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学生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唐代诗歌繁盛的同时。作为广义诗歌的一个分支的词也在逐渐形成。在其孕育发展的过程中,词体现出与传统诗歌显著不同的特质。因而产生了“诗”“词”并立的意识。而在后世,唐诗、宋词、元曲,更被认为各自代表了一代文学的最突出的成就。词本来是一种歌曲的歌辞,就此而言,它和《诗经》、汉魏六朝乐府等配乐演唱的诗并无区别,只不过它所配合的是一种新的音乐——燕乐,这种音乐是由原产于西域的“胡乐”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而产生的。“燕乐”的名目在隋代就有,至唐代大盛,宋郭茂倩《乐府诗集•近代曲辞》论唐代燕乐,说它“盛于开元、天宝,其著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其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唐代与燕乐相配合的歌辞在体制上本来没有严格的规定,不少文人诗歌(尤其七绝)被伶伎直接用来演唱。如《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为杜甫七绝《赠花脚》,《明皇杂录》所载《水调》为李峤七古《汾阴行》的末四句,或许就是这种情况。但以诗入曲必然也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合曲调格式,就需要作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等;据宋人沈括、朱熹等的解释,在唱这些齐言的歌辞时,还需要加入“和声”“泛声”,才能与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后来歌辞的写作与乐曲进一步密合,要求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遂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这种情况是过去的乐府歌辞所没有的,“词”的基本格式大体就此而成立。但词与诗的区别,并不只是表现于音乐和句式的变化上。从文学角度来说,词在抒情表现上的某些特征也许更重要。一般说来,词通常被用来抒发更具有个人性的、与日常生活更贴近的情感,如男女爱情、相思别离、感时伤春之类,传统诗歌中偏于严肃、沉重、激烈的情感则较少用词来写,而且词的写作也不像诗那样经常被当作社交手段来使用;在语言方面,词的表达通常较诗更为浅显和委婉曲折,意脉的流动较为连贯,不大使用诗歌中常见的高度压缩和跳跃性的笔法。总之,词就其主流而言可以说是“软性”的文学,总体上比传统诗歌要更为单纯地偏向于抒情和娱乐,唯美的意味也更浓。所以王国维说词的特点是“要眇宜修”。而词的长短句格式的形成,也不能只看到它与音乐的关系,参差错落的节奏也正是适应了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虽然,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风格给词的面目带来很大改变。但至少在词体形成的过程中,上述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但尽管可以作出如上大致的描述,关于词的起源仍然是一个争执不下的问题,这是因为词的特征和填词的基本规则并不是一下子确立的。借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来说,词的若干特点最初出现时相当于物种的变异现象,它显示出传统诗歌更复杂的分化,而由于这种变异适合于社会环境和文学发展的需要,于是逐渐完善并定型,最终形成了被称为“词”的新的诗体。中唐时自觉按曲谱作词的文人不断增多,艺术表现上与诗的区别也变得明显起来。至少,到这时词应该说已正式成立为一体。(摘编自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词本是广义诗歌的一种,但因其具有与传统诗歌显著不同的特质,故而取得了与诗歌同等的地位。B.胡乐与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了燕乐,词正是配合这种新的音乐来演唱的。C.苏辛之前的词主要是婉约风格,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风格扭转了这一局面,豪放词从此成为主流。D.词的特征及填词规则的确立都经历了较长时间,这导致对词的起源的问题始终没有一致看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论述了词的起源和词的特征等问题,加深了读者对词的认识。B.文章第四段开头两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主体部分层次极为清晰。C.文章引用王国维之语,既使读者更易理解词的特点,也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D.文章将词的若干特点的最初出现,比作物种的变异现象,收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文人诗歌配合燕乐歌唱,有时会出现与曲调格式不适应的问题,因为不少曲拍长短不齐。B.唐宋文人在抒发男女爱情、相思别离、感时伤春之类情感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词这种体裁。C.在语言表达方面,因较少使用诗中常见的高度压缩和跳跃性笔法,所以词比诗要容易理解。D.词虽最迟在中唐时已正式成立为一体,但这种新诗体的发展、成熟、完善还需很长的时间。(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当地时间2月14日,欧洲议会在斯特拉斯堡以340票赞成、279票反对、21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了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据了解,协议的目标是2035年开始在欧盟27国范围内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按照普通家用轻型车15年的使用期限,这项禁令将确保欧盟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欧盟国家未来全面禁售燃油车,是一个规划已久的出于环保目的考量的庞大计划。