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1页
202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2页
202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3页
202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4页
202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中国美学最近40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时期美学研究的审美自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的美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美与艺术的本质问题;第二阶段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文化他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美学研究积极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主动回应大众文化的欲求,重点强调美学研究的分散化与区域性特点;第三阶段或者说新时代中国美学的发展一定要突破“泛美学”倾向,应该从审美研究和文化研究发展到跨文化研究。美学与文化的结合形成文化美学,其主要表现是立足于各自民族文化的立场,质疑西方美学的普遍有效性,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反对对美学做出统一规定,如提出东方美学、中国美学、日本美学、印度美学等。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是对美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它体现出一种将美学的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综合研究的体征,既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又不拒绝回答文化研究提出的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美学到文化美学再到跨文化美学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从美学发展的角度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换言之,跨文化艺术美学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几十年来,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对美学研究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前的美学研究一直努力在对这种冲击和挑战进行积极回应,以此深度介入当代审美实践出现的全新的文化问题,及时总结新媒体艺术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跨文化艺术门类。在此背景下,跨文化艺术美学正是对文化研究的积极回应,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是对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问题。“古今”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中外”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空间维度。长期以来,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叠加的,由此出现了“中为古”(即把中国等同于古代)、“西为今”(把西方等同于现代)的中西二元论模式。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首先要分割时间与空间两种维度的叠加,复原“中外”与“古今”各自的原初含义,实现美学研究跨越中外与跨越古今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跨文化艺术美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第二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跨文化艺术,作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艺术,包括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等。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例如一位作者处于异文化环境中并受到异文化影响而进行的艺术创作,或者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作者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这都属于跨文化艺术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是指作品中吸收了异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鉴了异文化的艺术技法而创作的艺术作品,或者是对异民族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对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和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进行美学研究显然属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题中之义。跨文化艺术美学,无论是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还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都是新课题,需要付出许多艰辛和努力,也需要许多同行的共同协作。跨文化艺术美学因其对美学研究.的新发现与新思考,必将成为当代中国关学研究的发展新趋向。(摘编自李庆本《跨文化艺术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新趋向》)材料二:从20世纪初期到中期,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都借助西方古典美学思想来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结合,做出中西美学融合与对比的解释,构建出中西跨文化美学的初步形态。但20世纪中期开始到21世纪,随着语言、媒介等因素对具体艺术形式的介入,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难度更高也更复杂。通过分析当今跨文化艺术美学中语言符号、审美意识形态、文化习性三个难点,来寻找克服三种跨文化美学阻碍的可能性。首先,对语言符号在艺术形式中难以转化、难以传达深度美学思想的问题,图像转化和图像研究可以是一条路径。就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美学的戏曲艺术而言,突破戏曲是一种视听艺术综合体的观念,在跨文化过程中先将语言符号功能弱化,通过图像符号建立文化视觉符号,再通过文化视觉符号建立一种民族艺术符号象征,从而最终进入到完整的戏曲艺术中,让西方通过戏曲了解中国艺术美学。第二,在审美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传播与交流的屏障时,灵活运用艺术作品的商品功能,适当巧妙地避免审美意识形态冲突的尴尬境遇。第三,在艺术跨文化中因文化习性陌生化而影响到审美方式,用分离式的经验审美来替代介入式的经验审美,甚至用想象来替代经验,是避免艺术作品跨文化因文化习性陌生化的方式之一。当然,以上这三种方案也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的问题,无法做到彻底地消除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的障碍,如果要做到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的平等,更需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所以需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跨文化的问题,进而促使西方从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两方面理解中华美学精神,去实现跨文化艺术美学的中西文化平等跨越。