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_第1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_第2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_第3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_第4页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材料二: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他们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不太有变动,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概括。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区别。D.乡土性中国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B.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3.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4.下列选项,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宋·欧阳修《醉翁亭记》)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经·第八十章》)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一的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答案】1.A2.C3.D4.B5.①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②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③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④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乡村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强调了从工业化到文化下乡的变化。第一材料通过费孝通的“三级两跳”理论,阐述从农业到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历程,以及随之产生的文化观念转变,并提倡在乡村建设中注重文化和精神层面的提升。第二材料借助费孝通关于乡土社会的描述,探讨了乡村不流动特性和社区隔离现象。整体上,文章揭示了乡村社会结构因技术与文化互动而变革的重要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互为影响”错误,结合原文“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可知,只有文化样态会受社会结构影响而改变,社会结构不会基于文化样态而做出改变。选项“互为影响”曲解文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错误。结合原文“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可知,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只是可能有这类情形,并非很常见。选项“却很常见”于文无据。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可知,材料中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强调的是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A.该项是纯粹的“桃花源”生活情形,据原文“……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可知,“桃花源模式”并不等于真实的“桃花源”,故该项不符合。B.该项描写香雪拿着换得的铅笔盒走夜路回家的地方,显然不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C.说的是外国人的精神追求,更不能反映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D.人们选择到乡村住民宿,并在月色下享受生活,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的乡村,其生活环境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的追求对象,所以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中信息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符合“他们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不太有变动。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的特征。B.为欧阳修游醉翁亭时所绘美景,与乡土社会特征无关。C.符合乡土社会“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序关系上来说,乡土社会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特征。D.符合“村落与村落之间又彼此孤立”的特征。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结合原文“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可知,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②结合原文“一方面,留存在村里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可知,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③结合原文“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可知,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④结合原文“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可知,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火光在前①刘白羽①部队到达了前线的指挥位置,准备黎明的攻击。