋长彭雄同志。国内战争,在经过了大大小小数百次的残酷战斗中,我与彭雄同志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个部队,甚至一个单位。抗日战起,各自东西,从初见到现在,屈指计算已十三年了!他是江西永新人,井冈山红军的一员。长沙战役时,大概才十七八岁吧,然而有力气,很勇敢。战斗中,比较艰苦的传达任务,在派遣时不由地就想到了他。他喜欢并善于射击。在送信或口头传达任务到火线上最前列的突击队,回指挥阵地复命时,往往夸耀他送了几颗子弹给敌人,也往往接着受到无故消耗子弹的批评。受批评和射杀敌人同样给他以满足。1931年,他升任师部通信排长,仍是一支手提机关枪,不过勇气和脾气却增大了。勇气大到一种鲁莽的地步,脾气大到通信员们常向支部提意见。为了这,他常常同时受到两种责备,然而谁都对他有一个远景的认识——将来必成为一员猛将。“富田战斗”的一个夜间,他突然失踪了。拂晓之前,却见他满身泥泞,手提机关枪上挂了三支驳壳枪,左肩上挂了一支步枪回来了,大家焦急的面容变成了笑脸。这是他偷跑出去偷拿回来的胜利品。然而一种“慰勉的责备”他仍然逸不脱。从此,大家更敬重他了。1932年8月,敌方突然大军压境,我师各团因过于分散,集中不及,被隔断而互失联络。我率师直属队及第七团辗转于丛林之中,三日三夜无食无眠,遂分头突国进入区边境,始悉郭炳生阴谋叛变,挟持第五团北入白区,远避业已到来的第四次“围剿”。彭雄同志这时跟随着郭炳生行动,当然除去郭炳生本人之外,谁也不明白他将要玩什么把戏!当时与上级失去联络已多日,对我师及我个人的生死谣传纷纷。为了挽救第五团,我乃不顾一切,将师直及七团略事安插之后,遂带同武装十五名潜行北上,寻找郭炳生并第五团。此时他们已进入靠近抚州的崇仁县境了,北入抚州,西渡赣江是很容易的事。五日行程跟踪追赶,终于在一个傍晚,见到了五团的前哨连。他们事先的战备姿态,听到了我的喊声之后,变为欢迎队形了。一见之下,恍如隔世,默默之中,相互表现出无言的悲凄!到团部,郭炳生似乎还保持着惊慌中的镇静!全体干部咸来慰问,“回主力去!回主力去!”是大家的呼声。伟大的阶级友爱,我感动得几乎流下泪来!黄昏之后,彭雄同志把我拉到阴影里,小声地说:“郭炳生对大家说,你已经牺牲了!他这几天的行动,我十分怀疑,赣江以西的地图,他已自己背起来了,谁知道他捣的什么鬼呢?起码也是躲避四次‘围剿’,要当土皇帝享福去!我们一定马上回去,明天就走!”第二天黄昏之后出发南返。深夜,天雨路滑,伸手不见五指,叛徒郭炳生乘此时机单枪独马,投入乐安县城,断送了他的一生!彭雄同志对革命,是这样坚决的一个典型!1933年,彭雄同志深造,红军学校毕业后,任作战参谋、连长等职。1934年浒湾八角亭战斗,我负重伤,在回后方的途中,碰到了彭雄同志,他似乎是病了,同样坐在担架上。见面之后,他深感未能参加这次战斗而为憾!不知为了什么,他忽而又大哭起来。长征之后,彭雄同志调军团司令部工作。过大渡河,越金沙江,以及雪山草地,他创造了许多英勇的故事。环境那样折磨他,然而仍一如往昔。登山涉水,健步疾走,很少见他骑过马,随手行李之外,还背了自己的枪,不过“手提式”已经换了驳壳枪了。1935年红军进入陕北,他升任三军团十三团参谋长,不久改调四师任作战参谋,西安事变后升任参谋长。1940年,我们进入豫皖苏边时,忽在电讯中,得悉他已任鲁西南的黄河支队司令了,彼此一路之隔,仅在电报往还中互通消息而已。1942年,又调往新四军第三师任参谋长,适我师亦转移路东,从此时起,才有了连续的信件来往。彭雄同志完全是在党军中长大的。他学习很努力,由于丰富的战斗经验,从通信员直到指挥一个师。仅看他对三师部队的管理教育、作战指挥,虽然时间很短,竟有那样大的成绩。有一次读到他的一篇《发刊词》,不但文化水平进到一种惊人的程度,即是战略战术素养,都莫不叹为我党的一员出色的军事人才!彭雄同志,在党十多年的培养之下,已经成为一员勇敢善战的青年将领了!当然,他亦有他的弱点,那就是性情急躁,胸襟还不够开阔,然而以其过去的进步速度而论,他是我党我军中最有希望的干部之一。不幸,万万的不幸!在敌后的残酷斗争中,万恶的敌寇,夺去了他的生命,夺去了热情蓬勃、意志坚决、体格强健、政治坚定的彭雄同志——十多年以来的患难战友!后死者的责任,不是流泪,而是向敌人为逝者复仇!1943年5月(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写读到报纸消息,证实了彭雄的牺牲,“终于”一词说明作者不愿相信彭雄牺牲,为此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求证。B.作者回忆了与彭雄十三年间的往事,展现了这位青年将领的出色才干,也指出了他不爱惜子弹、鲁莽、急躁等缺点。C.三次写彭雄的配枪,从“手提机关枪”到“驳壳枪”,这一细节突出了人物特征,侧面反映了他在我军成长的过程。D.文章以记叙为主,又时时插入简短的议论与抒情,既高度评价彭雄同志,又便于直接抒发抑制不住的痛悼之情。(2)关于“挽救第五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战不利的情况下郭炳生阴谋叛变,客观上反映了对敌斗争的复杂与艰难。B.“回主力去!”两个简短的句子反复,体现出干部战士们坚定的革命信念。C.彭雄把“我”拉到阴影里小声向“我”汇报的细节,为下文对人物的评价做了铺垫。D.写“我”没有立即抓捕叛徒,致使其趁夜投敌,其中流露出我自责和懊悔之情。(3)作为我党的优秀青年将领,彭雄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这篇悼词是怎样抒发真挚浓烈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因让之曰:“子常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可愿矣?”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曰:“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何为不可哉?”蔡泽曰:“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决裂阡陌,救民耕战,是以秦无敌于天下。功已成,遂以车裂。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一楚国之俗,破横散从。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垦草创邑,辟地殖谷,率四方士,上下之力,以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倍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此所谓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反者也。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长为陶朱。今君相秦,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使天下皆畏秦。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进贤者授之,必长为应侯,世世称孤。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王召见,与语,大说之。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退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B.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C.