(摘编自李一帅《构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难点思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美学由美学与文化结合而成,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反对对美学做出统一规定。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美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B.跨文化艺术美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面对新课题,我们需要付出许多艰辛和努力,也需要许多同行的共同协作。C.中西二元论模式的出现,是由于长期以来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领域,把“古今中外”问题,即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作为主要内容。D.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这种作品吸收了异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鉴了异文化、异民族艺术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中国美学的发展任务应该是拓宽研究领域,积极回应新时代民众对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诉求。B.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由此看来,其特征是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C.在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对美学研究进行冲击的背景下,跨文化艺术美学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D.正是因为需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所以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支持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是A.作家莫言认为应该利用文学作品普及到对全人类以及世界各个国家的描写,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作家的本土,甚至超越本土。B.《中国梵高》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赵小勇、周永久,多年来以复制西方经典油画谋生。C.作家余华曾经多次表明,是川端康成与卡夫卡构成了他对文学的认识,他的叙述得益于川端康成,而奇情异想则要感谢卡夫卡。D.加拿大艺术家佩尔蒂埃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她最大的灵感来源。(4)材料一围绕“跨文化艺术美学”的论述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如何解决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产生的问题。(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晓风杨柳唐弢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也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喘了些时,才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渊明打了个呵欠,脑子昏昏沉沉的,他从被窝洞里伸出手来,在靠床的书桌抽屉里,摸出一本书。渊明摸出打火石,猛地记起了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合上书,闭着眼睛。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正和慧远的为人一样,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隔壁传来一阵鼾声。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猛的。“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阿舒!”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渊明望了他一眼。有什么吩咐呢?他挖空肚皮想了一回,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阿舒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可渊明又叫住他。“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所蛀蚀的罅隙。“高粱和糯米怎么样?”“都很好!”阿舒回答,“高粱生得很多,珍珠米也不坏,糯稻的梗子已经没上膝盖。”酒香从渊明的脑子里一直转到鼻子里来,他咽了口唾沫,一丝寂寞的微笑浮上面部。“年成的确还不错,只是……”阿舒喃喃地自语着。“什么?”“只是,听说又要加粮税。”“加粮税,谁说的?可是京城里有什么消息来?”“大概是京城里有消息吧,镇上的人们都这么说,加二成!”“他们还说些什么?”渊明的面上充满疑怪和忧虑,唾沫溅在花白的胡髭上,在太阳下亮晶晶地发着光,他要知道京城里还有什么消息传了来。“大清早碰见阿仲从镇上回来,他就告诉我这一句。”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什么?”大家合口问。“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忧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箧,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不要胡说。”渊明厉声喝道。阿宣吃了一惊。“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等语句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存状况。B.“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这句话表明当陶渊明听到朝廷要加税时,内心的沉重和压抑。C.“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夜色已深,而陶宅却还亮着灯,说明陶渊明忧心国家社稷,难以入眠。D.“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陶渊明的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在言行中模仿父亲。(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B.“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开头部分这句话似突兀而实合理,直接表达陶渊明的担忧,后文即以他的忧虑为线索,展开叙事,前后联系紧密。C.“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此句在文中起到了以哀景写哀情的作用,通过描写风吹枯叶,写出了陶渊明内心的忧愁。D.文章以晓风杨柳之景开篇、结篇,开篇以“划”字写柳条摇曳的动景,暗写晓风吹拂,结尾以“萧萧”一词描摹了柳条随风摇动的声音。(3)对于刘寄奴篡位,从消息不明到确定,陶渊明都做出了哪些反应?请简要分析。(4)在《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等诗文中,陶渊明展示出来的形象与本文中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初,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帝亲征。