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1页
2023年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2页
2023年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3页
2023年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4页
2023年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语文模拟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色”字,按照明末闵齐假在《六书通》中的考证,最早的写法,乃是一个人驮着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也注解说:“色,颜气也。”也就是说,“色”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们的脸色。孔夫子讥讽喜欢作秀的人,说:“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太史公描写秦舞阳的外强中干,说他刺嬴政时“色变振恐”:乃至杜工部盛赞公孙大娘剑舞绝技,说围观群众“观者如山色沮丧”,用的都是“色”字的本义。这个本义,显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是人们内在的情绪通过面部肌肉、眉眼口鼻这些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结果。现在我们还常说“喜形于色”“谈癌色变”,仍用的是脸色的意思。当然,现在说“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似乎更强调其客观性。科学家们说,什么是色彩呢,就是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应该有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经拿着三棱镜,去分解阳光的色彩吧。事实上,人类眼睛的特殊构造,可以使我们看到可见光形成的所有色彩。我们的祖先,虽然没有掌握物理学与人体解剖学的先进知识,无法客观地分析色彩的发生机制,但却敏锐把握到了色彩可能对人产生的影响。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因为他发现人类可能因贪婪和孱弱,而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迷失。然而世人几乎没有睿智如老子的,所以都听不进老子的话。人说到底是感性的动物,容易依赖感官,也容易沉溺于感官。江淹“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离愁别绪更重,作了黯然销魂的千古一叹;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却衬出了大英雄羁旅思乡的寸寸柔肠。色彩,除了构建了美丽的自然,还帮助我们衍生出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先人的审美情趣太过丰盛,不仅把山水风光联系到情绪,还又引申到男女。大约是因为面容姣好、身姿窈窕的女子,同五色缤纷的自然一样,可以给人美的感受。“色”,又多了姿色、美色这样的含义。梁惠王召孟子谈心,劈头就是一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即把这风流又有些下流的含义,塞进了“色”字里。看透一切的,还是佛家。佛家说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组合而成的身心,而“色”就是指一切物质的存在。“色”又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们所依靠生活的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是我们所感知的外界。佛家最后凝重地说,色即是空,一切物质的存在都将幻灭,并不值得我们留恋。佛家是出世型的宗教,要求人们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达至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其实,红尘有红尘的美好,否则,人干嘛要进化出一双可以看到全部色彩的眼睛,倘若如某些生物般只能辨识两色,世界黑白分明,内心岂非更易平静?所以,既然有了这样幸运的眼睛,不如一同踏上这条逐色之旅,去寻觅这些浅碧轻红、姹紫苍黄在我们的文明中的负担与承载。(摘编自陈鲁南《织色入史笺:中国历史的色象•序言》)材料二:沉浸在中国的色彩美学里袁小圆每个人来到这大千世界,我们的五官会带来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各种不平凡的体验。而眼睛所看到的,除了物体的形状,更迷人的是精彩纷呈的色彩。我们试图分辨着,更被这些色彩吸引着。中国传统美学所凝萃出的这些色彩,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的色彩文化的美好所在。这本书带我们领略了丰富而典雅的中国传统色彩的盛宴,一场视觉的享受。诚然,许多人对色彩的了解不过是红、黄、蓝、绿这些而已。翻开这本色谱画册,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对于这些颜色的名字,有些我们很是生疏,例如黄丹,拂紫绵,昌荣,洛神珠;有些又似曾相识:例如桃夭,盈盈,栀子,青鸾,碧落……当它们出现在一幅幅古画中,一件件古代器物中,我们终于仿佛寻觅并且触摸到了它们真正的美。故宫建筑和故宫文物,作为古典传统文化和色彩的连接,使我们更加接近了中国传统色。说色,其实是说色的名称,或者颜色词。这些表示颜色的名词,构成我们语言和意识中的色彩世界。任何一个颜色词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都是“象”的表达,初始局限在具象,随后扩展到意象。东汉郑玄说:“性曰采,施曰色。未用谓之采,已用谓之色。”古人眼见的具象,称作“采”;具象经过人的意识加以运用,称作“色”。由此就不难明白明代的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这段话:“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这就是色的由来。本书从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中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人们对于颜色的感知度不一,转而用文字描摹出来,便成了文字的艺术。“书承文,美承色”,汉字与色彩的结合,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与中国古诗词有关的色彩数不胜数。“盈盈”,一片桃花映水,辛弃疾说姑娘“笑语盈盈暗香去”,这是上元灯会情郎的桃花运使然。“黄栗留”,黄鹂鸟的身影翩翩,杜甫探访武侯祠,正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大好春光。这些美丽季节的色彩,浸染了古风古韵的诗词,为我们增加了无数审美意趣。那些古文物上的配色,更加丰富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色的文化之美。如芙蓉石洗中的盈盈、水红,屏风中的苏梅和紫茎,多可以在诗中找到出处。苏梅,出自苏轼《定风波•咏红梅》:“偶作小红桃杏色,娴雅,尚余孤瘦雪霜姿。”苏轼笔下红梅之小红桃杏色,即为苏梅的颜色。古画、古诗、古物,和这古香古色融为一体,确实是一场不俗的审美体验。人们对于美的东西一向从心底里喜爱。这本色彩之书正可以带着我们去发现,去领略中国古典的美色。伴随着春夏秋冬、花鸟鱼虫、古物字画建筑,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美妙和不可思议。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择这样一本书,开启一段奇妙的色彩旅程吧。(资料来源:豆瓣读书,有删改)【注】材料二是袁小圆为《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作者:郭浩、李健明)写的书评。(1)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文里,“色”的最初含义指人的脸色,主要指因为情绪变化而产生的面部表情。B.现在人们说的“色”其实是科学意义上的“色彩”,是人通过视觉对光产生的印象。C.老子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的观点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到了各种色彩的发生机制。D.对感官的依赖和沉溺导致智力平平的人无法理解老子的忠告,最终沦为感性的动物。(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五官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不平凡的体验,但视觉带给人的体验却是最迷人的。B.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萃出来的各种色彩已经足以代表中国传统美学的最精华的部分。C.故宫建筑和文物连接了古典传统文化和色彩,使人能直接触摸传统色的真正的美。D.