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2024.10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69年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耐特将叙事分为纪实叙事与虚构叙事,并将新闻列入纪实叙事。人物通讯是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典型人物或新闻事件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中国新闻奖奖项中,人物通讯在通讯类获奖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作为我国新闻传播特有的体裁,在进行新闻宣传、匡正社会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叙事对象: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考虑到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现实情况,新闻报道成为宣传动员发展经济的重要阵地,人物通讯中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并极大地表现人物的全能与优秀,甚至脱离实际,把人神化。至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历经几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可窥见人物通讯的叙事对象悄然转变,用平民化视角展现平凡人的不平凡,得到更多关注。如《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一文,将诚信放在二十年的时间跨度中考量,展现的是人性中闪亮的光辉,不分地位与贫贱,更能打动人心。(二)叙事视角:②。在人物通讯中,叙事文本是基础,人物与事迹通过叙事文本传达给受众,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个“支点”,给予受众一个观察、知晓事件的窗口,即提供给受众一个视角。不同的叙事视角所呈现的叙事风格、情感偏向也是不同的,如内视角下,叙述者自身处于事件人物之中,以事件中自己的眼光去观察描述,从而可以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神态做出细致描绘;而外视角则是叙述者处于事件之外,以旁观者的眼光进行叙事,表现出中立、客观的态度。在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的获奖作品中,多种叙事视角得到了运用。如在《“见字如面”23年中》,在转换式内聚焦视角下,展现了一家三口每个人的视角而非一个人的固定视角,在父母与孩子的口中表达出一个家庭23年来的聚少离多和牵肠挂肚,这种转换式内聚焦能较好地保证叙事的客观性,同时也使叙事更加全面。(三)叙事时间:建构时间线铺陈主题。事件是自然发生并客观存在的,而叙述者在进行叙事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架构来调整叙事顺序,达到不同的叙事效果,因而,在文本中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有别于“事件时间”的“叙事时间”。根据事件时间与叙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叙事顺序分为顺叙、倒叙与预叙。顺叙即为叙事时间与事件时间同步,遵循事件自身的发生逻辑,从头至尾地进行逻辑叙事。如在《老郭脱贫记》一文中,文章的叙事主线为“致贫—帮扶—致富—脱贫”,循序渐进地讲述了老郭一家因病致贫,接受政府帮扶就业,参加扶贫项目自主致富,慢慢脱贫的经历,脉络清晰,易于接受和理解。倒叙是指事件时间早于叙事时间,从事件中部或最后开始再回到起点的叙事顺序,它将事件结果放在最前,再追溯起因与发展经过,起到强调结果、事件影响的作用,同时先入为主,增加悬念提升受众的阅读兴趣。如在《一跪惊天下》一文中“近日,一段43秒的视频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关注。一女孩洋溢着青春的生命救助,发散着人性光辉的义举……这位女孩正是咱山西定襄、23岁的李志敏。”首先叙述这一事件的影响力之大,接着引出事件主人公,这种倒叙方式扩展了事件的时空范围,深化了报道主题。预叙是指在事件发生之前预先对事件进行预测描述。在《天山深处的守望》中,“1985年冬天,陈俊贵辞去工作,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又回到了终身难忘的地方——那拉堤。在这里一待,就是24个春秋。”一待就是24个春秋相对于陈俊贵回到那拉堤来说是未发生的事件,即属于预叙,24个春秋体现了陈俊贵对承诺的全心坚守、不抛不弃。此处预叙可以让文本主题得以彰显与深化。摘编自宋苗《简析人物通讯中的叙事方法》材料二“全忠,2月14日,咱们一家三口站台上见。”这是一本普通家庭日记本上的留言。这样的日记一写就是23年,用掉了12本日记本,留下6820多条只言片语,长达24万余字。写下这段留言的妻子叫任亚娟,是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武威南车队队长。丈夫李全忠,是兰州客运段宁波车队副队长。夫妻二人一个值乘北京列车,一个值乘乌鲁木齐列车,每隔3周才能相聚一次。翻开一本本泛黄的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夫妻二人23年来的点点滴滴。“亚娟,昨晚在列车上没合眼吧?一回来就趴在沙发上睡着了,看着好心疼。冬果梨汤熬好了,醒来记得喝。”“全忠,女儿说什么时候咱们一家三口能坐在一起吃上你做的臊子面?我都不知道哪一天,心凉!”“爸妈,我在网上给你们定了一款对戒,样子暂时保密,不过保证你们喜欢!”……“现在翻一下,23年的心酸与牵挂历历在目。”李全忠说。23年,经历了传呼机、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不同的通讯工具,但是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比不上“见字如面”的纯情与质朴。随手写下的留言,笔笔写出的爱意,期待与牵挂,相知与守候,与子偕老的“家庭心灵史”尽在其中。摘编自康劲《“见字如面”23年》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人物通讯在进行新闻宣传、匡正社会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我国新闻获奖作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B.