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课内文言文(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一、对比阅读

阅读《短文两篇》,回答后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多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正确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辉映;晓雾将牛消散

B.夕日欲颂萎靡、衰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

C.卷无与为乐者思念;逐至承天寺于是,就

D.怀民亦未寝睡觉;月色入广窗户

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B.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晨昏冬夏四个时间段都是存在的

啊。)

C.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覆盖着水中交错的藻、存。)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与它一样奇妙的景色了。)

3.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是()

A.《答谢中书书》虽然仅有六十余字,却括古今、含四时,兼顾晨昏,给人以不同的

审美享受,如山水相映之美、缤纷的色彩美、声响的动静结合之美。

B.《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写到承天寺见到张怀民,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

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显得紧凑、简洁。

C.作者遵循“欲睡一一起行一一寻张怀民一一相与步于中庭一一绘景一一抒怀”的思

路,行文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D.《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承天寺”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作者游览在

空明澄澈、亦幻亦真、藻若交横的水边庭院,书写自己复杂微妙的心境。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

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5K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堆为屿,为噜为岩,青树翠

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畲(思念、想念)无与为乐者水尤清缈(凉)

B.季理(感到心情凄凉)寒骨乃记之而去(离开)

C.般与(互相)步于中庭怕僮(忧伤的样子)幽邃

D.但少困(清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羊(盖子)竹柏影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知其源

B.如鸣环,心乐之乃记之而去

C.全石以为底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则去学则不思则罔

6.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的微妙心境,语言朴素而含有深长的

意味。

B.柳宗元贬官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写下了

乙文。

C.乙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移步换景,抓住了小石潭的清幽、冷寂的特点来写的。

试卷第2页,共78页

D.以上甲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被贬官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因此在文章中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是完全相同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塘,为屿,为唾,为岩。青树

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日奉壹。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清澈

B.为零,为岩:不平的岩石

C.以其境过清:凄清

D.悄怆幽噂:深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岁怀民亦未寝,相与少于中庭

B.闻水声,如鸣源I环庭下即积水空明

C.如鸣琳I环,心乐之念无与为乐者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全石以为底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小石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清凉,不可以长久居住,就题字而去。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潭中的鱼儿可能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

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10.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寄情于自然山水,表达了一种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但柳宗元触景而伤感,苏

轼处困境而旷达。

B.甲文通过写形态各异的石头、参差披拂的枝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

把小石潭描绘成一幅美妙的画面。

C.乙文以“但少闲人”的感慨做结尾,隐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旷达的

人生态度等复杂微妙的心境。

D.甲文画线句通过鱼的影子来突显阳光的明媚美好;乙文画线句子通过写竹柏的影子

来表现月色的澄澈透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目,域民不以封疆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B.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至.至:到达。

试卷第4页,共78页

D.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画山不加增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臣以王吏之攻宋

C.寡助之至杜少府书任蜀州

D.困千心衡于虑搜于国中

1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

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

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C.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

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D.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却没有敌对的国家和

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1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

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

和”的实质。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最后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C.这两则短文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第二则从个人

事例说起。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言文阅读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

人疾之如蹄敌,恶之如鹉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求益:求得长进。②凌忽:凌,欺侮;忽,轻视。③同列:同辈。④疾之:怨

恨他。⑤鹏枭(chlxia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

1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孙叔敖举于海(举:被举用,被选拔)

B.才其筋骨,饿其体肤(劳:劳动)

C.■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力口)

D.凌忽长者,轻慢同列(慢:怠慢)

1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发于吠亩之中

A.恶之如鸥枭

B.辍耕本垄上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醉翁之意不在酒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B.(甲)文中,孟子通过历史人物的事例阐述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

C.(甲)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没有法家拂士,没有敌国外患,国家就兴盛了。

D.(乙)文中,作者批评了那些有一点学问就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求学者。

18.对(乙)文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B.像这样因为学问而损害自己,还不如没有学问。

