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备课讲稿_第1页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备课讲稿_第2页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备课讲稿_第3页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备课讲稿_第4页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备课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心理学》复习

要点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含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心理学研

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它包括了系统研究和个体研究两方面。

系统研究是指从人类心理的种系发展的角度或动物演化的过程

来研究,也就是研究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又是

如何从原始人的心理演化到现代人的心理,这种研究由比较心理学

或动物心理学来进行。

个体心理的研究一般是指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至直衰老的

全过程中,个体心理如何从简单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

及其规律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学前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

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及一般的发展心理学来进行(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以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

律的科学。研究范围是指从0—6、7岁的学前儿童心理。

二、如何理解研究对象

在理解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对象时应搞清:

1、学前儿童与动物不同

2、学前儿童与成人的关系

①学前儿童心理本质上与成人一样是人脑客观现象的主观反

映,具有能动性。

②不能把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完全等同,处于发展的初级

阶段,有其特点,低水平。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个体心理的发生

发生指心理什么时候出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展一词有时与发育、成长交替使用,但含义不完全等同。

发育、成长更多指身体、生理方面的生长成熟,且更意味着量

的增长。

发展——含义更为广泛,指个体身心整体连续变化过程,不仅

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三)学前时期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发展。

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1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志)

人格特征(个性)(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

四.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略讲)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个体出生到

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学应

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我们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时候,应该以

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

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

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又

可以而且应该为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四)儿童解剖生理学

儿童解剖生理学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

(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科

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时,学前儿

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根据。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P4)

概括说有两大方面: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

及随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

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2.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即揭露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及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

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含两方面)

1.学前儿童心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个体心理从简单到复杂变化,由低级到高级

的发展,揭示认识从感知到思维的形成过程。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

果,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认识与

实践等关系提供有力的心理学的科学依据,研究心理是如何产生,

在什么条件下变化,都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精神第二”

的证明

2.学前儿童心理学丰富和充实发展了心理的一般理论

①意识的起源问题: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

类意识发生发展和语言。

②语言与思维问题:通过对儿童思维和语言发生发展的研究,

有助于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提供不可少的依据。

(-)实践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对于实际工作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可

以说一切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实际工作都需要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

的理论与知识,具体是:

1.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学前儿童教育中涉及到的许多:入学年龄、教材编排、课程设

计、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早期教育、异常儿童教育等,

只有了解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才能使这

些工作收到好的效果,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一个幼教工作者,一

个幼教管理干部,只有很了解掌握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才

能提高工作质量。

2.为幼儿家庭教育,父母提供教育儿童心理学知识

很多研究证明,儿童将来个性发展的性质、方向往往与早期父

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包括家庭气氛、父母对孩子的言语方式等)

有密切的相关。父母掌握的育儿知识越多,孩子发展就越好。做父

母的知道一般儿童发展的程序,不同年龄应该达到的发展指标,他

们就能更有意识地预期自己孩子成长的水平,是正常?超常?或落

后,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施以最适当的教育与教养措施,而不是盲

目地“携苗助长”或埋怨自己的孩子笨,不长进等。

3.为其它儿童工作提供学前心理学的理论帮助

婴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儿童文艺创作(电视、图片节目等)儿

童玩具、服装设计等。

学前儿童心理的学习可望可以下收获,教P8,4方面学生自学。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任何研究方法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一定的指导思想。辩证唯

物主义是研究学前几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c普通心理学提出

的原则也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应该遵循的原则。针对学前儿童心

理研究的特点,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是由客观存在外界事物弓I起的,是一系列生

理变化实现的,是表现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之中的,因此,必须依据

幼儿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幼儿机体的发展,特别是幼

儿高级活动的发展来研究,才符合幼儿的真实情况,而不能附加任

何主观臆测。此外,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研究

儿童心理,应尽可能广泛收集材料,收集过程中应对观察到的材料

作客观、真实记录、全面分析,不可凭主观同意想来给儿童心理下

结论。

二、发展性原则

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不叹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

特征和品质,更应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

展的趋势。

三、教育性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而不允许进行任

何有损于其身心健康的研究,我们在进行学前心理研究时,必须绝

对禁止有定儿童身心健康的实验。从设计步骤、时间安排、举止言

谈都考虑。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一、纵向研究与横断研究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的不同,在幼儿心理学发展上也会有个性差

