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项知识_第1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项知识_第2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项知识_第3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项知识_第4页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项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项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课标23篇文言文重点句子整理

注:黄色字为难写易错字,需特别关注其写法。

九年级下册

1.《鱼我所欲也》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中心句)

(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席患而有不为也。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u)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举例论证)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举例论证)

2.《送东阳马生序》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辟色。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余则缢(yu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生以乡人子谒(y6)余,撰长书以为贽(zhi),辞其畅达。

(6)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7)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3.《曹刿论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统领全文)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小信未孚(伯),神弗福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吾视其散乱,望其旗靡(mi),故逐之。

4.《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yi)丽。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

(3)群臣吏民能面刺篁人之过者,受上赏。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令初下,群臣进谏(帕n),门庭若市。

5.《出师表》

(1)不宜要白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谓之路也。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i)罚臧否(pi),不宜异同。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7)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诚(zou)善道,缭纳雅言。

九年级上册

6.《岳阳楼记》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ang)汤,横无际涯。(写

景句)

(3)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写景句)

(4)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写景句)

(5)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

悲者矣。(抒情句)

(6)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页。(写景

句)

(7)沙鸥翔集,锦琢游泳,岸1(zhi"(ting)兰,郁郁亍o(写

景句;对偶、借代)

(8)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写景句;

比喻)

(9)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1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主旨句)

7.《醉翁亭记》

(1)峰回路转,有亭事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判断;比

喻)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中心句;判断)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ing)。(写景句;

对偶)

(5)野芳发而即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山间之四时也。(写景句)

(6)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li呆。

(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主旨句;状语后

置,判断)

8.《湖心亭看雪》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景句)

(2)雾松(song)沆砺(暄ngd台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写景句)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小6)、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景句;白描)

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景句)

(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土地平旷,屋舍严(yj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

景句)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黄发垂髻(tiao),并怡然自乐。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小石潭记》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e)o(写景句)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景句;动静结合)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景句)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景句)

(5)倍(yT)然不动,俶(chCi)尔远逝,往来翕(xT)忽,似

与游者相乐。(写景句;动静结合)

(6)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景句;比喻)

(7)其岸势犬牙差(cl)互,不可知其源。(写景句;比喻)

(8)凄神寒骨,悄(qiao)怆幽邃(sui)。(抒情句)

《北冥有鱼》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水击三千里,拉(tua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2.《虽有嘉肴》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13.《马说》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中心句)

(2)祗(zhi)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Gn)死于槽杨⑼之间,不以

千里称也。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夸张;定语后置)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句)

(5)策之不以其道,食(si)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排比)

(6)其真无马邪(y6)?其真不知马也!(主旨句;判断,设

问)

八年级上册

14.《三峡》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以处。(写景句)

(2)重岩叠嶂,隐天蔽口,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畴(xi)月。(写

景句;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至于夏水襄(xiGng)陵,沿溯(sCi)阻绝。(写景句;正面描

写)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侧面描写)

(5)春冬之时,则素湍(加白n)绿潭,回清倒影。(写景句;动

静结合)

(6)清荣学茂,良多趣味。

(7)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chang)o(主旨句)

15.《答谢中书书》

(1)高峭入云,清流见底。(写景句)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写景句)

(3)晓雾将发,猿鸟乱鸣。(写景句)

(4)夕日欲顿,沉鳞竞跃。(写景句)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其奇者,(主旨句)

16.《记承天寺夜游》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xing)交横,盖竹柏影也。(写

景句;侧面描写)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

句)

17.《富贵不能淫》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中心句)

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k6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所以动心忍性,曾(z©ng)益其所不能。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

发于声,而后喻。(正面论证)

(4)入则无法家拂(bi)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反

面论证)

七年级下册

19.《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类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in)。(主旨句)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描写)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挟9口)之劳形。

20.《爱莲说》

(1)予独爱莲之出(y。)泥而不染,(zhu6)清(lign)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

可(xii)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4)莲,花之君子者也。(中心句)

