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仿真模拟试卷0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吾师道也,?(韩愈《师说》)(2),破灭之道也。(苏洵《》)(3)《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之悲凉的两句是:,。【答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赂秦而力亏六国论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庸、赂、幽壑、蛟、嫠。2.按要求选择。(5分)(1)在下面文段中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乡土”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农村,______,他们依附土地,自给自足。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礼俗进行管理,______:这种管理使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A.绝大多数的中国居民居住在那里/礼是典章制度,俗是风俗习惯B.那里居住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俗是风俗习惯,礼是典章制度C.那里居住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礼是典章制度,俗是风俗习惯D.绝大多数的中国居民居住在那里/俗是风俗习惯,礼是典章制度(2)以下各项中,最适合填入语段横线处的一项是(
)某公司领导在工作会议上指出:“产品研发对于公司的意义就好比______的意义,只有做好才能让公司永葆活力,做不好就会动摇安身立命的根基。”A.水对于鱼 B.种菜对于菜农 C.学习对于学生 D.运动对于老年人【答案】(1)C(2)B【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本文段主要说明农村基层组织依靠礼俗进行管理。第一处空格,既要衔接前文的“农村”,又要衔接后文的“他们”,空格处语句只能是“那里居住了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排除AD;第二处空格,前面的“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礼俗进行管理”表明了空格处语句的顺序为“先礼后俗”,排除B。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产品研发”对于公司的意义是“安身立命的根基”;A.“水”对于鱼来说是生存的必要外在条件,不是根基。B.“种菜”对于菜农的意义也是“安身立命的根基”,两者比喻说理,道理相同。C.“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成长的条件。D.“运动”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保持健康的一个方式。故选B。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导读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江晓原①戴蒙德在本书开始设置了一个“亚力的问题”,亚力是太平洋上新几内亚岛当地的一位政治领袖,他的问题是:“为什么是白人制造出这么多货物(指现代工业制品),再运来这里?为什么我们黑人没搞出过什么名堂?”戴蒙德写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就是试图回答亚力的问题。②亚力实际上是在问:为何现代化(工业化)出现在欧洲而没有出现在新几内亚?这个问题和中国学术界比较熟悉的“韦伯(M.Weber)之问”(为何中国印度这样的东方社会没能在政治经济科学乃至艺术领域走上独立于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和“孔飞力(P.Kuhn)之问”(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国家)实际上异曲同工。在这类问题中,韦伯或孔飞力的西方中心立场是显而易见的,对此我们不必过多纠结,反倒是亚力的问法,更不容易发生这方面的问题。③而将这类问题嘲笑为“就是问梨树上为何没结出苹果”,虽然从形式上有力消解了这类问题的理论价值,但确实不如尝试正面回答这些问题更有建设性。戴蒙德就是试图从正面来回答这些问题——认真解释梨树上为何结不出苹果。④要正面回答亚力的问题,前人已经尝试过几种路径。第一种是从人种上来论证,即亚力之问中提到的“白人”和“黑人”有何不同。但这个路径直接指向种族歧视,政治上严重不正确。第二种路径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这一路径堪称源远流长,也不存在政治不正确的问题,所以戴蒙德选择了这一路径。他说如果要他用一句话来交代《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的宗旨,那就是:“各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开展,那是环境而非生物(按即人种)差异造成的。”⑤戴蒙德尝试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给出更为精细的论证,他设立了关于地理环境的四条标准:一、食物资源,包括可驯化的动物资源和可利用的植物资源。有了丰富的食物才能喂养更多的人口,才能有人力从事觅食之外的工作,从而形成文化积累。二、传播与迁徙的条件。有了传播与迁徙,文明才可能传播和交流。例如欧亚大陆显然有利于传播和迁徙,而新几内亚作为太平洋中的岛屿,传播和迁徙的条件非常不利。三、洲际传播的条件。欧亚大陆又独占优势,而美洲就比较差,澳洲就更差了(可以看成放大版的新几内亚)。四、面积和人口。必须有足够大的土地面积,和足够多的人口,文明才能高度发展。⑥按照这样四条标准操作下来,最有利于文明发生发展的地区,毫无疑问,必定在欧亚大陆的某处。事实上,戴蒙德在欧亚大陆找到了两处这样的地方。第一处是“中东肥沃新月地带”,大体上就是两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也就是古称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及其周边地区,根据现今已发现的证据,该地区确实是人类文明发达的最早地区。