异,所以在研究时,应考虑既要照顾到一般情况,又要照顾到个

别,比如对一些超常儿童或弱智儿童的研究要考虑到他们的个性差

异,分别对待。

(-)横断的研究

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阶段学前儿童

的某一心理特征或若干心理特征的研究,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

律和年龄特点。

比如,对3岁、4、5、6、7岁5个年龄共200人进行幼儿言语发展

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而比较各年龄阶段言滔发展水平,或者对大、

中、小班4、5、6岁儿童无意记忆的研究等等。

这种方式的优点:一是省时间,能在较短时间内对不同年龄儿

童进行比较研究,以了解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典型特征,从

而找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二是可以收集大量

的资料。

不足:不容易看到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及关键性的情况。

(-)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一个或一些学前儿童心理

发展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和

水平的变化。

这种追踪可以是一方面的,也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可以研究

某个儿童从开始学说话1岁半开始到6、7岁时言语发展情况,可以对

某个或几个幼儿进行追踪研究等,一般是间隔一定时间,不太长时

间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研究,儿童年龄越小,发展变化越快,时间

间隔应越短。

这种方式优点在于能较祥细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中质变的过

程。不足是费时较长,不易同时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而且研究过

程中不可控制的因素可能干扰甚至中断研究。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也称系统研究与专题研究)陈P12-13

(-)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

究。

(-)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

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差异研究

差异研究主要是指对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的研究。

(-)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

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能说

明关系的性质。

(三)因果研究

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双生子研究

是指通过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

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跨文化研究

主要是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以

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

童心理发展的影响C

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定义

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

游戏、学习、劳动中的言语、行为表现,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

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征的方法。”这是研究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方法,

在儿童心理学史上,早期的研究大都是采用此法。

(-)种类

从观察的时间上分为:长期的、定期的;

从观察的内容上分为:全面的、重点的。

(三)观察法的运用

要运用观察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观察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制定好的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作好观察准备。

2.观察时必须尽量使幼儿感到自然,注意尽量减少对被试幼儿

的干扰和影响,免得他们不自然,而使观察结果没有价值,为了避

免干扰,在有条件的地方,观察都可以在另外的房间里通过单向玻

璃进行观察,也可以利用现代化装置,如录音、录像电视设备等进

行。

3.观察时要作详细、精确的记录,切忌大概记录,这样做容易

以成人的言语或想法来主观的修改幼儿的言语行为表现。作了详细

记录是为了日后分析作为依据。

4.由于儿童心理不稳定,其行为往往表现出偶然性,因此对儿

童心理观察一般要反复多次进行。

二、实验法

(-)定义

就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的实验,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活动的条

件,引起儿童一定的心理活动,以便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种类

实验法包括: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这

三种方法。

(三)简介

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专门装置的实验室中进行的,

2.自然实验法是在幼儿的生活活动中,控制或改变某些条件

来进行。

3.教育心理实验法在幼儿心理研究中也是常用的,它是一种结

合教育和教学来研究幼儿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三、测验法(定义是陈P20)

(-)定义

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测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

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

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二)测验法的运用

运用测验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学前儿童的独立工作能力查,模仿性强,对学前儿童的

测验都是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

2.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不仅要掌握测验技术,还应掌

握对学前儿童工作的技巧,以取得幼小儿童的合作,使其在测验中

表现出真实的水平C

3.学前儿童的心理尚不成熟,其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差。因此,

切不可以仅以一次测验的结果作为判断某个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

四、调查法与问卷法(陈P22-23)

调查法和问卷法又统称间接观察法

(-)调查法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

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包括当面访问和书面调查两种形

式。

调查法在运用时要注意:一是访问须辿定好调查提纲;而是访

问人员应熟练访问技巧。

调查法在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有特殊作用,因为:

1.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地自然表露,而

不能在研究者规定的时间和场合被诱发出来。

2.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变化大,研究人员和学前儿童接触的时

间毕竟有限,他们所观察到的往往只是一时一事。

缺点是:当面调查访问费时,调查结杲缺乏准确性;书面调查

由于被调查者不能较好把握调查意图而影响资料的提供。

(-)问卷法

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即请被调查者按照拟定的问卷表

做书面回答。既可以运用于与学前儿童有关的成人,也可以运用于

年龄较大的幼儿。

优点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便于统计的资料;

缺点是问卷的信效度难以把握,主观因素太多。

五、谈话法与作品分析法

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谈话形

式自由,但目标明确。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等)去了

解儿童的心理。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实验进行。

第三章儿童心理学发展简介

第一节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

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是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

盖尔(WPreyer)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的,这是在儿童心

理学史上第一个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比较系统科学著

作,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氏的《儿童心理》一书是

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著作。(建议参考材料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推动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条件

(-)近代社会的发展

近代社会发展及近代思想家的儿童观,为近代儿童心理产生打

下了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准备了直接的前

提。

(三)近代西方的教育发展要求

近代西方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求了解儿童,尊重儿童,

在教育理论中还有一种叫“心理学化的教育”观点,主张教育应以心

理学规律为依据,

(四)研究方法的突破杨利珠P41

1879年冯特在德国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正式成为

科学等因素,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了。

二、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

近代西方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是从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

普莱尔(WPreyer)出版的《儿童心理》一书算起的,这是儿童心理

史上第一个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心理较系统的科学著作,

它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的诞生。一般认为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

的奠基人,

第二节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派别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两大派别:一是天性