中国传统色系中,与中国古诗词有关的颜色数不胜数,如“盈盈”“黄栗留”等。(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色”的内涵相对单一,主要指色的名称或颜色的词。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色彩的来源是自然,是对五色缤纷的大自然模仿的结果。C.材料一主张通过古代器物去认知色彩之美,材料二主张拿着三棱镜去感受色彩。D.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尾都明确呼吁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去体验五彩缤纷的色彩之旅。(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色彩”为写作对象,但是侧重点却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5)《满庭芳•国色》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创意节目,依托现代视觉艺术,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请结合材料二和歌词内容,从来源、特点、影响三个角度谈谈你对“传统文化色”的认识。我骑良马过世间溜达市井和大川眼中颜色翻波澜天地呈现出五官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千红万紫顺东风雨过千峰泼黛浓青风渡金风玉露地有盛色天有虹梅红、鞠衣、松花、丁香魏尘、绷叶、沧浪、东方亮胭脂、缙云、福色、苏方、菡萏、黄伽罗、浅云、月白、绿沉天缥、黄丹、米汤娇青金石、琅玕紫、朱颜酡、石绿半见、魏红、欧碧、无心绿吉翠、雄黄、玄天、十样锦、朱樱杨妃、青骊、银朱、松石霁红、岱赭、凝夜紫、海天霞、远山黛色彩有万千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三三(节选)沈从文①第二天,妈妈要三三送鸡子到砦子里去,三三不说什么,只摇头。妈妈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只好亲自送去。母亲走后,三三一个人在碾坊里玩,玩厌了又到潭边去看白鸭,看了一会鸭子,等候母亲还不回来……心里老不自在,回到碾坊里去。②但是过了一会,母亲可仍然回来了。回到碾坊一脸的笑,跨着脚如一个男子神气,坐到小凳上,告给三三如何见到那先生①,那先生如何要她坐到那个用粗布做成的软椅子上去,又说到城里人说的三三为何不念书,城里女人全念书。又说到……③三三正因为等了母亲半天,十分不高兴,如今听到母亲说到的话,莫名其妙,不愿意再听,所以不让母亲说完就走了。走到外边站到溪岸旁,望着清清的溪水,记起从前有人告诉她的话,说这水流下去,一直从山里流一百里,就流到城里了。她这时候想……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但如果当真要流去时,她愿意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同她在一处流去。同时还有,她很想母亲永远和她在一处,她才能够安安静静地睡觉。④母亲看不到三三,站在碾坊门前喊着:“三三,三,天气热,你脸上晒出油了,不要远走,快回来!”⑤三三一面走回来,一面就自己轻轻地说:“三三不回来了!”⑥下午天气较热,倦人极了,躺到屋角竹凉床上的三三,耳中听着远处水车陆续的懒懒的声音,眯着眼睛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越看越活,朦朦胧胧便睡着了。⑦她还似乎看到母亲包了白帕子,拿着扫帚追赶碾盘,绕屋打着圈儿,就听到有人在外面说话,提到她的名字。⑧只听到说:“三三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出来?”⑨她奇怪这声音很熟,又想不起是谁的声音,赶忙走出去,站在门边打望,才望到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过去看了一下,却看到那个钓竿,是总爷家管事先生的烟杆,一头还冒烟。⑩拿一根烟杆钓鱼,倒是极新鲜的事情,但身旁似乎又已经得到了许多鱼,所以三三非常奇怪。正想去告诉母亲,忽然管事先生也从那边来了。⑪好像又是那一天的那种情景,天上全是红霞。如今碰到这两个人,管事先生同那白脸城里人,都站在那石墩子上,轻轻地在商量一件事情。这两人声音很轻,三三却听得出,是一件关于不利于己的行为。因为听到说这些话,又不能嗾人走开,又不能自己走开,三三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也像天上的霞一样。⑫那个管事先生装作正经人样子说:“我们是来买鸡蛋的,要多少钱把多少钱。”⑬那个城里人,也像唱戏小生那么把手一扬,就说:“你说错了,要多少金子把多少金子。”⑭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恐吓她,所以说:“可是我不卖给你,不想你的钱,你搬你家大块金子来,到场上去买老鸦蛋吧。”⑮管事先生于是又说:“你不卖行吗,你舍不得鸡蛋为我做人情,你想想,妈妈以后写庚帖②,还少得了管事先生吗?”⑯那城里人于是又说:“向小气的人要什么鸡蛋,不如算了吧。”⑰三三生气似的大声说:“就算我小气也行。我把鸡蛋喂虾米,也不卖给人!我们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同别人去说金子,恐吓别人吧。”⑱可是两个人还不走,三三心里就有点着急,很愿意来一只狗向两个人扑去。正那么打量着,忽然从家里就扑出来一条大狗,全身是白色,大声汪汪地吠着,从自己身边冲过去,即刻这两个恶人就落到水里去了。⑲于是溪里的水起了许多水花,起了许多大泡,管事先生露出一个光光的头在水面,那城里人则长长的头发,缠在贴近水面的柳树根上,情景十分有趣。⑳可是一会儿水面什么也没有了,原来那两个人在水里摸了许多鱼,全拿走了。㉑三三想去告给妈妈,一滑就跌下了。㉒刚才的事原来是做一个梦。母亲似乎是在灶房煮午饭,因为听到三三梦里说话,才赶出来的。㉓见三三醒了,摇着她问:“三三,三三,你同谁吵闹。”㉔三三定了一会儿神,望妈妈笑着,什么也不说。㉕妈妈说:“起来看看,我今天为你焖芋头吃。你去照照镜子,脸睡得一片红!”虽然照到母亲说的,去照了镜子,还是一句话不说。人虽早清醒,还记得梦里一切的情景,到后来又想起母亲说的同谁吵闹的话,才反去问母亲,究竟听到吵闹些什么话。妈妈自然是不注意这些的,所以说听不分明,三三也就不再问什么了。㉖直到吃饭时,妈妈还说到脸上睡得发红,所以三三就告给老人家先前做了些什么梦,母亲听来笑了半天。1931年(有删改)【注】①“那先生”即下文中的“城里人”。因为养病,“城里人”来到了位于湘西一角的杨家堡,结识了三三,并引起了少女三三的朦胧情感。②庚帖: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的帖子。(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三三的母亲从城里回来后告诉三三城里女人是全念书的,立即就激发了三三对都市生活的向往。B.三三“不让母亲把话说完就走了”只是因为她要表达对母亲把她一个人留在家中看守碾坊的不满。C.三三想和“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一起流去,表明三三的单纯和天真。D.第⑤段划线句子表明三三在和母亲赌气,反映了三三既向往城市生活又舍不得母亲的矛盾心理。(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讲述了少女情窦初开的故事。作者采用淡化情节、散文化的表达,既契合所讲述故事的特点,同时又增加了作品的诗意之美。B.本文运用梦境展示主人公微妙心理。三三入梦时“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中看到的“瘦人”就是她的意中人。C.在梦中三三看到城里人用烟杆钓鱼,落水后头发缠在柳树根上。这些荒诞情节既符合梦境的特征,也体现了三三心理的日渐成熟。D.本文通过清溪、水车、碾坊、鱼、鸭子等意象,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氛围,不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也反衬出都市生活的庸俗。(3)本文多次写到三三“脸红”的细节,请分析这一细节的用意。(4)沈从文曾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定,以及对未来光明的向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参知政事。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①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谥曰文忠。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其言简而明,信而通。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注】①三路:指地处宋辽、宋夏交界的河北、河东、陕西三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B.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C.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D.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缓急,和《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中“作息”一样都是偏义复词。