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全集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全集1
教材分析】
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_、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辅助手段:幻灯片投影仪投影胶片
4.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挡案”若干,课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挡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的投放)
(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①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②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③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1)
①第一段:归--悲――追――非。
②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③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④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
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①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②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2)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_→“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幻灯片3)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_,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意思对即可,下同)
⑵、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_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4)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⑶、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⑷、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_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评比标准
①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②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③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_、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20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走出陶渊明
一、导入过渡: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天再让我们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交流(一):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①和00年版注释①,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1.学生研究成果分类、展示。
(解说:这一过程“分类”是关键,教师可在课前先调查了解,以掌握课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对话中的无序状态。)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为使此题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师要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以备对话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②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③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3.小结: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释①的改动体现了编者精益求精、科学理性的精神,就这点而言不也正是我们探究此题的又一收获吗?
(解说:若学生有不同见解,能自圆其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学习交流(二):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发言稿。
1.激情引读: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篇美文吧,初读的时候,也许我们读到的只是陶潜,我们再来读,展开来读,细细读,用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学生可能会找屈原、李白、苏轼等文人学士素材;也可能从李乐薇、霍金等现、当代知名人士甚至学生自身入手。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温经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四、课堂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五、布置情感性作业
1.一诗一文一世界,就让这些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我们心底吧,做到没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
2.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那么赶紧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库”中去。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全集2
教学目的:阅读目标: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语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多媒体设计:
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尽量争取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录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1、#高一#导语设计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
2、解题
板书课题
关于“导言”
导言,又叫绪论。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
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达尔文(1809—1882)是进化论的创始人。出身于英国一位名医家庭,1825年进爱丁堡大学学医,1828年进剑桥大学学神学,但他从小就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18年至186年,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推荐,以自然科学家身份,随英国皇家军舰见格尔号环球航行。五年间,他考察了许多地方,对各种生物进行了搜集研究,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事业。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化论引导人们深入地研究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规律,为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近百年来,分生物学修正、丰富、完善了它。但是,达尔文奠定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人类认识生物进化的基石。进化论“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的观点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反对封建迷信,为争取生存而斗争,为更好发展而努力。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2)画出文中结论性语句;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学生相互交流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4)请一两位同(5)学回答。
(6)教师明确并板书
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7)请一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8)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关键句是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地旨趣,标示文章地思路,显示文章结构地特点。其类型有:
a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语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地特征或揭示主要事理的语句如第一段末句第二段末句第四段首句。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如第四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的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第五段首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第七段末句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地基本观点。
c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脉络层次如:4段、6段、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9)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欣赏品味思考:
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性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找出能体现这种精神和魅力的文字。
明确:第一段,从“返航“(18年)到(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的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对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20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的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者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现作者决不轻率的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地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地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地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地语言概括并板书。
(1)长期考察
(2)实事求是
谦逊审慎
(4)决不(5)轻率
(6)亲身实践
(7)不(8)避缺陷
(9)毫不(10)动摇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这堂课,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作者说明性导言地阅读,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地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地阅读实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2、〈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物种起源》的片段。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全集3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理解文中有关语句的概括作用
3、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接受情感教育
二、教学重点:
本文的表达方式和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
四、教学方法:
讲读法问题启发法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
这个星期我们接触了新闻,新闻这个文体的特点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明确]真实性、及时性
[教师]新闻是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了,我们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现在还有网络都可以接触到。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引申,现场直播等等样式],向我们提供了各方面的资讯。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包身工》,它的文体是新闻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教师]这种文体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种文体就是?
