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选择题50题)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统编版)(解析版)_第1页
(高频选择题50题)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统编版)(解析版)_第2页
(高频选择题50题)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统编版)(解析版)_第3页
(高频选择题50题)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统编版)(解析版)_第4页
(高频选择题50题)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统编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精选高频考题50题·选择题考点概览考点01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考点02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考点03戊戌变法考点04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1.(23-24八年级上·安徽合肥·期末)“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这场革命”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运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引进西方的技术,开展了洋务运动。同时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重用汉族地主,提升了汉族地主官僚的地位,因此“这场革命”是太平天国运动,A项正确;辛亥革命是要推翻清王朝,而在这之前,清政府已经学习西方的技术与制度,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之前清政府已经开始学习西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引发学习西方的事件,而洋务运动是该事件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2.(23-24八年级上·福建泉州·期末)1871年,曾国藩上折朝廷:“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这说明曾国藩主张派遣幼童出洋留学的目的是(

)A.改革军政 B.兴办船政 C.自强求富 D.发展教育【答案】C【解析】据材料“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可知,曾国藩试图通过选派留学生的方式培养新式人才(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最终达到其自强求富的目的,C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曾国藩主张派遣幼童出洋留学的目的是自强求富,不是为了改革军政,排除A项;材料主旨反映曾国藩主张派遣幼童出洋留学的目的是自强求富,“兴办船政”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旨反映曾国藩主张派遣幼童出洋留学的目的是自强求富,材料中没有体现其目的要“发展教育”,排除D项。故选C项。3.(23-24八年级上·贵州六盘水·期末)下图是史明智同学在学习了中国近代史某一课后绘制的漫画。下列人物哪一个不是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代表人物(

)A.奕䜣 B.曾国藩 C.张之洞 D.左宝贵【答案】D【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漫画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洋务运动。为了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掀起了一场所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左宝贵在平壤战役(甲午中日战争)牺牲,与洋务运动无关,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奕䜣、曾国藩、张之洞都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4.(23-24八年级上·四川眉山·期末)张之洞认为:“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据此可知,他主张(

)A.加强集权 B.教育救国 C.发展海军 D.实业救国【答案】B【解析】据题干“国之智者,势虽弱,敌不能灭其国;民之智者,国虽危,人不能残其种”和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认为:“国家有智者,即使国家弱小,也不会被敌人灭亡,民族有智者,即使国家危险,也不会被敌人残杀。”也就是说,张之洞主张教育救国,B项正确;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张之洞主张教育救国,与加强集权、发展海军、实业救国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5.(23-24八年级上·云南昆明·期末)在洋务运动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有更多的关注投向了发展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追求利润的企业”的是(

)A.轮船招商局 B.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 D.安庆内军械所【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轮船招商局就属于“追求利润的企业”,A项正确;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排除BCD项。故选A项。6.(23-24八年级上·江西赣州·期末)下列企业不属于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是(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C.福州船政局 D.轮船招商局【答案】D【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兴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后期“求富”的口号下创办的民用企业,D项正确;安庆内军械所是前期创办的兵工厂,排除A项;江南制造总局是前期创办的军火工厂,排除B项;福州船政局是前期创办的制造兵船、炮舰的企业,排除C项。故选D项。7.(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末)张之洞曾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由此可见,影响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是(

)A.技术薄弱 B.思想守旧 C.资本缺乏 D.列强侵夺【答案】B【解析】根据“张之洞曾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可知材料大意是说,19世纪末,对于机器生产的了解程度,广东人可以达到十分之八九,而两江闽浙地区则只有十分之一二,河洛之北则达不到万分之一,名卿钜公也就一半左右,这充分说明思想守旧与开明与否是影响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技术薄弱、资本缺乏与列强侵夺等方面,排除ACD项。故选B项。8.(23-24八年级上·陕西渭南·期末)下列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有(

