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通史体系概述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史概述(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思想文化都对后世中国历史发现产生了重要影响!西周在贵族内部大规模分封,封邦建国,以蕃屏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加强了周天子的权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制订了以嫡庶制度为核心的宗法制,血缘为核心的宗法观念,对后世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西周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目的是区分等级高低尊卑贵贱,维护统治,礼乐制度体现在中国古代生活的各个方面。西周以德治国,政治上提现了血缘与等级相结合的特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也逐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历史发展呈现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明显特征。经济上,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导致井田制的瓦解,为了保证各国的收入,各国纷纷实行税制改革,逐步确立土地私有制。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小农经济出现,小农经济在中国社会几千年的经济结构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商鞅变法首次提出的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几千年来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实力增强,使得周天子地位下降,王室地位衰落,各国相互争霸,结果使中国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为了取得霸权,加强中央集权各国建立郡县制,地区性的中央集权国家出现,同时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为了改革,选拔人才,士阶层兴起壮大,官僚制度兴起,中国逐渐由贵族社会向官僚社会转变。这一时期中原的华夏族与周边族群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而日趋融合。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区的社会转型及其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加,而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联系,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面对社会剧变的形势,新兴的士阶层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兴办私学,著书立说,相互辩驳,游涚诸侯,使社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规律治理国家,认为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相互转化的。儒家主张,仁爱天下,敬宗法祖,以德治国,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反对刑罚,暴政,儒家思想注重血缘亲情,家国一体,个人道德的价值观,逐步成为古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法家思想则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君主专制,顺应潮流进行变革。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在此时逐渐形成。随着民间私学兴起,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重要历史概念:中央集权郡县制官僚制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百家争鸣为政以德仁政无为而治中国古代史概述(二)秦汉时期总体阶段特征: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汉时期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四百四十余年间,秦王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时期进一步完善,成为此后中国历代王朝沿袭的基本模式。“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书同文,行同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自此形成国家统一为众心所向、分裂为历史逆流的大一统历史传统。秦皇汉武开疆拓土,奠定了古代中国辽阔版图的基本轮廓,中国从此以东方大国的雄姿屹立于世界。秦朝依靠法家治国,两汉自武帝开始,兼用“霸”、“王”二道,而以儒术为主导;儒学上入朝堂,下进闾里,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和传统文化的轴心。华夏族群,经过自身发展和不断融合,形成为以“汉”命名、成员人数居世界之最的民族共同体。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在公元前2世纪就沟通了东方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体制设计和机制建构的开创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基并初具规模的时期,也是新兴封建社会充满生机活力、蓬勃发展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秦完成统一后,采取普遍推行郡县制,建立皇帝制,推行度量衡标准,统一文字,统一车轨等措施巩固统治,这些措施不但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发展,而且影响了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秦朝采取暴政措施治理国家,导致灭亡。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随着地方诸侯国实力增强,导致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叛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汉武帝还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西汉初年,吸取秦亡教训,面对经济凋敝的局面,推行无为而治的思想,休养生息,恢复经济,缓和社会矛盾。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的主张,采取兴办太学等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用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时期开通了两条从中国到西方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政治文化经济的交流。本单元重要概念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中外朝制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初无为而治丝绸之路盐铁官营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经过三四百年的风云激荡、碰撞磨合,国家从分裂复归统一,民族由对立纷争走向大融合,典章制度和思想文化自“胡风国俗,杂相糅乱”达到胡汉交融、南北会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浴火重生。波澜壮阔的北方民族融合与生机勃勃的南方经济开发,为此后隋唐时期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隋唐时期总体阶段特征:隋唐时期历时327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汉末以来除西晋短暂统一之外,长达近四百年之久的分裂局面,再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隋前期与唐前期,统治阶级积极总结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经验教训,整肃吏治,关注民生,发展社会经济,调谐民族关系,并以开放心态与博大胸襟兼容并纳外来文化,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鼎盛。“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将唐王朝打造成一个政治昌明、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声威远播的强盛大国,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谱写了壮丽篇章。唐后期,封建制度的痼疾致使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以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为转折点,唐王朝由盛而衰,动乱与分裂的局面取代了安定统一的景象。但同时,为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又出现了新制度的雏形和新思想的萌芽,为古代社会后期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具体:隋唐时期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在魏晋三省体制的基础上,设置了六部,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离。三省六部制体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隋朝时期选官制度采取科举考试的形式,用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度,唐宋元时期科举制度制度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把选拔人才的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打击了贵族势力,科举制度制度是中国古代底层民众做官唯一途径,体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安史之乱后,地方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导致唐朝的衰落,藩镇割据破坏了中央集权。这种分裂割据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结束后,北宋完成统一。唐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唐代的长安洛阳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商业中心,尤其是长安开始成为国际性大都会。