第二处则是中国,在戴蒙德眼中,中国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区。但是,接着问题就来了:肥沃新月地带和中国,都没有出现欧美的“现代国家”,这怎么解释呢?⑦戴蒙德对肥沃新月地带命运的解释是“先驰得点,后继无力”:“欧亚大陆西部地区几乎每一项重要的创新——驯化动植物、文字、冶金、轮子、国家等等——都是在中东肥沃新月地带发明的。”而经过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征服之后,权力中心一再西移,新月地带最终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自身却从此衰落了。⑧如果我们同意戴蒙德对新月地带命运的解释可以及格,那么他接下来最大的难题就是解释中国的命运了。戴蒙德知道,在公元1450年之前“中国是世界的技术领袖”。但到这里,戴蒙德似乎感觉“地理环境决定论”已经无能为力了,他转而求之于政治制度。他认为欧洲的分裂要优于中国的大一统,他找到的证据是:欧洲有几百位王公,所以哥伦布可以在几次碰壁后最终找到赞助人,赞助他去“发现”美洲;而大一统的中国只要政府一声令下,郑和庞大的舰队就全面停摆。所以,大一统的中国最终落后了,分裂的欧洲最终胜出了。而且戴蒙德相信,只要中国继续保持大一统,“同样的灾祸将再次重演”。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枪炮、病菌与钢铁》出版于1997年,完成于1996年,那时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否则亚力的问题就会换成“为什么是中国人制造出这么多货物再运来这里”了。在1996年,戴蒙德不可能想象到中国今天这种规模的崛起,这是我们考察戴蒙德的分析论证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历史局限。(有删改)3.解释第③段“梨树上没结出苹果”的含义。4.补写第②段“韦伯之问”与“孔飞力之问”的隐含前提。(1)(2)5.根据本文以下哪一个选项的同学可能没有读懂戴蒙德(
)A.小甲说:《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的宗旨遵循“地理环境决定论”。B.小乙说:戴蒙德认为地理环境为族群文化积累、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C.小丙说:戴蒙德认为新月地带权力中心的西移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D.小丁说:戴蒙德无法用“地理环境决定论”解释中国没有出现欧美“现代国家”的问题。6.推测以下哪一段概述不来自《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
)A.在美洲大陆上大多数掌握文字的社会并非自己独立创造了文字,而是依靠“蓝图复制”、向邻近社会借用等方式获得,但是与文字中心的距离和地理阻碍又使得美洲社会拥有文字的难度增大。B.传染病的洗礼使欧洲人具备了对这些疾病较强的抵抗力,进入美洲后,他们携带的病菌在缺乏抗原的美洲原住民中肆虐,尤其是天花病毒,在西班牙人1520年入侵时杀死了阿兹特克近一半人口,并直接杀死了称帝没多久的蒙提祖马二世。C.欧亚大陆的环境提供了更多可供驯化的食草性哺乳动物,而这类动物既可以用于食物生产,又可以作为食物来源,更可以作为粮食的运输工具。一种动植物在某一地区接受驯化之后,就会迅速在气候和环境相似的地区传播开来,当地的居民则不必重新驯化类似的野生品种,从而能够更快地发展食物生产。D.复活节岛、皮特凯恩和汉德森岛、阿纳萨兹人、玛雅人、维京人,这些社会之所以会崩溃,主要原因就是环境恶化了——当地可利用的资源耗竭了。当时那些社会中没有今天的科学技术,也没有全球化,和今天的发达国家相比,维持其社会和生活方式的能力太弱,所以早早崩溃了。7.评析本文论证思路。【答案】3.一个文明体系不可能发展出另一种文明的成果;不同的文明体系会发展出不同的成果。4.(1)理性化道路是西方化道路(2)近代式国家是西方国家5.B6.D7.首先,对比亚力之问和其他问题,由此引出《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的论题:解决人类文明发展差异的问题。接着,由两种路径比较介绍戴蒙德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提出了四条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推理出利于文明发生发展的地方在欧亚大陆,并阐释戴蒙德如何解释新月地带和中国没有出现“西方现代国家”。最后,补充说明戴蒙德对中国的解释具有历史局限性。本文抓住书本最核心的观点提出论题,归纳概括作者观点,同时兼有客观分析,思路清晰,层层推进。【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由原文“为何现代化(工业化)出现在欧洲而没有出现在新几内亚”“在这类问题中,韦伯或孔飞力的西方中心立场是显而易见的”可知,“梨树上没结出苹果”字面意思是:不同的果树结出不同的果实,不可能不同的果树长出来相同的果实。潜在的含义是:一个文明体系不可能发展出另一种文明的成果;不同的文明体系会发展出不同的成果。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1)由原文“为何中国印度这样的东方社会没能在政治经济科学乃至艺术领域走上独立于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可知,潜在意思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东方社会依然走上了西方理性化道路”,其话语的前提是“理性化道路只有一条,就是西方化道路”。(2)由原文“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国家”可知,潜在意思是“西方近代国家发展的样式就是近代化国家的样式,而中国没有发展成为西方近代国家的样式,就是没有近代化”,其话语的前提是“近代式国家是西方国家”。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戴蒙德认为地理环境为族群文化积累、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由论证结果变为既成事实。