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一中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到红消醉醒,船舱里的人也一身腻汗地醒来,洗了澡赶到甲板上吹海风,又是一天开始。①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②分不出身来③但是太阳依然不饶人地迟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④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酩红⑤它给太阳拥抱住了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A.③①⑤②⑥④B.①③④⑤②⑥C.③⑤②⑥④①D.①⑤⑥②③④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①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②,织辞鱼网之上,③其为彪炳,缛采名矣。《孝经》垂典,丧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尝质也。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谓绮丽也。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文辞之变,于斯极矣。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④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言隐荣华”,殆谓此也。夫能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⑤(取材于刘勰《文心雕龙》)注:①鞟(kuò):革,去毛的皮。②镂心:精细雕刻推敲;鸟迹:文字。③织辞:组织文字,指写作;鱼网:古人用渔网、树皮、麻头造纸,故用渔网代纸。④诸子:指辞赋家。⑤正采:正色,代表雅正的好的文采。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若乃:至于)②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信:相信)③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乎:介词,译为“在”)④诸子之徒,心非郁陶(郁陶:忧思积聚)⑤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淫:过分)⑥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而:表顺承,译为“就”)⑦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翳:遮蔽)⑧理正而后摛藻(摛:铺陈)A.①⑦ B.②⑥ C.③⑤ D.④⑧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漆来显示他们的色彩B.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用绮丽的文辞来辩说,用巧妙的辞藻来描绘万物C.言与志反,文岂足征如果文辞和情志相反,文章怎能经得住事实真相的验证?D.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之则钓不到鱼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情采”为题,“情”指情理,即文章的思想内容;“采”指文采,即文章的表现形式;二者关系为“采”依附于“情”,“情”也需要借助“采”。B.刘勰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居于主要地位,是“立文之本源”;在此前提下,刘勰也不断强调着形式的重要性,其“重采”思想在文中随处可见。C.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辞人的“为文而造情”,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情而造文”。D.刘勰在如何运用文采的问题上提出要“联辞结采”,文采是为情理服务的,不能用得太过,如果文采泛滥怪异,势必使思想内容的表达模糊不清。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5.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文学艺术的“情”和“采”的关系。请选择两种,并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领略趣味的能力一半固然由于天资,另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甲]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乙]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六根清净,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丙]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尔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左右逢源。这就是忙中静趣。(改编自朱光潜《谈静》)1.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固然 B.六根清净 C.偶尔 D.左右逢源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 B.乙 C.丙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误的一项()A.裨益部署万户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B.脉搏扫瞄舶来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C.遨翔蕴藉钓鱼竿筚路蓝缕,以启山林D.神采亲睐订书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官池春雁(其一)杜甫自古稻粱多不足,至今鸂鶒乱为群。且休怅望看春水,更恐归飞隔暮云。两雁陆游两雁东西来,合群以南翔。镜湖接天台,海阔天茫茫。冥飞远矰弋(1),长路谙冰霜。君看此气象,岂复谋稻粱。正尔下杜陵,已复掠潇湘。超遥万里程,燕雀安能量!注释:(1)矰弋:射鸟用的箭。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第四句中“隔暮云”寓意归乡之途充满艰险。B.陆诗中“镜湖接天台”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C.陆诗“冥飞”两句写雁克服了长路中重重的艰难险阻。D.两首诗分别用“鸂鶒”和“燕雀”来反衬雁的形象。2.比较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请概括两首诗中“我”的形象。