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语文高考检测卷附答案_第1页
【一轮复习】语文高考检测卷附答案_第2页
【一轮复习】语文高考检测卷附答案_第3页
【一轮复习】语文高考检测卷附答案_第4页
【一轮复习】语文高考检测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高考冲刺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城。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沈从文,

到40年代的赵树理、孙犁,再到六七十年代的柳青,以至80年代以后的汪曾祺、莫言……众多乡土小说家

为文学史贡献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城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乡土小说创作流派。

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

村开始逐步萎缩。相应地,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源于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

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

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

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乡土中国的转型并不能随着乡变镇、

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住进楼房、“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

的路要走。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会保留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

间的萎缩程度,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悲观。

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佐证。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家都自称是“农民”,沈从文一直以“乡

下人”自居,即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教控后也是如此。莫言也说自己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

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地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

“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或许会有一定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

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

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饰。

其次,即使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狭小,也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就一定会走向衰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乡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乡土经验也越来越成为就城市人来说充满陌生化的经验。新兴的城

市正在变得千城一而,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于是,在外出旅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将与自然更加

接近的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村寨游成为旅游新宠,体脸农家乐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我们有理由相

信,作为乡土世界虚拟文本的乡土文学也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它会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一种乡

村生活方式的追求,而长久地存在下去。

现实层面也在对“城镇化”发展的单一路向进行一些补充或修正。于是“乡村振兴”成为“城镇化”

之外的另一条道路。“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

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乡土正日渐成为一种稀抉资源、成为现代人旅游新宠和不旧对象的时代语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乡

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不但如此,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还可能会为乡土文学带来新的希望和发展契

机。不过,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学本身的转型恐怕也是无可避免的。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

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乡土文学必能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出生机。

—(摘编自史建国《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沈从文、孙犁、汪曾祺等作家都创作过乡土文学作品,都创立过乡土小说创作流派。

B.乡村是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而中国的城市化给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冲击。

C.有些乡里作家不想告别农民式的观念意识,依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

D.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乡土文学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提出不同看法,并加以逐层论证,层析清晰。

B.文章从作家的观念意识和乡土所处时代语境等方面,来论证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

C.文章以沈从文、莫言为例,直接论证乡土文学的创作不会随着乡土空间的变小而走向衰落。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归纳出乡土文学不会消亡的缘由,并提出乡土文学重焕生机的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流派的形成,使乡土文学成为“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域。

B.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乃至乡土作家的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的改变都需要较长过程。

C.“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家园,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是对“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补充或修正。

D.乡土文学并非封闭的乡土文学,这-题材的文学类型,总是直接或间接应对着现代文明的挑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人脸识别,关系到“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更多指也话号码、身份

证号码、个人住址等物理信息,但未来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有可能是指人脸、角膜、指纹等这些生物信息。

生物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这意味着,政府、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可能

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读取并搜集其数据。在许多欧美国家,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

忧,远远压倒了对技术收益的乐观预期。而在我们这里。似乎许多公司陷入了技术狂欢中,只坦要收益,看不

见责任。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今天我们并不拒绝人脸识别带来的便捷实用,但也不得不追问的是,这些生物信息

会不会被过度地收集保存?一些企业有没有合理使用信息的自律性、自觉性?就笔者个人观察来看,情势似乎

并不乐观。人脸识别在各行各业已经出现了规模效应,除了支付行业外,人脸识别进校园等都被“发明”出

来了,甚至看个新闻APP也索要人脸权限。仔细想想,我们的人脸信息或许是交出去了,但它们会得到用心保

护吗?经脸告诉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公司只顾及流量,却不顾用户安全,只顾及体验,却不顾隐私保护。

(摘编自扶青《对刷脸支付保持审慎态度》,有删改)

材料二:

自然人的姓名、手机号码、邮箱账号、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比较容易进行更改,但是,个人生物识别信

息要更改则非常困难。比如,要改变一个人的脸部特征,只能进行整容(即便整容,脸部大部分特征仍会被机

器识别)。至于指纹、掌纹、虹膜、基因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更低。这意味着个人生物识

别信息一旦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不仅会对自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或现实损害,而且

无法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从更宏观的痢度来说,如果这些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并提供给敌对势力,会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危害。故

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即便是被合法收集的,对其也要采取极其高度的注意义务加以保管,以防止被泄露或