B.京师,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一般指首都。文中“京师”指的是开封府。C.图籍,地图和户籍,文中代指北宋河北、河东、陕西三路的疆土和人民。D.台谏,台官与谏官之合称。宋朝时以御史为台官,以谏议大夫等为谏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自幼聪明,记忆力很强,参加科举考试时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派往西京做官。B.欧阳修敢于说话的作风深得皇帝欣赏。皇帝当面赐给他五品的官服,让他参与修撰起居注。C.欧阳修对当时流行的“太学体”十分不满,并用实际行动改变了这种不良的考场文风。D.欧阳修接替包拯知开封府后,延续了前任严苛的治政手段,并因此获得了赫赫的声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②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5)王安石在《祭欧阳文忠公文》中用“智识之高远”夸赞欧阳修见识高远。请结合材料简述欧阳修在政治方面见识“高远”的表现。(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①苏轼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②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③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江表传》④,君休读;狂处士⑤,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注释】①本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朱使君寿昌:指苏轼好友朱寿昌,时任鄂州(今武汉武昌)知州。②蒲萄:喻水色,语出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诗句。③遗爱: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朱寿昌曾经在汉水上游的陕州任通判。④《江表传》:书名,记载汉末及三国时江左东吴时事及人物言行。⑤狂处士:指称衡。其人有才,但行为狂放,曾触怒曹操,为黄祖所杀,写过《鹦鹉赋》,其所葬处后称鹦鹉洲。(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开篇描绘江水西来的恢弘气势,指出楼前的波涛颜色如同葡萄美酒一般浓绿。B.“南山遗爱”“剑外思归”分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学识的赞颂和自己的思乡之情。C.下片即景怀古,借当地历史遗迹来评述人事,该写法与苏轼《赤壁赋》写法类似。D.“还赋谪仙诗,追黄鹤”是苏轼对友人的劝勉,也是苏轼寓居黄州时心愿的体现。(2)后人评价本词结构严谨,文脉畅通,浑然一体。请结合上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阐明了君子与小人对于“义”与“利”的态度。(2)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痛陈时光流转,人事皆非,容颜衰老,以致“,”。(3)“烟”是中国古诗词中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它可以是温馨宁静的乡村炊烟,如“”;还可以是混乱惨烈的战争烽烟,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除夕之夜,舞剧《五星出东方》中“锦绣”舞段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兔年春晚。舞者身着汉式长裙,垂眸而出,步伐轻缓翩跹;宽阔的长袖舞动在丝线之间,摇曳生姿。不同于其他的①,“锦绣”舞蹈内敛含蓄又顿挫有力。随着织机隆隆作响,妙丽善舞的舞者们用独特的具有现代审美特点的舞蹈语汇将汉时女性的风姿展现得②,传递出独特的古典韵味之美。在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扩展显示等新技术的加持下,为舞段的呈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观赏。在舞者的袖舞翻飞中,现代科技与古老文明③,让观众领略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7.(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学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②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外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肮脏的土道士。他们只得幽默地耸耸肩。③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设想好的种种方案纯属多余,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小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要详细地复述这笔交换帐,也许我的笔会不太沉稳,我只能简略地说: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二十四大箱经卷、三箱织绳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圆换去了十大车、六千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圆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1)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可否改成“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冒着缕缕茶香”?为什么?(2)选文第②段加点的“没有”有什么表达效果?(3)选文第③段划线部分突出了因文化强盗的大肆掠夺而给莫高窟文物带来的巨大损失。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一段名为《三堂会审伽利略》的京剧在互联网上翻红。作品脱胎自京剧《玉堂春》,剧中伽利略用皮黄唱腔向物理天文倾诉衷情。该剧虽是传统戏曲和科学史的“混搭”,唱腔、伴奏、表演却完全依照戏曲的传统,剧情中的调侃成分和历史事实也一目了然。很快网民又发现了很多类似的作品:豫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京剧《哈利波特》、黄梅戏《无事生非》等。剧种上既有京剧也有地方戏曲;创作主体既有专业院团,也有票友、戏迷;题材既有对莎士比亚、雨果等外国经典作家代表作的改编移植,也有以外国故事内容为题材的编创。对于这类传统戏曲外国戏,人们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嗤之以鼻,认为它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亵渎;有人击掌叫好,认为它们显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强大包容能力,是对传统戏曲的创新性传承。对于上述现象和观点,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辽宁省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高考语文模拟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色”字,按照明末闵齐假在《六书通》中的考证,最早的写法,乃是一个人驮着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也注解说:“色,颜气也。”也就是说,“色”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们的脸色。孔夫子讥讽喜欢作秀的人,说:“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太史公描写秦舞阳的外强中干,说他刺嬴政时“色变振恐”:乃至杜工部盛赞公孙大娘剑舞绝技,说围观群众“观者如山色沮丧”,用的都是“色”字的本义。这个本义,显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是人们内在的情绪通过面部肌肉、眉眼口鼻这些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结果。现在我们还常说“喜形于色”“谈癌色变”,仍用的是脸色的意思。当然,现在说“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似乎更强调其客观性。科学家们说,什么是色彩呢,就是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应该有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经拿着三棱镜,去分解阳光的色彩吧。事实上,人类眼睛的特殊构造,可以使我们看到可见光形成的所有色彩。