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其声呜呜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3)蚓无爪牙之利,________________,上食埃土,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荀子《劝学》)(4)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长亭送别》)(5)________________,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并诗》)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功利是纯现实的,而空寂则是纯理想的。功利是纯物质的,而空寂则是纯精神的。因此想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标榜着一种中和态度的人生哲学,显然是由中国北方农村经济下产生。他们不耽空寂,但也不着功利,儒家的中和态度是笃实的。墨家在当时,大概他们的出身较儒家是更艰苦些,因而他们笃实的意味也较儒家更浓厚了。由笃实而走上艰苦的路,便不免有些像贪功利。当时中国北方农村需要笃实,却不必太需要艰苦。因此墨家思想终因其太接近计较功利,而没有儒家般易受人欢迎。道家则较闲散,但又折向空寂了。只有儒家在不太紧张,又不太闲散之中道上,这是中国思想之正脉。两汉儒生,都从半耕半读的北方农村中产出,他们不算太艰苦,但也不能太闲散,总仍还是要笃实。董仲舒曾说:“明其道不谋其利,正其谊不计其功。”他们不能不担着实际生活的担子,但那担子压得不太重,不紧张,还有一部分闲散工夫,可以让他们来求正谊明道。所以他们能不空寂,又不肯汲汲去谋利计功,而确然成其为儒家态度。到东汉以下,门第逐渐成长。半耕半读的儒生,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那时则老庄道士占了上风,又染上了空寂的味儿。佛教在那时传入,正投中国人当时所好。但南北佛教风气不同,北方佛教比较在社会下层生根,因此也比较笃实。南方佛教则寄托在门第士大夫间,尚玄想,尚清谈。若说空寂,则南方佛教更空寂,后来天台禅宗都盛行在南方。南方气候温暖,地面也狭小了,水土肥沃,生事更轻松,小家庭制也开始在南方蔓延。人事牵犁,亦较北方轻减。下及唐代,一辈士大夫,论其家世,比较还是北方传统占优势。北方农村比较南方笃实,大家庭制亦先在北方生长。门第力量还在,每一个人(此指士大夫言)至少都还有家庭重负。因此唐代佛学虽盛,而却重事功。下到宋代,中国一切文化学术重心,逐渐南迁。门第破坏了,小家庭制普遍了,士大夫一得科第,衣租食税,生事易足,生活担子更轻松,人事更宽弛,心地上觉得一切闲散不紧张,禅宗思想流进儒学,便成为宋明之理学家。理学家说敬说静,总是在小家庭里个人生活无忧无迫,遂能欣赏到这一种生活。朱子说:“敬有甚事,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其实敬也等如没事了。只要你在没事时莫放纵,莫惰,莫骄。莫惰了,又没事,便成了宋儒心中所认识的所谓敬的体段。陆象山常教人收拾精神,总因在散闲生活中精神易散漫,易放纵,故而要你收拾,这些全是在比较轻松无事中才讲求。宋儒亦讲明道正谊,但实在是个人身上的意味重了,并不像先秦儒家般,常从国家社会大处着眼。先秦儒讲的义与道,常指的政治性,社会性的,个人日常生活的意味比较淡。因此宋儒好譬如儒家中的出家人。他们不是崇信佛教的僧徒,但可说他们是崇信孔子的僧徒。他们不是慕效老庄的道士,而只是慕效孔孟的道士。(摘自钱穆《中国人的匆忙与闲暇》,有删节)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功利与空寂,分别代表着物质的现实与纯精神的理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标榜的中和的人生哲学不耽空寂,也不着功利。B.从半耕半读的北方农村中产出的两汉儒生,虽然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但仍保持笃实的本色。C.佛教的传入,正投中国人当时所好。不过,因为受门第影响,唐代佛学虽盛,却重事功;宋代小家庭制普遍,心地变得闲散。D.宋儒不是崇信佛教的僧徒,可以说是崇信孔子的僧徒,他们不是慕效老庄的道士,而是慕效孔孟的道士,譬如儒家中的出家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产生于中国北方农村经济,相对于墨家和道家而言,不太紧张,又不太闲散,是中国思想之正脉。B.董仲舒所说的“明其道不谋其利,正其谊不计其功”,表明两汉儒生既担着实际生活不太重的担子,还有一部分闲散工夫。C.在古代,墨家大概因为出身较儒家是更艰苦些,所以笃实的意味也较儒家更浓厚,但其思想太接近计较功利,受欢迎度不高。D.东汉以下,染上了空寂的味儿的老庄道士占了上风,而不算太艰苦,但也不能太闲散的儒家态度则成为被厌弃的对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佛教在南方和北方表现出不同风气,在社会下层生根的北方佛教比较笃实,而寄托在门第士大夫间的南方佛教则显得空寂。B.南方佛教尚玄想,尚清谈,与南方气候温暖、地面也狭小、水土肥沃、生事更轻松、小家庭制也开始在南方蔓延有很大关系。C.宋明之理学家说敬说静,源于小家庭里个人生活无忧无迫,而朱熹的言论则集中表现出敬其实也等如没事这一观点。D.宋儒不像先秦儒家一般常从国家社会大处着眼,而在个人身上的意味很重,陆象山常教人收拾精神,就是让人们在散闲生活中要追求轻松。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借粮李德霞麦子快要黄了的时候,我家断了粮。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我娘挎个篮子,每天去自家地里挖土豆。于是,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我放个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这天,吃过早饭,我娘从驴圈里牵出那头小毛驴,套进驴车里,拎条麻袋对我说:“亮子,陪娘去你大舅家,借粮去。”一听说去大舅家,我就直蹦高儿。大舅和大妗特稀罕我,每次去他们家,大妗都会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这是其一;其二呢,跟大舅家借了粮,我们就不用顿顿吃土豆了。我连滚带爬地上了毛驴车。我娘一抖缰绳,小毛驴便撒开四蹄,拉着驴车吱吱扭扭出了门。大舅家在庚庄,离我们村十里地。出了村,沿东干渠一直往西走,快晌午的时候,我们就来到了庚庄。大舅和大妗正在院里搭牛棚。那时,刚刚分田到户家家垒场院,户户搭牲畜棚圈,真叫一个红火热闹。见到我们,大妗用手巾擦擦手,摸摸我的头,牵着我的手说:“亮子,你大成哥早盼你来呢,他去上学了,马上就回来了。”大舅从我娘手里接过缰绳,顺手把毛驴拴到一棵粗壮的树上。我娘挽起袖子要帮忙,被大舅拦下。大舅说:“你呀,就是个劳碌的命。今天不干活儿,走走走,进屋去。”回了屋,大妗拿出一摞小人书:“就知道你喜欢这个,你大成哥的,攒了十来本了。”我把小人书摊在炕上,挑出一本,津津有味地看起来。大妗取出面盆要做饭。她问我想吃啥,不等我回答,我娘抢先说:“嫂子,都挺忙的,啥方便就吃点儿啥,又不是外人。”大妗说:“再忙也得吃饭不是?再说,亮子多久才来家一趟?上回来,亮子的虎牙还没掉呢。亮子,大妗给你做揪面片吃,好不?”大成哥回来了,他和我头碰着头,一起看小人书。他用手指点着里面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我听。小人书真好看。大妗的揪面片,实在是香,里面还放了葱花。我敞开肚皮,连吃了两大碗,然后打了三个饱嗝。饭后,大成哥去上学了。大舅点锅旱烟,吧嗒几口对我娘说:“翠英,你今天来,是跟哥借粮的吧?”大舅眼尖,早看到毛驴车上的那条麻袋了。我抹把嘴,抢着说:“可不是吗?家里早没粮了,娘每天净给吃土豆。”大舅摸着我的头,扭头对我娘说:“有难处,就该早点儿来。顿顿吃土豆,可不是个事。多了不敢说,三两麻袋的粮食,哥家还是有的。翠英,你说,借多少?”我娘说:“一麻袋吧,一麻袋就成。”正在刷锅的大妗停下手,愣愣地看着大舅。大舅也不看大妗,自顾自地说:“家里粮仓抹了泥,有点儿潮,哥把粮食称寄放在三贵家的粮仓里了。