在我国,过去数年来,设立燃油车禁售时间表的相关讨论始终未曾停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在燃油车所需化石能源自然储备百年内将消耗殆尽的现实背景下,发展新能源车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国政府从多个层面上推出一揽子政策,积极鼓励民众选择消费新能源车。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0%,同比增长67.13%,呈高速增长态势。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1045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79.78%。(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新能源车全面代替燃油车我们准备好了吗》)材料二:随着新能源车销量连续两年多的持续增长,碳酸锂等资源价格上涨带来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上市公司参与布局。不过,新年以来,上游碳酸锂等锂电材料价格不断下探,随着中游动力电池产能不断释放,前期的供需错配的市场现象已经出现缓解,将有利于新能源车整车企业盈利水平的改善。机构认为,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特斯拉等企业已经宣布降价,后续预计同价格区间的品牌将跟进降价,以保有自身市占率。未来,产品性价比高、供应链完善、成本控制能力强的车企更加具备市场竞争力。乘联会方面预计,在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销量650万辆的基础上,2023年可能突破850万辆。2023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2000万辆,预计占汽车保有总量的7%。专家分析认为,大城市限购限行因素带来的示范效应推动中小城市购买新能源车的热潮,因此综合成本差异推动的新能源车销量猛增,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进程正在加快。(摘编自高伟《市场格局重塑新能源车2023年销量有望突破850万辆》)材料三:业界认为,以城市NOA(城市导航辅助驾驶)、800V高压大功率充电技术、4C高倍率电池、4D毫米波雷达、下一代感知算法BEV等为代表的诸多新技术的“上车”,将推动新能源车驶入新的发展阶段。事实上,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不断深化,汽车产业正逐渐跳出传统的造车框架,从能源到驱动,再到底盘、转向等,都在进行变革创新。而这一切,都让车企进入了一个“无人区”。因此,当下汽车行业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进入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后,汽车产业正在被一波接一波的汹涌浪潮打破,企业不再有值得借鉴的先例,技术创新开始成为企业发展的灯塔。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技术创新,用户需求都是企业考量的重点。原因很简单,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源于全球最大的Z时代用户。而这些年轻人,从小就成长在互联网社会中,对智能电动汽车的需求天生敏感,是国外用户所不具备的特色之一。正是这些用户需求导致市场对智慧座舱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要求也越来越高。(摘编自傅明《新能源车驶入“无人区”新技术密集“上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洲议会已通过协议,将于2035年开始在相关国家停售新燃油轿车和小货车,以确保2050年欧盟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B.为保护环境、应对气候问题,欧盟国家将全面禁售燃油车。我国也有意禁售燃油车,但在具体禁售时间上尚未达成一致。C.因碳酸锂等资源价格上涨带来利润空间,新能源车销量已连续两年多持续增长,众多上市公司看到商机,纷纷参与布局。D.汽车产业受到电动化、智能化的重大影响,在能源哪动和底盘等方面积极变革创新、新能源车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目前在汽车总量中占比较少,但根据其迅猛增长态势,估计在2023年底它所占的比重将大幅上升。B.新年来碳酸锂等锂电材料价格不断下探,将会缓解前期供需错配的市场现象,有利于改善新能源车整车企业的盈利水平。C.为鼓励民众选择新能源车、我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退出历史舞台。D.在特斯拉等企业宣布降价后,同价格区间的品牌为保有自身市场占有率,必将跟进降价,否则其市场竞争力将大为削弱。(3)近年来,为何会出现“新技术密集‘上车’”这一现象?请结合三则材料加以分析。(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凤栖梧王方晨老实街人居家,馍馍一日不可无。街南口的苗家,就是做馍馍的,馍馍房的主人叫做苗凤三。搭眼看他,不像个和面做馍馍的,看不出市井中一般人老想发财的意思。能这样和颜悦色的人,是认为世上没什么值得相争的。从头到脚,干净,一星半点的面粉也沾不到身上。春去秋来,面庞总不见老,白里透红、润泽有光。从苗家馍馍房前走过,常能看到苗凤三光了半臂,在里面一心一意搋面。水来自老实街上的涤心泉,面选了合格的面粉,其余能下功夫的地方不多,得好好搋才是。搋来搋去,馍馍房用上了机器,连搋也不用了。世上偏有迷手工馍馍的,但苗凤三决意不动手了。即便是手工做的,也还得放在电蒸笼里去蒸。过去做过一斤一个的大馍馍,后来人们肚里油水多了,主食减少,就出一斤五个。