论,一是习得论。

--自然成熟理论

自然成熟理论强调生物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身

心的发展变化是受机体内部因素即生物基因固有的程序所制约,外

部环境的作用不是不重要,但它只是为正常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

件,不能改变发展本身的自然成熟程序。

代表人物美国的盖赛尔(AGesell1880-1961)。

二.环境—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在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行为是由环境力量塑造

的,任何正常儿童都能学会任何事,只要具备或施加适当的环境条

件,认为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只有量的增加,没有质的变化,强

调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行为,不是意识等。

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创始人毕生(J.B.Watson1878-1958),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R.Skinner),西尔斯(R.R.Sears)及社

会学习理论者班杜拉(A.Bandura)等。

三.精神分析理论

创始人是著名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R.Freud1856-

1939),他的理论对儿童心理影响较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的

人格结构理论;二、是他的性欲阶段理论。

在他的人格结构论中,提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处于意识的三个

层次上的本我、自我、超我构成,各自遵循不同原则。李丹PU。

四.认知发展学派

主要代表有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瑞士著名儿童心理

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用发生认职论的观点研究儿童心

理,且其发展认识论也是通过儿童心理研究建立的,他在儿童心理

学上主要贡献是他的发展阶段理论,他用数理逻辑中“运算”概念来

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认为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认

知结构,各阶段出现了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或颠倒。

具体分为四个阶段,即:李丹P13

在心理发展的因素上皮亚杰是内外因相互作用论者。

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亦称维、列、鲁学派)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苏联建国初期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

理论'',以针对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的S—R及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直

觉,他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思维、言语、随意记忆等)进行了长

期研究,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以言语为中介的心理

过程,并非是人自身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的人交往过程中产生与

发展起来,并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

列昂节夫和鲁利亚都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证明了人的高级心理

机能是随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他特别强调了活动在

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阐明了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相互

联系及转化的思想,即内部活动起源于外部活动,是外内化的结

果,而内部活动又通过外部活动而外化。

鲁利亚主要是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神经系统(物质本体)进行了

大量的临床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提出了高

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是定位理论,以“机能系统”的新概念代替了

过去局部的“机能定位”的概念,认为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人脑各

部位协同活动的结果,并据此把人脑划分为“三个机能联合区

维列鲁学派的理论及大量实验研究不仅对前苏联心理学发生深

远影响,且在国际心理学界也有一定的地位。

书面作业:

第三节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古代就有了一些儿童心理学的思想。本世纪二十年代,科

学的儿童心理学被介绍到我国来,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是儿童心理

学家陈鹤琴,他1917-1919曾在美国歌伦比亚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

五四运动期间,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课

程,1923年创办南京古楼幼儿园作为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教学的

实验园地,1925年他根据教学和研究中所积累的材料,并参考西方

的儿童心理学,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上下册),这是我国

儿童心理学的一本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著作,这是解放前我国儿童心

理发展情况。

解放以后,到现在近五十多年时间我国儿童心理学有了很大发

展,我国儿童心理的发展与心理学的发展一样大致经历了“三起两

落”的五个阶面:1949T958年为恢复、改造发展时期;1958-1959年

为批判、挫折时期;1959T966年为初步繁荣时期;1966-1976年为

破坏、停顿时期;1976-至今为空前活跃时期。

第四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发展的概念李丹P32

发展:个体身心整体连续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

有质的变化,不仅指向前推进,也指衰退消亡的变化。

二、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又有阶段的过程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从不成熟一一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

既是连续又有阶段的过程。

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仅

是数量上的变化,无所谓阶段;另一种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从

量变——质变的过程,当某些代表到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

时,取代了旧的要素占主导地位时,量变成为质变“飞跃”表现出阶

段性来。

连续性是指后一个阶段的发展总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发生,又包

含着前段的因素,且萌发着下一段的新质,但作为本阶段特征的是

那些占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它体现着本阶段的本质特征。Ep:说

出句子。

三、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儿童心理发展在正常情况下总具有一定方向与顺序,且不可逆

转,不可逾越。无论哪种心理总是从低一高的方向。

方向:由低——高,总在进步

顺序:各种心理发展总有一定顺序:

身体运动机能:头一尾,中一>边;心理机能:感一记一想。

四、发展的高速度与不均衡性

变化迅速是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对儿童心理各

阶段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最为迅速,而且呈现出发

展的不均衡性来,这种不均衡体现在:

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2、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的不均衡,

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差异性)

五、发展的整体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虽然在速度上、各种心理活动

发展上,不同儿童身上不均衡,有早有晚,有先有后,但从任何一

阶段儿童发展的横面看,儿童心理发展各方面并非孤立进行,各认

知过程间,认知过程与心理状态之间,认知过程和人格形成与发展

间都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的发展,。

六、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陈P386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是:

(-)简单——复杂

1.从不齐全—齐全

2.从笼统——分化

(-)从具体——抽象

(三)从被动—主动

从主要受生理制约——自己主动调节

(四)无意向有意发展,认知过程的无意—有意

(五)从零乱——形成体系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的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定义:指儿童每个不同年龄阶段中

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点涵义:

1.儿童心理的发展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由于

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有差异,不存在一个古

今中外统一的、一成不变的年龄特征,

3.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事实中概括出

来的,它代表了这一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本质的特

征和一般趋势,而并不代表这一阶段中的每一个儿童所有的心理特

点,在年龄特征上要处理好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

质与非本质的关系,不能用个别代替一般,用多样否定典型性。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在发展阶段的顺序及相应年龄,各阶段中心理变化的程序,大

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为什么呢?原因是:

①儿童脑生理结构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

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也有一定次序。

②知识本身有一定的顺序性,人类认识事物及联系都有一个从

低级向高级;从简至繁都需要相应的时间及顺序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历一个大

体相同的量变至质变过程。

2.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指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影响下发展的,由

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儿童心理发展情况也会有各种差异,在

各年龄阶段出现的E寸间,年龄上因各种条件的不同提前或推迟,在

发展的速度上有快有慢,出现可变性的原因主要在于:

社会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也不完全相同

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也K完全相同

3.年龄特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客观地看法是: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与可变是辩证统一的,相对的,表现

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只有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化,其变化是有限度

的。

P431O

应该看到: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出发点,教育目标的确

定,教材的安排,教法的设计都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可接受性、发

展的水平、年龄的特点,无论哪一个年龄的儿童均如此,但由于儿

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征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一个阶段

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中要做好过渡工作。

二、发展阶段的划分

真正按照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规律客观地划分发展阶段,迄今

尚未适当解决。

(-)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与复杂性

必要: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

识,并把各个发展阶段作明确的标志;实践中,教育实践者和有关

的儿童工作者可以根据划分阶段的标准,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

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

复杂: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连续性很强的过程,阶段

间界限不明显;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

阶段有一定的可变性,给科学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几种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观点

1.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

德国的柏曼(L.Berman)可以作为持这种划分标准的代表人

物。他以内分泌腺的发展作为划分的依据,分为胸腺期一幼年期,

松果腺期一童年期,性腺时期一青年期。

2.以种系演化为划分依据(教材P433)

系统论的提倡者斯腾(L.W.Stern),他按人类种系进化的时期

划分儿童(人性)心理的发展。分为幼儿期(6岁以前)一相当于从

哺乳动物到原始人类街道,意识学习期(6至13岁)—人类古老文化

阶段,青年成熟期(14至18岁)一近代文化阶段。

3.以人格(个性)特证作为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依据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S.Freud)和艾里克森

(E.H.Erikion)以心理性欲发展作为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依

据。

弗洛伊德把发展阶段分为:口腔期(0至1岁),肛门期(1至3

岁),性器期(3至7岁),潜伏期(7至11岁),生殖器(11至17

岁)。

艾里克森(E.H.Erikion)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了“人

生八大阶段”的分期说,即:基本的信任而不信任(零至一岁或一岁

半),自主对羞怯(一或一岁半至三或四岁),同一对角色混乱

(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创造对停滞

(成年期),完善对失望(成熟期)。

4.以智力结构为变化依据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

划分,是以儿童智力结构或思维的发展作为依据的。他把儿童心理

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时期(0至2岁)、前运算时期(2至

7岁)、具体运算时期(7至11岁)、形式达算时期(11岁以后)。

5.以主导活动为划分依据(教材P434)395

以达维多夫为代表的苏联儿童心理学家,把主导活动的变化作

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婴儿期(0至1

岁),其主动活动是和成人的情绪交往;早期童年或称先学前期(1

至3岁)一实物活动;学前期(3至7岁)一游戏活动;学龄期(7至

18岁)一学习活动,

6.我国的划分M34

我国现在通用的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心

理学研究资料和教育工作经验提出的。

第三节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陈p435)398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关键期”和“敏感期或最

佳期”,以及“最近发展区“,是和儿童发展阶段问题有关的几个概

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一般说来,儿童心理发展是以渐进式变化的。但是也有一些时

候,儿童心理出现了飞跃式的变化。这时儿童心理急剧发展,在短

于儿童心理发展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折时期,我们称之为儿童心理发

展的转折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各种否定性行为,所以,

转折期往往被称为危机期。

事实上,用“危机期''来标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是不妥的。

应该把“危机期”和“转折期”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转折期是儿童心

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危机'’则不是必然的。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或最佳期

(-)关键期

关键期的概念最初是从动物心理的实验研究提出的。奥地利的

生态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首先提

出了所谓吒[]刻”的概念。

“印刻现象”是指小动物在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具有很容易形成的

一种本能的反应。印刻只在小动物出生一个短时期内发生。劳伦兹

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

关键期的概念引人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

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

的障碍就难以弥补C

(-)敏感期或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

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三)儿童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

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前者不及

后者。这一段距离或差距,称为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

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

的程度的重要标志C

第四节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

(-)遗传决定论

强调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智力及品质,

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

开,环境和教育仅起到引发作用。李丹P46

该论的著名代表有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他通过著名

的家谱调查提出了遗传决定论。美国霍尔也提出“复演说”认为“一两

遗传胜过一吨教育工

(-)环境决定论

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片面强调和

机械看待环境教育的作用。

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观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和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O