由原文“戴蒙德尝试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给出更为精细的论证,他设立了关于地理环境的四条标准:一、食物资源,包括可驯化的动物资源和可利用的植物资源。有了丰富的食物才能喂养更多的人口,才能有人力从事觅食之外的工作,从而形成文化积累。二、传播与迁徙的条件。有了传播与迁徙,文明才可能传播和交流。例如欧亚大陆显然有利于传播和迁徙,而新几内亚作为太平洋中的岛屿,传播和迁徙的条件非常不利。三、洲际传播的条件。欧亚大陆又独占优势,而美洲就比较差,澳洲就更差了(可以看成放大版的新几内亚)。四、面积和人口。必须有足够大的土地面积,和足够多的人口,文明才能高度发展”可知,原文中是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给出的论证结果,并非选项的“提供了充分条件”。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选项于文无据。原文中关于新月地带命运的解释是因为权利中心西移,而中国的命运则是由于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造成的,故原文没有关于环境和资源的问题造成文明衰落的相关论述。同时原文也无相关科学技术和全球化相关论述。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由原文“为什么是白人制造出这么多货物(指现代工业制品),再运来这里?为什么我们黑人没搞出过什么名堂”“为何中国印度这样的东方社会没能在政治经济科学乃至艺术领域走上独立于西方之外的理性化道路”“为何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国家”“各族群的历史循着不同的轨迹开展,那是环境而非生物(按即人种)差异造成的”可知,首先,对比亚力之问和其他问题,由此引出《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的论题:解决人类文明发展差异的问题。由原文“戴蒙德尝试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给出更为精细的论证,他设立了关于地理环境的四条标准”“按照这样四条标准操作下来,最有利于文明发生发展的地区,毫无疑问,必定在欧亚大陆的某处”“戴蒙德对肥沃新月地带命运的解释是‘先驰得点,后继无力’”“所以,大一统的中国最终落后了,分裂的欧洲最终胜出了。而且戴蒙德相信,只要中国继续保持大一统,‘同样的灾祸将再次重演’”可知,接着,由两种路径比较介绍戴蒙德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发展——提出了四条标准。然后,按照标准推理出利于文明发生发展的地方在欧亚大陆,并阐释戴蒙德如何解释新月地带和中国没有出现“西方现代国家”。由原文“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枪炮、病菌与钢铁》出版于1997年,完成于1996年,那时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工厂,……这是我们考察戴蒙德的分析论证时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历史局限”可知,最后,补充说明戴蒙德对中国的解释具有历史局限性。本文抓住书本最核心的观点提出论题,归纳概括作者观点,同时兼有客观分析,思路清晰,层层推进。(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8-11题。(共15分)纸上的故乡王瑢①我的家乡是太原。在北京工作那会儿,酒店里有个老客户是个久居帝都的老头,是个画家,上海人。此人好酒,尤其喜欢喝黄酒。他总是独自前来,自斟自饮,优哉游哉,但他来了也不多喝,黄酒一瓶,喝完即走。他每次点菜都十分简单,一碟油炸花生米,半份猪头肉,偶尔来份鸭脖或鸡胗。如果来的那日,恰逢是某节令,便要一例白切鸡(四分之一只),外加一盅老火靓汤。他从来不点主食。②在酒店找个角落里的位子坐定,老头从衣兜里把纸巾掏出来,筷子首尾抹个几遍,再把面前的一小片桌面来来回回仔细擦拭,然后把酒杯拿过来,热水烫过后倒半杯黄酒,等上菜的工夫,小口慢抿,一抹朗逸的微笑挂唇边。③虽说来京多年,老头一开口,仍满满的上海老味道。有相熟的老客跟他闲聊,“这大冷的天儿,上酒店不嫌烦哪您。”他只是笑笑,并不多言。④有一回,我的一个太原朋友到北京出差,恰好那老头也在,我于是特意安排他俩坐一桌,对饮总好过独自寻欢。⑤老头率先开口道,“哪里人啊?”⑥太原朋友性子直,急脾气,酒桌上讲速度。坐到一处就是兄弟,“来,走一个!”脖子一仰已经干了。五十三度老白汾。⑦上海老头微微一笑,说,“这样喝酒,我不来赛。”照旧小口慢抿,夹粒花生米慢慢嚼,还不忘帮太原朋友把酒杯倒满。⑧太原朋友跟我直撇嘴,趁其不备悄声嘀咕,“那也能叫喝酒?”眼睛里满是不屑。⑨光阴荏苒,一眨眼,我已回沪十多年。而就在上个月,我的这位太原朋友来上海出差。长久未见,甚是想念,提前订好饭店设宴款待,特意邀约几位我的上海好友作陪。席间,太原朋友想起北京那老头,他于是提议,“今天换小杯?”自问自答,“入乡随俗嘛,上海人喝酒讲究精致嘛。”一桌八个人,就数我酒量最差。几位上海朋友里面有一位,曾在东北插队七八年,酒量相当了得,于是由他来代表我尽地主之谊。举杯开场,“有朋自远方来,欢迎。”先干为敬。与太原朋友四目相对,“陪酒陪好,好事成双。”脖子一仰。“一杯两杯不尽欢,三杯过后笑开颜。”⑩我的太原朋友这晚喝得十分尽兴,喝到后来不禁有点懵圈,他盯着看我一眼,目光紧随主陪位子上的上海朋友,欲言又止似的,他踌躇犹豫,忖度再三,侧过身来附耳问我,“那哥们儿到底是哪里人?”⑪我母亲是上海人,但我常年生活学习工作在北方,上海话听是完全没问题,讲起来则稍显蹩脚。记得当年在北京,我们酒店的白案师傅是上海人,我得空就找他闲聊,温故而知新,学说上海话,以至于现在一口的“洋泾浜”。⑫那天酒过三巡,喝至兴起时我的上海朋友忽然立起,他说,“唱几句?欢迎太原朋友远道而来……”⑬大家鼓掌。⑭他唱的竟然是一首山西民歌。“三月的桃花开的艳比不上妹妹的粉脸脸粉格腾腾俊格蛋蛋咋看妹子咋好看……”⑮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望着眼前这欢腾而热烈的场面,耳畔老听见有个声音在说,“你老家哪儿的?哪儿?哪里?哪?哪?”那声音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复而又复,萦绕不歇……⑯现代化都市生活日益繁华,焚膏继晷将喧嚣白热化,然而花钱也难买到“回乡”之感。“故乡”于是只能跃然于纸上。或许忙于赶场之人,某一天忽然间吃到某一道菜,久违的滋味告诉你,这是一道家乡菜。