唐代都城长安设有东西二市,商业经营固定在市中,商业经营在时间和空间都有限制,唐中期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经营开始突破市坊界限,唐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草市和夜市。两宋时期总体特征:两宋,迈入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阶段,文明达到新高峰。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国四大发明,有三项是由宋人完成或广泛应用的;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文官政治发达,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乃至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著名思想家建构的宋代理学,代表着中国古代理论思维发展的新高度。北宋吸取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的教训,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把地方的军事,财政,行政等权力收归中央的措施:为了加强皇权,采取规定中书门下作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设三司等措施分割宰相权力。以上措施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行政效率低下,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开支,导致北宋中期以后严重的社会危机。以上措施体现了,北宋政治上分权制衡和重文轻武和重内轻外的特点。北宋的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反映了北宋商业的繁荣,同时交子的出现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在城市的格局上北宋与唐代时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在市坊分离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商业经营分散在城中,商业经营由固定经营走向分散,草市和夜市更加普遍,商品经营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彻底打破,城市中的娱乐场所也有所增多,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增加北宋的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贸易品以瓷器为主,所以丝绸之路又被称为瓷器之路两宋时期,南方的社会经济全面超过北方,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南移过程完成。这主要体现在人口分布、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等方面南方超过北方。造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江南地区长期的相对稳定是南方超过北方的最重要的社会原因,南方人口的不断增加,尤其是北方人口的经济得以大量南迁,是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中国古代文化重心的南移。北宋时期儒学家提出复兴儒学的口号,儒学思想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产生了新的学术理学,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源,而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把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地位,所以在道德上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为了得到理,程朱认为必须先格物而后致知对外探究事物,提高修养,明道德之真,心学和程朱理学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但是心学认为理存在于内心之中,而程朱理学认为理存在于外部事物,心学认为得到理只需反省内心,而不必对外探究事物。理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加强统治,强调对于君主的绝对忠诚,到后期走向极端,严重束缚的人思想。但是提倡重义轻利,强调民族气节和责任感对于提高修养,重建价值观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北宋市民文化的兴起,原因有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市民文化代表形式包括宋词、风俗画、话本。重要概念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藩镇割据二府三司制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元朝概述元朝定鼎中原,统一全国,结束了三百七十余年多个政权对峙的局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元代疆域辽阔,行省制在全国普遍实施,民族地区和边疆治理成效卓著,中央与地方、内地与边疆之间的联系空前加强。西藏地区自此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澎湖巡检司的设置标志着元政府对台湾实施有效行政管理。明清历史概述阶段特征:明太祖及其继任者在高度强化君主专制统治、完善各项制度建设的同时,在社会经济方面,实行了许多有利于农业、手工业与商业发展的措施。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逐渐发生的一些新变化,使明代自16世纪初叶开始萌动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明滋暗长的社会变迁酝酿着市民阶层意识的觉醒。以小说、戏剧和说唱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通俗文化以及学术民间化、儒学平民化的新思潮,奏响了社会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厌常喜新”的变奏序曲;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欣然接受来华传教士传播的西方文化,表现出对异型文化的开放心态。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前后历10帝,共268年,即自1644年定鼎北京至191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标,清朝历史分为前后两期。清代前期是指1840年以前的清代历史。在这近二百年期间,相继在位的皇帝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帝。从顺治元年(1644)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是清朝确立全国统治的时期。康熙二十三年至乾隆中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康熙帝拨乱反正,带领清朝走上蓬勃发展的强国之路。康、雍、乾三朝文治武功显赫,由几十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和发展,版图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综合国力位居当时世界前列。但从乾隆晚期开始,自诩“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天朝上国”盛极而衰。嘉庆至道光,是清王朝日益衰败腐朽的时期。18世纪中叶以后,闭关自守封建制度的清王朝,老态日益凸显,步履日渐蹒跚,而新兴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则强势崛起,两者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具体:明清统治者采取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军机处等措施,加强君主专制,使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主专制制度在政治经济思想对外交往等方面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与同时代世界政治发展的方向政治民主化,中国已经落后。清初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收台湾,抗击沙俄入侵等,维护了国家的主权与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的发展,使现代中国版图在17世纪18世纪中叶基本奠定。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高度繁荣发展。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玉米、铃薯、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明朝中期以后,在部分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第一大宗商品是粮食,此外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开始作为商品投入国内市场,同时伴随着国内市场的区域分工明显,区域性长途贩运发展迅速,出现地区商人群体商帮,比如晋商和徽商。明中期后,由于新航路开辟,中国与西欧有了直接海上贸易往来。大量白银先被西方殖民者从美洲掠夺到西欧,随后又通过商品贸易被交换到中国,白银大量净流入中国,白银从此成为中国普遍流通的货币,这也说明明至清前期中国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世界市场的中心之一在中国,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和闭关锁国政策,在中西贸易往来中,中国出于出超地位。明清时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市镇,代表苏州和松江。明朝的海禁政策指对外贸易官方主持下进行,严禁私人海外贸易,这是出于对16世纪后西方殖民者东来的防范,特别是对于倭寇的防范,还有受到天朝上国思想影响的原因,18世纪中期清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保留广州一口通商,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中国的对外交流,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潮流、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虽然高度发达,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抵制,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和海禁政策的阻碍,思想上农民把利润用来购置地产而非扩大再生产,使得商品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明未清初,由于政治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社会矛盾激化。