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市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1月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贵州省贵阳市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1月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贵州省贵阳市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1月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贵州省贵阳市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1月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贵州省贵阳市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1月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202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11月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位于应县老城北部偏西,木塔外观八角五层,高高凌驾于县城之上,犹如鹤立鸡群。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正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平面为八角形,每面三开间,高五层,共出檐六重,首层带副阶一周。首层以上,每层皆有基座、屋身及屋檐,且逐层缩进,顶层覆以八角攒尖屋顶,上立高十一点七七米的铁刹,刹顶有八道铁索与各屋角相连,防止塔刹被大风吹倒。塔通高六十七点三一米,底层周长七十八点五米,二者比例使塔身显得极为粗壮,加上全身木结构油饰褪尽,更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赳赳武夫——古人评点杭州古塔时,曾云雷峰塔如老翁,保俶塔如少女,而六和塔如将军——如此看来,应县木塔则俨然契丹武将也,十足《天龙八部》中萧峰的豪迈气概。这座屹立近千年的高塔,采用现代高层建筑惯用的“筒中筒”结构形式。平面设内、外柱各一周,外柱二十四根,内柱八根,木塔全部重量均由各层的三十二根立柱承担,并自上而下依次传递至地基。木塔外观五层,实际内部每两层之间有一暗层。每层的外柱一周和内柱一周均通过柱头的阑额、内额、普拍枋等水平构件加以联络,各自形成一个整体;而内外两圈立柱又通过斗栱铺作层和梁枋相互勾连,构成更加强有力的大整体。在外观看不见的暗层中,甚至加入大量斜木,形成类似现代木桁架的加固结构。此外,各层立柱旁还常有辅柱用以加固主柱。整个木塔内九外五的木构架,即通过层层的内外柱、额、枋、斗栱铺作等等,辅以暗层中的折架结构,构成九百余载牢不可破的成功结构体系。(摘编自王南《营造天书》,有删改)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材料二:应县木塔历经960多年风雨,无论是局部构件还是整体结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损。残损导致结构的受力性能降低,残损分布的不均匀性导致结构的变形情况复杂,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引发结构发生突然性破坏或倒塌。因此需要对木塔的残损进行调查,掌握木塔的残损部位和程度,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评估与修缮加固。隋坤等使用工程测量发现木塔的塔基不在同一高程上,整体结构向东北方倾斜,层与层之间处于复杂的扭曲状态。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测出木塔各层柱网的相对沉降极值,结果显示各层柱网存在不同程度的扭转变形和不均匀沉降。李铁英等对残损严重的二层暗层的变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以变形、残损和构件承载能力为依据对各类构件进行了可靠性等级划分,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张建丽等对各层槽柱的柱间距变化、相邻层柱间距差进行分析,发现各层变化不尽相同,其中二层暗层、二层明层变化最为明显,是修缮加固的重点和难点。薛建阳等对木塔圆柱的柱头和柱脚坐标、阑额和乳栿的挠度、楼板的相对高程进行了现场测量和分析,得到了圆柱倾斜水平投影值和柱脚高程、内外槽高差、阑额和乳栿的挠曲程度和整体变形等几何参数和力学特征。除此之外,侯卫东等的《应县木塔保护研究》一书中将构件的残损程度划分为重度残损、中度残损及轻度残损三个等级。这一残损评判标准从裂缝、变形等外观情况粗略划分,划分等级较少,且只有对残损的定性描述,而没有定量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对残损发生的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建立更加科学的残损评估标准。