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理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蚌,滋欲乞和,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曰:“从汝。”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固辞,不允。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徐理以议南迁,为谦所斥。至是改名有贞,尝切齿谦。石亨本以失律削职,谦请宥而用之,畏谦不得逞。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诬谦等构邪议,更立东宫。都御史萧惟祯定谳,处极刑。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B.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C.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D.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命谦口数其罪”中“数”在文言文中有多个含义,在本句中是列举罪状的意思。B.北狩,指到北方狩猎或向北进军,文中是皇帝被掳到北方的委婉说法。C.东宫,太子居处,文中借指太子;在汉代也以太后所居东宫借指太后。D.“及籍没”中的“籍”是“登记”的意思,和《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谦越级升迁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他遍访百姓,了解所应当创建和革除的,马上写好奏疏言明其事。B.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举入侵,皇帝亲自征讨。等到皇帝陷落在土木堡,京城大为震惊。郕王命令群臣商议如何进攻。C.也先见中原无隙可乘而想求和,大臣王直等人建议接回上皇,皇帝不高兴,但于谦认为按理当迎回上皇。D.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徐有贞等人已经迎接上皇再次登上皇位,诬陷于谦等人合谋奸邪之事,重新立太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②帝顾而改容曰:“从汝。”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5)于谦《石灰吟》言:“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哪些事件可以体现他在诗中所言的志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金陵驿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眼前“草合离宫”与“孤云飘泊”之景,道出了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从而奠定了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情感基调。B.“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这是身为囚徒、无能为力的诗人发出的深沉感慨。C.颈联灵活化用唐朝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句,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D.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深挚悲壮。(2)前人论此诗,认为尾联手法高妙,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以听众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寒,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的高超技巧的两句是“,”。(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静态的桥具有了腾飞一般气势的动态之美。(3)古诗词中有不少句子使用“空”字,营造不同的意境氛围,或空旷清新,或萧瑟悲伤,或孤寂无奈等,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明确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和抵制“唯流量论”、泛娱乐化、高价片酬,对于“流量至上”现象坚决说“不”,以期①______,净化行业生态。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明星的生成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明星效应也会对作品的社会传播起到一定作用。但如果以牺牲文化艺术品质为代价来追求明星效应,就是②______了。如果任由这种“要阵容不要内容,要颜值不要价值,要热度不要深度”的倾向泛滥,将导致创作背弃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脱离正确轨道。流量明星本是商业逻辑运作,“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如果横行,影视剧集生产就容易演变为市场投机行为。一味追求通过明星展示、粉丝聚集等方式获得流量和收益,仅仅满足感官刺激而忽视观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以③______的心态进行创作生产,只会助长粗制滥造、畸形审美之风,长此以往,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逻辑必然会严重阻碍行业的发展。(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句子表达准确流畅。(3)“要阵容不要内容,要颜值不要价值,要热度不要深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五千余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意,②。《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读《论语》一年,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结果不一样;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博士后了,工作了,还是心智不成熟。③:一是正确认识自己;二是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1)下列句子中的“规矩”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规矩”,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七回:“亲友知道,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B.《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规矩待他,他还心上不高兴。”C.《荀子•儒效》:“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D.《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靠右的一间正屋住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一个规规矩矩的市民。”(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三境界”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第一境界是“立”、第二境界是“守”、第三境界是“得”。第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第二境界则是守得住,耐得住寂寞坚持着。唯有这样,才能够走到第三个境界,得到你想要的事物。