商品经济发展,江南手工业者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的重要力量,理学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导致出现了一些批判传统理学思想,主张解决实际问题。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家,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重要概念明朝内阁制军机处出超入超海禁政策闭关锁国白银货币化经世致用近代史部分中国近代史概述(一)十九世纪中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随着中国的战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主权逐步丧失,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逐渐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机,反对专制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复兴成为,中国近代发展的主题。鸦片战争也使得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两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开放通商口岸,低关税等一系列特权,使得洋纱洋布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国东南沿海的传统手工业,这一地区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大量茶叶生丝作为原料出口,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同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快。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运动中清朝地方督府势力崛起,极大改变了晚清后期的政局。鸦片战争战败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魏源林则徐等人主张开始看世界,了解西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面临内忧外患,以李鸿章等人,主张在维护传统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的前下,学习西方的工业技术,发动了一场近30年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建近代民族工业,一定程度上抵制西方经济侵略,建立海军,巩固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培养人才。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但是由于只学习西方技术,但是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甲午战争失败,证明洋务运动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国门逐渐被打开,中外联系逐步增多,华夷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中国的传统华夷外交体制逐渐向近代外交体制转变。重要概念协定关税近代化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商战中国近代史概述(二)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王涛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人士主张,学习西方施行君民共治,发展民族经济,反对重农抑商政策,抵制西方经济侵略,与列强进行商战。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通过变法的手段挽救民族危机。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进步加深,维新派通过建立学堂,创办报纸等方式宣传维新思想。1898年发生的戊戌变法运动,是一场主张通过改良方式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运动,传播了民主思想,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开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廷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廷彻底沦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临内忧,清廷1901实行新政,建立商部,鼓励发展工商业,建立近代政府机构,废除科举,这些措施又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1905年清廷开始预备立宪,但是其实质是加强集权,也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的崩溃。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新政期间设立商部,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带动实业救国的高潮。1894年兴中会的建立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兴起。1905年同盟会成立,明确提出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现共同富裕的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传播了民主思想,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也使社会风俗发生变化。重要概念实业救国三民主义中国近代史概述(三)1912年3月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防止袁世凯破坏共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第一部宪法,有利于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共和名存实亡,为了反对袁世凯等人破坏共和制的倒行逆施行为,孙中山进行了一系列维护共和的斗争,这些斗争都以失败告终。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面粉和纺织等轻工业中,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得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共成立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基础。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的思想,培养了国民的民主和爱国意识,有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后期受到十月革命影响,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重要概念民主科学新民主主义革命概述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合理要求,导致一场目的为挽救民族危机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中国的爆发,标志民众的爱国意识觉醒,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提出党的奋斗目标,到城市中去,发动工人,开展工人运动。1922年召开中共二大,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一系列工人运动失败后,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会上提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开始,国共第一次合作推动工农运动的发展,1926年-1927年进行的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国共十年对峙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失败的教训,发动南昌起义,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1927年后中共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发动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总结出符合中国国情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31年在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宪法》,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纠正了左倾错误,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全民族抗战时期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积极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进行。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开始。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四次会战抵抗日军。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失败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此后,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此时敌后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投降。抗战胜利是中国自近代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极大增大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胜利和牺牲,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高,战后加入联合国,台湾回归祖国。解放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中共积极争取和平民主,参加1945年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初的政协会议,分别签订《双十协定》和《国内和平协定》,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否定国民党一党独裁,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军先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先后粉碎国民党全面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发动战略反攻。