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D.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权是秤锤,衡是秤杆;权衡在文中与“度量”同指称量物体重量的工具和标准。B.“决裂阡陌”与“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C.“横”“从”指连横、合纵,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D.“应侯因谢病”与“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因”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蔡泽到达秦国后,首先巧妙地运用计策让应侯心生不悦,来引起应侯注意,应侯因此主动召见了蔡泽,这为蔡泽成功说服应侯创造了条件。B.蔡泽在拜见应侯时拱手作揖,礼节十分周到,但应侯却因为之前的事对蔡泽态度傲慢,并且直接出言责备蔡泽,质问他想要取代自己的事。C.商鞅、吴起、文种分别辅佐秦孝公、楚悼王和越王勾践建立了一番功业,但三人最终都以惨死为结局,其原因都是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D.蔡泽辅佐秦昭王不久,就有人恶意诋毁他,他立刻辞相位来保全自己,始皇时得到机会就再次出山展现自己,很好地诠释了“知进退能屈伸”。(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乃西入秦。②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进贤者授之,必长为应侯,世世称孤。(5)蔡泽见到应侯后主要采取什么方法来说服对方?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双调]沉醉东风•自悟马谦斋①瓷瓯内潋滟莫掩,瓦盆中渐浅重添。线鸡肥,新篘②酽,不须典琴留剑。二顷桑麻足养廉,归去来长安路险。取富贵青蝇竞血,进功名白蚁争穴。虎狼丛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人我场慢争优劣。免使旁人做话说,咫尺韶华去也。[注]①马谦斋,曾任官,最终归隐。②新篘(chōu):新酿的酒。(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曲开篇写酒香菜美,生活丰足,辞简意丰,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B.“长安”代指朝廷,“长安路险”暗喻官场险恶,写出了积郁的不满和忧患。C.“青蝇竟血”“白蚁争穴”运用比喻一针见血地讽刺了谋取功名富贵之人。D.“虎狼丛”三个句子描摹出作者为避免成为他人谈资而奋力抗争的形象。(2)作为“自悟”之作,本曲上下片所悟各侧重什么?有怎样的联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两句,以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指代有学识的人,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望。(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直接以问句形式质问秦朝统治者,批判其残酷剥削百姓、奢靡浪费的两句是:“,?”(3)“落叶”和“江水”是古代诗词常见意象,优秀的诗人可在一首诗中同时选取这两个意象来渲染意境,表情达意,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生死关头见英雄,危难时刻显本色。总有一群人,倾一己之力、履一生之诺,践行着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誓言,传递着超越时间和地域的力量。D2809次列车值乘司机杨勇,就是这么一位①的真英雄。当列车撞上突发溜坍侵入线路的泥石流时,情况万分紧急,乘客②。杨勇果断停车,救下了满满一车人,却唯独没有保全他自己。5秒钟的反应时间、900多米的制动距离,没有片刻犹豫。正如网友评论的那样:“人如其名,他担起了名字中的‘勇’字。”这是临危不惧的职业素养,更是③的使命担当。茁壮成长的树木,需要高耸入云的枝干,也需要茂密厚实的根系【甲】充满希望的民族,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高度,也要有根植深培的厚度。或勇毅【乙】或执着【丙】或奉献【丁】正是一位位如杨勇般的平民英雄,凭借感人肺腑的力量、()、(),让温情得以传递、()、()。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缅怀英雄,就要让昨天的感动化为今天的力量,让蓬勃的感情成为奋进的动力。致敬英雄,就要让更多人在油然而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中,追逐顶天立地的“英雄梦”,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3)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括号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之构成语意前后呼应的两组排比句。(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中国人欢度节日的时候,①。喜爱饮酒的人们,畅饮几杯美酒,面色红润,血脉畅通,更能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说“酒”时,赋予了酒一定的道德色彩。他认为,酒是一种服从于人性的饮料,可以助长人性的善良或丑恶,也可以成就好事或促成坏事。洒在生活中的作用,的确如许慎所说,它不但可以作为表达宾主礼仪的媒介,促进好事。而且可以成为工具放纵享乐,坏了大事。历史上关于饮酒误身误国的故事很多。夏桀、商纣、周幽王都被史书描述为酗酒亡国的暴君。今天人们过春节时②,而在唐宋时期,人们通常要喝屠苏酒。屠苏酒是古人在农历正月初一饮用的一种药酒,据说可以辟邪。从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都有饮屠苏酒的风俗。屠苏酒是怎样调制、饮用的呢?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要用防风、桔梗、大黄、乌头、赤小豆等适量,用香囊盛着,在除夕夜里悬在井底,正月初一取出来放在酒里加热煮沸。饮用的时候,全家人面朝东,从年幼的到年长的,③。剩下的药渣要再投放到井中,人们喝了井水可以消灾祛病。(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它既可以作为表达宾主礼仪的媒介,促进好事,也可以成为工具放纵享乐,坏了大事。B.它不但可以作为媒介表达宾主礼仪,促成好事,而且可以成为工具放纵享乐,坏了大事。C.它既可以作为表达宾主礼仪的媒介,促成好事,也可以成为放纵享乐的工具,坏了大事。D.它不但可以作为表达宾主礼仪的媒介,促进好事,还可成为放纵享乐的工具,坏了大事。(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理想、幻想和空想都是对未发生之事或未实现之事物的想象。明朝的万户陶成道幻想飞天,自制火箭飞车,不幸殒命,后人称之为“人类载人航天第一人”;中国几代航天人以赶超航天强国为理想,自立自强。