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题PAGE1试题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023.1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将儒道文化人为地对立,为古代学术的一个痼疾。随着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从梁启超“南派”“北派”之分到当代学界,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所彰显的价值观人为地对立,又成为近代学术的思维定式。其实,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不同,考察问题的具体方法不同,但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②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道,既是无名无象的“玄之又玄”的超验存在,也是天地人事“混而为一”的经验存在。老子不仅在语源上以人类所行之路作为“道”的形象指称,而且在规律上也以“道生之”“德畜之”作为万物的生成本原与生长条件。可以说,抽象于“道”,形之于“德”是老子学说的基本理路,由此而使老子之道具有了价值论的意义。③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道与德原是两个不同概念,道是哲学概念,德是社会学概念。但老子却把德作为道的自然延伸,由此也衍生出一个新的名词“道德”。在老子看来,道德的核心是“善”。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若人性如水,则为“上善”。④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老子认为未雨绸缪是治国治身的先机。概括说,治国必须政通简要,积微功而成大业;顺乎民性,休养生息,切忌偏颇粗暴。治身必须善始善终,追求圣人境界;以学养性,行循自然,切忌玩物丧志。⑤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老子》有言:“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苏辙《老子解》认为“抱一”就是“复性”。也就是说,唯有秉持于道,才能复归至纯至真的本性。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老子否定虚伪的标签式的下德,推崇出自本心的上德。⑥老子论“道”并未天马行空,而是巧妙地将道与上善的道德境界、无为的圣人境界、纯真的人生境界黏合在一起,将抽象之道落实到现实与人生中,从而具有普遍的价值论意义。这与儒家之仁就产生了内涵上的叠合。⑦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一方面落实在“礼节”“立身”“行为”的具体人生实践中;另一方面又是抽象之“道”的存在根本,“本立而道生”。将“仁”由秩序伦理的具体规范,上升到抽象之“道”,是孔子学说的基本理路。由此也使孔子之仁具有了抽象的哲学论意义。⑧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强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博施于民”,在时世艰难时能“济众”。孔子又指出“爱人”要先从正已做起,影响他人,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己之间。⑨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如何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寻求一个行之有效的平衡点,是历来思想家所思考的严肃问题。孔子既强调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如果说,仁是人性,是道德,是境界;那么,礼则是理性,是规范,是秩序。二者缺一不可。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⑩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惑”“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乃因“道”的根本是“仁”,仁者、智者、勇者都是以道一以贯之。他所说的“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健、果决、质朴、寡言,既是精神的、人性的,也是现实的、行为的。也就是说,仁,又贯穿于现实生活的精神与行为中。⑪可见,孔子建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一系列抽象性原则,始终落实在博爱与正已、自由与规范、精神与生活之间。⑫老子、孔子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面对如此乱局,儒道都企图开出一剂救世良方。老子以“道”为核心,抨击异化的仁义礼智。孔子以“仁”为核心,试图重构仁义礼智。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其社会价值观与抽象哲学观也无判然界限。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摘编自刘运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道德的核心是“善”,又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B.在老子眼中,治国治身要未雨绸缪。治国要积微功而成大业,顺乎民性;治身要善始善终,不要玩物丧志。C.“上德”不关乎外在规范,其有道德之名,却无道德之实;“下德”迫于外在规范,其无道德之名,却有道德之实。D.“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将仁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仁的意义,由此可见,仁既是精神的,亦是行为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与现象存在的本体,具有无穷的创造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其形象的阐述。B.本然之性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孔子在融合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儒家的理论体系。C.无论是“爱人者人恒爱之”,还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在强调“爱人”要先从“正己”做起,并影响他人。D.老子抨击春秋时期异化的仁义礼智,这不是否定仁义礼智,而是否定文明异化,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⑨段观点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B.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C.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D.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4.请简要概括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原点及主要内涵。5.文章认为,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在理论上互补,在价值观上辩证性关联。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女军医的梦杨晓敏20世纪80年代的采访手记。当部队医院宣布驻扎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刚20岁。