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由程序推动的、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神经网络技术发展,能够自主学习和产出的算法程序。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深度学习一切现有的文学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不同作家的用词喜好、句式句法、行文风格,以此派生出风格相近的作品。可以说,经过算法的持续迭代和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语言本质、叙事规律的效能将逼近甚至超越人类作家。但这种写作技术层面的臻于至美,绝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也远未探及文学性之根本。一流的文学作品,绝不是靠一套悬浮的语词和绝对的理性逻辑就能简单完成的文字游戏。那些伏脉于历史褶皱深处沉甸甸的细节,那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才是其要义所在。近年来,互联网上不断掀起的对鲁迅笔下诸多人物形象的讨论,便足以显现出文学经典所具有的跨时代、跨媒介、破图层的能量。作家正是有着对社会关系的深刻洞见、对他者的热忱关切,才能以如此这般简洁克制的文字直击人心,塑造出孔乙己、闰土、阿Q等人物形象,揭示其生活状态。这些人物形象历经百年岁月淘洗,依然在新的时代语境中不断迸发回响,乃至成为当下互联网世界中勾连自我与他人、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文化中介。这就是文学性的力量: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始终可以在充满灵韵的文学中观古今、观天下、观自身。反观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技术在诞生之时,就是工具导向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模式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是制定算法法则、下达指令、具有主体性的一方。人工智能只需要扮演执行指令的助手角色,服从并完成指令任务。因此,人工智能的动机并不在于自我表达,而只是在预训练素材的基础上,对操纵者作出符合程序化的回应。同样,它也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生产的语言。这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在创建文学现场时,极为依赖人类的数据训练与模型调试。再者,人工智能生成文本时更无法依凭自身的情感体验、历史经验驾驭文学数据库。这直接导致人工智能写作的内容高度机械化、同质化,难以产生鲜活的现实关切,也无法在实际意义上促成一种具有真实情感、辩证思想、伦理意义的“新文学”的迭变。未来,人工智能想要与人类作家比肩,一个核心前提是跳出算法写作的窠臼,击破人物与故事的表象,理解人类情感经验的逻辑,体察生命经验的细节,并将其转化为文学性的表达。(摘编自马晓炎《写作技术的臻于至美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材料二:人工智能创作神器布局的艺术风口正在呼唤一个艺术新时代的到来,而当一种智能工具从“技术手段”发展到“创作伴侣”再升级为“艺术主人”时,我们一方面为新锐技术的创作潜能而欣喜,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隐忧保持清醒的认知。譬如,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艺术创作的“拟主体”摆脱不了“硅基生命”的先天短板:缺失意识和自我意识,没有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前者使它无从获得对世界的知识性认知和理性判断,没有目标追求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道德自律感,无法以自主的价值立场去理解和吸纳人类积淀的历史经验,不能自主地在自身与社会、与他人、与特定语境中,形成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只能按算法概率、算力速度的训练模型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或基于某种指令以比特像素实现图形(图像)信息的排列组合,却并不理解这些组合的意义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提供这样的答案。“硅基生命”则让AI创作“本体失根”,拟主体没有源自生命体实践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没有王夫之所说的“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铁门限”,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历史镜像、时代精神、生活阅历均无从谈起。用于AI大模型的数据不过是“二手生活”而非“肉身经验”,其表达的“知情意”来自“他者投喂”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历险”,这就颠覆了文艺创作“躬身成文”“艺以明志”的创作原则,斩断了作品和艺术家之间有关社会的、历史的、生命的有机联系,势必会抽空艺术存在的意义。因而,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是AI创作的致命缺陷,其所带来的“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将对AI创作确证自身艺术性形成巨大挑战。上述两个问题还导致AI创作存在另一个更重要的局限——缺少艺术原创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从已有的语料资源中依据算法逻辑匹配而来的,是“借”用前人的知识产权资源而巧置选择的结果。换句话说,它所得一切均非原创,既受限于“已有”,又缺失于“未知”。尽管在许多单项技能上人工智能比人“聪明”,但没有人的感情和自主意识的计算程序最终无法形成原创能力,它可以通过人的信息“投喂”和大数据预训练,完成从“1”到“99”的拓展,却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仅靠技术智能,想要产生AI莎士比亚、AI卡夫卡,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摘编自欧阳友权《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隐忧和伦理边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经典具有跨时代、跨媒介、破圈层的能量,经典中的某些人物形象在当下互联网世界中仍能发挥文化中介的作用。B.