21.《河中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中

心句)

七年级上册

22.«〈论语〉十二章》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存)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yCin),不亦君子乎?(学习方法、个人修养)

(2)吾(wO)日三省(xi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chuGn)不习乎?(学习方法)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电矩。(个人修养)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5)学而不思则罔(w加g),思而不学则殆(d&i)。(学习态度)

(6)贤哉,回也!一箪(dG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个人修养)

(7)知之者不如好(h&。)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方法)

(8)饭疏食,饮水,曲肱(gd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个人修养)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修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10)逝者如斯夫(f⑴,不舍昼

夜。(珍惜时间)(1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个人修

养)(12)博学而笃(dCi)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个人修养)

课标有,教材无

23.《伯牙善鼓琴》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初为眯(lin)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4)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总结

0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例如:①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

作用,无实义。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

们”、“它”、“它们”。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

彼竭我盈,故克之。(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

样”“这件事”、“那”、“那样”等。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⑶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例如:①辍耕

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

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

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

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①死国可乎?②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类似于“于”的用法。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

问者

三、者

1、结构助词

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

于名词性短语。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

其刑赏。

2、语气助词,

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

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

“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

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一一凭借

(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一一根据

2、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

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

“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一一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一一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

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

1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

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

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

4、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曰②面山而居。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

学而不思则罔

六、其

1、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

的”“它”“它们”“它们的"。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

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其人视端容寂,

若听茶声然。②复前行,欲穷其林。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

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

许,,“恐怕”“一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真

无马耶?可译作:“难道”②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大概③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

为“恐怕”。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七、为

1、作介词时

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6i,可译作“被”、“对”、“给”、

“替”、“当”,“为了”、“因为”等。如:①舌一吐而二

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6i,被。)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wdi“向"“对”)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M,“给”)④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ei,“当”)⑤问渠哪得清

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吟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

读w6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①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当,成为)③为宫室、器皿。(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

为窗八。(有)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

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八、于

1、引进动作

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

“在"、“向”、“至IJ”、“从“、"跟”、”对”、“给”

等。例如: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②未

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舜发于吠亩之中(从)④欲报

之于陛下也(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

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②皆以美于徐公。

九、焉

1、疑问代词

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

语)

2、语气助词

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

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

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

山》)

5、兼词

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

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十、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o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

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H^一、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

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

师表》

3、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

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二、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

(《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

按照”。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俯身

倾耳以请

表示目的,译为“米、用米”。例:属予作义以记之(《岳

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

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三: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例: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

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诚如是,则霸业可

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

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o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四、因

L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

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

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例: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

4.副词,可译为“因此”。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

生传》)

L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

“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

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

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六、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

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例:乃重修岳阳

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o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

忘告乃翁。(《示儿》)

十七、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

“啊”。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T)(《论语》十

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甚矣,

汝之不惠!(了)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

轼而望之,曰:“可矣。”

初中语文40个文言文常考实词详解

1.爱E

“爱”繁体字写作“爱”,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

从攵部,(d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

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

热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②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

国论》)

吝惜,舍不得。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

秦论》)

④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梁惠王上》)

2.安an

“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小-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

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②安置,安放。安营扎寨(成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⑤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⑥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

游天姥吟留别》)

⑦哪里,明B儿。沛公安在?(《鸿门宴》)

3.被

“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表示被子。

bei

①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覆盖。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受。秦王复出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③表被动。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Pi

①通“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

世家》)

②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b4i

“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小),音声(古音相近)。表示背

向、背着。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

攻秦。(《过秦论》)

②更加。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通“背”,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

宴》)

5.本b6n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义为棵树)字下加一点,表示树

木的根部。表示植物的根部。

①草木的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

②草木的干、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学而》)

④原来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本来。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⑤推究,考察。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白于人软?(《伶官传序》)

6.鄙bi

“鄙”是形声字,小篆从邑[即B(在右边)]部,一(bi)声。表示

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

①边远的地方。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

刺秦王》)