奋斗不息,最终“祝融探火”,“天宫”翱翔。理想,是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幻想,是以理想愿望为依据的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但两者如果没有奋斗和行动的加持,就只会成为不切实际的空想。读了以上材料,你对“理想、幻想、空想”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辽宁省名校联盟高考语文调研试卷(二)·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日前,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传来捷报,在以往丰硕的发掘成果的基础上,此次祭祀区发掘1834平方米,新发现的6座坑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文物3155件。大量新出土文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澄清了以往古代巴蜀研究的一些迷失,进一步勾勒了中华先民早年突破地理疆域限制,在多民族交流融合中开拓前行的壮间历史画卷。相对于中原广袤平原,巴蜀偏于一隅,向来以山高水远著称。过去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是,诸如四川这样的巴蜀地区,文化多半是封闭的,与中原文化没有什么实质联系。如顾颉刚的《古代巴蜀与中原的关系说及其批判》认为:“当时的蜀国本和中原没有什么关系,直到春秋战国间才同秦国起了交涉……不幸历代人士为秦汉的大一统思想所陶冶,认为古代也是一模一样的,终不肯说这一块土地上的文化在古代独立发展,偏要设法把它和中原的历史混同搅和起来,于是处处勉强拍合,成为一大堆乱丝。”三星堆大规模考古发现证明,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少是晚期之末起,巴蜀地区与中原间就打破隔绝,开始往来交流,有时还是比较畅通的频繁交流。从本次发掘出土的若干新器物即可看出,巴蜀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关系。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罍、铜瓿等,为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与甘肃、青海地区齐家文化的玉琮有明显的渊源关系;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壁、玉璋、玉戈等,在河南、陕西、山东以及广大的华南地区都有同类器物存在。三星堆遗址大量令人赞叹的丰富文物为如何看待和解读蜀国古史传说提供了新的参照坐标。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蜀志》曰:“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对于诸如此类的蜀国古史传说描述,尽管并非孤证,但由于缺乏并无从进行确凿的考订,过去史学家多丰持审慎接受态度。三星堆考古表明,许多古史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而往往是有一定史实背景的。《大戴礼记•帝系》《史记•夏本纪》均称,颛顼产鲧,鲧产文命,是为禹。这就是说,夏王与蜀王均为颛顼的后代,因而夏文化与蜀文化自应有一定的关联。有趣的是,三星堆发现的陶盉和玉璋,与位于洛阳东部偃师境内的夏文化遗址二里头考古发掘出的盉和玉璋,存在明显彼此交流影响的痕迹。三星堆遗址汇聚了青铜器、城市建筑、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设施,它昭示着长江与黄河流域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古蜀文明既有自己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又受到中华文明不同地域文化,乃至东方文明不同区域文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三星堆考古及探源工程,正在为我们掀开中华先民筚路蓝缕、互学互鉴的神秘面纱,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砥砺同行的演进历程。这是对历史的寻根,也是对今天的启示和未来的展望。中华先民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激励我们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历史华章。(摘编自钱念孙《三星堆考古呈现中华先民多彩生活画卷》)材料二:公共考古的核心思想就是考古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各主体均有权了解和参与,公共考古事业者有责任和义务公开宣传文化遗产的价值。公众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参与公共考古,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文化遗产,还在于文化遗产价值的传播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从文化遗产传播的视角上看,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公众能够在各种媒介上获取各种考古信息,媒体与考古的融合使公共考古实现了公共传递,对于转变公众思想观念、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价值认知具有现实意义。公共考古视城下,文化遗产事业相关主体重构文化遗产价值认知是促进文化遗产价值传播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在认知文化遗产价值的过程中,各主体不仅要通过文化遗产看到历史,还要能够发现文化遗产的使用价值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发生改变。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直接价值、物质价值及使用价值早已不复存在,但是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厚重。如天津文庙、乐山文庙等文化遗产在历史价值方面,为当代人们进一步了解历史提供实物参照;在文化价值方面能强化当代人的道德素养,使其在了解崇文重教的基础上深化对文庙文化价值的了解,并将其作为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要通过合理地利用文化遗产间接地传播文化遗产价值。(摘编自刘华《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三星堆考古证明,巴蜀地区与中原间打破隔绝,开始往来交流,是自新石器时代晚期末起,甚至有可能更早。B.过去因为缺乏考古、实物等确凿的证据,尽管一些蜀国古史传说在多部典籍中出现,史学家多半仍然不接受。C.古蜀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既有独立的起源,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又与中原文化密切交流,直接或间接受中原文化影响。