因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并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生产的语言,所以它只是服从、执行操纵者下达的指令,按照程序完成指令任务。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存在诸多缺陷,无法以自主的价值立场去吸纳人类的历史经验就是其中之一。D.生成式人工智能受现有语料资源的限制,且它所提供的答案是人的信息“投喂”和大数据预训练的结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伴随神经网络技术等的发展,人工智能写作未来还有着产生巨大进步的可能。B.如果没有设计者加以引导,人工智能可能会一味提供同质化的热门题材和内容。C.AI创作的致命缺陷是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其作品也不具备文学性。D.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只是一种人类创造力的扩容工具,而不是内容创作的主体。3.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二中所说“艺术隐忧”的一项是()A.小说《机忆之地》所有内容,包括书名、正文、配图乃至作者名字全部由AI完成。B.文学写作的“非人化”现象引发了“人工智能是否会终结网络文学”等问题。C.人工智能写作其实是人机协作,整体结构由人决定,细节描写则由人工智能完成。D.“写什么”“如何写”都可解决,但人工智能写作难解决“为何写”这一哲学命题。4.如何理解材料二最后划线句子所说的AI创作可以“完成从‘1’到‘99’的拓展,却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5.有观点认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将昔日高度专业化的文学创作变成大众皆可参与的轻松游戏。”你怎样看待该观点所说的这一变化?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B
2.C
3.D4.①意思:AI创作根据信息生成文本的能力很强,但是它缺少原创能力,无法进行独立自主的创作。②好处:通俗、形象、简洁地说明了AI创作的优势和缺点,更容易使读者理解。5.①人工智能技术让文学创作变得轻松惬意,说明人工智能迭变速度惊人,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②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写作技术层面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但这种创作只是一种算法写作,难以产生现实关切,其作品缺乏经典作品的文学性的力量。③这种“文学创作”存在“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等问题,会抽空艺术存在的意义,我们应对其蕴含的艺术隐忧保持清醒的认识。【解析】【导语】文章通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学和艺术创作领域的分析,揭示了其潜在的难题和局限性。材料一关注人工智能在文学写作中的不足,包括情感体验上的缺失和难以实现深刻的社会洞见。材料二则指出了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中因缺乏自我意识和原创力而存在的隐忧,强调了技术只能扩展现有内容而难以创新。【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B.“因为……所以……”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三段说“人工智能只需要扮演执行指令的助手角色,服从并完成指令任务。因此,人工智能的动机并不在于自我表达,而只是在预训练素材的基础上,对操纵者作出符合程序化的回应。同样,它也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生产的语言”可知,选项强加因果。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的能力。C.“其作品也不具备文学性”错误。材料二提到AI创作的致命缺陷是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其所带来的“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对AI创作确证自身艺术性形成巨大挑战,但不能说其作品不具备文学性,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体现人工智能创作的升级,不符合。B.讨论的是人工智能对文学写作领域的影响和引发的讨论,不符合。C.描述的是人机协作的写作模式,不符合。D.“人工智能写作难解决‘为何写’这一哲学命题”体现了材料二中人工智能创作缺失意识和自我意识、没有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生命体验等艺术隐忧。故选D。(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张者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天山南坡和北坡完全不同,北坡降水丰沛,风景如画,而南坡干旱少雨,没有山坡草地,没有如盖的塔松,也没有蘑菇般的毡房和满坡的牛羊,只有满山的砾石。这南坡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曾是一个大学教授,后来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却美得让人震撼。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大人们挖树的时候,同学们就到胜利渠边喝水。大家成群结队地趴在渠边,就像一群羊,而牧羊人是胡老师。当我们在渠边喝饱了肚子,装满了随身的水壶,胡老师就吹响了哨子把整个班集合起来。上课的内容就是跑步。同学们围绕着正在挖树的大人跑步,踏着胡老师的哨子,一二一,一二三四……胡老师还带领我们唱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那棵胡杨树实在太高大了,拖拉机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描写矿区荒凉的自然环境,口语化的表达蕴含着抱怨之情,与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在语意上形成了互补关系。B.孩子们提出移植胡杨树时,胡老师下课后独自走了,不是因为孩子们给他出难题,而是出于感动,他想满足学生们的愿望。C.胡杨树被移栽时,这一天成为矿上所有人的节日。这表明不管孩子还是成年人都需要一棵树,这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求。D.本文叙说孩子们与“树”的故事因事见情:写《树》的作文,忐忑不安;听父母记忆中的树,有触动;树移栽后,满心期待。