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之T8联考“止”字作文导写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之T8联考“止”字作文导写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之T8联考“止”字作文导写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之T8联考“止”字作文导写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议论文写作之T8联考“止”字作文导写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题重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以上含有“止”字的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这是一道多则名言类材料作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研习任务明确提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学以致用,要认真理解并体会古代典籍中的经典语句。本题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些经典语句,希望学生围绕“止”探讨其哲理情思,论述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领悟其对青少年的现实意义。材料中的第一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这是学生必背篇目中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如果能想起它的上一句“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一语境,这里的“止”是告诉我们面对诱惑时能理智应对,可以联想到当代社会怎样面对安逸、懒散、物质享受等现实诱惑。第二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讲的是不要半途而废、功亏一篑,而自己要承担因为“止”造成的后果,前一句讲的是“知止”,这一句讲的是“不止”,二者也可以结合起来加以辩证思考,探讨新时代的青年何时“止”何时“不止”的问题。第三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本义是,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是要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句话是对君子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学无止境,一个人的品行修养亦无止境,学生可以结合现代社会谈修身正心的重要意义。第四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出自《季氏将伐颛臾》,意思是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可担任官职,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应罢官免职,也就是在其位谋其职的意思,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谈谈各司其职以及自己对人生规划的想法。

四个句子,都提到了“止”,但每一句的含义却不同。下面我们先来分别理解一下各句中“止”的不同含义。以下是对各句中“止”字意思的解释:“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谏太宗十思疏》”

“止”的意思:这里的“止”有“停止、止境”的意思,即在有所作为时要考虑知道适可而止,使百姓安宁。

2.“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论语》”

“止”的意思:第一个“止”是“停下来、中止”的意思;第二个“止”是“自己主动停止”的意思。整句话是说比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3.“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礼记》”

“止”的意思:“止”在这里是“达到、处于”的意思,大学的宗旨在于达到最高的善。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止”的意思:“止”是“停止、辞职、退下”的意思,意即能够施展自己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参考立意】①“止”与“不止”;②学无止境,德亦无止境;③“止损”的智慧;④“止”中乾坤大;⑤勇往直前,奋斗不止;等等。【优秀标题】《知止而行,把握分寸》《自我约束,追求至善》

《量力而行,适时而止》《学无境,德无垠》《止若山岳,不止如川流》《不止于学,无尽于德》《止是智慧的沉淀,不止是灵魂的飞扬》《学之涯,德之远》《于止处觅心安,于不止中寻梦远》《学海无涯,德路无尽》《止为成长之锚,不止是逐梦之帆》《逐学不止,修德不停》《奋学无终,进德无歇》《青春路上,止与不止的交响》《学无尽头书海阔,德无边际品行》《学涯止境待破,进取不止方兴高》《人生驿站:止的休憩与不止的奔赴》《学无止境展风华,德无止境铸品》《止与不止,勾勒人生的经纬格》【优秀范文】1知止而行,方得始终

《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言:“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有所作为的时候,要懂得适可而止,这样才能使百姓安定。“止”,并非停止不前,而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勇于前行,又要懂得知止,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知止,是一种自我约束。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所驱使,不断地追求更多的财富、权力和名誉。然而,如果不懂得知止,就会陷入欲望的泥潭,无法自拔。就像《论语》中所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我约束,当发现自己的欲望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就要及时停下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因过度追求而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知止,是一种人生境界。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它要求我们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自我,达到更高的境界。然而,“止于至善”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一种在不断追求中逐渐接近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懂得知止,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被暂时的成功冲昏头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反思自己,提高自己,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

知止,是一种责任担当。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要尽力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胜任某项工作,就要及时停下来,以免给他人带来损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但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能力已经无法胜任某项工作时,也要懂得知止,及时寻求帮助或者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知止而行,方得始终。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知止,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目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前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我们以知止为舵,以行为桨,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2止与不止,行之有道