我们的祖先,虽然没有掌握物理学与人体解剖学的先进知识,无法客观地分析色彩的发生机制,但却敏锐把握到了色彩可能对人产生的影响。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因为他发现人类可能因贪婪和孱弱,而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迷失。然而世人几乎没有睿智如老子的,所以都听不进老子的话。人说到底是感性的动物,容易依赖感官,也容易沉溺于感官。江淹“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离愁别绪更重,作了黯然销魂的千古一叹;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却衬出了大英雄羁旅思乡的寸寸柔肠。色彩,除了构建了美丽的自然,还帮助我们衍生出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先人的审美情趣太过丰盛,不仅把山水风光联系到情绪,还又引申到男女。大约是因为面容姣好、身姿窈窕的女子,同五色缤纷的自然一样,可以给人美的感受。“色”,又多了姿色、美色这样的含义。梁惠王召孟子谈心,劈头就是一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即把这风流又有些下流的含义,塞进了“色”字里。看透一切的,还是佛家。佛家说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组合而成的身心,而“色”就是指一切物质的存在。“色”又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们所依靠生活的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是我们所感知的外界。佛家最后凝重地说,色即是空,一切物质的存在都将幻灭,并不值得我们留恋。佛家是出世型的宗教,要求人们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达至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其实,红尘有红尘的美好,否则,人干嘛要进化出一双可以看到全部色彩的眼睛,倘若如某些生物般只能辨识两色,世界黑白分明,内心岂非更易平静?所以,既然有了这样幸运的眼睛,不如一同踏上这条逐色之旅,去寻觅这些浅碧轻红、姹紫苍黄在我们的文明中的负担与承载。(摘编自陈鲁南《织色入史笺:中国历史的色象•序言》)材料二:沉浸在中国的色彩美学里袁小圆每个人来到这大千世界,我们的五官会带来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各种不平凡的体验。而眼睛所看到的,除了物体的形状,更迷人的是精彩纷呈的色彩。我们试图分辨着,更被这些色彩吸引着。中国传统美学所凝萃出的这些色彩,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的色彩文化的美好所在。这本书带我们领略了丰富而典雅的中国传统色彩的盛宴,一场视觉的享受。诚然,许多人对色彩的了解不过是红、黄、蓝、绿这些而已。翻开这本色谱画册,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对于这些颜色的名字,有些我们很是生疏,例如黄丹,拂紫绵,昌荣,洛神珠;有些又似曾相识:例如桃夭,盈盈,栀子,青鸾,碧落……当它们出现在一幅幅古画中,一件件古代器物中,我们终于仿佛寻觅并且触摸到了它们真正的美。故宫建筑和故宫文物,作为古典传统文化和色彩的连接,使我们更加接近了中国传统色。说色,其实是说色的名称,或者颜色词。这些表示颜色的名词,构成我们语言和意识中的色彩世界。任何一个颜色词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都是“象”的表达,初始局限在具象,随后扩展到意象。东汉郑玄说:“性曰采,施曰色。未用谓之采,已用谓之色。”古人眼见的具象,称作“采”;具象经过人的意识加以运用,称作“色”。由此就不难明白明代的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这段话:“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这就是色的由来。本书从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中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人们对于颜色的感知度不一,转而用文字描摹出来,便成了文字的艺术。“书承文,美承色”,汉字与色彩的结合,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与中国古诗词有关的色彩数不胜数。“盈盈”,一片桃花映水,辛弃疾说姑娘“笑语盈盈暗香去”,这是上元灯会情郎的桃花运使然。“黄栗留”,黄鹂鸟的身影翩翩,杜甫探访武侯祠,正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大好春光。这些美丽季节的色彩,浸染了古风古韵的诗词,为我们增加了无数审美意趣。那些古文物上的配色,更加丰富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色的文化之美。如芙蓉石洗中的盈盈、水红,屏风中的苏梅和紫茎,多可以在诗中找到出处。苏梅,出自苏轼《定风波•咏红梅》:“偶作小红桃杏色,娴雅,尚余孤瘦雪霜姿。”苏轼笔下红梅之小红桃杏色,即为苏梅的颜色。古画、古诗、古物,和这古香古色融为一体,确实是一场不俗的审美体验。人们对于美的东西一向从心底里喜爱。这本色彩之书正可以带着我们去发现,去领略中国古典的美色。伴随着春夏秋冬、花鸟鱼虫、古物字画建筑,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美妙和不可思议。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择这样一本书,开启一段奇妙的色彩旅程吧。(资料来源:豆瓣读书,有删改)【注】材料二是袁小圆为《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作者:郭浩、李健明)写的书评。(1)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在中文里,“色”的最初含义指人的脸色,主要指因为情绪变化而产生的面部表情。B.现在人们说的“色”其实是科学意义上的“色彩”,是人通过视觉对光产生的印象。C.老子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的观点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到了各种色彩的发生机制。D.对感官的依赖和沉溺导致智力平平的人无法理解老子的忠告,最终沦为感性的动物。(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虽然五官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不平凡的体验,但视觉带给人的体验却是最迷人的。B.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萃出来的各种色彩已经足以代表中国传统美学的最精华的部分。C.故宫建筑和文物连接了古典传统文化和色彩,使人能直接触摸传统色的真正的美。D.中国传统色系中,与中国古诗词有关的颜色数不胜数,如“盈盈”“黄栗留”等。(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A.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色”的内涵相对单一,主要指色的名称或颜色的词。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色彩的来源是自然,是对五色缤纷的大自然模仿的结果。C.材料一主张通过古代器物去认知色彩之美,材料二主张拿着三棱镜去感受色彩。D.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尾都明确呼吁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去体验五彩缤纷的色彩之旅。(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色彩”为写作对象,但是侧重点却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5)《满庭芳•国色》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创意节目,依托现代视觉艺术,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请结合材料二和歌词内容,从来源、特点、影响三个角度谈谈你对“传统文化色”的认识。我骑良马过世间溜达市井和大川眼中颜色翻波澜天地呈现出五官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千红万紫顺东风雨过千峰泼黛浓青风渡金风玉露地有盛色天有虹梅红、鞠衣、松花、丁香魏尘、绷叶、沧浪、东方亮胭脂、缙云、福色、苏方、菡萏、黄伽罗、浅云、月白、绿沉天缥、黄丹、米汤娇青金石、琅玕紫、朱颜酡、石绿半见、魏红、欧碧、无心绿吉翠、雄黄、玄天、十样锦、朱樱杨妃、青骊、银朱、松石霁红、岱赭、凝夜紫、海天霞、远山黛色彩有万千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说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能力。