建国初,人物通讯中的人物主要是优秀的、代表性的人物,作品有脱离实际的倾向,因而,新闻的社会价值不高。C.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可以让人物通讯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典型人物或新闻事件。D.不同的叙事视角所呈现的叙事风格、情感偏向是不同的,外视角呈现出的态度是中立、客观的,内视角则完全相反。2.根据材料一,下列与叙事时间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报道同一新闻事件,事件时间相同而叙事顺序不同,最终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叙事效果。B.《喜看稻菽千重浪》第一部分用倒叙的方式追忆了袁隆平早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C.《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全篇用顺序的方式讲述了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的突出事迹。D.作者无论采用顺叙、倒叙还是预叙的叙述方式,都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通讯的主题服务。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人物通讯中,文本要给予读者一个固定不变的叙述视角,这一点与小说的人称相同。B.《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中使用的“平民化视角”,不同于材料一中的“叙事视角”。C.《“见字如面”23年》中,多个家庭成员视角的转换,保证了叙事的客观性、全面性。D.材料一中提到了“转换式内聚焦视角”的概念,这里的“转换”是指新闻叙事角色的转换。4.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补全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内容,每处不超过15个字。5.材料二是发表于2017年3月18日《工人日报》上的一篇通讯的节选,该通讯曾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一等奖,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其获奖理由。【答案】1.C2.C3.A4.①从代表性人物到平凡人物;②外视角与内视角的运用5.获奖理由主要有:①独特的叙事视角,通过家庭成员的转换式内聚焦视角,全面客观地展现一家人的生活点滴,增加报道的感染力。②积极表现普通人的不平凡,以长期坚持和朴实的日常记录,呈现出人物的诚信与家庭的温情,提升社会价值观。③采用倒叙的顺序,用日记的形式回顾23年的工作和生活点滴,开头总述23年“用掉了12本日记本,留下6820多条只言片语,长达24万余字”引发读书兴趣,使报道更有感染力。【解析】【导语】材料一探讨了人物通讯在新闻报道中的叙事特点,包括叙事对象的演变,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理想化人物到现代的平民视角;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强调内外视角和转换式内聚焦的应用;以及叙事时间的灵活运用,通过顺叙、倒叙和预叙来丰富主题表达。材料二从“家庭日记”这一独特的交流方式选材,描绘了一个聚少离多,但又充满温情的劳动者家庭,表现了当代列车员的恪尽职守与敬业精神。【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在我国新闻获奖作品中占有较高的比重”错误,根据材料一“人物通讯在通讯类获奖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可知,文章提到人物通讯在通讯类中占一定的比重,但并未说占有较高比重。B.“因而,新闻的社会价值不高”错误,根据材料一“人物通讯中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并极大地表现人物的全能与优秀,甚至脱离实际,把人神化”可知,新闻价值不能简单和人物神化倾向挂钩判断,选项强加因果。D.“内视角则完全相反”错误,根据材料一“从而可以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神态做出细致描绘”可知,内视角强调心理活动与细致描绘,不一定与外视角的特点完全相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C.“全篇用顺序的方式讲述”错误,《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采用倒叙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并没有全篇采用顺序的方式。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A.“文本要给予读者一个固定不变的叙述视角”错误,根据材料一“在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的获奖作品中,多种叙事视角得到了运用”可知,人物通讯并非要固定成单一视角,这区别于小说中的固定人称。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并根据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一“人物通讯中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用平民化视角展现平凡人的不平凡得到更多关注”可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后,人物通讯的叙事对象悄然转变,从关注代表性人物到关注平凡人物。②结合材料一“如内视角下,叙述者自身处于事件人物之中”“而外视角则是叙述者处于事件之外,以旁观者眼光进行叙事”可知,不同的叙事视角所呈现的叙事风格和情感偏向也是不同的,多种叙事视角得到了运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一“在中国新闻奖人物通讯的获奖作品中,多种叙事视角得到了运用。