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国共在北平进行谈判,由于南京国民政府拒绝接受《国内和平决定》,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大陆统治,取得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随着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共逐渐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中。重要概念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中国部分过渡时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筹备建立新中国,召开新政协,会议规定由新政协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颁布《共同纲领》为临时宪法,起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颁布宪法,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确认人大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政协制度为根本和基本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政治上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完成。新中国成立后,经济面临奔溃,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施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平抑物价,改善人民生活,到1952年基本完成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1953年依据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巩固了国防。同时通过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经济道路和公私合营等手段,完成了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改造,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也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正式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中共召开八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生产力和建设先进工业国的总任务。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和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平均主义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在1959-1961年出现了严重困难。随后60年代初,党提出八字调整方针,恢复国民经济,65年恢复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建国初期,面对帝国主义对于新中国的敌对措施,新中国提出独立自主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同时与苏联在内的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0年与苏联结盟,这些有助于打破帝国主义封锁,恢复和发展经济。为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打破帝国主义封锁,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的舞台。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尼万隆召开,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提高中国在亚非国家的地位,会后出现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建交高潮。文革时期的外交60年代末70年初,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由敌对走向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正式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交。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许多西方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外交僵局被打破,外交出现了新局面,中国迎来了同西方国家建交的高潮,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西方的外交格局,中国外交由单边外交逐渐走向多边外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建设1978年五月《光明日报》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界展开了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为了保障经济健身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发展民主法治建设,为此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推动了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到2010年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法制建设趋于体系化、制度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1998年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了基层民主。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全国农村开始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民在经营和分配有了自主权,调动了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在所有制上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体制上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深圳等城市,发表一系列谈话,强调加快改革的步伐,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借鉴外国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引进先进技术和吸引资金,发展对外贸易,中国1980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1992年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的结束,两极格局的瓦解,国际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经济上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我国改革开放发展需要和平的周边环境。于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变为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合作共赢的主张,建立和发展多边外交。重要概念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求同存异真理问题标准讨论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制一边倒政策世界史部分雅典民主概述在公元前8到6世纪,在希腊地区形成了众多城邦,这些城邦具有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有利于城邦直接民主制度形成。城邦中的具有一定财产,祖籍本城邦的成年男子,具有公民资格,享有一定政治权利。这些公民构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主体和基础。梭伦改革创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和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陪审法庭,打破了就贵族垄断政权和司法的局面,废除债务奴隶制,巩固民主政治的主体。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五百人议事会取代四百人议事会,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进一步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使得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确立伯利克里改革采取发放津贴等措施促进公民积极参政,使得民主政治在雅典达到顶峰。雅典三次民主改革通过机构改革,不断扩大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打击贵族势力,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理念对于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雅典民主制度的繁荣,带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带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但是雅典民主的实质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制度,与近代的代议制民主有本质区别,享有公民权利的公民人数很少,只注重公民参与权,不注重精英的决策权,缺乏法律的约束,轮流坐庄,忽视了参政人员的素质问题。罗马法概述罗马共和国初期,贵族垄断司法大全,国内只有习惯法,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激化社会矛盾,后来由于平民斗争,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诞生,使得量刑审判有法可依,客观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也维护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随着罗马共和国的不断扩张,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民法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从共和国末期,万民法开始形成,到了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已经成为适用于整个罗马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的法律。