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上饶市万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江西省上饶市万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江西省上饶市万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江西省上饶市万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江西省上饶市万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江西省上饶市万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学生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答题。对宋代历史地位的评价李华瑞进入21世纪以来,对宋代历史地位的评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从认为宋代“积贫积弱”到高度美化和推崇宋代历史。这种评价的转变有两条线索,一是上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假说“宋朝是中国近世的开端”,以为宋朝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超越西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个假说后来被概括为“唐宋变革论”,成为宋史研究的一个标签;二是上世纪40年代陈寅恪为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所作序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被大多数治宋史学者和众多媒体奉为圭臬。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唐宋变革论”立足于中国历史只是汉族的历史而不包括辽西夏金。“本来‘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单一的汉族社会。可是日本的研究人员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纯中国世界’和‘非中国世界’,‘中国本土’和‘边疆地域’等过分单纯地分割为两大图示化的倾向。”(杉山正明)“唐宋变革论”另一个核心观点“中国文明至宋代没有再进步”的停滞论实际是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张目。近几十年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表明,明中叶后的经济已超越宋代经济发展的水平。而陈寅恪先生所言的赵宋文化“造极说”代表了民国时期对中国文化的一种认识,仅指汉族文化而且特指儒家文化。显然,用这两个观点看待宋代的历史地位是片面的,而这种片面性也大大局限了宋史研究的格局。中国历史上有几大问题宋史研究都极少涉猎。由于宋朝武功不竟,北宋的面积大约只有260万平方公里,南宋更为狭小,只有北宋的三分之二弱。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面积最为狭小的主要朝代,而且它东、西、北三面受阻于辽、西夏、金,因而宋史研究先天缺少汉唐史研究中的“中西交通”和元明清史研究中的“边疆史地”等大课题,也缺少历代边疆民族历史语言文字的课题,如鲜卑语、粟特文、回鹘文、突厥文、吐蕃文、于阗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蒙古文等研究,还缺少西夏元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融汇的课题,等等。而这些课题是关乎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大问题。当然宋代的海外贸易相当发达,但这不能与“中西交通”相提并论,因为宋代的海外贸易只是停留在经贸关系上,而不是直接与世界主要文明古国和地区展开全方位的政治文化的对话。近几年《清明上河图》中有无胡商、画中骆驼是否来自西域的问题引起学人的关注和讨论就是一个显例。尤其到南宋,文化更加内倾,理学的排外思想是其后中国历史闭关锁国的始作俑者。此类问题在上世纪还被经常提起和论述,进入21世纪以来,已经越来越少有这种声音了。有学者以为“南宋模式的文化已经成为汉文化的大传统”,这个看法跟前面讲到民国时期对中国文化的片面认知是一致的。其实在北宋和南宋时期,辽和金对“汉族”概念的解释已经发生变化,经过元朝时期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的融合,到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形成了几大区域文化。对南宋文化的继承主要是在南方地区(以江南为主),明清特别是清时期统一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不可能没有南宋文化的影响基因,但是“南宋模式”早已一去不复返,这也是不言而喻的。最后需指出的是,宋朝文明在20世纪以来得到域外学者的很高评价,但是在当时向世界传播中国文明的不是宋朝,而是辽朝和后来的蒙元。(节选自《社会科学报》第1707期)(1)下列关于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进入21世纪以来,评价宋代历史地位,先是全盘否定宋代的历史,后来又高度美化和推崇宋代历史。B.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面积最为狭小朝代的事实,使得“中西交通”“边疆史地”等大课题研究受到局限。C.“南宋模式”已一去不复返,南宋文化不应该是明清特别是清时期统一国家的发展和巩固的影响基因。D.20世纪以来域外学者评价很高的宋朝文明,其实是辽朝和后来的蒙元在当时向世界传播的中国文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假说,起到了引出作者评论的作用。B.