解答时,要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材料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再概括作答。(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A.正确。B.“其实是”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现在说‘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可知是“多以……为主”。C.“因为他敏锐地把握到了各种色彩的发生机制”错误,根据“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因为他发现人类可能因贪婪和孱弱,而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迷失”可知。D.“对感官的依赖和沉溺导致智力平平的人无法理解老子的忠告,最终沦为感性的动物”强加因果,根据“然而世人几乎没有睿智如老子的,所以都听不进老子的话。人说到底是感性的动物,容易依赖感官,也容易沉溺于感官”可知没有因果关系。故选A。(2)A.“但视觉带给人的体验却是最迷人的”无中生有,材料二是说“而眼睛所看到的,除了物体的形状,更迷人的是精彩纷呈的色彩”。B.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传统美学所凝萃出的这些色彩,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的色彩文化的美好所在”可知是“中国传统美学”,不是“中华民族”。C.“故宫建筑和文物……使人能直接触摸传统色的真正的美”错误,根据“当它们出现在一幅幅古画中,一件件古代器物中,我们终于仿佛寻觅并且触摸到了它们真正的美”可知“使人能直接触摸传统色的真正的美”的是出现在古画和古代器物中的颜色的名字。D.正确。故选D。(3)A.正确。B.“都认为色彩的来源是自然,是对五色缤纷的大自然模仿的结果”错误。材料一认为色彩来源于对光的感知,材料二认为色彩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材料二“天垂象而圣人则之”意思是上天显示各种天象,圣人就要效仿它们。C.“材料二主张拿着三棱镜去感受色彩”错误,材料二认为可以以“古画、古诗、古物”来认知。D.“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尾都明确呼吁”以偏概全,材料一没有呼吁。故选A。(4)材料一“‘色’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们的脸色”“现在说‘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似乎更强调其客观性”“色彩,除了构建了美丽的自然,还帮助我们衍生出丰富的情感世界”“佛家最后凝重地说,色即是空,一切物质的存在都将幻灭,并不值得我们留恋”侧重阐述“色(色彩)”内涵的发展历程;材料二“中国传统美学所凝萃出的这些色彩,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的色彩文化的美好所在。这本书带我们领略了丰富而典雅的中国传统色彩的盛宴,一场视觉的享受”“翻开这本色谱画册,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本书从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中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侧重介绍这本色谱画册主要内容和带给读者的收获。原因:材料一摘编自陈鲁南《织色入史笺:中国历史的色象•序言》,是陈鲁南为其研究成果所写的序言,意在向读者交代对本书核心概念的认知历程;材料二题目是“沉浸在中国的色彩美学里”,结合注释可知,是袁小圆为《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作者:郭浩、李健明)写的书评,“这本书带我们领略了丰富而典雅的中国传统色彩的盛宴,一场视觉的享受”“这本色彩之书正可以带着我们去发现,去领略中国古典的美色”“选择这样一本书,开启一段奇妙的色彩旅程吧”意在吸引读者关注和阅读这本书。(5)来源:结合“任何一个颜色词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都是‘象’的表达,初始局限在具象,随后扩展到意象”可知,传统文化色来自天地之大美(天地万物),来自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特点:结合“与中国古诗词有关的色彩数不胜数”“这些美丽季节的色彩,浸染了古风古韵的诗词,为我们增加了无数审美意趣”色彩丰富,种类繁多,名称生疏又浪漫。影响:结合“人们对于颜色的感知度不一,转而用文字描摹出来,便成了文字的艺术。‘书承文,美承色’,汉字与色彩的结合,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可知,传统文化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称赞、探索、传承和弘扬。答案:(1)A(2)D(3)A(4)材料一侧重阐述“色(色彩)”内涵的发展历程;材料二侧重介绍这本色谱画册主要内容和带给读者的收获。原因:材料一是陈鲁南为其研究成果所写的序言,意在向读者交代对本书核心概念的认知历程;材料二是袁小圆为他人著作写的书评,意在吸引读者关注和阅读这本书。(5)来源:传统文化色来自天地之大美(天地万物),来自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特点:色彩丰富,种类繁多,名称生疏又浪漫;影响:传统文化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称赞、探索、传承和弘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三三(节选)沈从文①第二天,妈妈要三三送鸡子到砦子里去,三三不说什么,只摇头。妈妈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只好亲自送去。母亲走后,三三一个人在碾坊里玩,玩厌了又到潭边去看白鸭,看了一会鸭子,等候母亲还不回来……心里老不自在,回到碾坊里去。②但是过了一会,母亲可仍然回来了。回到碾坊一脸的笑,跨着脚如一个男子神气,坐到小凳上,告给三三如何见到那先生①,那先生如何要她坐到那个用粗布做成的软椅子上去,又说到城里人说的三三为何不念书,城里女人全念书。又说到……③三三正因为等了母亲半天,十分不高兴,如今听到母亲说到的话,莫名其妙,不愿意再听,所以不让母亲说完就走了。走到外边站到溪岸旁,望着清清的溪水,记起从前有人告诉她的话,说这水流下去,一直从山里流一百里,就流到城里了。她这时候想……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但如果当真要流去时,她愿意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同她在一处流去。同时还有,她很想母亲永远和她在一处,她才能够安安静静地睡觉。④母亲看不到三三,站在碾坊门前喊着:“三三,三,天气热,你脸上晒出油了,不要远走,快回来!”⑤三三一面走回来,一面就自己轻轻地说:“三三不回来了!”⑥下午天气较热,倦人极了,躺到屋角竹凉床上的三三,耳中听着远处水车陆续的懒懒的声音,眯着眼睛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越看越活,朦朦胧胧便睡着了。⑦她还似乎看到母亲包了白帕子,拿着扫帚追赶碾盘,绕屋打着圈儿,就听到有人在外面说话,提到她的名字。⑧只听到说:“三三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出来?”⑨她奇怪这声音很熟,又想不起是谁的声音,赶忙走出去,站在门边打望,才望到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过去看了一下,却看到那个钓竿,是总爷家管事先生的烟杆,一头还冒烟。⑩拿一根烟杆钓鱼,倒是极新鲜的事情,但身旁似乎又已经得到了许多鱼,所以三三非常奇怪。正想去告诉母亲,忽然管事先生也从那边来了。⑪好像又是那一天的那种情景,天上全是红霞。如今碰到这两个人,管事先生同那白脸城里人,都站在那石墩子上,轻轻地在商量一件事情。这两人声音很轻,三三却听得出,是一件关于不利于己的行为。因为听到说这些话,又不能嗾人走开,又不能自己走开,三三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也像天上的霞一样。⑫那个管事先生装作正经人样子说:“我们是来买鸡蛋的,要多少钱把多少钱。”⑬那个城里人,也像唱戏小生那么把手一扬,就说:“你说错了,要多少金子把多少金子。”⑭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恐吓她,所以说:“可是我不卖给你,不想你的钱,你搬你家大块金子来,到场上去买老鸦蛋吧。”⑮管事先生于是又说:“你不卖行吗,你舍不得鸡蛋为我做人情,你想想,妈妈以后写庚帖②,还少得了管事先生吗?”⑯那城里人于是又说:“向小气的人要什么鸡蛋,不如算了吧。”⑰三三生气似的大声说:“就算我小气也行。我把鸡蛋喂虾米,也不卖给人!我们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同别人去说金子,恐吓别人吧。”⑱可是两个人还不走,三三心里就有点着急,很愿意来一只狗向两个人扑去。正那么打量着,忽然从家里就扑出来一条大狗,全身是白色,大声汪汪地吠着,从自己身边冲过去,即刻这两个恶人就落到水里去了。⑲于是溪里的水起了许多水花,起了许多大泡,管事先生露出一个光光的头在水面,那城里人则长长的头发,缠在贴近水面的柳树根上,情景十分有趣。