“止”之一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意蕴万千。于《谏太宗十思疏》中,它是“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适可而止,保民之安;于《论语》里,是“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的主动放弃,或半途而废之警;在《礼记》中,又成“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臻于极境,德行圆满;而《季氏将伐颛臾》内,“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意为量力而为,当止则止。止,既是一种限度,也是一种抉择,更是一种境界。人生之旅,当有所止。“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汉武帝穷兵黩武,以致国库亏空,民生凋敝,国家几近崩溃边缘,此为不晓“知止以安人”之祸。唐玄宗于开元盛世后骄奢无度,滥用民力,终致安史之乱,大唐盛世急转直下,亦是未明适可而止的悲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知止而后行。然而,止并非一味退缩与放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追求梦想与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上,不应轻易言止。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科研之路上,面对重重困难与无数次失败,未曾止步,以坚韧不拔之志,终为全球疟疾防治作出巨大贡献。苏炳添在百米赛道上,不因年龄与伤病而退缩,不断挑战极限,突破自我,让世界看到亚洲速度。若是在遇到困难时立刻放弃,又怎来那通往青藏高原的天路,又怎来人类之灵智凝成的伟业?“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古人眼中,“止”更是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与道德境界。古有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安贫乐道,追求精神至善,为后世所敬仰。今有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个人奉献于伟大事业,达至善之境,成时代楷模。至善之止,是心灵的归宿,是人格的升华。于国家社会层面,“止”亦有深刻内涵。国家发展当止战息争,以和平外交促共同发展,“止”于霸凌与侵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治理应止恶扬善,完善法治体系,保障公平正义,让民众安居乐业,“止”于混乱与不公。当止则止,当行则行。“不止”意味着要有永不放弃的韧劲,君不见黄文秀来时惴惴,走时匆匆,咬紧牙关,从未叫过一次苦,喊过一次停;君可见张桂梅扎根雪山,教书育人,病痛缠身,却从未放弃一个山沟里的女娃娃!她们“不止”于现实的苍白,“不止”于人生的困境,而是选择“止于至善”,走向大无畏的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止”与“不止”的辩证法?止与不止,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我们需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与平衡,以智慧抉择何时止,何处不止。在止与不止间,书写绚丽人生篇章,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共创国家繁荣昌盛。

3止于至善,行于至诚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止”字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从《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到《论语》中的“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再到《礼记》中的“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以及《季氏将伐额臾》中的“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些古语都在强调一个共同的主题:在行动之前,应深思熟虑,明确目标,知道何时该停止,以实现内心的平和与社会的和谐。

“止”字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它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一种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和对目标的坚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止”是对权力的自我约束,是对民众的关怀。在《论语》中,“止”是对个人修养的坚持,是对目标的不懈追求。在《礼记》中,“止”是对道德的至高追求,是对完美的不懈探索。在《季氏将伐额臾》中,“止”是对能力的自我认知,是对责任的明确界定。

这些古语中的“止”字,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何时该努力,何时该休息。在社会交往中,我们需要懂得尊重他人,知道何时该坚持己见,何时该退让一步。在职业发展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知道何时该追求卓越,何时该满足现状。

“止于至善”是一种人生境界,它要求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反思。例如,在面对诱惑时,我们能否坚守原则,不为私欲所动?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能否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在面对成功时,我们能否保持谦逊,不骄傲自满?

“行于至诚”则是一种行为准则,它要求我们在行动中保持真诚和正直。这种准则不是空洞的口号,它需要我们在实际行动中不断体现和践行。例如,在与他人合作时,我们能否坦诚相待,不隐瞒事实?在面对错误时,我们能否勇于承认,不推卸责任?在追求目标时,我们能否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

将“止于至善”与“行于至诚”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种全面的人生哲学。这种哲学不仅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追求高尚,而且在行动上也要体现出真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找到平衡,实现内外的和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