(摘编自杨娜等《应县木塔结构问题研究现状综述》,有删改)材料三:山西应县木塔为什么能千年不倒《山西商报》报道,“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县木塔本身精巧的结构体系和工匠们对建筑材料的精心选择,以及当地宜于木材保存的独特气候,是保证木塔千年不倒的原因”。而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技术原因。首先,大家公认木塔倒塌最大的威胁来自侧力,如强烈地震或狂风。木塔千年不倒与其特殊的抗侧力能力有关,地震时或大风天,可以听到木塔吱吱嘎嘎作响,这种响声意味着松动的木卯榫正在相当程度上耗散掉水平向侧力输入的能量,同时也磨损了构件本身,从而保证木塔坏损而不倒。其次,从木塔的使用功能看,塔上不住人,所以允许有较大的晃动,晃而不倒,这是木塔可能具有的特殊性。如果不了解这一抗侧力原理和技术,而是将松动卵榫都固定住,这样木塔虽然不晃了,但老旧的木塔躯干受力将大增,反而容易倾毁。木塔因磨损而不倒,但木塔的磨损必须修缮。显然,对应县木塔修缮的设计应该以抗侧力理论和技术为主,要研究解决卵榫修缮,即复位、耐磨损等关键问题,应注意保持木塔千年晃而不倒的特性。当把木塔的躯干加固到相当强时,唯有转而把木塔松动的卯榫固定,即不再利用摩擦减震特性。这时,木塔完全恢复了其原有的弹性,拥有了更多的抗力安全储备。在倒塌之前,要经历一个由弹性到非弹性的破坏过程,这种安全储备会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摘编自李大华等《山西应县木塔修缮中的问题及对策》,有删改)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山西应县木塔外观图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①为木塔塔基,分上、下两层,两层形状不同,其中上层形状与塔平面形状相同。B.木塔外观五层六檐,②以下为第一层,出檐两重,第二至五层每层均只有一重檐。C.木塔的造型特征之一是首层以上每层都有一个基座,③为首层之上的第一个基座。D.④为八角攒尖屋顶,上立铁刹,有八道铁索与各屋角相连,具有抗震防倒的效果。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通高与底层周长的比例让木塔显得很粗壮,这使其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契丹武将,颇具武侠的豪迈气概。B.相较隋坤等研究者,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的研究更进一步,实测出了木塔各层柱网的相对沉降极值。C.《应县木塔保护研究》一书虽然对木塔构件的残损程度进行了划分,但是划分较为粗略,缺少定量分析。D.木塔千年不倒,与其结构体系、材料选择和当地气候有关,也与其抗侧力能力和可适度晃动的特性有关。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鹤立鸡群”“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赳赳武夫”等语句,不仅生动地展现出木塔独特的风姿,更寄寓了作者对木塔的欣赏和赞叹之情。B.材料二就各家对木塔残损变形情况的研究进行综述,但作者不是只作简单化、罗列式的一般性梳理,而重在对各家研究结果进行汇总整理。C.材料三以木塔为什么能千年不倒设问,引人思考,并基于已有成果给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卯榫修缮、不断加固木塔躯干等,思路清晰。D.材料一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木塔的外观和结构,专业术语虽多却不给人枯燥乏味之感;材料二、三聚焦问题,深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4.作为文献综述,材料二对学者研究应县木塔有哪些帮助请简要概括。(4分)5.三则材料都围绕应县木塔展开,其编排顺序能否打乱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将军的部队(节选)李浩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是的,我是在眺望,别看我看不清眼前的东西了,可旧日的那些人和事却越来越清晰。我坐在屋檐下。我坐在屋檐下,低着头,低上一会儿,然后就向一个很远的地方眺望。当然,白内障已不可能让我望见远处的什么了,我做这样的姿势却从来都显得非常认真。我的这个动作是模仿一个人的,一个去世多年的将军,这种模仿根本是无意的,直到三个月前我才突然地发觉,我的这个动作和将军是那么的相像。我越来越多地想到他了。想到他,我感觉脚下的土地,悄悄晃动一下,然后空气穿过了我,我不见了,我回到了将军的身边,我重新成为了干休所里那个二十一岁的勤务员。想到他,我的患有白内障的双眼就不自觉地灌满了泪水。我已经足够老了,我知道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能听到死神在我身边有些笨拙和粗重的喘息。我没什么可惧怕的,更多地我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一个伴儿,有些话,想起了什么人,什么事,就跟他说说。想起将军来的时候,我就跟他谈我们的将军,谈将军的部队。别看他是死神,他也不可能比我知道得更多。将军的部队装在两只巨大的木箱里。进行眺望的时候,我再次看见了那两个木箱上面已经斑驳的绿漆,生锈的锁,闻到生锈的气味和木质的淡淡的霉味。