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更与国家平安课标标准素养目标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1.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区域图,相识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综合思维:结合碳循环示意图、温室效应原理图,理解碳排放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实行的措施。3.人地协调观:能够从环境平安的角度,理解碳排放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增加国际碳减排合作意识,建立人地和谐的发展观。4.地理实践力:结合所学学问,相识碳排放、碳减排的日常行为,从自身做起,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必备学问·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一、全球气候变更与人为碳排放1.20世纪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更特征:以为突出特征。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等温室气体浓度变更亲密相关。2.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可以剧烈地汲取地面辐射,使地球接收的太阳能不会立刻散失掉,形成效应,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3.碳循环(1)含义:是指碳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之间、转化所构成的循环。(2)作用: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4.大气温室效应不断增加的缘由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主要通过运用燃料和变更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极大地变更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特殊提示】温室气体不是单指二氧化碳,它还包括水汽、氧化亚氮(N2O)、氟利昂、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等。【名师点睛】碳循环简图【思维拓展】1.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2.碳循环的两大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大气中二氧化碳约占0.031%,比重很低,但是对碳循环特别重要。二、全球气候变更对国家平安的影响1.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逼人类生命财产平安、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2.对国家平安的影响(1)的丢失是气候变更对国家平安最为严峻的影响。(2)加剧危机或自然灾难而影响国家平安。(3)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而影响国家平安。(4)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平安。【名师点睛】1.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会导致气候变暖,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2.全球变暖既有不利影响,又有有利影响。3.为了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需削减。4.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三、应对全球气候变更1.实行减缓措施:主要包括削减人为温室气体和增加温室气体两个方面,目的是通过有效限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避开全球气温超过危急水平。2.实行适应措施:以为目标,依据对全球气候变更的相识,通过变更人类社会自身,降低全球变暖导致的不利影响,利用全球变暖带来的发展机遇。3.世界各国开展有效和公允的国际合作(1)各国都要基于“原则”和“共同但有的责任”原则,实行共同但有区分的减排行动,特殊是对全球变暖负主要责任的国家要领先减排,以实现减缓气候变更的目标。(2)发展中国家须要发达国家供应资金、转让和实力建设支持。(3)各国须要通过国际合作,协商解决各国对减排、适应与经济发展诉求的分歧,建立国际共同应对的机制。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暖和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暴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很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思维拓展】1.如何限制全球变暖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变更能源结构,限制化石燃料运用量;增加温室气体汲取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纳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别、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2.资金和技术是实现减缓和适应的重要保障,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四个方面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更的关键,是国际合作关注的重点。关键实力·课堂探究——学科素养大提升探究点一人为碳排放、全球气候变更及对国家平安的影响从生活中学习一、地理情境激趣2000年2月18日至20日,位于南太平洋的岛国图瓦卢遭受了一次可怕的经验。海水肆虐,首都的机场及大部分房屋都被浸泡在汪洋大海之中,低凹地区的全部房屋被沉没。预料到2050年,图瓦卢60%以上的陆地国土将被海水沉没。21世纪以来,图瓦卢政府多次公开表示,他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经失败,支配举国搬迁,当地时间2024年11月8日,图瓦卢外交部长站在过膝深的海水中呼吁关注气候危机,说“从我演讲的场景就可以直观看出,气候变更和海平面上升对图瓦卢的影响。”二、核心素养培优1.指出材料体现的全球变暖对国家平安的影响。(综合思维)2.分析全球变暖的最主要缘由。(人地协调观)在探究中感悟一、全球变暖的缘由二、全球变暖对国家平安的影响影响内容生存空间丢失生存空间的丢失是气候变更对国家平安最为严峻的影响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难气候变更可能导致水、耕地等战略资源的数量削减和稳定性降低。当某种资源的供应不能满意维持社会正常运转最低需求时,就会在国家内部出现资源危机;当应对全球气候变更威逼所付出的代价超过其承受实力时,可能引发经济或政治危机激化国家间的资源争端当一个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更导致的资源危机时,可能引起国家间的资源争夺,进而引发政治、经济、外交等诸多领域的冲突,甚至导致武装冲突受其他国家波及而间接影响国家平安气候变更对某些国家造成的生存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不利影响,通过环境难民、国际资源市场价格波动等途径传递到其他国家,间接威逼这些国家的国家平安到实践中应用1.[2024·苏州高二检测]碳中和是指肯定时间内干脆或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我国政府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经过综合测算,2024年北京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下图为北京冬奥会碳中和途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是()A.高耗能产业发展快速B.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C.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D.城镇化加快,内需扩大(2)本次冬奥会为了达到碳中和,下列措施合理的是()A.全部冬奥会场馆实现全太阳能发电B.办公场馆取消空调,削减制热耗能C.冬奥会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D.运用GIS技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探究点二应对全球气候变更从生活中学习一、地理情境激趣1992年6月4日,《联合国气候变更框架公约》缔结,成为世界第一个为全面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制定的国际公约。在碳减排义务方面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更大会上达成了《巴黎协定》。它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其次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气候协议。该协定为2024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更行动作出支配。2024年11月13日晚,《联合国气候变更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闭幕,这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后召开的首次缔约方会议。大会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共识,为落实《巴黎协定》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更,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图是《巴黎协定》宣扬图片。二、核心素养培优1.简述应对全球气候变更的主要措施。(综合思维)2.简述应对全球变暖适应措施的目标。(人地协调观)3.简述应对全球变暖国际合作的原则。