⑳可是一会儿水面什么也没有了,原来那两个人在水里摸了许多鱼,全拿走了。㉑三三想去告给妈妈,一滑就跌下了。㉒刚才的事原来是做一个梦。母亲似乎是在灶房煮午饭,因为听到三三梦里说话,才赶出来的。㉓见三三醒了,摇着她问:“三三,三三,你同谁吵闹。”㉔三三定了一会儿神,望妈妈笑着,什么也不说。㉕妈妈说:“起来看看,我今天为你焖芋头吃。你去照照镜子,脸睡得一片红!”虽然照到母亲说的,去照了镜子,还是一句话不说。人虽早清醒,还记得梦里一切的情景,到后来又想起母亲说的同谁吵闹的话,才反去问母亲,究竟听到吵闹些什么话。妈妈自然是不注意这些的,所以说听不分明,三三也就不再问什么了。㉖直到吃饭时,妈妈还说到脸上睡得发红,所以三三就告给老人家先前做了些什么梦,母亲听来笑了半天。1931年(有删改)【注】①“那先生”即下文中的“城里人”。因为养病,“城里人”来到了位于湘西一角的杨家堡,结识了三三,并引起了少女三三的朦胧情感。②庚帖: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的帖子。(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三三的母亲从城里回来后告诉三三城里女人是全念书的,立即就激发了三三对都市生活的向往。B.三三“不让母亲把话说完就走了”只是因为她要表达对母亲把她一个人留在家中看守碾坊的不满。C.三三想和“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一起流去,表明三三的单纯和天真。D.第⑤段划线句子表明三三在和母亲赌气,反映了三三既向往城市生活又舍不得母亲的矛盾心理。(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A.本文讲述了少女情窦初开的故事。作者采用淡化情节、散文化的表达,既契合所讲述故事的特点,同时又增加了作品的诗意之美。B.本文运用梦境展示主人公微妙心理。三三入梦时“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中看到的“瘦人”就是她的意中人。C.在梦中三三看到城里人用烟杆钓鱼,落水后头发缠在柳树根上。这些荒诞情节既符合梦境的特征,也体现了三三心理的日渐成熟。D.本文通过清溪、水车、碾坊、鱼、鸭子等意象,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氛围,不但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也反衬出都市生活的庸俗。(3)本文多次写到三三“脸红”的细节,请分析这一细节的用意。(4)沈从文曾说:“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定,以及对未来光明的向往。”请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细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细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A.“立即就激发了三三对都市生活的向往”有误,应当是她来到水边之后,看到流水之后才引发的。B.“只是因为”以偏概全,三三“不让母亲把话说完就走了”既有对被独自留在家中的不满,也有对母亲莫名其妙夸赞城里女人的厌烦和不如城里女人的自卑。C.“表明三三的单纯和天真”错,表明三三舍不得离开熟悉的碾坊环境。D.正确。故选D。(2)A.正确。B.“‘瘦人’是她的意中人”有误,选文中并未提及瘦人的身份。C.“体现三三心理的日渐成熟”有误,这些荒诞的情节恰恰反映了三三的天真和幼稚。D.“反衬出都市生活的庸俗”有误,自然清新的环境只是为了衬托三三单纯美好的人性。故选A。(3)“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城里人的白脸是病态的,而“你脸上晒出油了”三三的脸是红润健康的,白脸与红脸,城里与乡下形成对比,突出三三自然健康的美。“三三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也像天上的霞一样”“脸睡得一片红”,三三梦中的红霞象征着现实中三三的红脸,脸红是因为睡着了,睡梦中产生了梦境,通过脸红,巧妙地连接起了现实和梦境。(4)①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仿佛一个瘦人的脸,越看越活”,主人公三三是在单纯环境中生长的一个清纯质朴的女孩,三三情窦初开,爱意觉醒,产生了对爱情的朦胧渴望;②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定:本文通过清溪、水车、碾坊、鱼、鸭子等意象,营造了清新自然的氛围,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小说创作于1931年,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作品通过描写单纯美好的乡村表达对混乱黑暗现实的否定;③对未来光明的向往:通过赞美三三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寄托爱与美的人生理想。小说以湘西山村偏僻的一角杨家磨坊为背景,通过对十五岁少女三三情窦初开、爱意觉醒的一段朦胧情思的描绘,歌颂了未被现代都市文明扭曲的、古老湘西社会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也向人们展示了自然山水之中和谐、淳朴的人际关系和原始、平静、自然的生存状态;表达了沈从文对故乡家园的挚爱与陶醉,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对未来光明的向往。答案:(1)D(2)A(3)①和城里人病态的白脸形成对比,突出三三自然健康的美。②三三梦中的红霞象征着现实中三三的红脸,通过脸红,巧妙地连接起了现实和梦境。(4)①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少女三三情窦初开,产生了对爱情的朦胧渴望;②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定:当时的中国动荡不安,作品通过描写单纯美好的乡村表达对混乱黑暗现实的否定;③对未来光明的向往:通过赞美三三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寄托爱与美的人生理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士,试南宫第一,擢甲科,调西京推官。始从尹洙游,为古文,议论当世事,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同修起居注,遂知制诰。故事,必试而后命,帝知修,诏特除之,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知嘉祐二年贡举。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参知政事。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①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修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执政,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谕可否。虽台谏官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是怨诽益众。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五年,卒,谥曰文忠。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为文天才自然,其言简而明,信而通。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注】①三路:指地处宋辽、宋夏交界的河北、河东、陕西三路。(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B.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C.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D.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缓急,和《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中“作息”一样都是偏义复词。B.京师,中国古代行政区划名,一般指首都。文中“京师”指的是开封府。C.图籍,地图和户籍,文中代指北宋河北、河东、陕西三路的疆土和人民。D.台谏,台官与谏官之合称。宋朝时以御史为台官,以谏议大夫等为谏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欧阳修自幼聪明,记忆力很强,参加科举考试时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派往西京做官。B.欧阳修敢于说话的作风深得皇帝欣赏。皇帝当面赐给他五品的官服,让他参与修撰起居注。C.欧阳修对当时流行的“太学体”十分不满,并用实际行动改变了这种不良的考场文风。D.欧阳修接替包拯知开封府后,延续了前任严苛的治政手段,并因此获得了赫赫的声名。(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②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5)王安石在《祭欧阳文忠公文》中用“智识之高远”夸赞欧阳修见识高远。