对住在干休所里已经离休的将军来说,每日把箱子从房间里搬出来,打开,然后把刻着名字的一块块木牌从箱子里拿出来,傍晚时再把这些木牌一块块放进去,就是生活的核心,全部的核心。直到他去世,这项工作从未有过间断。那些原本白色的,现在已成为暗灰色的木牌就是将军的部队。直到现在,我仍然无法说清这些木牌的来历。我跟身边的伴儿说的时候,他只给了我粗重的喘息,并未做任何的回答。我跟他说,我猜测这些木牌上的名字也许是当年跟随将军南征北战的那些阵亡将士们的名字吧,我的猜测是有道理的。可后来,我在整理这些木牌的时候,却发现,上面有的写着“白马”“黑花马”“手枪”,而有一些木牌是无字的,很不规则地画了一些“口”。也许,将军根本不知道那些阵亡战士的名字我用这种眺望的姿势,望见站在槐树底下的将军打开了箱子上的锁。他非常缓慢地把其中的一块木牌拿出来,看上一会儿,摸了摸,然后放在自己的脚下。一块块木牌排了出去。它们排出了槐树的树阴,排到了阳光的下面,几乎排满了整个院子。那些木牌大约有上千个吧,很多的,把它们全部摆开可得花些时间.将军把两个木箱的木牌全部摆完之后,就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然后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阳光和树叶的阴影使将军的脸有些斑驳,有些沧桑。站在这支部队的前面,将军一块块一排排地看过去,然后把目光伸向远处——我仍然坚持我当年的那种印象,将军只有站在这支部队前面的时候才像一个将军;其他的时候,他只能算是一个老人,有些和善,有些孤独的老人。将军从他的部队的前面走过去,他就又变成一个老人了,将军变成一个老人首先开始的是他的腰。他的腰略略地弯下去,然后坐在屋檐下的一把椅子上,向远处眺望。他可以把这种眺望的姿势保持整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帮将军把两个木箱搬出来,我就退到某一处的阴影里,余下的是将军自己的事了。将军摆弄他的那些木牌的时候,我就开始胡思乱想。这种胡思乱想能让时间加快一些。在没有胡思乱想时,我就用根竹棍逗逗路过的虫子,或者看一只蝉怎样通过它的声音使自己从稠密的树叶中显现出来。将军的那种自言自语一片一片地传入我耳朵,其中因为胡思乱想或别的什么,不知自己丢掉了其中的多少片。我耳朵所听到的那一片一片的自言自语,它们都是散开的,也没有任何的联系。将军说,你去吧。将军说,我记得你,当然。我记得你的手被冻成了紫色。是左手吧将军说,你这小鬼,可得听话呀。将军说,我不是叫你下来吗将军说,马也该喂了。将军说,……如果下雨下雪,外面的天气过热或者过于寒冷,将军就会叫我在他的书房里把木箱打开,他把那些木牌一块块拿出来,从某个墙角排到书桌上,然后又排到椅子上,再放在地上。将军摆完后站起身来,晃晃自己的脖子、胳膊、腰和腿,走到这支部队的前面看上一会儿,随后就叫我搬来椅子,坐下来,把目光伸向窗外。他所看的绝对不是窗外的树枝,不是雨打在树枝上的颤动或者树枝上沉沉的雾。不是。就像我现在,透过我的白内障双眼,清晰地看见将军在那把红褐色的椅子上侧坐着,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窗棂。只是窗棂。空气中有股潮潮的气味,有一些灰白色的光,昏暗如同一层层潮水,漫过了将军和他的椅子,向着书房的方向漫去。书房的门敞开着,里面的光线昏暗,那些或高或低的木牌在昏暗中静静地呆着,一言不发。我的手指,抚摸着我一直收藏着的那两块木牌。在我混乱的生活里,它们的位置却是一直都没变过。而现在,我抚摸着它们,感觉上它们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虽然无法看清眼前的东西却对旧人旧事记忆犹新,意在凸显“我”的视力模糊但记忆超群。B.有些木牌是无字的,只很不规则地画了一些圆圈,说明将军年老健忘,已记不清某些战士的名字。C.与死神对话并把他当作亲人和伴儿,表现了“我”对死亡的坦然,也透露出“我”年老的孤独。D.小说没有叙述将军叱咤风云的往事,不曾涉及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生活琐事展现将士们的形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用“一片一片”来形容将军的自言自语,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将军语言和思绪的零散、断续和跳跃。B.“我”感觉木牌变小了,但比以前更重了,此处今昔对比凸显了木牌在逐渐老去的“我”心中愈发珍贵。C.“将军的部队”既指将军曾带过的部队,也指代表阵亡将士和战争装备等的木牌,以此为题,意蕴深刻。D.小说以“我”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始终聚焦足够老了的“我”的所思所感,从而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8.“我”为什么会模仿将军眺望的动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9.文中现实与回忆穿插交织,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闵子骞问政于孔子。孔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衔勒也。”子骞曰:“敢问古之政。”