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东煌学校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国人在特殊地理环境中所产生的,通过一套礼仪制度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社会秩序、道德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它是由历史长期锤炼和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特质。乡土性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中国东西临海,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西北面则为茫茫沙漠和大草原。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了一个地理单元。这个地区在古代居民的概念里是人类得以生息的、唯一的一块土地,因而被称为“天下”,但其所指的“天下”,并非今天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而是一片相对封闭的大陆。居住在这片大陆上的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和游牧业、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封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因为农业属于定居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重视查看天象、掌握节气,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生产生活所高度依赖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观念也大都是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先秦时,人们曾大量开发土地,后来发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必须要有节制,要在有限的资源里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在此后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知足者常乐”,限制技术无限发展的文化理念。当认真研究乡土性这一文化基因的特点时,就可以发现,钱穆、梁淑滨等一些民国时期的学者把中国文化看成是早熟的文化是有道理的,这种早熟的文化特征让中华文明具有发育不上全的一面,因而造成了后来某些技术方面的脆弱;但另一方面,早熟又让中华文明具有直觉体验的先见性和超前性,而这正是当下研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也是未来中国可以在世界领域里有所贡献的文化因素之一。“和”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这种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是在先秦时期。当时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学派众多。其中,孔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在《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这里所说的“礼”是一种社会秩序,其落脚点主要是在人与人关系的相处上。老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管子关注的是人与天地的关系,他说“天地生人,以和而生;人于天地,以和为本;天地人和,各得其正”,他综合了孔子与老子等人的思想,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一个“和”字来揽括纵观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其强调的任何关系都离不开一个“和”字,这个“和”也就是“和谐”的“和”。环顾整个世界便会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天、地、人”不“和”,人和自然发生了矛盾,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发生了矛盾,等等。因此,要做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做到“天地人和”,这是未来人类要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文化基因讲究“和”,而中国古人是怎么做到“和”的呢?这必须从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学文化体系来理解。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中国古人制礼作乐的本意。中国古人把“乐”的根源追溯到人的生命深处,即心灵中。音乐源于心,乐的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的,是从人的生命根源处流出的。因此,中国古人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亦是艺术的本源,而所谓“心”,就是儒家的仁与德的流露与显现。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礼乐”就是通过仪式的规范来让人达到情感的、心灵的相通,从而达成一种“天地人和”的社会秩序。此外,“修身”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中国文化重视人心境界的陶养和塑造,读书人不论为官或无官,都信仰一种通过文艺手段流露自我性灵的方式,尤其是借诗、书、画来表达。中国人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就是自我的心灵陶养和塑造。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总是把人生的修养放在对于经济的追求之前,而且认为“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因此,其对经济人生总采取消极态度,对文化人生则采取积极态度。从中国的文化基因来讲,由于其对精神的追求超过其对财富的追求,因而中国文化是一种重视人文超过重视科学、重视人生超过重视宗教的文明类型。这样的文化基因不能产生西方的宗教,也不能产生西方的科学。这曾经是其短处,但在更高一层的追求高人文的时代,也许这一基因的优长能够得到发展。(摘编自方李莉《中国文化基因与“生态中国”之路》)(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特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具有鲜明的特点。B.与当今“天下”的概念相比,中国古人所认为的“天下”范围要小得多,它只是当时中国古人所居住的一片相对封闭的大陆。C.虽然都强调“和”,但孔子和老子主要关注的角度并不相同:孔子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要和谐,老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和谐。D.强调对精神的追求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重视人文超过重视科学的文明类型,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明是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这个特点使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和”的重要性。B.从中国文化具有乡土性的文化基因来看,中国文化是早熟的,而这种早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C.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和”基因。D.中国古人对“和”的追求,不但有孔子、老子等名家的理论阐释,而且还有如何做到“和”的具体方式。(3)文章认为“‘修身’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个观点的一项是A.墨子倡导:“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B.