(地理实践力)在探究中感悟一、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二、国际合作中的碳交易为了平衡各国利益,激励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京都议定书》把二氧化碳排放权确定为一种商品,并在国家或地区间建立起二氧化碳排放的交易机制,简称碳交易。为体现公允性原则,《京都议定书》对已经签署协议的发达国家的碳减排额有定量的强制要求,对发展中国家则没有。发达国家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减排指标,可以通过技术救济等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也可通过购买发展中国家的碳减排额抵消自身的减排指标。三、我国碳减排的行动措施1.主动推动绿色发展,构建低碳经济体系。2.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严格的环保巡查制度,转变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3.调整能源结构,推广风能、太阳能、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生产,激励绿色消费,提倡绿色出行。4.对碳排放交易市场试点阅历加以推广,启动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体系。5.开征环境爱护税。到实践中应用2.[2024·湖北选择考]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是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下图示意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1)~(3)题。(1)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为()A.东西差异大于南北差异B.东高西低C.南北变更大于东西变更D.北高南低(2)影响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①能源消费结构②国内生产总值③能源利用技术④地区人口总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为实现我国碳减排目标,下列区域差异化减排措施合理的是()①东部地区推动自主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②西部地区加强环境监管,合理推动产业布局③北方地区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逐步降低高消耗、高排放产业比例④南方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主干串联学习要旨1.20世纪以来的全球气候变更以变暖为突出特征。全球变暖趋势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变更亲密相关。2.自然界的碳循环过程维持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的相对稳定。3.人类活动主要通过运用化石燃料和变更土地利用两种方式极大地变更了全球碳循环过程,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4.全球变暖可通过多种自然过程对人类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甚至威逼人类生命财产平安、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正常运转。5.应对全球气候变更的措施。随堂检测·强化落实——基础知能全通关[2024·梅州高二检测]下图为碳在各个圈层的迁移转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图中代表溶蚀作用的序号是()A.①B.②C.③D.④2.对碳在各个圈层的迁移转化作用表述正确的是()A.导致南北极冰川溶化B.减轻紫外线对人体的损害C.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汲取[2024·北京高二检测]下图是环境中煤和其他化石燃料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化石燃料()A.自然气是森林被掩埋在地下形成B.煤炭多在近海,埋藏浅,易开发C.在沉积岩层中呈匀称、连续分布D.大规模运用可能变更全球碳循环4.可以实行的碳措施有()①增加植树造林面积②削减能源的消费量③将CO2封存到海洋④建立碳交易市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24·茂名高二检测]2024年9月22日,我国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下图为2060年碳中和情景下的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与净二氧化碳排放量变更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问题在于()A.收集封存B.削减排放C.植树造林D.调整能源结构6.要实现我国“碳达峰”及“碳中和”的目标,实行的主要措施是()A.以氢能渐渐取代煤炭等化石能源B.打造中西部地区非化石能源基地C.发展清洁能源,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D.整治环境问题,加大对废弃物的处理7.[2024·山东等级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意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得)(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爱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材料,论述该地区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平安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楚,表述精确)第四节全球气候变更与国家平安必备学问·自主学习一、1.变暖二氧化碳2.长波温室3.(1)迁移(2)相对稳定4.化石增加二、2.(1)生存空间(2)资源三、1.排放汲取2.趋利避害3.(1)公允区分发达(2)技术关键实力·课堂探究探究点一[从生活中学习]二、1.提示:生存空间的丢失。2.提示:人类大量运用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等碳排放加剧,使得循环失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剧增,温室效应增加。[到实践中应用]1.解析:第(1)题,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多,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是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较高;高耗能产业可以实行技术措施实现碳中和,这不是主要限制;生活水平提高、消费升级不是大量造成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城镇化加快,内需扩大不是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第(2)题,本次冬奥会为了达到碳中和,太阳能发电受天气、昼夜等因素影响,全部冬奥会场馆不行能实现全太阳能发电;冬奥会期间气候寒冷,办公场馆不会取消空调;冬奥会场馆周边拆迁造林,增加碳汇做法见效较慢,且周边地区拆迁费用较大,不合理;运用GIS技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可以削减能耗,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答案:(1)B(2)D探究点二[从生活中学习]二、1.提示:主要包括削减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和增加温室气体汲取两个方面。2.提示:趋利避害。3.提示:“公允原则”和“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到实践中应用]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2015年,我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差异表现为北高南低,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第(2)题,我国北方地区主要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和能源的利用率低,导致我国北方地区碳排放强度大。第(3)题,我国南方地区阴雨天气较多,太阳能资源较贫乏,故在南方地区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不合理。答案:(1)D(2)B(3)A随堂检测·强化落实1~2.解析:第1题,依据图示和所学学问可知,溶蚀作用表示的是流水侵蚀作用,是水圈对岩石圈的作用,正确的序号是②;①序号表示生物圈中的水蒸腾到大气圈的过程;③表示大气圈对岩石圈的作用;④表示岩石圈中碳酸盐的沉淀作用。第2题,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各个圈层物质是循环的,假如大气圈中的碳进入其他圈层增多,大气中碳削减,大气保温作用会减弱,气候会变冷,南北极冰川不易溶化;减轻紫外线对人体损害的大气成分是臭氧,不是碳;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大气中碳增加,可以增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汲取,大气中碳的削减,可以削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汲取。答案:1.B2.C3~4.解析:第3题,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煤是森林被掩埋在地下形成的化石燃料;自然气是古生物遗骸长期沉积地下,经渐渐转化及变质裂解而产生的气态碳氢化合物,动植物都有;煤炭多分布在陆地,埋藏浅,易开发;由图可知,石油埋藏相对较深;化石燃料在沉积岩层中是不匀称、不连续分布的;化石燃料多是生物的遗骸转化而来的,是固定在地层中的碳,大规模运用、燃烧化石燃料会将固定在地层中的碳释放到大气中,从而可能变更全球碳循环。第4题,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可以实行的固碳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