孔子曰:“古之政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德为衔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罪为策,以万民为马,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善御马者正衔勒、齐辔策;善御民者一其德法,正其百官,刑不用而天下治。”(节选自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六百二十五·治道部六》)材料二:孝文二年,又诏丞相、太尉、御史:“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今犯法者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帮①,朕甚弗取。其议。”左、右丞相周勃、陈平奏言:“此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也。坐之之道,所由来久矣。臣之愚计,以为如其故便。”文帝复曰:“朕闻之,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且夫牧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朕未见其便,宜熟计之。”平、勃乃曰:“陛下幸加大惠于天下,使有罪不收,无罪不相坐,甚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等谨奉诏,尽除收律、相坐法。”(节选自班固《汉书·刑法志》)材料三: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①执之,三月不别,其父请止。夫子赦之焉。季孙闻之,不悦曰:“司寇欺余,曩告余曰,国家必先以孝,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而又赦,何哉”冉有以告孔子,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言必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其有邪民不从化者,则待之以刑,然后民咸知罪矣。《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节选自王肃《孔子家语·始诛》)【注】①收帑,古代的一种严法,有人犯罪,其家人包括同族都要受罚,或被贬为奴婢,或被判处死刑。②狴,狱牢。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既不能A道B又以不正C之法D罪之E是法F反害G于民H为暴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论”,判罪、定罪,《出师表》中“宣付有司,论其刑赏”的“论”字意思与此相同。B.“道”通“导”,指引导、训导,成语有“道之以德”,其中的“道”字意思与此相同。C.“狱”,诉讼案件,《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的“狱”字意思与此相同。D.“三军”,指上中下或左中右或步车骑三军,《出师表》“当奖率三军”的意思与此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闵子骞向孔子请教如何治国时,孔子巧妙借助驭马之道为他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解答,让他收获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治国理政之道。B.孝文帝认为,法是用来禁止残暴保卫善良的,既然犯法的人已经被判决,那么诸如父母妻儿等其他无罪的人就不应该再被牵连受罚。C.季孙对孔子处理争讼父子的做法表示不悦,于是当面诘问孔子,为何违背先前以孝为先的主张,赦免了不孝之子,让自己受到欺骗。D.孔子在与冉有交谈时,表现出无限的感慨和深深的喟叹,通过引经据典深入剖析,进一步阐明了他注重德治、教化驭民的治国主张。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善御民者一其德法,正其百官,刑不用而天下治。(2)其有邪民不从化者,则待之以刑,然后民咸知罪矣。14.以德和法治国理政应该遵循哪些原则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小题。次曹近山①见寄林景熙②扣角歌①残夜正长,懒将龟夹卜行藏。风烟万里别离梦,草木一溪文字香。仙泣铜盘④辞渭水,鹤归华表⑤认辽阳。愁来偶上西楼立,耿耿寒奎色照霜。【注】①曹近山,南宋末期文人。②林景熙,字霁山,南宋末期爱国诗人。③扣角歌,春秋卫国人宁戚因家贫在牛车旁吃饭,恰逢齐桓公路过,便敲牛角而歌,受到桓公赏识重用。④仙泣铜盘,魏明帝派人到长安将汉武帝的捧露盘仙人运到魏都洛阳,拆盘装车时盘上仙人潸然泪下。⑤鹤归华表,传说辽东丁令威在灵虚山学道,后来道成化鹤飞回辽东,落在城门华表柱上。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懒于用占卜来决定自己的行踪,意在表现诗人不迷信鬼神、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B.借视觉嗅觉赋予草木、溪流以文化气息,暗示诗人与友人借文字传达深厚的情谊。C.愁绪涌上心头的诗人登楼远眺,目睹奎宿寒光与白霜相映,平添几分寒意和孤独。D.本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神话传说,以营造凄清意境,表达深沉情感,富有感染力。