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孔子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庖丁解牛时追求“道”,“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使文惠君由此“得养生焉”。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0分)2.(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它新的活力。(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人民日报》2018年5月13日)材料二: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地处东府的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陕西日报》2018年11月21日)材料三: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教授到校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而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活动现场,刘明华教授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而努力。(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华龙网2018年5月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并告诉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文,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B.让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旨在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进而传承发展。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D.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C.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诗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3分)3.(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出以后孙犁南郝村虽然说不上什么山光湖色,有出奇的风景可看,却是大平原田园本色。围村一条堤,堤外接连不断已经收割起庄稼的田亩,杨柳树也很多。村西有一条大河绕过,隔河望去,又是一围村庄,一片田亩苇坑麻地。倘在夏秋两季,也一定有些风光景致。正是冬天,快要过旧历年了,我在这村子住下。房东老伴两个,待我很好。房东只有个女儿,今年十八岁。从小娇惯,抗战以来,更当男孩子看待,说一不二。我们不久就熟起来。她交游很广,认识许多女孩子,不但本村,外村也有许多姐妹。同时,她的好处也很多。为人慷慨,对抗日工作热心,敢出头,所以也着实令人赞佩。不久,她一定要去升学,我写了一封信,介绍她到抗属中学附设的卫生训练班去试试,却录取了。回来,和她母亲说了没三句话,就跑到街上去,找她的伙伴们去了。到夜晚回来,带来一个同她年岁差不多,比起她那细长个子,算个中等身材,比起她那尖长脸,算是圆脸,细眉大眼的女孩子来。说是她一个干妹妹,也要去升学,叫我写介绍信。那个新来的叫王振中,自己说17岁,家里愿意叫她出去。这个女孩子说话声音低,但听来很清楚响亮,老是微笑着,还有些害羞。说话和房东姑娘不同,很少流行的新名词,但是道理说得也很明白,叫人相信;只是在说话中间,有时神气一萎,那由勇气和热情激起的脸上的红光便晦暗下来,透出一股阴暗;两个眉尖的外梢,也不断簌簌跳跃,眼睛对人有无限的信赖。她说起话来就要离开这个家,她把要说的说完,就要走;我也随便答应,明天再说,可以写个信去考考。女房东是没事,也要一天找我谈上一个甚至两个钟头的。这回,王振中走了。她就过来,和我讲说了王振中的家:王振中是这村北头赶大车王六儿的女孩子,也是独生女,家里虽然穷,但也因为这孩子从小就仁义懂事,爹娘也娇养惯了的。前几年王六儿死在保定城了,她是从小许给本村在北平开店发家的黄清晨的儿子了,但那婆家并不叫这女孩子应心满意,公公在村里名声最不好,没人愿意招惹,有名的顽固分子。果然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王振中就来了。换了一身黑棉袄棉裤,袄很长大可体,裤脚很瘦,头发修剪得更短了,脖里围一条新毛巾,按着冀中区流行的青年妇女打扮起来,挟了一个包裹。我说:“信可以写,上学是好事,可是你和你婆家说好了没有?”她红着脸说:“这是我情甘乐意,谁也管不了我。我和他们讲好了。你看我才从婆家出来,这鞋还是在那里拿的呢。”我终于写了封简单的信,叫她去试试。临走,我说用不着带包裹,这是去考啊,不一定能录取。但她没答话,便催着房东的女儿走了,从门前堤上跳过去,走得非常快。这样,我在南郝村过了旧年。正月间,冀中各地非常热闹,抗属中学驻的村子里,有五千个中学生参加大检阅。早晨,在会场上,我看见王振中穿了黑色棉军装,外罩一件长大的棉背心,背包、挂包、小碗、防毒口罩,一色齐全,和那些小同学一样站在队里。她的脸更红、更圆,已经洗去了那层愁闷的阴暗;两个眉梢也不再那样神经质地跳动,两片嘴唇却微微张开,露着雪白的牙齿,睁着大眼望着台上讲话的程子华同志的脸,那信赖更深了。那个村庄,正在滹沱河和沙河之间。村边便是一片沙滩,上面一排高大的白杨树。一天早晨我正在杨树林里和一个老乡谈这一带的白菜和红薯的产量,王振中穿了护士的白布罩单和翻卷的白布单帽走过,手里还托了一个药瓶。看见我,大远跑来,敬了礼,问过我怎样到这里来,我的女房东身体好不好,小羊羔长大了没有,才微笑着听我对她的问话:“听说你婆家从北平把你……叫回来,像有什么打算,来找过你吗?”“找过。”她又红了脸,但随着就平静流利地谈下去,“他们一家人全来了,男兵女将,直找到队长跟前去,要我回去。起先队长还要我回去看看,等我把事情说明白,说回去了就不会再有王振中了,队长才说你自己解决吧。可不是我自己解决,我已经向县政府告了状,解除婚约。这就一干二净,再说我也还不到结婚年龄……”临走时,她说今天是看护实习,刚给一个伤员上了药。我问她那是什么药,她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选自《中国现代名家名著珍藏本•诗意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眼睛对人有无限的信赖”“那信赖更深了”这两处眼神,表现了王振中的纯洁善良和信念坚定。B.“村边便是一片沙滩,上面一排高大的白杨树”这一景象,描写了冀中大地的环境特点与蓬天勃生机。C.小说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具有浓厚的血雨腥风的战场气氛,让人感受到军民蓬勃向上的抗日热情。D.小说以“走出以后”为题,展示了青年人在接受新思想后的改变与成长,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情谊。(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3)文章结尾部分写王振中用法律手段解除婚约,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共23分)4.(23分)阅读回答问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余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②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5)司马光对待“交趾贡异兽”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五、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江楼月①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注】①本诗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任职,作七律《江楼月》寄给在京城任职的白居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指出作者和元稹所在的地方,再强调天上明月相同,但二人却不能一同观赏,伤别之情立显。B.颔联中“一宵”说明“相忆”的时长,“潜”写出深思的神态;表达出诗人思念友人而夜不能寐的情态。C.颔联从人的离合想到月的阴晴,相距遥远,环境有别,借此晴彼阴的景象表达对朋友的担忧。