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01教考衔接
以本为本课程目录壹核心考点贰衔接课本叁难点突破肆实战演练第壹章节核
心
考
点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能分析并解释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两个文本或材料,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质疑,并能主动查找相关资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利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挥决具体问题。课标要求第一部分文本和题型特点2024年高考信息类文本阅读题具有以下特点:题型:三道客观题+二道主观题
(24年新课标I卷和II卷)分值:共19分内容上:1.选文兼顾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领域,以“核心价值”为金线,注重发挥选材内容“立德树人”的功能。2.关注现实,学以致用。选文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引导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还要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3.文体丰富,相对集中。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专著导言、科学小品等。4.关联教材,考教衔接。试题与教材有显性的关联,全方位的考教衔接。形式上:有组合式非连续文本和独立成篇的连续文本两种形式。考查内容筛选、整合、概括、运用、思维素养阅读等。第贰章节衔
接
课
本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实用类文本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知识梳理
实用类文本
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
《长征胜利万岁》:场面描写与细节记录历史时刻,议论与抒情表达感受。艺术手法一: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段)要交代清楚场面的背景要写出气氛写场面要有顺序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知识梳理艺术手法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第2段对同志们到达吴起镇时“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第8段红四团的同志与边
区苏维埃政府的同志“互相祝贺,互诉衷肠”的行为描写,第24段“我”和黄开湘同志“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写等。艺术手法三:侧面描写如开头部分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的阳光在欢迎我们”,灿烂的阳光烘托出指战员灿烂的心情文末部分“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太阳的脸烘托和映射出同志们的笑脸此外本文还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达情感的写法。提示:在文中辨别、标划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语句。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知识梳理《大战中的插曲》语言特点朴实无华,以小见大。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更加的真实可感,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如:我考虑,或是有我把她们养起来。以第一人称来讲述,语言浅白,口语化,更真实,情感更充沛。
《别了,“不列颠尼亚”》视角独特,抓住几个重要时刻,真实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画面。作品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有厚重的历史感,阅读时要关注文中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县委书记的榜样》写作特色鉴赏:特别注意选取典型材料,通过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格。《抗疫大事记》多角度看问题,写法运用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语句表达情感,引用名言诗句格言,使文章充实、厚重,具有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论述类文本思辨类文本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知识梳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一)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①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②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③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④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知识梳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二)分析本文论证结构——“总-分”式结构①引论部分,通过下定义和作诠释,引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②本论部分,论证了不应当忽视的两个问题:上层建筑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两个偶然性的基础是经济的必然性问题③结论部分,再次点明经济的决定作用并给出阅读建议。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知识梳理《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证思路论证思路内容开篇立论:提出要改造学习。
第一部分(一):总结历史和经验点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结合的深刻历史第二部分(二):指出党内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缺点:①不注重研究现状;②不注重研究历史;③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弊端:这种作风害了我们的许多同志。第三部分(三):把“主观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两种态度相对照。
主观主义:不实事求是,无的放矢,危害革命,是反科、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是无产阶级党性的表现。第四部分(四):提出改造学风的建议。①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②聚集人才,分工合作,研究近百年的中国史。③对于在职干部的教育和干部学校的教育,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以《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为研究的中心材料。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知识梳理《改造我们的学习》·语言特色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1)运用对偶、反复、排比(如“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就是典型的层递)等。作用: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行文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也体现了议论语体的鲜明性的特点。(2)运用比喻,如“留声机”、“山间竹笋”、“墙上芦苇”、“有的放矢”等。作用:把抽象的道理化为具有某种形象性的生动表述。体现了议论语体在准确、概括的基础上力求生动、鲜明的特点。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知识梳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论证思路“无产阶级认识......无别的目的。”“只是”一词加以强调后,再补说一句以排除其他目的,突出了这一目的是“唯一”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前文用设问句的形式,接连提出三个问题。提问之后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从反面一连两次自问自答,否定了关于认识来源的种种唯心主义观点,既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思考,又强调了回答的内容,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义。“一般地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一般地说来”这一附加语,指明了后一判断的前提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后句的补充,则特别强调了这一判断所适用的范围,表现了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知识梳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证思路1.第一个标题统领的内容中: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中心论点并进行论证。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2.