如在《“见字如面”23年中》,在转换式内聚焦视角下,展现了一家三口每个人的视角而非一个人的固定视角,在父母与孩子的口中表达出一个家庭23年来的聚少离多和牵肠挂肚,这种转换式内聚焦能较好地保证叙事的客观性,同时也使叙事更加全面”可知,《“见字如面”23年》叙述视角有变化,如“亚娟,昨晚在列车上没合眼吧?一回来就趴在沙发上睡着了,看着好心疼。冬果梨汤熬好了,醒来记得喝”,这是李全忠的视角;“全忠,女儿说什么时候咱们一家三口能坐在一起吃上你做的臊子面?我都不知道哪一天,心凉!”,这是任亚娟的视角。通过家庭成员的转换式内聚焦视角,全面客观地展现一家人的生活点滴,增加了报道的感染力。②结合材料一“人物通讯中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用平民化视角展现平凡人的不平凡,得到更多关注”可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后,人物通讯的叙事对象悄然转变,从关注代表性人物到关注平凡人物。而任亚娟和李全忠分别是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武威南车队队长和兰州客运段宁波车队副队长。夫妻二人都是普通铁路职工,平凡而具有代表性。材料二“这样的日记一写就是23年,用掉了12本日记本,留下6820多条只言片语,长达24万余字”可知,人物通讯关注平凡人物,积极表现普通人的不平凡,以长期坚持和朴实的日常记录,写出爱意、期待与牵挂,呈现出人物的诚信与家庭的温情,提升了社会价值观。③材料一“倒叙是指事件时间早于叙事时间,从事件中部或最后开始再回到起点的叙事顺序,它将事件结果放在最前,再追溯起因与发展经过,起到强调结果、事件影响的作用,同时先入为主,增加悬念提升受众的阅读兴趣”,《“见字如面”23年》采用倒序叙述,采用回忆的方式展现23年间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开头“这样的日记一写就是23年,用掉了12本日记本,留下6820多条只言片语,长达24万余字”引发读者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契合奖项评选标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写字毕飞宇当父亲的做决定往往是心血来潮的,这是父性的特征之一。一清早父亲把我叫到他的面前,用下巴命令我坐下来。父亲说:“从今天起,你开始学写字。”这个决定让我吃惊。①我在那个清早还不能用“当头一棒”来概括我的心情,但是我已经感受到了,父亲的决定给我当头一棒。我才七岁,离“上学”这种严肃正确的活法还有一段日子。更关键的是,现在刚刚是暑假,父亲的决定在这个时刻显得空前残酷。他是学校里仅有的两个教师之一,而另一位教师恰恰就是我的母亲。我坐在小凳子上,拿眼睛找我的母亲。母亲不看我,只给我一块背。我知道她和父亲已经商量好了,有了默契,就像宰猪的两个屠夫,一个拿刀,一个端盆。过去母亲可不是这样的。过去父亲一对我瞪眼,我就把脸侧到母亲那边去,而母亲一定会用两眼斜视我的父亲。②那样的目光就像电影上的无声手枪,静悄悄地就把事情全办掉了。父亲是教识字的老师,母亲教的是识数。识字和识数构成了这所乡村小学的全部内容与终极目标。可关键是我才七岁,而刚刚又放了暑假。这段日子里我忙于观察我的南瓜——我亲手种的。我用我的小便哺育了它。即使在很远的地方我也会把小便保留在体内,到家之后幸福地奉献给我的南瓜。可是我的南瓜长得很慢,就像我的个子,一连四五天都不见起色。成长实在是一种烦恼。③现在,一切都停下来了。成长现在放在了写字之外,成了副业……学校总是有一块操场的,而这块操场在暑期里头就是我家的天井了。操场不算大,但是相对于天井来说它又显得辽阔了。因为写字,我整天被关在这个天井里头。我望着操场上的太阳光,它们强烈而又凶猛,泥土被晒得又白又亮。写字的日子里我被汉字与大太阳弄得很郁闷,在父亲午睡的时候我望着太阳光,能做的事情只有叹息和流汗。我的暑期分外寂寞。这样的时刻陪伴我的是我的南瓜。乡村故事和乡村传说大部分缠绕在南瓜身上,被遗忘的南瓜往往会成精;而另一种说法更迷人,当狐狸在遭受追捕时它们会扑向南瓜藤,在千钧一发之际,狐狸会十分奇妙地结到瓜藤上,变成瓜。这样的事情我从未见过,但是,我向往这种灵狐气息,基于这种心情,我主动向父亲询问了“南瓜”“瓜藤”这一组汉字的写法。但是父亲拒绝教我“狐狸”这两个字。④由于没有“狐狸”这两个汉字做约束,狐狸的样子在我的想象里头越发活蹦乱跳了,水一样的不能成形。我的功课完成得相当顺畅,在“专制”之下我才华横溢,会写的字越来越多。我甚至主动要求写字,以积极巴结的心情去迎合、奉承“专制”。我在下课的时候十分讨好地说:“再写几个吧。”父亲便拉下脸来,说:“按我说的做。我说什么,你做什么;说多少,做多少。”专制不领巴结的情,只有服从。这是专制的凌厉处,也是巴结的无用处。然而,我写字的瘾是吊上来了。在父亲给我放风的时候,我拿起一把锋利的小尖刀走上了操场。操场上热浪滚滚。我蹲在操场上,开始了书写。一上来我就不由自主地写下了这样的一行:“我是爸爸。”接下来就是批判。我用“坏”“狗屁”等词汇向我的敌人进行了疯狂攻击。“打倒小刚坏吃狗屁”。我一定要用粉笔把这句狗屁不通的话写到他家的土基墙上去。我的字越写越大,越写越放肆。⑤我甚至用跑步这种方式来完成我的笔画了。整个夏季空无一人,我站在空旷的操场上,一地的汉字淹没了我。那些字大小不一,丑陋不堪,伴随了土地的伤痕和新翻的泥土,但是我感到痛快。我望着满地的疯话——它们难于解读,除了天空和我,谁都辨不清楚——我的心中充盈了夏日里的成就感,充盈了夏日黄昏里痛苦的喜悦。夜里下了场雷暴雨。我听到了,睡得很凉快。这个上午令我最为愉快的是操场。一夜的暴雨把操场洗刷得又平整又熨帖,干干净净,发出宁静祥和的光。所有的字都让雨水冲走了。我守望着操场,舍不得从上面走。我在等太阳。太阳一出来操场就会晒硬的,到那时,平展熨帖的操场没有负担,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我决定在这一天从父亲那里把“狐狸”两个字学过来,把我知道的狐狸的故事都写下来,写满整个操场……但是父亲没有告诉我“狐狸”的写法,而操场也面目全非了。操场的毁坏关系到一个人,王国强。一夜的雷暴雨冲坏了他们家的猪圈。为了修理猪舍,王国强,这个狗屁东西,居然把他家的老母猪和十六只小猪崽赶到学校的操场上来了。我的光滑平整的操场表面被一群猪弄得满目疮痍。我自己都舍不得下脚,居然让猪糟蹋了,我对这群猪怒目而视,可它们不理我。我回到家,对母亲大声说:“你看,操场全弄破了!”夏日里的阳光说刺眼就刺眼了。太阳照在操场上,那些丑陋的、纷乱的猪爪印全让太阳烤硬了,成了泥土表面的浮雕。这些猪爪印像用烙铁烙在了我的心坎上,成为一种疤,抚不平了。我走回家对父亲说,写字有什么用!为了调动我的情绪,父亲为我写下我渴望已久的两个汉字——“狐狸”。“跟我读,húli。”父亲说。可是,这个世界哪里还有狐狸?哪里还有“狐狸”这两个字?所有的狐狸都沿着我的童年逃光了。