)①创办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工业③筹建新式海军

④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工业;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筹建了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按题干要求①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9.(23-24八年级上·四川眉山·期末)有学者评价洋务运动,认为“洋务运动集进步与反动于一身”。对其中的“进步”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B.沉重打击了侵略势力C.对封建统治的维护 D.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洋务运动集进步与反动于一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步”是指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民用等新式企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A项正确;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但是“沉重打击了侵略势力”说法错误,排除B项;“对封建统治的维护”不是进步之处,是其反动的一面,排除C项;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冲击了君主专制制度”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0.(23-24八年级上·四川广元·期末)有人说,洋务运动“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主张“自强”“求富”以维护封建统治C.鼓吹变法,并实行君主立宪 D.提倡“民主”“科学”,进行思想启蒙【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但是不改变封建制度,欲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B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学习西方先进制度,排除A项;维新派鼓吹变法,以实行君主立宪,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进行思想启蒙,排除D项。故选B项。11.(23-24八年级上·贵州六盘水·期末)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沿海、边疆地区遭到列强觊觎,形势严峻。其中侵略台湾的列强主要有(

)A.美、日 B.英、俄 C.英、美 D.日、俄【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80年代,侵略过我国台湾的列强有美国、日本、法国。19世纪60年代,美国派军队进攻台湾,遭到台湾人民坚决抵抗,大败而归。1874年,日本派军队进攻台湾,台湾人民据险反击,清政府也派沈葆桢率兵入台,在英、美等国“调停”下,日本勒索清政府白银50万两后从台湾撤兵。1884年底,法军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刘铭传率部抵抗,击退法军。19世纪中期以后,英国、俄国没有侵略过我国台湾。依据以上所述,美、日侵略过我国台湾,A项正确;英国、俄国没有侵略过我国台湾,BCD均包含有英国、俄国,排除BCD项。故选A项。12.(23-24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末)某班同学在复习时整理的部分教材内容(如下图),该同学复习的内容是(

)A.封建剥削 B.割地赔款 C.师夷长技 D.边疆危机【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美、日侵略台湾”“收复新疆”“中法战争”反映的是清政府面临的边疆危机,D项正确;封建剥削制度的核心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向封建领主交纳租税和服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割地赔款”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师夷长技”主张向西方学习,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3.(23-24八年级上·安徽淮北·期末)“老将稀龄更猛威,镇南关外马如飞。先士卒,出兵奇,凉山直捣凯歌归”。诗中的“老将”是(

)A.冯子材 B.左宝贵 C.邓世昌 D.左宗棠【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老将稀龄更猛威,镇南关外马如飞”,可知与镇南关大捷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80年代,在抗击法军的过程中,老将冯子材率军取得镇南关大捷,A项正确;甲午战争时期,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与题干信息“老将稀龄更猛威,镇南关外马如飞”,没有联系,排除B项;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住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在弹尽的关头,他下令朝日舰撞去,最后被鱼雷击中,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与题干信息“老将稀龄更猛威,镇南关外马如飞”,没有联系,排除C项;左宗棠收复新疆,与题干信息“老将稀龄更猛威,镇南关外马如飞”,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14.(23-24八年级上·河北邢台·期末)甲午中日战争前,《申报》发表报道:“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

)A.民族觉醒,同仇敌忾 B.盲目自信,轻视日本C.思想解放,学习西方 D.实力强大,雄霸东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过于夸大了中国实力,低估了日本甲午中日战争前盲目乐观,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族觉醒,同仇敌忾”,排除A项;虽洋务运动学习西方,但思想未解放,排除C项;“实力强大,雄霸东亚”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5.(23-24八年级上·江苏盐城·期末)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1894年,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主要说明(

)A.日本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B.清朝逐步放弃周边管辖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西欧列强无法抗衡日本【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期,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已经蓄谋已久,A项正确;题意中的内容都是日本对中国的政策与清朝逐步放弃周边管辖无关,排除B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C项;西欧列强无法抗衡日本与史实不符,也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6.(23-24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末)某同学的历史知识卡片所记要点:“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等内容。下列与此卡片内容主题最相符的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第二次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著名战役,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故与此卡片内容主题最相符的是甲午中日战争,B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天津条约》等,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排除D项。故选B项。17.(23-24八年级上·陕西西安·期末)民族英雄是指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殉国的民族英雄是(

