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试1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试1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试1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试1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试1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性测试(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高校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汲取,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相互竞争,相互汲取,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显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到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赐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溢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看法是主动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剧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行自己的怜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志向发生不行兼得的冲突时,宁可杀身成仁,杀身成仁,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安静自由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切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定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安静的社会。其人生看法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好像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慈爱亲和、落落大方、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看法。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觉留意归真返璞,艳羡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材料二:儒、道两家主见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样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化、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涵性,是坚毅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汲取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行,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相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中国梦的今日,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须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建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建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简洁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供应了最干脆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比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留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憧憬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奇妙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志向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汲取外来的佛教打算了思想文化条件。(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A.儒、道长期共存,形成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是因为其在发展进程中,相互竞争,相互汲取。B.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亡,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汲取,而它们本身却不汲取儒、道思想。C.儒、道两家主见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确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解析】B项,“而他们本身却不汲取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汲取,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汲取儒、道思想。C项,“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依据材料二“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D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依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2.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儒家的人生看法是主动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假如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涵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须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解析】“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依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行,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相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行,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到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到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B)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志向发生不行兼得的冲突时,宁可杀身成仁,杀身成仁,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C.儒家崇尚慈爱亲和、落落大方、从容中道,主见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见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留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解析】“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到处相反”的依据。4.三则材料在论证的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_①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儒、道两家在人生观和气象上的对立互补关系。②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儒、道、佛包涵互补,共同奠定国学的根基。③材料三侧重于论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深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__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安静自由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学问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找寻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4分)【答案】_①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到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②“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自由自由,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特性。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神裱孙方友陈州城有个不起眼的裱画店,人称神裱店。既称“神裱”,必定要有别人不及的高招。相传民国初年,项城袁家的一位少爷,从水寨镇乘坐轿车亲自送来一幅米芾写的中堂,由于保管不善,长期受潮受压,黏结在一起,活脱一个杂面饼子,曾经找了很多裱画师傅,皆未有人敢接此活儿。经人举荐,便找到了神裱店。袁家少爷对店主任振乾说,只要能揭裱好,愿付工钱三百大洋。任振乾看了看那块纸坨坨,表示尽力而为。袁家少爷生怕在揭裱过程中任振乾作弊弄手脚,专派一个师爷坐镇监视。任振乾通过细心加工把那块纸坨揭成大小不等的碎片儿七百多块,然后把这些大如手掌、小如指甲盖儿的碎片儿裱得完美无缺,袁家少爷特别满足,不但如数付了工钱,另外,又加赏钱三十块。从今,神裱店更是名声大扬。孙殿英在河北遵化马兰峪扒开慈禧和乾隆陵墓的那一年是一九二八年的六月间。那一年任师傅已年近八旬,身板硬朗,神清气爽。他闻听孙殿英盗了东陵,很是生气。又听说孙殿英打开两座陵墓之后,专拣金银财宝,不要名人字画,更恨孙殿英无知。他知道,一旦藏于墓穴中的古人字画重见天日,假如不抓紧时间做特别处理很快就会损坏的。为救国宝,他毅然关了店门,带领子孙北上去了燕赵之地。由于孙殿英是个粗人,不懂字画的金贵,使得乾隆和慈禧墓内的名人墨宝遗失殆尽。那时候南京政府为掩人耳目,追查国宝的风声令人打战,而得到字画的人多属行家里手或有钱人家,早已保藏于密室不愿出手。所以,任振乾此次北上等于白跑一趟。他带领子孙们在遵化、承德等地转了几个月,毫无收获。任振乾气馁至极,正打算打道回府,不想节外生枝了。燕山一带有个大土匪,名字很怪,叫鸵鸟。这位名叫鸵鸟的匪盗双腿长得稀奇,走路极快,上山下山超出常人两倍有余。为此,京东一带的富豪皆怕他。他听说从河南陈州来了一个惊奇的裱糊匠,带领子孙一大帮,还口口声声要用祖传绝技儿抢救国宝,很是新奇,便派人把任振乾一家请上了山。鸵鸟一见任老汉年近八旬,银须抖抖,竟为抢救国宝不辞劳苦,千里迢迢来到燕北,颇有些钦佩之意,便问任老汉说:“你何称神裱?”任振乾笑道:“神裱之称乃是别人的高抬,大王不必信它!”言毕,便讲了为袁家少爷裱米芾墨宝一事。鸵鸟略识文墨,让人取出宣纸,挥笔写了几个歪字,等墨干之后,一把撕了個稀巴烂,撂给任振乾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把它裱个完整让我瞧瞧!”任振乾望了望那团碎纸,说:“如若裱好,你能否答应我一个要求?”“什么要求?”“请你帮我找寻乾隆和慈禧墓中出土的那批字画!”“你要那些破字何用?”“大王误会了,我千里迢迢来到贵地,并不是想得到什么!我只求为保藏者重裱一回,然后物归原主!说起来怕大王不懂,凡出土的字画,假如不清除内含的腐气重新装裱,那字画就会像死人的尸体一样渐渐腐蚀成一片粉末儿!”“你怎么知道?”“实不相瞒,我家祖上就是一个盗墓贼。他曾从墓中盗出过不少名人字画,皆因不会保管而被腐蚀。后来,他让我爷爷学装裱,但重新裱糊之后仍旧腐蚀,这就是没有清除纸内腐气所致!”“你用什么方法除去腐气?”“大王,这是我家探讨多年的祖传秘方,恕不能相告!”“那好吧!”鸵鸟变了脸色说,“你不说我不强求,但我也不帮你的忙!”任振乾一听,连忙施礼道:“大王不必生气,为了挽救国宝,老夫只有破坏祖规了!方法很简洁,就是把出土字画揭下来,放在活人身上,要贴身带上一个月,方能用活人的生命气息除去纸内潜藏的死人气息!”鸵鸟越听越神,当场答应任振乾的要求,说确定会鼎力相助,抢救一回国宝,在自己的匪史上留下光辉一笔。任振乾见鸵鸟答应了,很是兴奋,连忙命子孙们在山洞里支案制浆,把鸵鸟的歪字裱了个完美无缺。鸵鸟一看神裱名副其实,大喜,当下朝遵化四周的大户人家和珠宝店贴了条子,说是限十天之内送来东陵出土的画一幅,否则,必遭大祸,条子上最终注明,为救国宝,诸位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找寻出土字画,裱好之后,定物归原主。果真灵验,没过十天,东陵出土的那批字画基本上都集中在了鸵鸟的山寨中。任振乾鉴别过无赝品之后,大喜过望,带领子孙向鸵鸟拜了三拜。为让任家父子们安心裱画,鸵鸟特为他们腾了一个大的山洞。任振乾带领子孙们搬进洞里,当下就起先了工作。他们先当心地揭下字画,然后分开贴身保藏。一个月后,腐气吸尽,起先重新裱糊。就这样揭揭裱裱,一下忙了半年有余,等那批出土的字画全部抢救完之后,任振乾和他的子孙们个个已面黄肌瘦,满脸阴气,形如饿鬼。鸵鸟大为感动,亲自扶任老先生坐在头把交椅上,命全体匪徒为其磕了三个响头。(节选自《孙方友新笔记小说:陈州笔记》,河南文艺出版社)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小说开篇用“不起眼”来修饰裱画铺,却又称其为“神裱铺”,很自然地引发了读者的阅读爱好。B.“双腿长得稀奇,走路极快”,突出了鸵鸟的彪悍,为下文写四周的大户人家和珠宝店乖乖送画作铺垫。C.小说中“特别处理”“祖传招儿”“清除腐气”“死人气息”等词语,前后相承,吊足了读者胃口。D.“一个月”“半年有余”“面黄肌瘦……形如饿鬼”,既表明裱糊之难,也为开头“别人不及的高招”作注脚。【解析】错在“彪悍”,此处只能表明鸵鸟身材奇异。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小说语言简约质朴,却又古雅隽永,有书卷气,颇具古代笔记小说之神妙。B.小说内容雅俗共赏,通过多个富于传奇色调的故事来承载传统文化及审美情趣。C.小说情节生动,尤其是裱东陵出土的字画更是引人入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D.小说主旨多元,既有对任振乾奇妙人性的讴歌,也有对藏画者人性之恶的批判。【解析】错在“也有对藏画者人性之恶的批判”,“人性之恶”主要是就东陵盗墓者而言。8.请简要概括鸵鸟对任振乾心理变更的过程。(6分)【答案】_初闻其事后新奇;初见其人后颇有些钦佩;交谈后心生怀疑;询问秘方遭拒后生气;得知秘方后兴奋;字画裱好后感动膜拜。__9.本文的标题是“神裱”,也有人说:“孙方友笔下的陈州世界是一个充溢了异人异事的奇异世界。”请结合标题和文本谈谈你对孙方友笔下神异世界的理解。(6分)【答案】①不起眼的裱画铺里竟然藏有技艺超群的裱画大师,能够高质量完成其他裱画师傅不敢接的活儿;②任振乾祖上竟然是盗墓贼;③任振乾裱画竟然不为钱财,只为抢救国宝;④避开腐化的秘方竟然是用活人的生命气息;⑤政府追查国宝无果,土匪一声令下竟然集齐国宝;⑥土匪鸵鸟竟然没有匪气,充溢仁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国者,仁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A.