第二个标题统领的内容中:深入说明“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3.第三个标题统领的内容中:用革命导师以实践检验真理的大量事例,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革命导师是人们信服的人,他们的理论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因此他们都是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践行者。4.第四个标题统领的内容中:得出“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一结论。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知识梳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论与驳论文章首先确立了中心论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后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革命导师树立了光辉榜样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相结合,富有说服力。在立论的过程中,作者又多次和驳论相结合,如:提出“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这个“担心”其实就是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错误观点,然后作者进行分析,指出“担心”是“多余”的,这是直接驳斥错误观点。接着作者矛头直指“四人帮”的各种错误理论,指出它们“经不起革命实践的检验”,所以是错误的,因此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知识梳理《修辞立其诚》·论证思路第1段:引出话题——“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第2-6段:阐明“立其诚”的三层含义,这相当于议论文的“是什么”。第7-8段:解释为什么要“立其诚”——因为“立其诚”符合唯物主义原则,这是议论文的“为什么”。第9-10段:阐明“怎么办”——指出要“立其诚”,就要端正学风,要“说真话、讲实话”。第11段:总结全文。《怜悯是人的天性》·论证特点(一)破立结合。作者在批驳霍布斯的观点的同时,及时阐述自己的结论边破边立。比如,作者在指出“霍布斯没有看出时,作结说,“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二)举例论证。依托大量翔实的事例,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三)演绎推理。比如:“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就是由霍布斯的观点推理出野蛮人所干的许多过分的事,从而驳斥了霍布斯观点的错误。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知识梳理《人应当坚持正义》·论辩特点1.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2.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发问,语气亲切诚恳,语调相对平和沉稳。3.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通过让对方不间断地回答问题,使对方一步一步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4.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体现了高超的“劝说”艺术。第二部分课本知识回顾·知识梳理第叁章节难
点
突
破第三部分难点突破·客观题(一)熟悉设误类型(知己知彼)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设置方法具体手段删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调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改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漏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凑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添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第三部分难点突破·客观题(二)答题时候注意三重比对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在比对“内容分析类选择题选项”时,要注意强化三重比对。具体如下:第三部分难点突破·客观题(三)识别七种设错方式在上述六种设错手段基础上,命题者往往形成了七种具体的设错方式。解答时,我们要多从以下具体设错方式去识别。曲解文意、偷换概念、于文无据(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关系混乱、混淆时态例如:[原文]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选项]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第2题D项)[比对]“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原文“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见是“可能”会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
选项犯了或然变必然的错误,属于曲解文意类型。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题型一:材料X或者第X段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简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结构。1、论证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分总或总分总)2、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假设论证、类比论证、归谬法(反证法)3、论证语言:朴素平实、生动形象、逻辑严谨4、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立论驳论结合5、论证的角度新颖、论据典型新颖、开篇方式、论点提出的方式直接或含蓄等。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归纳概括的技巧1.看标题
非连续性文本的标题多放在文末出处中。如果是论点,便可直接提取;如果是论题,则要结合文本提要整合。2.抓概括性的句子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材料观点。这样的句子多为文眼句、中心句或结论句。3.看位置
材料的观点一般会在标题、文首、段首或文末、段末的位置适当点出。要关注这些敏感部位。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题型二:论述文侧重点不同的思考角度基本原则:找出观点,画出体现角度的核心词汇。1.同一母话题下的子话题不同(个人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2.对同一写作对象的态度不同(喜、忧,批、赞)3.对同一写作对象的写作角度不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认知层面,为什么——必要性层面,怎么办——措施层面。4.写作目的不同(强调个人、彰显国家、审视社会)5.结论来源不同(理论推理,实践总结)总之,从题目、观点、结合主体内容的核心词汇,感情倾向、写作目的等多方向考虑)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题型三:
信息类文本语言特点题1.分析语言特点(所有文体通用)的思考角度
(1)语言特色:如质朴、通俗、清丽、典雅等。
(2)语体色彩:文言、口语、书面语等。
(3)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4)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常变结合等。2.分析论述文论证语言要考虑的角度
(1)抽象性:学术语言、专业化语言。
(2)有气势:语气词、反问句带有强烈的语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整齐匀称,节奏明快;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的使用,使论证鲜明有力。
(3)生动性: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使议论显得生动活泼;运用成语、引用古诗文名句,使语言典雅而富有文采,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口语与书面语的交错使用,使语言显得既庄重,又诙谐;不同句式的变换和综合运用,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题型四:
概括类题1.摘取关键词法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根据题目指向,在一定的范围内,找出相应的词或短语,稍加整合,给出答案。此法的关键是筛选准确、不漏要点。一个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往往在段落的开头,或段落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有时也比较分散,需要考生对照题干要求,找出重要的文字信息,如内涵丰富的词语、中心句、过渡句、有指代性含义的代词、提示性词语等。2.祛除修饰语法此法颇类似于分析句子成分时找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祛除修饰成分。有时要求概括的对象是一个句群,道理也是一样的。组成一个句群的若干个句子往往有主次之分,撇开那些居于次要地位的起辅助作用的句子(“修饰成分”),抓住居于核心地位的起统率作用的句子,就能完整准确地概括。3.层次切分法此法运用广泛,且能保证概括准确,不漏要点,前提是对所给文段细读,要依据论述对象准确切分层次,切分好层次后再运用提取关键词句、祛除修饰语等方法来进行概括。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题型五:
分析重要词语、句子的作用1.分析词语的作用分析该词语的表面意思;分析该词语的褒贬性和涉及的修辞手法,如反复等;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该词语在原文中真正的意思;分析该词语的使用对于强调论点、丰富论证语言等的作用。2.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内容上的核心句:主要包括论点句、中心句、结论句等。针对此类句子,首先要判断其类型,然后抓住关键词语,从整体上把握其内涵。同时,此类句子通常都与文本的中心论点有关。结构上的关键句:主要包括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针对此类句子,首先要明确它们好中的位置,然后分情况作答。结构复杂或具有表现力的句子:此类句子主要包括长单句、复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等。针对这类句子,可以从句子的成份入手。第三部分难点突破·主观题题型六:
运用材料观点去分析文外材料、解决实际问题1.精准把握文本观点。概括、把握材料观点,要看材料标题(多放在文末材料出处中),抓概括性的句子,注意评析材料中的评论及结论文字。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既要抓住重点材料,又要兼顾其他材料,注意材料间的关联性。2.精准理解文外材料,要抓住关键词语、材料的层次来理解其含意及内容层次。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5题,顾恺之所言“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其中“易”“难”就是关键词。3.抓住两者关联,分析理据关系。材料观点是理,是论点;文外材料是据,是论据。要抓住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理与据的角度去分析。4.答案呈现要严谨、规范。第肆章节实
战
演
练第四部分实战演练(2024年新高考全国I卷)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第四部分实战演练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来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生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材料二: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持久战》,系统阐述了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思想。首先,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他说:“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列举了中日双方“互相反对”的四个特点。除战争的正义、非正义,以及与此相关的寡助、多助问题外,他特别强调了敌强我弱和敌小我大的问题。日本的强,表现在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抗日战争不能很快取得胜利。日本的小,表现在国度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这就决定了中国可以通过持久战而最终打败日本。其次,毛泽东分析了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毛泽东以“兵民是胜利之本”为标题,专门论述了全面抗战和全民族抗战的观点。关于军队,他强调第四部分实战演练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关于民众,他提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共产党一直把“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作为自己的抗战路线,人民战争理论的科学性也得到了广泛印证。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而且具体阐释了实施抗日持久战的方法。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的情况下敌人可以占地甚广,却在占领地留下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毛泽东还具体分析了游击战的战略内容、游击战与正规战的配合等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敌后广泛展开游击战争,卓有成效地牵制与消耗日军,发挥了巨大战略作用。有一种说法,认为抗日持久战的思想不是毛泽东最早提出的。这种说法主要依据蒋百里、陈诚等人的言论,蒋介石也有过“持久消耗战”的言论。这种认识都源于一个客观存在,即中国是一个落后大国,日本是一个先进小国。承认这个客观存在的人,并不需要特别的先见之明,就会得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的结论。但是,仅仅看到由客观条件造成的抗日战争的持久性,还远远不是抗日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蒋介石等人缺乏对中国与世界关系以及世界格局演变的辩证思考,因此他们对所谓“持久”的把握往往脱离实际,盲目地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调停或干预。而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思想,是建立在对与战争相关的一切外部与内部复杂因素进行深刻第四部分实战演练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战争不同阶段的关系、战略持久与战役速决的关系等,都有完整的科学分析。因此它的持久战战略,既不会因为一时顺利而幻想“速胜”,也不会因为一时挫折而失去必胜的信心。(摘编自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持久战》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B.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C.“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认军力和经济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D.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思想不只体现在判断抗战将会长久,更体现在对战争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学的分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错误,以偏概全,由材料一第一段“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可知,“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不代表所有“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的必然趋势。故选B。第四部分实战演练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它们仅仅掌握在日本少数人的手中。B.抗日游击战要更多承担外线单独作战的任务,这是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C.抗战整体进程是持久的,不过具体到某一场战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速战速决。D.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持久战相信得道多助,也愿意接受国际力量的援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整合信息的能力。A.“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因为……”错误,材料一第五段提出日本劣势的理由是“力量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并进一步提出一个观点“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并进行假使假设“如果中国……,那么,日本少数人……”,在删掉大前提的情况下,分析“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属于断章取义、强加因果。故选A。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活动计划合集九篇
- 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 护士的个人鉴定(7篇)
- 单位培训总结报告
- 初一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 母亲节的演讲稿汇编9篇
- 农资业务员年终总结
- 2022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500字11篇
-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
- 团员自我鉴定(集合15篇)
- 六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Unit6 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 Lesson 35-36|人教(精通)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大班语言故事吉吉和磨磨
-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年广东省档案工作人员岗位培训班试题
- 【2022年】山东省临沂市特种设备作业烟花爆竹从业人员模拟考试(含答案)
- 工程窝工、中途停工及停建结算索赔处理方案
- LS/T 1215-2008小麦硬度指数测定仪检定技术规范
- GB/T 7442-2007角向磨光机
- GB/T 14343-2008化学纤维长丝线密度试验方法
- GA/T 1175-2014软件相似性检验技术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