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夯基提能作业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
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
(),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
传统民俗活动地进行,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
村落成为人们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
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
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的乡土工艺品
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以愈发自信的步
伐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
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
信的深度和广度。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D)
A.使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
B.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C.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时尚文化
D.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解析】A项,“成为人们的一种情结”与后面的“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
本”衔接不连贯,应排除。B项,”成为一种时尚文化”的主语本应是“乡土文化”,此处
主语却是“我国各地”,故可排除。D项,“时尚文化”与前面的“乡土文化热”衔接紧密,
“一种情结”与后面的“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衔接紧密,据此可排除C项。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C)
A.方兴未艾心驰神往匠心独运饱经风霜
B.如火如荼趋之若鹫别开生面饱经风霜
C.如火如荼心驰神往匠心独运饱经沧桑
D.方兴未艾趋之若鹫别开生面饱经沧桑
【解析】①“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如火如荼”原形
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方兴未艾”不能作状语,故选“如火如荼”。
1
②“心驰神往”指心神飞至U(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趋之若鹫”指像鸭子一样,成
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第二空语境无贬义,应选“心驰神
往”。③“匠心独运”指独具创新地运用精巧的心思,形容文学艺术等方面构思巧妙。不能
用于形容制造工具等。“别开生面”指新的面貌。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
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结合“乡土工艺品”分析,应选用“匠心
独运”。④“饱经风霜”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练。“饱经沧桑”指意思是泛指世事
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结合“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
亡”“新生”分析,应选用“饱经沧桑”。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
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解析】句中共存在两处错误:“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搭配不当,“一致
共识”成分赘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早春,屋外尚有几分寒意,薄薄的,挥之不去。母亲从窗台上拿下一根老丝瓜,用一把
剪刀,把絮状的丝瓜皮剪开,便有黑溜溜的瓜仁儿,一窝蜂地从里边涌出,粒粒饱满,满是
淘气劲儿。傍着院墙起个小土堆,趁绵绵春雨,把乌黑的丝瓜种子埋进土里。不出几天,,
戴一顶精致的小黑帽,小黑帽下边,是一张娇小嫩青的笑唇,含羞带怯,探头探脑,俏皮可
爱。挣脱帽子的束缚,幼弱的瓜苗伸展身子,在春风细雨里茁壮成长,渐渐地,绽出绿叶,
抽出瓜蔓,昂扬着一股向上攀爬的生机。转眼进入夏天,丝瓜藤蔓撒开了欢儿,爬上木桩,
爬上草绳,缠缠绕绕,密密交织。院子里,肆意绽放的丝瓜花,吹起一支支金色的号角,随
风吐出丝丝缕缕的芬芳。烈日当空,暑气蒸腾,瓜荫笼罩处,地上光影斑驳,丝丝凉意沁入
心田。
落日西坠,斑驳的影子,斜斜地映在院子里。忽然,,瓜叶随风摇曳,瓜荫随风漾
动,暑气随风飘散。红通通的夕阳,泊进莽莽苍苍的群山。晚饭后,一家老小,喜欢在瓜架
下乘凉。劳作一天的大人们,斜靠在竹椅上,一边低低地絮谈,一边轻轻地挥着蒲扇,赶走
几只蚊子。小孩子们呢,或坐在小板凳上,或躺在凉席上,或依偎在大人怀里。宁静的庭院“
流萤点点,—一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一求走2一鳌蜜如逋卫一一.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宁静的庭院里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繁