等会儿,哥给你扛一麻袋回来。”我娘要方便,我也想尿尿,就出了屋子。娘在另一个厕所。我撒完尿,一提裤子,转身跑回到院子里,真真切切地听到屋里大舅和大妗的对话。大妗说:“你这不是说瞎话吗?咱家啥时候往人家三贵粮仓里放粮食了?”大舅说:“翠英脸皮薄,轻易不张嘴。这是饿了多少天了?你说,我能驳了她?”大妗说:“可问题是,人家三贵家里有粮食吗?”“有。”大舅肯定地说,“那天我从三贵家门前过,亲眼看见三贵在院子里晒粮食,少说也有几麻袋。凭三贵的为人,我跟他借一麻袋粮食,他能不借给咱?”我立刻明白了。原来,大舅家也没粮食了。我的心里直打鼓。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事告诉我娘。我知道,一旦告诉了娘,这粮,她肯定不会再借了。可没粮,我还得接着吃土豆啊……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先瞒着我娘,至少,在大舅扛回粮之前,我暂且不告诉她。我娘从厕所出来的时候,大舅已经扛着满满一麻袋粮食进了门。他把麻袋放到车上,把口袋嘴儿紧了紧,在车上放正。大妗把一摞小人书放在我手里,她说:“你大成哥都看完了,你拿走吧!”我们要走了,大舅和大妗把我们送出老远。毛驴车出了村,上了路,沿着东干渠往东走。我犹豫再三,还是告诉我娘吧。我说:“娘,大舅家……其实也没粮食了。”我娘一愣,一指车上的麻袋:“这不是吗?”我嘟囔着说:“这是人家三贵家的,大舅跟他借的。”“你咋知道?”“我从厕所回来时,大舅和大妗在屋里说的,被我听到了……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内,她愣了一会儿,把缰绳一抖:“亮子,咱们走!”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我娘特地告诉我把我上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奖状拿给大舅看。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有改动)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写我家在麦子将要变黄时断粮,因为总吃土豆,“我”连放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幽默的语言表现了情况的严重。B.本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观察,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刻画人物,表现出人物丰富而美好的内心世界。C.大妗很为难,确实自家也没有余粮;背地里问大舅,说明不愿让我娘难堪;而出于亲情,就同意了大舅借粮也要接济我们的做法。D.文中语言质朴生动,人物性格鲜明,环境设置富于时代感,以三中全会后农村分田到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亲人之间伸手相助的感人故事。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人性和人情之美?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分析。3.有人认为本文结尾的安排纯属多余,有人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种人类文明资源的共同滋养。其中,“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地域文化。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其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敦煌文化既有古今中外思想精华的汇通融合,又有多种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并盛,既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又兼容了不同文化类型各自的合理性。“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意味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和而不同”提倡多元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才造就了辉煌的敦煌文化,而这一精神与“和而不同”共同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资源。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也绝不希望用中国这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70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和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是“和而不同”“通而不统”的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这一“基因密码”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敦煌文化具有特殊的表达形态,是因为敦煌有着特殊的历史环境,它曾是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的大都会。B.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因为他们不认可“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C.“通而不统”是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与“和而不同”都是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关键因素。D.有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我们就可以用中国智慧解决世界各种文明的一切矛盾和冲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背景下阐述“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更具有现实意义。B.文章通过与先秦文化、齐鲁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波斯文化的对比,论证敦煌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点。C.作者从敦煌文化的形成切入,论述了其具有“通而不统”特点的原因,并在第3段阐释了敦煌文化“通而不统”的精神内涵。D.文章论述了“通而不统”和“和而不同”的相同点,突出“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的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B.有世界性特点的敦煌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它不属于中国文化的观点是偏狭的。C.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意味着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太可能被外来文明异化。D.