16.诗评家曾有言,“(霁山诗)曲达遗老心事”。请围绕此评论结合本诗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慧看着月光朗照下波光荡漾、浩瀚无垠的江面,不禁想起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诗句:“,。”(2)张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用《论语》中“,”两句勉励毕业生,要拥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定的意志,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历史使命。(3)“号角”声或高亢或凄厉,在古代诗歌中既可表现战斗的激昂壮烈,也可表现将士的悲慨惆怅,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小题。这么多生栗仁,爷爷得用多少时间剥完呢我眼眶酸胀,不敢再看爷爷热切的眼睛,只得抬头看向窗外的院子。耳边是爷爷絮絮的话。他说,给我留的栗子,他怕放坏了,天天睡觉前剥点……我抓住爷爷的手,他粗糙的手掌令人心疼。而今,虽然栗树仍像往年一样,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但却没人拿着口袋等待栗子成熟落地,等着我们回家去拿了。我们在循着栗果的踪迹捡拾栗果并腰酸得像坠着秤砣之后才体会到爷爷每年秋天捡栗果的辛苦。九十岁的爷爷每年要捡满好几袋,他的腰要疼多久呢可我从没听过他抱怨。也许,当爷爷看到满地油亮可爱的栗果,想到儿女们回家来拿走满满几袋栗子,内心更多的是兴奋和欣喜吧。18.文中画横线部分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19.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本可以用顿号,作者却选择了更富表现力的逗号。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小题。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疾病,主要表现为脊柱向一侧偏曲,使背部呈现C形或S形曲线。由于儿童处于生长阶段,使脊柱侧弯发现晚,发生快,治疗难,预后差,致残率高。根据成因,①。结构性脊柱侧弯是由骨骼、肌肉或神经系统异常引起的,通常在青少年时期发病;非结构性脊柱侧弯是由姿势不良、缺乏运动导致肌肉失衡或其他非骨骼原因引起的。后者通常是暂时性的,一旦原因去除,即可恢复正常,但若长期存在,也会发展成结构性脊柱侧弯。预防脊柱侧弯,除了应保持正确的坐姿,使整个脊柱保持正常的状态外,②,增强骨骼和肌肉的承受力,减少侧弯的发生。此外,还要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果家族中有脊柱侧弯病史,应该定期进行脊柱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并采取措施。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下列句子中的“发”与文中加点的“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比赛场上,他那百发百中的命中率赢得了观众满堂喝彩。B.而今,春风吹拂,万物开始发芽,嫩绿的幼苗破土而出。C.我们要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D.今天的早餐是美味的发面馒头,蓬松柔软,味道好极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三基于山西应县木塔修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科学研究的核心就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究竟谁更重要,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3分)【解析】“具有抗震防倒效果”有误,原文为“防止塔刹被大风吹倒”。2.A(3分)【解析】以偏概全,木塔如饱经沧桑的契丹武将还在于其全身木结构油饰褪尽。3.C(3分)【解析】“不断加固木塔躯干”有误,根据原文“当把木塔的躯干加固到相当强时,唯有转而把木塔松动的卯榫固定”可知,不能一味加固木塔躯干。4.①有助于了解、掌握研究概况,帮助学者了解应县木塔当前的残损部位和程度等状况。②有助于选择、明确科研方向,通过对新方法、新成果的综合分析和评述,帮助学者发现和选取新的修缮加固方法。③有助于检索、查阅研究资料,帮助学者在较短时间内占有丰富的参考文献,以便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4分。一点2分,任答出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5.不能。①材料一侧重对应县木塔做全面、细致的介绍和描述;材料二侧重梳理应县木塔残损情况相关调查和研究的文献;材料三基于对木塔千年不倒原因的分析,侧重给出修缮和保护的措施。②三则材料先全面介绍,后聚焦问题,再理性分析提出对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有利于读者较全面地了解应县木塔修缮保护等相关情况。(6分。