D.尾联中“今朝”和“方”表明懊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同悔”表明二人友情感人至深。(2)请从虚实的角度对本诗的颈联加以赏析。六、情景默写(共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被千古传诵。(2)杜牧《阿房宫赋》中“,”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七、选择简答(共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曹禺之前,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大都是把话剧当作宣传民主革命的工具,很少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得以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被看作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雷雨》是一位善感青年的激情之作。《雷雨》中,情绪是很重要的,郁闷的情绪和冲动的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就像他自己在《雷雨•序》里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作家从心底说出来的话,好像有种力量推着他写出了《雷雨》。《雷雨》是一个深思的青年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之作。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着看戏的人们,也以同样的心情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鼓吹顾及踌躇满志祈望B.鼓动涉及踌躇满志祈望C.鼓吹涉及错综复杂期望D.鼓动顾及错综复杂期望(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B.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C.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D.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八、简答题组(共10分)8.(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你一定很好奇,为什么烟花燃放时会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①,其中镁和铝在燃烧时会产生强光;至于不同的色彩,则是不同的金属化合物燃烧形成的。②,比如大型晚会燃放的高空烟花,放置在地面燃放的烟花喷泉,还有拿在手上燃放的“仙女棒”等。一个高空烟花虽然只有几秒钟的灿烂,其背后却需要耗费无数的心血。首先,要将原材料依照一定比例调配,配出想要的焰色,再将药粉制成颗粒状,完成后的颗粒称为“光珠”,是烟花能发光与显色的“大功臣”。烟花底盘的发射药连接导火索,③;中间的开爆药则会在烟花升到空中时将包装壳炸开,使光珠被点燃。烟花由于极其容易爆炸,所以人们在使用时尤需注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九、材料作文(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在大自然漫长进化过程中,很多生物为了能更好地生存,采取了不同的手段。比如松树使其叶子变得尖细,表面有蜡质层,以此对抗严寒,求得自保;根瘤菌,通过“固氮”,满足豆科植物的生长需要,豆科植物则为根瘤菌供给碳水化合物,两者互利共生。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综合提炼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东煌学校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9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国人在特殊地理环境中所产生的,通过一套礼仪制度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社会秩序、道德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它是由历史长期锤炼和完善而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特质。乡土性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中国东西临海,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西北面则为茫茫沙漠和大草原。这片大陆四周有自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了一个地理单元。这个地区在古代居民的概念里是人类得以生息的、唯一的一块土地,因而被称为“天下”,但其所指的“天下”,并非今天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而是一片相对封闭的大陆。居住在这片大陆上的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和游牧业、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封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因为农业属于定居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所以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重视查看天象、掌握节气,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生产生活所高度依赖的自然环境。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观念也大都是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先秦时,人们曾大量开发土地,后来发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人们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必须要有节制,要在有限的资源里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在此后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知足者常乐”,限制技术无限发展的文化理念。当认真研究乡土性这一文化基因的特点时,就可以发现,钱穆、梁淑滨等一些民国时期的学者把中国文化看成是早熟的文化是有道理的,这种早熟的文化特征让中华文明具有发育不上全的一面,因而造成了后来某些技术方面的脆弱;但另一方面,早熟又让中华文明具有直觉体验的先见性和超前性,而这正是当下研究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珍贵资源,也是未来中国可以在世界领域里有所贡献的文化因素之一。“和”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这种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和完善是在先秦时期。当时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学派众多。其中,孔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在《论语・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的说法,这里所说的“礼”是一种社会秩序,其落脚点主要是在人与人关系的相处上。老子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管子关注的是人与天地的关系,他说“天地生人,以和而生;人于天地,以和为本;天地人和,各得其正”,他综合了孔子与老子等人的思想,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一个“和”字来揽括纵观先秦时期的中国思想,其强调的任何关系都离不开一个“和”字,这个“和”也就是“和谐”的“和”。环顾整个世界便会发现,当今人类社会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天、地、人”不“和”,人和自然发生了矛盾,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发生了矛盾,等等。