相较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兼具独立性和兼容性的敦煌文化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抗字幼节,孙策外孙也。(陆)逊卒时,年二十,拜建武校尉。永安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抗闻都下政令多阙,忧深虑远。乃上疏曰:“臣闻德均则众者胜寡,力侔则安者制危,盖六国所以兼并于强秦,西楚所以北面于汉高也。今敌跨制九服,非徒关右之地。割据九州,岂但鸿沟以西而已。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而议者所恃,徒以长川峻山,此乃守国之末事,非智者之所先也。臣每虑此,常中夜抚枕,临餐忘食。”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抗闻之,令将军左奕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众甚苦之。诸将咸谏曰:“今及三军之锐,亟以攻阐,比晋救至,阐必可拔。何事于围,而以弊士民之力乎?”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所缮修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身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攻果无利,围备始合。晋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如使西陵盘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而竟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况江陵牢固乎?”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以绝寇叛。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损功力。晋巴东监军徐胤率水军诣建平,荆州刺史杨肇至西陵。抗令张咸固守其城;公安督孙遵巡南岸御祜;水军督留虑、镇西将军朱琬拒胤;身率三军,凭围对肇。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抗曰:“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者,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若敌攻围,必先此处。”即夜易夷民,皆以旧将充之。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旋军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肇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修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评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着,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至,忧国亡身,庶几社稷之臣矣。抗贞亮筹干,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选自《三国志·陆抗》,有删节)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侔则安者制危侔:相等B.敕军营更筑严围敕:命令、告诫C.抗欲服众,听令一攻听:听从D.貌无矜色矜:骄傲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假节:假(同“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假节”是一种掌地方军政的官获得的称号,“假节”者可杀犯军令者。B.九服:原指京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即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后泛指全国各地区。C.鸿沟:古运河名。楚汉项刘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后就把两国疆土的分界称为鸿沟。D.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此处是说陆逊饱读诗书,所以才有“书生拜大将”之说。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家外无连国之援,内非西楚之强,庶政陵迟,黎民未乂。(2)祜欲因所遏水,浮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使咸亟破之。4.史家评陆抗“贞亮筹干”,“西陵破晋”一战如何体现他的“筹干”的?请简要概括。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孟简,字几道,德州平昌人。曾祖诜,武后时同州刺史。简举进士、宏辞连中,累迁仓部员外郎。王叔文任户部,简以不附离见疾,不敢显黜,宰相韦执谊为徙它曹。元和中,拜谏议大夫,知匦事。韩泰、韩晔之复刺史,吐突承璀为招讨使,简皆固争,诣延英言不可状,以悻切出为常州刺史。州有孟渎,久淤阏,简治导,溉田凡四千顷,以劳赐金紫,召为给事中。代李逊为浙东观察使。逊抑士族,右编人,至横恣不检,及简,一反之,农估兼受其弊,时谓两失之。以工部侍郎召还。初,使府得代,诏至,署留后即行。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章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户部有二员,判使按者居别一署,谓之“左户”,元和后,选委华重,宰相多由此进。崔群既相,而简代之,故简意且柄任。及出山南东道节度使,内不乐。政颇严峭。时有诏置临汉监以牧马,命简兼使职。简以亲吏陆翰主奏院,关通阉侍,翰持之,数傲很,简怒,追还,以土囊毙之。家上变,发简奸赃,御史劾验,得遗吐突承璀赀七百万。左授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再贬吉州司马。以赦令进睦州刺史,复徒常州,仍太子宾客分司,卒。简尤工诗,闻江、淮间。尚节义,与之交者,虽殁,视恤其孤不少衰。晚路殊躁急,佞佛过甚,为时所诮。尝与刘伯刍、归登、萧俯译次梵言者。(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八十五》)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堂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B.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堂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C.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堂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D.李翛观察浙西始请/留故使交政/及简还半道堂牒还之/如例/乃听解/进户部/加御史中丞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宏辞,制科名目之一,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制科,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B.