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师说学案(4)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10课 师说学案(4)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10课 师说学案(4)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10课 师说学案(4)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10课 师说学案(4)高一上学期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师说一、认识作者姓名韩愈字号字退之朝代唐代籍贯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生平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因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贞元八年(792年)中进士,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韩愈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苏轼称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主要作品

杂文《进学解》《师说》,序文《送孟东野序》,传记《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等。作品风格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而善辩又主要来源于他的胆壮气盛,二者结合在一起,遂使得他的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极具震慑人的气势。反映时代精神、抒发愤慨不平、对社会现实深刻批判的佳作,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排宕顿挫、感情激烈是其共同特点。有为而发,不平则鸣,本无意于塑造形象,而其自我形象在波涛翻卷的情感激流和气势夺人的滔滔雄辩中得以自然展现,这是韩愈论说文的一大特点。二、文本知识1.说“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2.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3.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的合称,即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明初朱右将以上八位散文家的文章编成《八先生文集》,八大家之名始于此。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仅取唐宋八位散文家的文章,其它作家的文章一律不收。这为唐宋八大家名称的定型和流传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后不久,推崇唐顺之的茅坤根据朱、唐的编法选了八家的文章,辑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之称遂固定下来。4.背景资料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5.韩愈名和字的来历韩愈父母早亡,从小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取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字书,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取名为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取个什么名呢?”郑氏说:“你大哥名会,二哥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再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为入场便可考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便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一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担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一阵沉思: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三、字词归纳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⑵其可怪也欤(

)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⑷李氏子蟠(

)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⑹作《师说》以贻之(

)2.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

)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⑷是故无贵无贱(

)(

)⑸犹且从师而问焉(

)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⑺士大夫之族(

)(

)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⑼圣人无常师(

)⑽术业有专攻(

)⑾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⑿余嘉其能行古道(

)⒀作《师说》以贻之(

)(

)⒁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⑵或师焉,或不焉(

)4.解释下列红色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彼童子之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解释下列红色词的古今义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句中义:今义:

)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义:今义:

)四、内容探究6.诵读课文,用原文回答问题。(1)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人为什么要从师?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2)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②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④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或用原文回答。(3)联系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分析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4)在分析了观点后,诵读第三自然段。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5)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7.课文第二段运用了三组对比,请将其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8.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参考答案】1.⑴dòu⑵yú⑶tán、cháng、dān⑷pán⑸zhuàn⑹yí2.⑴谁⑵知道,懂得;本来;比⑶哪管;比⑷因此;无论,不分⑸尚且,还⑹更⑺这;类⑻竟;赶得上⑼固定⑽学习,研究⑾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普遍,都⑿赞许⒀来;赠送⒁宾语提前的标志3.⑴受,通“授”,教授⑵不,通“否”,和上句的“师”对用,表示否定4.师:老师;有专门技艺的人;学习;以……为师;从师惑:有疑惑;疑惑;糊涂不耻:不以……为耻。不齿:看不起其:那些;他们;他的;大概;其中的;句首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道:道理;风尚;懂得的道理5.⑴学者:句中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⑵所以:句中义:用来……的。今义:是表示结果的连词。6.(1)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从师的标准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①“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带来的结局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④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注:大意对即可。原文:“学者必有师。”(3)“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5)学者必有师7.在这一段中,作者选用三组事例进行对比论证: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