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记、论、说等文言文二知识点汇编(附录24一模文言文二高频分析题汇编)_第1页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记、论、说等文言文二知识点汇编(附录24一模文言文二高频分析题汇编)_第2页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记、论、说等文言文二知识点汇编(附录24一模文言文二高频分析题汇编)_第3页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记、论、说等文言文二知识点汇编(附录24一模文言文二高频分析题汇编)_第4页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记、论、说等文言文二知识点汇编(附录24一模文言文二高频分析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文言文二之记、论、说等知识点汇总【附录24一模文言文二高频分析题汇总】文言文二的核心:记叙描写是基础,抒情议论是题旨。【考情了解】1、通常为议论性文言文。一般是作者针对某种现象或问题表明观点、阐述道理的文言文。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引子,以议论、抒情为旨归。2、说明性文言文为小众,若考查,考点类似初中说明文,说明方法、说明对象的说明特征、语言特点。3、议论性文言文:考查学生在理解文意基础上对作者所阐述观点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归纳文本要点的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鉴赏富有表现力的词句的能力;难度相对较高的文句的理解能力;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分析文本思路结构的能力。一、文体简介(一)、游记类散文“记”是记叙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①表达方式上,既可记叙、描写,也可议论、抒情,较常见的是叙议结合。②记类文常见题材有:记游(如苏轼《石钟山记》)、记亭台楼阁(如欧阳修《醉翁亭记》)、记物(如龚自珍《核舟记》)、记人记事(如归有光《项脊轩志》)、杂记等。③记类文主旨:抒情、言志、说理等,常见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事说理、叙议结合等等。2.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巧——四何四何:何人、何景、何情、何理。①梳理作者游踪,即弄清作者游览过程和顺序。②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所感、所思、所悟,即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主旨。③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在文章中圈画出何人、何景、何情、何理等内容,最终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写作意图、写作特色。游记类行文思路:通常先说明游览原因,或游地名字来源、所处位置、周围环境等,接着写游览过程,对游地进行描写,后议论,发表看法。3.游记类文本常考题型主旨概括、句段作用、句段赏析、表达方式、写作意图、写作思路、与课内比较等。u概括类题型: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准确、全面地概括文段大意。概括方法:①提取要点,判定中心句。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明的文章;②抽象说明,即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文章的观点态度;③综合归纳,即综合阐述文中的分论点。注意遵循“出乎其外,入乎其内”的原则。 u作用类题型:从内容和结构分析画线句段作用。内容:概况内容。+结构:看位置分析。(1)开头:①交待时间、地点、背景;②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③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④与下文作对比、反衬,突出后文的内容……;⑤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2)尾段:①总结全文,揭示主旨;②呼应开头,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③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④回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注意尾段引用诗歌或名句:增加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历史文化韵味;注意抒情手法或修辞的运用)(3)过渡段: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合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4)重复出现的句子:①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②照应标题;③标明文章层次,完成立意升华;④突出文章中心意象,形象化概括文章主题。u鉴赏题考查角度:(1)手法鉴赏:①结构层次:线索、层层递进或某种逻辑顺序、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②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正面、侧面描写)、抒情(直接、间接抒情)、议论、说明;③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反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以动写静、虚实相生、详写略写等。