D.要想有效传播文化遗产的价值,就要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特别重视文化遗产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历代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巴蜀偏居一隅、山高水远,故其文化在古代是独立发展的。B.比较三星堆和中原出土的文物,证明一些蜀国古史传说有史实背景,并非空穴来风。C.电视台直播三星堆考古进程,引发收视热潮,说明媒体与考古的融合使公共考古实现了公共传递。D.兵马俑等古建遗址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柱,说明文物还有间接的文化创收价值。(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CA.刘某爱好古物,在随州古墓群挖出春秋早期曾国国君曾侯宝的铭文鼎之后转卖。B.三星堆遗址考古,对近两百个出土样品进行碳﹣14测年,确定了其埋藏的年代。C.新生入学之际,北京某小学在文庙举办隆重的“开笔礼”,启发学生尊师崇礼。D.绝大多数考古资料如出土文物、标本等,在发掘结束或报告完成后被重新雪藏。(4)材料一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三星堆遗址发掘期间,央视推出系列直播特别节目《三星堆新发现》,请结合材料谈谈对此举的看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指出答题角度“总分结构”,作答时注意从文章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分析。(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解答】(1)B.“史学家多半仍然不接受”错误,原文是“多半持审慎接受态度”,“审慎接受”并非不接受。故选B。(2)A.“历代文人学士普遍认为”张冠李戴。历代人士对巴蜀文化的看法,出现在材料一第二段顾颉刚引文中,“不幸历代人士为秦汉的大一统思想所陶冶,认为古代也是一模一样的”,可见历代人士并不认为巴蜀文化是独立的,“巴蜀文化是独立的”是过去学术界的流行看法。故选A。(3)材料二重在论述“公共考古视域下如何传播文物等文化遗产价值”的问题。A.古物爱好者私挖古墓且倒卖文物,是犯罪行为,不属于“公共考古”的范畴。不可作为论据。B.运用碳﹣14测年技术确定样品埋藏年代,体现了考古的科学性,不能体现“公共考古”的公共性特征。不可作为论据。C.学校利用“文庙”这一文化遗迹进行思想教育,属于通过合理地利用文化遗产,间接地传播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可以作为论据。D.文物被雪藏,不能发挥向公众传播文化遗产价值的社会功用,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故选C。(4)第一段,“大量新出土文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澄清了以往古代巴蜀研究的一些迷失,进一步勾勒了中华先民早年突破地理疆域限制,在多民族交流融合中开拓前行的壮阔历史画卷”;最后一段,“三星堆考古及探源工程,正在为我们掀开中华先民筚路蓝缕、互学互鉴的神秘面纱,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砥砺同行的演进历程。这是对历史的寻根”,开篇概述三星堆考古发现的成果及意义,结尾重申其意义,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故全文为总分总结构。正文部分,第二、三段,“过去学术界流行的看法是,诸如四川这样的巴蜀地区,文化多半是封闭的,与中原文化没有什么实质联系……三星堆大规模考古发现证明,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少是晚期之末起。巴蜀地区与中原间就打破隔绝,开始往来交流,有时还是比较畅通的频繁交流。从本次发掘出土的若干新器物即可看出……”,从出土文物对学术界流行看法的纠偏角度论证三星堆考古发现的意义;第四、五段,“三星堆遗址大量令人赞叹的丰富文物为如何看待和解读蜀国古史传说提供了新的参照坐标。东晋史学家常璩的”“三星堆考古表明,许多古史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而往往是有一定史实背景的”,从对古史传说的证实角度展开论证,论证三星堆考古发现的意义。正文部分,二、三和四、五段并列论证,层次清晰。(5)结合“媒体与考古的融合使公共考古实现了公共传递,对于转变公众思想观念、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价值认知具有现实意义”可分析出,此举可让民众了解和参与三星堆考古工作,使公共考古实现了公共传递,对于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价值认知意义重大。结合“三星堆考古及探源工程,正在为我们掀开中华先民筚路蓝缕、互学互鉴的神秘面纱,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砥砺同行的演进历程。这是对历史的寻根,也是对今天的启示和未来的展望。中华先民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激励我们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历史华章”可分析出,此举让民众了解中华先民筚路蓝缕、互学互鉴的历史,其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必将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增强新时代的精神力量)。答案:(1)B(2)A(3)C(4)①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②开篇概述三星堆考古发现的成果及意义,结尾重申其意义,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③正文从出土文物对学术界流行看法的纠偏和对古史传说的证实两个角度,并列展开论证,层次清晰。(5)①此举可让民众了解和参与三星堆考古工作,使公共考古实现了公共传递,对于提高公众的文化遗产价值认知意义重大。②此举让民众了解中华先民筚路蓝缕、互学互鉴的历史,其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必将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增强新时代的精神力量)。(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2.(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悼彭雄同志彭雪枫读三月三十日山东战士报《一个不幸的消息》之后,终于最后证实彭雄同志——红军时代的老战友——光荣殉国了!悲怆的心情,发出了无数次的叹息!1930年9月,我奉命到红三军团第六师工作。那时正在围攻长沙的战役中,师司令部驻扎在一个小村庄里。一到门口,首先碰见的是一个年纪轻身材大的青年通信员,背一支手提机关枪,精神抖擞,十分神气,把我迎进了屋内。