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辽宁省高考语文适应性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中国美学最近40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时期美学研究的审美自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的美学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美与艺术的本质问题;第二阶段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文化他律论阶段,这一时期美学研究积极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主动回应大众文化的欲求,重点强调美学研究的分散化与区域性特点;第三阶段或者说新时代中国美学的发展一定要突破“泛美学”倾向,应该从审美研究和文化研究发展到跨文化研究。美学与文化的结合形成文化美学,其主要表现是立足于各自民族文化的立场,质疑西方美学的普遍有效性,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反对对美学做出统一规定,如提出东方美学、中国美学、日本美学、印度美学等。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是对美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它体现出一种将美学的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综合研究的体征,既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又不拒绝回答文化研究提出的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美学到文化美学再到跨文化美学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从美学发展的角度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换言之,跨文化艺术美学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几十年来,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对美学研究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当前的美学研究一直努力在对这种冲击和挑战进行积极回应,以此深度介入当代审美实践出现的全新的文化问题,及时总结新媒体艺术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跨文化艺术门类。在此背景下,跨文化艺术美学正是对文化研究的积极回应,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是对美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问题。“古今”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中外”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空间维度。长期以来,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叠加的,由此出现了“中为古”(即把中国等同于古代)、“西为今”(把西方等同于现代)的中西二元论模式。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首先要分割时间与空间两种维度的叠加,复原“中外”与“古今”各自的原初含义,实现美学研究跨越中外与跨越古今的平等交流与对话。跨文化艺术美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第二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跨文化艺术,作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指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艺术,包括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等。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例如一位作者处于异文化环境中并受到异文化影响而进行的艺术创作,或者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作者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这都属于跨文化艺术创作。跨文化艺术作品是指作品中吸收了异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鉴了异文化的艺术技法而创作的艺术作品,或者是对异民族艺术作品的再创作。对跨文化艺术创造,跨文化艺术作品和跨文化艺术欣赏和批评进行美学研究显然属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题中之义。跨文化艺术美学,无论是跨文化艺术的美学研究,还是艺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都是新课题,需要付出许多艰辛和努力,也需要许多同行的共同协作。跨文化艺术美学因其对美学研究.的新发现与新思考,必将成为当代中国关学研究的发展新趋向。(摘编自李庆本《跨文化艺术美学:当代中国美学发展新趋向》)材料二:从20世纪初期到中期,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都借助西方古典美学思想来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结合,做出中西美学融合与对比的解释,构建出中西跨文化美学的初步形态。但20世纪中期开始到21世纪,随着语言、媒介等因素对具体艺术形式的介入,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难度更高也更复杂。通过分析当今跨文化艺术美学中语言符号、审美意识形态、文化习性三个难点,来寻找克服三种跨文化美学阻碍的可能性。首先,对语言符号在艺术形式中难以转化、难以传达深度美学思想的问题,图像转化和图像研究可以是一条路径。就最能体现中国戏剧美学的戏曲艺术而言,突破戏曲是一种视听艺术综合体的观念,在跨文化过程中先将语言符号功能弱化,通过图像符号建立文化视觉符号,再通过文化视觉符号建立一种民族艺术符号象征,从而最终进入到完整的戏曲艺术中,让西方通过戏曲了解中国艺术美学。第二,在审美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传播与交流的屏障时,灵活运用艺术作品的商品功能,适当巧妙地避免审美意识形态冲突的尴尬境遇。第三,在艺术跨文化中因文化习性陌生化而影响到审美方式,用分离式的经验审美来替代介入式的经验审美,甚至用想象来替代经验,是避免艺术作品跨文化因文化习性陌生化的方式之一。当然,以上这三种方案也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的问题,无法做到彻底地消除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的障碍,如果要做到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的平等,更需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所以需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有利于进一步解决跨文化的问题,进而促使西方从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两方面理解中华美学精神,去实现跨文化艺术美学的中西文化平等跨越。(摘编自李一帅《构建跨文化艺术美学的难点思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化美学由美学与文化结合而成,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反对对美学做出统一规定。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美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B.跨文化艺术美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面对新课题,我们需要付出许多艰辛和努力,也需要许多同行的共同协作。C.