密如雨的虫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示例:①原文多用短句,有强调作用,句式灵活,节奏明快;②原文表述与全文
语言风格一致,更生动自然,更具诗情画意(更有画面感,更具诗意美)。
【解析】“宁静的庭院,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虫声,繁密如雨”多用短
句,有强调作用,如“宁静的庭院”强调庭院的宁静,“有虫声,繁密如雨”强调虫声繁多,
2
并且有三字、有四字,还有五字,甚至更多,句式灵活,节奏明快;就语言风格而言,“宁
静的庭院里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繁密如雨的虫声”虽然也能表现出夏夜庭院的宁
静,却与全文语言风格不太一致。而“宁静的庭院,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虫声,
繁密如雨”将其拆分为短句,有点有面,有声有色,更有画面感和诗意美。
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示例:①丝瓜种子就发芽了;②阵阵晚风吹进小院。
【解析】由前句“把乌黑的丝瓜种子埋进土里。不出几天”和后句“戴一顶精致的小
黑帽,小黑帽下边,是一张娇小嫩青的笑腐,含羞带怯,探头探脑,俏皮可爱”可知,这几
句描写种下丝瓜、丝瓜发芽时的情景,因此,第一空应为“丝瓜种子就发芽了”一类的句子。
由“瓜叶随风摇曳,瓜荫随风漾动,暑气随风飘散”可知,是风吹动了瓜叶,因此,第二空
应为“阵阵晚风吹进小院”一类的句子。
6.下面文段有三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家乡总在牵动着我们的情思。②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经历鲜活的体验,留下生
命的印痕,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③这里所说的家乡,主要指我们居住的城乡社区。④用
适当的方式参与和关注家乡的文化生活,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⑤课本围绕“家乡文化生活”为中心展开学习活动。⑥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
使我们能够了解家乡的人和物,深入认识家乡,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⑦让我
们一起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
答:(1)语句:④修改:将“关注”和“参与”互换位置。(2)语句:⑤修改:把“围
绕”改为“以”或把“为中心”删去。(3)语句:⑥修改:去掉“使”。一
【解析】④"参与和关注”语序不当,应该先“关注”,再“参与”,应该改为“关
注和参与”;⑤“围绕……为中心”句式杂糅,该句把“围绕……”和"以……为中心”两
句杂糅到一起;⑥“通过……使我们……”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删除“使”。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什么是“乡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说它
深切,“是因为乡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像①,不知不觉就会涌上心头——唯有寒潭
菊,独似故园花”;②,是因为思念不得,又难以割舍,只有魂牵梦绕,甚至以泪洗面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乡愁,包含着对家乡故物、故人的思念。故物、
故人,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③。故乡的方言土语、风土人情、剪纸年画、民间小
调,特别是节日、庆典、歌谣、戏曲,都是游子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
答:示例:①味道一样随处飘散;②之所以忧伤;③更是两者结合起来的文化
【解析】①处前有“像”字,表明此处应填写一个比喻句,再结合“像空气一样无所
3
不在”,可知应填句子格式为“……一样……”,并且要表达乡愁无处不在的意思,如“味
道一样随处飘散”。②处上文引用的诗句表达的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下文”是因为……”表
明此处应填“之所以”与其呼应,再结合下文“以泪洗面”,可知应填“之所以忧伤”一类
的内容。③处上文说“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下文列举了与故乡有关的各种事物,故
此处应填“更是两者结合起来的文化”一类的内容。
8.下图是某同学拟定的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流程图。
|情况调—查|_-I资料整理卜
一
Jr一
调I
_L起
专
确
查修
草
家
定
问.改
报
访
主f
卷|定
谈
金
题
一
一_也
请把这个流程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10字左右。
答:示例:家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先要以调查问卷、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
情况调查。再以去伪存真、去末取本的原则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按照确定主题、拟定提纲、
起草报告、修改定稿的步骤撰写调查报告。一