还出过袖珍型的,一斤九个,起名“馍丸子”,小孩能拿来当零嘴儿。又增加新品,蒸大米干饭,瓷实又不失软糯,口感特优良。苗家馍馍房兴旺,大有道理。街上的羋芝圃老先生,主动给馍馍房写了块匾额——“凤栖梧”。“凤非梧桐不落。”芈老先生娓娓解释,“你是生逢其时,名字里又有‘凤’字,院里又有梧桐,故曰‘凤栖梧’。”苗凤三不安,因他还从没这么招摇过。苗凤三常会的好友,姓鹿名邑夫,是他的同门师弟。两人一块去泰山桃花坞找了练家子拜师,回来后又一块苦练切磋。鹿邑夫练出了七七四十九着,笼统叫了“邑夫神气”,却又并不讳言,“邑夫七七盈天着,不及凤三易口诀。”这鹿邑夫,生得短小精悍,瘦骨嶙峋,却铁样的硬棒。与苗凤三不同,他从不忌讳在人前“露一手”,说着话,就有可能一下子蹦到山子石上去。鹿邑夫是个裁缝,双手灵巧,裁缝上的名气渐渐盖过了武功。他有自己做衣的原则:老衣裳不做,旗袍、唐装不做,一应少见的奇装异服,都不大做。他愿做大众化的、家常的,且为活人做。在愿做的上面,他是下了工夫的。比如中山装、老城里没谁比他做得更合体板正。大氅什么的,不管男式女式,都没得说。近年,鹿师弟的裁缝铺有些走下坡路。苗凤三看在眼里,想劝他想想法子,又不知怎样开口。老实街很早就有苗凤三会轻功的传言。他却只笑说,“我怎会那个?”县东巷一个青皮听进了这传言,非要拜苗凤三为师不成。此人叫小丰。畏他的不只是老实街人。他一走进老实街来,霎时就一片寂然。不过他这回来老实街还算知礼,没成群结伙,吆五喝六,不知那小丰受了谁的指点,找了个懂世故的民俗专家请教,那民俗专家安排他备了个黑漆食盒,装了肉干、芹菜、莲子等所谓“六礼束脩”,由他的两个狐朋狗友从县东巷抬了来。到了馍馍房门口,小丰把事先撰写的投师帖,往苗凤三手上送。苗凤三两臂张开,不接。那民俗专家急忙撺掇着小丰:“拜拜!快拜!”小丰闻言,扑通跪地,纳头就拜。“且住!”苗凤三忙喝道。那小丰登时住了。“我不会那个。”苗凤三说。“您是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民俗专家说着,又急给小丰使眼色,让他拜了了事。苗凤三扶起小丰。“我不会那个。”他又说。小丰低着头默默向院外走,手里还拿着那个红色的投师帖。苗凤三又让他带来的人把礼盒抬了出去。几天后,一阵急促的堂锣声,把老实街从午睡中惊醒。那是入伏后不久,天气很热。大家出门一看,馍馍房那儿立着个铁塔般的大汉,光着膀子,边敲锣边来回地疾走。只听他对着馍馍房,声如闷雷地自报家门:“老少爷们儿,在下高卫国,曹州人氏。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垒的。不买不卖不舍不化,就为练几套玩玩!”只见他往蒲扇大的手心吐了口唾沫,呼啦啦先练了一路拳,还没喘口气,就抄起一杆长枪。朝空中猛一挑,红缨子舞成一团,像阳光下窜出一朵红火绒,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带着风声,要么如蛇蜿蜒,要么如箭镞直射。在他将长枪收一收,又要去舞时,苗凤三出来了。那人枪尖乱点,围住了苗凤三的身子。而苗凤三不躲不闪,枪尖也没离开的意思,更来了兴头似的,眼睁睁看见,点得最近的,到了苗凤三的喉头!不料大汉放下枪,又拎了颤悠悠的大刀。本以为后有更唬人的,他却只是拿大刀这里扑一下,那里扑一下,虚张声势地扑了四五下的样子,就住了,从地上捡起衣服,掏出一块手表。看时间,然后,抹一把头上的油汗,将大刀、长枪合衣拢在肩上,拎起堂锣,扬长去了。原来这大汉竟是小丰给弄来的,他按时间给钱。苗凤三有什么表现呢?不但一句话没说,还在那人走后,没事人一样,把打落的匾额给挂了上去。小丰这样的人,守不住让他得意的秘密。老实街的苗凤三是怎样被他买来的高手肆意戏弄,苗凤三会鸟毛?就一个做馍馍的。这样的话通过不同渠道流传在老实街巷间。初冬的一天半夜,一个短小的身影从南走进空寂的老实街来。是鹿邑夫。苗鹿二人单独坐在打烊的馍馍房里。“我出手了。我没听师傅的话。”鹿邑夫对苗凤三说,苗凤三藏并不追问。鹿邑夫骤然一翻掌,铁钩一样抓住了苗凤三的手腕,而苗凤三随即也紧抓住了他。双目相对,感受对方的铁硬。苗凤三的手先松了。轻暖的一股气,从各自手腕上游开……鹿邑夫告辞走到门外,又停下来,转过头,低声道:“我比不过你。”说完便独个儿闪入夜色中。但老实街人很快得知,其实鹿邑夫在这天的下午已经赢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胜利——他把小丰一伙给约到松林,结结实实教训了一顿。多年后,苗凤三安安分分,还做馍馍,鹿邑夫裁缝铺,只一个招牌,他成了高深莫测的民间武师。去四五趟,见不着他一趟。苗凤三不怕扑空,依然像过去那样,经常一口气徒步一二十里去看他。一个和暖的日子,走迷了路,误至一个陌生小区。到底是有些年岁的人,身子觉乏了,就靠着一棵树歇会儿。不料一靠那树,竟睡了过去。醒来时,日已西斜。背后,梧桐。(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汉高卫国来馍馍房练拳舞枪耍刀,明目张胆地挑战。而苗凤三始终没有反击,这体现出他沉稳内敛的性格。B.鹿邑夫不顾师傅嘱托出手教训小丰等人,是为了维护他心中的武术传统的尊严,更是为了替师兄苗凤三出头。C.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故事,叙事节奏不急不缓,呈现出娓娓道来的“讲古说书式”的叙述风格。D.文中写鹿邑夫从不忌讳在人前“露一手”,体现了他张扬外显的性格,这也为后文写他出手教训小丰埋下伏笔。(2)鹿邑夫在与苗凤三告辞时说“我比不过你”,请简要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3)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请简要赏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深虑论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B.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C.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D.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分析和说明事理。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北宋苏洵的《六国论》都是“论”这种文体的典型代表。B.