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永顺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选择题)一、单选题(30个,共60分)1.《文明曙光》指出:红山文化不仅有中国最早的实体玉雕龙,而且到了其后期,作为农神的龙已随处翻飞。最新考古发现研究确认,辽河流域是龙的故乡。据此可知,红山文化遗址A.有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B.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社会状况C.证实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D.还原了华夏文明的基本概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红山文化不仅有中国最早实体玉雕龙”、“辽河流域足龙的故乡”等信息可知,红山文化遗址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A项正确;红山文化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而非旧石器时代,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龙不是真实存在的生物,排除C项;红山文化只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D项说法明显夸大,排除。故选A项。2.在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住所和贮藏坑大多是分立的,用于存放东西的灰坑处于住所之外;而在后期,贮藏室往往置于卧室的内侧或下方,得到严密的保护。这一变化体现了A.天下为公 B.父权至上 C.货力为己 D.宗法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在仰韶文化时期,贮藏物品之地由住所之外变为卧室内侧或下方,得到相对严密的保护,这一变化说明私有财产出现。“货力为己”强调“私有”,与材料相符,C项正确;选项中,A项强调“为公”,排除;材料未涉及“父权”与“宗法”,排除B、D项。故选C项。3.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C.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D.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D项;故选B项。4.西周金文中有不少“支子(庶子)不祭”原则的记载。但因社会变迁、家族繁衍迁徙及家族内部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支庶独立祭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血缘宗法原则未被遵守 B.礼乐制度走向瓦解C.尊宗敬祖思想发生动摇 D.宗法制度存在张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最初规定嫡长子拥有祭祀权,但是伴随着社会发展,族群的繁衍,原本的庶子分支能够进行祭祀,这说明宗法制度本身具有张力,即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西周时期动摇了血缘宗法的原则,排除A项;礼崩乐坏发生在东周时期,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尊宗敬祖的思想发生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5.禹征伐有扈氏时称“天用剿绝其命”,自己“共(恭)行天之罚”;而武王灭商时说,“(纣王)俾暴虐于百姓”,所以降下大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材料反映出A.儒家仁政思想影响扩大 B.天意是军事征伐的理由C.西周治国理念更重人事 D.天命神学观已经被摒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禹征伐有扈氏时称“共(恭)行天之罚”,强调是天命所归,而武王灭商时说“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强调的是德治;故材料反映出西周治国理念更重人事,C项正确;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排除A项;B项只符合禹征伐有扈氏,排除B项;禹征伐有扈氏使用的是天命观,西周也有天命观,不背摒弃,排除D项。故选C项。6.下图为公元前769年一公元前221年每十年发生的诸侯国间战争发展趋势图(横轴的“1”表示第一个十年,即前769年至前760年,由此类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①华夏认同强化②血缘关系弱化③诸侯国君权力加强④社会经济发展停滞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公元前769年到公元前221年”可以看出是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此时各民族加强融合,①华夏认同强化;结合图中可以看出姬姓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表明②血缘关系弱化;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可知,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的统治范围扩大,③诸侯国君权力加强;①②③正确,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不是发展停滞,④错误,排除含有④的组合A、B、D三项。故选C项。7.汉成《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体现了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史记》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司马迁民族心理认同,蛮夷民族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D项正确;A项错在“撰写方式”,材料强调民族心理认同,不涉及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排除A项;B项错在“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C项错在“宗法分封制”,材料强调“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涉及宗法分封制,排除C项。故选D项。8.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可归纳为:废国野、废井田、废分封、废世卿世禄、限宗法、强君权、设郡县、建军制、开星殖、建官制、立成文法、举举才、调赋税、通贸易等。据此可知当时()A.各诸侯国民富国强 B.阶级矛盾得到缓和C.社会进入转型阶段 D.基层管理进一步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废国野、废井田、废分封、废世卿世禄、限宗法、强君权、设郡县、建军制、开星殖、建官制、立成文法、举举才、调赋税、通贸易等”可知,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主要是废除旧制度,实行新制度,这些新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C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战国初期各诸侯国的变法内容,没有体现其变法的影响,无法得出“各诸侯国民富国强”,而且这一说法也绝对化了,排除A项;各国的变法不能说明使得阶级矛盾得到缓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战国初期各诸侯国除旧布新的变法内容,不能说明“基层管理进一步强化”,排除D项。故选C项。9.《商君书·君臣》记载:“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为此,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A.标志着分封制的终结 B.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C.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 D.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可知商鞅所推行的变法措施是军功爵制,这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C项正确;分封制的终结,时间不符,排除A项;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主要是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10.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政治家主张增加人口(如下表)。