她是当年扛着背包一路翻山越岭来到西藏的。现在的人们把这些人称为十八军老战士。“十八军”的概念实际上已超越了它所代表的部队番号的含义,上升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符号与荣誉。那年我去采访的时候,仍在西藏部队服役的十八军老战士已屈指可数。然而就在那所高海拔的野战医院,我竟意外地遇见这位即将离藏的十八军老战士。女军医两鬓染白。她告诉我,她已经办好了离休手续,明天就“下山”了。我暗自庆幸。女军医对我要采访的那些问题,总是有意岔开话头,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说,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几十年待在这里是因为工作需要;医生本来就是为病人治病的,算不上什么奉献,所干的都是分内的事,仅此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在报上给予宣传。正当我琢磨怎样让她打开话匣子时,她想了想说:“你陪我在营区转转吧。”医院的建筑整齐划一,铁皮房子大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病房的左侧有一大片林卡(藏语,园林)。白杨树拔地而起,笔直高大,白亮的躯干在冬日灼射下,依旧挺精神的。它们酷似一大群身着白大褂的俊俏轩昂的女护士。我们在林中漫步。脚下是发出嚓嚓脆响的叶子。野鸽子静卧在光秃秃的枝条上,气氛极是和谐。女军医沉吟片刻,说:“给你讲这林卡的来历吧。”“医院刚搬来那年,这里蒿草遍地,乱石成堆。对于这个只有野狗出没的不毛之地,我心里实在产生不出愉快的感觉。记得第一次上夜班时,我惴惴不安地举着马灯走出帐篷,就撞见一只狐狸从我脚下窜过,吓得我连马灯都扔了。”“后来工作基本转入正常,医院考虑修建房子。我们几个年轻人憧憬起未来,觉得生活太单调枯燥了,应该有点别的什么。那时我们也在恋爱,你别笑话,当时连个说悄悄话的地方都难找。我心想,这里能出现一大片林卡该多好,阳光下的叶子洒满金黄,林中铺着厚实的草坪,我们可以在里面唱歌、跳舞,甚至和恋人在密匝匝的树荫里约会……”“我们开始栽树了。刨开乱石,填进泥土,小心翼翼地栽下了幼苗。你瞧,这些高大粗壮的树便是当年我们最早的劳动成果。高原确实不易栽树,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死去三分之二,只有一少部分绽出新芽,长出绿叶。我们正处在富于幻想的青春年华,那年秋天兴高采烈,极小的林卡成为我们娱乐的好去处。风儿一吹,叶片像小风车一般旋转不停,我们翩翩起舞,忘记了一切烦恼疲劳。”“次年春天,我们提心吊胆,生怕高原严寒的冬季会扼杀掉已经成活的幼苗。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担心解除了,白杨树熬风斗雪,又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其实在西藏高原上栽下的树,一旦成活,生命力是异常旺盛的。于是我们产生出这样一个心愿,一定要栽培出一大片的林卡,让它们与我们高原军人的青春同步。直至今天,营区内栽树活动仍是医院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年复一年地刨坑栽树,挑水浇灌,林卡不断扩大。我们也陶醉在劳动创造的甘甜之中,一度忘却了当初关于在林中谈恋爱的憧憬。闲暇无聊时,大家只偶尔在林中散散步。”“八十年代后的情况则不同了。那些年年从内地军医学校分来的年轻人,叹息之余,终于发现了这大片林卡的价值。每当夏秋两季,夕阳倚射,林卡里弥漫着欢歌笑语,似乎她们本来就是林卡的主人翁。但林卡是我们栽的,这片林卡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一个明月清风的夜晚,我怀着好奇心悄然走进林卡。”“斑驳的月辉从叶子的缝隙中透进来,踩着酥软葳蕤的草地,令人心旷神怡,沉浸在一段久违的惬意的暖流之中,我恍然第一次领悟到林卡的魅力所在。……我茫然后立即清醒,这时刻的林卡是属于年轻人的,而我老了。”“其实我的心并不老,但我不能赌这种气,否则姑娘们会笑话我呢。当年栽树,不就是为了让年轻的自己有个栖身的休闲娱乐场所吗?现在自己早到了当祖母的年龄,今非昔比了!以后我决不再轻易到林卡里去,只远远地望着它,默默地放飞心中的想象,唤起久远的回忆。树都长大了,也说明我们在西藏几十年是值得的嘛。”“前些天宣布我离休时,组织上问我有什么要求,我想了半天,说那就把欢送会放在林卡里开吧。姑娘们都说我的要求提得太好了。开欢送会的头天晚上,我失眠得厉害,心想要离开西藏了,明天能在自己亲手栽培的林卡里度过,一定要玩个痛快,和年轻人捉迷藏,击鼓传花,还要跳舞,重温自己青春的梦幻……”“我至今都认为,那天是我最倒霉的一天。连日来都是晴朗无风的天气,那天清晨却呼呼地刮起风来,搅得天地昏黄一团。姑娘们懊恼地紧锁起眉头。我临窗眺望,禁不住珠泪涟涟。欢送会改在会议室进行。我沮丧极了,以至在欢送会上,同志们还以为我只是对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西藏高原恋恋不舍呢。”“欢送会开完后,我裹进大风里,信步走进这片林卡。我恍惚觉得世界静止了,天地明净,只顾贪婪地抚摸着蓬蓬勃勃的白杨树,就像抚摸着我的孩子们一样。心想,今生今世,恐怕再也忘不掉它们了。”我把女军医的话,全部记在采访本上。(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知女军医明天就要“下山”,“我”为她终于可以离开工作了一辈子的高海拔的野战医院而暗自庆幸。B.女军医对“我”采访的那些问题的轻描淡写的回答,突出了女军医谦逊的品质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C.女军医最初在医院内栽树是为有个栖身的休闲场所,这一初衷表现了驻地的荒凉与生活的单调。D.“我把女军医的话,全部记在采访本上”并且保存至今,这体现了女军医的事迹对“我”的影响之大。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叙议结合,介绍了当时仍坚守西藏的十八军老战士屈指可数的情况,为后文写女军医作铺垫。B.文中的白杨树与《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了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C.文中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与女军医刚到此地的环境描写形成对比,表现了女军医对年华逝去的失落。D.文章以新闻素材的形式呈现,用野战医院中场景的变化展示女军医的一生,增强了故事的客观性、真实性。8.这篇小说叙事角度颇为独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9.假如你是作者,在读者见面会上,请你向读者简要说明为什么以“女军医的梦”为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又曰:“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敝,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节选自刘向《新序·卷十·善谋》,有删改)材料二: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五年卒A亡B其国C身死D东城E尚不觉寤F而不自责G过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表转折,与“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中的“然”意义不同。B.不终,文中指没有维持到底,其中的“终”与成语“终身大事”的“终”意思相同。C.自立,文中指自称为王,现多用来表示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D.本纪,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史记》五种体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表。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信受到汉王信任固然有滕公、萧何推荐的因素,还与他对项羽为人的分析精辟而深刻、具有知人识人的眼光有关。