明中叶后的经济已超越宋代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结论驳斥了内藤湖南的观点。C.作者批判内藤湖南的假说时,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的方法。D.《清明上河图》中的胡商和骆驼受到学人关注和讨论的实例,印证了作者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本学者内藤湖南和陈寅恪关于宋代历史的见解表明,他们对“中国”这个概念的理解都是不准确的。B.杉山正明对“日本的研究人员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的批评,显示了他是全面理解了中国历史的学者。C.国内外研究者的不同研究目的和对中国文化的狭隘认识,导致对宋代历史地位评价并不完全符合事实。D.中国文化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辽、金和蒙元、明清创造并传播出去的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成分。二、现代文阅读Ⅰ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苞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地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节选自《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有删改)材料二: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双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节选自《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材料三: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提到用字,“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指自己太太一个人。“家门”可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节选自《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从客观标准来看,乡下人是“愚”的,中国乡村的症候就是愚、病贫相联结。B.乡下人不知如何躲避汽车与城里人不认识苞谷一样,都是“愚”的具体表现。C.礼是在教化中养成的敬畏之感,但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D.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社会舆论所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礼的习惯。(2)下列对三则材料中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在分析乡下人的“愚”时,运用了例证法,使论证更形象、明确。B.材料二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明确地指出了礼与法律、道德的不同之处。C.材料三以“柴”与“波纹”为喻,生动地论述了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D.材料三引用“一表三千里”,说明生育和婚姻结成的网络不断向外扩展。(3)结合材料三,概括“差序格局”的主要特点。三、现代文阅读Ⅱ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父亲的算盘白秋父亲是村里的名人,虽没赶上读私塾,但可上过高小呢。六年的学习,他练就了可当教材的蝇头小楷,还打得一手好算盘。闯关东那年,他不满十七岁,是四爷爷坚持要带他去的,起初,家里不同意,长子长孙,还是守家稳重一点好。后来见他们意志坚决,再说多出去一个人,就少一个人在家里吃饭不是?有点收入,对偌大一个家族来说也是一个添补。父亲呆过的那个林场,一眼望不到边。三年多的时间,他就从来没有走出来过。扛木头那可是个力气活,跟四爷爷比,父亲的身材实在弱了些,他又能写会算,是个文化人了,就做了林场的会计,美差啊!不用出大力气,挣钱却不比别人少。当年,有人送给他一副好算盘,是少见的十五个档。紫红色木料做的框架黝黑放光,每个档上下两层,各穿起七个紫葡萄似的算盘珠,外框上还镶嵌不少银丝花纹,算盘掂起来沉甸甸的,格外雅致。这是他从林场带回来唯一的实用物品,我们兄弟姊妹五个都用它学完了小学珠算课程。父亲回老家任职,除了能干,还有四爷爷用生命付出的代价,那次积木垛倒塌,包括四爷爷在内的十几个伐木工人被压在了下面。林场为息事宁人,把父亲办成了正式工人,还帮忙联系到老家的一个厂子担任了主管会计。那几年,我最盼望的就是每周星期六到来,下午不上课,眨眼功夫就能把作业糊弄好,剩下的时间就疯玩,傍晚时分,父亲那辆“泰山”牌自行车一进门口,家里的锅碗瓢盆就唱起来,不一会儿,香喷喷的西红柿炒鸡蛋,海米拌黄瓜就会端上桌,小燎壶燎着烧酒“吱吱”响着,口水就顺着往外淌。要是大队书记或者邻里乡亲来了,还会多上一条老咸鱼或几块烧肉。小孩子往前一蹭,总是能捞到一点别人的赏赐,那个香啊。凡是来求父亲帮忙的,他就会把那个算盘小心翼翼取来,用一块红绸子布反复擦干净,郑重其事地放在桌子上,稀里哗啦这么一拨楞,一会儿大家都笑逐颜开了。有人撂下个三毛两毛的钱,他总是让母亲抽空给送回去,说自家人,收钱人家笑话,家里好多事靠大家帮忙呢。所以,虽说父亲常年不在家,我们兄弟姊妹也多,但从没落下过什么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退休接班制度就要废止了,风声传得最紧的一个周六,父亲老早就回来了,找到他高小的同学,还有健在的三爷爷,一起喝了大半晚烧酒。随后,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提前退休,让学习优秀,最像他的长子,我的哥哥辍学接班。干了七八年临时工,每年都为家里挣钱买工分的二姐满脸委屈,哭着跑出了家门。退休那年,父亲刚刚五十出头,他把账上结余的三千多元现金交给了他徒弟,说:“这是我干了三十年会计账面上的余款,有的是厂家故意留下的,有的是不再追要的欠款。