被非法处理。

除了唯一性,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中的人脸信息还有一个特殊点,即对该信息的收集可以在不经过自然人

主动配合的情形下进行。据报道,在伦敦生活,二天会被摄像头拍下70次。此时,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的

告知同意原则实际上难以落实。这就要求法律对于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

信息作出明确规定。

(摘编自程啸《加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有删改)

材料三:

旷视科技研究院研究人员范浩强介绍,就生物识别来说,目前常见的应用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

识别等。

如膜识别,目前主要见于部分高端智能手机的如膜识别解锁。相较于指纹识别,如膜识别技术通过人体

独一无二的眼睛虹膜特征来识别身份,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是各种生物识别中较高的,但相较于其他生物识别

技大,虹膜识别硬件造价高,识别过程需配合,大范围推广较为困难,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靠性降

低。

“综合来看,人脸识别是目前生物识别领域安全性较高的,当然也并非万无一失,想要实现人脸识别安

全、规模化落地需要技术水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范浩强表示。

人工智他行业资深人」孙立吠认为,生物特征识别迅猛发展,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的特性,抗

伪造能力也不同。若要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可以采取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例如步态和人脸一

体化识别,能够大幅度增加伪造数据的难度,提升识别系统的安全性。

(摘编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有关生物识别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识别信息是指采集于人体的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

B.人脸信息的一大特点是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

C.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要远低于电话号码等物理信息。

I).虹膜识别的准确性较高,因为它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的情况下,人脸信息就可被读取获得,这令许多欧美国家对人脸识

别技术非常担忧。

B.人脸与人体其他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特性为身份鉴别

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C.生物识别信息难以更改,这使其在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后,当事者受到现实损害后无法预防

后续损害的发生。

【).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特性,而虹膜识别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都相对不便,实现大规模商用还

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6.如何解决“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妈

凌叔华

高太太一瞧来上工的杨妈满身穿得利落干净,相貌诚实,心里便很高兴,她笑道:”得做的活儿,都是零

零碎碎的杂事,自然不会怎样闲空,可也累不坏人,你没有什么做不来吧?”

“做得来!”杨妈黄瘦的脸上陪着笑说,“有一件事,我得先给您提明白,就是在一个月里,可以不可以

让我出去走一天?”

“你要有一天回家嘱瞧是不是?”

“不是,我们家里早就没有人了。”她依旧笑着回话,“为了我的孩子。”

“哦,一个月出去看一次儿子

“唉,太太,看得见就好了”她苦笑看说,“我是出去找他呵。丢了他已经一年零两个月了。”

“怎样丢了的?”

“都是我瞎起了要强的念头,积攒了几个钱,就硬要他上学念书,才念了几个月就不肯念,他说还不如去

当兵,只叫他的学伴传一句话。”

“你不知他住哪里,他也没往家通过信吗?”

“唉,连住处都没绐我一个。”

说完了这些话,杨妈穿上围裙一样样的按着吩咐做起来。

一晚,高先生写完了明天在大学讲的讲义,钟已响过一点,他走过院子,看见杨妈低首缝纫的第子又印在

纸窗上。第二天杨妈在洗衣服,太太说:''杨妈,你不要想我们不让你晚上做活儿是有什么意思咆!我们看见

你身子不大强,恐怕你会熬坏了。”

“我应当早就跟太太提明!晚上做的衣服是给我家孩子做的,您看一天比一天冷起来,兵营里听说还没

有派棉袄下来,有时弄不出钱还许不派了,可怜,那孩子走时只穿一身单裤褂,那时还是刚过端午节的第二

天……”

过了几个月,一天清早杨妈又告了假技着个包袱上街去了。下午太太坐在房里打编物,忽然望见院子外

有个三十多岁乡下打扮的女人,说是杨妈的亲戚。

“你是杨妈堂妹吧。杨妈乡里还有什么亲人没有?她的儿子怎样,有出息没有?”

“唉,别提了!念过一年书,给学塾的先生赶出来了,后来送去杂货铺子做学徒,人家起先不肯收,姐姐央

了多时才答应了。”

“在铺子当学徒也很好了。”

“唉,这孩子哪做得了学徒呢,不到两个月,说是受气病了,他妈只好接他出来,过了些时姐姐在城里替

他找了一处学塾,把他送了去,正经的过不了三个月,就跑掉了。"

“他是跑去当兵,杨妈说的。”

“他走的前一天跑到妈那里诉冤,说先生罚他跪了半天,还骂他许多话,他立志不念书了,他要去当兵,

当了兵,一下运气来,发起来也很容易,那时叫先生瞧瞧他有没有出息。姐姐好说好劝哄了半天送他回学塾去,

第三天学塾来人说他逃走,就四处求人给我,都没有消息有人说好像瞧见他跟着招兵的走了。”

“他多大了,待他妈怎样?”