②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

退秦师》)

③轻视,看不起。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④轻贱。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⑤庸俗,浅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

7.兵bing

“兵”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斤”字,像古代一种斧形的武

器;下边是“开”字,像左右双手。合起来像双手拿着兵器。表示兵

器。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鸿门宴》)

③军事,战争。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8.病bing

“病”是形声字,小篆从广部,丙声。表示疾病。

①重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陈情表》)

②弊病,缺点。人皆嗤吾同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

③生病。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祭十二郎文》)

④使……成病态。以天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馆记》)

⑤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⑥责备,羞辱。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训俭

示康》)

⑦穷困。辍飨蜜以劳吏者……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

⑧疲劳。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携苗助长》)

9.察chd

“察”是形声字,小篆从部(表示覆盖),祭声(古音相近)。

表示仔细观察。

①细看,观察。徐而察之。(《石钟山记》)

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梁惠王上》)

②详审,细究。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考察,审查。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

也》)

③考察和推举。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

情表》)

④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答客难》)

10.朝

“朝”是会意字,金文左边像日在草中,右边像水流,合起来指

潮水按时涨落。“潮”的本字。后引申为表示早晨。

chdo

①诸侯在春天拜见天子,或臣属在早晨拜见国君。相如每朝时,

常称病。(《廉颇商相如列传》)

接受朝见,使……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

秦论》)

②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皇帝的一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

朝开济老臣心。(《蜀相》)

④对,向。坐北朝南。

zhao

早晨。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蜀道难》)

11.曾

“曾”是象形字,金文下边象古代一种蒸饭的器皿,上边象蒸汽

冒出,指古代一种做饭用的器具,即“甑”的本字。后借用来表示曾

经。

ceng

①曾经。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②竟,竟然。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

移山》)

zeng

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长辈或晚辈亲属。是高、曾时为一户者,

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治平篇》)

②通“增”,增加。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臆其所不

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乘

“乘”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大”字,象人,下边是“木”

字,象树木。合起来指人攀上树木。表示登、升。

cheng

①驾,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②升,登。乘彼境垣,以望复关。(《氓》)

③趁,顺应。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凭恃,依仗。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宋书♦宗意传》)

④冒着。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sheng

①一车四马的合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②辆。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13.诚ch6ng

“诚”字本来写作,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i),

成声。表示言语真诚。

①诚心。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确实,的确。此诚不可与争锋。(《隆中对》)

③果真,如果。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

14.除chd

“除”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B(在左)],余声(韵母相

同)。表示台阶。

①台阶。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家训》)

②去掉,清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

轲刺秦王》)

③修治。即除逆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

④拜官授职。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⑤流逝,过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15.辞ci

“辞”字本来写作“擀”,是形声字,金文从“”(表示治理),

司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打官司时双方的诉讼,后引申为言

辞。

①借口,托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

臾》)

②言辞,文辞。辞达而已矣。(《卫灵公》)

③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

④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⑤推辞,不接受。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⑥计较。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⑦审讯,口供。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苏武传》)

16.从

“从”是会意字,甲骨文为一前一后两个“人”字,象两人前后

相随。表示跟从、跟随。

cdng

①跟随,追随。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②依顺,听从。臣从其计。(《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从事,参与。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④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⑤使……跟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⑥随从的人。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项羽之死》)

⑦指堂房亲属。《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zong

通“纵”,合纵的盟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

秦论》)

17.殆dGi

“殆”是形声字,小篆从“歹”部,台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

表示危险。

①危险。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篇》)

②有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③懈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

记》)

④大概,恐怕。郦元之所见,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

山记》)

⑤几乎,接近,差不多。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18.当

“当”字本来写作“常”,是形声字,小篆从“田”部,尚声(韵

母相同)。表示两块田地的土质、面积或地理位置不分上下。后引申

为相当。

dang

①遮挡。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

②对等,比得上。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占据,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④应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滕王阁序》)

⑤掌管,主持。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五人墓碑记》)