明确观点1分,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6.C(3分)【解析】A项“凸显‘我’视力模糊但记忆超群”有误,应是凸显我对旧日的人和事记忆深刻;B项“说明将军年老健忘”有误,也许将军根本不知道有的战士的名字;D项“不曾涉及战争的残酷”有误,战士们的阵亡体现了战争的残酷。7.D(3分)【解析】“始终聚焦足够老了的‘我'的所思所感”有误,如第12段的所思所感全都来自年轻时当将军勤务员的“我”。8.①身为勤务员的“我”深受将军潜移默化的影响;②年老的“我”理解了将军当年通过眺望缅怀阵亡将士的行为;③“我”要用将军式的眺望表达对将军和阵亡将士的崇仰和缅怀。(4分。一点2分,任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9.①增加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使情节充满张力;②塑造了回忆和现实中的两个“我”,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③展现了“我”对将军逐渐理解的过程,丰富了意蕴,深化了主题;④打破了单一的线性叙事方式,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6分。一点2分,任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0.BEH(3分)【解析】根据文意,应断为:“既不能道,又以不正之法罪之,是法反害于民,为暴者也。”本句大意:既不能引导,又用不正当的刑罚来处罚百姓,这样反倒加害于他们,这种人就是暴吏啊。(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11.A(3分)【解析】A项,《出师表》中的“论”意为评定、判定;B项,两个“道”均通“导”,都为引导、训导之意;C项,两个“狱”均为名词,都为诉讼案件之意;D项,两个“三军”意思相同,均为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12.C(3分)【解析】由“冉有以告孔子”可知,季孙并没有当面诘问孔子。13.(1)善于统治百姓的人会使他为政的德与法相统一,使百官行为端正,即便不施刑罚,天下也会安定。(4分。“御""正”各1分,句意2分)(2)如有不听从教化的奸邪之徒,就用刑罚处置他,这样以后百姓都知道这就是犯罪了。(4分。“从化”“知罪”各1分,句意2分)14.①德法配合,有机统一;②废除恶法,引导向善;③教化为先,刑罚为后。(3分。一点1分;照抄原文不给分)15.A(3分)【解析】“不迷信鬼神”错,此处意在表明诗人的随遇而安、超然物外,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因前途不明而黯然。16.示例一:本诗巧妙借助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为南宋遗民的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如首联化用“扣角歌”的典故,含蓄表明诗人本想像卫人宁戚那样得到君主赏识,但是紧随其后的一个“残”字,却又委婉道出了他求仕而不得的无奈之情。示例二:本诗巧妙借助典故,含蓄表达了作为南宋遗民的诗人对家国沉沦的悲愤。如颈联前句化用“仙泣铜盘”的典故,借助汉灭魏兴的历史,隐约表达了自己的吊古之情和黍离之悲。示例三:本诗巧妙借助典故,含蓄表达了作为南宋遗民的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如颈联后句化用“鹤归华表”的典故,委婉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叹,对故土的深深眷恋。(6分。明确观点2分,指出典故并分析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7.(6分)(1)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示例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示例二:渐黄昏清角吹寒(或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示例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示例四:苍莽寒空远色愁呜呜戍角上高楼【6分,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是开放型情境默写题,只要填写的诗句合乎情境即可】18.示例:我们循着栗果的踪迹捡拾栗果,腰酸得像坠着秤砣,这之后我们才体会到爷爷每年秋天捡栗果的辛苦。关键信息:①我们循着栗果的踪迹捡拾栗果;②我们腰酸得像坠着秤砣;③我们才体会到爷爷每年秋天捡栗果的辛苦。(5分。写出一个分句1分,写出两个分句3分,写出三个分句5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19.相较顿号,逗号使独词成句,停顿更长,这样延宕了时间,将栗果的四个生长阶段表现得漫长而庄严,展现了栗果不管有无人采摘,依旧年复一年兀自生长的状态,给人物是人非之感。(4分。作用2分,结合文本具体分析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0.示例一:由于儿童处于生长阶段,脊柱侧弯发生快,发现晚,治疗难,预后差,致残率高。