天下,在本文中是指“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本文中的“天下”和《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天下”意思不同。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土谷之神“社稷”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陆游《游山西村》中“箫鼓追随春社近”的“春社”就是人们春季祭祀土神的节日。D.肆,放纵,恣意而行。本文中的“肆”和成语“枯鱼之肆”的“肆”、《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都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等普遍性的现象谈起,很自然地提出了论题“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B.文章的第二段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秦始皇等前代君主的事例,他们大都曾吸取前朝败亡的教训,进行过改革;并采取措施进行多方面的防范,但都防不胜防。C.作者经过深虑已经认识到,为政者要想巩固政权,最重要的是要顺应“天心”,要对人民实行仁义,“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D.本文采取了层进式结构,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说理透彻,采用讽谏的方式,更便于统治者接受谏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②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贺新郎•夏景苏轼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文人笔下,白团扇往往是佳人失宠的象征。本词中的“扇手一时似玉”,突出团扇、素手似白玉的共同点,隐约暗示了女子的命运。B.本词的上片结尾化用唐人李益诗句“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如梦似幻,以静衬动,委婉地表现了女子的孤寂心理。C.词的下片转咏榴花,“石榴半吐红巾蹙”一句,描写的便是榴花半开的形象特征,似有美人风韵。D.苏轼赋予其笔下的榴花和佳人自伤迟暮的情感,这与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所蕴含的情感是相似的。(2)有人曾评价这首词“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请结合本词内容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虞美人》中,“,”抒发了李煜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感叹。(2)杜甫《登高》中“,”两句动静结合,寓静于动,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水墨画。(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既总括了上文的写景,又由景物过渡到下文的人事。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7分)7.(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在清幽静美的夏夜,我常常想起几十年前大山深处那感人至深的一幕:萤火虫染着月色飘然飞舞,饱经风霜的老校长和他的两位年轻同事,在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在这偏僻大山深处的一所简陋小学里,竟然还有一位老校长,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①地操劳着,这是多么坚韧顽强的守护精神!在我的提议之下,老校长和我们一起走出房门,踏着一地月色、信步走到操场前的小溪边。浸润着月色的溪水似一条银链,叮叮咚咚地流淌着,歌唱着。岸边的绿树草丛染着月色,依稀可辨。忽然有一颗米粒大的幽幽亮光从眼前闪过,接着两颗、三颗、五颗……陆续闪亮,此起彼伏。忽高忽低,②,时而闪烁成一片,似满天的星星撒落到小溪里。几十年的光阴转瞬过去,夏天的月夜依然惬意静美,然而让人惋惜的是视野所及再也难觅萤火虫的踪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町畽鹿场,熠耀宵行。”这是《诗经》里描绘的流萤为戍边男子照亮夜路的景象。由此看来,萤大出在华夏大地上翩翩起舞至少有两千年了,可如今在我国能见到萤火虫的地方早已是③了。(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3分)8.(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黄花大苞姜长于石壁之上,植株细弱。其茎虽可高达30厘米,但枝条细小,径仅约3毫米,与“弱柳扶风”的情形略为相似。①:通常每天每花序只开一朵,因此一般成片的石壁上不会出现花团簇拥的盛况,时常只见一朵黄花零落地绽放;花朵在自然状态下开放后,一般第二日下午开始凋谢。对于大多数生物而言,繁衍后代始终是生命中的头等大事,②。植物通常采取两种方式繁衍,一种是自花传粉,即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另一种是异花传粉,即一朵花的花粉落在另一朵花的柱头上。而要用以上两种方式进行传粉,③。但遗憾的是,黄花大苞姜生长的石壁,风极少光顾,而高度潮湿的环境也让各种昆虫望而却步,因此无法出现以昆虫为媒介将花粉带到柱头上进行受精的“虫媒”现象。很显然,依靠外力完成授粉的方式是行不通的。虽然知音难觅、孤立无援,但黄花大苞姜并没有接受命运的安排而坐以待毙,而是默默努力,逐渐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自花授粉机制——花粉滑动授粉。