这些主张孔子“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也。”管仲“夫征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丰者霸。”商鞅“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普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A.解决了当时人少地多的矛盾 B.加剧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C.体现了重建政治秩序的需要 D.说明地主阶级治国思想趋同【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也”可知,孔子认为土地广袤,资源丰富,百姓却缺衣少吃,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情,即强调人口增加能促进土地开发和社会发展;依据材料“夫征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丰者霸”可知,管仲强调的是人口增长有利于争霸;依据材料“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普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可知,商鞅强调人口增加可以促进农业发展,为秦国的战争服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三人主张增加人口是站在各自阶级立场上,要求对当时政治秩序的重建,C项正确;“解决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主张与“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无关,排除B项;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而且思想趋同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11.春秋早期,宋国和郑国虽同处中原经济中心,但两国间还有着大量被称为“隙地”的荒地未被开发,荒地上往往荆棘、蓬蒿和藜霍遍地而生,人们难以在此作业;到了春秋后期,在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社会生产的进步 B.分封制度的崩溃 C.变法运动的推动 D.土地兼并的加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早期,宋国和郑国之间存在大量被称为“隙地”的荒地未被开发,但在春秋后期,这些荒地上先后建立了六座城邑,主要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土地的开发,A项正确;春秋时期,随著井田制的瓦解和争霸战争的发展,周朝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分封制”开始破坏,排除B项;春秋时期最早的变法是管仲改革,排除C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推动土地兼并加剧,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商鞅认为“黄帝尧、舜诛而不怒……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荀子则说: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土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由此可见,当时他们A.推崇复古的历史观 B.反思周代政治体制C.主张进行政治革新 D.思想学说趋于一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循古而兴”和“以圣王为师,案以圣土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都反映了他们主张进行政治革新,C项正确;商鞅的思想未体现他们推崇复古的历史观,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他们思想学说趋于一致,排除D项。故选C项。13.先秦时期,孔子认为“宽则得众”,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思想家A.认识到黎民百姓的重要性 B.给予人民自由生存空间C.注重规范统治者的行为 D.以民为重强调民生关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孔子的“宽则得众”,即为孔子的“宽政”思想,体现出孔子以民为重的思想,老子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实际上主张统治者勿扰民过甚,要采取宽厚政策,给予人民自由生存空间,D项正确;A项是材料表述的现象,排除A项;B项是老子思想的体现,排除B项;材料孔子和老子的关注点在民众而非统治者,故排除C项。故选D项。14.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天子来自“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于是“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因此,他要求“选择天下贤良圣智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该思想家还主张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兼相爱、交相利”C.天道与自然无为 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一同天下之义”“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的是墨子的“尚同”思想。“兼相爱、交相利”为墨子的思想,B项正确;根据教材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孟子的思想,排除A项;天道与自然无为为庄子的思想,排除C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为韩非子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存在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下列古代思想家的观点对此启发较大的是A.孔子 B.商鞅 C.老子 D.墨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人与自然存在对立又相互依存辩证关系,而这正好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不谋而合,C项正确;孔子提倡“仁”和“礼”,不涉及到辩证法,排除A项;商鞅是法家代表,提倡严刑峻法,不涉及辩证法思想,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人物,提倡兼爱非攻,不涉及辩证法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16.山西省发现一件铁权(今俗称秤砣),上著有铭文:“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以印证的史实有①秦统一六国②秦统一度量衡③确立皇帝制度④铁农具的使用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得出秦统一六国,①正确;由材料“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得出秦统一度量衡,②正确;由材料“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得出确立皇帝制度,③正确;材料信息得不出铁农具的使用,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17.《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指出,秦以前,民众都喜欢用金玉制印,但秦朝统一后,只能皇帝印玺用玉。由此可知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B项正确;A项秦朝时人们以金玉为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C项与民共享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8.秦时丞相与御史大夫本来是丞相府的正副长官,“事同一体”,不可相监。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这一规定A.为监察的权威性提供保障 B.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C.利于御史官行使监察权力 D.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但为了使御史大夫能有效监督丞相,规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可升迁其位。”