(2)语言鉴赏:①遣词造句:词语句子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整句、散句、整散结合,长句、短句,口语句、书面语句等;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对偶、反复、通感等;③语言风格:准确简练,周密详实,平实清晰,生动形象,流畅自然,清淡朴素,绮丽华美,直白率真,含蓄蕴藉,沉郁苍凉、豪迈刚劲等。u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作用:(1)角度:描写角度从感官上: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通感【修辞】从视觉上:仰视、俯视、平视、远看、近观等。从空间上:高低、远近从时间上:古今、昼夜从景物角度:形状、声音、色彩等:绘形绘色,绘声绘色。用笔的角度:正面与侧面;繁笔与简笔;白描与工笔;动静;点面;虚实等。(2)作用:a.交代游览背景(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空间);b.介绍游览的进程;c.渲染气氛;d.衬托人物心情;e.突出人物思想;f.为下文抒情、议论做铺垫/张本。u写作意图题型:文章查找类:通读全文,找出作者提到的写作缘由,尤其注意文章后几段内容;内容主旨类:概况归纳文章内容,根据文章后几段内容归纳出主旨。一般是表达作者的学术思想,教育理念,对社会的思考等。

(二)、论说类文言文1.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确论点,有可信论据,有严密论证。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论说文。2.常见文体:(1)“论”,粗略可分为“文论”、“政论”(我们常接触的)。以论证为主,有条理地阐发道理,要求善于析理。如贾谊《过秦论》。(2)“说”,从内容上看可记叙、可说明、可议论,大多一事一议,发表作者对某个现象或问题的深刻见解,通常采用托物言志、设物喻理的手法。如韩愈《师说》阐明师这种职业的道理;柳宗元《捕蛇者说》是阐明捕蛇者为什么要以捕蛇为业的道理。(3)辩:辩,判别也,带有辨别性质,多是驳论性文章,驳证某个错误论点或辩证某些事实。如柳宗元《桐叶封弟辨》。(4)原:推求本原,着重对事物的本原进行阐述。如韩愈的《原毁》。3.“论”与“说”界限很难分得那么清楚。一般而言,人物论、史论等庄重一些的内容,大都采取“论”;一些接近文学散文的“说”,常不采取论这种体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不能改为《爱莲论》。“说”的语言通常平白如话,寓意深刻;“论”的语言往往纵横捭阖,汪洋恣肆,多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雄辩的力量。内容上,“说”着眼于小处,一个社会现象,一种治学方法;“论”放眼于大处,引经据典、说古论今,对象往往是高官甚至君主。4.论说类文言文的特点:(1)政论类文言文特点: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代文人尽管总是在“入世”和“出世”的边缘地带左右徘徊,其实心中最难割舍的还是仕途政治。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所涉及的问题一般都是现实政治的反映或政治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一个王朝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往往成为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素材。他们思考和论证往事的得失,为后代的统治者提供新的治国方针,以纠前代之失。古代政论文一般的思想都是奉天法古,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等;争论的问题大多是人治和法治、德治和刑治、王道与霸道、民本主义和君主至上、尊贤和尊亲、义理和功利等。儒家思想把政治和伦理道德紧密结合,强调“为政以德”,宣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把三纲五常视为治国之本。伦理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2)文论类文言文特点古代文论就是古代文艺理论或说文学理论,即是文学批评,是专门评价文学作品的议论性文章。我国古代自有记载于书面的文学作品开始,文学评论就蔚为大观。其内容涵盖文论(画论),评论文学、绘画的文章及著作,包括各种文论、诗话,其中一些序、题跋等文言文也会涉及文论内容。特点如下:①思维方式:具有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的特点。②论证方法:多用比喻、对比,少分析性的解释。③文论范畴、概念内涵具有模糊性、多义性。较多涉及对作者的道德伦理评价,而不是单纯的艺术评价。5.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②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③对比论证: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全面地论证……观点,让人印象深刻。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⑤类比论证: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注意:比喻是两个事物特点相似,类比两种道理或关系类似。⑥归谬法:先设立对方论点是正确的;再以之为前提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得出十分明显而荒谬的结论,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增强说服力。