)A.叶名琛 B.关天培 C.左宝贵 D.陈玉成【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宝贵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在平壤牡丹台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光绪帝赠太子少保衔,谥号“忠壮”,事迹付国史馆立传,C项正确;叶名琛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重要人物之一,排除A项;关天培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军,排除B项;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军事将领,排除D项。故选C项。18.(23-24八年级上·四川凉山·期末)据史料记载,慈禧每年从海军经费中腾挪三十万两用以维护颐和园,铁甲战舰化为了颐和园的山水花木。由此得出清军甲午战败的根源在于(

)A.日本发动突袭 B.清政府腐败无能 C.清军作战不英勇 D.北洋舰队战术错误【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据史料记载,慈禧每年从海军经费中腾挪三十万两用以维护颐和园,铁甲战舰化为了颐和园的山水花木”和所学可知,海军经费被挪用,说明甲午战败的根源在于清政府腐败无能。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8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B项正确;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不是战败根源,排除A项;清军作战不英勇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北洋舰队战术错误影响战争,但不是战败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19.(23-24八年级上·安徽安庆·期末)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

)A.寻求救国之路 B.反抗外来侵略C.进行民主革命 D.推翻清朝统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左宗棠收复新疆、“致远”号撞向敌舰、台湾军民誓师抗日是直接反映了反抗外来侵略,所以反抗外来侵略才是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B项正确。这些事件都没有寻求救国之路,排除A项;辛亥革命属于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排除CD项。故选B项。20.(23-24八年级上·黑龙江牡丹江·期末)“来自敌方的一发鱼雷命中了致远号,使那早已负伤累累的舰身,终于碎成了无数的片段,飞向高空,然后又迅速沉进了海底。这何尝不是清廷的悲哀,有先进的武器装备、英勇忠心的臣子又能如何,最终还是走向灭亡。”这段话描述的战役是(

)A.黄海海战 B.平壤战役C.威海卫战役 D.大连旅顺战役【答案】A【解析】据题干“来自敌方的一发鱼雷命中了致远号,使那早已负伤累累的舰身,终于碎成了无数的片段,飞向高空,然后又迅速沉进了海底”和所学知识可知,致远号是在黄海海战中被击沉的,题干所描述的战役是黄海海战,A项正确;平壤战役是陆战不是海战,排除B项;1895年1月,日军两万人在山东荣成湾登陆,偷袭威海卫炮台,并以军舰封锁东、西港口,陆上防备亦未加强,威海卫最后失守,由此可见,威海卫之战,为登陆作战,不会出现题干所述场景,排除C项;大连旅顺战役也是在陆地上发生的战役,不会出现中国军舰被击沉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21.(23-24八年级上·安徽宣城·期末)他少年时目睹西方列强军舰在中国海区横行,立志保卫家园。他在战舰受重创时,毅然下令全速撞向日军旗舰,不幸献身海疆,用生命诠释着“杀敌报国”的铮铮誓言。他是(

)A.左宗棠 B.李鸿章 C.康有为 D.邓世昌【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他在战舰受重创时,毅然下令全速撞向日军旗舰,不幸献身海疆”和所学知识可知,1894年,中日两国在黄海大东沟海面展开激战,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舰冲锋向前,不幸被敌鱼雷击中,邓世昌与全舰官兵壮烈牺牲,D项正确;左宗棠收复新疆,排除A项;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夺取了制海权之后,排除B项;康有为发起戊戌变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2.(23-24八年级上·湖南永州·期末)近代迫使中国“割让台湾”“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答案】D【解析】由题干“割让台湾”“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将台湾全岛割让给日本,并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项正确;《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A项;《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排除B项;《天津条约》不牵涉“割让台湾”等条款,排除C项。故选D项。23.(23-24八年级上·湖南怀化·期末)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查找到的一张图片,此图片表明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其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答案】A【解析】据题干“时局图”“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当时正忙于美西战争。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A项正确;当时英国势力范围在长江流域,排除B项;当时德国势力范围在山东半岛,排除C项;当时法国势力范围在广东、广西和云南等,排除D项。故选A项。24.(23-24八年级上·福建福州·期末)下图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开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它反映出西方列强的侵华特点是(