(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虫媒”因和“媒妁”有相似之处而得名,请由此给“兵蚁”下一简要定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四、写作(60分)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情与思》中有这样几句:“在我的法律中,人有三类:一类诅咒生活,一类祝福生活,一类思考生活。我爱第一类,因着他的苦难;我爱第二类,因着他的宽容;我爱第三类,因着他的悟性。”这些诗句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下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教师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1.【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解答】(1)A.“故而取得了与诗歌同等的地位”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因而产生了‘诗’‘词’并立的意识”,“‘诗’‘词’并立”不是说诗、词地位相等。B.正确。C.“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风格扭转了这一局面,豪放词从此成为主流”错误,夸大其词。原文只说“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风格给词的面目带来很大改变”,不能据此认为“豪放风格扭转了这一局面,豪放词从此成为主流”。D.“对词的起源问题始终没有一致看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关于词的起源仍然是一个争执不下的问题”,过去和目前“争执不下”,并不意味着今后也会没有一致看法。故选B。(2)C.“既使读者更易理解词的特点”无中生有。原文王国维之语“要眇宜修”出自《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要眇”指精微美好的样子,“宜修”指修饰合宜。普通读者很难理解这句话,不可能通过这句话“更易理解词的特点”。故选C。(3)C.“所以词比诗要容易理解”过于绝对。根据文章第四段,可知虽然“词的表达通常较诗更为浅显”“意脉的流动较为连贯……”,但词也更为“委婉曲折”,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认为词比诗要容易理解。故选C。答案:(1)B(2)C(3)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2.【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解答】(1)C.“因碳酸锂等资源价格上涨带来利润空间,新能源车销量已连续两年多持续增长”错误,因果倒置。根据材料二第一段“随着新能源车销量连续两年多的持续增长,碳酸锂等资源价格上涨带来利润空间,吸引了众多上市公司参与布局”可知,应是新能源车销量持续增长,使得碳酸等资源价格上涨,由此带来利润空间。故选C。(2)A.正确。B.“将会缓解前期供需错配的市场现象”错误,变已然为未然。由材料二第一段“不过,新年以来,上游碳酸锂等锂电材料价格不断下探,随着中游动力电池产能不断释放,前期的供需错配的市场现象已经出现缓解,将有利于新能源车整车企业盈利水平的改善”可知,原文说的是“前期的供需错配的市场现象已经出现缓解”。C.“这些政策也将退出历史舞台”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机构认为,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可知,原文说的是“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退坡”并非“退出历史舞台”。D.“同价格区间的品牌为保有自身市场占有率,必将跟进降价”错误,变或然为必然。根据材料二第二段“目前特斯拉等企业已经宣布降价,后续预计同价格区间的品牌将跟进降价,以保有自身市占率”可知,“后续同价格区间的品牌将跟进降价,以保有自身市占率”只是一种“预计”,不是必定如此。故选A。(3)结合“事实上,随着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不断深化,汽车产业正逐渐跳出传统的造车框架,从能源到驱动,再到底盘、转向等,都在进行变革创新。而这一切,都让车企进入了一个‘无人区’。因此,当下汽车行业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进入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后,汽车产业正在被一波接一波的汹涌浪潮打破,企业不再有值得借鉴的先例,技术创新开始成为企业发展的灯塔”可知,当今时代,逐步禁售燃油车、发展新能源车已是大势所趋。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大为不同,又受到电动化、智能化的影响,在发展中没有值得借鉴的先例,只能变革创新。结合“正是这些用户需求导致市场对智慧座舱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要求也越来越高”可知,新能源车需求强劲,前景广阔,只有先进的技术和优越的性能,才能让车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发展壮大。结合“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技术创新,用户需求都是企业考量的重点。原因很简单,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源于全球最大的Z时代用户。而这些年轻人,从小就成长在互联网社会中,对智能电动汽车的需求天生敏感,是国外用户所不具备的特色之一”可知,年轻人是新能源车的主要用户,他们对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促使车企必须进行技术创新。答案:(1)C(2)A(3)①当今时代,逐步禁售燃油车、发展新能源车已是大势所趋。新能源车与燃油车大为不同,又受到电动化、智能化的影响,在发展中没有值得借鉴的先例,只能变革创新。