⑥面对,遇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⑦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⑧值,在,正在。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⑨必定,一定。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⑩将,将要。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⑪通“倘”。如果。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六国论》)

ddng

①符合。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安步以当车。(《齐策四》)

③抵押,两者相抵。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

往如楚。”(《屈原列传》)

19.道ddo

“道”字是会意字,金义两边合起来是“行”字,表示道路,中

间是“首”字,表示领头。合起来指领路。“导”的本字,表示引路、

领路。

①道路。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

武退秦师》)

②途径,方法。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③风尚。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④道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⑤思想,学说。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

秦论》)

⑥天道,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

⑦志向。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

⑧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⑨说,讲。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20.得

“得”字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同”字(即贝),表示钱财,

下边是“又”字,象人手。合起来指手持钱财。表示取得、获得。

de

①取得,获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关雎》)

②心得,收获。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游褒禅山记》)

③得意,满足。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

将至。(《兰亭集序》)

④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⑤能够。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⑥融洽。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⑦适宜,得当。此言得之。(《六国论》)

dei

必须,应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1.度

“度”是形声字,小篆从“又”部,庶(省略心)声(韵母相同)。

指用手、手臂测量长度。表示测量长短。

du

①计量长短的标准。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郑人买

履》)

②限度。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谏太宗十思疏》)

③制度,法度。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

④度量,气度。常有大度。(《汉书•高帝本纪》)

⑤常态。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⑥次,回“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

年》)

⑦谱写。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

⑧过。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duo

①计算,衡量。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紫大,比权量力,则不

可同年而语矣。(《过秦论》)

②推测,估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2.非f6i

“非”是象形字,金文象两翅相背。表示违背、相反。

①不对的,错误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

兮辞》)

②责怪,认为不对。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③不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④不。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

实所共鉴。(《陈情表》)

⑤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23.复fti

“复”是形声字,甲骨文从“攵”部,昌(fU)声。后来写作

“像:表示回来、返回。

“复”字又是“番'字的简化字,音fuo/复”是形声字,小

篆从“衣”部(即未),复声。表示有里有面的双层衣服,夹衣。后引

申为多层的、繁复的。

①返回。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恢复。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③回答。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告诉,上报。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

一羽。”(《梁惠王上》)

⑤夹层的,双层的。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阿房宫赋》)

⑥繁复,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

村》)

⑦再,又,还。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鸿门宴》)

24.负fti

“负”本来写作“黜,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人”字,下边

是“宾”字(即贝),表示钱财)合起来指人有了钱财.,生活就有了依

靠。表示依仗、依靠。

①背着东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担负,承受。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③使……承担。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凭借,倚仗。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⑤享有。久负盛名(成语)

⑥覆盖。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⑦背充,违背。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

如列传》)

⑧辜负。誓天不相负!(《孔雀东南飞》)

⑨蒙受,遭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冤》)

⑩败,战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25.盖

“盖”本来写作“盖”,是形声字,小篆从部(即甘),盍声

(古音相近)。表示用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

gai

①古称伞。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②遮盖。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③胜过,压倒。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之死》)

④发语词,大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

山记》)

⑤承接上文,解释原因。大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

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⑥用在句首,不译。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he

通“盍”,何,怎么。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6.故9tl

“故”是形声字,小篆从“支”部,古声。表示变故、事故。

①缘故,原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

如列传》)

②旧交。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③旧。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过去,从前。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项脊轩志》)

④衰老。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⑤故意,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

宴》)

⑥仍然,仍旧。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

⑦固,本来。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⑧所以。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27.顾gti

“顾”本来写作“雇真”,是形声字,小篆从“直”部(即页),雇

声(古音相近)。表示回头看。

①回头。相如顾召赵御史。(《廉颇蔺相如列传》)

看,视。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

②顾念,顾惜。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陇西行》)

顾虑,顾及。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③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④只是,不过。顺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⑤岂,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28.固g£i

“固”是形声字,小篆从“口”部,古声。表示城郭、关塞坚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