⑦引申论证:通过对某一事物或现象,进行合乎逻辑的推导、引申而得出结论的论证方法。⑧假设论证法: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6、论说类文言文阅读技巧(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判断体裁、题材,筛选重要信息,勾画重点词句。(2)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古代论说类文章基本保持了传统的抒情写志的习惯,即先对具体事件、景物进行描写叙述,后进行抒情说理,追求具体事物事件与所抒发情志之间的某种逻辑契合。做题时,按照前后内容,读懂客观内容,辨明主观情志;并理清总分、对照、递进等层次关系,看出照应、铺垫、抑扬、烘托等结构关系;关注论证手法。(3)关注重点句子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效果。(4)注意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的观点态度。(三)、序类文言文“序”作为一种文体,可分为“书序”和“赠序”。1.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后,多介绍作家生平或写作目的,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导引。“书序”多为叙述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写在作品前面的称为“前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写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社会现象进行议论。总的来说,介绍并肯定作品内容、作者治学理念的居多。(1)写在作品前面称为“前言”:内容多样,可以说明写书目的、成书经过、书籍的结构和特色、作者情况等。(2)列在后面称“后序”或“跋”:通常是作者总结性文字,表达对写作过程的回顾、对读者的感谢以及对书籍内容进一步解释或补充。内容相对简洁,重点在于总结和反思。(3)按照作者可分“他序”和“自序”。“他序”指由他人撰写的序文。“他序”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自序”是作者作家撰写的序文。“自序”内容多说明成书过程和写作目的。(4)按不同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是议论文。2.赠序:始于唐初,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用于临别赠言,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情感,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如:《送东阳马生序》。这里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赠人以言”,内容多为长辈对晚辈、友人与友人间的临别期许、祝福、留恋、勉励、推崇、赞许之辞。古人在赠序中,除叙友谊、道别情外,还阐述主张,议论时事,咏怀抱负,劝诫德行等,有的赠序甚至是作者不平则鸣的表现。另还有“诗序”,如《<琵琶行>并序》,内容介于“书序”与“赠序”之间,多交代写作原由、诗歌内容及所兴情感等。3.“序”类文言的阅读技巧(1)速读原文,整体把握,分清是“书序”或“赠序”。(2)按文体特点,进一步把握内容。若是“书序”,看看是介绍作家生平、成书过程与写作目的和宗旨;或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写体例和作者情况等;或是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等。若是“赠序”,看看是否为勉励、推重、赞许之辞等。(3)要尊重原文,找准区间,忌张冠李戴,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4)有时作者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概括归纳,忌以偏概全。(5)有时作者观点态度表现含蓄、曲折,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四)、疏类文言文1.疏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包含三类:(1)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疏指疏通,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同时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如:“奏疏”。(2)对古书经典类的注解和对书籍注解的进一步注释。和注合称“注疏”。(3)是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如“疏文”。2.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来了解奏疏特点。(1)类比入手,亲切生动。作者要论述的是治国安民的根本大计,而进谏对象是国君。从流水、树木这些生活中常见现象入手说理,就显得亲切、生动,容易为人君所接受。同时,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通过类比,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就很有论辩力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比做“伐根”“塞源”。这样,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作者的观点也鲜明地表露出来了。