【解析】首先要整体把握全图,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
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解答此题,考生要关注几个细节:从题干信息中找到话头“家
乡文化生活调查活动”;找到流程图的起始点,即找到解说的顺序,本题是从左到右的顺序;
注意图示中的包含关系如何解说。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材料一:
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作为民众喜闻乐见和约
定俗成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民俗包罗
万象,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信仰习惯、神话传说,都是民俗涵盖的内容。随着
现代化进程加速,乡土民俗渐行渐远,如何活化乡土民俗,不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
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特别是乡土作家关注的焦点。
文学离不开生活,同样也离不开民俗。民俗文化在乡土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分量。乡土小
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
用民间语言。乡土作家通过文学叙事,在文本中恢复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既展现民俗文化
的丰富多彩和意趣横生,又有助于挖掘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遗产,探寻民俗文化的当下价值。
乡土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活化大体有三重路径。
在作品中传达民俗趣味和民俗意味是乡土作家“活化”民俗的策略之一。传统民俗文化
看似是一种过时的、陈旧的存在,但通过乡土作家的书写,就可能产生一种带有地方色彩的
审美趣味,通过这种审美趣味又产生了审美意味。这种意味与审美主体心灵的升华有关,同
4
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汪曾祺对民间把玩蝴蝴、鉴赏古玩等民俗活动的书写,刘庆邦、毕
飞宇笔下的民间传奇人物等。他们大多都没有拘泥于逻辑安排,而是根据不同民俗特性,彰
显民俗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意味,让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力渗透到读者的精神生活中。
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活”起来的重要探索。乡土民俗作
为村民千百年生活中习焉不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转化过程中,既可以通过产业转化的
方式实现经济上的振兴,也可以通过挖掘其内在活力,实现地方文化的振兴。如张炜的《独
药师》中,作者除了对胶东民俗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呈现之外,还主要挖掘并讲述了流传已久
的道家“养生文化”,发现了它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以此彰显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周大
新的《湖光山色》中,科研人员的到来让楚王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将楚王庄得天
独厚的地域条件,如相对原始的耕作方法、历史悠久的楚国文化遗存、古老的烹饪技巧等,
充分利用起来,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和商业价值。作家对传统民俗
产业转化可能性的独到思考,既让读者认识到了乡土民俗的非凡价值,也通过文本探索出了
一条活化民俗文化之路。
不仅如此,乡土作家也在思考,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层价值在彰显民族文化自信上的重要
作用。这是乡土作家让民俗文化“活”起来的深度思考。民俗除了与个体情感产生直接关联
外,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中华传统根性文化的凝聚和再现。如果说乡土民俗中所体
现的民族精神大多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那么作家通过小说所展现出的中华文明精神则大
多是自觉的选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背后,实际上都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在基因。民
俗成为乡土作家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渠道。
乡土小说民俗叙事为本土文化注入活力,丰富了民众的精神世界,让民俗文化在民众的
内在精神世界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田振华《乡土文学:让民俗文化“活”起来》)
材料二:
民俗文化具有类型性特征,即民俗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彼此类似的性质。它是群
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结果。它是一种模式化的文化现象,是与上层文
化的重视个性与独创性相对的。古今中外,没有哪一篇伟大作家的作品不带有个性。从中国