请结合材料简述欧阳修在政治方面见识“高远”的表现。【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把放纵无度作为宽,把省略必要的东西作为简,那就使政事败坏,而且百姓也会受害。我所说的宽,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简者,是不做繁碎扰人的事罢了。“政事弛废”,是主谓结构,意思是政事败坏,“弛废”是“政事”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吾所谓”修饰“宽者”,意思是我所说的宽,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2)A.缓急,偏义复词,偏指“急”,情势急迫/作息,偏义复词,偏指“作”,劳作。句意: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受援助/白天黑夜勤恳地劳作。B.正确。C.“代指北宋河北、河东、陕西三路的疆土和人民”错,“图籍”这里指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D.正确。故选C。(3)D.“延续了前任严苛的治政手段,并因此获得了赫赫的声名”错。原文第三段“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意思是加领龙图阁学士、任开封府知府,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之后,欧阳修采取简易实际、顺应常理的做法,不求赫赫的声威。据此看出,欧阳修奉行宽简的执政理念,采取简易实际、顺应常理的做法,并没有沿袭包拯的严厉治政。此外,“因此获得赫赫声名”是无中生有。故选D。(4)①“毕”,完结;“伺”,等待;“制”,制止。译文: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轻浮浅薄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②“历”,任职;“宽简”,为政宽松简易;“便”,感到安逸。译文: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不显露治理事迹,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逸。(5)依据原文第二段“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可概括出:反对为减少运输军粮而放弃麟州;依据原文第二段“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可概括出:提议允许农民耕种忻县、代县、岢岚县等地荒芜的禁地;依据原文第三段“修在兵府,与曾公亮考天下兵数及三路屯戍多少、地理远近,更为图籍。凡边防久缺屯戍者,必加搜补”可概括为:考查全国军队及北方三路驻军的数量和地理方位,重新绘编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督促补齐前线驻军缺额。答案:(1)B(2)C(3)D(4)①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轻浮浅薄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②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不显露治理事迹,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逸。(5)①反对为减少运输军粮而放弃麟州;②提议允许农民耕种忻县、代县、岢岚县等地荒芜的禁地;③考查全国军队及北方三路驻军的数量和地理方位,重新绘编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督促补齐前线驻军缺额。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参加进士考试,欧阳修列为会试第一名,御史荣选为甲科进士,并被任命为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以文章名扬天下。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做同修起居注后,进任知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主持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以减少运送军粮。欧阳修说:“麟州是个天然险要之地,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它,那就使黄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黄河附近的各堡寨中,这样,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欧阳修又进言道:“忻县、代县、岢岚县禁地很多,田野荒芜,希望让农民去耕种这些田地,不然,将被敌人侵占。”朝廷将这个意见下发给有关的官员讨论,过了很久才同意实行,每年收获粟谷数百万斛。(欧阳修)主持嘉祐二年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僻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加领龙图阁学士、任开封府知府,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之后,欧阳修采取简易实际、顺应常理的做法,不求赫赫的声威,京城也得到良好的治理。嘉祐五年,拜为枢密副使。嘉祐六年,任参知政事。欧阳修在枢密院,与曾公亮一起考查全国的军队数量以及三路驻守军队的多少、地理方位的远近,重新绘制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凡是边境长久缺少军队的,必须要检查补齐。他在中书省,与韩琦一起同心辅理朝政。凡是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国家财政利益这类关键资料,中书所应当了解的,他都汇集起来,列出总的条目,遇到事情就不需要再去询问有关的官员。欧阳修平生与别人谈论事情,从来都是尽其所言,没有什么隐瞒。待到他治理政事时士大夫有什么请求,就当面说明行还是不行,即使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官员论事,他也必定问明是非,由此怨恨诽谤他的人越来越多。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身份退休。熙宁五年去世,谥号文忠。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不显露治理事迹,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逸。有人问他:“为政宽简,而事情并不松弛失误,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说:“把放纵无度作为宽,把省略必要的东西作为简,那就使政事败坏,而且百姓也会受害。我所谓宽者,是不做苛刻急迫的事,简者,是不做繁碎扰人的事罢了。”欧阳修写文章才华横溢,朴实不做作,表达简单而明了,实际而通达。他的超然洒脱、文情奔放的风格,别人是无法赶上的,所以天下人一致效法尊崇他。提携后进者,唯恐不及,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大多成为天下的名士。欧阳修对朋友非常忠实,朋友在世时就帮助和推荐他们,朋友去世后就尽力周济保护他们的家庭。(二)古代诗歌阅读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①苏轼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②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③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江表传》④,君休读;狂处士⑤,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注释】①本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朱使君寿昌:指苏轼好友朱寿昌,时任鄂州(今武汉武昌)知州。②蒲萄:喻水色,语出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发醅”诗句。③遗爱:指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朱寿昌曾经在汉水上游的陕州任通判。④《江表传》:书名,记载汉末及三国时江左东吴时事及人物言行。⑤狂处士:指称衡。其人有才,但行为狂放,曾触怒曹操,为黄祖所杀,写过《鹦鹉赋》,其所葬处后称鹦鹉洲。(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品开篇描绘江水西来的恢弘气势,指出楼前的波涛颜色如同葡萄美酒一般浓绿。B.“南山遗爱”“剑外思归”分别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学识的赞颂和自己的思乡之情。C.下片即景怀古,借当地历史遗迹来评述人事,该写法与苏轼《赤壁赋》写法类似。D.“还赋谪仙诗,追黄鹤”是苏轼对友人的劝勉,也是苏轼寓居黄州时心愿的体现。