金紫,金印紫。指高官显爵。唐宋时指金鱼袋及紫衣官服,后代指贵官。C.士族,又称门第、世族、势族门阀等。士族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D.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财政事宜,也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简坚持己见。韩泰、韩再任刺史,吐突承璀任招讨使时,孟简去延英殿说明他们不琵任职的原因,后贬为常州刺史。B.孟简心系百姓。州中孟渎长久淤塞,孟简加以整治疏通,灌溉土地面积达四千顷,并因这一功劳而被朝廷赐予了金紫。C.孟简徇私舞弊。孟简任命亲信陆翰执掌进奏院,又让他在宦官近侍中打通关节,后被陆翰抓住把柄,竟杀人灭口来了结此事。D.孟简重情重义。孟简与他人交往崇尚节义,毫无私利;即使交往的官员去世,孟简也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其孤儿慷慨解囊。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叔文任户部,简以不附离见疾,不敢显黜,宰相韦执谊为徙它曹。(2)崔群既相,而简代之,故简意且柄任。及出山南东道节度使,内不乐。5.因固执己见出任常州刺史后,孟简因何功劳被赐金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大爆发,蔓延全国,又扩散至世界各地,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传染病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倾向于认为这种病毒来自野生动物穿山甲冠状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的重组。世界许多地方有食用野生动物的习俗,果子狸、穿山甲、蝙蝠等都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还有人以某些野生动物的骨、肉、皮、毛等入药,认为其可治愈疑难杂症。于是许多野生动物被人们吃掉。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决定》。以上情况,让人们对已往的某些习俗产生了反思。为了倡议人们革除陋俗,拒食野生动物,某网站面向社会开展征文活动,请你写一篇征文。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抓住“拥抱住”“分不出身”“陶醉”“酩红”分析,应该是⑤②,⑥④分别为一组。结合后面“到红消醉醒”分析,④句应该为末句,排除B项、C项。结合前面“红海早过了,船在印度洋面上开驶着”分析,选项中“依然不饶人地”与之衔接恰当,综合分析,③应该为首句,排除D项。故选A。2、1.B2.D3.C4.粉黛是用来装饰人的容颜的,但是顾盼时美丽的情态却只能从人美好的风姿中产生出来5.①例证法:文章第二段举了《孝经》和老子的《道德经》的例子,论证了文章的语言依附于作者的情感,写文章要首先确定内容,其次考虑文辞,这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②比喻论证:第三段“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一句,用粉黛只能装饰的外容,真正的美丽源自人的资质,来比喻文采只能修饰语言,真正打动人的还是作品的思想情感;“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一句,用织布时经纬线的交错来比喻文章情理采的结合,论述了文学创作应以思想情感为本,语言表达为辅。③对比论证:第三段“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与“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正反对比,阐明了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文章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④引证法:第二段先引用了老子的“美言不信”,又引用了庄子的“辩雕万物”,论证了两人在情与采的问题上,老子更重视情理,庄子更强调对语言的修饰。【解析】

1.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②句意为: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信:真实⑥句意为:所以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而:表转折,却。故选B。2.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D项,“本知要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错误,应该翻译为:本知像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而钓不到鱼。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C项,“作者强调学习辞人的‘为文而造情’”错误,应为针对当时“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的形式主义的创作风气,作者强调学习诗人的“为情而造文”,强调“述志为本”,反对“为文而造情”。故选C。4.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中“铅黛”,粉黛;“所以”,用老……的;“盼倩”,顾盼时美丽的情态。5.此题考核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篇文章运用了例证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证法。比如引证法,第二段,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庄周云“辩雕万物”,谓藻饰也。韩非云“艳采辩说”。意思是,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采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多么华丽”,这是说文采太多了。这论证了在情与采的问题上,老子更重视情理,庄子更强调对语言的修饰。【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参考译文:古代圣贤的著作,总称做“文章”,这不是说文章要有文采又是什么呢?像水有虚柔的性质,所以才会起波纹;树木有充实的质体,所以开出鲜艳的花来:可见文采要依附于一定的质地上。如果虎豹没有花纹色彩,那它们的皮毛就同狗和羊的相似;犀和兕的皮虽然坚硬可做战甲,但还靠涂上丹红的漆来显示它们的色彩:可见质地还需要文采。至于抒写性情,描写万物的形象,在文字上用心琢磨,组织好文辞写在纸上,其所以能够光辉灿烂,就因为文采繁茂的原故啊!《孝经》教导后人:“哀悼父母的话,不需要什么文采。”由此可见,人们平时说话不是不要文采的。又如老子反对虚伪,所以说:“华丽的语言往往不可靠。”但他自己写的《道德经》五千言,却是非常美妙的;可见他对华美的文采并不一概反对。此外,庄子也曾说过“用巧妙的言辞来描绘万事万物”,这是讲辞采的修饰。韩非又曾说过“巧妙的议论多么华丽”,这是说文采太多了。文采太多的议论,修饰得很巧妙的描写,文章的变化这就达于极点了。