B.汉王深为韩信推心置腹的谋划而高兴,并采纳其计策,马上部署将领落实韩信的计划,最终有了“定帝业”的局面。C.因听说项羽和舜的眼睛都是双瞳孔,所以司马迁认为项羽是舜的后代,并感叹这就是项羽兴起得十分迅猛的原因。D.虽然项羽最后失败了,但是他起势于民间,仅用三年时间就一举灭秦,号令都由他而出,这个成就是值得肯定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14.关于项羽会失败的原因,韩信和司马迁的看法有何不同?(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王维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五湖②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④。【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③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此处借指丘为。④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怜君不得意”中“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朋友的落第令作者顿生怜惜之意。B.“况复柳条春”中“况复”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的情感也格外强烈了。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顿生怜悯之情。D.王维与丘为是同辈诗友。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归程写到离别,由远及近;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之意。(2)《老子》(第二十四章)通过站立、走路姿势,说明了急于表现、贪功冒进,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必定无法长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坚信自己的才能必定有用,失去的东西以后依然会归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②1921年,小蔡元培25岁的胡适撰写了《红楼梦考证》,③与蔡元培研究《红楼梦》的观点大同小异。④他毫不客气地把矛头对准了蔡元培,⑤说蔡元培的索隐是牵强附会,⑥认为蔡校长的研究走错了路。⑦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为目的,⑧曾到处搜查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就在胡适“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蔡元培也帮助胡适四处寻找此书,后来为他借到了此书。这次,胡适“得来全不费功夫”了。胡适A,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胡适驳斥蔡元培的学术观点,蔡元培不但没有严词反驳,而且B,蔡元培这种举动无异于“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却又恰恰彰显出他的雅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进入腊月,宽广的乡村大地,便接踵上演起一部部关于亲情的贺岁大片。父母的叮咛,亲人的期盼,通过小小的电波,借助封封缱绻的短信,把①的人们连在了一起。随着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这部贺岁片的镜头也越拉越近:离家的游子像归巢的小鸟,带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回到了②的故乡……腊月,这个甜香氤氲的时刻,因为亲人的团聚而越发美丽:多少悠长的相思,都饱含在醇香的米酒里。多少无言的牵挂,都蕴藏在关切的目光中。多少真诚的祝福,都凝聚在深情的拥抱里……咂摸着这部贺岁片,亲情之花悠然绽放在人们的心间,淡淡的幽香也让腊月的乡村山含情,水含笑,美丽无比。腊月的乡村,是世上最美的家园,铺展着世间最红、最火、最艳的颜色,流淌着人间最纯的真情,它是我们梦里挥之不去的深情眷恋。回到腊月里的乡村,就是一次排遣乡愁的旅行,每一个朔风吹拂的日子,都会因此温暖起来,并为来年积蓄新的动力。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选文第二段连用五个“最”,请简要分析其作用。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历史的眼光,要“远视”,不应只局限于当下,而应从一个纵向的时间维度去分析、判断。新闻的眼光,要“近视”,需要与时代脉搏贴得更近一些、再近一些。作为青年人,你觉得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身处其中的时代?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023.1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将儒道文化人为地对立,为古代学术的一个痼疾。随着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从梁启超“南派”“北派”之分到当代学界,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所彰显的价值观人为地对立,又成为近代学术的思维定式。其实,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不同,考察问题的具体方法不同,但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②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道,既是无名无象的“玄之又玄”的超验存在,也是天地人事“混而为一”的经验存在。老子不仅在语源上以人类所行之路作为“道”的形象指称,而且在规律上也以“道生之”“德畜之”作为万物的生成本原与生长条件。可以说,抽象于“道”,形之于“德”是老子学说的基本理路,由此而使老子之道具有了价值论的意义。③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上善,就是至善的道德。道与德原是两个不同概念,道是哲学概念,德是社会学概念。但老子却把德作为道的自然延伸,由此也衍生出一个新的名词“道德”。在老子看来,道德的核心是“善”。万物中,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若人性如水,则为“上善”。④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那样为而无为。社会行为的核心是“治国治身”。老子认为未雨绸缪是治国治身的先机。概括说,治国必须政通简要,积微功而成大业;顺乎民性,休养生息,切忌偏颇粗暴。治身必须善始善终,追求圣人境界;以学养性,行循自然,切忌玩物丧志。⑤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复性,就是回归于本然之性。本然之性至真至纯,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老子》有言:“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苏辙《老子解》认为“抱一”就是“复性”。也就是说,唯有秉持于道,才能复归至纯至真的本性。出乎本性的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老子否定虚伪的标签式的下德,推崇出自本心的上德。⑥老子论“道”并未天马行空,而是巧妙地将道与上善的道德境界、无为的圣人境界、纯真的人生境界黏合在一起,将抽象之道落实到现实与人生中,从而具有普遍的价值论意义。这与儒家之仁就产生了内涵上的叠合。⑦孔子之“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又是社会伦理秩序的规范。