大家都又忙碌又兴奋,这是指挥部空前所特有一种非常可爱的气氛。除此之外,师指挥部还有一种不同的空气,就是愈经过艰难跋涉,愈渴望这即将赢得的战争,从人们心理上叫作——“像样的战争”②师长陈兴才恶性疟疾害得正厉害,卫生员计算了时间进来叫他吃“奎宁”,他却满面绯红,两眼干枯而发亮,还叫一个年轻的参谋把作战部署图第七次展开在他面前。直到最后,由于高烧而昏迷了,但他头脑还是清醒的,他还在构思某一个火力点重新配备的方案,但他说不出来,大粒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沁出。③这时,政治委员梁宾正从突击团往回走,脑子里还响着战士们动人的战前誓言,他顺便去视察了两处主要炮兵阵地,今天他特别仔细,因为师长病了无法指挥了。他走到指挥部,部署接下来的安排。④天黑了,一切都准备得异常周到,时间一到,胜利就会出现了。⑤师长的疟疾引发的高烧使他完全昏迷了。他在朦胧中只看见无数火焰飞舞、跳荡。他模糊地记起——在悬崖绝壁上,他决心点起火把,无数火把——他突然紧张地坐起来又昏倒过去,他在呓语着:“火……火……”⑥经过这二十几个日夜的艰苦作战,他眼窝深陷,脸色苍白,不过嘴旁两条纹显得更刚毅了。⑦战争就要开始了,梁宾望着师长,想着这十几日的经历。⑧啊!不简单的经历,有的人说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艰苦,可是,这究竟是在胜利中前进。他记起从东北一下江南到三下江南,二十几年里经历过多少这样的困难,都过来了。他眼前出现了他的老母亲,她枯瘦如柴,她伏在他胸前耸着肩膀哭过,可是——她眼睛里那样炯炯闪光,坚决地指着父亲牺牲的地方。他又记起不少牺牲了的同志,神情紧张坚毅起来。⑨无数回忆又新鲜地出现了,他记起,他从中央苏区走到西北,又从松花江走到长江,他曾经看见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多少村庄烧毁,多少桥梁崩炸,多少车站变成可怕的废墟。这二十年间,敌人是怎样摧毁了这个国家,可是人们坚强地站起来创造了自己的一切。他深沉地自语:“这就是新中国,我们的!只有现在才是我们的,这国家是受过很深的创伤,很深的创伤,可是我们爱这个国家,因为它是我们人民拿血换来的。现在,它是我们的,第一次是我们的了!”他两眼闪闪发亮,觉得“我们”这个词在这时竟包含了他一时说不出来的无限丰富的意义。他又自语:“同志!只要属于我们,荒地上就会出金子啊!”⑩突然,他看见师长一下坐起来,睁着红红的两眼,一下又睡下去,昏迷不省地大声呓语着:“火!火!”这时他脑际闪过一句与这一切似不相干的话!“火,烧不长了,同志!”他指的是,敌人还占领的最后一块中国国土,如同一个火池。人们在那里,不就像在火池里一样吗!?⑪天已黎明,东方朝霞红得有如灿烂的金光。⑫远处有机枪声,第一批炮弹“嗡——嗡——”地横空而过,向敌人阵地打去,一阵火光,然后传来巨大的轰隆、轰隆声,爆炸了,爆炸了,火光,火光,一条线的熊熊火光。人民的无敌炮兵,经过四平、锦州、辽西、平津各战役之后,第一次在这遥远的江南重重打击敌人了。⑬师政委梁宾笑嘻嘻地昂头用望远镜观望着。⑭六连奉团的命令在一片高地登陆。连长秦得贵和指导员李春合因为突破任务给了七连而有些不愉快。可是一登陆后,他们马上鼓舞战士们说:“只要七连撕开裂口,六连就勇猛地冲进去!”他们站在黎明露水中,看到六盏照明弹“哗”的一下高高冲上天空,照得天空熠熠发亮。这时他们立刻听到远方正面阵地上天崩地裂般地响起一片轰隆声。他们马上看到黑黑的夜里有了火光,这里,那里,开始像无数蜡烛点燃,忽然扩大了,许多蜡烛又会合起来,变成熊熊大火。当他们向一块高地冲锋时,战士王春第一个跳入敌人的战壕,他的战友杨天豹看见有敌人举着刺刀向他刺去,杨天豹来不及拨转枪,就急着一跳挡上去,和那个敌人抱在一起。这时一声巨响震动在空中。王春只听见脚边有人像把鼻子堵塞喷不出气来,呼呼吼着,他蹲下身,摸到杨天豹的脸,手上立刻粘了黏湿的血液,恰好这时火光一闪,他看见杨天豹面色惨白,仰天倒下,杨天豹英勇地牺牲了。王春把杨天豹抱到一棵树底下,心里记下这棵树的位置,而后含着眼泪往上跑。顺着突破口,他看见一个人举着一面旗子在奔跑,那是指导员李春合。李春合胸膛给炮弹炸破了,鲜血满身,他还向前面举着手喊叫:“共产党员!上前面去呀!我们胜利了,上前面去呀!”这时王春热泪盈眶,他从指导员手里接过红旗冲了上去。从弹火激烈程度来看,火线上显然正在对敌人进行最后歼灭。⑮这时天已破晓。一九四九年九月十八日,北京【注】①《火光在前》写的是解放战争中渡江作战的故事,本文节选自第11章,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像样的战争”表明在渡江战役打响之后,师指挥部成员信心满满,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形势感到十分乐观。B.第⑨段“我们”一词反复出现,凸显了政委对即将到来的胜利的欣喜,对即将获得新生的国家充满自豪与憧憬。C.小说描写了刀枪相对、敌我相向的战斗场面,描写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个体在战争中的突出行为上,充斥着战争的血腥残酷。D.小说取材于真实发生的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故事,融入了作者虚构的情节、人物和细节,将真实与虚构融为一炉。7.小说中关于“火”的描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火”是本文线索,贯穿从战地指挥部到战争前线的进程,并以此营造一种战火连天的紧张气氛,增强文学效果。B.“火”在师长陈兴才口中多次出现,通过师长因疟疾发作时的呓语,意在表现战争给人内心带来无法磨灭的创伤。C.“火”在小说中具有丰富的意蕴,“人们在那里,不就像在火池里一样吗!?”就侧面写出敌占区人们的生活惨状。D.“火”是常用的意象,普罗米修斯盗火,使人间有了火;而小说中的“火”,则是消除灾难之火,升起胜利之火。8.小说在叙述紧张的作战部署的过程中,插入了梁宾政委大量的回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火光在前》与《百合花》都属于战争题材作品,但两者风格迥异。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两篇小说在选材、人物刻画和语言上的不同。【答案】6.C7.B8.①通过回忆,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及敌人给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②展现了战士们及中国人民坚毅的精神、必胜的信心、爱国的热忱,升华小说主旨。③舒缓叙事节奏,为下文描写激烈的战斗蓄势,使小说情节张驰有度,增强可读性。9.①内容选材上:《火光在前》正面描写了解放战争的残酷,题材宏大:《百合花》则选取了前沿包扎所的小插曲,更贴近生活。②人物刻画上:《火光在前》更偏重塑造革命战士的群体特征,体现战士为国而战、不怕牺牲的共性;《百合花》更注重塑造人物的个性特点,用丰富的细节使人物形象立体化。