那就是今日的第三师参谋长彭雄同志。国内战争,在经过了大大小小数百次的残酷战斗中,我与彭雄同志从来没有离开过一个部队,甚至一个单位。抗日战起,各自东西,从初见到现在,屈指计算已十三年了!他是江西永新人,井冈山红军的一员。长沙战役时,大概才十七八岁吧,然而有力气,很勇敢。战斗中,比较艰苦的传达任务,在派遣时不由地就想到了他。他喜欢并善于射击。在送信或口头传达任务到火线上最前列的突击队,回指挥阵地复命时,往往夸耀他送了几颗子弹给敌人,也往往接着受到无故消耗子弹的批评。受批评和射杀敌人同样给他以满足。1931年,他升任师部通信排长,仍是一支手提机关枪,不过勇气和脾气却增大了。勇气大到一种鲁莽的地步,脾气大到通信员们常向支部提意见。为了这,他常常同时受到两种责备,然而谁都对他有一个远景的认识——将来必成为一员猛将。“富田战斗”的一个夜间,他突然失踪了。拂晓之前,却见他满身泥泞,手提机关枪上挂了三支驳壳枪,左肩上挂了一支步枪回来了,大家焦急的面容变成了笑脸。这是他偷跑出去偷拿回来的胜利品。然而一种“慰勉的责备”他仍然逸不脱。从此,大家更敬重他了。1932年8月,敌方突然大军压境,我师各团因过于分散,集中不及,被隔断而互失联络。我率师直属队及第七团辗转于丛林之中,三日三夜无食无眠,遂分头突国进入区边境,始悉郭炳生阴谋叛变,挟持第五团北入白区,远避业已到来的第四次“围剿”。彭雄同志这时跟随着郭炳生行动,当然除去郭炳生本人之外,谁也不明白他将要玩什么把戏!当时与上级失去联络已多日,对我师及我个人的生死谣传纷纷。为了挽救第五团,我乃不顾一切,将师直及七团略事安插之后,遂带同武装十五名潜行北上,寻找郭炳生并第五团。此时他们已进入靠近抚州的崇仁县境了,北入抚州,西渡赣江是很容易的事。五日行程跟踪追赶,终于在一个傍晚,见到了五团的前哨连。他们事先的战备姿态,听到了我的喊声之后,变为欢迎队形了。一见之下,恍如隔世,默默之中,相互表现出无言的悲凄!到团部,郭炳生似乎还保持着惊慌中的镇静!全体干部咸来慰问,“回主力去!回主力去!”是大家的呼声。伟大的阶级友爱,我感动得几乎流下泪来!黄昏之后,彭雄同志把我拉到阴影里,小声地说:“郭炳生对大家说,你已经牺牲了!他这几天的行动,我十分怀疑,赣江以西的地图,他已自己背起来了,谁知道他捣的什么鬼呢?起码也是躲避四次‘围剿’,要当土皇帝享福去!我们一定马上回去,明天就走!”第二天黄昏之后出发南返。深夜,天雨路滑,伸手不见五指,叛徒郭炳生乘此时机单枪独马,投入乐安县城,断送了他的一生!彭雄同志对革命,是这样坚决的一个典型!1933年,彭雄同志深造,红军学校毕业后,任作战参谋、连长等职。1934年浒湾八角亭战斗,我负重伤,在回后方的途中,碰到了彭雄同志,他似乎是病了,同样坐在担架上。见面之后,他深感未能参加这次战斗而为憾!不知为了什么,他忽而又大哭起来。长征之后,彭雄同志调军团司令部工作。过大渡河,越金沙江,以及雪山草地,他创造了许多英勇的故事。环境那样折磨他,然而仍一如往昔。登山涉水,健步疾走,很少见他骑过马,随手行李之外,还背了自己的枪,不过“手提式”已经换了驳壳枪了。1935年红军进入陕北,他升任三军团十三团参谋长,不久改调四师任作战参谋,西安事变后升任参谋长。1940年,我们进入豫皖苏边时,忽在电讯中,得悉他已任鲁西南的黄河支队司令了,彼此一路之隔,仅在电报往还中互通消息而已。1942年,又调往新四军第三师任参谋长,适我师亦转移路东,从此时起,才有了连续的信件来往。彭雄同志完全是在党军中长大的。他学习很努力,由于丰富的战斗经验,从通信员直到指挥一个师。仅看他对三师部队的管理教育、作战指挥,虽然时间很短,竟有那样大的成绩。有一次读到他的一篇《发刊词》,不但文化水平进到一种惊人的程度,即是战略战术素养,都莫不叹为我党的一员出色的军事人才!彭雄同志,在党十多年的培养之下,已经成为一员勇敢善战的青年将领了!当然,他亦有他的弱点,那就是性情急躁,胸襟还不够开阔,然而以其过去的进步速度而论,他是我党我军中最有希望的干部之一。不幸,万万的不幸!在敌后的残酷斗争中,万恶的敌寇,夺去了他的生命,夺去了热情蓬勃、意志坚决、体格强健、政治坚定的彭雄同志——十多年以来的患难战友!后死者的责任,不是流泪,而是向敌人为逝者复仇!1943年5月(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头写读到报纸消息,证实了彭雄的牺牲,“终于”一词说明作者不愿相信彭雄牺牲,为此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求证。B.作者回忆了与彭雄十三年间的往事,展现了这位青年将领的出色才干,也指出了他不爱惜子弹、鲁莽、急躁等缺点。C.三次写彭雄的配枪,从“手提机关枪”到“驳壳枪”,这一细节突出了人物特征,侧面反映了他在我军成长的过程。D.文章以记叙为主,又时时插入简短的议论与抒情,既高度评价彭雄同志,又便于直接抒发抑制不住的痛悼之情。(2)关于“挽救第五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作战不利的情况下郭炳生阴谋叛变,客观上反映了对敌斗争的复杂与艰难。B.“回主力去!”两个简短的句子反复,体现出干部战士们坚定的革命信念。C.彭雄把“我”拉到阴影里小声向“我”汇报的细节,为下文对人物的评价做了铺垫。D.写“我”没有立即抓捕叛徒,致使其趁夜投敌,其中流露出我自责和懊悔之情。(3)作为我党的优秀青年将领,彭雄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这篇悼词是怎样抒发真挚浓烈的感情的?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找到人物所经历的事迹以及人物的对话,把握人物形象。(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先答出手法,再结合内容分析表达效果,最后分析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解答】(1)B.“不爱惜子弹、鲁莽、急躁等缺点”有误,“不爱惜子弹、鲁莽”并非彭雄的缺点,文中写彭雄“往往接着受到无故消耗子弹的批评”是突出彭雄“喜欢并善于射击”;写他“勇气大到一种鲁莽的地步”是表现他的勇气。故选:B。(2)D.“没有立即抓捕叛徒,致使其趁夜投敌”有误,“致使”于文无据,原文表述为“深夜,天雨路滑,伸手不见五指,叛徒郭炳生乘此时机单枪独马,投入乐安县城,断送了他的一生”;作为一篇悼念战友的文章,“自责和懊悔之情”分析不当,与文章主体情感相去甚远。故选:D。(3)结合“很勇敢。战斗中,比较艰苦的传达任务,在派遣时不由地就想到了他”“这是他偷跑出去偷拿回来的胜利品……从此,大家更敬重他了”可知,他勇敢善战,受人敬重。派遣艰苦的传达任务时总会想到他,他半夜独自跑去前线缴获枪支等都说明他勇敢,也赢得了尊重。结合“黄昏之后,彭雄同志把我拉到阴影里,小声地说:‘郭炳生对大家说,你已经牺牲了!他这几天的行动,我十分怀疑……我们一定马上回去,明天就走’”可知,他政治敏锐,革命意志坚定。彭雄敏锐地察觉了叛徒的不良企图,坚决要求返回主力部队。结合“他学习很努力,由于丰富的战斗经验,从通信员直到指挥一个师”“有一次读到他的一篇《发刊词》……都莫不叹为我党的一员出色的军事人才”可知,他学习努力,进步神速。他的文化水平、战略战术素养快速提升,是我军最有希望的干部之一。结合“他亦有他的弱点,那就是性情急躁,胸襟还不够开阔”可知,他性情急躁,胸襟不够开阔。(4)①在形象的塑造中蕴含深挚的感情。作者回忆了与彭雄十三年间的往事,“有力气,很勇敢。战斗中,比较艰苦的传达任务,在派遣时不由地就想到了他”“他喜欢并善于射击”“勇气大到一种鲁莽的地步”“彭雄同志深造,红军学校毕业后,任作战参谋、连长等职”“他学习很努力,由于丰富的战斗经验,从通信员直到指挥一个师”。作者通过回忆彭雄烈士的战斗、成长经历,塑造了一个革命意志坚定、战斗勇敢、性格开朗、善于学习的优秀红军将领形象,展现了这位青年将领的出色才干,这就使他的英年早逝格外令人痛心。