第二个时期是斯腾等人的“汇合论”。

(三)二因素论

该理论认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共同决定的,德

国儿童心理学家斯腾指出心理发展学并非天赋才能的渐次显现,也

并非单纯由于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的外在条件辐合的结果。

这种观点对遗传与环境各自所起的作用给予了应有的肯定地

位,但不足之处是仍然没有摆脱静止,孤立观点处理它们之间的关

系。

(四)相互作用论(第三个时期)

其基本思想是:注意两种因素的相互依存,即任何一种因素作

用的大小、性质都依赖于另一种因素,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

会合;注意到两种因素间的相互转化和渗透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德国瓦龙,苏联的列昂节夫,维普子,果

斯基,鲁利亚等。

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遗传和生理成熟因素;二是

环境方面的因素。

(-)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通过遗传把祖先的生物特征通过遗传

素质伸递给后代的过程。

遗传素质—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构造是形

态、感官、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素质在儿童心理的作用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体现:

(1)为人类心理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

(2)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奠定最初的基础。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机体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是什么呢?

(1)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

(2)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里发展的顺序

(3)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之一,它包括了社会环境

和教育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阶段气氛、家庭状况等。

教育条件是儿童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有目的性、方向性最

强、最有组织地具体引导儿童发展的环境。所谓环境对儿童心理发

展的作用,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

在: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人的后代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虽然遗传提供了发展儿童

心理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会变成现实。

2.社会生活条件(宏观和微观)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

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

(1)胎儿时期的环境影响李丹P58

(2)早期经验的研究:洛伦茨、印刻、哈罗恒河猴李丹P60-61

儿童的早期经验在整个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研究比较多。

印刻:指小动物有机体在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内对某一特定的对

象可以形成一种永久性的铭记,错过这一时刻则不能发生。洛伦茨

把这一时期称为“关键期”。

关键期:引入儿童心理发展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

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

弥补。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指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学

前期是儿童心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难以掌握,进一

步的研究认为儿童心理在发展的许多方面错过特定时间后并非不能

弥。

(3)家庭变量的研究

同卵双生分开抚养

三、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

依存的。具体体现在:

1.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

2.遗传素质及其后天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遗传与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不同方面的相对作用不一

样,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水平、不同性质的心理方面有所不同

提问:通过对遗传环境相互关系的分析后,我们作为未来的教

育工作者得到什么启示呢?

优生优育优教。

第五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一、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指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

影响儿童心里发展的主管因素,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

体而言,包括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

心理状态等,最为活动的因素是需要。

二、儿童心理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

在儿童心理内部矛盾中,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新的需要与

已有的心理水平与状态这两方面,需要是新的心理反应,已有的心

理水平与状态是过去的心理反映,二者不一致,有差异,差异就有

矛盾。这两种反映相互否定、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依存,这种依

存主要表现在:

儿童的需要依存于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与状态;

一定心理水平与状态的形成又依存于相应的需要。

详细讲解

第六节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充分肯定客观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陈P468)

二、不可忽视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对客观因素具有反作用

儿童心理可能反过来对客观因素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儿童心理对生理成熟产生反作用

(-)儿童心理对环境的作用

三、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

客观因素影响儿童心里的发展,儿童心里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

客观因素的变化,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循环过程,始终伴随着儿

童心理的发展过程C

四、儿童心理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儿童的活动中实现的

(陈P471)

课堂讨论选题

1、如何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如何理解遗传因素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3、如何理解生理成熟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4、如何理解环境和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5、如何理解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制约

6、如何理解儿童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

7、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

第五章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婴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婴儿期是指人出生后的第一年,这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一些

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人的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

期。

一、新生儿心理的发展

人出生的第一个月称为新生儿期,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有:

(-)对新环境的适应

(-)依靠无条件反射

什么是无条件反射呢?——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反射活动

(反射是有机体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

儿童从先天带来的无条件反射,有些对维护儿童生命和保护自

己有现实意义,有些在长到几个月时会相继消失,新生儿都有哪些

无条件反射呢?

主要有:吸吮反射、览食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向、抓握反

射、巴实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创反射、迈步反射、游泳反射、

巴布金反射等。

(三)条件反射的出现和心理的发生

L条件反射出现的意义

条件反射——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学习训练而形成的

反射。

条件反射的出现在儿童生活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活动,实际上十一中生物性活动,不是

心理活动。条件反射则不同,它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其

原因是:

在生理上,条件反射是一种暂时神经联系。例如:吃奶,(分

析暂时神经的关系形成的过程)。在心理学领域,条件反射又称联

想,因为条件反射一旦建立,儿童就会产生联想,有了记忆,理解

了这个关系,使原来无意义的事变得有意义。所以,条件反射的出

现,可以说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2.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陈P25)27