一方面落实在“礼节”“立身”“行为”的具体人生实践中;另一方面又是抽象之“道”的存在根本,“本立而道生”。将“仁”由秩序伦理的具体规范,上升到抽象之“道”,是孔子学说的基本理路。由此也使孔子之仁具有了抽象的哲学论意义。⑧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所以,孔子既将仁作为人生矢志不渝追求的道德目标,强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又将仁作为人生修养的道德品质,其核心是“爱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博施于民”,在时世艰难时能“济众”。孔子又指出“爱人”要先从正已做起,影响他人,仁与德,必须表现在博爱与正己之间。⑨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如何在自由与秩序之间寻求一个行之有效的平衡点,是历来思想家所思考的严肃问题。孔子既强调自觉遵守秩序,也热爱生命自由,在不越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享受自由人生。如果说,仁是人性,是道德,是境界;那么,礼则是理性,是规范,是秩序。二者缺一不可。仁与礼,必须落实于自由与规范之间。⑩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孔子将君子之道概括为“不忧”“不惑”“不惧”,并强调唯有仁者、智者、勇者才能做到。乃因“道”的根本是“仁”,仁者、智者、勇者都是以道一以贯之。他所说的“刚毅木讷,近仁”,即刚健、果决、质朴、寡言,既是精神的、人性的,也是现实的、行为的。也就是说,仁,又贯穿于现实生活的精神与行为中。⑪可见,孔子建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一系列抽象性原则,始终落实在博爱与正已、自由与规范、精神与生活之间。⑫老子、孔子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面对如此乱局,儒道都企图开出一剂救世良方。老子以“道”为核心,抨击异化的仁义礼智。孔子以“仁”为核心,试图重构仁义礼智。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在理论逻辑上,老子从道德人心的角度,企图救赎异化的人性;孔子从伦理教化的角度,企图重构崩溃的秩序。在价值取向上,老子之“道”以具体的社会之“德”为理论归趣,其抽象哲学观与社会价值观并无判然界限;孔子之“仁”以社会之“道”为理论指向,其社会价值观与抽象哲学观也无判然界限。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摘编自刘运好《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认为道德的核心是“善”,又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最能体现道德之善。B.在老子眼中,治国治身要未雨绸缪。治国要积微功而成大业,顺乎民性;治身要善始善终,不要玩物丧志。C.“上德”不关乎外在规范,其有道德之名,却无道德之实;“下德”迫于外在规范,其无道德之名,却有道德之实。D.“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将仁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仁的意义,由此可见,仁既是精神的,亦是行为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与现象存在的本体,具有无穷的创造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对其形象的阐述。B.本然之性是圣人道德境界的标志,“仁”是君子道德人格的核心,孔子在融合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儒家的理论体系。C.无论是“爱人者人恒爱之”,还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在强调“爱人”要先从“正己”做起,并影响他人。D.老子抨击春秋时期异化的仁义礼智,这不是否定仁义礼智,而是否定文明异化,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⑨段观点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B.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C.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D.克己复礼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4.请简要概括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及主要内涵。5.文章认为,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在理论上互补,在价值观上辩证性关联。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答案】1.C2.B3.D4.①老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是“道”,其主要内涵包括:万物生成的本原、现象存在的本体、超验存在、经验存在。②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是“仁”,其主要内涵包括: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5.①开篇先表明观点: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不同,考察问题的具体方法不同,但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②然后具体分析“道”在价值原则上、社会行为上、主体性情上的表现,论证“道具有普遍的价值论的意义”,与“仁”在内涵_上叠合。③接着分析“仁”在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具体人生实践和抽象性原则,论证“仁”的哲学论意义。④最后从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的产生背景、逻辑理论、价值取向方面对二者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进行总结。【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上德’不关乎外在规范……无道德之实;‘下德’……其无道德之名,却有道德之实”错,原文“出乎本性道德是‘上德’,迫于外在规范的道德则是‘下德’”,只是辨明了什么是“上德”什么是“下德”,其他内容没有涉及,选项无中生有。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孔子在融合二者的基础上,形成了儒家的理论体系”错,原文“老子论‘道’,强调人性的本然状态;孔子论‘仁’,强调社会的应然状态”“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可见“融合二者”的说法错误。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⑨段观点是:仁,必须导之于“礼”。A.强调“仁”是“礼乐”的基础,不能证明第⑨段观点;B.说的是交友之道,不能证明第⑨段观点;C.是颜渊极力称赞自己老师的教育方法,不能证明第⑨段观点;D.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说明仁导之于“礼”,能证明第⑨段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主要信息的能力。①由“老子之‘道’,是万物生成的本原,又是现象存在的本体。道,既是无名无象的‘玄之又玄’的超验存在,也是天地人事‘混而为一’的经验存在”可得出老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是“道”,其主要内涵包括:万物生成的本原、现象存在的本体、超验存在、经验存在。