的古代诗人李白、杜甫到外国的诗人作家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莫不如此。上层社会的文学
越个性化(尽管在某些方面也有共同之处),就越被认为有价值。民俗文学则不然。它一般是
具有类型化特征的,如狼外婆、田螺娘、巧媳妇、傻女婿四大传说,这些故事谁来讲、在哪
儿讲,它们的基本情节,乃至于某些语言,都是大体相同的。即使不是相同类型的故事,它
们的主题和情节也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民俗文化由于是民众的自发创造,又为民众所享用
和传播,因此它们一般缺乏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当然,讲类型不等于否认变异,
类型文化在结构上是一种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文化。类型性降低了民众识别、传习与操作
这种文化的难度,提高了它在人脑中的信息贮量和在信息传递中的关联程度。变异是对于类
5
型文化的适应性调整。总的来说,类型性虽然标示着民俗文化在文化史上的早期状态,但是
对于产生这种文化的社会,是起着相适应的作用的。
比起上层文化,民俗文化还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但它在
时空中传承、扩大和演进时,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或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产生与其
稳定性相联系的变革性特点。中国社会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这种
特色是通过民俗文化的稳定性体现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传统
的民俗文化有些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淘汰了其中的陈腐成分;也有些在今天的现代化目标面
前显得格格不入,必将被改革。移风易俗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达到更高层次的
民俗文化的稳定形态,这是文化进步的自然法则。
(摘编自《钟敬文谈中国民俗》)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C)
A.现代化社会使乡土民俗失去价值,无论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还是文学家都应在活
化乡土民俗方面贡献力量。
B.传统民俗文化固然有守旧、过时的特点,但在乡土作家的笔下,却能够产生富有特
色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意味。
C.让民俗文化“活”起来,指让民间传统习俗在当下焕发活力,也指挖掘其中的民族
精神,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D.民俗文化在发展中不会一成不变,它们必将随着社会进程而呈现种种变形或变质乃
至消亡现象,最终被淘汰。
【解析】A项,“失去价值”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乡土
民俗渐行渐远,如何活化乡土民俗,不仅是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家特
别是乡土作家关注的焦点”,乡土民俗渐行渐远不等于说“失去价值”。B项,“固然”错
误,原文的表述是“传统民俗文化看似是一种过时的、陈旧的存在”;“能够”说法绝对,
原文的表述是“乡土小说创作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
民俗文化特征并成功运用民间语言”,说明在乡土作家的笔下,传统民俗文化并非一定能够
产生富有特色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意味。D项,“必将……最终被淘汰”错误,原文的表述是
“但它在时空中传承、扩大和演进时,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或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
产生与其稳定性相联系的变革性特点”,可见产生“变革性”不等于“被淘汰”。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是否能够真正抓住某一地域的民俗文化特征,是评判乡土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
B.乡土作品中对乡土民俗进行产业转化的文学叙述,可能带来现实中的有益探索。
C.上层文化强调越个性化越有文学价值,民俗文化则强调越模式化越有文学价值。
D.稳定性和变革性对立统一,二者有机结合能使民俗文化达到更高层次的稳定形态。
【解析】“民俗文化则强调越模式化越有文学价值”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民俗
6
文学则不然。它一般是具有类型化特征的”,并未说民俗文化强调越模式化越有文学价值。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的一项是
(B)
A.沈从文在《边城》中记叙的端午节龙舟竞渡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小说的传播使
这一传统在湘西地区得到更大的发扬和发展。
B.《荷花淀》着力于对白洋淀的风土人情和地域色彩的描绘,这种“田园牧歌”式的
理想追求也表达了孙犁对“真善美”的讴歌。
C.动漫作家根据“鲁班神工建楼”等黄鹤楼民间传说,制作出具有武汉文化特色的产
品,在动漫民族化基础上实现了现代化和产业化。
D.赵德发在《经山海》中将地方传统曲目列入市级非遗目录,以海边民俗为基础创办
海上高跷节目等,就有对传统民俗改造及转化。
【解析】体现的是作者思想对作品的影响,不是“对民俗文化遗产现代转化的书写”。