①大脑皮质处于成熟健全的正常状态

②具备基础反射

③条件刺激物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

④条件刺激物与无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

3.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

根据心理学家们的实验表明,儿童出生1个月就已建立了条件反

射,如果提早进行训练,条件反射的建立还会提前。例如:萨特金

的听觉实验。

4.心理的发生(陈p30)

儿童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心理就已经发生了。

(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二、婴儿心理的发展(1—6月)

(-)婴儿期儿童动作的发展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儿童动作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是:

①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分化的动作

②从上部——下部动

③从中央—边缘

④从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

⑤从无意动作—有意动作

2.手的协调动作的发展

儿童手的动作发展从不灵活—灵活,经历着以下的发展过

程。

①本能的抓握

②手眼协调的抓握

③手的动作开始形成逐渐灵活,成为认识活动的器官

(-)语言开始萌芽

出生后第一年是儿童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初生到三个月,只

是一般的简单发音,口一张,气流从口腔里出来发出的声音。

4—8个月已出现一些连续声音。

9个月一1岁是儿童学话的萌芽阶段,儿童开始发出一些近似

音。

不过到一岁时,儿童能说出的词音还是极少的,1岁以前只是言

语的准备期。

(三)婴儿心理的发展

1.认知活动开始发生发展

婴儿心理在认知活动方面的发生发展主要是在感觉的发生和视

觉、听觉的迅速发展上。

儿童出生后就有感觉,

2.亲子关系的发展

在儿童早期的与人交往中,父母或直接照顾人与婴儿的关系尤

为重要,在这种交往中,伴随着情感关系,故称亲子关系。即儿童

与父母亲的情感联结关系。

研究亲子关系时心理产生的影响,国内外心理学家做过专门的

试验,哈罗的“恒河猴”试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节先学前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1—3岁是先学前期,有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儿童真正形成人类心

理特点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儿童主要特征是:

一、学会直立行走、跳、跑

二、学习使用工具

儿童在学习使用工具这一过程中,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

(-)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

(-)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

(三)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四)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

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包含两方面:理解、语言。

儿童记忆表象也发展起来,表现为: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也能

在头脑中呈现有关该事物的表象,甚至还可回忆,同时还有极简单

的想象活动。

这时的思维非常具体,只有在活动中思维才进行。

四、自我意识的萌芽

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自我意识萌芽的突出表现,同时也是儿童

心理发展上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它表明3岁的儿童心理已具备了人类

的一切特点,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进行想象和思

维,有了自我意识,这时可以说已真正开始形成人类的全部心理机

能。

第三节幼儿期儿童发展的主要特征

3岁--6岁称为学前期或幼儿期

一、幼儿活动的发展

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又促使活动的发展。幼儿活

动有三种基本形式——游戏、早期学习、劳动。其中,游戏是幼儿

的主导活动和主要活动形式。

(-)游戏

1.什么是游戏?

游戏是一种想象与现实相结合的,为满足和反映儿童主观和心

理需要的一种特殊活动形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2.游戏是幼儿期的基本活动

①想象——"假装假巴”

想象表现在游戏的物质材料上——叫物代物,一物多用C

想象表现在游戏的物质角色上—叫人代人。

②直接兴趣和愉快的情绪。

③动作语言。

3.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①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手

段。

②游戏对幼儿的情感、意志品质、社会性、个性形成都有积极

促进作用。

4.游戏的发展

随幼儿身心的发展,游戏的内容形式都有一系列的变化。表现

为:

①游戏的内容逐渐丰富、深刻,

②游戏中活动组织形式的复杂,集体性逐步增强,类型也更为

复杂。

③游戏中的计划性、独立性、创造性逐步提高。

④从游戏的时间看,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中班可玩1个小时以

上,大班更长。

⑤从参加游戏的成员看,3岁多较是独自或2-3人,以后就更

多,甚至是群体游戏。

(-)早期学习与劳动

儿童到3岁以后,由于生理、心理机能逐步加强,为儿童学习简

单知识提供了一定基础,但幼儿学习不同于小学的正规学习,它只

是正规学习的一种准备,不仅包括了知识准备,即学习一些初步的

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

习能力。

研究表明:幼儿有很大的学习潜能,对其进行早教是可能且必

要的。

儿童的劳动与成人不同:不创造财富,主要在于通过它发展动

作、形成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爱劳动品质等。

幼儿劳动主要有自我服务性、值日性、园地等,一般都较感兴

趣。幼儿感兴趣的往往是劳动过程,

总之游戏、学习、劳动是幼儿三种基本活动形式,幼儿心理正

是在此中发展起来的。

二、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

(-)幼儿初期的主要特征(3岁,小班)

1.生活范围的扩大

2.认识带有直觉行动性

3.心理和行为具有明显的情绪性和无意性

4.爱模仿

(-)幼儿中期主要特征(4—5岁,中班)主要特点:

1.活泼好动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3.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幼儿晚期儿童发展特征(5-6岁,大班)

1,较强好奇心求知欲,认识兴趣

2.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第六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概述