②由“孔子建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一系列抽象性原则,始终落实在博爱与正已、自由与规范、精神与生活之间”可得出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是“仁”,其主要内涵包括: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由“其实,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不同,考察问题的具体方法不同,但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可知,开篇先表明观点: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基本理路的原点不同,考察问题的具体方法不同,但所彰显的社会价值观则基本相同。②由“道,表现在价值原则上是‘上善’”“道,表现在社会行为上是‘无为’”“道,表现在主体性情上是‘复性’”“老子论‘道’并未天马行空,而是巧妙地将道与上善的道德境界、无为的圣人境界、纯真的人生境界黏合在一起,将抽象之道落实到现实与人生中,从而具有普遍的价值论意义。这与儒家之仁就产生了内涵上的叠合”可知,然后具体分析“道”在价值原则上、社会行为上、主体性情上的表现,论证“道具有普遍的价值论的意义”,与“仁”在内涵_上叠合。③由“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仁,必须形之于‘德’。仁,是心性修养的一种抽象存在,必须以道德的形式具体呈现出来”“仁,必须导之于‘礼’。自由追求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秩序建构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前提”“仁,必须成之于‘行’。‘仁’是君子精神世界的支点,但必须落实到人生行为之中,才能彰显其意义”“可见,孔子建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一系列抽象性原则,始终落实在博爱与正已、自由与规范、精神与生活之间”可知,接着分析“仁”在道德修养、礼仪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具体人生实践和抽象性原则,论证“仁”的哲学论意义。④由“老子、孔子都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面对如此乱局,儒道都企图开出一剂救世良方。老子以‘道’为核心,抨击异化的仁义礼智。孔子以‘仁’为核心,试图重构仁义礼智……二者构成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可知,最后从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的产生背景、逻辑理论、价值取向方面对二者理论上的互补关系、价值观上的辩证性关联进行总结。(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女军医的梦杨晓敏20世纪80年代的采访手记。当部队医院宣布驻扎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刚20岁。她是当年扛着背包一路翻山越岭来到西藏的。现在的人们把这些人称为十八军老战士。“十八军”的概念实际上已超越了它所代表的部队番号的含义,上升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符号与荣誉。那年我去采访的时候,仍在西藏部队服役的十八军老战士已屈指可数。然而就在那所高海拔的野战医院,我竟意外地遇见这位即将离藏的十八军老战士。女军医两鬓染白。她告诉我,她已经办好了离休手续,明天就“下山”了。我暗自庆幸。女军医对我要采访的那些问题,总是有意岔开话头,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说,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几十年待在这里是因为工作需要;医生本来就是为病人治病的,算不上什么奉献,所干的都是分内的事,仅此而已,完全没有必要在报上给予宣传。正当我琢磨怎样让她打开话匣子时,她想了想说:“你陪我在营区转转吧。”医院的建筑整齐划一,铁皮房子大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病房的左侧有一大片林卡(藏语,园林)。白杨树拔地而起,笔直高大,白亮的躯干在冬日灼射下,依旧挺精神的。它们酷似一大群身着白大褂的俊俏轩昂的女护士。我们在林中漫步。脚下是发出嚓嚓脆响的叶子。野鸽子静卧在光秃秃的枝条上,气氛极是和谐。女军医沉吟片刻,说:“给你讲这林卡的来历吧。”“医院刚搬来那年,这里蒿草遍地,乱石成堆。对于这个只有野狗出没的不毛之地,我心里实在产生不出愉快的感觉。记得第一次上夜班时,我惴惴不安地举着马灯走出帐篷,就撞见一只狐狸从我脚下窜过,吓得我连马灯都扔了。”“后来工作基本转入正常,医院考虑修建房子。我们几个年轻人憧憬起未来,觉得生活太单调枯燥了,应该有点别的什么。那时我们也在恋爱,你别笑话,当时连个说悄悄话的地方都难找。我心想,这里能出现一大片林卡该多好,阳光下的叶子洒满金黄,林中铺着厚实的草坪,我们可以在里面唱歌、跳舞,甚至和恋人在密匝匝的树荫里约会……”“我们开始栽树了。刨开乱石,填进泥土,小心翼翼地栽下了幼苗。你瞧,这些高大粗壮的树便是当年我们最早的劳动成果。高原确实不易栽树,第一年栽下的树苗死去三分之二,只有一少部分绽出新芽,长出绿叶。我们正处在富于幻想的青春年华,那年秋天兴高采烈,极小的林卡成为我们娱乐的好去处。风儿一吹,叶片像小风车一般旋转不停,我们翩翩起舞,忘记了一切烦恼疲劳。”“次年春天,我们提心吊胆,生怕高原严寒的冬季会扼杀掉已经成活的幼苗。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担心解除了,白杨树熬风斗雪,又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其实在西藏高原上栽下的树,一旦成活,生命力是异常旺盛的。于是我们产生出这样一个心愿,一定要栽培出一大片的林卡,让它们与我们高原军人的青春同步。直至今天,营区内栽树活动仍是医院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年复一年地刨坑栽树,挑水浇灌,林卡不断扩大。我们也陶醉在劳动创造的甘甜之中,一度忘却了当初关于在林中谈恋爱的憧憬。闲暇无聊时,大家只偶尔在林中散散步。”“八十年代后的情况则不同了。那些年年从内地军医学校分来的年轻人,叹息之余,终于发现了这大片林卡的价值。每当夏秋两季,夕阳倚射,林卡里弥漫着欢歌笑语,似乎她们本来就是林卡的主人翁。但林卡是我们栽的,这片林卡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在一个明月清风的夜晚,我怀着好奇心悄然走进林卡。”“斑驳的月辉从叶子的缝隙中透进来,踩着酥软葳蕤的草地,令人心旷神怡,沉浸在一段久违的惬意的暖流之中,我恍然第一次领悟到林卡的魅力所在。……我茫然后立即清醒,这时刻的林卡是属于年轻人的,而我老了。”“其实我的心并不老,但我不能赌这种气,否则姑娘们会笑话我呢。当年栽树,不就是为了让年轻的自己有个栖身的休闲娱乐场所吗?现在自己早到了当祖母的年龄,今非昔比了!以后我决不再轻易到林卡里去,只远远地望着它,默默地放飞心中的想象,唤起久远的回忆。树都长大了,也说明我们在西藏几十年是值得的嘛。”“前些天宣布我离休时,组织上问我有什么要求,我想了半天,说那就把欢送会放在林卡里开吧。姑娘们都说我的要求提得太好了。开欢送会的头天晚上,我失眠得厉害,心想要离开西藏了,明天能在自己亲手栽培的林卡里度过,一定要玩个痛快,和年轻人捉迷藏,击鼓传花,还要跳舞,重温自己青春的梦幻……”“我至今都认为,那天是我最倒霉的一天。连日来都是晴朗无风的天气,那天清晨却呼呼地刮起风来,搅得天地昏黄一团。姑娘们懊恼地紧锁起眉头。我临窗眺望,禁不住珠泪涟涟。欢送会改在会议室进行。我沮丧极了,以至在欢送会上,同志们还以为我只是对生活了三十多年的西藏高原恋恋不舍呢。”“欢送会开完后,我裹进大风里,信步走进这片林卡。我恍惚觉得世界静止了,天地明净,只顾贪婪地抚摸着蓬蓬勃勃的白杨树,就像抚摸着我的孩子们一样。心想,今生今世,恐怕再也忘不掉它们了。”我把女军医的话,全部记在采访本上。