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B.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C.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D.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解析】“袭”是动词,“远方之服”是其宾语,之间不宜断开,解除C、D项;“畔学者”“离中国”是对称结构,中间宜断开,解除A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胡服,古代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多为贴身短衣、长裤、革靴,便于骑射。B.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巧语花言讨好人,也用作谦辞,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C.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D.稽首,尊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所用。【解析】“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指国之中心,意谓在京城。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当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B.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决了他改革的决心。C.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劝服他。D.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说明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解析】“因为生病”错误,原文“吾固闻叔之病也”意思是,我本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病”,忧虑、不满。再依据公子成对武灵王的一番话可知,公子成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的缘由并非生病,而是他本身就反对这件事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4分)译文: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慧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立刻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2)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4分)译文:_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帝王本姓的亲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__14.赵武灵王劝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_①胡服骑射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②施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既能坚守国土,又能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特别有必要性;③这样做是继承简子、襄子的遗愿,实现先王的遗志。__【参考译文】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说:“现在我打算教化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一来,国内确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迟疑不决就不行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确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看法,成就宏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协商。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慧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立刻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忧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兴奋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伤;愚蠢的人兴奋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假如国人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行估量。即使举世的百姓都讥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国的地方我也确定会得到手。”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武灵王派王孙緤去告知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这是自古至今公认的道理。何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贵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孙緤特地来禀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我原来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中原地区是德政仁义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读《诗》《书》《礼》《乐》的地方,是各国诸侯不远千里前来观光的地方,是四方少数民族效仿学习的地方。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变更传统教化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反众人的心愿,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赵武灵王。武灵王说:“我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于是立刻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凡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视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依据详细的状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从前简子不把自己限于晋阳和上党两个地方,襄子兼并了戎族和代郡,以抵挡胡人。这些道理不论是愚笨之人还是聪慧之人都明白。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的军队的支持,侵扰掠夺我国的土地,掳掠囚禁我国的人民,引水围灌鄗城,假如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鄗城几乎被攻破。先王对这事特别生气,直到今日,他们的仇怨还没有报。