抑或是你去看了一场年末贺岁大片,然后在摇曳不定、模糊堆叠的镜头中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⑰弹指间已逾不惑之年,离开故乡许多年的我,早已经习惯行走于路上。南来北往,脚步难歇,然而何时能“回乡”?我是指真真正正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小住一段。转念又一想,不禁踌躇难安起来——我究竟要回哪个家乡呢?是我成长生活过的太原,还是学习工作过的北京,抑或是久居于此的魔都?⑱“故乡”并非一个代名词,它无声无息却如影随形,带给我在面影模糊的人潮汹涌中安身立命的力量。纵然是早已经习惯了南去北来,一刻不停地途经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过客经此。但我永远愿意相信,一定有更美好的景物在向我招手。这样想来,紧张的神经顿时松弛下来,“故乡”回不回得去,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乡”将在我的笔下得以永生,她的鲜活与苍然都将铭刻于心,并且永远跟别人所说所唱所以为的截然迥异。还不够么?(选自2022年2月18日《文汇报》)8.本文擅长勾勒人物形象,以第⑥⑦段为例加以赏析。9.分析文中“我”的作用。10.本文选材颇具匠心,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11.结合最后三段,围绕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认识,评析其内心世界的变化。【答案】8.⑥⑦两段擅长在对比中表现不同的人物特征,笔下人物个性鲜明。通过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描写“走一个”“不来赛”,通过对上海朋友的神态描写“微微一笑”,以及一系列动作描写“脖子一仰”“小口慢抿”“慢慢嚼”(三个角度写出其中两个角度并适当举例)。既刻画了太原朋友耿直豪爽的性格,也勾勒了上海朋友精致细腻的特点。9.“我”是故事的叙述者,见证了不同的顾客对待故乡的态度,作为线索串联起文中不同人对故乡的情感;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更便于抒发自己对故乡产生的感受与思考;让远离故乡漂泊异地的感受更具真实性,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10.文中选取了“我”“老头”“太原朋友”等异乡客的生活琐事,从饮食、生活习惯等各个角度刻画人物性格,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抒发作者对故乡深厚眷恋之情。这三个人物形成异乡客的群体,“老头”是上海人,保留着上海人的习惯,却生活在北京;“太原朋友”有着典型北方人的个性,在上海的饭桌上却遇到了非典型的上海人;而“我”又是在太原长大,在北京工作,在上海定居的人……作者眼里,人人皆为异乡客,对现代人的故乡情展开了深刻地思考:现代人早已习惯了四处迁移,文化交融早就渗透进人们的内心,对故乡的眷恋,只能在回忆中,在纸上寻得。这样的选材具有普遍性,更易引发现代读者的共鸣。11.都市繁华和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了现代人对故乡情感和认识的漠然(后知后觉、难以察觉、淡忘);因辗转多地、无处扎根而导致的何处是家乡的迷茫之感;进而由实到虚,产生了何处不是故乡的释怀(释然),“故乡”成为了留在笔下和心中的独特体验。这种对故乡情感和认识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过程中的典型特征,是当下身处异地的都市人(现代人)普遍的情感,引起共鸣,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如何看待/安放乡思。【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描写人物方法的能力。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细节等正面描写,还有环境、事物、人物的侧面衬托。据此结合具体内容赏析即可。第⑥段描写太原朋友,第⑦描写上海老头,都涉及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走一个!”“这样喝酒,我不来赛。”“脖子一仰”“小口慢抿”“慢慢嚼”。上海朋友还有神态描写“微微一笑”。二者对比鲜明,前者性子直,急脾气,耿直豪爽;后者慢条斯理,精致细腻。在对比中凸显个性鲜明的不同的人物特征。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人物作用的能力。文中“我”的作用,也是第一人称的作用。从结构看,文中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看到过北京的上海人、山西人,上海的山西人,曾在东北插过队的上海人等,呈现出他们不同的有关故乡的状态,“我”作为行文线索串联起文中不同人对故乡的情感;从抒情角度分析,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因为“我”的参与其中,更利于触景生情,能自然随性地抒发自己对故乡产生的感受与思考;从表达效果看,第一人称叙事更具真实性,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代入感强,让远离故乡漂泊异地的感受更鲜活,从而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选材特点的能力。文中选取了“我”“老头”“太原朋友”等异乡客的生活琐事,人物平凡,事件普通。“我的家乡是太原。在北京工作”“光阴荏苒,一眨眼,我已回沪十多年”;“老头,是个画家,上海人”“来京多年,老头一开口,仍满满的上海老味道”;“太原朋友性子直,急脾气”“几位上海朋友里面有一位,曾在东北插队七八年,酒量相当了得,于是由他来代表我尽地主之谊。举杯开场”“那哥们儿到底是哪里人?”,“太原朋友”有着典型北方人的个性,在上海的饭桌上却遇到了非典型的上海人。文章从这几个人的饮食、生活习惯等各个角度刻画人物性格,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从而抒发作者对故乡深厚眷恋之情。作者眼里,人人皆为异乡客,“我的上海朋友”因在东北插过队而有了东北人的豪爽性格,还有上海朋友能唱山西民歌,而“我”生在山西,在北京工作过,还学会了上海的“洋泾浜”。现代人早已习惯了四处迁移,文化交融早就渗透进人们的内心。