(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知女军医明天就要“下山”,“我”为她终于可以离开工作了一辈子的高海拔的野战医院而暗自庆幸。B.女军医对“我”采访的那些问题的轻描淡写的回答,突出了女军医谦逊的品质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C.女军医最初在医院内栽树是为有个栖身的休闲场所,这一初衷表现了驻地的荒凉与生活的单调。D.“我把女军医的话,全部记在采访本上”并且保存至今,这体现了女军医的事迹对“我”的影响之大。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叙议结合,介绍了当时仍坚守西藏的十八军老战士屈指可数的情况,为后文写女军医作铺垫。B.文中的白杨树与《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了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C.文中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与女军医刚到此地的环境描写形成对比,表现了女军医对年华逝去的失落。D.文章以新闻素材的形式呈现,用野战医院中场景的变化展示女军医的一生,增强了故事的客观性、真实性。8.这篇小说的叙事角度颇为独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9.假如你是作者,在读者见面会上,请你向读者简要说明为什么以“女军医的梦”为题。【答案】6.A7.C8.①首尾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事。以采访手记引出“我”对采访女军医的回忆,使所记述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②文章主体部分是将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结合起来叙事。前者用以陈述女军医的经历及“我”与她的接触,客观冷静;后者以女军医的口吻自述关于林卡的故事,亲切自如。9.读者朋友们,我以“女军医的梦”为题是出于如下考虑:①从阅读心理看,以“女军医的梦”为题,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及中心事件,给人以新奇之感,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从情节设置看,“梦”是“愿望”的代名词,行文主体部分是以女军医的“愿望”贯穿始终的;③从主旨揭示看,女军医的“梦”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但均指向对生活的热爱和戍边守国的无悔情怀,可以凸显小说主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我’为她终于可以离开工作了一辈子的高海拔的野战医院而暗自庆幸”错。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我”“庆幸”的理由是赶在女军医“下山”离开前遇到了她,抓住了一个采访的机会。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了女军医对年华逝去的失落”错,“医院刚搬来那年,这里蒿草遍地,乱石成堆”“斑驳的月辉从叶子的缝隙中透进来,踩着酥软葳蕤的草地”,两处环境描写是表现医院变化之大。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叙述视角的能力。①首尾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展开叙事。“20世纪80年代的采访手记”“那年我去采访的时候,仍在西藏部队服役的十八军老战士已屈指可数。然而就在那所高海拔的野战医院,我竟意外地遇见这位即将离藏的十八军老战士”“我把女军医的话,全部记在采访本上”,以采访手记引出“我”对采访女军医的回忆,使所记述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②文章主体部分是将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结合起来叙事。“当部队医院宣布驻扎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她刚20岁。她是当年扛着背包一路翻山越岭来到西藏的。现在的人们把这些人称为十八军老战士”“女军医两鬓染白。她告诉我,她已经办好了离休手续,明天就‘下山’了”,此处第三人称叙述,用以陈述女军医的经历及“我”与她的接触,客观冷静;“给你讲这林卡的来历吧”“医院刚搬来那年,这里蒿草遍地,乱石成堆。对于这个只有野狗出没的不毛之地,我心里实在产生不出愉快的感觉”“后来工作基本转入正常,医院考虑修建房子。我们几个年轻人憧憬起未来,觉得生活太单调枯燥了,应该有点别的什么”“我们开始栽树了。刨开乱石,填进泥土,小心翼翼地栽下了幼苗。你瞧,这些高大粗壮的树便是当年我们最早的劳动成果”等,此处运用第一人称,以女军医的口吻自述关于林卡的故事,亲切自如。【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注意题干明确了写作身份是“作者”,情境是“读者见面会”,内容是向读者简要说明为什么以“女军医的梦”为题。因此开头应有称呼——读者朋友们,然后总述——我以“女军医的梦”为题是出于如下考虑;接着分条陈述理由。从阅读心理看,“女军医的梦”,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女军医”及中心事件追“梦”,给人以新奇之感,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女军医是谁?她的梦想是什么?②从情节设置看,“梦”是“愿望”的代名词,文章讲述了一位援藏女军医以及她的战友们的“梦”,“我心想,这里能出现一大片林卡该多好,阳光下的叶子洒满金黄,林中铺着厚实的草坪,我们可以在里面唱歌、跳舞,甚至和恋人在密匝匝的树荫里约会……”;然后是她们自己动手实现这个“梦”,“我们开始栽树了。刨开乱石,填进泥土,小心翼翼地栽下了幼苗”,并且产生了新的“梦”,“于是我们产生出这样一个心愿,一定要栽培出一大片的林卡,让它们与我们高原军人的青春同步”;女军医退休前又有了一个“梦”,“前些天宣布我离休时,组织上问我有什么要求,我想了半天,说那就把欢送会放在林卡里开吧”,虽然这个愿望最后没有实现,但她“贪婪地抚摸着蓬蓬勃勃的白杨树,就像抚摸着我的孩子们一样。心想,今生今世,恐怕再也忘不掉它们了”。可见行文主体部分是以女军医的“愿望”贯穿始终的;③从主旨揭示看,女军医的“梦”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如最初是想要栽种一片林卡,能够“在里面唱歌、跳舞,甚至和恋人在密匝匝的树荫里约会……”;然后是“一定要栽培出一大片的林卡,让它们与我们高原军人的青春同步”;最后是“把欢送会放在林卡里开”。尽管“梦”的内容有区别,但均指向对生活的热爱和戍边守国的无悔情怀,可以凸显小说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王既用滕公、萧何之言,擢拜韩信为上将军,引信上坐。王问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曰:“然。”又曰:“大王自断勇仁悍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唯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楚,请言项王为人。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敝,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不散?”于是汉王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八月,汉王东出,秦民归汉,汉王遂诛三秦王,定其地,收诸侯兵讨项王,定帝业:韩信之谋也。(节选自刘向《新序·卷十·善谋》,有删改)材料二: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五年卒A亡B其国C身死D东城E尚不觉寤F而不自责G过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然,表转折,与“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中的“然”意义不同。