现在我们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违反简子和襄子的遗愿,憎恶变更服式的做法,却遗忘了国家曾遭遇的耻辱,这绝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公子成听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说:“我太愚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专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襄子的意愿,实现先王的遗志,我怎么敢不听从吩咐呢!”公子成又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钱塘东望有感陈子龙清溪东下大江回,立马层崖极望哀。晓日四明霞气重,春潮三浙浪云开。禹陵风雨思王会,越国山川出霸才。照旧谢公携伎处,红泉碧树待人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诗歌开篇即有墨光射空之势,俯临大江,“立马层崖”勾画出诗人卓然特立之形。B.颔联对仗工整,清晓晨日初升,浓雾凝重,江水翻腾,显出一派朦胧奇异之境。C.此处人杰地灵,越中的秀美山川孕育很多古往人杰,怀古伤今,如此霸才还有吗?D.诗人将欣赏的眼光停留在明丽秀美之境,赏美景也期盼忠臣,结尾留下袅袅余韵。【解析】“显出一派朦胧奇异之境”有误,诗歌颔联中“春潮三浙浪云开”,指的是随着钱塘江春潮翻腾汹涌,已把覆盖的浓重雾气震开,俯视所见已不是朦胧迷茫,而是明丽壮阔。16.古人常登高抒怀,诗人亦在本诗开篇便抒发“目极情未毕”,结合全诗赏析未尽之情。(6分)【答案】_①此诗开篇苍劲有力,诗人卓然独立高山,所见壮丽空阔之景,顿生出哀愁之情。颔联远望越中,随日出而霞气重,经江涛而云雾开奇异变更,诗人哀愁亦随之消散。②诗中引用禹大会诸侯和春秋时众英才助越国称霸的典故,倾慕不已壮怀激烈。③尾联以景结情,似红泉碧树呼喊如谢公般人才重出,在等待中结束,收笔有韵,满怀对国运的寄望。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谈论“文”和“质”的关系,体现有教养的人懂礼节,有礼貌的两句是_质胜文则野__,_文胜质则史__。(2)白居易《琵琶行》中“_岂无山歌与村笛__?_呕哑嘲哳难为听__”两句写只能听到民间山歌和村笛小调,不料今夜在浔阳江畔听到了如此奇妙的乐曲。(3)《老子四章》老子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其脆,散其微”的四种现象,是为了提出“_为之于未有__,_治之于未乱__”的方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经千难而百折不挠、历万险而矢志不渝,创建了一件件彪炳史册的__①__。中国人民在一场场严峻斗争史以亿万人团结一心的奋斗赢得了重大成功并具凝合起一个民族的精神伟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宏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要醒悟地相识到,中华民族宏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须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须要解决的冲突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困难。全国上下必需__②__、攻坚克难,勇于进行具有很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宏大斗争,打算付出更为艰难、更为艰苦的努力。“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历史车轮的浩荡前行,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奋斗者开拓新的历史的勇毅脚步。只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擎起团结的火把,就能照亮民族复兴之路。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最大限度凝合起共同奋斗的力气,就确定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接着创建令人__③__的奇迹。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_①丰功伟绩__②勠力同心__③刮目相看__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变更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变更原意。(4分)【答案】_在一场场严峻斗争中,中国人民以亿万人团结一心的奋斗,不仅赢得了重大成功,还凝合起一个民族的精神伟力。__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答案】_本体是“团结”,喻体是“火把”。运用比方,把“团结”比作“火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团结”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地位。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种珊瑚也被喻为在海底“植树造林”。不论在陆地,__①__,“造林”对调整气候变更、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爱护生物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珊瑚种植技术主要包括无性繁育、有性繁殖、人工礁技术等,与在陆地上植树造林类似,在海洋里“造林”__②__,再移植到种植区,但在海洋里“造林”难度更大。一方面,海洋环境困难;另一方面,不同海区受环境影响的因素、人为干扰程度以及现有生态系统健康程度不尽相同。在海底“植树造林”难度大,__③__,须要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海南海疆有大片珊瑚礁分布,科研团队在反复实践中不断完善技术方案。例如,海南南海热带海洋探讨所团队通过船舶“边走边种”的珊瑚苗种“飞播法”、将不锈钢珊瑚苗床运用在珊瑚苗的种植上等方式,提高了种植效率。一系列新方法、新技术,推动我国在海底“植树造林”的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也为世界海洋生态环境爱护贡献了才智和方案。21.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与文中“植树造林”相同的一项是(3分)(B)A.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B.霍金是被科学界公认的用手指“说话”的天才巨人,他的人生经验特别传奇。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木叶”是什么呢?依据字面的说明,“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解析】文中“植树造林”引号表示特别含义。A项,表示引用;B项,表示特别含义;C项,表示讽刺和否定;D项,表示强调。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案】_①还是在海洋__②也要先培育“幼苗”__③有赖于技术的不断进步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60分)近日“小镇做题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小镇做题家”本是一些网友的自嘲之语,他们出身农村或小城,通过高考实现人生进阶,但在步入社会后却感慨缺乏确定的视野和资源。现在多被用来嘲讽出身寒门,因为擅长做题而考入名校,但交际实力一般、眼界缺乏的青年学子。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方法,我们只有这个方法!”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索。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行文前,应先明确材料的多重涵义:其一,“小镇做题家”从自嘲之语变成嘲讽之词,可见当今有些人对这种现象的不理解;其二,校长张桂梅的发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