绝对干净,你接下来吧。”接任者惊得目瞪口呆,三千块钱,那年代能干多少事呀!受父亲的影响,我家里大姐、三姐、哥哥、嫂子都干了会计这一行,唯独我,他最小的孩子,转来转去在文化圈里晃悠,算是继承了他另外一个特长,那个老算盘也传到了我的手里。那天,我经不住一位热衷收藏古董伙计的撮弄,把那宝贝拿出来给他看。那小子带上放大镜,把玩了半天,嘴一咧:“二哥,可惜了,你这东西品相虽好,可是用酸枝木做的,假如它是海南黄花梨,至少能值这个数。”他把食指和大拇指叉开,在我面前晃了两晃,乖乖,能顶一座楼房呢。我接过来翻来覆去地瞅,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在算盘反面中间梁上,竟有一行暗红色小字。上面刻着:“老实做人,扎实办事;人不混账,账不混人。”(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日若有人求父亲算账,父亲从不收取费用,这体现了父亲乐于助人的品质,也体现了父亲的精明,因为这也赢得了别人的帮忙。B.父亲凭着一手精细的算盘绝活,从闯关东到回乡一直做会计工作,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退休那年交接账时,账目十分清晰。C.父亲把账上的余款交给徒弟时说的话,说明他对账外的钱毫不隐瞒,也不据为私有,体现出他身为会计的操守以及做人的准则。D.作者在描写算盘时颇具匠心,第五段先写算盘颇为雅致,倒数第二段又写算盘经济价值不大,这样写更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2)小说的标题“父亲的算盘”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回答。(3)小说以“老实做人,扎实办事;人不混账,账不混人”收束全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四、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驰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驰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驰期,更择日。”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齐,寡人之仇也,怨之至死不忘。国虽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对曰:“不可,臣闻之,王者得度,而霸者知计。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远于计。王固先属怨于赵,而后与齐战。今战不胜,国无守战之备,王又欲悉起而攻齐,此非臣之所谓也。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则楚必伐齐。以休楚而伐罢齐,则必为楚禽矣。是王以楚毁齐也。”魏王曰:“善。”乃使人报于齐,愿臣畜而朝。(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B.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C.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D.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蛮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雨雪,意思是下大雪,雨雪与《采薇》中“雨雪霏霏”中“雨雪”含义相同。B.属怨,意思是结怨,怨与常用的成语“任劳任怨”中“怨”的含义不同。C.折节,意思是降低身份,文中的折节与“折节读书”中的“折节”含义不同。D.罢齐,意思是贬低排斥齐国,“罢”与“罢黜百家”中的“罢”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惠王的葬期刚好遇到大雪,群臣劝说太子延期举行葬礼,因为百姓一定叫苦连天,国家开支可能也不够。太子没有同意群臣的意见。B.惠施去劝说太子延期举行惠王的葬礼,举周文王更葬季历的例子,认为文王的做法体现了对国民的大义。太子于是同意延期举行葬礼。C.齐国大胜魏国,杀死了太子,消灭魏军十万人,魏王想要报仇。惠施不同意,认为魏王处于愤怒的状态,既失去了风度,也不讲计谋。D.惠施向魏王提出的报齐国之仇的策略反而是向齐国臣服,挑起齐国和楚国的矛盾,借楚国之力为自己报仇,魏王采纳了惠施的建议。(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丧,不义也。②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采莲曲李白若耶溪边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写溪边采莲女隔着荷花谈笑风生,给人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B.三、四句勾勒出一幅人花相映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C.五、六句写采莲女的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风流少年,他们借着垂杨暗中窥视。D.七、八句写采莲女采莲之后返回,她们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令人断肠。(2)诗界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形象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按要求填写下列名句(1)《论语》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2)曾皙曾描绘了一幅春日畅游的欢愉图景:春日晴和,偕同五六个成人和六七个小孩“,”,谈笑着归家。(3)《论语•侍坐》中写到孔子听了子路的志向后笑了笑,这是因为他认为“,”。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全民阅读”的前提条件,是引领广大读者进入生动有趣的接受层面,否则难以为继。