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后习题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后习题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后习题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后习题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后习题湘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其次节土壤的形成基础巩固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读图,完成1~2题。1.图片显示土壤最基本的功能是()A.植物生长B.蓄水保水C.自然环境的一部分D.重要的自然资源2.野外视察土壤最明显的外部特征是()A.土壤质地 B.土壤剖面C.土壤组成 D.土壤颜色答案:1.A2.D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土壤为植被生长供应了扎根立足的条件。第2题,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平方米)肯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更状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3~4题。草地类型面积/104平方千米土壤有机碳储量(1982—1988年)土壤有机碳储量(2011—2012年)土壤有机碳密度/(kg·m-2)碳储量/Pg土壤有机碳密度/(kg·m-2)碳储量/Pg草甸草原17.255.801.006.651.15典型草原28.963.310.963.410.99荒漠草原12.560.700.090.270.03总计58.773.482.053.692.173.该地区最可能位于()A.内蒙古 B.新疆C.贵州 D.西藏4.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答案:3.A4.D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推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4题,读材料并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水库消落带是指季节性或人为限制性水位消涨,在库区形成的反复沉没和出露的带状区,具有水域和陆地双重属性。下图示意北京市官厅水库消落带内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更状况。读图,完成5~6题。5.与淹水频繁区相比,长期出露区()A.植被生长状况差B.植物残体分解较慢C.土壤盐渍化较轻D.土壤热量条件较差6.地面以下30厘米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缘由是()A.水分较多B.动物数量及残体较多C.热量条件较好D.根系数量及残体较多答案:5.A6.D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从地表到地下,长期出露区比淹水频繁区有机质含量都低,故植被生长状况相对较差,A项正确;长期出露区岩石、土块多,增温快,热量条件好,植物残体分解快,B、D两项错误;长期出露区热量条件好,温度高,水分少,土壤盐渍化较重,C项错误。第6题,水分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关系不大,A项错误;动物及残体主要存在于土壤表层,B项错误;土壤表层的温度高于地下,地面以下30厘米处热量条件差,C项错误;地面以下30厘米处的土层根系数量及残体较多,根系残体分解,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D项正确。有机质含量凹凸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记,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完成7~8题。图1图27.下列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有,有机质含量低8.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纳的农业技术是()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答案:7.C8.B解析:第7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旁边)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作用在表层旁边;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第8题,免耕直播即不翻耕状况下干脆在土地上种植作物,可以削减水土流失,特殊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变更热量条件,不会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变更土壤水热条件,不能变更土壤有机质含量。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的大山村,被誉为中国三大富硒村之一,有关专家在此做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检测时,发觉大山村所在地的土壤含硒量介于湖北恩施和陕西紫阳之间,为全国罕见。据此完成9~10题。9.影响富硒土壤中“硒”成分的主要因素是()A.生物 B.成土母质C.地形 D.气候10.与陕西紫阳地区的土壤相比,池州大山村土壤()A.淋溶作用较强 B.成土速度较慢C.透气性更好 D.自然肥力较高答案:9.B10.A解析:第9题,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土壤中的硒主要来源于各种岩石矿物,而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因此池州大山村土壤硒元素含量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成土母质,B项正确。第10题,由所学学问可知,安徽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陕西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安徽比陕西降水量大,淋溶作用较强,土壤黏性强,透气性差;安徽水热条件好,成土速度较快,微生物分解实力强,自然肥力较低。故选A项。1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详细体现是①,②。

(2)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如图中的和经过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

(3)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富集主要是指。

(4)自然土壤的形成是在生物的主导作用下,加上、等其他因素的参加作用,并经过的过程。

答案:(1)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不断进行改造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2)腐殖质氮素(3)植物选择性地汲取养分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植物的残体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层(4)气候地形长期发育解析:形成土壤的因素众多,在其过程中,生物通过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的主导作用详细体现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经过生物作用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参加作用,再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成土母质就形成了自然土壤。实力提升读风化作用强弱与气候相关示意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岩石风化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①到②物理风化作用渐渐加强B.从②到③化学风化作用渐渐减弱C.从③到④化学风化作用渐渐加强D.从④到①物理风化作用渐渐减弱2.①处地表的土地景观特征最可能是()A.红土地 B.沙土地C.黄土地 D.黑土地答案:1.B2.B解析:第1题,从干到湿,由冷到热,岩石的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渐渐增加;从干到湿,物理风化作用渐渐减弱,故选择B项。第2题,①处气候干热,地表土地景观最可能为沙土地,故选B项。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图1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2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图1图23.与自然土壤相比,水稻土()A.枯枝落叶层增厚B.不含腐殖质C.肥力水平下降D.结构更困难4.经过熟化,水稻土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发生的变更表现为()A.表土层软糊,供应了农作物扎根立足的条件B.耕作层深厚,使土壤成为可持续利用的资源C.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实力D.母岩层较薄,阻断了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5.将黑土或红壤熟化为水稻土并进行养护,应()A.熟化黑土——沼泽化处理B.黑泥田——利用过程中无需施肥C.熟化红壤——排水后晾晒D.黄泥田——种植水稻前先植绿肥答案:3.D4.C5.D解析:第3题,水稻土是由自然土壤熟化形成的。由材料可知,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因此水稻土应当富含腐殖质,肥力水平应当是比较高的,B、C两项错误;由于水稻土是经过人类细心耕作、培育形成的,所以自然形成的枯枝落叶层不会增厚,甚至极少存在,A项错误;比较自然土壤和水稻土的土壤剖面图可以看出,水稻土的剖面结构更困难,D项正确。第4题,表土层软糊,不利于农作物扎根立足,反而简单受大风和雨涝影响产生倒伏,A项错误;土壤耕作层即使再深厚,假如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肥沃的土壤也会退化,甚至演化成荒漠化土地,B项错误;对比自然土壤剖面,水稻土缺少了淋溶层,而多了一个犁底层,推想可能是由于犁底层紧实,提高了蓄水、保水、保肥实力,C项正确;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生物循环使养分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建立起有机界与无机界的联系通道,从而使土壤成为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间环节,母岩层厚薄对此不产生影响,D项错误。第5题,读材料可知,熟化黑土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须要经过先脱沼泽(土地排水后晾晒)、再种稻过程,A项错误;黑泥田利用过程也须要施肥,B项错误;熟化红壤使之转化为水稻土,须要经过先渍水、再种稻过程,C项错误;由于红壤本身具有酸、黏等特点,有机质少,肥力不高,因此在种植水稻前必需先种植绿肥作物,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D项正确。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探讨站(37°37'N,101°19'E,海拔3250米,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这里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小于600毫米,暖季草类植被茂密。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的日变更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的日变更图。图1图2(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缘由。(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的日变更特征及原理。(3)结合图2推想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的影响。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密,为土壤供应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2)特征: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从6:00起先渐渐增大,14:00后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上升,地面辐射增加,气温渐渐上升,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二氧化碳释放速率渐渐降低。(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削减(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二氧化碳释放速率降低。解析:第(1)题,海北站暖季草类茂密,为土壤供应有机质多;海拔高,约3200米,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第(2)题,图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二氧化碳释放速率的日变更特征是二氧化碳释放速率与气温变更呈正相关。从6:00起先渐渐增大,14:00后渐渐下降。一天中释放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依据二氧化碳释放速率变更曲线、气温变更曲线形态,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