(2)骈散结合,华美流畅。唐代奏疏,习惯上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3)正反论述,务尽其旨。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4)比喻排比、生动有力。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四)、赋类文言文1.赋,以铺陈扬厉的手法状物写情,讲究押韵和对仗,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1)发展演变:赋以楚辞为滥觞,出现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首次以赋名篇。其流变经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阶段。骚赋为楚辞体,体制未定,乃诗向赋之过渡,如屈原《离骚》。汉赋(古赋),篇幅较长,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多用主客问答,韵散夹杂,喜用典故难字,为赋正宗,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骈赋(俳赋),乃东汉抒情小赋于六朝之变体,多为四六言,讲究平仄押韵骈偶用典,辞藻绮丽,体格渐卑,如江淹《恨赋》《别赋》。律赋为唐宋时科举考试所用试体赋,题、字数、韵式、平仄皆有严格限制。文赋于唐宋古文运动时之散文化赋体,不刻意求对偶声律辞采典故,句式参差错落,押韵比较自由,通篇贯穿散文气息,重视清新流畅,如苏轼《赤壁赋》。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铺采摛文”,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铺陈词藻,彰显文采。主要是讲写作技巧,一方面强调文体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文体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二者相辅相成。“体物写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也包括感情。晋代陆机作《文赋》,明确地提出了诗与赋的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即,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刘勰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体“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摛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相互统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2)大致分类:它体物铺陈,讲究词采。有的借助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矛盾的心理,如《前赤壁赋》;有的借赋叙述史实,阐发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如《阿房宫赋》;还有以抒情为主,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怀,如《秋声赋》。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抒情色彩浓郁,注重词采,多用整句。(3)“辞”类似于“赋”,抒情性强,如《归去来兮辞》。(五)、其他类文言文1.表: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子向君主呈献的奏章中的一种,多为陈情论事。如《陈情表》、《出师表》。(1)古代给君王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即,“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此外还有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疏”,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2)统观众多表文,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基本特征。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如《陈情表》《出师表》等。2.书信:书信体文章,论述型可看作议论文,抒情型可看作散文。阅读书信,(1)明确是去信还是回信;(2)若是回信,内容中会提到来信中的信息,这往往是作者所要谈论的话题。(3)明确作者和收信人之间的关系。熟记一些常用语,比如尊称对方为“足下”,谦称自己为“仆”等。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发展成一种论述性文体,如《陋室铭》。4.祭文:古时祭文在内容上可分四类,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驱除邪魔,祈祷降雨。哀悼死者的祭文,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5.寓言: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文学形式。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中已有大量寓言。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6.说明文:说明类文言文,一般考查事物说明文,文意相对浅显一些。阅读时,注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科学性、文学性)。