②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深挚的感情。“沙战役时,大概才十七八岁吧,然而有力气,很勇敢”“勇气大到一种鲁莽的地步,脾气大到通信员们常向支部提意见”“见面之后,他深感未能参加这次战斗而为憾!不知为了什么,他忽而又大哭起来”“彼此一路之隔,仅在电报往还中互通消息而已”,作者深情回忆与老战友一起生活、战斗的点点滴滴,突出了二人的深厚革命友谊,文笔克制,但感情浓烈。③直抒胸臆。作者在叙述中时时停下笔来,插入高度的评价和强烈的抒情,表达了深深地赞扬、缅怀、痛悼之情。比如开头“终于最后证实彭雄同志——红军时代的老战友——光荣殉国了!悲怆的心情,发出了无数次的叹息!”对彭雄殉国的感叹,中间“彭雄同志对革命,是这样坚决的一个典型!”“不但文化水平进到一种惊人的程度,即是战略战术素养,都莫不叹为我党的一员出色的军事人才”“彭雄同志,在党十多年的培养之下,已经成为一员勇敢善战的青年将领了”以及时时出现的“坚决的典型”“出色的军事人才”“勇敢善战的青年将领”等评价,结尾“不幸,万万的不幸……多年以来的患难战友!”“后死者的责任,不是流泪,而是向敌人为逝者复仇”表现出对战友牺牲的感叹,对向敌人复仇的坚决的誓言。答案:(1)B(2)D(3)①勇敢善战,受人敬重。派遣艰苦的传达任务时总会想到他,他半夜独自跑去前线缴获枪支等都说明他勇敢,也赢得了尊重。②政治敏锐,革命意志坚定。彭雄敏锐地察觉了叛徒的不良企图,坚决要求返回主力部队。③学习努力,进步神速。他的文化水平、战略战术素养快速提升,是我军最有希望的干部之一。④性情急躁,胸襟不够开阔。(4)①在形象塑造中蕴含深挚的感情。作者通过回忆彭雄烈士的战斗、成长经历,塑造了一个革命意志坚定、战斗勇敢、性格开朗、善于学习的优秀红军将领形象,这就使他的英年早逝格外令人痛心。②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深挚的感情。作者深情回忆与老战友一起生活、战斗的点点滴滴,突出了二人的深厚革命友谊,文笔克制,但感情浓烈。③直抒胸臆。作者在叙述中时时停下笔来,插入高度的评价和强烈的抒情,表达了深深地赞扬、缅怀、痛悼之情。比如开头、结尾的感叹,中间时时出现的“坚决的典型”“出色的军事人才”“勇敢善战的青年将领”等的评价。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因让之曰:“子常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可愿矣?”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曰:“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何为不可哉?”蔡泽曰:“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决裂阡陌,救民耕战,是以秦无敌于天下。功已成,遂以车裂。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一楚国之俗,破横散从。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垦草创邑,辟地殖谷,率四方士,上下之力,以禽劲吴,成霸功。勾践终倍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此所谓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反者也。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长为陶朱。今君相秦,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使天下皆畏秦。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进贤者授之,必长为应侯,世世称孤。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王召见,与语,大说之。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退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遂拜为秦相。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B.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C.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D.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权是秤锤,衡是秤杆;权衡在文中与“度量”同指称量物体重量的工具和标准。B.“决裂阡陌”与“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阡陌”含义不同。C.“横”“从”指连横、合纵,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D.“应侯因谢病”与“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因”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蔡泽到达秦国后,首先巧妙地运用计策让应侯心生不悦,来引起应侯注意,应侯因此主动召见了蔡泽,这为蔡泽成功说服应侯创造了条件。B.蔡泽在拜见应侯时拱手作揖,礼节十分周到,但应侯却因为之前的事对蔡泽态度傲慢,并且直接出言责备蔡泽,质问他想要取代自己的事。C.商鞅、吴起、文种分别辅佐秦孝公、楚悼王和越王勾践建立了一番功业,但三人最终都以惨死为结局,其原因都是不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D.蔡泽辅佐秦昭王不久,就有人恶意诋毁他,他立刻辞相位来保全自己,始皇时得到机会就再次出山展现自己,很好地诠释了“知进退能屈伸”。(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乃西入秦。②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进贤者授之,必长为应侯,世世称孤。(5)蔡泽见到应侯后主要采取什么方法来说服对方?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他打算拜见秦昭王。先让人公开宣扬(一些话)来激怒应侯,说:“燕国宾客蔡泽,是当今天下难得的辩才。他一见到秦王,秦王必定会任用他为相国,并且会夺取您的相位。”应侯听说了,派人召来蔡泽。“感怒应侯”是动宾关系,中间不应断开,且断开后“应侯曰”所提示的内容并非应侯所言,故“应侯”不应断在后句,排除AC;“使人召蔡泽”为兼语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故选:D。(2)A.“与‘度量’同指称量物体重量的工具和标准”错误,“度量”是衡量物体长短的工具和标准。B.“决裂阡陌”和“阡陌交通”中“阡陌”的含义分别是“田界”和“田间小路”。句意:开辟土地。/田间小路交错相通。C.正确。D.“应侯因谢病”和“于今无会因”中“因”的含义分别是“趁机”和“缘由、机会”。句意:应侯趁机称病不上朝。/从此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了。故选:A。(3)B.