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阶段特征归纳中国古代史·先秦
先秦时期是指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这一时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基础。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从原始民主制到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从分封制、宗法制,再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到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巨大变化,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思想文化方面:从仰韶文化的彩陶文化再到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周文化,再到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科技的繁荣,为后世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史·秦汉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初步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经历了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的过程。通过制度建设,构建了早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初步奠定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国家治理模式。政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秦朝确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不断巩固。经济方面: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并初步发展;重农抑商;陆上丝绸之路繁荣。文化方面: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有和平、有战争,和平多于战争,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和睦友好的。两汉对西域地区加强管辖,开疆拓土,进一步巩固了封建“大一统”的局面。对外关系:对外开放,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并孕育大一统条件的时期。隋唐时期,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发展,封建经济文化繁荣,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阶段。政治上:封建国家从鼎立对峙到统一盛世;行政体制从制度创新到日臻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推行,士族势力强大。隋唐时期,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社会安定,制度创新,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经济上:南方经济从初步开发到重心南移;封建经济从曲折发展到日趋繁荣;思想文化上:宗教儒学从三教并行到三教归儒;文学艺术从成就突出到新的高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色;科技成就较为突出。隋唐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明,中外经济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民族关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从边陲内迁到民族交融;隋唐时期从边疆管理到联系密切。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史·辽宋夏金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历经五代十国的分裂、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元朝走向统一。是中华文明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在于推动了中国政治重心北移,以及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分离;同时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加强了边疆地区与中原的联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政治上:国家治理从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从分化事权到强化集权。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体现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经济上: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盛行,重农抑商有所松动。商业发展从互市贸易到市镇繁荣;社会变化从门第淡化到市民新貌;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商税收入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海外贸易繁荣,出现许多大港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临安、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中国古代史·辽宋夏金元思想文化上:儒学发展到理学(伦理上升到天理高度,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正统地位进一步稳固。传统科技大发展时期,世界领先(指南针用于航海外传;火药外传;活字印刷术改进、外传)。宋词、元曲繁荣,市民化、多元化的文学成为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民族关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少数民族完成国家统一。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上: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大都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也使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古代史·明清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稳固发展,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封建统治达到鼎盛后渐趋衰落,内部统治危机初显。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殖民势力东来,中国面临外部危机。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奠定了我国今日疆域的基础。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与西方相比,农耕文明己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文化:承古萌新。理学仍占统治地位,出现思想进步思潮,但仍无法摆脱封建专制的束缚。。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反专制反传统色彩,传统科技依然领先但继而转为停滞,出现西学东渐但未产生近代科学。对外交往上:从政府间的主动交往到逐步闭关锁国,开始遭受外来侵略与挑战。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民族关系:民族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思增强,推动边疆地区的发展。中国古代史政治上:由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到秦汉后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治理模式的确立,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成熟。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中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长期存在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发展,各民族共同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国古代文明历经起源、奠基、发展成熟至鼎盛,领先于古代世界,辐射周围地区,形成中华文明圈。直至封建社会末期内部统治危机初显,加之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兴起,以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的中华文明面临了危机与挑战。中国近代史·晚清(1840——1894)
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在西方列强的武力炮舰和殖民侵略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国家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边疆不断出现危机,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沉重打击清朝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中央权力下移。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这些都未能挽救国家落后挨打的局面
1870年代以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展开了分割殖民地的斗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和边疆危机不断加剧。
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中国的封建秩序逐步解体,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向西方学习,为近代化的转型打下基础,但受传统势力及观念的束缚,近代化程度较低且步伐缓慢。中国近代史·晚清(1895—1912)
甲午中日战争后,维新派掀起旨在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涨,八国联军趁机侵略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的民族危机全面加深。为挽救民族危机,立宪派的立宪运动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并行,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工商业,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维新思想、三民主义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近代化在清末新政中达到高潮,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都指向国家制度文明的重构。由于清政府中的顽固派坚持满洲贵族的特权,革命派与立宪派联手推翻清王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向近现代文明制度的转变,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中国近代史·20世纪初
辛亥革命后,帝制瓦解,民国初立,社会各个方面呈现出诸多近代化的气息。但是革命的不彻底,使中国仍然存在诸多阻碍近代化的因素。中国的救亡图存和近代化之路依旧曲折艰难。