因此,要做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高科技的基础上做到“天地人和”,这是未来人类要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国文化基因讲究“和”,而中国古人是怎么做到“和”的呢?这必须从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学文化体系来理解。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中国古人制礼作乐的本意。中国古人把“乐”的根源追溯到人的生命深处,即心灵中。音乐源于心,乐的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的,是从人的生命根源处流出的。因此,中国古人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亦是艺术的本源,而所谓“心”,就是儒家的仁与德的流露与显现。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礼乐”就是通过仪式的规范来让人达到情感的、心灵的相通,从而达成一种“天地人和”的社会秩序。此外,“修身”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中国文化重视人心境界的陶养和塑造,读书人不论为官或无官,都信仰一种通过文艺手段流露自我性灵的方式,尤其是借诗、书、画来表达。中国人追求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就是自我的心灵陶养和塑造。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总是把人生的修养放在对于经济的追求之前,而且认为“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因此,其对经济人生总采取消极态度,对文化人生则采取积极态度。从中国的文化基因来讲,由于其对精神的追求超过其对财富的追求,因而中国文化是一种重视人文超过重视科学、重视人生超过重视宗教的文明类型。这样的文化基因不能产生西方的宗教,也不能产生西方的科学。这曾经是其短处,但在更高一层的追求高人文的时代,也许这一基因的优长能够得到发展。(摘编自方李莉《中国文化基因与“生态中国”之路》)(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中国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特质,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呈现出来,具有鲜明的特点。B.与当今“天下”的概念相比,中国古人所认为的“天下”范围要小得多,它只是当时中国古人所居住的一片相对封闭的大陆。C.虽然都强调“和”,但孔子和老子主要关注的角度并不相同:孔子强调人与人的关系要和谐,老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和谐。D.强调对精神的追求使中国文化成为一种重视人文超过重视科学的文明类型,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中华文明是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这个特点使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和”的重要性。B.从中国文化具有乡土性的文化基因来看,中国文化是早熟的,而这种早熟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既有利也有弊。C.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和”基因。D.中国古人对“和”的追求,不但有孔子、老子等名家的理论阐释,而且还有如何做到“和”的具体方式。(3)文章认为“‘修身’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基因”,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个观点的一项是CA.墨子倡导:“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B.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孔子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D.庖丁解牛时追求“道”,“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使文惠君由此“得养生焉”。【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解答】(1)D.“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错误。从原文尾段“这样的文化基因……也不能产生西方的科学”来看,“强调对精神的追求”是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但是否为“主要原因”,从原文看不出来。故选D。(2)A.“这个特点使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和’的重要性”错误,强加因果关系。根据原文第二段,“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是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要节约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原因。故选A。(3)C.孔子强调了如何对待德义和富贵。生活清贫,但能精神富足,乐在其中;对于通过不义的手段而得来的富贵,则视若浮云。这和文章尾段所阐述的“中国人总是把人生的修养放在对于经济的追求之前”等观点一致,因而能够作为论据。其他三项都和“修身”无关。故选C。答案:(1)D(2)A(3)C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0分)2.(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诗词与音乐的碰撞,抑扬顿挫与绕梁三日的结合,《经典咏流传》的目的是经典永流传。这档探索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节目给诗词带来了不一样的演绎与解读。经典诗词的传承不应该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更不应该只存在于老师逐字逐句的解释之中。每首诗词都有自身独特的意境和韵味,僵硬的讲解会破坏这份美感。诗和歌的结合,是回归也是创新,这种结合赋予了传统诗词文化一种新的传承形式。“寓教于乐”是教育工作者常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教”是目的,而“乐”是手段,经典文化的传承也需要寓教于多种形式。传统文化有时离我们很远,远到反复朗读背诵,逐字逐句分析也觉得生僻晦涩,难以理解。传统文化有时又离我们很近,近到在一次游戏、一次欣赏风景或者是一次参观博物馆时就可以脱口而出。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和音乐,恰恰提供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思索。正如贺拉斯所言:“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传统文化本身并不缺乏独特的魅力,而新颖独到的形式则可以让这种魅力大放异彩,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乐意去探索经典文化。新颖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古与今的碰撞,可以激荡出耀眼的火花,赋予它新的活力。(摘编自吴一鸣《创新传承的形式》,《人民日报》2018年5月13日)材料二:戏曲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历史积淀的经典戏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殿堂里占有重要一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丰润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地处东府的渭南,戏曲剧目繁多,素有“戏窝子”的美誉,秦腔、碗碗腔等剧种在此十分流行。