“去年十九岁了,按说也不舁小!还是不懂事,见了妈,说不到三句话就是要钱,妈有时给慢了些,他就喳

了眼。”

次日午后,想起昨天的话,太太道:“昨天看你回来不言不语的,还是没消息吧?”

“唉,”杨妈叹口气回道,“他也许要给我一个信,没有法子捎来。”

“怎会没法子呢,他自己也认识字又不用求人写,再说现在哪里都有邮政局,花几分钱就可以捎一个信

了。不是我调唆你,我看你儿子不像会想起你来吧。”

晚饭后太太和先生说起杨妈的事来。

第二天高先生托了几处朋友再托朋友查去年端阳节后几日招兵的花名簿,再查他有无分发到外边等情。

一日正吃过晚饭,忽然有个生客说是来报信的。过了一会儿,高先生从客厅回来,太太迎着打听是什么

人。

“是来报杨妈儿子消息的。”高先生答,“这人去年是在于司令部下做过排长的,据他说他管的是去年

夏天新招的兵,里头倒有一个清河县籍名叫杨文中十八九岁的小伙计。后来听说于司令带着兵一边打一边退

到甘肃了。”

“甘肃是个什么地方,可以坐火车去吗?”

“哪里有火车,好几千里呢,若起旱路走,一年半载都未必走得到以之

“那么,真是不告诉杨妈好了。”太太说着忽然听见轻轻开月声,不禁叫道,“唉呀,方才她也许在套间

房里收拾东西,不知听见了没有!”

“隔着这样厚一堵墙,听不清楚吧。她若打听你,你同她打岔儿说没有消息算了。”

第二天早上太太起来了喊杨妈打水,厨子上来道:“昨晚出去了,就挟着一个包袱,好像包着棉衣服的样

子。”

“若是其去,可不是玩的,就是年轻汉子也不容易,何况是个老婆子!”

说到无可奈何,只有希望杨妈不是像他们所猜想的去甘肃,过些时就会回来,可是一天一月的过了去。

杨妈到底也没有回来。

(摘编自1929年《新月》,有删改)

7.卜.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婉约的笔锋,从相貌神态、言行举止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杨妈,其中“黄瘦”的外貌真实地体现出杨

妈生活的贫困和劳作的繁重。

B.高太太追问杨妈,说她的儿子根本没有想起来杨妈,不是为了斥责杨妈,而是替杨妈打抱不平,体现出高

太太对杨妈儿子的做法的反对。

C.小说故事曲折多姿、引人人胜:人物对话很平实,人物形象能够绘影绘神地体现在他们各自的言行举止当

中,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D.小说把高家夫妇和杨妈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物对立来写,用他们各自不同的地位、际遇写他优既有相通而

又有不同的思想感情,感人至深。

8.杨妈的堂妹叙述的内容在小说情节结构和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具体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你是否赞同杨妈对儿子杨文中的做法?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宫文,完成下列小题。

贺娄子干,字万寿,本代人也。周武帝时,号理司水上士。大象初,进爵为伯。及尉迟迥作乱,子干与宇文

司录从韦孝宽讨之。遇贼围怀州,子干与宇文述筹击破之。高祖大悦,手书曰:“公哽命诛讨,应机荡涤,闻以

嗟赞,不易可言。”其后每战先登,及破邺城,与崔弘度逐迥至楼上。进位上开府,封武川县公,邑三千户。开

皇元年,进爵巨鹿郡公。其年:名爷净寇凉州,子干以行军总管从上柱国元谐击之,功最优,诏褒美。高祖虑边

塞未安,即令子干镇凉到。明年突厥寇兰州子干率众拒之至可洛咳山与贼相遇贼众甚盛子于阻川为营贼军不

得水数日人马甚敝纵击大破之其年,突厥复犯塞,以行军总管从窦荣定击之。子干别路破贼,斩首千馀级,高

祖寓■之,遗通事舍人曾威赍优诏劳勉之。子干请入朝,诏令驰驿奉见。高祖以陇西频被寇掠,甚患之。彼俗不

设村坞,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子干上书曰:“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