“大家读大家”丛书便_______。“大家读大家”丛书的策划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邀请人文大家_______地解读中外大家的名作;二是让大家(普通阅读者)来共同分享大家(在某个领域内的专家)的阅读经验。后一个“大家”放下身段,为前一个“大家”做普及与解惑的工作,(),使其朝着既生动有趣,又轻松愉悦获得人文核心素养的轨道前行。在很多读者的记忆中,儿时读《十万个为什么》,在阅读的乐趣中_______地获得了一些科普常识,并且萌生了探究世界的好奇心。这是曾经的“大家”读“大家”的历史。常与作家、批评家同仁闲聊,谈起一些科学家为普及科学知识,_______地为非专业读者和中小学生写书而并不成功的例子,很是感慨。究其缘由,我们猜度,或许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培养的科学家缺少的正是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写作技巧的训练,其理性思维远远大于感性思维,甚而缺少感性思维以及感性表达方式。在更大的范围看,由于多年来缺失的文学教育,造成了全社会人文素质的缺失,从而也导致国民整体文学素养凝滞。这是当下值得注意并亟待改变的文化危机。(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如约而至深入浅出耳濡目染绞尽脑汁B.应运而生言简意赅潜移默化搜肠刮肚C.如约而至言简意赅耳濡目染搜肠刮肚D.应运而生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绞尽脑汁(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下的“全民阅读”在两个“大家”的互动交流中得到推动B.为了合力推动当下的“全民阅读”,两个“大家”互动交流C.这种互动交流的目的就是让两个“大家”来合力推动当下的“全民阅读”D.这种互动交流的目的就是让“全民阅读”在两个“大家”的合力推动下(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多年来缺失的文学教育,造成了全社会人文素质的缺失,从而也导致国民整体文学素养凝滞B.多年来文学教育的缺失,导致国民整体文学素养的凝滞,从而也造成了全社会人文素质的缺失C.由于多年来文学教育缺失,导致国民整体文学素养的凝滞,从而也造成了全社会人文素质的缺失D.多年来缺失的文学教育,造成国民整体文学素养的凝滞,从而也造成了全社会人文素质的缺失(二)语言文字运用Ⅱ8.(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论语》是知识体系。《论语》包含丰富的、密集的、精练的、非常纯粹的文化知识,文化含量非常高。举例说,一本《论语》五百多则,一万五千余字,有一百多个成语,成语是最原始的出处,最原始的本义,不是成语字典里的教条。《论语》里几百则终生可以引用的格言,包含了大量的人生智慧。这种知识体系,跟今天的教材相比,①_____。读《论语》一年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差距有多大,不用考试证明。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山上走,走得有点吃力,才有提升。每一步走得很轻松,一定是在往山下走。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往上走还是往下走,②_____: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现在的孩子,甚至读到博士了,工作了,③_____。心智成熟需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己;二是正确认识他人和环境;三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的成熟很正派、很规矩,同时温良恭俭让。(1)下列句子中的“规矩”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规矩”,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红楼梦》第七回:“亲友知道,岂不笑话咱们这样的人家,连个规矩都没有?”B.《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规矩待他,他还心上不高兴。”C.《荀子•儒效》:“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D.《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靠右的一间正屋住着屋主罗斯托玛乞维列,一个规矩的市民。”(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六、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出自《孝经》,是古代士人普遍恪守的价值观。立身即安身立命,进可做出可立于世间的事业,退能找到安顿灵魂的归宿;行道即坚守道义、正道直行,做于公有利的事情。扬名,不过是立身、行道后自然的结果罢了;更强调扬名于“后世”而非“当世”,足以让我们体会到立身和行道的分量。无数历史名人正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了立身、行道和扬名的关系,并践行一生,才被世代所铭记;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却直接把名利当作了目的。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请以“立身、行道和扬名”为主题,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综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江西省上饶市万年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教师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原文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解答】(1)A.