)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图A.由内地扩大到沿海地区 B.由沿海地区深入到内地C.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D.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时开放的通商口岸只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深入到了九江、汉口,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侵略势力进一步向内地延伸,B项正确;从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迫开放的地区已经涉及内地,外国侵略势力也深入到内地,排除A项;在近代,在外国侵略势力的强迫下,中国被迫开放沿海地区,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不断深入,中国内地也被迫开放,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表述错误,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建、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这五处通商口岸在东南沿海,位于东南沿海地区的表述不够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25.(23-24八年级上·山东济南·期末)下表中内容摘自中国近代学者梁启超所撰某部作品,根据陈列的部分章节目录可判断出(

)A.该作品的写作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B.该作品的写作背景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作品名为《瓜分危言》D.作品名为《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清帝国之乱: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之役》【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中目录部分可知,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因此该作品名为《瓜分危言》,C项正确;该作品的写作背景应该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AB项;该作品由于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战败,引起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6.(23-24八年级上·湖北恩施·期末)日本人从甲午战争中攫取了高达35836万日元(合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同时,还获得了广大的领土和市场。日本真正的工业化是从甲午战后用中国的巨额赔款来进行的。材料强调了(

)A.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工业化进程影响巨大B.甲午中日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经济负担C.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D.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答案】A【解析】材料中指出,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获得巨额赔款,这成为日本工业化的巨额资金,日本还获得了广大的领土和市场,这反映出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极大地推动了日本工业化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内容与加重中国人民负担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涉及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并未涉及对中国半殖民地程度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方式的变化,比如投资设厂,排除D项。故选A项。戊戌变法27.(23-24八年级上·湖南怀化·期末)1895年春,有一群举人在北京参加会试,他们可能会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戊戌变法 C.慈禧发动政变 D.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答案】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将目睹到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A项正确;戊戌变法、慈禧发动政变都发生在1898年,排除BC项;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是在19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28.(23-24八年级上·山东潍坊·期末)陈旭麓指出:甲午战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群体意义的觉醒”主要表现为(

)A.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 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广大人民群众奋起反抗 D.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答案】D【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D项正确;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是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原因,排除A项;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是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原因,排除B项;广大人民群众奋起反抗是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表现,但不是主要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29.(23-24八年级上·四川达州·期末)下图为1895年《点石斋画报》上刊登的“公车上书”情景示意图。这一事件(

)A.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 B.宣告了“戊戌变法”的失败C.推动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D.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的“公车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861年1月20日(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清廷批准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排除A项;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为标志戊戌变法失败,排除B项;“公车上书”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0.(23-24八年级上·广东中山·期末)“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中国所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材料中“自省与重组”是指(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中国所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日本人的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重。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百日维新),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B项正确;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前,排除A项;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排除C项;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爆发时,清政府已经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31.(23-24八年级上·河北保定·期末)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危亡。于是,________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________”中最合适填入的是(

)A.创办军事工业 B.谋求制度变革C.培养国民人格 D.进行国民革命【答案】B【解析】据题干“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危亡。于是,谋求制度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中国人率先进行的尝试是戊戌变法,B项正确;创办军事工业是洋务运动的内容,而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已经破产,排除A项;培养国民人格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进行国民革命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2.(23-24八年级上·江西赣州·期末)“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

)A.维新派创办《国文报》 B.中国同盟会的成立C.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D.强学会的成立【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定国是诏》的颁布是在维新派的鼓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本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国文报》是严复为主编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办的,本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国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政党,不符合“百日维新”题意,排除B项;1895年11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成立上海强学会,拟定章程,说明"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以通声气,聚图书,讲专门,成人才,成"圣教",与题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33.(23-24八年级上·广东茂名·期末)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其中在文教方面“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据此,清政府在百日维新期间决定创办(

)A.清华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南洋公学 D.北洋西学堂【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B项正确;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排除A项;南洋公学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排除C项;北洋西学堂于1895年在天津创办,排除D项。故选B项。34.(23-24八年级上·重庆长寿·期末)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里的“变”指的是(

)A.学习日本 B.变法图强 C.废除八股 D.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维新变法运动中,梁启超主张“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后来在这一思想影响下,进行了戊戌变法,企图变法图强,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直接表明戊戌变法学习日本,排除A项;1905年,清政府废除八股,此时的戊戌变法已经失败,排除C项;戊戌变法主要是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变法图强,而不是进行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B项。35.(23-24八年级上·吉林·期末)下列人物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是(