“拱手作揖,礼节十分周到,但应侯却因为之前的事对蔡泽态度傲慢”错误,原文为“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意为“蔡泽到了应侯那里,只对应侯拱手作揖,应侯本来心情就不爽。这时看到蔡泽这样倨傲”,“拱手作揖”礼节并不周到,态度傲慢的不是应侯,而是蔡泽。故选:B。(4)①“见……于”,被动句式;“涂”,通“途”,路上;“西”,名词作状语,向西。译文:蔡泽被赵国驱逐,于是动身去韩国和魏国,在路上锅鼎等炊具被人抢了,于是向西进入秦国。②“以”,趁着;“进”,举荐;“称孤”,称侯。译文:您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时机归还相印,举荐贤能的人,把相印交给他,(这样)您必然会长久地做应侯,世世代代称侯(享荣华富贵)。(5)结合“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决裂阡陌,救民耕战,是以秦无敌于天下。功已成,遂以车裂。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一楚国之俗,破横散从。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垦草创邑,辟地殖谷,率四方士,上下之力,以禽动吴,成霸功。勾践终倍而杀之。此三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可分析出,列举事例。蔡泽列举商君、吴起、文种三人的实例,说明功成不知身退的危害。结合“此所谓信而不能诎,往而不能反者也。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长为陶朱”分析可知,巧用对比。蔡泽以范蠡的结局和商鞅等三人对比,更好地突出了功成身退的道理。结合“今君相秦,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使天下皆畏秦。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进贤者授之,必长为应侯,世世称孤。孰与以祸终哉”分析可知,类比分析。蔡泽分析应侯的地位成就,突出他与商鞅等四人的相似点,并分析两种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结局,道理不言自明。结合“夫四时之序,成功者去”分析可知,运用比喻。蔡泽以四时成功者去比喻功成身退的道理。答案:(1)D(2)A(3)B(4)①蔡泽被赵国驱逐,于是动身去韩国和魏国,在路上锅鼎等炊具被人抢了,于是向西进入秦国。②您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时机归还相印,举荐贤能的人,把相印交给他,(这样)您必然会长久地做应侯,世世代代称侯(享荣华富贵)。(5)①列举事例。蔡泽列举商君、吴起、文种三人的实例,说明功成不知身退的危害。②巧用对比。蔡泽以范蠡的结局和商鞅等三人对比,更好地突出了功成身退的道理。③类比分析。蔡泽分析应侯的地位成就,突出他与商鞅等四人的相似点,并分析两种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结局,道理不言自明。④运用比喻。蔡泽以四时成功者去比喻功成身退的道理。参考译文:蔡泽被赵国驱逐。于是动身去韩国和魏国,在路上锅鼎等炊具被人抢了。于是向西进入秦国。他打算拜见秦昭王。先让人公开宣扬(一些话)来激怒应侯,说:“燕国宾客蔡泽,是当今天下难得的辩才。他一见到秦王,秦王必定会任用他为相国,并且会夺取您的相位。”应侯听说了,派人召来蔡泽。蔡泽到了应侯那里,只对应侯拱手作揖,应侯本来心情就不爽。这时看到蔡泽这样倨傲,于是责问蔡泽:“先生您常常杨言要取代我做秦国的相国,可有这样的事吗?“蔡泽回答说:“是这样的。”应候说:“那么让我听听您的高见。”蔡泽说:“您的见识怎么如此迟钝呢!那春夏秋冬四季,都是(按顺序)功成身退’的。像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他们最终(的结局)值得期待(羡慕)吗?”应侯知道蔡泽打算把自己陷入因境再说服自己,于是说:“这三个人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榜样。为什么不认可他们呢?”蔡泽说:“商鞅替秦孝公统一度量衡,重新划分田界,教百姓耕种和打仗,所以秦国能够天下无敌。功业建成以后,商鞅就遭受了车裂的刑罚。吴起为楚悼王罢免无能之辈,废除无用的机构,统一楚国的风俗,破除连横政策,解散合纵策略。功业建成以后,最终就遭受了肢解的刑罚。大夫文种为越王勾践大力垦荒,创建城邑,开辟土地,种植粮食,率领各方人士,集中全国上下的力量,抓住(打败)了强劲的吴国,成就了霸王的功业。勾践最终背弃了他并杀了他。这三个人都是成就了功业,而不放弃官位。以致招来杀身之祸。这就是所谓‘能伸不能屈,能进不能退’的人了。范蠡知道这个道理,以超然的态度功成身退,长久地做了(经商致富的)陶朱公。现在您做秦国的相国,坐在朝堂上操控诸侯,恩惠施及三月,使天下都惧怕秦国。您的功劳达到顶峰了,像这样还不隐退,那么您就是商鞅、吴起、文种的下场了。您为什么不趁这个时机归还相印,举荐贤能的人,把相印交给他。(这样)您必然会长久地做应侯,世世代代称孤(享荣华富贵)。这与因灾祸而死比起来,哪个更好呢?”应侯说:“说得好。”于是请他就座,把他当作上等宾客(用对待上等宾客的礼节对待他)。过了几天,应侯入朝。对秦昭王说了此事。秦昭王召见蔡泽,和他谈话,对他十分欣赏。应侯趁机称病不上朝,请求归还相印。秦昭王强行挽留应候,应侯就说自己病重,秦王于是免去了他相国的职位。秦昭王对蔡泽的谋略十分赞赏,就任命蔡泽为秦国相国。蔡泽辅佐秦昭王几个月,有人恶意诋毁他,他怕招来杀身之祸,也称病归还了相印。最终。他侍奉始皇帝,为秦国出使燕国,三年后燕国就把太子丹送到秦国当作人质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列各题。[双调]沉醉东风•自悟马谦斋①瓷瓯内潋滟莫掩,瓦盆中渐浅重添。线鸡肥,新篘②酽,不须典琴留剑。二顷桑麻足养廉,归去来长安路险。取富贵青蝇竞血,进功名白蚁争穴。虎狼丛甚日休?是非海何时彻?人我场慢争优劣。免使旁人做话说,咫尺韶华去也。[注]①马谦斋,曾任官,最终归隐。②新篘(chōu):新酿的酒。(1)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曲开篇写酒香菜美,生活丰足,辞简意丰,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B.“长安”代指朝廷,“长安路险”暗喻官场险恶,写出了积郁的不满和忧患。C.“青蝇竟血”“白蚁争穴”运用比喻一针见血地讽刺了谋取功名富贵之人。D.“虎狼丛”三个句子描摹出作者为避免成为他人谈资而奋力抗争的形象。(2)作为“自悟”之作,本曲上下片所悟各侧重什么?有怎样的联系?【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解答】(1)D.“虎狼丛”三句意思是:这与虎狼为邻的生活何时结束?这种是非颠倒的日子何时完结?在这样的社会不要争什么长短优劣。这三句话并非“描摹出作者……奋力抗争的形象”。诗人认为,汲汲于官场,最终不过是做别人的笑谈资料罢了,“免使旁人做话说”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选项中“为避免成为他人谈资”的说法比较牵强。故选:D。(2)侧重:上片侧重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起首两句从美酒、佳肴的角度来表现生活的富足。不停地往杯子里顷倒美酒,不停地往菜碗里增添菜肴,这样的生活颇使人感到愉悦。接下来三句是对这一闲适生活的进一步描述。末尾两句背后暗含了其心中郁积的不满、愤懑和无奈。