③语言风格上:《火光在前》语言昂扬高亢,叙事声音充满斗志:《百合花》的语言清新俊逸,都给人一种自然、柔和、优美的感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描写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个体在战争中的突出行为上”错,描写的焦点不是集中在“个体”在战争中的突出行为,而是通过师长、政委、李春合、王春、杨天豹等主要人物表现出集体在战争中的行动。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B.“意在表现战争给人内心带来无法磨灭的创伤”表述有误,师长在战争时恶性疟疾突发,高烧昏迷仍不断呓语着“火”,意在表现其身为部队师长,一心牵挂前线战事,满心满脑都是对战场上可能出现情景的应激反应,时刻准备着战斗。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结合“他记起,他从中央苏区走到西北,又从松花江走到长江,他曾经看见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多少村庄烧毁,多少桥梁崩炸,多少车站变成可怕的废墟。这二十年间,敌人是怎样摧毁了这个国家,可是人们坚强地站起来创造了自己的一切”可知,通过回忆,展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程及敌人给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②结合“啊!不简单的经历,有的人说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艰苦,可是,这究竟是在胜利中前进。他记起从东北一下江南到三下江南,二十几年里经历过多少这样的困难,都过来了”可知,展现了战士们及中国人民坚毅的精神、必胜的信心、爱国的热忱,升华小说主旨。③结合“他眼前出现了他的老母亲,她枯瘦如柴,她伏在他胸前耸着肩膀哭过,可是——她眼睛里那样炯炯闪光,坚决地指着父亲牺牲的地方。他又记起不少牺牲了的同志,神情紧张坚毅起来”可知,舒缓叙事节奏,为下文描写激烈的战斗蓄势,使小说情节张弛有度,增强可读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能力。①内容选材上:结合“向敌人阵地打去,一阵火光,然后传来巨大的轰隆、轰隆声,爆炸了,爆炸了,火光,火光,一条线的熊熊火光。人民的无敌炮兵,经过四平、锦州、辽西、平津各战役之后,第一次在这遥远的江南重重打击敌人了”可知,《火光在前》正面描写了解放战争的残酷,题材宏大;《百合花》则选取了前沿包扎所的小插曲,更贴近生活。②人物刻画上:结合“他们马上看到黑黑的夜里有了火光,这里,那里,开始像无数蜡烛点燃,忽然扩大了,许多蜡烛又会合起来,变成熊熊大火。当他们向一块高地冲锋时,战士王春第一个跳入敌人的战壕,他的战友杨天豹看见有敌人举着刺刀向他刺去,杨天豹来不及拨转枪,就急着一跳挡上去,和那个敌人抱在一起”可知,《火光在前》更偏重塑造革命战士的群体特征,体现战士为国而战、不怕牺牲的共性;《百合花》更注重塑造人物的个性特点,用丰富的细节使人物形象立体化。③语言风格上:结合“这时王春热泪盈眶,他从指导员手里接过红旗冲了上去。从弹火激烈程度来看,火线上显然正在对敌人进行最后歼灭”可知,《火光在前》语言昂扬高亢,叙事声音充满斗志;《百合花》语言清新俊逸,都给人一种自然、柔和、优美的感觉。二、古诗文阅读(4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一)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节选自《荀子·劝学》)(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自《学记》)(三)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父兄A不可常依B乡国C不可常保D一旦E流离无人庇荫F当自求G诸身耳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意义相同。B.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后引申为准则、法度之意,例如“绳之以法”。C.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文中指金属制的刀斧等。“金石可镂”的“金”也指金属。D.而,在句中表转折,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意义不同。12.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则材料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B.第(二)则材料中,作者是从“问”与“答”两个角度来说明“此皆进学之道也”。C.第(三)则材料中,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D.这三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都使用了比喻论证。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2)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14.以上三则材料都旨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答案】10.BDF11.B12.C13.(1)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悦地解决了。(2)搞清《六经》的要旨,博览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厚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14.①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②材料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借、增进学问。③材料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解析】【导语】这三则文言文材料均旨在劝勉学习,但各自有其独特角度。第一则通过比喻和对比,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及通过不断学习达到超越的可能。第二则聚焦于学习方法,强调善于请教和答问对学习成效的影响。第三则则从实用价值切入,主张学习经典和多闻博广,并引用谚语强调技艺傍身以备不时之需。整体上,这些材料通过多角度的分析,论证了学习对个体修养和社会功能的重要价值。