东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罗马法巩固了罗马的统治,调解了公民之间的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罗马法提倡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及天赋人权的自然法原则,对于近代西方法律的产生与发展,及西方近代社会的发展重要影响。文艺复兴概述14到15世纪,意大利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追求现世的快乐与享受,这与教会主张的禁欲主义格格不入,同时意大利地区保留许多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经典,所以一场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义,实际上宣传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以宗教为题材,以文学艺术作品为工具,宣传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提倡个性解放,反对人性的束缚,提倡科学理性思考,鼓励发财冒险等,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人把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近代欧洲文学艺术教育的发展,推动新航路的开辟。重要概念人文主义宗教改革概述1517年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标志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得救只与信仰有关,与行为无关,每个读懂圣经的人,都有权利自己解释圣经,最好高权威来自于圣经和上帝,不是教会,认为人应该有信仰中的自由,还主张王权高于教权,简化宗教仪式,马丁路德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德意志民主语言的传播。宗教改革运动是一场遍及欧洲的社会运动,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有利民族国家的形成。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15至16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货币需求量增大,而且传统的东西方陆上贸易路线被奥斯曼土耳其占据,这一切使得欧洲人必须开辟的新贸易路线,而地理与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则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客观的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逐渐由分裂走向整体,促进了各大洲人口和物种的交流频繁,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国家,西欧国家崛起,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西欧早期殖民活动开始,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于16至17世纪称雄于海上,占据欧洲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成为世界殖民帝国,18世纪英国成为日不落大帝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原始资本积累)和原料,广阔的市场,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生,但是对于殖民地国家却是灾难。重要历史概念价格革命原始资本积累世界市场英国民主制度的确立英国1215年《自由大宪章》的颁布,限制国王征税的权力,说明英国历史上有限制王权的传统。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入议会,斯图亚特王朝进行专制统治,与议会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增加,导致1640年革命爆发,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国王的专制统治,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使国家的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该法案的颁布促进了英国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其中体现的分权制衡思想,深深影响了启蒙运动的产生。18世纪中期,英国责任内阁制的逐渐形成,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首相掌握实权,国王真正统而不治,远离国家的权力中心。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力,1832英国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获得了更多权力,推动英国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1969年英国基本实现普选,经过300多年的发展,民主制度最终在英国确立。启蒙运动17至18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受到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英国《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的思想影响,一场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运动的先后在英国和法国发生。启蒙学家,以理性主义为核心和衡量一切的原则,主张独立思考,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反对一切特权,主张独立思考,反对迷信愚昧,主张社会契约,反对君权神授,主张分权制衡,法治,反对君主专制。启蒙运动在全世界传播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普世价值,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两场战争后《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及文件都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还影响了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启蒙运动的影响是世界范围内的。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1756至1763年七年英法战争后,英国加大了对于北美殖民地的侵略,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推动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1775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独立宣言》颁布,标志着美国的建立,同时也体现了启蒙运动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主张。1783年英国与美国签订《巴黎和约》,北美独立战争结束。美国建立初期是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不利于美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为此制定了《1787年宪法》,1789年,新宪法生效,随后经选举产生了美国第一届国会和总统。华盛顿当选总统,组建了美国联邦政府《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在维护中央政府权威下,地方有一定自治权。同时为了防止独裁专制的出现,政府内部实行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相互独立的三权分立体制。《1787年宪法》是第一部实践了三权分立的成文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同时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为美国的发展和崛起提供了保障,但是没有保证妇女黑人的权利,有一定局限性。法国民主制度确立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等级森严,第一二等级与第三等级严重对立,社会矛盾激化,君主专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直接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群众攻陷巴士底狱,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统治,建立君主立宪统治,颁布《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运动天赋人权等主张。1804年拿破仑建立第一帝国,颁布《民法典》,确立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拿破仑发动对外战争,横扫欧洲巩固了大革命成果,冲击了欧洲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启蒙思想,但是对外侵略扩张,远征俄国失败。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制以微弱优势战胜君主制,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工业革命概述1689年英国首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发生提供了制度保证,广阔的殖民地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圈地运动则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由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要求改进生产技术,所以从18世纪中期开始一场以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主张自由贸易,不断扩大海外市场。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表现在推动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工业城市兴起,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自由放任的阶段。交通运输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殖民扩张进一步加剧,亚非拉国家沦为欧美各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工业革命促使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及民族统一运动的兴起,例如英国1832的议会改革,美国两党制的最终确立,法国共和制政体的最终确立。民族主义兴起,促进了德意志意大利相继完成统一。工业革命使得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产生,矛盾逐渐激化,工人运动兴起,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立法工作。