由此作者对现代人的故乡情展开了深刻地思考:“‘故乡’回不回得去,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乡’将在我的笔下得以永生。”这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样的选材易引发现代读者的共鸣。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找出各段和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认识的相关内容,分析理解即可。“现代化都市生活日益繁华,焚膏继晷将喧嚣白热化,然而花钱也难买到‘回乡’之感”;“南来北往,脚步难歇,然而何时能‘回乡’……我究竟要回哪个家乡呢”;“‘故乡’回不回得去,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乡’将在我的笔下得以永生,她的鲜活与苍然都将铭刻于心,并且永远跟别人所说所唱所以为的截然迥异”。据此可析知作者内心世界的变化。作者对故乡情感由淡忘而迷惑,最后释然,这一变化是很多离乡游子对故乡情感的心路历程,是时代变迁过程中的典型特征,是当下身处异地的现代人普遍的情感,容易引起共鸣。作者以“纸上的故乡”安放了乡愁,那其他人该如何看待乡思?引人思考。(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舟中夜起苏轼微风萧萧吹菰蒲①,开门看雨月满湖。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独形影相嬉娱。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须臾?鸡鸣钟动百鸟散,船头击鼓还相呼。【注】①菰蒲:菰和蒲都是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12.下列作品与这首诗在体裁上不属于同一类属的是(
)A.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杜甫《蜀相》C.曹操《短歌行》 D.陶渊明《归园田居》13.与“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一句景物描写手法相同的诗句是(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B.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C.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4.分析画线部分的诗句在全诗情感表达变化上的特点及作用。【答案】12.B13.C14.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诗人由一开始独自沉醉在平和静谧境界里的自得,到描写暗潮、落月所暗示的孤寂,情绪逐渐低落,至此直接抒发出对人生不如意的感慨和对良辰美景转瞬即逝的遗憾。这一句也为后一句情绪的变化蓄势。诗人最后写日出后万象萌动的景象,既流露了对夜色清境的留恋,也是心绪由感慨转为豁达的表现。【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体裁知识的能力。本诗是古体诗。A.是古体诗。B.是七言律诗。C.是古体诗。D.是古体诗。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舟人水鸟两同梦,大鱼惊窜如奔狐”两句,诗人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着重描绘夜境之静,此时舟人。水鸟都已进入了梦境,只有大鱼惊窜激起的水波声。这鱼声在静夜里格外响亮,以致使诗人误以为是一只狐狸在草丛中惊窜而去。将“大鱼”误作为“奔狐”,其中暗伏着将满是月华的湖面误作月光照耀下的草地。A.白描和列锦的手法,描绘了清晨乡村的景象。B.远近结合的手法,通过远景和近景的描写相结合,展现了秋山之景的深远和生动。C.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得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D.拟人的手法,赋予了自然景物人的情感,使得山水等自然元素生动活泼。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生忽忽忧患里,清境过眼能页臾”诗人想到,良辰美景,转瞬即逝天明之后又要开始那令人痛苦的仕宦生活,不禁遗憾、感慨起来。这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诗人深夜独起,沉醉在平和静谧的境界里,不无自得之意。然而想到这么清幽的景象,过眼竟如此短促,不禁遗憾感慨起来。最后,日出之后万象萌动,眼前那喧闹的生活景象,使诗人由感慨转为豁达。(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20分)①司马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孚性通恕,以贞白自立,未尝有怨于人。陈留殷武有名于海内,尝罹罪谴,孚往省之,遂与同处分食,谈者称焉。②魏武帝崩,太子号哭过甚,孚谏曰:“大行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之孝乎!”太子良久乃止。时群臣相聚号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孚与尚书和洽罢群臣,备禁卫,具丧事,奉太子以即位,是为文帝。③时当选侍中、常侍等官,太子左右旧人颇讽谕主者,便欲就用,不调余人。孚曰:“虽有尧舜,必有稷契。今嗣君新立,当进用海内英贤,犹患不得,如何欲因际会自相荐举邪!官失其任,得者亦不足贵。”遂更他选。④孙权称藩请送任子当遣前将军于禁还久而不至。天子以问孚,孚曰:“先王设九服之制,诚以要荒难以德怀,不以诸夏礼责也。陛下承绪,远人率贡。权虽未送任子,于禁不至,犹宜以宽待之,畜养士马,以观其变。不可以嫌疑责让,恐伤怀远之义。自孙策至权,奕世相继,惟强与弱,不在一禁,禁之未至,当有他故耳。”后禁至,果以疾迟留。⑤时吴将诸葛恪围新城,以孚进督诸军二十万防御之。孚次寿春,遣毌丘俭、文钦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故稽留月余乃进军,吴师望风而退。(选自《晋书·列传第七》,有删改)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尝罹罪谴()