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二段以拟人手法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了氛围,为下文移植胡杨树做铺垫。B.本文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506矿,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C.本文写胡老师带领孩子们唱的歌,看似随意,却更好地呈现了胡老师坚强、乐观的形象。D.本文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多处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8.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中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时,房顶上响起咚咚声,大伙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小说中这一情节合理且有意义。请简要分析。9.作者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标题“山前该有一棵树”的理解。【答案】6.D
7.D
8.①合理:胡老师在咚咚声中给学生们讲《曹刿论战》,看似巧合,实际上符合生活的真实。师生对炮声隆隆的特定环境习以为常,大家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师生的这种反应符合情理。②意义:胡老师讲《曹刿论战》,以“一鼓作气”来激发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也是对小说主题合理的开掘与拓展。9.①在荒山野岭寸草不生的地方,树应该能给人们带来绿荫,带来生机,带来希望。②在远离故乡的父辈眼中,树是故乡的代表,是家乡的记忆,是终身难舍的乡愁的寄托,应该有一棵树去承载思乡之情。③在逐渐成长的孩子及所有人的眼中,树包含了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精神力量的源泉,是精神导向的坐标。【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D.“写《树》的命题作文时,忐忑不安”错误。由原文“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可见,学生是心有抗拒。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D.“以全知视角娓娓道来”错误。文中是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们)”是故事的见证者、讲述者和参与者。故选D。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窦固使假司马班超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又曰:“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以故也。”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曰:“到已三日,去此三十里。”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生死从司马!”超曰:“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众曰:“善!”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自今以后,勿复与北虏通。”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班超之于西域,戏焉耳矣。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盖此诸国者,地狭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余也。万里之外,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其叛也,不足以益匈奴之势,其服也,不足以立中夏之威;而欺弱凌寡挠乱其喙息以诧奇功超不复有人之心,而今古艳称之,不益动妄人以为妄乎?发穴而攻蝼蛄,入沼而捕鳅鲦,曰:“智之奇勇之神也。”有识者笑之久矣。(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七)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而欺弱A凌寡B挠乱C其喙D息E以诧F奇功G超不复有H人之心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假,代理,与《苏武传》中“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的“假”意思不相同。B.因,趁着,与《过秦论》中“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的“因”意思相同。C.然,同“燃”,燃烧,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的“然”字意思相同。D.遂,成就、完成,与成语“天遂人愿”“称心遂意”中“遂”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超出使西域时,感觉到鄯善王对汉朝使者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班超意识到这一定是因为有北方匈奴的使者到来。B.班超召集他的官吏士兵,先喝酒,待喝到酒酣处,班超施展激将法,与被酒壮胆气的官属们约定当夜突袭匈奴营地。C.班超第二天才告诉郭恂头天晚上的行动,郭恂大惊,随即变了脸色,班超解释了没有提前告知的原因,他这才高兴了。D.班超完成出使后,窦固上书详细报告班超功劳,皇帝赞赏班超,拒绝窦固另选使者出使西域的要求,任命班超为军司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鄯善王广奉超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2)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超何心独擅之乎!”14.关于班超“智勇”的评价,王夫之却认为会让“有识者笑之久矣”,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王夫之如此评价的理由。【答案】10.BEG
11.C12.C