下片侧重揭露官场宦海的龌龊丑态(表达对官场的厌恶)。作者对自己以前的官场生涯作了深刻的反思。开头两句用犀利笔锋,揭露当时官场丑态。接下来又作进一步描绘,把官场比作虎狼丛、是非海。后三句抒写自己的处世态度:摆脱名利羁绊,不与人争长论短,洁身自好,免得旁人非议。人生苦短,韶华易逝,作者要幡然悔悟了。联系:此曲题目为“自悟”,揭露了官场的丑恶,主张与世无争、明哲保身。上片和下片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反省、觉今是而昨非的顿悟。答案:(1)D(2)侧重:①上片侧重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②下片侧重揭露官场宦海的龌龊丑态(表达对官场的厌恶)。联系:两者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反省、觉今是而昨非的顿悟。白话译文:谋求富贵像苍蝇争着舔血,追逐功名像白蚁争夺蚁穴。这种与虎狼为邻的生活何时结束,这种是非颠倒的日子何时完结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人世间,还争什么长短优劣?人生短促,青春易逝,如果执迷不悟,到头来不过成了别人的话柄而已。诗歌鉴赏:从“自悟”的题名及两首曲子的内容便知它是作者对官场往昔种种经历的反思,对今日田园融融乐趣的赞叹。它从正反两个方面酣畅淋漓地表现了作者“觉今是而昨非”时的顿悟情怀。酒香菜美,又是取自家中,无须“典琴留剑”。倘有客人至时,因为“二顷桑麻足养廉”,自然可以“瓷瓯内潋滟莫掩,瓦盆中渐浅重添”,彼此喝个痛快。倘嫌寂寞,还可似杜甫所言,“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如此一番,好不痛快!看着这样一幅于乡间田舍中两三好友共聚言欢,随意闲谈千古事的场景,读者自会想起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也不禁会想起关汉卿乐陶陶的叙说:“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所有这些,无不散发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欢快闲适的人生情致。然而,曲尾作者似是无意却仍是有心地叹道:“归去来长安路险。”“长安路”指仕途之路。仕途的艰辛,宦海的是非丑恶让他终于产生了归去的念头如今已是终日闲适,但回忆往昔,仍不免感叹万千,由此便有了第二首曲子。前首曲子是对今日田园生活美好的颂歌,后者则着力于鞭挞官场的丑态。曲中将谋取富贵比作“青蝇竞血”,进功名喻为“白蚁争穴”,讽刺得一针见血,也可见出作者于觉悟后已不再对官场名利有所留恋,官场在他的眼中只不过是尔虞我诈、无日能休的“虎狼丛”“是非海”。与此相似,马致远也不无厌恶地写道:“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鸡鸣时万事无休歇,何年是彻?”正是抱着这样的质问,他们才决意洁身自好,归隐田园,宦海沉浮到头来不过任渔樵随意评说罢了。正所谓“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咫尺韶华,想人生有限,于是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了更亲切自然的另一面,“爱秋来时哪些?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浇红叶。”终于,马谦斋还是回到了田园。田园派师祖陶渊明也曾叹道:“田园将芜矣,胡不归!”他们心目中的田园,也许是这般的意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多么的静穆平和而又悠邈虚淡!这也许只是他们的理想情致吧。但对于生活在熙熙攘攘竞争激烈的现世的人们而言,难道不也可以效仿前人,在平淡心境中觅得一方悠悠的田园吗?(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两句,以周代读书人的服装指代有学识的人,表达了曹操对人才的渴望。(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直接以问句形式质问秦朝统治者,批判其残酷剥削百姓、奢靡浪费的两句是:“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落叶”和“江水”是古代诗词常见意象,优秀的诗人可在一首诗中同时选取这两个意象来渲染意境,表情达意,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解答】故答案为:(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重点字:衿、悠)(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重点字:锱、铢)(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滚)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生死关头见英雄,危难时刻显本色。总有一群人,倾一己之力、履一生之诺,践行着用生命守护生命的誓言,传递着超越时间和地域的力量。D2809次列车值乘司机杨勇,就是这么一位①的真英雄。当列车撞上突发溜坍侵入线路的泥石流时,情况万分紧急,乘客②。杨勇果断停车,救下了满满一车人,却唯独没有保全他自己。5秒钟的反应时间、900多米的制动距离,没有片刻犹豫。正如网友评论的那样:“人如其名,他担起了名字中的‘勇’字。”这是临危不惧的职业素养,更是③的使命担当。茁壮成长的树木,需要高耸入云的枝干,也需要茂密厚实的根系【甲】充满希望的民族,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高度,也要有根植深培的厚度。或勇毅【乙】或执着【丙】或奉献【丁】正是一位位如杨勇般的平民英雄,凭借感人肺腑的力量、()、(),让温情得以传递、()、()。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缅怀英雄,就要让昨天的感动化为今天的力量,让蓬勃的感情成为奋进的动力。致敬英雄,就要让更多人在油然而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中,追逐顶天立地的“英雄梦”,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甲】【乙】【丙】【丁】四处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3)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括号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使之构成语意前后呼应的两组排比句。【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解答这题,要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判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是否正确,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3)本题考查仿写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