12.请结合材料内容,提取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民俗文化”下一个定义。
答:示例:民俗文化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涵盖了民众现实和精神生活全方面的、在
内容和形式上极具相似性、在发展中具有稳定性与变革性的各种习俗风尚的总称。一
【解析】材料一中,“民俗文化,简要地说,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
说明民俗文化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习俗风尚的总称。“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与民众的现
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说明民俗文化与民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关。“民俗包罗
万象,饮食服饰、婚丧嫁娶、岁时节令、信仰习惯、神话传说,都是民俗涵盖的内容”承接
上句,说明民俗文化涵盖了民众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方面。材料二中,“民俗文化具有
类型性特征,即民俗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彼此类似的性质”说明民俗文化在内容和形
式上具有相似性。“民俗文化还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特别是在社会不太发达的时代),但它在
时空中传承、扩大和演进时,也必然呈现出种种变形或变质以及消亡等现象,从而产生与其
稳定性相联系的变革性特点”说明民俗文化在发展中具有稳定性与变革性。
13.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述思路。
答:示例:首先提出论题,阐释民俗文化的类型性特征是什么;然后将其与上层文化
的重视个性与独创性作对比,突出论述民俗文化的类型化特征的表现及缘由;接着补充论述
类型性不等于否认变异;最后总结类型性特征的积极性作用。
【解析】材料二第一段采用了逻辑论证的方法,首先提出论题“民俗文化具有类型性
特征,即民俗文化事象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彼此类似的性质”,阐释民俗文化的类型性特征是
什么。接着采用对比的方法,将民俗文化的类型性特征与上层文化的重视个性与独创性的特
征作对比,并结合举例“如狼外婆、田螺娘、巧媳妇、傻女婿四大传说,这些故事谁来讲、
在哪儿讲,它们的基本情节,乃至于某些语言,都是大体相同的。即使不是相同类型的故事,
它们的主题和情节也往往是相同或相近的”,突出论述了民俗文化类型化特征的表现。同时
7
“是群众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结果”“民俗文化由于是民众的自发创
造,又为民众所享用和传播,因此它们一般缺乏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等内容指出
了民俗文化类型化特征的缘由。之后指出类型性不等于否认变异,对论题进行进一步的补充
论述。最后总结类型性特征的积极性作用:总的来说,类型性虽然标示着民俗文化在文化史
上的早期状态,但是对于产生这种文化的社会,是起着相适应的作用的。
阅读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有位作家曾说过,文学写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对此我
深以为然。创作中的故乡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从地理坐标到精神维度的飞跃。故乡不受限于
"故”,也包含了现在、此时,不局限于乡土、乡村,也涵盖了城市。故乡无定处,既是对
“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解读,也是对“当下即故乡”的重新定义。
从狭义上说,每个人都有故乡,正如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作家创作的“原乡”都是他
们的故乡,网络作者亦是如此。幼时的记忆成为故乡的记忆,形成作家的精神模型,不但造
就了他们的性情、气质,也影响着其写作风格。网络作者的地域性、民间性也一样浸透在字
里行间,还有他们读过的书、受到的思想熏陶和诸多生活细节都会体现在文本中。
从广义上说,无论是网络作者还是传统作家,两者的文学故乡都是同一个。以学术论,
网络文学去除表象,实则更近于唐宋传奇,魏晋的志怪小说以及张恨水、金庸等的写作风格。
由此可知,传统文学不但是网络作者的启蒙,更是其成长过程中须臾不可离的滋养。网络作
者将从传统文学中获取的阅读体验和从事实故乡中获得的个人经验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创
作无论怎样解析,都必然映照着“故乡”的影子。
当我们谈论“网络文学”时,其实是在探讨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研究文学新的发展走向,
或可以说是探寻一种新的写作、阅读、传播、娱乐乃至生活方式,甚至可以说是探究一个时
代的新气象。这诸多的“新”有无可能变成文学创作者的“新故乡”呢?尚无定论。当前能
够确定的是文学已经开始对故乡集体回溯,今后几年乡村题材将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战场。
(摘编自向娟《网络作家是否也需要“文学的故乡”》)
材料二:
从写作者自己的家乡到整体上的乡村,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叙事空间中展开对
故乡的书写。而在一些幻想类作品中,作者已不满足于将具体的乡村作为故乡,而将地球本
身甚至太阳系当作茫茫宇宙中的人类的家园和生命的故乡,将人类的乡愁带入新的境界。在