体会《孝经》、《老子》等书中的话,可知文章的形式是依附于作者的情感的;细看《庄子》、《韩非子》等书中的话,就明白作品的华丽是过分淫侈了。如果能够在清流与浊流之间加以适当的选择,在邪道与正路面前从容考虑,也就可以在文学创作中适当地驾驭文采了。粉黛是用来装饰人的容颜的,但是顾盼时美丽的情态却只能从人美好的风姿中产生出来。文采是用来修饰语言的,但是文章的巧妙华丽都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基础。所以思想内容犹如文辞的经线,文辞好比是内容的纬线;必须首先确定了经线,然后才能织上纬线。所以写文章也要首先确定内容,然后才能产生通畅的文辞: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前《诗经》的作者所写的诗歌,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成的;后代辞赋家所写的作品,则是为了写作而捏造出情感来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像《诗经》中《国风》、《小雅》等篇的产生,就是由于作者内心充满了忧愤,才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感情,用以规劝当时的执政者:这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文章的。后来的辞赋家们,本来心里没有什么愁思哀感,却勉强夸大其辞,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捏造情感。为了表达情感而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练而内容真实;仅仅为了写作而勉强写成的文章,就往往是过分华丽而内容杂乱空泛。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爱好虚华而轻视真实,抛弃古代的《诗经》,而向辞赋学习。于是,抒写情志的作品日渐稀少,仅仅追求文采的作品越来越多。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有的人骨子里对人间名利关心之至,却虚情假意地来抒发尘世之外的情趣。既没有真实心情,文章就只有相反的描写了。古人曾说:“桃树李树不用开口,就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走出路来。”那是因为树上有果实的原故。古书上又曾说过:“男子种的兰花即使好看,却没有香味。”那是因为男子缺乏真诚细致的感情。像花草树木这样微小的东西还要依靠情感,凭借着果实;何况人们写作文章,那就更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如果作家所写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这种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组织文辞,织结藻采,是想要用来阐明道理抒发感情;如果文采泛滥,文辞诡异,那情和理就会受到掩蔽。像用装饰有翡翠的纶线垂钓、用肉桂做钓饵,反而钓不到鱼。庄子所说:“言语的真实含意被辞采隐蔽了。”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情况。要是能够规范体裁来安顿思想,拟定格调来抒发感情,感情确定之后才配合音律,思想端正之后才运用辞藻铺陈开去,使文章既有文采又不掩盖内容,材料虽然广博但并不淹没作者的感情,要使赤、青等正色发扬光大,而把红、紫等杂色抛弃不用。这样才算是善于修饰文辞,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3、1.D2.A【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D项,应为“油然而生”或“层出不穷”。左右逢源: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主语一般是人,而语境中主语是“无穷妙悟”。不合语境。故选D。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需熟悉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在读懂语句的基础上,注意标点符号的一些特殊用法。根据冒号“一冒到底”的原则,和句号搭配才表示一句话的结束。语境中,由“这个定律”判定,冒号的内容已经结束,应在“空间”后用句号点断。故选A。4、A【解析】

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A项,正确。B项,扫瞄的“瞄”,错,应为扫描;C项,遨翔的“遨”,错,应为翱翔;D项,亲睐的“亲”,错,应为青睐。故选A。【点睛】字形题方法指点: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5、1.B2.杜诗通过塑造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虽志趣高洁,但为现实所迫无法实现理想,内心充满矛盾、痛苦的自我形象;陆诗通过塑造雁的形象,寄寓了诗人虽历尽艰险却不畏惧,志存高远、豪情万丈的自我形象。【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陆诗中‘镜湖接天台’寓意前路迷茫,迷失了方向”错误,从诗中来看,陆诗把合群南飞的雁置于水天相接、视野开阔辽远的背景画面中,意在表现天高任鸟飞的宏阔和大气,借以表达诗人志存高远、豪情万丈的自我形象。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中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诗歌中的形象种类,如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明确考查的是哪个形象,如本题“刘熙载《艺概》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有个我也。’请概括两首诗中‘我’的形象”,这其实是考查人物形象,只不过借助“物”来考查人物形象。从题干的信息来看,“咏物”“咏怀”点明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为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盖有个我也”类似于王国维“有我之境”的说法,意即让考生从诗中解读出“我"的形象特征,以及“我”的思想情感、立场观点理想追求等等。据以上分析再结合诗句加以具体验证、诠释即可。比如杜诗塑造的孤雁的形象,羁旅漂泊,缺吃少住,回家不得,这种艰难的窘境与诗人极其类似——志趣虽然高洁,却诸事不顺遂,理想难以实现,内心纠结,矛盾重重,困惑多多,孤寂落寞、失意痛苦,诗人表面写只雁,实为喻指自我,以哀写哀,委婉达意,含蓄蕴藉。再看陆诗,这首诗塑造了群雁形象,东、西云集,齐力向南,路遥地远,但集体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躲开射箭,不惧冰霜,豪气冲天,攻坚克难,不坠志向,执著向远。这里的群雁也象征比喻了诗人自己,虽然时运不济,仕途不顺,但坚守志向,矢志不渝。【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6、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筋骨之强下饮黄泉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闲云潭影日悠悠槛外长江空自流【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要求直接填写上下句,作答时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慕、诉、筋、疏、做、霭、蔽、潭、槛”等字。