“全盘否定宋代历史”错,原文第一段为“认为宋代‘积贫积弱’”;B.“最为狭小朝代”错,原文第三段为“最为狭小的主要朝代”;C.“不应该”错,原文第四段为“明清特别是清时期统一国家的发展和巩固不可能没有南宋文化的影响基因”。(2)C.没有对比论证。(3)B.“全面理解”错,于文无据。答案:(1)D(2)C(3)B二、现代文阅读Ⅰ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找出相关概念的有关相关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关键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判断。(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时学生要认真阅读材料三的内容,找出“差序格局”的相关内容并进行概括。【解答】(1)A.“从客观标准来看”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一段信息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可见“从客观标准来看”是相对于病和贫,“愚”应为主观标准。B.“都是‘愚’的具体表现”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一段说“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作者认为是知识问题,而不是智力问题。C.“需要一定的外在权力来推行”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二段开头说“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2)B.“正反对比论证”错误。材料二主要将“礼”与“法律”进行对比。结合原文“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却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等句子可知,原文中只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分析礼和法各自的不同点,而没有正面和反面的关系。故选B。(3)由“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可概知,差序格局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由“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可知,差序格局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由“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可知,这种格局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答案:(1)D(2)B(3)①是有中心的,每个人都是关系中的中心(或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②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如亲属关系、社会关系等。③是动态变化的,是不断向外扩展的,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三、现代文阅读Ⅱ3.【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解题即理解含义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①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②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③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④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⑤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的情节作用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一般说来,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旨(揭示小说多少主题);在形式上(主要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人注意(引起读者关注)。【解答】(1)A.“也体现了父亲的精明”错误,父亲不收取费用,是因为父亲本来就没有收取费用的想法,并非体现其“精明”。这从小说中“他总是让母亲抽空给送回去,说自家人,收钱人家笑话,家里好多事靠大家帮忙呢”可看出。故选:A。(2)理解标题的含义,要从表层和深层两个维度来理解。“当年,有人送给他一副好算盘,是少见的十五个档。紫红色木料做的框架黝黑放光,每个档上下两层,各穿起七个紫葡萄似的算盘珠,外框上还镶嵌不少银丝花纹,算盘掂起来沉甸甸的,格外雅致”,“父亲的算盘”表层含义即“父亲”那用来计算的道具﹣﹣算盘。结合“有人撂下个三毛两毛的钱,他总是让母亲抽空给送回去,说自家人,收钱人家笑话,家里好多事靠大家帮忙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退休接班制度就要废止了,风声传得最紧的一个周六,父亲老早就回来了,找到他高小的同学,还有健在的三爷爷,一起喝了大半晚烧酒。随后,他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提前退休,让学习优秀,最像他的长子,我的哥哥辍学接班”“退休那年,父亲刚刚五十出头,他把账上结余的三千多元现金交给了他徒弟,说:‘这是我干了三十年会计账面上的余款,有的是厂家故意留下的,有的是不再追要的欠款。