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中,太阳系不适宜人类生存了,人类不得已开启“流浪地球”计
划,带着地球去星际间寻找新家园,关怀人类的终极命运是小说最主要的价值取向。以爱国
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通过拯救地球来对人类命运进行救赎,实际上都是故乡观念和乡愁
情感的扩大和提升,是更高层级的怀乡之作。
8
中国人牢固的故乡观念是农耕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土地要经过耕
耘才能变成适宜种植的熟地,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农民耕作土地消耗很多的时间和体力,
“因此他们坚定地固守在家乡,不愿迁移”。久而久之故乡意识就得到了强化,乡愁油然而
生,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不能忘记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体现在传统文学中,就是乡土叙
事和乡村题材作品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化城市生活发展起来,人疏远了
自然和土地。到了信息时代,网络又成了人类精神的新领地。但由乡土浸润而成的故乡意识
和乡愁情结被带到了新的叙事空间中,继续发挥着感动读者的强大作用。
(摘编自秘楞《故乡意识在网络文学中并未缺席》)
材料三:
细究起来,网络文学中乡土文化与地域文化缺失的原因是多重的。
目前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和平台运营的骨干,大多出生于1975年至1985年之间,而读
者总体上可能更年轻。这些随着网络科技与信息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网生代”“网络原
住民”,构成了网络文学创作、传播与阅读的主体。在他们看来,“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
云散了”,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像他们的原乡,网络世界给予他们无数的“平行世界”,
二次元文化等网络亚文化就是他们的生活空间与精神故乡。这些网络作家对历史使命、社会
责任、时代担当、故园家国的认识,没有他们的父辈、祖辈那么强烈。
网络文学写手与传统文学作者的创作出发点也是不同的。传统文学作者的创作往往从个
体生命体验出发,有着严肃、神圣、崇高的文艺观和价值观。他们不刻意取悦读者,“我手
写我心”。他们相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域的就是中国的、全球的,所以他们愿意从刻
骨铭心的故乡出发,从而抵达整个世界。而网络文学写手往往将写小说视为一种职业,希望
获得更多的粉丝与打赏,通过类型化故事去迎合市场、取悦读者。很大程度上,网络文学写
手是为商业目的而写作的。在他们看来,故乡、乡愁、地域性是个体化的,是无法如逆袭、
升级的故事一样成为大众“主菜”的。
另外,纯文学领域的现当代文学作家,大多经历过沧桑巨变,这对他们的人格塑造和精
神世界影响深远。如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们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城乡二元对立的记
忆刻骨铭心,所以他们笔下渴望摆脱故乡的贫困、通过奋斗实现自我超越的“自传体”小说
屡见不鲜。而新生代网络作家,多数是在物质相对富裕,至少是温饱不愁的环境中长大的。
与此同时,经典意义上的“故乡”逐渐变成符号意义上的风景,成为怀旧的对象。交通的便
捷、通信的便利,让人类迁徙、交流变得如此容易,农民、市民、网民的身份距离天涯咫尺,
即使在陌生的城市,网络群体的认同也可能大于故乡、地域、方言的认同。对这一代人来说,
“故乡”的魅力与文化指向正在消减,更不要说“故乡”的主题性书写了。
(摘编自李安《网络文学难见作者故乡的身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每一位网络作者都有自己的故乡,他们的地域性、民间性会浸透在字里行间,他们
9
的生活细节都会体现在文本中。
B.研究作为新的文学样式的网络文学,也就是探究一个时代的新气象中诸多的“新”
能否变成文学创作者的“新故乡”。
C.网络小说中的幻想类作品的作者将地球甚至太阳系当作人类的家园和生命的故乡,
将关怀人类的终极命运作为价值取向。
D.传统文学中乡土叙事和乡村题材占有主导地位,是因为中国人有强烈而牢固的故乡
观念,这是农耕文化影响所致。
【解析】A项,“他们的生活细节都会体现在文本中”曲解文意,材料一说的是“诸
多生活细节”,而非所有的生活细节。B项,”探究一个时代……'新故乡’”属于曲解文
意,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研究作为新的文学样式的网络文学”的实质是“研究文学新
的发展走向……甚至可以说是探究一个时代的新气象”,而不是“探究一个时代……'新故
乡’”。C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将地球甚至太阳系……的故乡”的是网络小说中
的“一些幻想类作品”且“将关怀人类的终极命运作为价值取向”的是《流浪地球》,而非
网络小说中的所有的幻想类作品。本选项错误类型是以偏概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只要网络作者将从传统文学中获取的阅读体验和从事实故乡中获得的个人经验有机
结合起来,其作品就必然映照着“故乡”的影子。
B.到了信息时代,网络成了人类精神的新领地,人们从此疏远了自然和土地,但故乡
意识和乡愁情结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C.目前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和平台运营的骨干以及读者,是随着网络科技与信息技术