[学生]报告文学
[教师]是的,同学们经过预习就知道,这种文体就是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和新闻的区别就是?[提示:从单元说明中找出答案]
[学生明确]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教师]我们在学习报告文学的时候,要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文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学习目的]
报告文学同时又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中的一类,是文艺通迅、速写、特写的总称。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不同于其他文艺创作),新闻性(不同于一般文章),文学性(不同于一般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投影,加粗]
(二)主体
[教师]前面我们先接触了本课的文体以及这个文体的特点,现在我们进入课文,看看所谓的报告文学的真实面目。
[介绍作者]作者夏衍,我国戏剧家、翻译家。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市人。早年参加太阳社,是左联领导人之一。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建国后把文学名著《林家铺子》、《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夏衍作品中比较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投影作者图片]
[解题]本文以包身工为题,意义有三:其一,课文讲述的一群人的故事,这群人当时社会上给他们的称呼就是包身工;其二,我们从课文的主旨来看,以包身工为题,其实是[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其三,包身工,除了是当时社会对这群人,这类人的称呼以外,它还是一种制度,一种怎样的制度?[提示:是罪恶的还是?]
[明确]这是一种罪恶的制度
[提问]罪恶的表现在哪里?
[活动]请大家通读课文,划出你们认为表现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交流,时间是10分钟。
[讨论、总结、归纳]
同学们经过阅读和找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呢?现在我们请几个同学来交流一下他们的看法。
[自由回答、个别提问]
[参考答案,投影]
1、四点一刻,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情景;五点钟,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
2、还写了十二小时劳动后,抄身情景;黑夜里。起身和吃饭,表现包身工恶劣的住宿、饮食条件,上班劳动,表现恶劣的劳动条件,是写劳动。两方面合在一起,已经构成了包身工地狱生活的全貌。
3、还有与描写记叙生活场景相应的说明和议论。说明包身工是怎么来的;分析“包身工”制度形成的原因;说明包身工给帝国主义“”制造”了惊人的利润;说明“包身工”制度是最野蛮最残酷的制度。
[教师总结]是的,罪恶的制度剥夺了很多年轻的生命,这些年轻的生命一开始就被欺骗,后来又_待,最后悲惨地死去。他们的一生非常的短暂,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就草草了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悲惨,这样的苦痛,是当时万恶的社会造成的,是当时万恶的帝国主义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泪写证。
当时的中国社会,国民党反动统治,造成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破产,抵抗不了水旱自然灾害;农村破产造成了大量廉价劳动力流入城市。帝国主义又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拼命压榨剥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是使农村少女变成双重奴隶的社会根源。所以我们说在包身工身上,有双重的压榨,是机器、制度的压榨,也是奴隶制度、帝国主义拼命追求剩余价值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改变这样的悲剧,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彻底地铲除帝国主义。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读地很仔细,也找到了许多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包身工》作于1935年,至今已经60多年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仍然能感到深深的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包身工的这些悲惨事实,也来自于这篇文章。
[提问]现在,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找出的几处表现包身工生活悲惨,包身工制度罪恶的方面,这些方面都是以什么线索串联的呢?
[给予思考的时间,提示学生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明确: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的。
[提示]只是单纯的叙事吗?
[明确]中间还穿插了议论和描写
[教师]为了准确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状况,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面结合”。
[教师]
解释面:所谓的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在本文中就是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
解释点:就是一些典型人物,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细节,是在“面”的基础上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可留作课后作业]学生答“猪猡”,“廉价的机器”,“罐装的劳动力”
我说,刚才我们同学的表演很好,有创意,但是想象还是不够合理的。
为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愿意雇用包身工?