B.不终,文中指没有维持到底,其中的“终”与成语“终身大事”的“终”意思相同。C.自立,文中指自称为王,现多用来表示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D.本纪,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史记》五种体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表。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信受到汉王信任固然有滕公、萧何推荐的因素,还与他对项羽为人的分析精辟而深刻、具有知人识人的眼光有关。B.汉王深为韩信推心置腹的谋划而高兴,并采纳其计策,马上部署将领落实韩信的计划,最终有了“定帝业”的局面。C.因听说项羽和舜的眼睛都是双瞳孔,所以司马迁认为项羽是舜的后代,并感叹这就是项羽兴起得十分迅猛的原因。D.虽然项羽最后失败了,但是他起势于民间,仅用三年时间就一举灭秦,号令都由他而出,这个成就是值得肯定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耶?”(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14.关于项羽会失败的原因,韩信和司马迁的看法有何不同?【答案】10CEG11.B12.C13.(1)韩信表示感谢,于是问汉王说:“如今(大王)向东(进军)争夺天下的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2)自己夸耀功劳,逞弄个人的智慧而不效法古人。14.①韩信认为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任人唯亲,杀戮过多。
②司马迁认为项羽放逐义帝以致众叛亲离,逞弄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其国”作“亡”的宾语,译为“使得他的国家灭亡”,C处断开;“东城”是“身死”的地点,联系紧密,其后断,即E处断开;“不觉寤”“不自责”属于并列成分,用“而”连接,译为“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联系紧密,其后断,即G处;故应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文化常识的理解能力。B.“意思相同”错误。“终身大事”的“终”意思是“自始至终的整段时间”。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所以司马迁认为项羽是舜的后代,并感叹这就是项羽兴起得十分迅猛的原因”错误。“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意思是“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裔吗?”可知司马迁只是提出疑问,并不是真的这样认为。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谢”,感谢;“因”,于是;“东向”,向东;“岂”,难道。(2)“矜”,夸耀;“奋”,施展,表现;“师”,学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中“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匹夫之勇耳”可知韩信认为项羽是匹夫之勇;“项王见人恭谨,言语呴呴,人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人有功当封爵,印刓绶敝,忍不能与,此所谓妇人之仁”,可知韩信认为项羽是妇人之仁;“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都彭城,又背义帝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意思是可知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各诸侯王臣服,(却)不驻扎关中,定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心里不平,可知韩信认为项羽任人唯亲。“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多怨,百姓不附,特劫于威强服耳。名虽为霸王,实失天下心”意思是项王所过之处,没有不被摧残毁灭的,百姓怨声载道,不愿依附他,只不过被他的威力胁迫,勉强服从罢了。项王虽然名义上是霸王,实际上失去了民心,可知韩信认为项羽杀戮过多。根据材料二“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意思是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自己夸耀功劳,逞弄个人的智慧而不效法古人。可知司马迁认为项羽放逐义帝以致众叛亲离,逞弄个人智慧而不效法古人。参考译文:材料一:汉王采纳滕公、萧何的建议后,提拔并任命韩信为上将军,请韩信坐上座。汉王问(韩信)说:“丞相多次称赞将军,将军拿什么计策来指点我呢?”韩信表示感谢,于是问汉王说:“如今(大王)向东(进军)争夺天下的对手,难道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的。”韩信又说:“请大王自己判断在勇敢、仁慈、强悍方面与项王比,哪一个更厉害?”汉王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我比不上项王!”韩信拜了两拜,赞成地说:“我也认为大王比不上项王。但我曾在项王手下做事,请让我说说项王的为人。项王发怒呵斥的时候,千人吓得避退,(他有如此威风)却不能任用良将,这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项王见到他人时恭敬谨慎,说话很温和,别人生病,(他便)伤心得流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病人吃。到了别人有功劳应当封赏爵位的时候,直到官印磨损了棱角,绶带破旧了,他还不舍得给人家,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各诸侯王臣服,(却)不驻扎关中,定都彭城,又违背了义帝的约定,把亲近的人、喜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心里不平。诸侯看到项王把义帝流放到江南,也都回去占据了好的地方自立为王。项王所过之处,没有不被摧残毁灭的,百姓怨声载道,不愿依附他,只不过被他的威力胁迫,勉强服从罢了。项王虽然名义上是霸王,实际上失去了民心,所以说他的强大已变成脆弱。如果大王真能采取同他相反的方向行事,重用天下英武勇敢的人,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消灭?把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之臣,还有什么人会不服从?率领正义的军队,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还有什么敌人会不被击溃?”于是汉王非常高兴,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于是听从韩信的计策,部署诸将进攻。八月,汉王向东进攻,秦地百姓都归顺汉王,汉王杀了被项羽分封在秦地的三个王,平定了他们的封地,收编了诸侯的军队,讨伐项羽,奠定了帝业:这些都是韩信的计谋。材料二:太史公(司马迁)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裔吗?