②新能源车需求强劲,前景广阔,只有先进的技术和优越的性能,才能让车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发展壮大。③年轻人是新能源车的主要用户,他们对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要求越来越高,这也促使车企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3.【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语境,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意蕴和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1)B.“是为了……更是为了……”递进关系不当。“替师兄苗凤三出头”是直接原因,“维护他心中的武术传统的尊严”是深层原因。故选B。(2)从“鹿邑夫练出了七七四十九着……却又并不讳言,‘邑夫七七盈天着,不及凤三易口诀’”可知,武术水平上,鹿邑夫自知功夫不如师兄,他曾毫不讳言“邑夫七七盈天着,不及凤三易口诀”。从“近年,鹿师弟的裁缝铺有些走下坡路”可知,经营之道上,鹿邑夫有自己的执念,不愿意因时而变,经营的裁缝铺生意日渐冷清,不如苗凤三的馍馍房红火。从“我出手了。我没听师傅的话”“老实街人很快得知,其实鹿邑夫在这天的下午已经赢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胜利——他把小丰一伙给约到松林,结结实实教训了一顿”“鹿邑夫告辞走到门外,又停下来,转过头,低声道:‘我比不过你。’”可知,为人处世的境界上,鹿邑夫按捺不住出手,虽然在武术上赢了小丰之辈,但在胸怀上输给了师兄。(3)从环境描写“醒来时,日已西斜”可知,“日已西斜”描绘出当时太阳已经偏西,暗示着中国传统武术的式微衰落;而“背后,梧桐”,是说苗凤三背靠梧桐树,与前文苗凤三的馍馍房的“匾额——‘凤栖梧’”“名字里又有‘凤’字,院里又有梧桐”等内容相呼应,暗示着苗凤三对传统武术精神的传承与坚守。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本篇小说以景作结,苗凤三醒来之后发生了什么事?以后苗凤三和他的师弟鹿邑夫又有什么经历?小说都没有提及,可见,本篇小说运用了留白式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在结尾处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和艺术再创造,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从小说结构安排的角度看,小说的标题是“凤栖梧”,小说结尾苗凤三背靠梧桐的形象照应了标题。再联系前文芈老先生的娓娓解释“你是生逢其时,名字里又有‘凤’字,院里又有梧桐,故曰‘凤栖梧’。””和“多年后,苗凤三安安分分,还做馍馍……依然像过去那样,经常一口气徒步一二十里去看他”等内容可知,小说的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苗凤三坚守本心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答案:(1)B(2)①武术水平上,鹿邑夫自知功夫不如师兄,他曾毫不讳言“邑夫七七盈天着,不及凤三易口诀”。②经营之道上,鹿邑夫有自己的执念,不愿意因时而变,经营的裁缝铺生意日渐冷清,不如苗凤三的馍馍房红火。③为人处世的境界上,鹿邑夫按捺不住出手,虽然在武术上赢了小丰之辈,但在胸怀上输给了师兄。(3)①“日已西斜”暗示着中国传统武术的式微,“背后,梧桐”则暗示着苗凤三对传统武术精神的传承与坚守。②留白式结尾。以景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③照应标题。表达了作者对苗凤三坚守本心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4.【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本题也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句意:这些人都有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能,他们对于治乱存亡的征兆都考虑得非常周全,防备得十分审慎。他们在这一方面谋划周详,祸患却在另一方面产生,最终到动乱与灭亡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智慧可以用来谋划人事,却不能用来谋划天道。“几”指征兆,“治乱存亡”作它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D;“思之详”与“备之审”句式对称,不能将“审矣”单独断句,据此排除B。故选:C。(2)A.正确。B.“意思不同”错误。“天下”都是“国家或国家政权”的意思。句意:考虑天下大事的人。/推究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C.正确。D.正确。本文中“肆”,放纵,恣意而行。“枯鱼之肆”的“肆”是“店铺”的意思;“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是“扩张”的意思。句意:不敢放纵他们的谋略计策;/卖干鱼的店铺;/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故选:B。(3)D.“采用讽谏的方式”错,本文谈论怎样“长治久安”问题,没有讽谏,而是直接、大胆、犀利地论述。故选:D。(4)①“盖”,表原因,因为;“宜然”,应该的样子,适宜的样子;“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判断句。译文:是因为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所能想到的,都是人事本来应该的样子;而超出了人们智力范围所不能达到的,那就是天道了。②“虽”,即使;“不肖”,不贤明;“亡”,使动用法,使……灭亡;“遽”,立即。译文:因此,他们子孙中即使有愚蠢不贤足以使国家灭亡的,然而上天最终也不忍心立即让它覆亡。