【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7、1.B2.D3.D【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B项,“从半耕半读的北方农村中产出的两汉儒生,虽然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张冠李戴,“渐渐在大门第之养尊处优之生活中转变而为名士清谈”是“东汉以下”儒生的表现。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儒家态度则成为被厌弃的对象”文中并没有出现,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心地上觉得一切闲散不紧张,禅宗思想流进儒学,便成为宋明之理学家”。故选D。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D项,“就是让人们在散闲生活中要追求轻松”错,文中说“在散闲生活中精神易散漫,易放纵,故而要你收拾”,联系前后文,“在散闲生活中要追求”的应该是“莫惰”“莫骄”“明道正谊”。故选D。8、1.B2.①耿直坚韧,自力更生;娘在实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去大舅家借粮,而借粮之前,挖土豆当粮食已有很长的时间;②手足情深,善良厚道(重情重义,舍己为人);大舅、大妗关心妹妹,喜欢疼爱外甥,在自家缺粮的情况下,把粮借给了妹妹;③知恩图报,真诚淳朴;秋后我娘去还粮,送酒,让我把奖状给大舅看,表现了对大舅、大妗、三贵的感激之情。3.示例一:本文结尾这样安排纯属余:①从情节设置来看,题目为借粮,前文写娘带“我”向大舅家借到了粮,结构已是完整,没必要画蛇添足;②从人物塑造来看,本文表现了大舅瞒着“我”娘在自家没粮的情况下把粮借给了我们,人物性格丰满感人,再补叙后面的内容当属多余;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通过写借粮的故事,表现了舍己为人、难中相助的手足之情,后文补叙的内容,与此无太大的关联;④从艺术效果来看,补叙还粮的结尾,落入善有善报的俗套,略有斧凿的痕迹。示例二: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①从情节设置来看,结尾写还粮,是对中心事件“借粮”的补充,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完整;②从人物塑造来看,结尾写我娘还粮、送酒,还让我把奖状给大舅、大妗看,表现出娘对我大舅、大妗的感激,侧面表现并烘托了大舅、大妗的形象;③从主题表现来看,本文在写借粮之后写还粮,在重情重义之外,还表现了知恩图报的美好的人性、人情之美,使主题意蕴更为丰富;④从艺术效果来看,大团圆式的结尾,符合读者“善有善报”的审美愿望。【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刻画人物”错误,手法理解错误,文中没有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人性和人情之美?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分析”,然后圈出小说中的人物,结合他们的行为分析其人性和人情之美。首先看文中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如“我”、娘、大舅、大妗、三贵。然后看文中写了什么故事,故事中人物各自的表现是什么,这些表现展现了怎样的人情和人性;从文中来看,小说主要写“我”和娘借粮、大舅和大妗借粮给娘、“我”和娘还粮食、送酒,先看“我”和娘借粮,从小说一开始“我家断了粮。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我娘挎个篮子,每天去自家地里挖土豆。于是,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我放个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可知,我家断粮日久,实在没有办法了娘才决定去大舅家借粮,这展现出耿直坚韧、自力更生的特点;接着看大舅大妗的表现,大妗拿小人书给“我”看,做面片给“我”吃,大舅瞒着娘从三贵家借粮食给娘,这些可以看出手足情深,重情重义;最后看秋后娘还粮食,不仅还粮食,还送酒,还让“我”吧奖状给大舅看,这些表现出对大舅大妗、三贵的感激。这些都是美的人性和人情。3.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小说的结尾。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人认为本文结尾的安排纯属多余,有人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然后看结尾写了什么,这一内容与小说情节、形象、主旨之间有何关联,以此分析其存在的必要丰满,主旨表达是否突出。先看结尾写了什么,“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我娘特地告诉我把我上一年级的三好学生奖状拿给大舅看。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主要写娘还粮食,送酒,让“我”拿奖状给大舅看,娘的这些做法是对大舅等人的感激,而这种感激也是侧面烘托大舅等人形象的一种方式,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从情节来看,上文写借粮,结尾写还粮,由借到还,故事有始有终,非常完整;从主旨的角度来看,上文借粮可以凸显重情重义,而结尾还粮则可以凸显知恩图报,这让小说的主旨更为全面;从结尾的形式来看,这应是大团圆式结尾,符合读者的情感需求。所以说这个结尾不必删除。再看删除这一结尾后的情况,如果把结尾的还粮删除,那么“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内,她愣了一会儿,把缰绳一抖:‘亮子,咱们走!’”就变成小说的结尾,到这里大舅的重情重义已经展现出来,娘的感激也表现出来,人物形象已经丰满了;从情节来看,上文写借粮,此处粮食已经借到,故事已经完整;从主旨的角度来看,上文大舅在自家很艰难的情况下瞒着妹妹到三贵家借粮食帮助妹妹,这本身已经凸显了舍己为人、重情重义的手足情深,后文不必再写。考生可以从这些方面分析为何要删除。【点睛】对于结尾,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例如本题就要从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小说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探究。9、1.A2.B3.A【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B项,“这是因为他们不认可‘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于文无据,原文是说“有学者把敦煌文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并未提及他们不认同的原因。C项,“‘通而不统’是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错误,原文“‘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说明二者只是表达形式的不同,本质上是一体。D项,“一切矛盾”说法绝对。