二、虚词用法归纳虚词归类1、按照句子与句子连接作用分类(连词)表并列:与、及、且、而、以、亦、载……载(一边……一边……)表承接:而、则、因、遂、乃、而后、若夫表递进: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表选择: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不……则表因果: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以表假设:如、若、苟、而、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表条件: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纵令……亦表转折:但、然、而、则、顾表取舍: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与……不如、与……宁、宁……无、宁……不2、按照在句子的位置分类(语气词)(1)句首语气词:“夫、盖、维、惟、唯”。(2)句中语气词:“盖、也、与”(3)句尾语气词:“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兮”等。3﹑按照句子语气作用分类(1)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多在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用来表示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多在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乎、与(欤)、邪、哉”(3)用来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多在句末:“也、哉、夫、兮、矣”。4、按照指代作用分类(代词)(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如“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如“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如“之、其、厥、彼”。(2)指示代词。近指,如“此、斯、之、是、兹”。远指,如“彼、夫、其”。虚指,如“某、或、莫”。(3)疑问代词。如“孰、何、奚、胡、恶、安、焉”等。5、按照修饰限制作用归类(副词)(1)表程度。表示“稍微”副词:少、稍、略等。表示“更加”副词:益、弥、愈、更、滋等。表示“非常、尤其”副词:最、极、甚、至、尤、良、绝、特、颇等。(2)表范围。表示“全、都”副词:悉、皆、咸、俱、举、凡等。表示“只、不过”副词: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顾等。(3)表时间。表示“曾经、已经”副词: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等。表示“经常、一向”副词:常、素、雅、恒、向等。表示“不久”副词:寻、旋、既而、未几、无何等。表示“正、恰好”副词:会、正、适、方、属等。(4)表语气。表示“的确、实在”副词:必、诚、信、良、固、果等。表示“大概、恐怕”副词:其、盖、殆、庶、得无、无乃、庶几等。6、按照辅助作用归类(助词)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1)结构助词。如之、者、所等。(2)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也、矣、焉、耳等。表示疑问语气:哉、乎、邪、为等。句首语气词:夫、唯、盖等。(3)音节助词。如之、其、有、言等。附录:2024高三一模各区文言文二分析题汇总【赏析题】【24黄浦一模《桃溪记》】22.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22.(3分)答案示例:画线句描写了溪水两岸春光明媚,桃花竞开的景象,并描写在雨后阳光的映照下,桃花美如红霞的景象;(1分)表现了桃树生长开花之节奏与韵律,凸显其生命力;(1分)将桃花描写得如此美丽可爱,为后文交代当地人将此溪取名“桃溪”做了铺垫。(1分)【24金山一模《游万柳堂记》】22.赏析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2.(3分)(1分)运用整散结合,整句如“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与其前后的句子构成了整散结合的句式特点,写出了万柳堂的布局和优美的景致。句式整齐中有错落,读来朗朗上口。【评分说明:指出句式特点1分,内容概括1分,表达效果1分。】【24松江一模《溯江纪源》】23.第③段连用五个“不第此也”,赏析其妙处。(4分)23.(4分)答案示例:五个“不第此也(不止于此/不只是这样)”连贯而下,承接上文对《禹贡》的误解,提出岷江和金沙江之间还有大渡河,进一步否定岷山导江的说法,又从人们对龙脉的位置错误认识,写到龙脉发于昆仑,与长江一起尽余邑。反复使用,层层推进,强调长江源头确实是在昆仑;含有作者自信、自得,不容辩驳的情感,容易使读者信服,增强说理效果。【评分说明:具体内容最高3分止,效果最高2分止。】【24青浦一模《送徐原一归昆山序》】21.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1.用假设和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徐原一他日能得到重用、名显天下的美好祝愿和信心(2分)。“成周之琬琰赤刀”“鲁之宝玉”“楚之和氏之璧”构成排比,突出表现了徐原一才能杰出、性情淳厚的特点。(2分)。(共3分,给到满分为止。)【24闵行一模《清华堂记(节选)》】23.请结合第②③段,赏析作者劝导的艺术性。(4分)23.(4分)以水清木华是因为激梗、郁薄而成为喻,说理生动形象(2分)。肯定彦受资质好,鼓励他达到清与华的境界,给人鼓舞、给人希望(2分)。运用反问句,加强劝导的殷切语气,给人催迫感(1分)。【评分标准:比喻+说理生动形象1分,比喻内容的概述1分;资质+鼓舞、希望1分;境界+鼓舞希望1分。