绝对干净,你接下来吧。’”“老实做人,扎实办事;人不混账,账不混人”等内容可知,“父亲的算盘”是心中的算盘,是心里对人情世故、为人原则等的权衡。(3)“老实做人,扎实办事;人不混账,账不混人”处在文章的结尾处,从结构上,照应标题“父亲的算盘”,结构完整。此外“老实做人,扎实办事;人不混账,账不混人”是身为会计的父亲一生的处事原则,从而凸显了父亲清白、认真的品质。小说通过父亲这一品质,讴歌了老一辈人淳朴扎实的生活态度,卒章显志,隐人深思,令人赞叹。答案:(1)A(2)“父亲的算盘”有两层含义,一是计算的道具;二是心中的算盘,是心里对人情世故的权衡。(3)①结构上,照应标题,首尾圆合。②主旨上,卒章显志,讴歌了老一辈人淳朴扎实的生活态度。③塑造人物形象上,凸显了父亲清白、认真的品质。四、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4.【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句意: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露出来。于是就把棺木挖出来,给它搭起灵棚,百姓都来朝见,三天以后才改葬。这是文王的义举啊。“也夫”为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百姓皆见之”的意思是百姓都来朝见他。“百姓”作主语,动词“见”作谓语,“之”作宾语。主谓宾齐全,意思独立,故应在“百姓”前断开,排除C。故选:A。(2)A.“雨雪霏霏”的意思:下着纷纷的大雪。“雨雪”,下大雪。B.“属怨”的意思是“结怨”;怨,仇怨。“任劳任怨”的意思是“不辞劳苦,不怕埋怨”;“怨”,埋怨。C.“折节读书”的意思是:改变旧习,发愤读书。折节,改变过去的志趣和行为。D.“罢齐,意思是贬低排斥齐国”说法错误,“罢齐”中的“罢”应解释为“疲敝”,“罢黜百家”中的“罢”的含义为“贬低排斥”,两者意思不同。故选:D。(3)C.“既失去了风度,也不讲计谋”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疏于度而远于计”可知,应该是失去了法度和计谋。故选:C。(4)①“民劳”,人民辛苦;“以”,因为;“义”,道义;“不义也”,判断句。译文:做儿子的,却因为人民辛苦和国家开支不够的缘故,就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这是不合道义的。②“少”,稍微;“社稷”,国家;“黔首”,百姓、人民;“甚”,大。译文: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来扶护国家,安顿人民,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答案:(1)A(2)D(3)C(4)①做儿子的,却因为人民辛苦和国家开支不够的缘故,就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这是不合道义的。②先王一定是想稍微停留一下来扶护国家,安顿人民,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参考译文:魏惠王死,下葬的日子已定。可是当天却下起大雪来,积雪深得几乎能没到牛眼那么高,城郭的路无法通行,太子准备用木板构筑栈道去送葬。群臣都去谏阻太子,说:“雪下得这么大还要送殡,人民一定叫苦连天。国家开支又恐怕不够,请暂缓时间,改日安葬。”太子说:“做儿子的,却因为人民辛苦和国家开支不够的缘故,就不按期举行先王的丧礼,这是不合道义的。你们不要再说了。”大臣们都不敢再去劝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犀首。犀首说:“我也没法劝说他,看来这事只有靠惠子了,让我去告诉惠子。”惠子听到后说:“好吧。”就驾着车去见太子,说:“安葬的日期已定了吗?”太子说:“是的。”惠子说:“从前周王季历埋葬在终南山脚下,渗漏出来的水侵蚀了他的坟墓,露出棺材前面的横木。周文王说:‘啊,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所以才让渗漏的水把棺木露出来。’于是就把棺木挖出来,给它搭起灵棚,百姓都来朝见,三天以后才改葬。这是文王的义举啊。现在葬期虽然已定,可是雪下得很大,可以深没牛眼,牛车难以前行,太子为了能按期下葬就不顾困难,这是不是有些急躁?希望太子改个日期。先王一定是想要再停留一下,再来扶护一下国家,安顿人民,所以才让雪下得这么大。据此推迟葬期而另择吉日,这不正是文王般的大义吗?像这样的情况还不改日安葬,想来大概是把效法文王当作羞耻了吧?”太子说:“你说得太对了,那就延期安葬,另择吉日。”齐国、魏国在马陵交战,齐国把魏国打得大败,杀死了魏国太子申,消灭魏军十万人。魏王召来惠施告诉他说:“齐国是寡人的仇敌,仇怨至死也不会忘记,魏国虽然很小,我常想调全部兵力进攻它,怎么样?”惠施回答说:“不可以这样做。臣下听说,为王者要适合法度,称霸者要懂得计谋。现在大王告诉臣下的,离法度和计谋太远了。大王本来先同赵国结下了仇怨,而后又同齐国作战。现在没打胜,国家没有守卫作战的后备,大王又要调全部兵力进攻齐国,这不是臣下主张的做法。大王如果想报复齐国,不如就更换君主的服装屈己下人去朝拜齐国,楚王一定会发怒。大王派人到齐、楚两国游说,促成它们的争斗,那么楚国一定会进攻齐国,以强大的楚国去进攻疲敝的齐国,齐国就一定会被楚国击败,这是大王用楚国来毁掉齐国。”魏王说:“太好了。”就派人向齐国报告,魏王愿意称臣朝拜。(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该题首先阅读整首诗歌,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然后将选择项的内容与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进行比对,找出其中细微的差别,仔细对照,判断其正确与否。(2)本题是考查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特点和形象的基本特征。【解答】(1)D.“七、八句写采莲女采莲之后返回,她们骑着紫骝”错误,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故选D。