(节选自《写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字带给“我”的感受苦乐参半,既有童年被禁锢的痛苦,也有可以用文字攻击敌人的快意。B.父母同为老师,对“我”的教育却毫无艺术可言,表现了作者对一代人所受的教育方式的批判。C.初学写字的“我”偷偷地在学校的操场上写下“我是爸爸”,以此来发泄对父亲专制的愤懑不满。D.“我”的想象与“我”的成长故事交错进行,表现了儿童感性、跳跃、不循规矩的思维特点。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句中的“那个清早”告诉我们,故事的叙事时间与故事起点的时间并不吻合。B.从②⑤句可以看出,作者在以儿童视角和儿童心理讲述故事,语言也充满了童趣。C.③句“停下来”是指自由的“童年”随着强制性的“学习”而被束缚了脚步。D.④句中的“约束”是说,汉字确有禁锢孩子头脑的作用,会大大限制孩子的想象力。8.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9.小说中的“狐狸”多次出现,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B7.D8.①有主见(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判断和态度);②有丰富的想象力;③叛逆反抗;④渴望自由。9.①儿童的天真与好奇:与狐狸相关的乡村故事和乡村传说深深地吸引着“我”;②童年的幻想与想象,还不会写“狐狸”二字时,“我”尽情想象狐狸的样子;③自我表达意识的觉醒:要在操场上书写属于“我”的各种各样的有关“狐狸”的故事;④理想破灭的痛苦失落:操场被猪爪印破坏,“我”将狐狸故事写满操场的愿望落空。【解析】【导语】毕飞宇的小说《写字》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描绘了成长过程中对抗权威与追求自由的心理历程。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再现了童年的渴望和无奈,同时通过“写字”这一载体,揭示了父母在传统教育中角色的严厉与孩子内心的反叛。故事中“狐狸”的意象象征了孩子心目中的自由、神秘和幻想世界,最终在现实与想象的碰撞中消失,增添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和哀伤。小说语言生动,富有童趣,令人深思。【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B.“作者对一代人所受的教育方式的批判”错误。虽然文中提到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较为专制,但并没有表现出作者对一代人教育方式的明确批判。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语句分析与鉴赏的能力。D.“汉字确有禁锢孩子头脑的作用,会大大限制孩子的想象力”错误。④句中的“约束”并不是说汉字会禁锢孩子的想象力,而是由于父亲拒绝教给“我”狐狸两个字的写法,所以我开始肆意想象关于狐狸的一切,与汉字禁锢孩子的想象力无关。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有主见:文中“我”在面对父亲的专制教育时,虽然被迫学习写字,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比如,在父亲强制安排写字时,“我”对这种安排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不满。这表现出“我”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想法和态度。②有丰富的想象力:文中“我”对南瓜、狐狸等事物有着丰富的想象。特别是在没有学会“狐狸”这两个字的情况下,“我”反而更加自由地想象狐狸的模样,说明儿童的思维充满了跳跃性和创造力。③叛逆反抗:面对父亲的严格要求,“我”并非完全顺从,而是通过偷偷写“我是爸爸”并批判父亲来发泄不满。这种行为表现了“我”对父亲专制教育方式的叛逆和反抗。④渴望自由:故事中的“我”在暑假本应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但因为父亲的决定,被迫在天井里写字,失去了自由。与此同时,“我”对操场的向往和对南瓜的关注,反映了“我”渴望摆脱束缚,享受童年应有的自由与快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①文中提到“乡村故事和乡村传说大部分缠绕在南瓜身上”,其中关于狐狸的传说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部分“当狐狸在遭受追捕时它们会扑向南瓜藤,在千钧一发之际,狐狸会十分奇妙地结到瓜藤上,变成瓜”“我向往这种灵狐气息”。这体现了儿童对于神秘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以及对民间传说的浓厚兴趣。“我”对狐狸的传说充满向往,希望看到狐狸变成南瓜藤上的瓜,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儿童天性的体现。②由于父亲拒绝教“我”写“狐狸”这两个字,“我”在想象中构建了狐狸的形象,“狐狸的样子在我的想象里头越发活蹦乱跳了,水一样的不能成形”。这反映了儿童在无法通过现实手段满足好奇心时,会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来填补空白。这种想象不仅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也成为了“我”学习写字的动力之一。③随着“我”写字能力的提高,“我”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特别是想把关于狐狸的故事写下来。文中提到“我决定在这一天从父亲那里把‘狐狸’两个字学过来,把我知道的狐狸的故事都写下来,写满整个操场”。这表明“我”开始意识到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是一种自我表达意识的觉醒。这种觉醒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掌握,更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肯定和追求。④当“我”满怀期待准备在操场上书写狐狸的故事时,却发现操场被王国强家的猪群破坏了,“我的光滑平整的操场表面被一群猪弄得满目疮痍”。这一情节象征着“我”童年的美好愿望和梦想被现实无情地摧毁。