为了指导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政治上仍然是君主专制体制,(社会矛盾尖锐,俄国参加一战后,经济遭受致命打击,工业减产,农业萎缩,交通运输困难。激化社会矛盾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革命过程中,首都彼得格勒的士兵和工人建立了新政权工农代表苏维埃,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实权。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将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一切政权归无产阶级,七月爆发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1917年11月7号,彼得格勒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次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革命的成功,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为俄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在中国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进攻苏维埃政权,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所以1918年开始,为了国内外战需要和通过该政策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苏(俄)于1918年开始在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统一的战时经济,把仅有的资源,设备和物资集中起来,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但是战争胜利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经济发展,导致严重的社会危机。国内战争胜利后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为危机,所以苏俄于1921年3月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缓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严重危机,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1922年苏联正式成立,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逐渐确立,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正式确立。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在经济表现为,在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经济结构上,因为国防的需要,必须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以牺牲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样使苏联迅速完成工业化,但同时使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农业上实行农业集体化,把小农经济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为重工业积累资金,导致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使粮食产量严重下降,苏联逐渐由粮食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不同于市场经济的指性计划经济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在经济上迅速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该模式被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该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阻碍经济发展,苏联被迫改革。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制约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于1953年进行改革重点是农业,大量垦荒和种植玉米,改革在一定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64年改革失败。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改革,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改革前期经济增长,综合国力增强,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后期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失败。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承认市场的作用,用市场管理代替行政命令,允许市场经济存在,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收效不大,改革转向政治领域实行多党制,政治多元化,用“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最终导致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的三次改革都从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是都没有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特别是没有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概述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大量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失业率激增,游行示威不断,社会动荡,法西斯势力兴起,经济危机迅速从美国扩展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破坏大,经济危机为引发了一系列货币战,关税战,贸易战,各国竞相提高关税,实施货币贬值,刺激出口,减少进口,使世界贸易总额缩减了三分之二,国际关系紧张。二战后各国吸收大危机的教训,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协定,使世界经济发展体系化制度化。对经济危机,胡佛总统坚持自由放任政策,采取有限干预措施,使局势进一步恶化。罗斯福上台后,首先解决金融问题,颁布《紧急银行法》整顿金融:银行休业整顿,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利,管制证券业,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颁布《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鼓励农民减产,给予减产农户补贴;大量销毁农产品,使价格稳定,制定《工业复兴计划》,加强对工业的指导,企业的公平经营,抑制了盲目生产;,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调整劳动关系,提高工人待遇,规定工人工作时间,规定缓解业主和工人的矛盾,稳定社会。加强社会救济;成立联邦救济署,发救济金;实行以工代赈,大量兴办公共建设,保障就业,刺激消费,维护民生,稳定社会;为老、残、幼提供救济。对战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建立起了示范作用。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部调整。新政缓解了危机的破坏,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时代,进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945年二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进行的多次讨论后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划分政治版图与势力范围,此体系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奠定二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二战胜利后,美苏因为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的矛盾,由联合走向对抗。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了除直接武装对抗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冷战”还有政治的、经济的、心理的和文化宗教的各种行动。其主要目的是遏止社会主义,稳定西欧服务于建立美国在全球的霸权。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冷战”开始的标志,美国为了达到扶植西欧恢复经济,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于1947年开始施行马歇尔计划。为了对抗马歇尔计划,苏联于1949年成立经互会组织。二战后德国被分区占领,1949年柏林危机后,德国正式分裂东西德,联邦德国属于资本主义阵营,民主德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欧洲冷战对峙的经济、政治和地理界线基本落定。1961年柏林墙正式建立。1949年美、英、法等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约组织,是反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军事政治集团。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英语 含答案
- 如何规划部门发展图文
- 专利转让协议
- 影视制作材料招投标文件
- 展览馆绿化工程施工合同样本
- 设立分公司短期合作协议
- 市场营销策略建议管理规定
- 消防应急油罐车租赁服务合同
- 生态修复草坪施工协议
- 公园绿化建设项目合同协议书
-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300字
- 教育部《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专题培训
- 11.20世界慢阻肺日认识你的肺功能预防控制和消除慢阻肺课件
- 大学美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宁波大学
- 法律逻辑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教育科研中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结果即成果的理解
- 基于隐性资产的企业价值管理研究
- 二期工程通水验收报告(定稿)
- 电气防火与防爆
- 《汽车电子商务》课程教案
- 光伏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