只可严谨手”,岂容集人聚畜?请要路之所,加其防守。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民虽散居,必谓无虑。”高

祖从之。俄而虏寇岷、洪二州,子干勒兵赴之,贼闻而遁去。高祖以子干晚习边事,授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

岁徐,拜云州刺史,甚为虏所惮。后数年,突厥雍虞闾遣使请降,并献羊马。诏以子干为行军总管,出西北道应

接之。还拜云州总管,以突厥所献马百匹、羊千口以赐之。母忧去职。朝廷以榆关重镇,非子千不可,寻举笔

视事。十四年,以病卒官,时年六十。高祖伤惜者久之,聘缘千匹,米麦干斛,赠怀、魏等四州刺史,谥日怀。

(节选自《隋书•贺娄子干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突厥寇兰州/子干率众/拒之至可洛赅山/与贼相遇/贼众共盛/子千阻川为营/贼军不得水/数日人

马甚敝/纵击大/破之/

B.明年/突厥寇兰州/子干率众拒之/至可洛峻山与贼相遇/贼众甚盛/子干阻川为营/贼军不得水数日/人马

其敝/纵击大/破之/

C.明年/突厥寇兰州/子干率众拒之至可洛赅山/与贼相遇/贼众甚盛/子干阻川为营/贼军不得水/数日人马

甚敝/纵击/大破之/

【).明年/突厥寇兰州/子干率众拒之/至可洛赅山/与贼相遇/贼众甚盛/子干阻川为营/贼军不得水数日/人

马甚敝/纵击/大破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新进士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换穿官服,后喻始任官职或进士的及第授官.

B.吐谷浑,少数民族,西晋时在首领吐谷浑率领下自辽东西徙,至其孙以此为国名。

C.斥候,也作“斥堪”,古代侦察敌情哨兵。“斥”,侦查;“堪”,侦察敌情的建筑物。

I).起复,古时退休或被革职的官员复出以及官员服父母丧三年期满后应召赴任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娄子干身先士卒,皇帝褒扬。贺娄子干与宇文司录一起击败围困怀州的尉迟迥,并且每次作战都首先登

城,皇帝很高兴,后来在保护凉州时,随从元谐抗击敌人,功劳最大,皇上褒奖。

B.贺娄子干擅长边事,戍边多年。皇帝担心边地不平安,就任命贺娄子干镇守凉州;后来,高祖因贺娄子干

通晓边地的事情,授任他为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其后一直持续很多年守边。

C.贺娄子干敢说真话,看法全面。贺娄子干在皇帝对陇西有担忧时上书说,陇右的百姓以放牧为生,只要在

重要路口加强防备,镇守之所相连接,烽火能相望,百姓散居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D.贺娄子干勇猛果敢,敌人惧怕。在敌人侵犯岷州、济州时,贺娄子干率领军队赶到,贼人望风而逃;在担

任云州刺史时,特别让敌寇心惊胆战;没几年,突厥雍虞闾派人来请求投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手书曰:“公受命诛讨,应机荡涤,闻以嗟赞,不易可言。”

(2)彼俗不设村坞,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二首)

王维

其四

萋姜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其五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萋萋”“落落”使用叠词,不仅表现了春草的茂盛和青松的高直,而且韵律和谐。

B.“绿”用赏心悦目的颜色、“寒”用诗人的舒适感受来表现寺人生活在此间的愉悦。

C.“山”是远处的山峰,因山下有“远村”;“孤烟”衬托出人,写此处人烟稀少。

D.“独树”“孤烟〃相对.“高原”“远村”比邻,营造出孤寂冷清、高远深邃的意境。

15.“牛羊自归村巷”和“一瓢颜回陋巷”两句分别通过“巷”体现了描写对象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

容之盛

(2)李商隐《锦瑟》中,“”两句表达了“华年往事”如梦般凄迷、如杜鹃啼春

般伤感.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两句表现了古仁人不管身处朝廷还是远离君王,

都有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唾手可得,虽不乏有价值的内容,但也存在内容同质化、虚假化、空洞化、观点