“我”对这一结果感到极度失望和痛苦,这种失落感不仅体现在对操场的破坏上,更深层次地反映在“我”对童年美好记忆的丧失和对未来的迷茫上。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改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再贬封溪尉。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曰: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①,细木为桷②,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注释】①杗:屋梁。②桷:屋椽。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三岁A而孤B随伯兄C会D贬官岭表E会卒F嫂郑G鞠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等到,与《核舟记》中“其两膝相比者”中的“比”词义不同。B.绝,停止,与《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绝”词义相同。C.文中“然而公不见信于人”与“冗不见治”两句中的“见”词义相同。D.济,有益,有利。与诗句“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济”的词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自读书开始,每天都会背下动辄千百字的文字。长大后更能通晓《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考中了进士。B.韩愈耿直忠贞,对上敢于犯颜直谏,因此屡遭贬谪。然而在百姓中却深受爱戴,百姓生了儿子大多用他的姓起名字。C.从文章前两段中韩愈不平坦的为官经历可以看出,《进学解》一文,其实是韩愈的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D.“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意思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谦退豁达。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2)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14.《进学解》中,学生对国子先生给予了怎样的评价?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0.BEF11.C12.D13.①具备一点优点的人都已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②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宰相大臣也不斥逐我,这难道不是我的幸运吗?14.学生的评价:①认为国子先生治学勤恳。②指出国子先生对儒学有很大的功劳。③学生觉得国子先生在为人方面是很成熟的。④学生指出国子先生在仕途上不被人信任,在私人关系中也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评价的目的:表面上是在质疑国子先生自身遭遇不佳却还教导学生要勤奋学习、行为端正等内容。实际上是借学生之口,表达对韩愈(国子先生)怀才不遇的同情。同时也是以这种对比强烈的方式,批判当时社会不能很好地任用贤才的不合理现象,暗讽当权者不能公正地选拔人才,使有才能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选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传记,展现了韩愈非凡的学问与耿直的品行。文章通过他的仕途起伏,体现出唐代官场的复杂环境,以及韩愈因敢于直言而频遭贬谪的经历。他的才学与名声在民间广受赞誉,而人际关系中的孤立无援则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韩愈的生平,还折射出他的思想抱负与忧虑,是反思自我与现实社会的深刻文本。【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表。韩会去世后,嫂子郑氏抚养他;“三岁而孤”省略主语“韩愈”,句意完整,故在“孤”后B处断开;“会卒”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在“会”前E处断开;“嫂郑鞠之”是主谓宾结构,“嫂郑”是主语,“鞠之”是动宾短语,句意完整,故在“嫂”前F处断开。故选BE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比,等到/靠近。句意:等到长大。/他们互相靠近的膝盖。B.正确。绝,都是“停止”。句意:先生嘴里不停地诵读六经的文章。/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响,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C.“词义相同”错误。见,被/显现。句意:可是在朝廷上不被人信任。/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D.正确。济,有益,有利/渡。句意:文章虽然奇特却没有实用价值。/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现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谦退豁达”错误,依据“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可知,是韩愈在表达自己的无奈,自己稍有举动就会遭到诽谤,而名声也会随之而来,有一种自嘲和愤懑之感,并非谦退豁达。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占”,具有;“率”,都;“名”,拥有;“庸”,任用。②“诛”,处罚;“斥”,斥逐;“见”,我;“兹”,这。【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信息的筛选、概括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学生的评价:①根据原文“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可看出认为国子先生口不绝吟六艺之文,手不停披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治学勤恳。