中西二元论模式的出现,是由于长期以来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领域,把“古今中外”问题,即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作为主要内容。D.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这种作品吸收了异文化的因素,或者借鉴了异文化、异民族艺术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A.当今中国美学的发展任务应该是拓宽研究领域,积极回应新时代民众对于跨文化艺术美学的诉求。B.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由此看来,其特征是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C.在以大众文化为主要研究旨趣的文化研究对美学研究进行冲击的背景下,跨文化艺术美学将随着新媒体出现的新型艺术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D.正是因为需要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所以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支持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是DA.作家莫言认为应该利用文学作品普及到对全人类以及世界各个国家的描写,文学作品应该立足于作家的本土,甚至超越本土。B.《中国梵高》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赵小勇、周永久,多年来以复制西方经典油画谋生。C.作家余华曾经多次表明,是川端康成与卡夫卡构成了他对文学的认识,他的叙述得益于川端康成,而奇情异想则要感谢卡夫卡。D.加拿大艺术家佩尔蒂埃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她最大的灵感来源。(4)材料一围绕“跨文化艺术美学”的论述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如何解决跨文化艺术美学构建中产生的问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等。(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语言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要理解材料内容,划分材料层次,概括各层次内容,进而把握作者的论述思路。(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解答】(1)C.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内容,“长期以来,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叠加的,由此出现了‘中为古’(即把中国等同于古代)、‘西为今’(把西方等同于现代)的中西二元论模式”,可知出现“中为古”(即把中国等同于古代)、“西为今”(把西方等同于现代)的中西二元论模式,是由于美学研究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是叠加的,而不是由于把“古今中外”作为主要内容。故选:C。(2)A.根据材料一第一段“第二阶段是新世纪美学研究的文化他律论阶段,这一时期关学研究积极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主动回应大众文化的欲求”,可知这是中国美学发展第二阶段的任务。B.材料一第三段“它体现出一种将美学的内部问题与外部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综合研究的体征,既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又不拒绝回答文化研究提出的新问题”,所以,“不放弃美学自身固有的老问题”只是跨文化艺术美学的特征之一。D.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如果要做到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的平等,更需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所以挖掘艺术在跨文化进程中的难点,解决跨文化的问题,促使西方从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两方面理解中华美学精神,是实现跨文化艺术美学的中西文化平等跨越的关键。故选:C。(3)材料二最后一段强调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A.莫言强调创作应该立足本土。B.只是复制。C.余华表明两个外国作家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D.加拿大艺术家佩尔蒂埃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中国文化和创作自觉融合,正是充分证明了这个观点。故选:D。(4)分析其论证结构的特点:先根据“中国美学最近40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可知,材料一先总的提出了中国美学近40多年的发展阶段;然后根据“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是对文化美学的超越,是对美学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古今中外’问题”“跨文化艺术美学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可知,材料一分段提出了有关“跨文化艺术美学”的分论点。所以,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分析论证语言的特点:论证语言严谨周密,如“从这个意义上讲,从美学到文化美学再到跨文化美学是美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这是从美学发展的角度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换言之,跨文化艺术美学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中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换言之”“体现了”等词句,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谨周密。分析其论证方法运用了例证法,如“跨文化艺术创作,是从作者层面对跨文化艺术的界定,例如一位作者处于异文化环境中并受到异文化影响而进行的艺术创作,或者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作者共同完成一件艺术作品,这都属于跨文化艺术创作”,论据典型,有说服力。(5)根据材料二中“通过分析当今跨文化艺术美学中语言符号、审美意识形态、文化习性三个难点,来寻找克服三种跨文化美学阻碍的可能性”“对语言符号在艺术形式中难以转化、难以传达深度美学思想的问题,图像转化和图像研究可以是一条路径”概括为:通过分析当今跨文化艺术美学中语言符号、审美意识形态、文化习性三个难点,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来看,图像转化和图像研究可以是一条路径。根据“在审美意识形态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传播与交流的屏障时,灵活运用艺术作品的商品功能,适当巧妙地避免审美意识形态沖突的尴尬境遇”概括为:灵活运用艺术作品的商品功能,适当巧妙地避免审美意识形态冲突的尴尬境遇。根据“在艺术跨文化中因文化习性陌生化而影响到审美方式,用分离式的经验审美来替代介入式的经验审美,甚至用想象来替代经验,是避免艺术作品跨文化因文化习性陌生化的方式之一”概括为:用分离式的经验审美来替代介入式的经验审美,甚至用想象来替代经验。根据“如果要做到中西跨文化艺术美学的平等,更需要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概括出: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答案:(1)C(2)C(3)D(4)①材料一文章采用总分总的形式(结构),先总地提出了中国美学最近40多年的发展阶段,然后分论文化美学的主要表现、跨文化艺术美学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及含义,最后一段总结强调跨文化艺术美学是新课题,必将成为未来发展新趋向。