生:廉价。
我说仅仅是廉价吗?如果真的十分廉价,那带工老板赚什么?日本帝国主义有没有雇用外来工。
生说:有。
我说,当然有。当时夏先生写作到工厂调查,有一位女工叫杏弟,她帮助夏先生去了解情况。到了包身工中间,却受到了排,包身工们不信任他,对她很警惕,很反感。
请问在书上,有没有说日本资本家为什么爱用包身工呢?请学生找。
学生说,日本厂家爱用是因为“他们大量用这种没有结合力”的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师;也就是说,这些包身工由于知识水平较低,他们生活在底层,但他们并不知反抗,他们感到生活的痛苦,但他们没有觉悟,他们是不会象刚才同学们所设计的那样有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抗争。
我们来看看新时期的打工文学。他们与包身工有些类似。都是从土地中走来。来到了别人的城市。“一个个少女从农村低矮的房屋中,从枝桠交错的森林中,从小镇歪斜的石板街中走出来了。她们或提一个包袱,或夹一卷行李,饮泪告别家园,回首辞却父母,踏上了人生旅途的\第一程\(陈秉安《来自女儿国的报告》
所不同的是书本中的包身工是沉默的,他们不会抗争也不懂得抗争。新时期打工文学中有些诗非常感人。
如同一只受伤的小鸟/找不到栖身的树叶/我们就再也禁不住地流泪了/可抹干泪水依然满面晴朗
最后的一抹夕阳,涂在路边的梧桐树的冠顶上,远远看去又红又绿,微弱地闪着一片碎光。马路上,有许多和我一样年轻的男女,骑着车_地向前游动。人们和我一样疲惫一样没有笑容。我看着他们的身影,眼睛便涌满泪水,突然感到茫茫然走投无路人生恍当一声到了尽头……
我说我个人认为他们走在别人的城市,他们的生活遭遇着着生存的问题。
他们用诗歌表达了他们的情绪,我们感受到他们的苦难。而包身工是沉默的。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检查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我们找到的反映包身工制度罪恶的地方,想想哪些是点哪些是面?
[参考答案]
1、面:人物的群体描写,课文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像放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里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清早起床、穿衣洗漱等方面)
2、点:反复提到的芦柴棒(老板喊她名字、生病的时候)
抄身婆不愿意用手去触摸她的身体;
还有,一些典型的事例,比如没吃得上饭的包身工、她们争夺马桶等等
[教师]这种“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同学们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各自发表意见,建议同学们学习借鉴这样的写作方法,并尝试在实际写作中运用。
三、文章除了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外,还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现在同学们,可以找找文章中有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包身工的悲惨生活与老板们的对比
包身工与外来工人的对比
比喻: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作者用船户养墨鸭捕鱼的故事,比喻帝国主义以及买办资本家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十分精当,有力地控诉了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借喻:猪猡、懒虫、机器、罐头、
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慈祥”“佳肴”“不假思索地爱上”“文明”
“合理”“饲养”
这些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章的意义,对我们理解课文起到了加深理解的作用。大家在写作中可以学习采用。
四、完成课后练习三,理解文章中的句子。(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全集4
一、目的要求
1、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认识_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3、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三、教学重点
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案#导语:巴金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文学见解时说:“人为什么需要文学?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德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期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叙事散文《小狗包弟》,感受它在文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
(二)作家作品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之后又写了“感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_”中,巴金遭到了残酷的_。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回忆自己在“_”中的遭遇和内心感受。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三)听朗读录音,并在文中标明以下生词的注音。
舔舐作揖租赁叱骂解剖堕落舐犊情深缉毒修葺修改
(四)整体认知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他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请大家再次阅读这偏文章看看文章哪些资料是开端,哪些资料又是发展、结局和尾声。
楔子(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2自然段)——包弟来历
发展(3—6自然段)——七年相处
结局(7-9自然段)——一朝离别
尾声(10-13自然段)——真心忏悔
明确: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写了一个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所以称为楔子(戏曲或小说开头的引子,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五)资料分析
⒈阅读“楔子”部分
思考:除了引起下文之外,这一部分资料有没有其它的作用?
(在“楔子”这部分资料后面划上问号)
⒉作家透过别人的故事引到自己的故事,那包弟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于作家一家人相处的呢?请大家快速阅读“开端”和“发展”两个部分。
思考:①作家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述人与狗之间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
明确: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②我们在描述人物时能够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来突出其特点,作家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时哪些是正面描述哪些又是侧面描述呢,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资料。
明确:正面描述第2自然段“狗来了……不停的作揖”
第3自然段“它不咬人……引客人发笑”
侧面描述第3自然段写由起女士在两年之后仍然对包弟念念不忘
第5自然段“听妹妹们说……等候我们出来”
③作家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的这些特点?