示例二:儿童处于生长阶段,使脊柱侧弯发生快,发现晚,治疗难,预后差,致残率高。(4分。每改对一点2分。本句共有两处语病:①“由于……,使……”致使主语缺失,应删去“由于”或“使”;②“发现晚,发生快”语序不当,应当改为"发生快,发现晚")21.①脊柱侧弯分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②还应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4分。一句2分,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即可;每句超过字数扣1分)22.B(3分)【解析】原文和B项均为“发生、产生”,A项为“发射”,C项为“扩大”,D项为“发酵”。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三基于山西应县木塔修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科学研究的核心就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究竟谁更重要,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详解】1.抓核心话题材料围绕科学研究展开,关键在于探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二者谁更重要。由山西应县木塔修缮中暴露出问题,进而引出科学界普遍存在的这一讨论,点明核心矛盾——在追求科研成果、攻克难题的进程里,提问与解题的分量权衡,锁定了写作要剖析的核心话题,防止偏题、离题。2.剖析材料倾向材料本身并未直接判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到底谁更关键,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给予写作者充分的思辨空间。既列举修缮木塔时发现问题后要找对策的事例,暗示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又借“科学研究的核心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并寻找方法”,凸显提问环节的重要价值,引导考生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要综合、辩证地看待二者关系。3.深挖内涵和意义从深层看,提出问题象征着人类求知欲、好奇心的迸发,是突破认知局限的开端;解决问题则是运用知识、付诸实践,把想法转化为成果的过程。当下时代飞速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各领域新问题层出不穷,如人工智能伦理困境、基因编辑等潜在风险。科学界既要精准抛出问题,为后续钻研找准靶点;又得迅速、妥善解题,让成果惠及大众。4.明确写作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要求考生审慎抉择切入点,立意需精准契合话题,不可泛泛而谈科学研究,务必紧扣“提问”与“解题”的主次、关联去构思;“明确文体”赋予考生文体选择自由,可写议论文,凭借严谨论证阐述观点;也能选记叙文,借科研故事、人物事迹传达想法;“自拟标题”则考验拟题能力,题目要新颖且精准反映核心观点。5.立意方向侧重一方:若强调提出问题重要,可突出疑问是打开未知大门的钥匙,激发创新思维,催生全新研究领域;要是侧重解决问题,能写实干精神,成果产出才是科研价值的直接体现,化解难题才能推动社会实打实进步。二者并重:多数立意会落脚于此,阐述二者如同鸟之双翼、车两轮,相互促进。新问题衍生新解法,成果落地又暴露短板、催生出更多疑问,循环往复带动科研螺旋式上升。综上,精准审题让我们把握核心、选好立意,为写出条理清晰、思想深刻的佳作筑牢根基。【参考立意】执叩问之笔,绘解题华章精于提问,笃于解题叩问在先,破题在后,共耀科研星河以问题为矢,以解法为弓,破科研迷雾敢问路在何方?且看解题征途提问燃星火,解题筑高台积蓄提问之能,点亮解题之光寻幽探微始于问,披荆斩棘成于解发一问破局,施一策致远——科研的攻守之道【范

文】于提问与解疑间寻科研真章当山西应县木塔的修缮难题叩问大众:科学研究的漫长路上,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究竟孰轻孰重?这宛如一场思维的拔河,两边都牵扯着科学进步的关键力量,难分伯仲却又意义非凡。提出问题,无疑是开启科研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哥白尼倘若没有对“地心说”产生怀疑,没有在心底反复追问宇宙的真实结构,“日心说”的曙光便难以穿透中世纪的黑暗;爱因斯坦年少时就困惑于经典力学与光速恒定间的矛盾,这份疑问促使他挑战既有理论,最终提出相对论,重塑人类对时空的认知。提出问题,意味着跳出思维定式的窠臼,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知识的缝隙、理论的破绽,它打破旧有格局,让未知领域展露一角,激发科学探索热忱,是点燃燎原火势的火种。然而,仅有问题而无解答,疑问终究只是空中楼阁,解决问题才是科研从理论设想迈向现实硕果的关键一跃。屠呦呦面对疟疾肆掠全球、传统药物无力招架的难题,没有停留在“为什么疟疾难治”的发问层面,而是一头扎进古籍,穿梭于实验室,历经千百次实验,成功提取青蒿素,挽全球疟疾患者于生死边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