②根据原文“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可看出是说先生对于写文章,境界博大精深而文辞奔放畅达。③根据原文“觝排异端,攘斥佛老。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可看出是指出国子先生排斥异端,攘斥佛老,如同阻挡百川使之东流,挽回已经倒下狂澜一样,对儒学有很大的功绩。④根据原文“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可看出学生觉得国子先生年少时就开始学习,勇于作为;长大后懂得道理,做事左右皆宜。在为人方面是很成功的。评价的目的:文中“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三年博士,冗不见治”,指出国子先生在仕途上不被人信任,在私人关系中也得不到朋友的帮助。从文章看出,先生治学诚恳,文章境界宏达,为人成功,却职务闲散,没有什么政绩。由此可见作者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的处境,含蓄但是有力地指斥有司之不明。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父亲韩仲卿,担任武昌县令,有美好的政绩。离任后,县里的人刻石歌颂他的德行,韩仲卿最终官至秘书郎。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表。韩会去世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那时起就知道读书,每天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完全能够通晓《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考中进士。他操行坚定正直,直言无所顾忌。调任四门博士,升任监察御史。上疏极力议论宫市的弊端,德宗发怒,把他贬为阳山令。他在当地爱护百姓,百姓中生了孩子,很多人用他的姓来给孩子起名。改任江陵法曹参军。元和初年,暂代国子博士,在东都洛阳任职,三年后正式担任此职。改任都官员外郎,接着被任命为河南令。升任职方员外郎,又被贬为封溪尉。韩愈既因为才学很高多次被贬黜,官职又被降职,于是作《进学解》来自我宽解,说:国子先生早晨走进太学,召集各位学生站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进,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当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具备一点优点的人都已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各位学生只要担心自己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明察;只要担心自己德行不能成就,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公正。”话还没说完,队列中有个人笑着说:“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们这些学生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有好些年了。先生嘴里不停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经典的研习,夜以继日,终年勤奋不懈。先生对于学业,可以说是够勤奋了吧。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弥补儒学的缺漏,发扬光大,挽狂澜于既倒。先生对于儒家,可以说是有功劳了吧。沉浸在如美酒般醇厚的典籍中,细细咀嚼其中的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先生对于写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博大精深而文辞奔放畅达了吧。少年时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作敢为;长大后通晓礼义,行为得体。先生对于做人,可以说是很成熟了吧。可是在朝廷上不被人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做了三年博士,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冬天天气暖和,你的儿女却还在喊冷;年成丰收,你的妻子却还在喊饿。不知道考虑这些,却反过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椽子,各自得到合适的用途,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现在先生我虽然勤奋学习却不能遵循儒家的道统,言论虽然很多却不能切中要害,文章虽然奇特却没有实用价值,德行虽然有修养却不能在众人中表现出来。然而圣明的君主不加处罚,宰相大臣也不斥逐我,这难道不是我的幸运吗?有所举动就遭到毁谤,名誉也跟着受到影响。被安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分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南乡子①苏轼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②。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注释】①此词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②渌醅:渌,清澈。醅,未滤的酒。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黄昏景致,落日斜照,青翠的云山倒映在酒杯中,把一杯玉液都染成了绿色。B.杯中之酒由故乡岷山、峨眉山上的积雪融化而来,这奇特的想象也是思乡之情的表现。C.词的下阕用“暗”“乱”“湿”“回”等词,写出了春雨到来时人们的猝不及防,忙乱不止。D.全词虽未直接描述词人行为,却能感受到他被贬后无所适从,意欲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16.有人说,本词的下阕在写景之中蕴含着身世之感,请结合诗句谈谈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的理由。