感知觉是儿童心理活动的初级过程,但它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

作用却是很重要的C

一、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感知觉是儿童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感知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在其认识活动中占

主要地位。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从整个学前期儿童感知觉发展的趋势看有这么几个方面:

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2.感知过程趋向组合与协调

3.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4.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5.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1•原始的感知阶段

儿童最初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

3.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阶段

第二节学前儿童感觉的发展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

反映。

一、学前儿童视觉的发生发展

儿童从出生后就有了视觉,儿童视觉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视

觉敏度、颜色视觉C

(-)视觉敏度的发展(视力)

视觉敏度——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

实验证明出生后的新生儿就有了视觉,4-7岁儿童的视觉敏度

不断提高。

我国另有一个材料指出,学前期是治疗弱视最佳时期,12岁以

后疗效较差。

(-)颜色视觉的出现与发展

新生儿就能区分黄、橙色。

有研究指出,3个月起儿童就已能区别彩色与非彩色,

儿童颜色视觉是随年龄的发展而发展的,

有研究指出:儿童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颜色

名称联系上,儿童能掌握颜色名称,即使是一些混合色,儿童也能

掌握。

二、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儿童听觉的发生

1.胎儿听觉的反应

2.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3.婴幼儿听觉的发展

2—3个月的孩子已会集中听声音,反应也越来越快,当听到说

明声时会转头寻找声源;哭时,听到妈妈说话声会安静,研究发现

3——4月婴儿能分辨相差八度的音,8—9个月时,已能分辨各种声

音,对严厉和蔼的不同声音作出反应。

区别不同声音能力随年龄为增长不断提高,

孩子听力个别差异较大,但听力可通过训练提高,应有意识通

过音乐语言的训练,培养孩子的听力。

三、学前儿童肤觉

肤觉包括能触、温度、痛觉,对维持生命具有直接的生物意

义。

第三节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反映这是多种分析的整合活动结

果,学前儿童知觉发展主要有:

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是复杂的知觉,是关于物体形状、大小、远近、方位

的空间特性的反映;

(-)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实践表明,幼儿对不同图形了解识别有难易程度上的区别,从

易到难分别是:圆——正方——半圆——长方——三角。

幼儿对形状知觉和图形辩认与掌握图形名称相联系,但掌握图

形名称的能力比辩认图形发展晚些,他们往往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

词来解释几何图形:

有实验说5岁半是儿童图形迅速发展时期;

有人认为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敏感期,应趁此时让幼儿学习识

字,因为文字也是一种图形。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辨别物体的大小比辨别物体的形状难些,因为大小是相对的需

要对两个物体进行比较。

前苏联的研究认为,婴儿已能辨别大小。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

也认为半岁前婴儿就已有大小知觉。

(三)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

觉。比如,上下左右前后,儿童方位知觉发展较早。

有研究指出新生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即能依靠听觉确定物体

位置,声音从左来往右转头,反之亦然,说明方位知觉的发展,这

是辨别空间方位的开始。

(四)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距离知觉是种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对前后两个物体相对

距离的知觉,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尽管如此,婴儿期就

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如何证明婴儿有深度知觉?[美]吉布森和瓦

尔克在1961年精心设计了一种“视觉悬崖”实验装置来了解婴儿是

否有深度知觉。

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婴幼儿对时间的知觉有极大的困难,婴儿对时间的感知主要通

过自己的生物节奏周期所提供的信息来形成。

幼儿对时间的知觉主要依靠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或现象作为指标

来知觉时间,

人对时间的估计,一般是借助辅助计时参照物和对时间的知

识,

三、幼儿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

形态,婴儿观察发展水平低,对事物的知觉是不随意的,被动的,

都由自己本身特点引起,缺乏目的性。幼儿观察的发展,主要表现

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及观察的方法不断完善几方面。

(-)观察的目的性

(-)在整个幼儿期,儿童观察的目的性随年龄增加逐渐加强,观

察的持续性

启示:在教学上培养幼儿观察力可将目标提具体。

(三)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方面南师大丁祖

荫做了专门研究,发现幼儿观察概括性可分为四阶段。

1、认识事物“个别对象”阶段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四)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是幼儿知觉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依靠外部动作进行—以视觉为主的观察。

第七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不是心理过程,

然而却是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状态,对学前儿童心理活

动有促进作用。

(-)对认知活动有积极促进作用

(-)促进幼儿坚持性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表现在两方面:

(-)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选择性注意尽管出现在婴儿期但也在定向注意之后发生,并且

在整个学前期进一步发展,表现在两方面:

刺激的物理性质刺激的意义性质

1.选择性注意性质的变化:声音大是否满足了需要

2.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变化:从注意小范围到范围扩大;从注意

简单的到复杂的。

(-)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先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学前儿童的注意最初都是无意注意,即无目的,不需意志努

力,由外刺激引起的,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

三、3岁学前儿童的注意的发生发展

新生儿就已有了无条件的探究反射,声、光,使其停止吸吮,

是最初的注意。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测量新生儿注意的指标:

(-)觉醒状态

(-)习惯化

(三)心率变化

(四)瞳孔扩大

(五)吸吮抑制

先学前期儿童仍然以无意注意为主,但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

稳定性也有所增长。

四、幼儿期儿童的注意

幼儿期儿童的注意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无意注意与有意

注意的发展。

(-)幼儿的无意注意

幼儿期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其发展有以下特点: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儿童

无意注意的原因

(-)幼儿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依赖很多因素:活动目的与任务是否明确;对活动结

果的兴趣;活动组织的合理性;与已有知况经验的关系;良好的意

志品质。

幼儿期的有意注意的发展开始发展处于初级水平,其特点有以

下:

1.幼儿有意注意受大脑发主能水平的局限,水平较低。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

的,需要成人的指导。

成人的要求对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是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任务,

2.是用语言组织和提示幼儿的有意注意。

3.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上还逐步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并通过

活动得到发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第八章学前儿童记记的发展

一、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记忆:反映论的观点

信息加工的观点

1、记忆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记忆对学前儿童知觉、想象、思维、语言等智力发展有重要作

用,对非智力的情感意志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2、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

记忆发生的指标一般认为有三: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记

忆。儿童什么时候出现记忆,对此说法不一,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儿

童刚出生时尚无记忆,在最初的条件反射建立时,记忆开始发生。

三、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分再认、回忆。

儿童最初提取方式主要是再认。

一般2岁左右逐步出现回忆。

再认与回忆都随年龄增长发展,但二者差异随年龄增长减小。

(三)记忆容量增加

1.记忆广度(陈P123表)

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学前儿童记忆容易随年龄增加,但没达到7±2个信息单位。

2.记忆范围

指记忆的材料种类增多、内容丰富,随年龄增长、活动范围扩

大、记忆范围也从“吃”“喝”等生活记乙到交往、认识内容等。

3.记忆内容

随年龄增长,从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语言记忆等

方面均有发展,语言记忆要晚些。

(四)元记忆和记忆策略的形成

元记忆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

它包括以下方面:

1.明确记忆任务

2.估计任务困难,选择记忆方法,努力完成任务

3.能够检查自己的记忆过程,评价记忆水平

记忆策略: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

四、3岁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新生儿就已经产生了记忆。最初条件反射的形成和习惯化都是

其表现。

出生后第一年,儿童的记忆都是无意记忆,明显的再认出现在6

个月左右“认生”,先学前期儿童的记忆发展主要表现在回忆上。

五、幼儿记忆的发展(先讲陈P131)

幼儿期记忆的水平有显著提高。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

方面是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而且达到相当高

度的水平;另一方面是记忆的意识性和理解性明显地提高,表现为

有意记忆、意义记忆和词语记忆逐渐发展,并且开始出现记忆的方

法。后一个方面,是儿童记忆发展中的重要的质变。

(-)幼儿期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发展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

2.幼儿无意识记和有意识的效果都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有意识记并不是自发产生的,是在生活的

要求下,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

3•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提高幼儿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效果

①幼儿无意记忆效果依赖以下的因素

a.客观事物的性质

b.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c.活动的任务,

d.活动中感官参与的数量,多种参与,效果好。

e.活动动机(是陈P135内容及表格)

②提高有意记忆效果的条件

a.让幼儿明确记忆的任务

b.使幼儿产生积极记忆的活动动机P136内容

(-)幼儿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

幼儿期机械、意义记忆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幼儿期机械记忆(用得多),意义识记效果好

2.幼儿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让学生看

P139、140表,看看表上提供了什么信息)

教材P139表6,P140表7及其它实验都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提高识记效果的好办法就是帮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反复练习,才能达到记得牢固、准确的目的。

(三)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占优势,词语记忆逐渐发展,形象记忆的效果

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是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儿童在产生

语言之前仅有形象记忆,言语发生之后的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

优势地位。

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记忆材料的,整个幼儿期虽然语

言有很大发展,但从效果上看,词话记忆效果仍不如形象记忆。

心理学家对此做过很多实验,其结果均表现出,幼儿形象记忆

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见P143表9。

2.幼儿的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四)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策略逐渐发展

第九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想象是在大脑中对已有了形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

形象的过程。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劳动中产生,又是劳动

的前提,只有预先想象到劳动结果,才能自觉地改变现实,创造人

类所需物质。

想象是创造的必要条件。

(一)想象与认知

(二)想象与情绪

(三)想象与游戏

(四)想象与学习活动

二、想象的发生及发展的一般趋势

(-)想象发生的年龄

一般在2岁左右,儿童开始出现想象的萌芽,这种想象的萌芽

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来表现的,当孩子现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迁移

到游戏中去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想象萌芽。

(-)想象的萌芽和特点:

1.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下的结合,简单的相似联系想,没有情

节。

2、简单的相似衰系想,没有情节。

(三)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P150考

1.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发展

2.再造性想象向创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