【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父兄不可常依”和“乡国不可常保”句式相同,分别成句,前后断开,即BD处;“一旦流离无人庇荫”与“当自求诸身耳”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二者之间断开,即F处。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光明磊落、心胸坦荡。B.错误。名词,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动词,约束,制裁。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法律约束。C.正确。句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D.正确。表转折,却/表修饰,地。句意:老师费力小,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我曾经整日地思索。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C.“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错误,作者用谚语“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是引用论证,不是举例论证。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攻”,加工处理;“节目”,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说”,通“悦”,愉悦。(2)“涉”,涉猎,博览;“敦厉”,敦厚勉励;“自资”,应为“资自”,养活自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②由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问者如攻坚木……不善问者反此”可知,材料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借、增进学问。③由原文“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可知,材料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参考译文:(一)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木匠加工就变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节选自《荀子·劝学》)(二)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于是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节选自《学记》)(三)搞清《六经》的要旨,博览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厚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俗谚说:“积累千万财产,不如自己有一项小技艺。”技艺之容易学习而且可贵的,没有比得上读书了。世上的人不论是愚笨是聪明,都要求人认识得多,事情经历得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要求吃饱而懒于做饭,要求穿暖和而懒于裁剪衣服。(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别韦少府李白西出苍龙门,南登白鹿原。欲寻商山皓【注】,犹恋汉皇恩。水国远行迈,仙经深讨论。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多君枉高驾,赠我以微言。交乃意气合,道因风雅存。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C.“筑室在人境,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D.“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16.“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仕”与“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欲”句表达了诗人既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又眷恋“汉皇”垂顾来成就功业,体现的是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②“安”句抒发了官场受挫的怨愤,表达了诗人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敬亭猿’则叫声凄婉,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错误。“洗心向溪月,清耳敬亭猿”是说“洗尽心中尘念欣赏句溪之月,静心倾听敬亭山的猿啸”,表达了诗人对所处环境的喜爱之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是说“想要追寻商山四皓的足迹,心里依然眷恋汉皇的恩德”。联系注释“商山四皓,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可知,“欲寻商山皓”表达了诗人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而“犹恋汉皇恩”又表达了诗人眷恋“汉皇”垂顾,希望成就功业、报答皇恩的渴望。可见,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此时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说“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那将使我不再有舒心畅意的笑颜!”,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抒发了诗人官场受挫的怨愤,表达了诗人不愿放弃尊严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和双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2)《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青年杜甫的豪迈与激情;《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则写出了晚年杜甫的漂泊无依与孤苦。(3)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希望贤才能跋涉屈驾来访,从而表现了诗人的求贤若渴。(4)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流连山景、不知不觉已是暮色四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___________”一句写琵琶女校弦试音,然后诗人用“___________”一句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6)《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羁鸟恋旧林