当年一部《梁秋燕》,可谓轰动一时,至今令人津津乐道。坊间有言:“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足见《梁秋燕》在当时的影响力非同一般。如今,临渭区为学生们编排了《梁秋燕》《花木兰》《十二把镰刀》等经典传统戏曲,并组织专家编撰戏曲教材,同时成立校园戏曲兴趣班、戏剧社团,开展中小学生戏曲大赛,这就为普及戏曲艺术课程,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戏曲进校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增加艺术细胞、加强艺术修养,都有显而易见的好处。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为中小学生“减负”助力。(摘编自雷钟哲《传承传统文化要跟上时代步伐》,《陕西日报》2018年11月21日)材料三: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五四”青年节前夕,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邀请到重庆国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刘明华教授到校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并指导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有关工作。据了解,本次讲座是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该学院已经连续五年举办“五个‘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每年以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为主题,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而形式举办各类传统文化活动。活动现场,刘明华教授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学的内涵就是传统文化,形式以文言为主,内容为经史子集,学科属于文史哲,中心内容是儒释道。他向大家介绍了以对繁体字的坚持表达文化自信的吴宓、被誉为“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两位国学大师的事迹,告诉同学们风骨源自于文化的力量,鼓励大学生为实现文化强国而努力。(摘编自《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国学经典增强文化自信》,华龙网2018年5月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经典咏流传》节目对传统诗词做了不一样的演绎和解读,并告诉我们诗词的传承不能只靠课文,而应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B.让诗词和音乐结合是诗词传承的一种创新形式,旨在展现诗词的魅力,并吸引更多的学生去探索经典文化,进而传承发展。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D.重庆工商大学举办“国学传承与文化自信”讲座,目的在于向学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他们为实现文化强国梦而努力。(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材料三中刘明华列举吴宓和梁漱溟的事例,意在说明两位大师都从国学中汲取了力量,鼓励大学生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B.经典诗词若只是简单地依靠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生硬地讲解,那么它们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韵味就会受到破坏。C.反复朗读背诵和逐字逐句分析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诗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解,这便加大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难度。D.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渭南地区为学生编排了经典传统戏曲,邀请专家编写戏曲教材,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措施有哪些。【分析】(1)本题考查迅速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解答】(1)C.“渭南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成功推行说明,要让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人民的戏曲文化修养。”表述错误。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没有依据。(2)D.“实现了‘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表述错误。材料二中正确的表述是“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故选D。(3)结合“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与书本中,一些新颖独特的形式反而可以赋予文化新的生机,也更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作为美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戏曲进校园让中小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既能启迪思维,又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把宣传和思想教育渗透到娱乐活动之中”“刘明华教授从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的内涵、从大师风骨看文化自信三个角度,为大学生们解读了2017年发布的《两办国学传承十八条》,指出在这两个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被国学所吸引,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答案:(1)C(2)D(3)①“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更多新颖的形式;②在校园开展多种传统文化活动,让中小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③加强宣传传统文化理论知识,并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3分)3.(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走出以后孙犁南郝村虽然说不上什么山光湖色,有出奇的风景可看,却是大平原田园本色。围村一条堤,堤外接连不断已经收割起庄稼的田亩,杨柳树也很多。村西有一条大河绕过,隔河望去,又是一围村庄,一片田亩苇坑麻地。倘在夏秋两季,也一定有些风光景致。正是冬天,快要过旧历年了,我在这村子住下。房东老伴两个,待我很好。房东只有个女儿,今年十八岁。从小娇惯,抗战以来,更当男孩子看待,说一不二。我们不久就熟起来。她交游很广,认识许多女孩子,不但本村,外村也有许多姐妹。同时,她的好处也很多。为人慷慨,对抗日工作热心,敢出头,所以也着实令人赞佩。不久,她一定要去升学,我写了一封信,介绍她到抗属中学附设的卫生训练班去试试,却录取了。回来,和她母亲说了没三句话,就跑到街上去,找她的伙伴们去了。到夜晚回来,带来一个同她年岁差不多,比起她那细长个子,算个中等身材,比起她那尖长脸,算是圆脸,细眉大眼的女孩子来。说是她一个干妹妹,也要去升学,叫我写介绍信。那个新来的叫王振中,自己说17岁,家里愿意叫她出去。这个女孩子说话声音低,但听来很清楚响亮,老是微笑着,还有些害羞。说话和房东姑娘不同,很少流行的新名词,但是道理说得也很明白,叫人相信;只是在说话中间,有时神气一萎,那由勇气和热情激起的脸上的红光便晦暗下来,透出一股阴暗;两个眉尖的外梢,也不断簌簌跳跃,眼睛对人有无限的信赖。她说起话来就要离开这个家,她把要说的说完,就要走;我也随便答应,明天再说,可以写个信去考考。女房东是没事,也要一天找我谈上一个甚至两个钟头的。这回,王振中走了。