(2)孚次寿春()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远人率贡(
)A.率领,带领
B.遵循,沿着
C.一概,全都
D.大概,大抵(2)欲因际会(
)A.因为
B.趁着
C.顺应
D.沿袭17.魏武帝驾崩时,司马孚对太子及群臣的发言态度不同,请分析其原因。1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孚与尚书和洽罢群臣,备禁卫,具丧事,奉太子以即位,是为文帝。19.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孙权称藩请送任子当遣前将军于禁还久而不至20.司马孚的谥号为“献”。为更清楚地了解评定“献”谥号的内涵,小明查找资料,发现苏洵修《谥法》解释说“聪明睿智曰献”“向德内德曰献”。请结合选文内容,帮助小明确定哪一种解释更合理。【答案】15.遭受驻扎16.(1)C(2)B17.司马孚对太子的态度以劝告其不要伤心过度为主。因太子身份重要,是天下人的依靠,所以他要提醒太子保重身体,不能与普通百姓一样悲伤过度。司马孚对其他大臣的态度以警戒(告诫/斥责)为主。因在皇帝去世的特殊时期,各位臣子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警醒他们要尽快结束混乱局面,统一思想,整顿朝纲。18.司马孚和尚书和洽一起驱散了群臣,安排好宫禁的防卫,准备好丧葬事宜,拥立太子来登基做皇帝,这就是魏文帝。19.孙权称藩/请送任子/当遣前将军于禁还/久而不至20.示例一:用“献”字评定司马孚是取其“聪明睿智”之意。选文记叙司马孚在魏武帝驾崩时能够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抓住重点,有大局观;在处理与孙权的关系时表现沉稳,分析判断合情合理,表现出他卓越的见识;吴军围攻、众将领要速攻时,司马孚带兵解围,绝不冒进,相机而动巧退兵,冷静从容,很有智谋。综上,我认为应该选择“聪明睿智”作为“献”的内涵更合理。示例二:用“献”字评定司马孚是取其“向德内德”之意。选文介绍司马孚性情通达,为人宽容有德,与人无怨;在殷武受难时,司马孚与他同住分食,表现他待朋友真诚,无惧累连,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面对孙权的不敬,司马孚主张要宽容大度,同时畜养兵马,观其变化;综上,我认为应该选择“向德内德”作为“献”的内涵。【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罹:遭受。句意:曾经遭到罪责。(2)次:驻扎。句意:司马孚临时驻扎在寿春。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率:一概,全都。句意:远方的人全都服从进贡。故选C。(2)因:趁着。句意:怎能想利用时机来自相推荐举用呢。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大行晏驾,天下恃殿下为命。当上为宗庙,下为万国,奈何效匹夫之孝乎”可知,司马孚对太子的态度以劝告其不要伤心过度为主。因太子身份重要,是天下人的依靠,所以他要提醒太子保重身体,不能与普通百姓一样悲伤过度。由“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可知,司马孚对其他大臣的态度以警戒(告诫/斥责)为主。因在皇帝去世的特殊时期,各位臣子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警醒他们要尽快结束混乱局面,统一思想,整顿朝纲。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罢”,驱散;“具”,准备;“奉”,拥立;“是”,这。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孙权对魏自称属国,请求送人质入魏,应当遣送魏的前将军于禁回魏,很久人还不到。“孙权称藩”中“孙权”作主语,“称”作谓语,“藩”作宾语,故在“藩”后断开;“请送任子”中“任子”作宾语,故在“任子”后断开;句子“当遣前将军于禁还”中“还”后省略宾语“魏”,故在“还”后断开。故可断为:孙权称藩/请送任子/当遣前将军于禁还/久而不至。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示例一:由“魏武帝崩,太子号哭过甚……‘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先王设九服之制,诚以要荒难以德怀,不以诸夏礼责也……自孙策至权,奕世相继,惟强与弱,不在一禁,禁之未至,当有他故耳”“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可知,选文记叙司马孚在魏武帝驾崩时能够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抓住重点,有大局观;在处理与孙权的关系时表现沉稳,分析判断合情合理,表现出他卓越的见识;吴军围攻、众将领要速攻时,司马孚带兵解围,绝不冒进,相机而动巧退兵,冷静从容,很有智谋。综上,我认为应该选择“聪明睿智”作为“献”的内涵更合理。示例二:由“孚性通恕,以贞白自立,未尝有怨于人……遂与同处分食,谈者称焉”“权虽未送任子,于禁不至,犹宜以宽待之,畜养士马,以观其变。不可以嫌疑责让,恐伤怀远之义”等可知,选文介绍司马孚性情通达,为人宽容有德,与人无怨;在殷武受难时,司马孚与他同住分食,表现他待朋友真诚,无惧累连,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面对孙权的不敬,司马孚主张要宽容大度,同时畜养兵马,观其变化,综上,我认为应该选择“向德内德”作为“献”的内涵。参考译文:①司马孚,字叔达,是西晋高祖宣皇帝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性格豁达宽厚,凭借忠贞清白立世,从不和别人结怨。陈留郡的殷武全国闻名,曾经遭到罪责,司马孚前去探望他,于是和他住在一起分吃食物,谈论的人很称赞司马孚的做法。②魏武帝曹操去世,太子曹丕号啕大哭得很厉害,司马孚进谏说:“皇帝刚去世,天下要依靠殿下的号令。应该向上为了祖先,向下为了天下,怎么能模仿平民百姓的孝呢!”太子过了很长时间才停下来。当时群臣互相聚在一起痛哭,不再讲究排列次序。司马孚用严厉的声音向朝臣呵斥说:“现在皇帝刚去世,天下震惊动荡,应当早立继位的国君,来安定天下,(你们)却只在这里哭吗!”司马孚和尚书和洽一起驱散了群臣,安排好宫禁的防卫,准备好丧葬事宜,拥立太子来登基做皇帝,这就是魏文帝。