②论述语言严谨周密,如第一段“中国关学最近40多年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大体”,第二段中“其主要表现是”中的“主要”,都表现出语言严谨周密的特点。③运用了例证法(论证方法),比如第五段中的“例如……”,论据典型,有说服力,易于读者理解。(5)①分析当今跨文化艺术关学中语言符号、审美意识形态、文化习性三个难点,寻找解决方案。具体来看,图像转化和图像研究可以是一条路径;灵活运用艺术作品的商品功能,适当巧妙地避免审关意识形态冲突的尴尬境遇;用分离式的经验审关来替代介入式的经验审关,甚至用想象来替代经验。②使西方美学家和艺术家对中国美学与艺术产生兴趣,做到自觉融合。(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晓风杨柳唐弢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也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喘了些时,才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渊明打了个呵欠,脑子昏昏沉沉的,他从被窝洞里伸出手来,在靠床的书桌抽屉里,摸出一本书。渊明摸出打火石,猛地记起了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合上书,闭着眼睛。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正和慧远的为人一样,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隔壁传来一阵鼾声。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猛的。“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阿舒!”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渊明望了他一眼。有什么吩咐呢?他挖空肚皮想了一回,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阿舒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可渊明又叫住他。“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所蛀蚀的罅隙。“高粱和糯米怎么样?”“都很好!”阿舒回答,“高粱生得很多,珍珠米也不坏,糯稻的梗子已经没上膝盖。”酒香从渊明的脑子里一直转到鼻子里来,他咽了口唾沫,一丝寂寞的微笑浮上面部。“年成的确还不错,只是……”阿舒喃喃地自语着。“什么?”“只是,听说又要加粮税。”“加粮税,谁说的?可是京城里有什么消息来?”“大概是京城里有消息吧,镇上的人们都这么说,加二成!”“他们还说些什么?”渊明的面上充满疑怪和忧虑,唾沫溅在花白的胡髭上,在太阳下亮晶晶地发着光,他要知道京城里还有什么消息传了来。“大清早碰见阿仲从镇上回来,他就告诉我这一句。”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什么?”大家合口问。“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忧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箧,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不要胡说。”渊明厉声喝道。阿宣吃了一惊。“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等语句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存状况。B.“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这句话表明当陶渊明听到朝廷要加税时,内心的沉重和压抑。C.“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夜色已深,而陶宅却还亮着灯,说明陶渊明忧心国家社稷,难以入眠。D.“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陶渊明的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在言行中模仿父亲。(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B.“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开头部分这句话似突兀而实合理,直接表达陶渊明的担忧,后文即以他的忧虑为线索,展开叙事,前后联系紧密。C.“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此句在文中起到了以哀景写哀情的作用,通过描写风吹枯叶,写出了陶渊明内心的忧愁。D.文章以晓风杨柳之景开篇、结篇,开篇以“划”字写柳条摇曳的动景,暗写晓风吹拂,结尾以“萧萧”一词描摹了柳条随风摇动的声音。(3)对于刘寄奴篡位,从消息不明到确定,陶渊明都做出了哪些反应?请简要分析。(4)在《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等诗文中,陶渊明展示出来的形象与本文中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准确理解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细致分析,并且要结合课内文本内容,准确把握和理解,分析其异同。【解答】(1)D.“表明他们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在言行中模仿父亲”错,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语气中含着否定的意味,且从下文阿宣、阿舒互相推诿,不愿意干出一番事业、留名后世,表明他们并未深受父亲影响,以父亲为榜样。故选:D。(2)A.“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错误,把划着东方发白的天空的柳枝比作无数灰白的眼睛,“张望着,俯临着”把柳枝人格化,运用的不是夸张的修辞手法,应是拟人和比喻。故选:A。(3)“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也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加粮税,谁说的?可是京城里有什么消息来”,在消息不明时,陶渊明反复思索,彻夜难眠,天亮后在院中徘徊,询问家人来自京城的消息。在确定刘寄奴篡位后,陶渊明说“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他训诫后辈要做出一番事业,留得身后名。“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陶渊明连夜创作了《述酒》等诗篇,为后世“留一点教训”。(4)《饮酒(其五)》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归园田居(其一)》开篇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结句写“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归去来兮辞》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句子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晓风杨柳》借刘寄奴篡位这件事展现了陶渊明清贫自守、隐居田园的形象,同时,他忧心国事,担忧国家的前途命运,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据此可总结出相同点为:陶渊明隐居田园,清贫自守,关心农事。不同点为:在《饮酒(其五)》等诗文当中,陶渊明一心远离官场,不关心政治;在本文中,陶渊明忧心国事,关注政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答案:(1)D(2)A(3)①在消息不明时,陶渊明反复思索,彻夜难眠,独自在院中徘徊,询问家人来自京城的消息;②在确定刘寄奴篡位后,陶渊明训诫后辈要做出一番事业,留得身后名,并连夜创作了《述酒》等诗篇,为后世“留一点教训”。(4)相同点:陶渊明隐居田园,清贫自守,关心农事。不同点:在《饮酒(其五)》等诗文中,陶渊明一心远离官场,不关心政治;在本文中,陶渊明忧心国事,关注政治,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初,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帝亲征。