政治:共之路艰难发展,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军阀混战、国家分裂;日本趁一战之机,在亚太地区扩大势力范围,企图独占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面对此种情形,北洋政府积极转变外交政策,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派遣华工奔赴欧洲战场,为中国赢得战胜国的地位。经济:自然经济虽受到冲击,但仍居于主导地位。民族工业在一战期间繁荣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提倡国货,反对日货。思想:在封建守旧的思想、文化和习俗观念的笼罩之下,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社会生活:除旧布新,移风易俗,文明开化。总体特征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争取反帝反封建胜利的时期。政治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国民革命开始,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确立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中国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经济民族工业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发展,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遭到摧残;近代城市化进程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但水平依然有限,且不平衡。思想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1976)
从历史纵向看,1949—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中国历史进入现代史阶段从历史横向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在世界东方的殖民体系,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巩固新生政权的基础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初步确立。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之后,“左”倾错误不断发展,对民主法治产生了严重破坏。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思想文化: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文艺不断发展,毛泽东思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设有重大影响。“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鼓舞着社会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197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①政治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大力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取得重大成就;在祖国统一上,“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港澳先后回归,两岸关系回暖。②经济上:1978—1992年,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1992年起,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同时,对外开放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③外交上:新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不结盟,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积极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④思想文化上: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三个面向”和教育立法的开展,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科技走向世界;在“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新时期文艺事业蓬勃发展。⑤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等多元发展,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世界古代史(距今约3100年—1500年前)
由于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早期文明发展呈现出独立多元平等的文明发展格局。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逐渐通过人口迁徙、商业贸易甚至是战争等方式文明交往、交流不断扩大。随着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以及罗马帝国的兴起,将西亚、埃及以及希腊文明连成一个区域整体,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中国自西汉时期开辟了丝绸之路,进一步推动了亚欧大陆内部的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开始打破孤立、分散,区域文明之间的联系加强。随着世界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形成基督教文明区、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区、东亚儒家文明区、古代非洲文明区以及美洲印第安文明区。世界中古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继续承担了东西方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区域性文明交流程度增强的同时区域文明的辐射作用也在增强。但是也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仍然停留在亚欧非大陆内部的文明交往。政治:世界上古时期,东方政治制度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为主,西方则呈现出民主制度的发展趋势。东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基础。中古时期,各文明普遍建立专制制度,西欧君主专制制度则呈现出“王权有限”原则,酝酿着向近代西方政治转型的因素。经济:从奴隶制经济到封建经济,农业生产力不断进步;工商业发达,陆海丝绸之路繁荣,地中海成为古代世界贸易中心。中古晚期,西欧商品经济发展中逐渐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早期市民阶层兴起,使西欧率先走出封建社会的藩篱。思想文化:埃及文明、西亚文明深刻影响了古代希腊文明;古希腊、罗马是西方哲学、艺术、法律、史学的源头;意大利地区出现早期文艺复兴。宗教思想深刻影响了埃及、西亚、西欧与阿拉伯文明。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外传,推动西方科技进步。
世界近代史核心是围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展开的。其形成是探索世界近代史中最重要的问题。其包括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政治体系以及殖民体系。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从起源、发展以及走向完善的历史过程,而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是世界其他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的过程。通过学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认识其生产方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但与此同时该体系也打破了世界文明多元平等的发展格局。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扩张性,建立了少数资本主义国家统治全人类这种极不平等、不公正的国际秩序。所以直至今日世界纷争不断,充斥着少数大国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究其根本都要回到世界近代史视域,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世界近代史(1500——1900)
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本原始积累)经济体系的建立政治体系的建立殖民体系的建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两次工业革命推动
20世纪世界史主线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对立与合作。两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国际秩序的演变,无论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还是雅尔塔体系都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加之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与此同时传统安全问题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仍是当今和平发展的重要威胁。面对当前世界发展难题,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世界史线索梳理目录01世界古代史02世界近代史03世界现代史世界古代史文明产生文明扩展文明交流根本原因:生产力的进步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上古史(AD5c)中古史(5c末—15c末)基督教文明圈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圈中华文明圈非洲文明美洲文明西欧政治:封君封臣制经济:庄园与农奴制思想:基督教占据
统治地位早期:政治:王
权强大,民族国家形成。经济:工商业发展,城市兴起。文化:基督教仍占统治地位;大学兴起。中后期:东欧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德里苏丹国中国、朝鲜、日本封建社会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东非、西非、南部非洲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奴隶社会古代世界格局特点:多元文明并立世界近代史欧美国家
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经济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先导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殖民体系新航路及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争夺殖民地过程中矛盾激化。殖民统治多元文明并立的世界格局被打破,世界格局逐渐形成以西方为中心,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欧美国家殖民统治反殖民斗争
亚非拉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新疆农信社校园招聘沟通方案【招聘】
- 2024-2025年学生会外联部个人总结范文(28篇)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就业协议书
- 非全就业协议书
- 合同书面设置标准规范
- 合同审签工作总结
- 篮球教学课件
- 短跑 (体育本科专业)课件
- 《种子商品与市场》课件
- 《人事助理自我介绍》课件
- 中建型钢混凝土结构施工方案
- 2022年全国应急普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大全-上(单选题库-共4部分-1)
- 2024年厂长岗位聘用合同范本版B版
- 船用动力系统电气化改造实践
- 木制品加工销售承包协议
- 实+用法律基础-形成性考核任务三-国开(ZJ)-参考资料
- 汽车修理厂喷漆合作合同
- 模拟法庭课件教学课件
- 吉林师范大学《微积分》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JJF(浙) 1134-2017 微米千分尺校准规范
- 教科版2022-2023学年度上学期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案(含八套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