明确:小狗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
⒊无论小狗包弟怎样的可爱与聪明,它仍然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请大家阅读“结局”这部分。
思考:①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_),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②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杯具性。
⒋文章写到那里,作家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我们回头来看一下,作家一共写了几个故事(两个)对照这两个故事,我们能够将楔子部分的问题解决了,请大家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比较,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同点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透过比较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⒌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尾声”部分,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明确:简单沉重自责
①作家为什么会简单?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简单了。
②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调,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③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证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⒍我们说时间能够改变一切,但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同学思考:
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7.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在那个_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_”结束了,国人就应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能够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贴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六)总结课文艺术特色
A思想价值:
a、呼唤民主,反对_;b、呼唤人性,鞭挞_;c、呼唤礼貌,揭露愚昧。
B艺术手法:
角度独特——用自责忏悔解剖自己,去揭露鞭挞_。
写法新颖——用写小狗的命运反衬人的命运,用狗性反衬人性,以小事件反衬大社会。
结构自然——过渡自然,浑然一体。
语言质朴——娓娓道来,不事雕饰。
感情真挚——以人格动人,以真情动人。
(七)展示一些_时期的图片资料,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1.作者反映“_”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
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这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理解,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透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_”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写小狗是写实,写心灵是写虚,按散文的创作规律,写虚必定以写实为基础
2.巴金的忏悔有什么好处?
教师总结:在_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职责,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了人们对于“_”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
《随想录》的发表在80年代后期的中国文坛引发了一场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热潮,“说真话”成了全社会率行与呼吁的人格品质。
(八)课后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把你对本文的看法观点写出来,6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小狗包弟
巴金
楔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开端——包弟的来历
发展——七年相处
结局——一朝痛别
尾声——真心忏悔简单沉重自责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全集5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2、学习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的勇气,培养学生的忏悔意识,铸造坦诚真实的高尚人格。
一、#教案#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_”和作家作品,积累了容易读错的音,容易写错的字以及容易用错的词,理清了文章思路,分析了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的前后变化。
这节课我们继续理解课文,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目标和探究的问题。
二、齐读课文后,学生分七个小组讨论上述问题,老师巡视指导。(10分钟)
三、各小组推荐代表班上交流。
1、第一学习小组汇报:认识的人和小狗对艺术家分别表现出怎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5分钟)
认识的人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表面上冷漠无情,但有同情之心。原因:在那个人心惶惶的年代里,这些人心存怜悯,却害怕惹祸上身,不敢同情艺术家。另一种人则是完全不同情,他们麻木不仁,不屑一顾,虽然没有参加_批斗,但是,他们对艺术家抱的也是一种批判、看不起的态度。
小狗同情怜悯艺术家,有恻隐之心。
人和狗截然不同的态度说明:狗在动物中最讲情义,忠诚于主人,不见利忘义,不明哲保身。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自我保护的本能甚至自私的本性就会表现出来,个性是_中到处是非颠倒,人情殆尽,世态炎凉。(当然也有不畏_、舍己为人、情义为重的)作者写_,将狗与人两相对照,以狗衬托人,
明写狗之重情守义,暗写人性的弱点,人性的缺失,甚至连狗都不如,凸显了_的罪恶。
2、第二学习小组汇报:
本文的题目是《小狗包弟》,作者却在开头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7分钟)
结构上,讲述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引出下文小狗包弟的故事。或说引出话题,起铺垫作用。(戏曲或小说开头的引子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习部工作计划范文
- 吉林彩色透水沥青施工方案
- 合肥阳台防水补漏施工方案
- 加油站围墙拆除施工方案
- 2024高一体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2024部队财务工作计划范文
- 扶贫办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 2024秋季幼儿园保教工作计划范文
- 《科普健康知识讲座》课件
- 《纳米材料》课件
- 初三语文总复习全程计划表
- 皮肤性病学期末测试试题及答案
- 上海市华二附中2024届高一上数学期末预测试题含解析
- 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 企业审计大数据分析方法及案例
- 2023届上海市高考各区一模语文考试试卷汇编(附答案15套)
- 冀美2011版二年级美术下册《壮美的长城》教案及教学反思
- 小学高年级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问题的分析和策略获奖科研报告
- 网球俱乐部实习报告3000字
- 工程项目竣工验收报告PPT模板下载
- 水网建设产业发展工作意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