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理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蚌,滋欲乞和,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曰:“从汝。”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固辞,不允。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徐理以议南迁,为谦所斥。至是改名有贞,尝切齿谦。石亨本以失律削职,谦请宥而用之,畏谦不得逞。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诬谦等构邪议,更立东宫。都御史萧惟祯定谳,处极刑。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B.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C.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D.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帝命谦口数其罪”中“数”在文言文中有多个含义,在本句中是列举罪状的意思。B.北狩,指到北方狩猎或向北进军,文中是皇帝被掳到北方的委婉说法。C.东宫,太子居处,文中借指太子;在汉代也以太后所居东宫借指太后。D.“及籍没”中的“籍”是“登记”的意思,和《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的“籍”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于谦越级升迁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他遍访百姓,了解所应当创建和革除的,马上写好奏疏言明其事。B.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举入侵,皇帝亲自征讨。等到皇帝陷落在土木堡,京城大为震惊。郕王命令群臣商议如何进攻。C.也先见中原无隙可乘而想求和,大臣王直等人建议接回上皇,皇帝不高兴,但于谦认为按理当迎回上皇。D.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徐有贞等人已经迎接上皇再次登上皇位,诬陷于谦等人合谋奸邪之事,重新立太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②帝顾而改容曰:“从汝。”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5)于谦《石灰吟》言:“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哪些事件可以体现他在诗中所言的志向。【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以及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化常识题的作答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文言实词题的作答,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解答】(1)“指”同“旨”,旨意、意图,作“阿”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B、D;“怨望”是复合词“怨恨恼怒”,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句子翻译为:通政使李锡迎合王振的意图,弹劾于谦因为长期不升迁而怨恼忿恨,擅自举荐他人代替自己。案件交给法司,被判处死罪,于谦被关在监狱里三个月。(2)D.“含义不同”错。到登记没收他的所有财产的时候。籍:登记/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籍:登记。(3)B.“商议如何进攻”错,原文中的“战守”指进攻和防守,是指讨论进攻还是防守。(4)①战栗:发抖;悦:高兴;按:巡按;雪:名词作动词,昭雪。句子翻译为:朱高煦伏在地上发抖,说罪该万死。皇帝十分高兴。(于谦)出京巡按江西,昭雪冤屈的囚犯数百人。②顾:看;改容:改变脸色;从:听从;卒:终于。句子翻译为:皇帝看着他改变脸色说:“听你的。”终于迎接上皇返回,这都是于谦的功劳。(5)首先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然后根据这一理解从文中找出相应内容即可。原文“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体现了于谦一身正气,列数朱高煦的罪状,言词正气刚强,声色威严激烈。原文“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体现了于谦爱国卫国,厉斥主张南迁的徐理,力主保卫国都。根据原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可知,于谦在皇帝不高兴迎回上皇时,从容劝皇帝说皇帝大位已定,不会有什么问题,从道理上讲应该快一点迎回上皇。根据原文“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可知,于谦清正廉洁,被抄家时,家无余钱。答案:(1)A(2)D(3)B(4)①朱高煦伏在地上发抖,说罪该万死。皇帝十分高兴。(于谦)出京巡按江西,昭雪冤屈的囚犯数百人。②皇帝看着他改变脸色说:“听你的。”终于迎接上皇返回,这都是于谦的功劳。(5)①于谦一身正气,列数朱高煦的罪状,言词正气刚强,声色威严激烈。②于谦爱国卫国,厉斥主张南迁的徐理,力主保卫国都。③在皇帝不高兴迎回上皇时,从容劝皇帝说皇帝大位已定,不会有什么问题,从道理上讲应该快一点迎回上皇。④于谦清正廉洁,被抄家时,家无余钱。参考译文:于谦,字廷益,钱塘人。考中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年,授官御史。他跟随皇帝征伐乐安,朱高煦出城投降,皇帝命令于谦口头列数他的罪状。于谦言词正气刚强,声色威严激烈。朱高煦伏在地上发抖,说罪该万死。皇帝十分高兴。(于谦)出京巡按江西,昭雪冤屈的囚犯数百人。上疏奏报陕西诸处文武官吏是百姓的祸害,皇帝下诏派御史逮捕他们。于谦越级升迁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达官所,轻装骑马全面视察所管辖的地方,邀请访问父老乡亲,审察当时情况,了解所应当创建和革除的,马上写好奏疏言明其事。起初,太监王振刚刚掌权,恰巧有一个姓名像于谦的御史,曾经忤逆王振。于谦进入朝廷,举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迎合王振的意图,弹劾于谦因为长期不升迁而怨恼忿恨,擅自举荐他人代替自己。案件交给法司,被判处死罪,于谦被关在监狱里三个月。不久,王振知道自己的失误,于谦得到释放,贬官为大理寺少卿。正统十四年秋,也先大举入侵,皇帝亲自征讨。等到皇帝陷落在土木堡,京城大为震惊。郕王代理国政,命令群臣讨论是进攻还是防守。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向南方迁移。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人,应该斩首。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一旦迁移大势就去了,难道没看见宋朝南渡的事吗!”郕王认为他说得对,防守的决议于是确定。这年(景泰元年)八月,离上皇(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北去快要一年了,也先看见中原无隙可乘,更加想求和,请求让上皇回去。大臣王直等人建议派遣使者接回上皇,皇帝(明景帝朱祁钰)不高兴。于谦不慌不忙地说:“天位已经确定,难道还会有其他,只是按照道理应当快速迎回罢了!”皇帝(明景帝朱祁钰)看着他改变脸色说:“听你的。”终于迎接上皇(明英宗)返回,这都是于谦的功劳。于谦自己奉行俭朴节约,所居住的房子只能遮蔽风雨。皇帝赐给他西华门的住宅,他坚决推辞,皇帝不允许,皇帝很了解于谦,他所建议上奏的没有不听从的。对于那些怯懦的大臣、有功勋的旧臣和皇亲贵戚,于谦内心很轻视他们,于是怨恨他的人更多。徐理因为建议南迁,被于谦斥责。从此改名为有贞,曾切齿痛恨于谦,石亨本来因为违犯法律被削职,于谦请求宽恕并且任用他,他畏惧于谦不敢放纵。景泰八年正月壬午,石亨和徐有贞等人已经迎接上皇再次登上皇位,诬陷于谦等人合谋奸邪之事,重新立太子,都御史萧惟祯判决案件,(于谦)被判处死刑,丙戌年改元天顺,丁亥年于谦被害。