可分析出这一做法有利于御史大夫行使其监察权力,C项正确;提供保障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说明御史府尚未独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有效监督丞相,体现不出完成监察官员专职化,排除D项。故选C项。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述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A.最早出现于秦朝 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员可世代沿袭 D.促进了中枢机构的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B项正确;郡县制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郡县制下的官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属于中央集权,而非中枢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20.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大秦帝国攻占百越,统一岭南,并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秦末时赵佗割据岭南三郡所建立的南越王国后,将南越王国所属区域划分为南海等九郡。这一变化A.反映了汉代行政结构的复杂化 B.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岭南的控制加强C.说明岭南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 D.折射出汉代官僚制度已经走向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秦代在岭南设置三郡,汉代在岭南设置九郡,表明汉代增加了岭南地区的行政区划数量,分化了岭南地区单个行政单位的实力,这有利于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汉代在岭南仍旧实行郡县制,与秦代无异,排除A项;岭南地区人口增速的说法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C项;官僚制度在唐代走向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21.《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谚。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为号。这说明A.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B.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C.楚人的敌视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D.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答案】D【解析】【详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明楚人并没有认同秦朝,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D项正确;“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明楚人的愿望是复仇,不是统一全国,排除A项;秦朝把郡县制推广到了全国,排除B项;没有涉及秦的暴政,排除C项。故选D项。22.“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A.他实现了统一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状态 B.他确立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他开始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他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传统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可得出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确立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因此“躲不掉也避不开”,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郡县制在战国已经有,排除C项;军功爵制商鞅变法已经有,排除D项。故选B项。
23.《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地有遗利,民有馀(余)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也,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后汉书·章帝本纪》也记载,东汉“肥田尚多,未有垦辟,其悉以赋贫民,给予粮种,各尽地力,勿令游手”。两汉政府的这些做法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 B.使宗族势力日益强大C.导致了大田庄经济盛行 D.推动了均田制的实施【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政府推行重农政策,劝课农桑、引导农民开垦土地等做法,有利于巩固小农经济,促进了自耕农经济发展,A项正确;两汉政府重视发展农业与宗族势力的强大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西汉时期并未盛行大田庄经济,排除C项;均田制是北魏时期才出现的土地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24.《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初“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铁冶起,富至巨万……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但是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冶铁活动已经绝迹。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 B.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以义利观教化于百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意汉初鲁人曹邴氏因冶铁致富,在社会上影响巨大,到西汉中期私营冶铁绝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与汉王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有关,这一政策抑制私营冶铁的发展,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B项正确;重农抑商是古代封建王朝一直采取的政策,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加强思想控制得措施,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百姓进行义利观的教化,而且用义利观教化百姓与私营冶铁业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25.汉代宣扬尊老敬老,文帝时实行“七十赐杖,年老免刑”;并且还免除孝子的租役,对孝顺父母的百姓给以赐钱帛、爵位等待遇,来鼓励老百姓尊老养老。其旨在A.对百姓进行社会教化 B.以孝促忠维护统治C.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宣扬尊老敬老,对年长的人赐以王杖,享受优惠待遇,对孝顺父母的百姓以优惠待遇,目的是通过推行孝道促进人们的忠君意识,从而维护统治,B项正确;“对百姓进行社会教化”不是根本目的,根本还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排除A项;养老礼与发展社会经济无关,排除C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也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26.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了很多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主张,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宣,”这些主张旨在A.促使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思想 B.糅合儒道法思想捍卫君主统治C.把道家的道统变成封建的法统 D.