偏颇等诸多问题,而且信息过量导致的时间成本过高。如今越来越多的平台提倡优质内容的生

产和创作,如膊讯提出的“知识官计划”,其实就是对标优质内容的创作,进行内容生产者的发掘和培育,这

和传统出版领城对具有畅销潜质的作者进行开发O可见,无论阅读的形态如何发展

,优质内容永远都是稀然资源,正可谓内容为王。

在碎片化时代,不仅优质内容要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还应体现为阅读内容、呈现

形式以及阅读时间的完美结合,进而匹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如知识付费的应运正生,本身解

决的就是内容的获取和效率问题。

碎片化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信息点无法系统化,难以构建起提升自我的知

识体系。所以,除了提高自身对优质内容的筛选和鉴别能力,(),从而不断完善和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甄别别无二致演化分崩离析

B.甄别平分秋色演变分崩离析

C甄选别无二致演变支离破碎

D.甄选平分秋色演化支离破碎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优质内容要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认知价值、审美价值,还应体现为阅读内容、呈现形式以及阅读时

间的完美结合,从而匹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

B.优质内容不仅要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还应体现为阅读内容、呈现形式以及阅读时

间的完美结合,从而匹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

C.优质内容不仅要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还应表现为阅读内容、呈现形式以及阅读时

间的完美结合,进而匹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

D.不仅优质内容要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还应体现为阅读内容、呈现形式及其阅读时

间的完美结合,进而匹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己的知识库还须借助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去建立

B.自己的知识库还须建立,这需要借助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

C.还须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库,这需要借助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

D.还须借助有效的知识管理工具,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库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

个字。

传统的普及最广的识别手段是密码,但在高科技时代,密码的安全性在变弱,使用起来也挺麻烦。于•是,以指

纹识别、“刷脸”、声纹识别为代表的自动识别技术,由于,刚一出现便很快进入了多个领域。需要

指出的是,即便出现再多识别技术,色因为任何识别技术不仅是为采购方服务的,还将与广大用户有

关。从指级、人脸识别技术之前的应用情况来看,至少在保障用户选择权和安全权益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

间。声纹识别技术应用市场有多尢既取决于应用方是否尊重和;呆护用户相关权益,®,2019年10月,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目录(第•批)》中包括声纹以别系统,在此基础匕还需要更高层

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包括声纹在内的识别技术应用。

21.下面的图一、图二分别是四川博物院、故宫博物院的徽标,请从构图要素和寓意两个角度解说两个徽标的

相同点。要求:字数不超过90。

帮1^1

■-■-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语云:“国有难,操戈披甲;人有危、众士争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看到:被口罩勒破脸颊、被

汗水和药水浸伤双手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双眼布满血丝、浑身水泥砂浆来不及洗

净的建筑工人,不舍昼夜,用十天时间建成火神山医院;不怕寒风刺骨、不怕风霜雨雪,投身城乡社区一线疫

情防控了作的防控人员,坚守城市入口、小区门口、村庄,喀……这正是:沧海横流共克时艰,绘就人生本色;

疫情肆虐矢志向前,彰显时代风采。

面对■这些,你有何感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城。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鲁迅、沈从文,

到40年代的赵树理、孙犁,再到六七十年代的柳青,以至80年代以后的汪曾祺、莫言……众多乡土小说家

为文学史贡献了一大批经典作品,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城风情和民族特色的乡土小说创作流派。

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

村开始逐步萎缩。相应地,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源于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

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

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

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乡土中国的转型并不能随着乡变镇、

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住进楼房、“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禹真正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

的路要走。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会保留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

间的萎缩程度,可能并不像数字所显示的那样悲观。

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佐证。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家都自称是“农民”,沈从文一直以“乡

下人”自居,即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教授后也是如此。其言也说自己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

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地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

“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质疑或许会有一定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

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

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是矫情或虚饰。

其次,即使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狭小,也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就一定会走向衰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

快,乡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乡土经验也越来越成为好城市人来说充满陌生化的经验。新兴的城

市正在变得千城一而,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于是,在外出旅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将与自然更加

接近的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村寨游成为旅游新宠,体验农家乐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我们有理由相

信,作为乡土世界虚拟文本的乡土文学也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它会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一种乡

村生活方式的追求,而长久地存在下去。

现实层面也在对“城镇化”发展的单一路向进行一些补充或修正。于是“乡村振兴”成为“城镇化”

之外的另一条道路。“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

乡甘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乡土正日渐成为一种稀抉资源、成为现代人旅游新宠和不旧对象的时代语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乡