③当时正在选侍中、常侍等官,太子身边的旧人不时地暗示主事的人,打算就任用他们自己,不再征调其他人。司马孚说:“虽然有了尧舜,还一定少不了稷契。如今新君才即位,应该进用海内英才贤士,尚且还怕得不到,怎能想利用时机来自相推荐举用呢。做官不称职,得到官位也不足以令人尊重。”于是另外推选。④当时孙权对魏自称属国,请求送人质入魏,应当遣送魏的前将军于禁回魏,很久人还不到。天子向司马孚问此事,司马孚说:“先王设下了九服的制度,是诚心用仁德的胸怀来要求荒远的地域,而不用中原的礼去责求。陛下继承帝位,远方的人全都服从进贡。孙权虽没送来人质,于禁也没回来,可还是应该以宽厚对待他们,蓄积兵士马匹,观察事态的变化。不能因为嫌疑而责怪,那样恐怕会有伤感怀远方人的大义。从孙策到孙权,累世相继承,力量的强与弱,不在于一个于禁,于禁没到,应当是有其他缘故。”后来于禁回到了魏,果然是因为有病而滞留。⑤当时吴国的将领诸葛恪围住了新城,任用司马孚进职督率各路军队二十万人防御他。司马孚临时驻扎在寿春,派毌丘俭、文钦等前去讨伐。各个将领想要快速地攻打诸葛恪,司马孚说:“进攻的一方,是要消耗大量人力才能成功的,而且应该欺骗巧诈,不要与敌人力争。”所以故意停留了一个多月才进军,吴国的军队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退兵了。(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小题
(11分)兰亭记【明】袁宏道①古今文士爱念光景,未尝不感叹于死生之际。故或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虽当快心适志之时,常若有一段隐忧埋伏胸中,世间功名富贵举不足以消其牢骚不平之气。于是卑者纵情曲蘖①,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或究心仙佛与夫飞升坐化之术。其事不同,其贪生畏死之心一□。独庸夫俗子,耽心势利,不信眼前有死。而一种腐儒,为道理所锢,亦云:“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此其人皆庸下之极,无足言者。夫蒙庄达士,寄喻于藏山②;尼父圣人,兴叹于逝水。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②羲之《兰亭记》③,于死生之际,感叹尤深。晋人文字,如此者不可多得。昭明《文选》独遗此篇,而后世学语之流,遂致疑于“丝竹管弦”“天朗气清”之语,此等俱无关文理,不知于文何病?昭明,文人之腐者,观其以《闲情赋》④为白璧微瑕,其陋可知。夫世果有不好色⑤之人哉?若果有不好色之人,尼父亦不必借之以明不欺□。③兰亭在乱山中,涧水弯环诘曲,意古人流觞之地即在于此。今择平地砌小渠为之,与人家园亭中物何异□!(选自《袁宏道集笺校》)注:①曲蘖:代指酒。②“夫蒙庄”句:典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庄子借此说明世事万物时时都在运动变化,难以预料。③《兰亭记》:即《兰亭集序》。④《闲情赋》:晋陶渊明撰,萧统认为“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⑤好色: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21.填入文章中三处方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矣也乎 B.也也焉 C.矣矣乎 D.也矣哉22.以下对文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的古今文士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B.腐儒认为“死即死耳,何畏之有”与庸夫俗子耽心势利,不信眼前有死的人生态度本质有不同。C.作者认为萧统不懂得欣赏陶渊明的《闲情赋》,因而是浅陋迂腐的文人。D.作者对今人选择平地砌成水渠流觞这一行为颇为欣赏。23.分析第一自然段划线句的作用。24.比较本文与《兰亭集序》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答案】21.D22.A23.本句话写出了生命短暂,世事无常,与前文庸夫俗子“不信眼前有死”和腐儒“死即死耳,何畏之有”的观点形成对比,引出“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的观点,突出畏惧死亡的意义;引用庄子和孔子的典故,增添文章的文学性与说服力。24.两篇文章都不追求藻饰,用典自然、无堆砌滥用之感,文字洗练而轻松自如,因而都不失素朴自然之美。《兰亭集序》与本文相比用了更多的整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样的对偶句,与散句相杂,既有整饬之美又不失灵活多变之姿;本文偶有整句,主要是散句构成,用语更接近口语,显得洒脱不羁。【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第一处,前文列举了古今文人在感叹死生时的不同做法,随后得出结论:这些事情虽然不同,但他们贪生畏死之心是相同的。因此本处应填写表示判断的词,故填“也”。“也”位于句末,可表示判断;第二处,整句话的意思是世上果真有不好色的人吗?如果真的有不好色的人,孔子也不必借此以表明自己没有欺骗了。由此可知本处应填写位于句末、表示陈述的词,故填“矣”。“矣”为文言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陈述,相当于“了”;第三处,原文空白处后为感叹号,说明整句话表示感叹的语气,因此应选择位于句末、表示感叹的词,故填“哉”。“哉”为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故选D。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正确。文章第一段中古今文士或纵情饮酒、或创作诗文、或探求仙佛之道,与“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所展现出的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是一致的。B.“人生态度本质有不同”错。腐儒不畏惧死亡和庸夫俗子不信眼前有死的人生态度在本质上都是他们不敬畏生死。C.“因而是浅陋迂腐的文人”错。根据原文“昭明,文人之腐者,观其以《闲情赋》为白璧微瑕,其陋可知”可以看出,作者先指出萧统是迂腐的文人,然后说从他把《闲情赋》当作白璧微瑕就可以知道了,选项因果不当。D.