13.(1)鄯善王广接待班超非常周到,后来忽然变得疏远懈怠。班超对他的下属官员说:“难道没觉察出广(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淡薄了吗?”(2)班超知道他的心思,抬手说:“您虽然没有一同前往,我班超怎有心独自占有功劳呢!”14.①西域诸国地狭兵弱主愚民散,不必用智谋和勇武就能制服。②班超欺凌弱小的行为难以真正提升国家威望。③班超只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奇功,这种行为不值得称赞。【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然而(班超)欺侮弱小,扰乱他们的生活,来获取奇功,班超不再有做人的良心。“而欺弱凌寡”中,“欺弱”“凌寡”互文,中间不断开,故在B处断开。“挠乱其喙息”中,“挠乱”做句子的谓语,“其喙息”作“挠乱”的宾语,故在E处断开。“以诧奇功”中“以”,表目的,引出后面的“诧奇功”,“诧”作谓语,“奇功”作“诧”的宾语,中间不断开,“超”作下句主语,故在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意思不相同”错。都是代理。句意:窦固派遣代理司马班超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属官常惠等。B.“意思相同”错。趁着;/沿袭。句意:只有趁夜晚用火攻击匈奴人。/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继承了秦孝公的基业,沿袭了前代的策略。C.正确。同“燃”,燃烧。句意:看到火燃起。/像火开始燃烧。D.“意思相同”错。成就、完成;/顺从、满足。句意:让(他)继续完成以前的功业。/上天顺从人的愿望;指事情的发展完全符合自己的计划、心意。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述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C.“班超解释了没有提前告知的原因,他这才高兴了”错误。由原文“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可知,班超知道他的心思,抬手说:“您虽然没有一同前往,我班超怎有心独自占有(功劳)呢!”郭恂于是高兴起来。郭恂高兴起来的原因是班超并没有打算独占功劳。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奉”,接待;“备”,周到;“宁……乎”,难道……吗?(2)“掾”,古代副官、佐吏的通称;“不行”,没有前往;“擅”,占有。【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西域诸国“地狭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与汉朝相比实力极为悬殊。这些国家本身就像“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班超在这样弱小的对手面前取得的成就,就如同“发穴而攻蝼蛄,入沼而捕鳅绦”。他所面对的敌人相对太过弱小,不必用智谋和勇武就能制服。②班超的行为存在“欺弱凌寡”的嫌疑。他在西域的行事方式比较强硬,对待“孱弱之夷”,他“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手段残忍强硬,即使小国归服,也难以提升国家威望。③班超的行为只是为了“以诧奇功”,追求个人的奇功,而没有考虑到国家的长远利益,称赞只会促使他更加狂妄,这种行为不值得称赞。(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注]①本诗作于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一起被贬。张十一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③踯躅:杜鹃花的别名。④斗:通“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春日远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B.颔联“竞”字写出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闲”字写出了花儿清闲自得的意态,为上联点缀鲜艳、明快的色彩。C.本诗前四句写景,描写的是诗人被贬之地的景色;后四句叙事抒情,表达的是诗人复杂的心情,整首诗婉转蕴藉。D.尾联明白晓畅,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并点明忧愁的原因,是读了张十一的来诗后,愁的鬓发顿时白了一半。16.本诗的颈联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关键,蕴含着诗人复杂甚至矛盾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15.D
16.①既有不能报答君主恩泽的遗憾,又有对君主的怨恨。②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③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D.“尾联写得明白晓畅……点明忧愁的原因,是读了张十一的来诗后,愁的鬓发顿时白了一半”错误。尾联“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意思是读完你的诗后,陡然觉得白发增多了;似乎是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但结合上一联诗人暗含的无辜被贬的愤怨和回归无望的担忧、叹息,其实是诗人自己本就愁绪重重,并不真是友人来信所致;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可见这一联写得委婉曲折,把全诗惟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诗意婉转,韵味醇厚。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描写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在“未报恩波知死所”中,诗人既表达了未能报答君主恩德的无奈和遗憾,也隐含着对君主明理公正的期待,但现实却被贬岭南,不免有些许怨恨。②在“莫令炎瘴送生涯”中,诗人对被贬之后面临恶劣环境的愤怨与悲愁有所流露。他在被贬过程中经受了许多磨难,对皇帝把他贬至南荒之地的决定心存怨愤。面对恶劣的环境条件,他希望能够平安地渡过劫难,避免因瘴疠热病等环境因素而危及生命,担忧自己若因此消沉便辜负了生命。③“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传达了诗人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愁苦,反映出诗人一方面消极地叹息自身归乡无望,另一方面仍旧对未来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再次建功立业而心存憧憬。这些矛盾情感反映了韩愈在被贬之后心中的真实状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指出,左丘明因失去视力,“___________”;而《诗三百》的问世,则“___________”。(2)走上工作岗位的小刚将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为座右铭,警醒自己在物质诱惑面前保持廉洁之心,拒绝贪腐之念。(3)古代诗人对“烟”字情有独钟,比如常用“烟”字表现柳树的生机或朦胧之美,如“___________”或用“烟”字形容水雾弥漫,如“___________”。【答案】