(2)“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隔花谈笑,水映新妆,香袖飘舞是从正面突出采莲女的活泼美丽;“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以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衬托她们的娇美;诗人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答案:(1)D(2)诗人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了活泼、大方、明艳、娇美的采莲女的形象。诗人直接描写采莲女的笑声、新装与香袖,表现出采莲女内心的欢乐,突出采莲女的活泼、明艳和大方。又用岸上游冶郎的驻足,从侧面衬托出采莲女的娇美和明艳。译文:夏日的若耶溪傍,美丽的采莲女三三俩俩采莲子。隔着荷花共人笑语,人面荷花相映红。阳光照耀采莲女的新妆,水底也显现一片光明。风吹起,衣袂空中举,荷香体香共飘荡。那岸上谁家游冶郎在游荡?三三五五躺在垂杨的柳阴里。身边的紫骝马的嘶叫隆隆,落花纷纷飞去。见此美景,骚人踟蹰,愁肠空断。赏析: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少女们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少年们对采莲少女的爱慕。来表达春日里,少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以及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发出的愁思。首联是说溪边采莲花的女孩,隔着荷花谈笑风生,互相嬉戏,或是和风细雨,或是娇喘微微。荷叶田田,芙蓉朵朵,与春风满面的姑娘的粉颊交相辉映,正如王昌龄《采莲曲》中所道“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隔着莲花,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气息。“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的表现出来,生动形象。颔联是说温和的阳光,浓抹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准备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后镜,画面交相映”,人花难辨。这两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机,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颈联两句写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的采莲女面对岸边的游冶郎会有多么的娇羞,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里怦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李白笔下的娇羞之态并未点明,只是从“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联想到的,有着明丽可人的浪漫情调,自有一种清新脱俗。诗人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又以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衬托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写罗敷的手法,从而更加委婉传神。最后尾联则是说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这与他平素洒脱自信、率真不羁、清新飘逸的风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种细腻温婉的笔触,引人遐思。“踟蹰空断肠”,似是断肠人在天涯,象他《月下独酌》中一身孤傲与月为伴,与影为伴,还是免不了苍茫寂寥、清绝孤独之感,一向大气豪迈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人生悲哀。李白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语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无做作,一气呵成,展示出诗人的姿态高雅、清新脱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根据课文原文的内容和语境意义分析思考作答。【解答】故答案为:(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重点字:勇、方)(2)浴乎沂风乎舞雩(重点字:舞、雩)(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重点字:礼、让)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7.【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要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看是否使用合适。(2)本题考查句子归位,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注意结合语境进行探究,注意表述的先后对应与叙述对象的一致性。(3)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解答】(1)如约而至:按着约定准时到达。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此处强调顺势产生,应选“应运而生”。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指言论或文章的观点主题意义深刻,但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上却浅显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