到登记没收他的所有财产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正室的锁很坚固,打开一看,是皇上赐给他的蟒衣、剑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金陵驿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借眼前“草合离宫”与“孤云飘泊”之景,道出了国家与个人的双重不幸,从而奠定了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情感基调。B.“山河依旧,人事已非”,这是身为囚徒、无能为力的诗人发出的深沉感慨。C.颈联灵活化用唐朝诗人刘禹锡《乌衣巷》诗句,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D.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这首诗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深挚悲壮。(2)前人论此诗,认为尾联手法高妙,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分析】(1)此题考查理解和鉴赏诗句内容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诗句的思想内容及所表达的感情。(2)此题考查鉴赏诗句表达技巧的能力。需要找到诗句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准确分析诗句的丰富意蕴。【解答】(1)C.“表达了诗人浓厚的思乡之情”有误,“旧家燕子傍谁飞”意为旧时的燕子傍着谁飞翔,意外之意是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表达对百姓命运的担忧。故选C。(2)“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人自知此去绝难幸免,离别故土,不但已经抱着必死的决心,而且誓言,即使死了化作杜鹃鸟也要南归。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古蜀国望帝杜宇死后,化为子规,子规就是杜鹃。杜鹃啼声凄厉,能动旅人归思。诗人用此典故表现了他对故国无比眷恋、无比思念的深情,体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诗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此后的四年里,文天祥遇到了数不完的磨难,面对他人难以拒绝的诱惑,受到过无数次的威胁,但他始终没有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自己的誓言,堪称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答案:(1)C(2)尾联化用杜鹃啼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表现了诗人对故国无比眷恋、无比思念的深情及视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体现了诗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译文: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赏析: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的离宫,而自己也像那天边漂浮的孤云,不知归宿在哪里。面对南宋朝廷如夕阳般的沉沦,诗人不禁仰天长叹,发出了“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作者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绿水反衬经战争摧残后城垣的颓坏、人民的离散死亡,感慨极深。接着,他又以“满地芦花”和“旧家燕子”表达了家国沧桑之感。自己同秋天的芦花一样随风飘零,一片浩劫之后,旧家燕子将飞往何处呢?诗的最后两句,化用了《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的语义和望帝死后化杜鹃的神话,表示现在的我虽被迫离开故乡,绝无生还的希望,但即使死了,我也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诗人这种心志,可谓哀苦之至,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也同他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更是感动了后世许多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以听众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寒,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的高超技巧的两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杜牧《阿房宫赋》中,“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静态的桥具有了腾飞一般气势的动态之美。(3)古诗词中有不少句子使用“空”字,营造不同的意境氛围,或空旷清新,或萧瑟悲伤,或孤寂无奈等,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分析】此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解答】故答案为:(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重点字:舫)(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重点字:卧)(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重点字: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明确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和抵制“唯流量论”、泛娱乐化、高价片酬,对于“流量至上”现象坚决说“不”,以期①______,净化行业生态。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明星的生成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明星效应也会对作品的社会传播起到一定作用。但如果以牺牲文化艺术品质为代价来追求明星效应,就是②______了。如果任由这种“要阵容不要内容,要颜值不要价值,要热度不要深度”的倾向泛滥,将导致创作背弃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脱离正确轨道。流量明星本是商业逻辑运作,“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如果横行,影视剧集生产就容易演变为市场投机行为。一味追求通过明星展示、粉丝聚集等方式获得流量和收益,仅仅满足感官刺激而忽视观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以③______的心态进行创作生产,只会助长粗制滥造、畸形审美之风,长此以往,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逻辑必然会严重阻碍行业的发展。(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句子表达准确流畅。(3)“要阵容不要内容,要颜值不要价值,要热度不要深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解答】(1)①根据后文“净化行业生态”可见,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肃清风气,可填“正本清源”。正本清源:从根源上加以整顿清理。②语境要表达的是文化艺术品之最重要,明星效应应该只起辅助作用,而“以牺牲文化艺术品质为代价来追求明星效应”是主次不分的行为,可填“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等。舍本逐末:比喻轻重主次颠倒,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的问题着手,而只在细枝末节上用力气。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③从前句“追求通过明星展示、粉丝聚集等方式获得流量和收益”来看,表达的是只追求利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