【答案】15.C16.词的下阕以春雨和东风的描写蕴含了作者深刻的身世之感。春雨突然袭来,歌楼舞榭间一片湿润狼藉,正如作者自身被贬的困顿与无可奈何。随之而来的东风卷地似乎可以吹散一切阴霾,却又只吹回了半开的落日江天,这象征着苏轼半途未竟的事业与不圆满的人生。自然景物的极致描绘中,隐含着词人对自身坎坷命运的反思与感叹。【解析】【导语】这首《南乡子》描绘了苏轼被贬后黄州的自然景色。上阕通过“晚景落琼杯”和“岷峨春雪”刻画黄昏时分的奇异美景,展现了词人对故乡自然景色的怀念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下阕从春雨、粉腮、东风、落照等具体的物象出发,传达出一时间错综复杂的景象。在雨告结束后的半开的江天,隐喻词人被贬后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表现出苏轼用自然景观映射人生境遇的一贯风格。全词尽管描写自然景物,却暗藏了词人的复杂心境和人生哲理,展现了苏轼的旷达胸襟与深刻的生命体验。【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写出了春雨到来时人们的猝不及防,忙乱不止”错误。“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用“暗”和“乱”写春雨,抓住了春雨飘忽不定、倏来倏往的特征。来得突然,使人们不及回避,才能打湿美人的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三句,则是对春雨骤停的描写。即一阵突如其来的东风,春雨便停了。夕阳的余晖将半边天空都染成了红色,倒映在江水中霎时便呈现出半红半绿的奇观来。下阕主要描述自然界的变化,并非表现人为的猝不及防、忙乱。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结合注释可知,苏轼创作此词时正值被贬黄州的困顿境遇,所以下阕中蕴含的身世之感主要是指被贬后的“不圆满”和“无奈”。“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写出了春雨突如其来的场景。这里的“暗”与“乱”不仅描绘了春雨朦胧杂乱的场面,还象征着词人被贬后的黯淡心境,体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可奈何。春雨落在歌楼上,湿润了粉腮,暗喻词人心境的黯淡和愁绪,使人联想到他仕途中的坎坷、不得志和被贬黄州后的困顿境遇。“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句中的“东风”看似带来了希望,似乎可以驱散春雨带来的阴霾,但东风吹来的却是“落照江天一半开”的情景。这个画面象征着词人虽盼望自己能重新出仕、实现抱负,但希望却未能完全实现,留下的是“一半开”的不圆满。词人将自己的不完满人生寄情于此,表达了心中淡淡的失落和无奈,隐含对自身仕途坎坷的反思与感慨。下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词人身世之感。春雨和东风的描写,不仅是写景,更是对词人命运的象征。春雨突如其来、打湿楼台,犹如人生的突发波折;东风驱散阴霾但未完全驱开,象征词人心中的希望未能完全实现,仕途多舛的心境显露无遗。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使得词人被贬后的复杂情感自然流露出来,含蓄而深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作者仿用《管子》中的话,表达尽可能多的招纳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强化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展现了诗人敢于向权贵挑战的不屈品格。【答案】①.山不厌高

②.海不厌深③.羁鸟恋旧林④.池鱼思故渊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⑥.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羁、渊、摧、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村落作为一种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限制,显现了地缘关系和社群关系上相对疏离和隔膜的状态。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概略而真切地描绘了村落的有限规模和疏离关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是①。“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这是描绘园田居与其他村落之间相互疏隔的境况。这样的境况,令人想到春秋时代老子所描绘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寡国小民”状态。疏离与隔膜构成了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这个屏障创设了村民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重情守义的村民在这样的环境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在村落中或村落间的交往,是熟悉者之间的自然往来。一方面,自然的繁茂与乡亲间的殷勤是相互映衬的;另一方面,乡亲间的交往,是非功利的、无目的的,是乡亲情义需要的自然交往。费孝通说相对于城市或工业化社会的“机械的团结”,②。“机械的团结”是以功利为目的的、社会契约或法制化的组织。乡村的“有机团结”,是素朴单纯的,也是亲切自然的。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请结合材料,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村落作为一种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限制,构成了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上相对疏离和隔膜的状态。19.①描绘园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②乡村情感是一种“有机的团结”20.