(2)后人评价本词结构严谨,文脉畅通,浑然一体。请结合上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结构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学识的赞颂”错误。“南山遗爱”是对朱寿昌政绩的颂扬。故选B。(2)诗句“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写到长江、汉江从西方奔流直下,在黄鹤楼望去,浩淼的江水如葡萄般碧绿澄澈。这是在描写眼前的江景。“蒲萄”语出李白《襄阳歌》,所以化用李白《襄阳歌》诗句,写出江汉合流后的江水深碧之色。诗句“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写到江水相通,好像都带着岷山和峨眉山融化的雪水浪花,这便是锦江的春色。“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是虚写,是由实景“蒲萄深碧”引出的。诗句“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写到你是在陕州留有爱民美誉的通判,我却是思乡未归的浪子。由“江汉西来”“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可知,江河自岷江锦水而来,而朱寿昌曾经在汉水上游的陕州任通判,并且有惠爱之政引起人们怀念,而作者苏轼的故乡则是四川,所以空间上与朱寿昌曾经治政之地和苏轼故乡四川接近,自然引出对友人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写到面对这里的景色怎能没有感情,我将会殷切的述说。面对此间风物,自会触景生情,有情就要倾吐,“殷勤说”三字自然地引出了下片的议论和抒情。答案:(1)B(2)①开篇描绘眼前江景,化用李白《襄阳歌》诗句,写出江汉合流后的江水深碧之色,接着思绪溯流而上,由实景“蒲萄深碧”引出虚景“岷峨雪浪,锦江春色”。②江河自岷江锦水而来,空间上与朱寿昌曾经治政之地和苏轼故乡四川接近,自然引出对友人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思念。③面对此间风物,自会触景生情,有情就要倾吐,“殷勤说”三字自然地引出了下片的议论和抒情。译文:长江、汉江从西方奔流直下,在黄鹤楼望去,浩淼的江水如葡萄般碧绿澄澈。江水相通,好像都带着岷山和峨眉山融化的雪水浪花,这便是锦江的春色。你是在陕州留有爱民美誉的通判,我却是思乡未归的浪子。面对这里的景色怎能没有感情,我将会殷切的述说。你千万不要读《江表传》,祢衡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只能空对鹦鹉洲,苇花依旧萧瑟。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权势人物如曹操与黄祖也都已一闪过去。希望使君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诗。赏析: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词的上片由景引出思归之情和怀友之思;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直抒胸臆。开篇由写景引入。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江汉西来”二句,描绘了江水奔腾的胜景。著名的黄鹤楼在武昌黄鹄山巍然屹立,俯仰浩瀚的大江。长江、汉水滚滚西来,汇合于武汉,那波涛的颜色,如同葡萄美酒一般,一片浓绿。发端两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蒲萄深碧”,重笔施彩,以酒色形容水色,用李白《襄阳歌》“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诗句,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化用李白“江带峨眉雪”之句,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不著痕迹,自然入妙,用“葡萄”“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这两句由实景“蒲萄深碧”引出虚景“岷峨雪浪,锦江春色”,拓展了词境。江河自岷江锦水而来,将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既是友人驻地的胜景,又从四川流来,既引动词人思归之情,又触发怀友之思。这就为下文感怀作了有力的铺垫。接下来这一句由景到人,一句写对方,一句写自已。朱寿昌在陕西任通守期间留有爱民之美誉,政绩突出。《宋史》本传载朱在阆断一疑狱,除暴安良,“郡称为神,蜀人至今传之”即“南山遗爱守”所指。词中“南山”当是“山南”之误。以对“剑外”,“山南”字面亦胜于“南山”。而苏轼蜀人,称朱寿昌亦以其宦蜀之事,自称“剑外思归客”,映带有情。如今思乡而归不得,两厢对比,既赞美了朱寿昌为人颂扬的政绩,又表达了自己眼前寂寞的处境以及浓郁的思归情绪。面对此间风物,自会触景兴感,无限惆怅。“对此间”以下,将君、我归拢为一,有情就要倾吐、抒发,故由“情”字,导出“说”字,逼出“殷勤说”三字,双流汇注,水到渠成。上片“殷勤说”三字带出整个下片,开始向友人开怀倾诉,慷慨评论。“《江表传》”二句,引出自己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江表传》是记述三国时东吴人物事迹的史书,他劝告朱寿昌不要再读这部书了。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正要转向三国人物。“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当众嘲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人之名,假借刘表属将黄祖之手将其杀害,葬于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词人用感触颇深的三国人物——祢衡的事迹引以为戒,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如今贤士不在,只能空对那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苇花萧瑟,一片凋零凄凉。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苏轼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历史,“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何事,意即书生何苦与这种人纠缠,以致招来祸灾。称霸一时的风云人物,如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之流,最终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眼烟云。此句流露出苏轼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这话是有弦外之音的,矛头隐隐指向对他诬陷的李定之流。苏轼此时看来,祢衡的孤傲、曹操的专横、黄祖的鲁莽,都显得非常可笑。言语间,反映出苏轼超越历史,摆脱现实限制的观念。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词人引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愿他能够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也体现了苏轼居黄州期间的心愿,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则,笔端饱含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激荡着。即景抒怀,指点江山,论古说今,涉及五个历史人物,坦露了对朋友的坦荡胸怀,将写景、怀古、抒情结合,不粘不滞,思想深沉,笔力横放,虽为酬答之作,却也体现了东坡词豪放的风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阐明了君子与小人对于“义”与“利”的态度。(2)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痛陈时光流转,人事皆非,容颜衰老,以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3)“烟”是中国古诗词中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意象。它可以是温馨宁静的乡村炊烟,如“依依墟里烟”;还可以是混乱惨烈的战争烽烟,如“汉家烟尘在东北”。【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点字:喻)(2)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重点字:鞍)(3)依依墟里烟(墟里上孤烟)汉家烟尘在东北(九重城阙烟尘生)(重点字: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7分)6.(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除夕之夜,舞剧《五星出东方》中“锦绣”舞段亮相中央广播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