①.厥有《国语》
②.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
③.苟非吾之所有
④.虽一毫而莫取
⑤.烟柳画桥(绝胜烟柳满皇都/绿杨烟外晓寒轻)
⑥.烟涛微茫信难求(但寒烟衰草凝绿/烟波江上使人愁/多少楼台烟雨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厥、愤、毫、晓、茫、凝。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社恐”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中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提起“社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北欧,比如芬兰人在寒冷的公交车站排队,每人精准相隔两米。北欧人的“社恐”本质上是自我独立意识,是一种主动选择。与北欧不同,日本社会中的“社恐”则更多源于社会压力。老一辈人上班谨小慎微,下班后还要跟各种人打交道:①健谈的邻居、话痨的司机、热情的商场店员……②各种社交场合,每个人要花大力气“读空气”③,努力维护和谐的气氛。这些场景直接触发日本年轻人的疲惫和恐惧。他们主动为自己贴上“社恐”标签,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
A
。中国“社恐”流行的原因则具有综合性,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亲密度下降。与父母一辈拼命赚钱、
B
相比,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幸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同时也更加具有竞争性——④工作中的压力和激烈的攀比竞争,不少年轻人感到疲惫,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社交场合抽身。虽然“社恐”是一种个体的自由选择,但在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都鼓励“关注自我”的同时,年轻人也应该主动地融入社会,把自己从心灵“内卷”当中拯救出来,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18.下列有关文中标点符号用法和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冒号表解释说明,对前文“打交道”的对象进行具体的阐述。B.②处省略号表列举的省略,表明社交的对象很多,突出了社交活动之多。C.③处引号表特殊含义,“读空气”指根据现场的气氛和状况来采取合适言行。D.④处破折号表语意的转折,从中国充满活力的正面论述转向不利一面。19.请在文中横线处按要求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A.补写一个成语。B.补写语句。(不超过15字)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病因并予以修改。【答案】18.D
19.A.独来独往(离群索居)B.为了家庭牺牲自己20.第一处,搭配不当,可把“增加”改为“增强”或“提高”第二处,语意重复,去掉“人与人之间的”或者“人际”【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D.“表语意的转折”错误。此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和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此处是对“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的进一步概括,指与社交圈拉开距离,不与人交往,故可填“独来独往”或“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独身往来,不与人为伍;比喻事事不与人相同。离群索居:远离人群,自己一个人居住,泛指不合群,孤独的人。B处,此处和“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幸福”为对比关系,结合上文“拼命赚钱”可知他们重视家庭,注重为家庭付出,故可填“为了家庭牺牲自己”。【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加”中“独立意识”与“增加”搭配不当,可把“增加”改为“增强”或“提高”;第二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中“人与人之间的”与“人际”语意重复,可去掉其中一个。故修改为: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强(提高),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或“人际”)亲密度下降。(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看。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片。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课件
- 网络艺术传播策略-洞察分析
- 云存储端到端加密技术-洞察分析
- 水管供应商移动互联网营销策略与新零售实践研究-洞察分析
- 关于带手机去学校的检讨书范文500字(7篇)
-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我的拿手好戏》精美课件
- 健康度假景区全攻略
- 办公用品采购中的合规律条应用实例
- 创新型绿色教育项目的策划与执行
- 《生产部月报模板》课件
- 泳池除湿设计方案
- 小学英语试卷分析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4篇
- 《乒乓球正手攻球》教案
- 《单片机项目化教程(C语言版)(第2版)》全套教学课件
- 2024年计算机二级WPS考试题库380题(含答案)
- (正式版)FZ∕T 64111-2024 卫生巾(护垫)用非织造布
- GMT 0131-2023 电子签章应用接口规范
- JT-T-1240-2019城市公共汽电车车辆专用安全设施技术要求
-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孙犁小说专练(原卷版)
- 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 《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