以外儒内法中和统治集团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一统者”“道之大原出于天”“以教化为大务”以及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将儒道法三家的思想融合,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新儒学,它适应了汉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B项正确;让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表面,深层次原因是为了巩固和维护封建制度,排除A项;董仲舒融合三家思想是为了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排除C项;外儒内法是为了巩固大一统而不是为了缓和统治集团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27.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这些活动A.反映了以物易物的商贸方式 B.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C.促进了中外物质文化的交流 D.拓展了农耕文明的统治范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外物质文化交流加强,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商贸方式,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物质文化交流,而非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拓展了农耕文明的统治范围,排除D项。故选C项。28.下图是出土于河北安平汉墓壁画中的“坞堡”。高出者为望楼,有旗帜飘扬;下为诸多建筑群落。据此判断,壁画所描述的是()A.皇家庭院 B.郡守官邸 C.地主庄园 D.边疆军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坞堡”“望楼”是汉代豪强地主庄园的特点,庄园面积大,建筑多,设有望楼以防范外来劫掠,C项正确;河北安平不是汉代政治中心,且皇宫并无望楼这类建筑,排除A项;该图也没有体现出地方政府的官邸特征,排除B项;河北安平不属于汉代的边疆,且军镇是驻军点,图中没有兵营,也没有瓮城和烽燧,排除D项。故选C项。29.为避免重蹈西汉覆辙,东汉光武帝严格规定“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但最终东汉还是让“后宫之家”成了政权的主要掘墓人。据此可知,两汉败亡的原因之一是A.穷兵黩武 B.宦官专权 C.土地兼并 D.外戚干政【答案】D【解析】【详解】“后宫之家”是指外戚,“为避免重蹈西汉覆辙”说明西汉败亡于外戚干政,而“‘后宫之家’成了政权的主要掘墓人”说明东汉也败亡于外戚干政,D项正确;A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B、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项。30.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以下关于两汉文化成就的描述,有误的是()A.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B.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C.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D.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使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答案】D【解析】【详解】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来,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D项正确;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符合史实,排除A项;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符合史实,排除B项;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誉为“医圣”,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2道,共40分)31.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摘自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请回答:(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指出从图一到图二的转变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2)根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概括这一新现象对中国古代经济产生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现象:诸侯争霸。趋势:诸侯国数量减少;国家走向统一。(2)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生产力提高;小农经济的产生发展;(3)历史作用:兴起教化,促进统一,推动社会转型。【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分封制和春秋争霸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图一“周初形势图”中的“鲁、镐京”等可知,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众多的诸侯国。第二小问,依据图二“春秋争霸形势图”可知,反映出了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局面;第三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分封制到战国兼并体现了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2)本题考查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以及导致的社会上产生的新兴阶级,要求具备解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铁农具、牛”可知,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推动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3)本题考查政治、经济与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促进统一,推动社会转型。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初进行了大量的分封,被分封的诸侯国各占一方,并掌握着重要的特权,如制定法律、制造货币等。这些特权使诸侯国越来越强大,同时也使朝廷与地方的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小班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 2024年校信息化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 第一学期初二政治教学计划范文
- 2024年月市场部工作计划范文
- 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案例版)拓展阅读汇 第4-10章
- 新学期开学计划其他工作计划
- 音乐教学工作总结以及计划范文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工作计划
- 镇年健康教育个人的工作计划范文
-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学工作计划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政治试题 含答案
- 新型城域物联感知基础设施建设导则2022版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2)版培训课件
- 2024年第一期CCAA国家注册审核员《管理体系认证基础》考试题目含解析
- 统编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考点背诵提纲
- 《边教书边成长》读书分享课件
- 2024年低压电工资格考试必考题库及答案(共415题)
- 刘润年度演讲2024
- 2024年广东省学法考试年度考试考场一满分答案
- 《上海市媒体广告发布单位信用风险分级评价和分类监管办法》起草说明
- 口腔颌面外科临床检查-一般检查颞下颌关节检查(口腔科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