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不但如此,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还可能会为乡土文学带来新的希望和发展契

机。不过,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学本身的转型恐怕也是无可避免的。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

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乡土文学必能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出生机。

—(摘编自史建国《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沈从文、孙犁、汪曾祺等作家都创作过乡土文学作品,都创立过乡土小说创作流派。

B.乡村是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而中国的城市化给乡土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冲击。

C.有些乡里作家不想告别农民式的观念意识,依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

D.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乡土文学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针对“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提出不同看法,并加以逐层论证,层析清晰。

B.文章从作家观念意识和乡土所处时代语境等方面,来论证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

C.文章以沈从文、莫言为例,直接论证乡土文学的创作不会随着乡土空间的变小而走向衰落。

D.文章末段总结全文,归纳出乡土文学不会消亡的缘由,并提出乡土文学重焕生机的条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流派的形成使乡土文学成为“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丰的领域。

B.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乃至乡土作家的农民心态和思维方式的改变都需要较长过程。

C.“乡村振兴”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家园,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是对“城镇化”发展的有效补充或修正。

D.乡土文学并非封闭的乡土文学,这-题材的文学类型,总是直接或间接应对着现代文明的挑战。

【答案】l.B2.C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

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木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都创立过乡土小说创作流派”错,原文第1段末句是说乡土文学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C项,“不想告别农民式的观念意识”错,而是“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

间内就能完成的”。

D项,“乡土文学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错,信息来自原文第5段“不意味着乡土文学就一定会走向衰落...

而长久地存在下去”。“不一定走向衰落”“长久地存在下公”与“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表意不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

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

C项,直接论证的是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意识,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牛.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言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

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

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强加关系,中国乡土小说创作流派的形成只是乡土文学成为“五四”新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文学收获最

丰的领域的一种表现。

故选Ao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所谓人脸识别,关系到“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更多指电话号码、身份

证号码、个人住址等物理信息,但未来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有可能是指人脸、角膜、指纹等这些生物信息。

生物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它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这意味着,政府、公司等机构和个人可能

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读取并搜集其数据。在许多欧美国家,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担

忧,远远压倒了对技术收益的乐观预期。而在我们这里。似乎许多公司陷入了技术狂欢中,只想要收益,看不

见步任。

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今天我们并不拒绝人脸识别带来的便捷实用,但也不得不追问的是,这些生物信息

会不会被过度地收集保存?一些企业有没有合理使用信息的自律性、自觉性?就笔者个人观察来看,情势似乎

并不乐观。人脸识别在各行各业已经出现了规模效应,除了支付行业外,人脸识别进校园等都被“发明”出

来了,甚至看个新闻APP也索要人脸权限。仔细想想,我们的人脸信息或许是交出去了,但它们会得到用心保

护吗?经验当诉我们,有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公司只顾及流量,却不顾用户安全,只顾及体验,却不顾隐私保护。

(摘编自决青《对刷脸支付保持审慎态度》,有删改)

材料二:

自然人的姓名、手机号码、邮箱账号、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比较容易进行更改,但是,个人生物识别信

息要更改则非常困难。比如,要改变一个人的脸部特征,只能进行整容(即便整容,脸部大部分特征仍会被机

器识别)。至于指纹、掌纹、虹膜、基因信息等生物识别信息,祓更改的可能性更低。这意味着个人生物识

别信息一旦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不仅会对自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或现实损害,而且

无法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些信息被大规模收集并提供给敌对势力,会对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危害。故

此,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即便是被合法收集的,对其也要采取极其高度的注意义务加以保管,以防止被泄露或

被非法处理。

除了唯一性,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中的人脸信息还有一个特殊点,即对该信息的收集可以在不经过自然人

主动配合的情形下进行。据报道,在伦敦生活,二天会被摄像头拍下70次。此时,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规定的

告知同意原则实际上难以落实。这就要求法律对于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

信息作出明确规定。

(摘编自程啸《加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律保护》,有删改)

材料三:

旷视科技研究院研究人员范浩强介绍,就生物识别来说,目前常见的应用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虹膜

识别等。

虹膜识别,目前主要见于部分高端智能手机的虹膜识别解锁。相较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技术通过人体