“颇为欣赏”错。作者在结尾处说道“今择平地砌小渠为之,与人家园亭中物何异”,意思是现在的人选择平地砌小沟渠形成流觞之水,与人家里园林亭子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呢。可见作者对择平地砌渠流觞做法的否定,以此体现出自己崇尚自然的主张。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语句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划线句作用时,可以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划线句的意思是庄子这样通达事理的人,把生命比喻为藏在海里也不能永恒的山;孔子这样的圣人,感叹岁月像那消逝的流水。从而体现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从结构上看,前文提到了庸夫俗子和腐儒两类人,并指出他们不畏惧死亡,“皆庸下之极,无足言者”,与划线句庄子和孔子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出结论句“死如不可畏,圣贤亦何贵于闻道哉”,再次强调了畏惧生死的重要性;从表达效果上看,划线句引用了庄子和孔子两位圣人的典故,以圣贤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典故的使用也使文章更具有文学性。2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文言文语言特点的能力。相同点:两篇文章都不追求藻饰,非常简洁,富有表现力。如本文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典故,《兰亭集序》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懂的典故,用典自然、无堆砌滥用之感;文字洗练而轻松自如,如本文“古今文士爱念光景”“兰亭在乱山中”“择平地砌小渠”,《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等句,语言皆简洁平实,不事雕琢。因而两篇文章都不失素朴自然之美。不同点:《兰亭集序》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在使用整句的同时,也夹杂着散句,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等,使文章富有整齐之美的同时,增添了灵活多变之姿。《兰亭记》中偶有整句,如“登高临水,悲陵谷之不长;花晨月夕,嗟露电之易逝”,“卑者纵情曲蘖,极意声伎;高者或托为文章声歌,以求不朽”等。除此之外,文章中绝大多数皆为散句,用语更接近口语,呈现出口语化的特点,如“死即死耳,何畏之有”,“择平地砌小渠”等,使文章显得更洒脱不羁。参考译文:古今文人喜爱风光美景,没有不对死生之时感叹的。所以有的人登高临水,悲叹山陵深谷尚且不能长久;花开的早晨月圆的晚上,感叹人生像那朝露闪电一样容易消逝。即使在他心情舒畅愉快,抱负施展顺利的时候,也常常像有一段隐忧埋伏在胸中,世间的功名富贵,全然不足以消除他牢骚不平之气。因此有的卑下的人纵情饮酒,尽情享受声色之乐;有的高雅的人借助写文章诗歌,以求得不朽;有的探求仙佛之道与飞升成仙、坐化成佛之术。这些事情虽然不同,他们贪生畏死之心是相同的。惟独那些庸夫俗人,沉溺于权势和财利,不相信眼前有死。而一种头脑刻板迂腐的读书人,为道理所约束,也说:“死就死罢,有什么值得害怕的!”这些人都平庸低下之极,不值得谈论。庄子这样通达事理的人,把生命比喻为藏在海里也不能永恒的山;孔子这样的圣人,感叹岁月像那消逝的流水。死如果不值得害怕,古代的圣贤为什么崇尚懂得生死的道理呢? 王羲之的《兰亭记》,对于死生之时,感叹特别深刻。晋人的文字,像这样的不可多得。《昭明文选》单单遗漏了这一篇文章,而后世学写文章的人,就对“丝竹管弦”“天朗气清”等语句表示怀疑,这些都与文理无关,不知对于文章而言有什么不足?昭明太子是迂腐的文人,看他认为《闲情赋》为白璧微瑕,他的浅陋就可以知道了。世上果真有不好色的人吗?如果真的有不好色的人,孔子也不必借此以表明自己没有欺骗了。 兰亭在乱山中,涧水回环弯曲,料想古人流觞饮酒的地方就在这里。现在的人选择平地砌小沟渠形成流觞之水,与人家里园林亭子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呢!三作文7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位作家在谈到该如何进行文学创作时说:要沉下去,浮上来。沉下去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向人民学习。不但要深入生活,还要能从日常的生活中走出来,从生活提炼出精华,写出作品。不能一猛子扎去,最后写不出东西来。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沉潜与超脱,共铸精彩人生文学创作中“沉下去,浮上来”的理念,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做人做事的智慧与哲理。于生活的广袤海洋里,我们亦需深谙此道,方能驾驭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卖房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度演出活动票务销售免责协议书下载2篇
- 2024年度技术开发合同中技术成果的归属和分配3篇
- 2024年度三旧改造项目施工监理与咨询服务协议3篇
- 劳动合同总经理的工作内容
- 机构分成合同描述
- 货物储存协议书范本
- 2024年度教育机构与教师劳务派遣合作协议范本3篇
- 2024年度上海离婚协议书模板制作与法律咨询协议5篇
- 2024年度陆运运输合同保险理赔条款约定3篇
- DB11-T 1013-2022绿化种植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规程
- 污水系统运维方案
- 列车自动驾驶子系统ATO
- 大象和他的长鼻子
- 长松组织系统教材及测验整理笔记1
- 八年级地理《黄河》教学反思
- 嵌入式系统结课设计论文
- 目标责任书-营销总监
- 英国签证户口本翻译模板(共4页)
- 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 电镀生产工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