她就过来,和我讲说了王振中的家:王振中是这村北头赶大车王六儿的女孩子,也是独生女,家里虽然穷,但也因为这孩子从小就仁义懂事,爹娘也娇养惯了的。前几年王六儿死在保定城了,她是从小许给本村在北平开店发家的黄清晨的儿子了,但那婆家并不叫这女孩子应心满意,公公在村里名声最不好,没人愿意招惹,有名的顽固分子。果然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王振中就来了。换了一身黑棉袄棉裤,袄很长大可体,裤脚很瘦,头发修剪得更短了,脖里围一条新毛巾,按着冀中区流行的青年妇女打扮起来,挟了一个包裹。我说:“信可以写,上学是好事,可是你和你婆家说好了没有?”她红着脸说:“这是我情甘乐意,谁也管不了我。我和他们讲好了。你看我才从婆家出来,这鞋还是在那里拿的呢。”我终于写了封简单的信,叫她去试试。临走,我说用不着带包裹,这是去考啊,不一定能录取。但她没答话,便催着房东的女儿走了,从门前堤上跳过去,走得非常快。这样,我在南郝村过了旧年。正月间,冀中各地非常热闹,抗属中学驻的村子里,有五千个中学生参加大检阅。早晨,在会场上,我看见王振中穿了黑色棉军装,外罩一件长大的棉背心,背包、挂包、小碗、防毒口罩,一色齐全,和那些小同学一样站在队里。她的脸更红、更圆,已经洗去了那层愁闷的阴暗;两个眉梢也不再那样神经质地跳动,两片嘴唇却微微张开,露着雪白的牙齿,睁着大眼望着台上讲话的程子华同志的脸,那信赖更深了。那个村庄,正在滹沱河和沙河之间。村边便是一片沙滩,上面一排高大的白杨树。一天早晨我正在杨树林里和一个老乡谈这一带的白菜和红薯的产量,王振中穿了护士的白布罩单和翻卷的白布单帽走过,手里还托了一个药瓶。看见我,大远跑来,敬了礼,问过我怎样到这里来,我的女房东身体好不好,小羊羔长大了没有,才微笑着听我对她的问话:“听说你婆家从北平把你……叫回来,像有什么打算,来找过你吗?”“找过。”她又红了脸,但随着就平静流利地谈下去,“他们一家人全来了,男兵女将,直找到队长跟前去,要我回去。起先队长还要我回去看看,等我把事情说明白,说回去了就不会再有王振中了,队长才说你自己解决吧。可不是我自己解决,我已经向县政府告了状,解除婚约。这就一干二净,再说我也还不到结婚年龄……”临走时,她说今天是看护实习,刚给一个伤员上了药。我问她那是什么药,她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选自《中国现代名家名著珍藏本•诗意小说》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眼睛对人有无限的信赖”“那信赖更深了”这两处眼神,表现了王振中的纯洁善良和信念坚定。B.“村边便是一片沙滩,上面一排高大的白杨树”这一景象,描写了冀中大地的环境特点与蓬天勃生机。C.小说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具有浓厚的血雨腥风的战场气氛,让人感受到军民蓬勃向上的抗日热情。D.小说以“走出以后”为题,展示了青年人在接受新思想后的改变与成长,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情谊。(2)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3)文章结尾部分写王振中用法律手段解除婚约,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视角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1)C.“具有浓厚的血雨腥风的战场气氛”表述有误,小说虽是抗战题材,但丝毫看不到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战场。故选C。(2)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那个新来的叫王振中,自己说17岁,家里愿意叫她出去。这个女孩子说话声音低,但听来很清楚响亮,老是微笑着,还有些害羞”“王振中就来了。换了一身黑棉袄棉裤,袄很长大可体,裤脚很瘦,头发修剪得更短了,脖里围一条新毛巾,按着冀中区流行的青年妇女打扮起来,挟了一个包裹”“我看见王振中穿了黑色棉军装,外罩一件长大的棉背心,背包、挂包、小碗、防毒口罩,一色齐全……睁着大眼望着台上讲话的程子华同志的脸,那信赖更深了”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记述王振中的故事,“我”见证了王振中的成长,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王振中穿了护士的白布罩单和翻卷的白布单帽走过,手里还托了一个药瓶。看见我,大远跑来,敬了礼,问过我怎样到这里来,我的女房东身体好不好,小羊羔长大了没有……”“‘找过。’她又红了脸,但随着就平静流利地谈下去……”小说以“我”的视角展示王振中的内心世界,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可感。③“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先写“我”通过房东女儿见到了王振中,然后写通过“我”写信介绍王振中去报考卫生训练班,再写“我”见到王振中残疾中学生大检阅,以及二人之间对话。通过“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④“我”是第一人称写法,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的所见所闻带着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具有代入感。(3)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直找到队长跟前去,要我回去。起先队长还要我回去看看,等我把事情说明白,说回去了就不会再有王振中了,队长才说你自己解决吧”照应了前文“她是从小许给本村在北平开店发家的黄清晨的儿子了”“这是我情甘乐意,谁也管不了我。我和他们讲好了。你看我才从婆家出来,这鞋还是在那里拿的呢”,王振中已经订婚报名考学、坚决离家等情节,使小说结构严谨。②从人物塑造上看,“我已经向县政府告了状,解除婚约。这就一干二净,再说我也还不到结婚年龄……”敢于告状,解除婚约,表现了王振中做事果断,有主见,有新思想,展示了青年人在接受新思想后的改变与成长,有助于塑造敢于走出封建婚姻并快速成长的抗日青年形象。③从表现主题上看,“我已经向县政府告了状,解除婚约。这就一干二净,再说我也还不到结婚年龄……”参加革命后的王振中敢于反抗包办婚姻,并且以告状形式来争取自己的婚姻自由,反映了王振中等青年在革命的教育和熏陶下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并歌颂了革命给青年带来的巨大改变。答案:(1)C(2)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我”见证了王振中的成长,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小说以“我”的视角展示王振中的内心世界,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可感。③“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④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具有代入感。(3)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王振中已经订婚报名考学、坚决离家等情节,使小说结构严谨。②从人物塑造上看,既表现了王振中做事果断,有主见,有新思想;也有助于塑造敢于走出封建婚姻并快速成长的抗日青年形象。③从表现主题上看,反映了王振中等青年在革命的教育和熏陶下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并歌颂了革命给青年带来的巨大改变。四、文言文阅读(共23分)4.(23分)阅读回答问题。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余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B.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C.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D.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未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D.“礼部”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②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5)司马光对待“交趾贡异兽”的态度是什么?为什么?