依据“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中国也绝不希望用中国这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可知,中国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并不认为中国智慧可以解决一切矛盾和冲突。故选A。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通过与先秦文化、齐鲁文化以及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波斯文化的对比”没有进行全部对比,只有敦煌文化和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的对比。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但并未提及原因,选项于文无据。故选A。【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10、1.C2.D3.(1)我们国家在外无盟国的援助,在内不像西楚那样强大,各种政务废弛,百姓没有安定。(2)羊祜想凭借所阻拦的水运粮食,扬言要破坏堤坝来让步兵通过,陆抗听说后,就让张咸立刻破坏掉了堤坝。4.审时度势,放弃江陵,奔赴西陵;为避免腹背受敌,不急于攻打西陵城,而构筑高墙;命令张咸毁坏堰坝,延迟羊祜运粮进度;为对付了解自己虚实的叛将,连夜换下素不精练的夷兵;欲追杨肇败兵,又恐步阐袭击,便擂鼓假装追击。【解析】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C项,听,是任凭、允许的意思。不是听从的意思。因此选C项。2.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D项,“此处是说陆逊饱读诗书”分析有误。春秋,在文中指年龄。故选D项。3.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连国,盟国;内,在内部,在国内;陵迟,废弛;乂,安定。第二句中,因,凭借;遏,阻拦;所遏水,所阻拦的水运粮食;扬声,扬言;以,表目的性连词,来;亟,赶快、立刻;这,代堤坝。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4.该题考查学生文言要点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概括的时侯注意用词要准确。本题要求概括“西陵破晋”一战是如何体现陆抗的“筹干”的。抓住文中写“西陵破晋”一事的相关文字分析理解。文中陆抗放弃江陵,直奔西陵,是因为他了解时局,能灵活处理,会变通。他下令高筑城墙,而不是下令攻打西陵,为是保住实力,防止受敌人前后夹击。为了拖延羊祜运粮的时间,他让人破坏了堤坝。得知对手了解自己的底细,因此连夜调换下不精练的夷兵;他想追败逃的杨肇军队,又担心遭敌偷袭,于是假装击鼓,制造假象来麻痹敌人。【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11、1.B2.D3.D4.(1)王叔文执掌户部,孟简因不依附于他而遭到嫉恨,但王叔文不敢公开贬斥他,宰相韦执谊为此将他调到其他部门。(2)崔群任宰相以后,孟简接替他,因此孟简以为很快就可掌握权柄。等到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心中不高兴。5.常州有条孟渎(孟河),长久淤塞,孟简出任常州刺史后,整治疏浚,灌溉土地达四千倾,因此功劳,孟简被赐金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有如下切入角度: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①明句式,助断句②修辞句,找特点③审关系,明结构;3.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应高度重视。本题中,“观察浙西”是官职名,“浙西”后应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动词“留”的对象为“故使“,其连动动作为“交政“,所以“交政”之后应断开,由此排除C项。故选B。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也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说法错误。户部的主要职能为负责全国土地、户籍、货币、财政、赋税、官员俸禄等诸多事务。礼部的主要职能为掌管礼仪制度、祭祀、科举考试、风俗教化、宗教接待外事等。所以,学校、科举之事是礼部的职责,不是户部的职责。故选D。3.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D项,“即使交往的官员去世”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与之交者,虽殁,视恤其孤不少衰”,意思是但凡和他交往的人,就算已经去世了,他也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其孤儿慷慨解囊。这就是说,不论是不是官员,只要和他交往,他都能抚恤其遗孤。D项中只说“交往的官员”,较原文而言,缩小了范围。故选D。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要注意翻译到以下重点字词:“任”,执掌;“以”,因为;“附离”,依附;“见”,遭到;“疾”,嫉恨;“显”,公开;“黜”,贬斥;“徙”,调任;“曹”,部门;“既”,之后;“代”,接替;“故”,因此;“意”,以为;“且”,很快;“柄”,权柄;“及”,等到;“内”,心里。5.本题考查理解、归纳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大意,对文章的内容要有正确的翻译;其次是要把握住传主的行为轨迹,即是说传主在文中参与了哪些事件;再次是逐一考量传主在这些事件里表现出了自己怎样的态度,这些态度能说明传主有怎样的性格特征;最后分类概括、归纳。本题要求回答“孟简因何功劳被赐金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首先要细读原文,找出这一事件所在的时间节点,了解其前因后果。根据原文“以悻切出为常州刺史。州有孟渎,久淤阏,简治导,溉田凡四千顷,以劳赐金紫,召为给事中”,可见在出任常州刺史后,孟简因为治理疏浚了长久淤塞的“孟渎”,使其灌溉土地“凡四千顷”,“以”是关键词,可以译为“因为”。可见孟简是因为疏浚河道的功劳,被赐金紫,召入朝廷任给事中的。【点睛】文言文的翻译,大体上是由学生的语感、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参考译文:孟简,字几道,德州平昌人。曾祖孟诜,在武后时期担任同州刺史。孟简连中进士、宏辞科,一直升任官职到仓部员外郎。王叔文执掌户部,孟简因为不依附于他而被嫉恨,王叔文不敢公开贬黜他,宰相韦执谊为此将他迁任到别的部门。元和年间,担任谏议大夫和知匦事的职务。韩泰、韩晔之又重新担任刺史,吐突承璀担任招讨使,孟简都坚决地抗争,在延英殿陈述不能让他们担任的原因,因为刚直被贬任常州刺史。常州的孟河,水流不通已久,孟简治理疏导,灌溉田地总共四千顷,凭借功劳被朝廷授予金紫光禄大夫,召回京城担任给事中。代替李逊担任浙东观察使。李逊压制士族,纵容编入户籍的平民,导致平民横行恣意不知收敛,到孟简任职,情况反过来,农事和物价都受到打击,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们两人的做法都不正确。召还京城担任工部侍郎。之前,使府得到代任的时候,诏书一到,签署留名之后即刻离开。李翛担任浙西观察使,刚开始时请求留下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