C.既然自己把学问给损害了,还不如没有学问。

D.既然这样用学习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去学习。

对比阅读

(甲)愚公移山(节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

试卷第6页,共78页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目:“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身,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

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豉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

能如是乎?”叟目:“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

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

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目:“晚生知罪矣。”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

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子不语》)

(注)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耳九十目焉置土石

C.跳往助考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件陷入尺仔

2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塞誉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烤(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

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

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

谨慎,戒骄戒躁。

(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环,心乐之。伐竹取

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峨,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文)泰定①元年冬,予与客张子约、陈叔夏复来雁山,从两家僮。冬日妍^②,

黄叶布地。

客行望见山北口立石,髡③然如浮屠氏久时落日正射东南山,山气尽紫。鸟相呼如

归人,入宿石梁。石梁拔地起,上如大梯,倚屋檐端;下入空洞,中可容千人;地上石

脚空嵌⑤,类腐木根。檐端有小树长尺许,倒挂绝壁上,叶着霜正红,绝可爱。梁下有

寺,寺僧具煮茶酷酒,客主俱醉。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风吹橡栗堕瓦上,转射岩

下小屋,从飙⑥中出,击地上积叶,铿钱⑦宛转,殆非世间金石音。灯下相顾,苍然无语。

夜将半,设两榻对卧,子约沾醉®,比晓,犹呼其门生,不知岩下宿也。

(李孝光《五峰集》)

(注释)①泰定: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年号。②妍暖和。③髡:古代剃去男

子头发的刑罚。④浮屠氏:和尚,今译“佛陀”。⑤空嵌:孔窍玲珑剔透的样子。⑥辄:

瓦沟。⑦铿镣:这里指橡栗落在积叶上的声音。⑧沾醉:大醉。

2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尤清洌尤:格外

B.4折蛇行斗:像北斗星

C.承可爱绝:绝对

D.匕匕晓,犹呼其门生比:等到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

B.丛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丛者

C.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试卷第8页,共78页

D.潭中鱼可百许头檐端有小树长尺许

24.下列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往来翕忽”从侧面描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B.(乙)文除了描写“景美”之外,还写到了子约的醉态,表现了人的性情之美。

C.(甲)文按“发现小潭一一潭中景物一一小潭源流一一潭中气氛”的思路写景;(乙)

文交代了空间的变化,但主要采用的是时间顺序。

D.(甲)文动静结合,画线句将石潭静景展露无遗,富有色彩美、谐调美。(乙)文形

象生动,画线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橡栗落地“三级跳”的过程,妙趣横生。

二、文言文阅读

根据《三峡》回答问题

2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隐瞒)B.良多趣味(确实)

C.绝多爆生怪柏(山峰)D.哀转久绝(消失)

26.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可以调素琴

27.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蹴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8.选择下列加点词解释有错的一项()

A.略无网处(同“缺”,空隙、缺口)B.回清倒影(清澈)

C.虽乘奔御风(飞奔的马)D.林寒涧肃(肃杀,凄寒)

29.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自三峡七百里中目非亭午夜分

B.沿溯阻承哀转久箪

C.蒙辞以军中多务以刀劈儿狼首

D.春冬之时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翻译成汉代汉语正确的是()

A.如果不是中午或夜晚时分站在亭子上,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B.自从不在中午和晚上时分,就没有看见过太阳和月亮。

C.如果不是在中午或晚上,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D.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31.选择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

“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B.文章用“寒”“肃”“哀”等词,写出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清幽秀丽之美。

C.本文句式骈散相间,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语言精致、洗炼,充满生

气。

D.在文章的节奏上,本文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

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

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中学教育集团八年级⑴班开展了以“生活因阅读而精彩”为主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

你参与,完成下面任务:

3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夕日欲飙(tui)飞淋其间(su)