【分析】(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需要注意文言句子结构的完整性,特别是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及名词性短语等。(2)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需要结合平时掌握的古代文化知识,细读题干,找到不正确的一项。(3)此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比对题干和原文,从原文中找到突破口,选出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4)此题考查文言翻译的能力。需要把握关键词语的翻译,此为得分点。(5)此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找到原文,通过翻译,把握句子含意,准确回答问题。【解答】(1)C.“国嗣未立”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A、D。“谏官范镇首发其议”中“谏官范镇”是官职+人名,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译文:仁宗开始有病时,皇帝继承人没有立定,天下人寒心但不敢作声。谏官范镇首先提出这个建议,司马光在并州听到后接着提出建议,并且写信勉励范镇以死相争。故选:C。(2)C.“成语‘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有误,“琴瑟和鸣”比喻夫妇情笃和好。不能用于指兄弟情深。故选C。(3)A.“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有误,由原文“性不喜华靡”可知,这是为了说明司马光生性不爱华丽奢侈。故选:A。(4)①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耕种的人多,那么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会低,也可以渐渐解除河东高价买进粮食远距离运输的忧患。(重点词语:制,控制;籴,买进粮食;纾,缓解)②各地能见到日食而京师却看不到,这是皇帝被阴险邪恶所蒙蔽;天下都知道而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造成的灾害越来越严重,所以不应当庆贺。(重点词语:为……所,被;蔽,蒙蔽;益,更加严重)(5)司马光说:“是真是假是不可能知道的,即使是真的麒麟,不是它自己来的不足以作为祥瑞之兆,希望归还他们的贡物。”由此可知,司马光认为应当把异兽归还给交趾。原因是真伪未定,即使是真的,如果不是异兽自己到来也算不上祥瑞;言外之意,如果有假,留下异兽,会被远方的夷狄笑话。故应把异兽还给交趾。答案:(1)C(2)C(3)A(4)①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耕种的人多,那么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会低,也可以渐渐解除河东高价买进粮食远距离运输的忧患。②各地能见到日食而京师却看不到,这是皇帝被阴险邪恶所蒙蔽;天下都知道而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造成的灾害越来越严重,所以不应当庆贺。(5)认为应当把异兽归还给交趾。原因是真伪未定,即使是真的,如果不是异兽自己到来也算不上祥瑞。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亲司马池,官至天章阁待制。司马光七岁时,凛然像成年人,听到人讲说《左氏春秋》,喜爱上了这部书,回去给家人讲解,就能讲述其中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一次,一群小孩在庭院中游戏玩耍,一个小孩登上瓮缸,失足落水被水淹没,大伙都逃弃而去,只有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破瓮缸,缸水迸发流出,落水小孩因此得救。此后京城、洛阳间把这一故事画成图流传开来。宋仁宗宝元初年,考中进士甲科,时年刚满二十岁。他生性不爱华丽奢侈,闻喜宴上唯独他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君主的赏赐是不可以违背的。”于是他才插上了一枝花。应庞籍的征召,司马光任并州通判。麟州屈野河西有很多良田,西夏人蚕食这块地方,成为河东大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前去按察巡视,司马光建议:“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招募百姓耕种,耕种的人多,那么买进粮食的价格就会低,也可以渐渐解除河东高价买进粮食远距离运输的忧患。”庞籍同意了他的建议。但麟州将领郭恩勇猛而又狂妄,带领部队连夜渡过屈野河,却没有设防,结果被敌人消灭,庞籍因此获罪去职。司马光三次上书自责引咎,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庞籍死,司马光升堂拜其妻子好比自己的母亲,抚养他的儿子好像自己的兄弟,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是个贤人。改任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进贡异兽,叫作麒麟。司马光说:“是真是假是不可能知道的,即使是真的麒麟,不是它自己来的不足以作为祥瑞之兆,希望归还他们的贡物。”又献赋讽咏其事。任修起居注、判礼部。官吏上奏应当有日食发生,按故事日食不满分,或者京师看不见,都上表称贺。司马光说:“各地能见到日食而京师却看不到,这是皇帝被阴险邪恶所蒙蔽;天下都知道而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造成的灾害越来越严重,所以不应当庆贺。”朝廷同意了这一意见。仁宗开始有病时,皇帝继承人没有立定,天下人寒心但不敢作声。谏官范镇首先提出这个建议,司马光在并州听到后接着提出建议,并且写信勉励范镇以死相争。到这时,司马光面陈皇帝说:“我过去任并州通判时,上呈了三个奏章,希望陛下果断切实实行。”仁宗沉思了很久,说:“莫非是想选择宗室作为继承人吗?这是忠臣之言,只是人们不敢提及而已。”司马光说:“我说这事,自己认为必死无疑,想不到陛下如此开明并采纳。”仁宗说:“这有什么害处,古今都有这样的事。”司马光退下后一直没有听到诏命,又上疏说:“我从前进呈建议,估计马上会实行,现在寂无所闻,未见动静,这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祥的事情。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匆忙的时候,援立与他们关系很好的人而已。‘定策国老’‘门生天子’的祸害,可以说得完吗?”仁宗大为感动地说:“把此疏送往中书省。”司马光见到韩琦等人说:“诸公现在不及时决定皇位继承人这件事,将来禁宫中夜半传出寸纸片言,以某人为皇嗣,那么天下人不敢违抗。”韩琦等拱手说:“不敢不尽力而为。”不久,诏命英宗判宗正,英宗谢辞不就任,于是立他为皇子,又称病不入宫。司马光说:“皇子辞谢不可计量的富贵,竟至于十天一月之久,可见他的贤能远胜他人。然而父亲呼唤不及答应就要去做,君命呼唤不等待车驾,希望陛下用臣子大义责成皇子,说他应当而且必须入宫。”英宗于是接受了当皇子的诏命。五、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江楼月①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注】①本诗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公元809年(元和四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任职,作七律《江楼月》寄给在京城任职的白居易。(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先指出作者和元稹所在的地方,再强调天上明月相同,但二人却不能一同观赏,伤别之情立显。B.颔联中“一宵”说明“相忆”的时长,“潜”写出深思的神态;表达出诗人思念友人而夜不能寐的情态。C.颔联从人的离合想到月的阴晴,相距遥远,环境有别,借此晴彼阴的景象表达对朋友的担忧。D.尾联中“今朝”和“方”表明懊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同悔”表明二人友情感人至深。(2)请从虚实的角度对本诗的颈联加以赏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已经明确告知颈联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我们需要分析哪里是实写,哪里是虚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有怎样的妙处,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解答】(1)C.