②.池鱼思故渊③.万里悲秋常作客④.百年多病独登台⑤.越陌度阡

⑥.枉用相存⑦.千岩万转路不定⑧.迷花倚石忽已暝⑨.转轴拨弦三两声⑩.未成曲调先有情⑪.锲而不舍⑫.金石可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羁、渊、作、陌、阡、暝、锲、镂。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张岱最为人熟知的代表散文之一大概就是《湖心亭看雪》了。全文不过短短一百来字,就将一幅天地辽阔、万籁俱寂、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①。崇祯五年,当时张岱旅居杭州西湖。此时的西湖也是白茫茫一片,它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湖中雪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这样简单的景致也可以寄寓极为丰富的情感。时逢大雪,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②的事来。于是,他孤身一人,只披着一件毛衣,提着一盏炉火,伴着船桨荡开的圈圈涟漪,独自游走在这清朗的画卷里。这种事,在心意相通的人看来,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饮,浮一大白。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有趣的事,知己与旁人,张岱都遇到了,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然能在大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同好。这样的惊喜,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③,却倾盖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④,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即使旁人无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下了四百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请选出与文本所写的意境最为接近的一项()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C.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19.请在文章横线①②③④处填上恰当的成语。20.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从文中选择合适的意象,续写一句。【答案】18.A19.①精美绝伦②与众不同/出人意料③萍水相逢④心意相通20.西湖这一痕长堤,就这样静默了四百年(湖中那一点湖心亭,就这样伫立了四百年;烟波中那一芥余舟,就这样漂泊了四百年)【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格调峻洁清冷,意境悠远。与文本所写的意境最为接近。B.以路途艰难比喻仕途艰难,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表达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意境凄苦。C.这首诗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意境迷茫凄清。D.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意境热烈、欢快、温馨。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句“不过……就将……”的关联词可知,张岱的文章虽短,却能写得极为精准、生动,故可填“精美绝伦”。精美绝伦:精致美妙,无与伦比。第二处,根据该段最后“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可知,此处文人的行为应该是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或不会去做的。故可填“与众不同”“出人意料”。与众不同:与其它人不一样。出人意料: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第三处,后文“倾盖如故”指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而根据转折关联词“却”可知,前面应该强调“新认识”这一条件,故可填“萍水相逢”。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第四处,前文有“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倾盖如故”,可知是指有人与自己心思是一样的,故可填“心意相通”。心意相通: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语段结尾选用了西湖雪的意象,句式表达为“西湖这一……,就这样……了四百年”的结构。而根据张岱《湖心亭看雪》以及语段中提及的“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可知,可用长堤、湖心亭、余舟分别去替代雪进行仿写,且可以用“痕”“点”“芥”作为量词分别去形容这三个主体。故可仿写为:西湖这一痕长堤,就这样静默了四百年;湖中那一点湖心亭,就这样伫立了四百年;烟波中那一芥余舟,就这样漂泊了四百年。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小说《哦,香雪》的描述中,同伴们羡慕的是花哨的头饰、小巧的手表和英俊的列车员,而引起香雪极大兴趣的是人造革的皮书包和能自动闭合的铅笔盒,那是因为香雪是个热爱学习的人。人的不同兴趣能显示不同的个性、气质和思想。所以,拥有或培养什么兴趣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终身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