)A.琦善 B.曾国藩 C.林则徐 D.严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时期,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D项正确;琦善是鸦片战争时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排除A项;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林则徐进行了虎门销烟,排除C项。故选D项。36.(23-24八年级上·河北沧州·期末)《变法通议》是梁启超阐述维新变法理论的主要著作。书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说要…(

)A.培养人才 B.改变官制 C.废除科举 D.开办学【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变法之本,在育人才,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材料说明梁启超认为变法在于培养人才,人才的培养在于建立新式学校,新式学校的创建,在于改变科举制度,而这一切都要改变,在于国家的政治制度要改变,因此梁启超认为维新变法最重要的是改变官制,B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要变革政治制度,培养人才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要变革政治制度,不是废除科举,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要推行维新变法从根本上要变革政治制度,开办学校主要是为了培养人才,排除D项。故选B项。37.(23-24八年级上·北京海淀·期末)一位同学分类梳理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其中①处应填(

)A.关天培 B.康有为 C.陈独秀 D.张学良【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多名,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称为“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进行了戊戌变法。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人被捕牺牲,故①处应是康有为,B项正确;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战死,排除A项;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张学良的主要事迹有东北易帜、西安事变促蒋抗日,排除D项。故选B项。38.(23-24八年级上·山西晋城·期末)“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为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

)A.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B.推动了思想启蒙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创办京师大学堂【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传播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B项正确;百日维新没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创办京师大学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属于一项具体的措施,而不是评价百日维新成功之处的原因所在,排除D项。故选B项。39.(23-24八年级上·陕西商洛·期末)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材料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派急于求成 B.光绪皇帝没有实权 C.顽固派势力强大 D.缺乏广泛群众基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根据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急于求成。A项正确;光绪帝没有实权与材料强调的“缺乏工作经验”的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戊戌变法“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的内容,排除C项;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40.(23-24八年级上·河北沧州·期末)如图中殉难的历史人物所参加的运动(

)谭嗣同殉难图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道路 B.颁布了废除科举制度的诏令C.裁撤冗官冗员,严禁人民上书言事 D.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谭嗣同殉难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是是戊戌变法。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废除八股,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D项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探索道路,排除A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排除B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人民上书言事,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41.(23-24八年级上·四川眉山·期末)中国近代某事件使外国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该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戊戌变法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不得不改变侵华策略,实行以华治华,C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改变列强瓜分中国的策略,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国内改良运动没有开展同列强的战斗,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42.(23-24八年级上·江西赣州·期末)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在义和团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民主”和“科学”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扶清灭洋”【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在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清政府腐败无能,中日甲午海战失败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发动反对外来势力,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时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以保家卫国,“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灭洋"指抵抗乃至消灭列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D项正确;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排除B项;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排除C项。故选D项。43.(23-24八年级上·重庆沙坪坝·期末)“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仨月遍地红”,19世纪末中国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山东地区富有革命传统 B.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加剧C.清政府腐朽的专制统治 D.清政府对义和团实行招抚【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仨月遍地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运动爆发了,B项正确;山东地区富有革命传统、清政府腐朽的专制统治,不是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排除AC项;清政府对义和团实行招抚与义和团运动兴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4.(23-24八年级上·辽宁铁岭·期末)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等,表达了义和团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但也反映出他们(

)A.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B.明显的爱国性质C.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 D.明显的迷信色彩【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捣毁教堂、拆毁铁道、砍断电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落后性。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一直,但义和团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爱国性质,排除B项;“扶清”体现出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迷信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45.(23-24八年级上·吉林·期末)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直接目的是镇压(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拜上帝会 D.兴中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被义和团在廊坊围困,狼狈逃回天津.与此同时,集结在大沽口外的各国军舰夺取大沽炮台,天津失陷,8月中旬,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仓皇出逃,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拜上帝会是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秘密结社。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兴中会是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46.(23-24八年级上·山东济南·期末)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图时间轴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最准确的是(

)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民族工业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C.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D.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答案】A【解析】根据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时间轴所反映的历史主题最准确的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发展历程,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