“此晴彼阴”错误,“两地阴晴远不知”写的是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很远,诗人不知道两地是否都是“明月”之夜。故应改为“因距离远而不知阴晴”。(2)颈联“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的意思是:谁曾料想到你(元稹)在江边思念我的夜晚,也正是我在池畔思念元稹的时候。“江边怀我”是作者对元稹思念自己的想象,虚写;“池畔望君”是作者对元稹的思念,实写。作者用虚实结合和对写法,写出了我和元稹心心相映,身处异地却相同的思念之情。这种虚实结合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还加深了诗歌情感。答案:(1)C(2)①“谁料江边怀我夜”是虚写,诗人想象着好友元稹正在嘉陵江岸边思念着自己。②“正当池畔望君时”是实写,写诗人在曲江池畔对好友凝望的情形。③虚实结合,从双方着笔,表达了元、白二人心心相印、推心置腹的友谊。(或答: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内容。)译文: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遥望同一个月亮,却两地分离。整个夜晚默默相念,我们分居遥远的两地不知道对方是阴是晴。谁会想到你在月夜江边思念我时,也是正当我在池边思念你。今天共同思念才生懊悔之意,早该寄诗抒怀以免望月幽思之苦啊。赏析: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在诗人眼前,涌上诗人心头。“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以“一宵”言“相忆”时间之长;以“潜”表深思的神态。由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便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月的阴晴圆缺,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很远,诗人不知道两地是否都是这样的“明月”之夜,这样的诗句将离情别绪说得十分动人。“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别出心裁。第一联里,离人虽在两地还可以共赏一轮团?“明月”,而在第二联里,诗人却担心着连这点联系也难于存在,从而表现出更朴实真挚的情谊。诗的后半则是写诗人处于“新境”,叙述他对“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正当”表现出白居易和元稹推心置腹的情谊。以“谁料”冠全联,言懊恼之意,进一层表现出体贴入微的感情:若知如此,就该早寄诗抒怀,免得尝望月幽思之苦。“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以“今朝”“方”表示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和“同悔”又表示出双方思念的情思是一样的深沉。这首诗,虽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却通篇都道双方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诗在意境创造上有它独特成功之处,主要是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看起来全诗句句抒情,实际上景已寓于情中,每一句诗都会在读者脑海中浮现出动人的景色,而且产生联想。当读者读了前四句,会联想到江楼、圆月的景象和诗人凝视吟赏的情景,这较之实写景色更丰富、更动人。六、情景默写(共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被千古传诵。(2)杜牧《阿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解答】故答案为:(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重点字:坼)(2)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重点字:覆)(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重点字:礼)七、选择简答(共10分)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曹禺之前,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大都是把话剧当作宣传民主革命的工具,很少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得以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被看作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雷雨》是一位善感青年的激情之作。《雷雨》中,情绪是很重要的,郁闷的情绪和冲动的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就像他自己在《雷雨•序》里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作家从心底说出来的话,好像有种力量推着他写出了《雷雨》。《雷雨》是一个深思的青年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之作。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着看戏的人们,也以同样的心情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A.鼓吹顾及踌躇满志祈望B.鼓动涉及踌躇满志祈望C.鼓吹涉及错综复杂期望D.鼓动顾及错综复杂期望(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成功地把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B.曹禺则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C.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D.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近代欧洲戏剧的艺术手法,中国的话剧艺术被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和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应理解词语和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辨析。(2)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主要语病是语序不当和中途易辙,应结合句子具体分析。(3)本题考查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着重考查比拟的修辞,应了解比拟的概念并结合相关的语句赏析其表达效果。【解答】(1)第一空,“鼓吹”,宣传提倡;吹嘘。“鼓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联网设备安全认证标准研究-洞察分析
- 移动端页面加载速度提升-洞察分析
- 新型搪瓷材料应用研究-洞察分析
- 《牢筑保密长城》课件
- 《C概率及其运算》课件
- 《爬升模板施工》课件
- 《产品设计手板工艺》课件
- 从科研到应用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转移
- 办公技术的演进及企业如何借助对冲基金保持竞争力
- 亲子阅读一种有效的互动方式
- GA/T 832-2014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
- 项目定位策划工作指引(商业)
- 门禁系统安装工艺
- 养育男孩版课件
- DB31-T 405-2021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规范
- PE 电熔焊接作业指导书
- 计算书-过滤器(纤维)
- 《有机波谱分析》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 地源热泵维修规程
- 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裂纹成因分析应对措施
- FZ∕T 62044-2021 抗菌清洁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