(不然)怎么兴起得这么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土地,只不过趁势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分割天下,自行封赏王侯的程度,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自己夸耀功劳,逞弄个人的智慧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二)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王维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五湖②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④。【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五湖,这里特指太湖,代指丘为的家乡。③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上表推荐他。此处借指丘为。④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怜君不得意”中“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朋友的落第令作者顿生怜惜之意。B.“况复柳条春”中“况复”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的情感也格外强烈了。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顿生怜悯之情。D.王维与丘为是同辈诗友。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归程写到离别,由远及近;诗情则由哀怜转为羞愤,由浅入深。16.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答案】15.D16.①对丘为落第的怜惜与同情。首联用一“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颔联表现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②依依惜别之情。“柳条春”暗写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朋友正值人生的低谷,伤别之情就更加强烈了。③惭愧愤慨之情。尾联中诗人认为自己作为朝廷官员,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深深自责。同时于“羞”中寓愤,暗含着对贤才遭弃的政治现实的愤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从归程写到离别,由远及近”错。“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意思是客游京城黄金全部用尽,回家时只落得白发添新。太湖边只有你三亩的田宅,遥遥万里外凄凉凉一个归人,可看出应是“从离别写到归程,由近及远”。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诗人在柳条新绿的初春叹息丘为又一次不能遂意,用“怜”字直接表达对丘为落第的同情,“不得意”点明“落第”,“况复”二字递进一层,丘为落第正值柳枝又绿的新春,伤心人对满目春光不免倍觉伤神。“柳条春”暗写送别的场景,灞水岸边,杨柳依依,送别之际,诗人对丘为的怜惜之情也格外强烈了。颔联“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为客黄金尽”用典,当年苏秦游说秦王,连续上了十次书都未奏效,黄金百斤用尽,以苏秦作比,一“尽”、一“新”,两相映照,丘为的凄苦之状与诗人的哀怜之情如在眼前。可看出对丘为盘资耗尽困于长安、返回时忧愁煎熬新添白发的困境的怜悯。尾联“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诗人认为自己明知丘为有才华而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自愧不如孔融,同时于“羞”中寓愤,对于贤才遭弃的黑暗政治表示了愤慨。情绪由怏怏惜别转到深深内疚,以至于牢骚不平,激昂慷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着重抒发的是对人才的爱惜以及由此引出的对黑暗政治的激愤。(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暗含鱼雁不能传音讯,两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之意。(2)《老子》(第二十四章)通过站立、走路的姿势,说明了急于表现、贪功冒进,违背自然规律的人必定无法长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坚信自己的才能必定有用,失去的东西以后依然会归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鸿雁长飞光不度②.鱼龙潜跃水成文③.企者不立④.跨者不行⑤.天生我材必有用⑥.千金散尽还复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雁、潜、企、材。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②1921年,小蔡元培25岁的胡适撰写了《红楼梦考证》,③与蔡元培研究《红楼梦》的观点大同小异。④他毫不客气地把矛头对准了蔡元培,⑤说蔡元培的索隐是牵强附会,⑥认为蔡校长的研究走错了路。⑦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为目的,⑧曾到处搜查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就在胡适“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蔡元培也帮助胡适四处寻找此书,后来为他借到了此书。这次,胡适“得来全不费功夫”了。胡适A,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胡适驳斥蔡元培的学术观点,蔡元培不但没有严词反驳,而且B,蔡元培这种举动无异于“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却又恰恰彰显出他的雅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A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B还主动帮胡适找证据19.③“大同小异”修改为“截然不同”;⑦删去“为目的”(或将“为了”修改为“以”);⑧“搜查”修改为“寻找”(或“搜寻”)。【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由前文“胡适‘得来全不费功夫’了”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病因介绍
- 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因介绍
- 局限性多汗症病因介绍
- 寻常痤疮病因介绍
- 兽医微生物学模考试题含答案
- 钳工初级工模拟考试题+参考答案
- 生物初三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教学
- 关于读书的乐趣演讲稿模板6篇
- 军训的心得热
- 【课件】两条直线垂直(课件)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下册
- 《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辽宁A卷)及答案解析
- 小丑电影课件教学课件
- 法医鹰一样的眼睛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南方医科大学
- 蔬菜供货合同电子版
- 装饰装修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 第7讲_校对符号使用
- 姬浩然书香家庭申请表(共2页)
- 高中学生遵纪守法主题班会PPT教学讲座课件
- 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培训班课程安排表(80学时)
- 半自动钻床说明书-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