独一无二的眼睛虹膜特征来识别身份,虹膜识别的准确性是各种生物识别中较高的,但相较于其他生物识别

技大,虹膜识别硬件造价高,识别过程需配合,大范围推广较为困难,镜头可能产生图像畸变而使可靠性降

低。

“综合来看,人脸识别是目前生物识别领域安全性较高的,当然也并非万无一失,想要实现人脸识别安

全、规模化落地需要技术水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逐步完善。”范浩强表示。

人厅智能行业资深入士孙立武认为,生物特价识别迅猛发展,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的特性,抗

伪造能力也不同。若要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可以采取多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例如步态和人脸一

体化识别,能够大幅度增加伪造数据的难度,提升识别系统的安全性。

(摘编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有关生物识别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识别信息是指采集于人体的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

B.人脸信息的一大特点是能远距离发生作用,而无需直接接触。

C.生物识别信息被更改的可能性要远低于电话号码等物理信息。

I).虹膜识别的准确性较高,因为它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甚至完全不知的情况下,人脸信息就又被读取获得,这令许多欧美国家对人脸以

别技术非常担忧。

B.人脸与人体的其他生物特征(指纹、虹膜等)一样与生俱来,它的唯一性和不易被复制的特性为身份鉴别

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C.生物识别信息难以更改,这使其在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后,当事者受到现实损害后无法预防

后续损害的发生。

D.不同模态的生物特征有其自身特性,而虹膜识别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都相对不便,实现大规模商用还

有许多技术难关需要攻克。

6.如何解决“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答案】4.D5.C

6.①顾客对刷脸支付等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要保持审慎态度。②企业减少对用户隐私的收集,加强对用户数

据的保护,树立良好的价值观。③政府要有完善的规范和标准,对于哪些组织或者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

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作出明确规定。④提升技术水平,将用户信息可能遭受的外部侵害进行隔绝。⑤采取多

模态融合的识别方式,以便更高级别抗击假体攻击的风险。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有关

生物识别信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虹膜识别的准确性较高,因为它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虹

膜识别的图像获取和模式匹配均需要高技术。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

“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项,“生物识别信息难以更改,这使其在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买卖后,当事者受到现实损害后无法预

防后续损害的发生”说法不准确,原文是说“这意味着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被非法收集、泄露或者被非法

买卖,不仅会对自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产生威胁或现实损害,而且无法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

方式来预防后续损害的发生”,不是不可预防,而是不可以像更换手机号码、修改银行密码等方式来预防。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

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

如何解决“生物识别信息”的安全问题,需要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三则材料的关键信息,分不同的主体来找

对策。从顾客角度:对刷脸支付等生物识别信息的使用要保持审慎态度。从企业角度:减少对用户隐私的

收集,加强对用户数据的保护,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从政府角度:要有完善的规范和标准,对于哪些组织或者

个人在哪些场合可以收集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作出明确规定。从技术水平角度:将用户信息可能遭受的外

部侵害进行隔绝。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杨妈

凌叔华

高太太一瞧来上工的杨妈满身穿得利落干净,相貌诚实,心里便很高兴,她笑道:“得做的活儿,都是零

零碎碎的杂事,自然不会怎样闲空,可也累不坏人,你没有什么做不来吧?”

“做得来!”杨妈黄瘦的脸上陪着笑说,“有一件事,我得先给您提明白,就是在一个月里,可以不可以

让我出去走一天?”

“你要有一天回家瞧瞧是不是?”

“不是,我们家里早就没有人了。”她依旧笑着回话,“为了我的孩子。”

“哦,一个月出去看一次儿子

“唉,太太,看得见就好了”她苦笑看说,“我是出去找他呵。去了他已经一年零两个月了°”

“怎样丢了的?”

“都是我瞎起了要强的念头,积攒了几个钱,就硬要他上学念书,才念了几个月就不肯念,他说还不如去

当其,只叫他的学伴传一句话。”

“你不知他住哪里,他也没往家通过信吗?”

“唉,连住处都没给我一个。”

说完了这些话,杨妈穿上围裙一样样的按着吩咐做起来。

一晚,高先生写完了明天在大学讲的讲义,钟已响过一点,他走过院子,看见杨妈低首缝纫的影子又印在

纸窗上。第二天杨妈在洗衣服,太太说:“杨妈,你不要想我们不让你晚上做活儿是有什么意思啊!我们看见

你分子不大强,恐怕你会熬坏了。”

“我应当早就跟太太提明!晚上做的衣服是给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