重情守义的村民在由疏离与隔膜构成的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所创设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显现了……状态”搭配不当,可将“显现”修改为“构成”;二是“地缘关系和社群关系”语序不当,此句应与前面“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限制”相照应,而“社群关系”应照应“血缘”;“地缘关系”应照应“地域”,故应修改为“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故原句应修改为:村落作为一种乡土生活的基本社区,以血缘为纽带,以地域为限制,构成了社群关系和地缘关系上相对疏离和隔膜的状态。【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概略而真切地描绘了村落的有限规模和疏离关系”可知,后文是结合《归园田居》的诗句分析陶渊明对村落的有限规模和疏离关系的描绘,结合此空前的诗句分析可知,这是对村落规模和格局的描绘,故可填“描写园田居村落的规模和格局”。第二空,根据空后句“乡村的‘有机团结’,是素朴单纯的,也是亲切自然的”可知,此空介绍的应是与“机械的团结”相对的“有机的团结”,故此空可填“乡村情感是一种‘有机的团结’”。【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根据原文短句的内容,可知长句应修改为什么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怎样生活,据此可找出句子的主语“重情守义的村民”,谓语动词是“过着”,宾语是“纯朴而现实的生活”。接着分析“环境”的定语,根据原文短句可知,“环境”的定语应由“疏离与隔膜构成了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这个屏障创设了村民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来作,可改为“由疏离与隔膜构成的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所创设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由此可整理出答案。故原句可改为:重情守义的村民在由疏离与隔膜构成的空间和心理的双重屏障所创设的相互认同和相互信任的环境里过着纯朴而现实的生活。(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当我最早在这片湛蓝上泛舟时,周边全是茂密而挺拔的松树和橡树。由于岸边的山丘非常陡峭,而生长在山丘上的树木又非常高大,所以当你从西边俯视整个瓦尔登湖时,它看上去很像一个适合演出各种森林戏剧的圆形露天剧场。年纪更轻时,我曾在湖面上消磨了许多光阴,把小船划到湖心,然后任其随风飘荡,自己躺在座位上,在夏日的午后,地发着白日梦,直到小船碰到沙滩才回过神,站起身来看看命运让我漂流到哪片湖岸。在那种日子里,懒惰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地度过了许多个上午。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着它们。可是,自从我离开这洒满古典生态阳光的湖岸之后,伐木人竟大砍大伐起来了。从此要有许多年不可能在林间的甬道上了,不可能在这样的森林中遇见湖水了。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肮脏的工业脚步已经使湖水浑浊了,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然而,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匪夷所思挥霍徘徊情有可原B.想入非非消耗徜徉合情合理C.匪夷所思消耗徘徊合情合理D.想入非非挥霍徜徉情有可原2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答案】21.D22.本体为“俯视”下的“瓦尔登湖”,喻体为“圆形露天剧场”。形状上相似:被高大的树木围住的瓦尔登湖在形状上与剧场的圆形相似。功能上相似:瓦尔登湖“适合演出各种森林戏剧”,剧场适合演出各种戏剧,二者功能相似。生动形象地传达了瓦尔登湖的具体形态或功能特征。【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能力。匪夷所思: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指行为举止离奇古怪,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根据常理所能想象的。想入非非:意思是指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又指胡思乱想。本空的语境是在夏日的午后做白日梦,即胡思乱想地去想一些根本实现不了事情,故选“想入非非”。挥霍:任意浪费财物。消耗:消散损耗,今多指因使用或受损而逐渐减少。语境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极力地任意浪费享受着它们,故选“挥霍”。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或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语境指不能“在这样的森林中遇见湖水”,不能“在林间的甬道上”悠闲的散步,故选“徜徉”。情有可原:意思是按情理,有可原谅的原因。合情合理:形容事情或结果合乎情理。语境指“森林已被砍伐”,不能“希望鸟儿歌唱”,缪斯女神沉默是可以原谅的,故选“情有可原”。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首先找到本句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体为“从西边俯视”的“整个瓦尔登湖”,喻体为“一个适合演出各种森林戏剧的圆形露天剧场”,比喻词为“像”。然后找出其外在与内在的相似性。瓦尔登湖“岸边的山丘非常陡峭,而生长在山丘上的树木又非常高大”,被树木围起来的瓦尔登湖是圆形的,“露天剧场”也是圆形的,这是二者外在的相似性。瓦尔登湖上,有开阔的空间,有阳光,有日月,有无边的风光,无数森林中的自然界的“戏剧”在这里上演,露天剧场里,无数的悲欢离合的戏剧在这里上演,这是二者内在功能上的相似性。通过这种比喻,句子不仅传达了瓦尔登湖的具体形态或功能特征,还通过“森林戏剧”这一富有想象力和情感色彩的词汇,激发了读者对瓦尔登湖所处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