B.互相轩津(miao)牧人聚犊(dd)返

C.行拂(⑹乱其所为。«(gou)弓弩

试卷第10页,共78页

D.箕奇(b&i)运于渤海之尾。学诗谩(mAn)有惊人句

33.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晓雾将最。歇:消散。略无阚处。阙:同“缺”,缺口

B.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互相甘承。.轩邈:往高处远处伸展

C.登本其身。空乏:使(资财)缺乏浮欲不胜簪。浑:简直

D.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军:军队。耳焉置土石。且:况且

3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隔,不能通航。(《三峡》)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就像飞奔的骏马。(《与朱元思书》)

C.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就都会害怕;他们安定下来,战争就会停息,天下太平。(《富

贵不能淫》)

D.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北面,没有山冈阻隔了。(《愚公移山》)

35.下列对古诗文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在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

思家忧国的深挚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时刻关心,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B.《周亚夫军细柳》中“上自劳军”是一个过渡句,由对戍边驻军概况的介绍过渡到皇

帝亲自去军队犒劳慰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通篇设喻说理,行文有气势,语言犀利,具有极强的

说服力。

D.《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个

“闲”字包含了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

闲赏月的欣喜。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琢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

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偃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

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

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

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射者中,弈者胜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B.粼然乎其间者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C.晓雾将戢歇:消散

D.五色交解辉:光彩

37.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一一花儿开放而散发出微弱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

叶茂而形成浓密的绿荫。

B.山肴野藏,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一一山上的野味,胡乱地摆放在前面,原来是

太守在宴请百姓。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一一山和水的美丽,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谈论。

D.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一傍晚太阳落山之后,潜游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38.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甲文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试卷第12页,共78页

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乙文传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志趣,体

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

B.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同是写山水,甲文用“蔚然而深秀”写

山之“秀”,用“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现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下来的气势。

乙文用“高峰入云”写山之“高”,用“清流见底”表现水清水净的特点。

C.甲乙两文体裁不同,表现的主旨也不同。甲文是一篇“记”,突出表现作者寄情山

水、排遣郁闷的心情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乙文是回复朋友的一封书信,表达

的是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自信。

D.甲乙两文都具有语言凝练生动的特点。甲文的“翼然临于泉上”,栩栩如生地刻画

了亭子像鸟展翅、凌空欲飞的形状和态势。乙文的“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用笔洗练,从时空两方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绚烂与生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

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9.下列加点词解释,误的一项是()

A.丈夫之事冠:行冠礼

B.父河之命:教导,训诲

C.与民申之由:遵循

D.往之玄家女:女子

4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加回的一项是()

A.一怒画诸侯惧结友则别

B.是用得为大丈夫乎始一反常

C.以顺为正者无从致书以观

D.行天下之大道吾妻之美我者

41.下列对选文理解,退的一项是()

A.选文讨论“何谓大丈夫”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有破有立。

B.孟子善用类比来说理,选文就是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

C.“焉得”一语不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

和鄙视。

D.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从“安居而天下熄”中可

以看出。

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畲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我,无违夫子!'以顺为牛者,妾妇

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责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4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思螂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雄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B.父用之命:教导,训诲

C.必敬必球戒:告诫

D.以顺为F者正:准则,标准

43.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安居而天下熄B.往之女家

C.得志,与民由之D.威武不能屈

44.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瓜酶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是从功利的角度来定位的。

B.孟子针锋相对,用一个设问句表明了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不屑和鄙视。

C.孟子用“妾妇之道”来类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

D.文中孟子所表达的观点为人民广泛认同,后世无数仁人志士,都可视为这一观点的

践行者。

阅读《富贵不能淫》一文,回答下列小题。

①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日:“是满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

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试卷第14页,共78页

4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是常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B.往之玄家(同“汝”,你)

C.以顺为本者(准则,标准)

D.与民电之(由于)

4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父命之

B.球之日

C.独行其道

D.贫贱不能将

47.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因为他们具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

天下熄”的威力。

B.孟子“焉得”一语不仅仅是对景春所持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对公孙衍、张仪之流