反问+催迫1分。】【24虹口一模《大龙湫记》】20.赏析第①段画线句中“捣”字的妙处。(3分)20.(3分)答案示例:“捣”字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冲入深潭时的磅礴气势,传神地表现出大龙湫的雄劲,极富视觉冲击力,也与后文“轰然万人鼓”的听觉感受相呼应。【评分说明:答对任意3点即可,1点1分,共3分。】【24普陀一模《车窗记》《陋室铭》】22.甲文第②段画线部分对“富者”的神情动作进行了刻画,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22.刻画富人侧目讥笑、掩嘴离开的不屑情态,以富人的鄙视生动地表现出车窗的简陋,以及自己不以官位谋私而导致的落魄处境,同时也暗含对褊躁的富人的嘲讽。【24长宁一模《戆窝记》】23.以下是小宁对第①段画线句的评点,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5分)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评点:前文表意已足,此处取譬,实蛇足之笔。23.(5分)答案示例:不同意。前文多言“才智之士”的负面作用,而此处以“甘脆之味”取譬,直言国家一段时间内无才智之士的后果“未足为病”,文意有所增补。取譬有强调所论之理的作用,以寻常生活中的事物作比又有形象易懂的效果,不是多余之笔。此外,本文是为潘君居室所作的记,此处以寻常生活中的事物作比,与尾段非常契合。【评分说明:第一点2分,后两点每点3分,给到满分为止。】【行文思路、内容含义】【24杨浦一模《竹轩记》】21.第③段子张子的“笑”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对其加以分析。(3分)21.(3分)第一,愉悦之笑,笑表示此时依然愉悦,客的严辞厉色丝毫没有改变作者七年谪居的快乐心情,对质疑诘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承受力(1分);第二,无奈之笑,客只知迎合权贵,他代表着周边人的价值判断,他们是无法理解作者坚贞而清淑的人格追求的(1分);第三,至乐(自适、游心、超越)之笑,作者对于得罪秦桧而贬谪无怨无悔,坚贞而清淑的人格追求让他超越生活环境的艰难与清苦,超越同僚、朋友的诋毁与疏远,在孤独中寻找到竹与圣哲,也为能有机会直接说出竹轩之乐而笑(1分)。【24奉贤一模《又与焦弱侯》】23.第②段中的“嗛”有两种解释:(1)通“慊”,快意、满足;(2)疑是“赚”字之误,作“欺骗”解。你更倾向于哪种解释,并简述理由。(3分)23.(3分)第(1)种,作者呈现黄生试图讨好双方,皆不得罪的伎俩;与后文说“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照应,可见黄生的行为带有一定的迷惑性质,显“巧”;与前文“欺”的本质认识形成反差,凸显黄生的虚伪与无耻,传递出作者强烈的讽刺与批判之意。第(2)种,符合黄生行为的本质,与前文“欺”字照应;突出强调了他的叵测居心;【评分标准:选第(2)种,最多得2分。】【24青浦一模《送徐原一归昆山序》】23.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23.先以玉山并不产玉,提出玉山的名称可能是虚名的质疑,以此引出玉与君子关系的思考(1分),并提出其得名的原因是“寓意于君子”的猜想(1分),为下文介绍徐原一的君子表现作铺垫(1分)。最后,借“玉山之得名者,果不虚也”表达对徐原一的赞美与期待(1分),以玉山之名贯穿全文(1分)。(共5分。)【24闵行一模《清华堂记(节选)》】24.从全文看,作者“爱于彦受”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24.(4分)作者给彦受的堂命名还替他作记(1分),作者对彦受有很大的期待,给他的堂命名为“清华”,并鼓励他努力去做到清华(1分);作者告诫他目前做得还不够,担心他达不到祖上的高度(1分)。作者对彦受语气严厉(1分),这些殷勤的行为、高度的期待、深远的忧虑和严厉的语气,无不体现长辈对晚辈的切责深爱。【24崇明一模《寒光亭记》】22.有人认为本文第①②两段记叙部分与后文议论之间结合不够紧密,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及理由。(5分)22.参考示例一:我不赞同这一看法。本文第①②两段交代了寒光亭近寺而建,几经兴废历久而存,多次因人资助得以重修的过程。其中与寺庙相近的记叙,引出所谓江南山水佳者多为僧道所居的观点。作者驳斥这一观点,提出僧道所居之所以美在于其用心为公,能为人共赏,所以人们乐于献言助财,使之日臻于美。前文宦客游人游览歌咏以及多人资助重建等内容的记叙与议论呼应。可谓叙议紧密结合。参考示例二:我赞同这一观点。本文第①②两段交代了寒光亭近寺而建,几经兴废历久而存,多次因人资助得以重修的过程。并未充分展示僧人“用心之公”,未能为下文得出“用心之公私广狭关系一亭之兴废的道理”提供充分的事实依据。【评分说明:观点1分,仅有观点无分析不给分;概括叙述内容1分;概括议论内容1分;二者的联系分析2分。】【24徐汇一模《与曹操论盛孝章□》】23.为达到“欲公崇笃斯义”的目的,第③段行文在前两段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23.(5分)第①段动之以情,以知交零落、盛处困境打动曹操;第②段晓之以义,以桓公知耻之事、孔子友道之论激励曹操;第③段诱之以利,以燕君买来马骨、昭王招纳“小才”作类比,展望尊贤纳才或能招引群贤闻风而至的前景诱惑求贤若渴的曹操,以期达到劝说曹操“崇笃斯义”的目的。【评分要点:前两段分析各1分,第③段内容分析2分,结构分析1分。】【作用】【24浦东一模《拙斋记》】23.分析第③段中连用“顷者”“已而”“今”三个时间词的作用。(4分)23.(4分)作者连用时间词,先写最初见到曾节夫时,虽举止谦卑,但好像内心不安、少言寡语的样子,暗叹其不愿奔走于浮躁世道中的秉性(1分);之后作者继续观察曾公的作为,了解到其待人接物的严谨与刚正(1分)。再到如今得知曾公以拙命名自己的斋房,表达了对曾公坚守志向、不苟于浮世的赞赏(1分);时间的推进既交代了作者对曾节夫不同时期的不断了解和深入认知的变化(1分),为下文愿为曾公作记提升其仁德修养作铺垫(1分)。