答案:(1)C(2)B(3)D(4)①是因为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所能想到的,都是人事本来应该的样子;而超出了人们智力范围所不能达到的,那就是天道了。②因此,他们子孙中即使有愚蠢不贤足以使国家灭亡的,然而上天最终也不忍心立即让它覆亡。参考译文:考虑天下大事的人,常常考虑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忽略了那些容易解决的问题,防范那些值得畏惧的事情,却遗漏了那些没有引起疑虑的事情。然而灾祸常常在所疏忽的事情上发生,变乱也常常在不值得怀疑的事情上产生。难道是他们考虑事情不周全吗?是因为人们在考虑问题时所能想到的,都是人事本来应该的样子;而超出了人们智力范围所不能达到的,那就是天道了。在秦代,秦始皇消灭诸侯,统一天下。但他心里认为周朝灭亡的原因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正当他以为战争不会再发生,皇帝之位可以代代相传的时候,却不知道汉高祖在田野间崛起,而最终推翻了秦朝政权。汉朝借鉴了秦朝皇帝孤立无援的教训,就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王,以为同族骨肉的亲情,可以使政权代代相传而不会发生变乱,最终七国诸侯却萌生了篡权弑君的阴谋。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以为便可以平安无事了,然而王莽最终篡夺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借鉴了西汉末年汉哀帝、汉平帝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晋朝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了前代败亡的教训从而采取了防范措施。但是,他们的灭亡都出于他们所防范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说有武姓的人将会杀害他的子孙,就搜捕有嫌疑的人杀掉,然而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的身边,他却没有觉察。宋太祖见到五代时藩镇的势力足以挟制他们的君王,就全部解除了军镇大将的兵权,使他们的力量削弱以便于控制,却不知他的子孙最终受困于敌国。这些人都有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能,他们对于治乱存亡的征兆都考虑得非常周全,防备得十分审慎。他们在这一方面谋划周详,祸患却在另一方面产生,最终到动乱与灭亡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智慧可以用来谋划人事,却不能用来谋划天道。良医的子女,大多死于疾病;良巫的子女,大多死于鬼崇,难道他们善于救活别人却不善于救活自己的子女吗?原因是他们精于谋划人事却不能谋划天道。古代的圣人,懂得天下后世的变化不是人的聪明才智所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任何政治手段所能控制的,因此不敢放纵他们的谋略计策,而只是积累最大的诚意,用最高的道德来迎合天意,使上天眷顾他们的美德,就像慈母抚育婴儿而不忍心舍弃一样。因此,他们子孙中即使有愚蠢不贤足以使国家灭亡的,然而上天最终也不忍心立即让它覆亡。这是思虑得深远的。如果不能迎合天意,却想要凭借小聪明去控制当世的事务,而确保子孙后代没有衰亡的危险,这在道理上都是必定没有的,又哪里符合天道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做具体说明,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做具体的分析。【解答】(1)B.“以静衬动”理解错误,上片结尾“风敲竹”是以动衬静。故选:B。(2)①“乳燕飞”写出了初夏季节,“乳燕飞华屋,悄无人”写出了华屋无人的静谧,“桐阴转午”进一步点出午后桐阴的清凉,可见词文描写的环境之清新幽静。②本词运用“乳燕”“生绡白团扇”“梦里瑶台”“半吐红石榴花”等清隽意象,描写了翻飞的雏燕、白玉似的丝绢和团扇、梦境中的玉台以及娇嫩的榴花,为本词增添了洁净的美感。③本词语言清新自然,“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过片转咏石榴花。“石榴半吐红巾蹙”,化用唐人白居易诗“山榴花似结红巾”(《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句意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耐人寻味。④“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这不与“浮花浪蕊”为伍的榴花,也即是女主人公的象征,同时也是诗人的象征。表达了幽怨但不失高洁之气的主题情感。答案:(1)B(2)①环境清幽。华屋无人的静谧、午后桐阴的清凉,都为此词营造了清新幽静的环境。②意象清隽。翻飞的雏燕、白玉似的丝绢和团扇、梦境中的玉台以及娇嫩的榴花,为本词增添了洁净的美感。③语言清新自然。本词以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用简洁的笔法捕捉住榴花外形的特征。④主题情感幽怨但不失高洁之气。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榴花,既是女主人公的象征,也是诗人的象征。白话译文: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四下无人,梧桐阴儿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石榴花半开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咏人兼咏物,上片描写在清幽环境中的一位美人,她高洁绝尘,又十分孤独寂寞;下片掉转笔锋,专咏榴花,借花取喻,时而花人并列,时而花人合一。作者赋予词中的美人、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上片以初夏景物为衬托,写一位孤高绝尘的美丽女子。