的不屑和鄙视。

C.孟子用“妾妇之道”与“公孙衍、张仪”作正反对比,他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

人算不上大丈夫。

D.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

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文言文阅读

(甲)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

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

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

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丙)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

A.往之女家女:女儿B.故中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C.贤者能勿弯耳丧:丧失D.行胡乱其所为拂:违背

4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也闻之于宋君

B.以顺为正者以君为长者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入则无法家拂士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0.对画线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A.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取

得的事。

B.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

地活着。

C.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

的事。

D.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地

活着。

51.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短文都体现了孟子“性善论”的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要求人们

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B.三段短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C.甲文中所说的“大丈夫”、乙文中所说的“贤者”和丙文中所说的“是人”是同类

人,他们不畏强暴、舍生取义,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勇往直前。

D.三段短文都是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使文章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根据学习的文言课文内容,完成小题

《马说》《爱莲说》与《富贵不能淫》

试卷第16页,共78页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目:“天下无

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丙]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露

B.可爱者甚替蕃:多

C.香远军清益:利益

D.威武不能用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5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马之千里者居天下之广居

B.耳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耳九十

C.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濯清涟也不妖鸣之财不能通其意

5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A.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管理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B.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C.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挥舞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D.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

却不能沟通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5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段文字都通过某一载体发表了作者的观点。甲文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控诉,乙

文赞美了君子的高洁品质,丙文赞美了“大丈夫”的美德。

B.三段文字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甲文先叙述再议论,乙文采用对比,两文运用

了排比,议论有力,振聋发耳贰

C.三段文字都概括了描写对象的具体特征。甲文中千里马有千里之能却被埋没,乙文

中莲出淤泥而不染,丙文中的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贼不移、威武不屈服。

D.三段短文都用词精妙。甲文用“安求”表达疑问语气,写出了人才被埋没的愤懑,

乙文用“独爱”写出了作者对莲的喜爱,丙文用“淫”“移”“屈”写出了大丈夫之所

以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6.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贝V无敌国/外患者

5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休禳降于天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58.下列对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内心苦恼,坚持思考,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B.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试卷第18页,共78页

C.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振作起来。

D.内心苦恼,平衡思虑,然后表现出来。

5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运用了排比句式,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先列举实例,再依据实例讲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C.文章列举六个成功人士的事例,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表达的观点与本文的论点是一致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族的一项是()

A.舜发:于吠亩之中发:兴起,被任用

B.行拂乱其所为拂:同“弼”,辅佐

C.而后喷喻:了解、明白

D.出则无故国外患者敌:匹敌、相当

6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理回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是入朝见威王

B.必先苦基心志/安陵君基许寡人

C.画后作/一怒则诸侯惧

D.入则无法家拂士/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62.下列对选文理解■族的一项是()

A.《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是儒家“四书”之一。

B.第一段举例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下造就的”这一观点。

C.孟子散文多用排比,形成了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

D.从“国恒亡”一句可以看出,国家如有忧患就往往会走向灭亡。

文言文阅读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寒,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目:“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

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齿匕,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

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

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方七百里方:地方

B.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C.吾与汝毕力平险险:险峻的大山

D.一厝朔东厝:安放,放置

6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君之力自以为大有所益

B.告之于帝闻之于宋君()

C.面山而居而山不加增

D.操蛇之神闻之河阳之北

6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A.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

放到哪里去呢?

B.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将要把土石

放到哪里去呢?

C.用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

放到哪里去呢?

D.用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将要把土石

放到哪里去呢?

试卷第20页,共78页

6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

“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B.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

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

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

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日:“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日:“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劫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部,跳往助之。

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7.下列加点词解释存送的一项是()

A.年耳九十且:将近B.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C.固不可期彻:彻底D.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6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基如土石何必先苦甚心志B.隐土石北天子之诏

C.而山不加增成礼而去D.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69.下列对选文理解,退的一项是()

A.这则寓言讲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感动天帝,“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