(答对1点得1分)【24虹口一模《大龙湫记》】22.文中多处描写了游人的举动和感受,请分析其作用。(6分)22.(6分)答案示例:①第一段中未见瀑布时通过写游人的胆战心惊来烘托水声之大,有先声夺人之效;②通过写“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的举动和神情反衬出大龙湫瀑布的声如“震霆”般的雄壮;③第二段中对人物接水、失瓶、取瓶、大笑的描写,极具生活气息,既突出了冬季大龙湫瀑布水势“乍大乍小”的特点,又渲染了悠然自得的氛围;④文章最后描写行人游兴未尽,徜徉曲径见月的场面,进一步烘托了大龙湫的诗情画意,令人回味无穷。【评分说明:答对任意3点即可,1点2分,共6分。内容空洞、表述不准确酌情扣分。】【24宝山一模《罗溪志》序》】22.分析第②段引用诗经、太公之言的作用。(3分)22.示例:用诗经的诗句说明范翊王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姜太公的话说明范君翊王对先人敬爱之情,自然会扩展到与先人相关的人与物上。体现了范翊王写作《罗溪志》内在情感(写作意图),赞扬他热爱先人、热爱故乡的孝悌之心。(3分)23.区文化局将要修订《宝山区志》,面向全区广泛搜集资料,请提供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则资料,并简述推荐理由。(5分)【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行政、经济、科技、文艺、教育、运输、环境、人口、民生等等。】23.示例:提供资料:1993年地铁一号线开通之后,又有地铁三号线、七号线、十八号线陆续开通。与此同时,既有逸仙路高架、南北高架、沪太路高架纵贯全区,又有外环高架、郊环高架横贯东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推荐理由:方便了宝山区与外区的联系,缓解了交通压力,促进了宝山经济的发展,是宝山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5分)【24崇明一模《寒光亭记》】21.第③段采用对比论证手法说理。请依据文本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分)建造者建造目的论证效果僧佛(1)(1分)(2)(3分)王侯将相满足个人享乐21.(1)与人同乐(2)通过建造者建造目的的对比,阐明僧佛者得享江南佳山水的原因,有力地论证了用心之公私广狭关系一亭之兴废的道理。【评分说明:对比中阐明原因1分;论证观点2分。】【对比阅读】【24静安一模《知足斋记》】23.《礼记·学记》主张“学,然后知不足”,本文以“知足”名斋,请评析二者主张为何不同。(4分)23.(4分)两者讨论的对象不同,观点自然不同(1分):“学,然后知不足”,讨论的是面对学习的态度,人为了增进知识和能力,要永不知足;(1分)本文的“知足”是指安于平常所处地位,返璞归真,努力做好分内之事,知足才能不辱。(1分)一是用来丰富提升自己能力,要外求;一是面对已获得的地位、成就,要内省。(1分)【24嘉定一模】24.材料一说“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材料二说“志愿永毕矣”,请结合两个材料的内容,分析君臣二人之志的异同。(4分)24.(4分)答案示例:神宗引用荀子和《诗经》里的话,可知他希望借《资治通鉴》观察先王圣人的伟大业绩,学习到治国之道,也能借鉴昏君亡国的故事吸取经验教训。(1分)司马光上书中所言表明希望通过考察历史来检视当下治理中的问题,以实现王朝的稳固统治,让天下百姓得到福祉。(1分)二人相同之处在于从前代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统治;(1分)但是神宗更着眼于君主治理,司马光还注重百姓的安居乐业。(1分)【评分说明:材料内容阐释4分,君臣之志异同2分。】【24杨浦一模《竹轩记》】22.有人认为本文对“主客问答”形式的运用,其效果不及苏轼的《前赤壁赋》,你是否赞同?请对此加以分析。(5分)22.(5分)赞同,确实不及。苏轼《前赤壁赋》以“客”的泛舟相伴、吹箫相和、怀古相问,适时而有层次地表现出苏轼月夜泛舟的舒畅,怀古伤今的悲咽,最后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客”在文中似真有其人,又似苏轼的另一个自我,似真似幻,与景情理浑然一体,艺术哲理浑然天成(3分)。而本文中的“客”从厉色诘难到唯唯应应再到神志沮丧,变化突然,就是为了让作者抒发如竹般的情志而假设的人物,显得生硬、机械。(2分)不赞同,各有特色。苏轼《前赤壁赋》以“客”的泛舟相伴、吹箫相和、怀古相问,适时而有层次地表现出苏轼月夜泛舟的舒畅,怀古伤今的悲咽,最后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客”在文中似真有其人,又似苏轼的另一个自我,似真似幻,与景情理浑然一体,艺术哲理浑然天成。(3分)而本文中的“客”是代表着与作者相对立价值观的一群人,“客”从厉色诘难到唯唯应应再到神志沮丧,变化虽然突然,却是作者故意为之,对立的“客”让作者畅快地抒发出坚贞而清淑的人格追求,完全超脱于贬谪的境遇,让对立者无可奈何。(2分)【24普陀一模《车窗记》《陋室铭》】24.甲乙两文都借写简陋的居室表达自己立身处世的追求,而又各有侧重,请加以辨析。(4分)24.两者都表现出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甲文强调作为御史,不因官位显耀而膨胀欲望,坚持清廉自守以达成心境的开阔;乙文则强调作为文人/读书人,即使怀才不遇也要保持清高的品格、清雅的追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写作意图、思想评析】【24黄浦一模《桃溪记》】23.结合作者对寻觅“幽夐之地”态度的变化,探究“桃花源”这一意象的现代价值。(4分)23.(4分)答案示例:作者因遭遇战乱,欲寻“幽夐之地”,但不相信人间真有世外桃源,于是郁郁不乐;(1分)听客人介绍了桃溪村后,虽不全信,但对其居民不知兵燹感到惊异;(1分)然后觉得天地间或许真有人迹罕至的仙境,只是自己驽钝而没有去寻觅而已;(1分)陶渊明涉足桃花源纯属偶然,“世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