起调“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点出初夏季节、过午、时节、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推出傍晚新凉和出浴美人。“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进而工笔描绘美人“晚凉新浴”之后的闲雅风姿。作者写团扇之白,不只意在衬托美人的肌肤洁白和品质高洁,而且意在象征美人的命运、身世。自从汉代班婕妤(汉成帝妃,为赵飞燕谮,失宠)作《团扇诗》后,在古代诗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上文已一再渲染“悄无人”的寂静氛围,这里又写“手弄生绡白团扇”,着一“弄”字,便透露出美人内心一种无可奈何的寂聊,接以“扇手一时似玉”,实是暗示“妾身似秋扇”的命运。以上写美人心态,主要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隐约迷离。以下写美人初因孤寂无聊而入梦,继而好梦因风摇竹声而被惊断。“渐困倚、孤眠清熟”句,使人感受到佳人处境之幽清和内心的寂寞。以下数句是说:美人入梦后,朦胧中仿佛有人掀开珠帘,敲打门窗,不由引起她的一阵兴奋和一种期待。可是从梦中惊醒,却只听到那风吹翠竹的萧萧声,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此处化用了唐人李益诗句“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的幽清意境,着重写由梦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枉教人”“却又是”,将美人这种感情上的波折突现出来了。这几句,如梦似幻,动而愈静,极其婉曲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寂。从上片整个构思来看,主要写美人孤眠。写“华屋”,写“晚凉”,写“弄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寂寞和叹惋怅恨之情。下片用秾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过片转咏榴花。“石榴半吐红巾蹙”,化用唐人白居易诗“山榴花似结红巾”(《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句意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西子含颦的风韵,耐人寻味。“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此二句既表明榴花开放的季节,又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它不与桃李争艳、独立于群芳之外的品格。这不与“浮花浪蕊”为伍的榴花,也即是女主人公的象征。“秾艳一枝细看取”,刻画出花色的明丽动人。“芳心千重似束”,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写出了她似若有情、愁心难展的情态。“又恐被秋风惊绿”,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若待得君来向此”至结尾,写怀抱迟暮之感的美人与榴花两相怜惜,共花落簌簌而泪落簌簌。词的下片借物咏情,写美人看花时触景伤情,感慨万千,时而观花,时而怜花惜花。这种花人合一的手法,产生一种婉曲缠绵、寻味不尽的效果。作者无论是直接写美人,还是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都紧紧扣住娇花美人失时、失宠这一共同点,而又寄托着词人自身的怀才不遇之情。这首词隐约地抒写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情怀。苏轼笔下的佳人,大多丰姿绰约,雍容闲雅。无论《洞仙歌•冰肌玉骨》里“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花蕊夫人,还是这首词中的出浴美女,都能给人一种洁净如玉、一尘不染的美感。从艺术上看,上片主要写佳人,但没有正面描写她的姿容,而是先写佳人的扇和执扇的手;下片别开异境,前五句写石榴,后五句佳人与石榴合写,亦花亦人,巧妙新颖,和谐自然。此词之意蕴,冠绝古今,取景清幽,意象清隽,托意高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6.【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解答】故答案为:(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重点字:砌)(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重点字:渚)(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重点字: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1小题,7分)7.【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含成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选择最合适的词语。(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重要句子修辞方法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解答】(1)第一空,“在这偏僻大山深处的一所简陋小学里,竟然还有一位老校长,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①地操劳着,这是多么坚韧顽强的守护精神!”可知表现老校长对孩子们的辛勤操劳,可以选用“孜孜不倦”。成语意思是:形容勉力勤奋,不知疲倦。第二空,“忽高忽低,②,时而闪烁成一片,似满天的星星撒落到小溪里”,句子描写野外萤火虫飞动的景象,与“忽高忽低”“时而闪烁成一片”语意相关,可根据萤火虫的特点,选用“若隐若现”,成语意思是:好像隐蔽着,又好像显现出来。第三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