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网生代”,是“网络原住民”。
D.传统文学作者的创作往往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不刻意取悦读者,而网络文学写手
往往将写小说视为一种职业,通过类型化故事去迎合市场、取悦读者。
【解析】“到了信息时代……人们从此疏远了自然和土地”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工
业革命以后现代化城市生活发展起来,人疏远了自然和土地”,而不是“到了信息时代”才
疏远的。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材料一从狭义角度指出网络作者和传统作家创作的“原乡”都是故乡。从广义角度
指出他们的文学故乡都是同一个。
B.材料二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这个例子是为了论证网络文学对故乡意识的理解
与创作比传统文学层次更高。
C.三则材料围绕“网络文学的故乡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论述,辩证地展现了当
下关于这一问题的多角度思考。
D.材料三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网络文学创作主体与传统文学作
10
家的区别,进而得出结论。
【解析】“为了论证网络文学对故乡意识的理解与创作比传统文学层次更高”错,材
料二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这个例子是为了论证网络小说在与传统文学不同的叙事空间
对故乡进行书写的观点。
4.文学创作中的“故乡”是否等同于“家乡”,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答:示例:不等同。家乡是地理坐标,是一个确定的实地;故乡不是一个确定的地方,
它既可以是地理意义上的某个实地,也可以是一种精神的归属。
【解析】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材料一第一段,通读第一段,抓住材料中的“创作中的故
乡意识,简而言之就是从地理坐标到精神维度的飞跃”“故乡不受限于'故',也包含了现
在、此时”“故乡无定处”“此心安处是吾乡”“当下即故乡”等关键信息,因而文学创作
中的“故乡”是不同于“家乡”的。文学创作中“故乡”的范围大于“家乡”,前者包括地
理坐标和精神维度两方面,而后者仅指一个实地。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述网络文学难见作者故乡的身影的原因。
答:示例:①网络作者是“网络原住民”,网络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像他们的原乡,他
们的故园家国意识没有其父辈、祖辈强烈。②网络作者大多为商业目的而写作,在他们看来
故乡、乡愁、地域性是个体化的。③新生代网络作家多数成长于物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对
他们来说,“故乡”的魅力与文化指向正在消减,更不要说“故乡”的主题性书写了。
【解析】从题干要求的“简述网络文学难见作者故乡的身影的原因”来看,答题区间
为材料三的第二、三、四段。从第二段中可筛选出“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和平台运营的骨干,
大多出生于1975年至1985年之间,而读者总体上可能更年轻……'网络原住民“网络
世界比现实世界更像他们的原乡”“这些网络作家对……没有他们的父辈、祖辈那么强烈”
等信息,由此可概括出答案第①点。从第三段中可筛选出“很大程度上,网络文学写手是为
商业目的而写作的”“在他们看来,故乡、乡愁、地域性是个体化的……成为大众‘主菜'
的”等信息,由此可概括出答案第②点。从第四段中可筛选出“而新生代网络作家,多数是
在物质相对富裕,至少是温饱不愁的环境中长大的”“对这一代人来说,‘故乡’的魅力与
文化指向正在消减,更不要说‘故乡’的主题性书写了”等信息,由此可概括出答案第③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亳州记
钱红莉
自合肥往北,过淮河,景色渐渐不同,大片麦地一直铺到天边,青绿里隐有微微的明黄,
似流动着的画。路旁一株株苦楝,树巅紫花,细淡而繁密,犹如钢琴协奏曲急速有声。苦楝
花紫嘟嘟的,有微微暗香,每年准时开在小满前后。我生长于斑斓阴柔的皖南,自小看惯水
田漠漠的景致,而北方的雄浑开阔,则是另外一层浑厚壮美,看得久了,隐隐有着直指人心
的苍凉。
11
第一次到亳州来,最先被这里纵横时空的路名打动,分别以植物或古人名,命名每一条
道路,清新,雅古。若以路名排行,亳州想必是皖地首屈一指的文雅之城。路过庄周路、漆
园路,如若置身古代,庄子于涡水之畔,以夸张的寓言体与你娓娓道来人世的道理;白芍路、
菊花路、牡丹路……一路看过去,又是簇新的灵气与山野之气了。国槐森森,绿气盎然,沉
稳而持重,仿佛神州五千年文明都被默默承担下来了。真是一座文气、底气兼备的小城。
夜里,于古街饭罢,步行至十字路口,闲闲抬首,高古的城楼矗立眼前。街上,车少,
静谧,时间的钟摆动得慢;灯亮着,影子一直追着你走,走着走着,一颗心倏忽安稳下来,
世间仿佛没什么急着赶的事情要做。“闲”的繁体写法,门里一个月,取倚门望月之意。一
颗心闲下来,人们才会有倚门望月的雅趣,分明是沐浴生命而享受生命了。小城的慢与闲,
可珍,可贵。
当望见“建安文学馆”几个字,一颗原本嘈嘈杂杂的心,确乎一个冷战,紧随而来的,
则是几千年的浩浩汤汤,岁月在文学面前变得庄严肃穆——三曹,建安七子,以至于整个汉
魏文学,令人瞬间有了谦卑心,并陷入长久的缄默。年轻时,热衷于曹植,沉迷于他的华丽、
忧伤以及绵延的弱质之美,及至中年,方才懂得曹丕的难得。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曹丕《善哉行》),少年一般的蓬勃朝气,这是要我们积极地
活,无须整天愁苦不竭,因为“高山有崖,林木有枝”,是说生命的忧愁自古皆有,好比高
山有轮廓树木有杂枝一样天生即在。既然自古皆然,那么,我们何不超越它,活得更好些呢?
也就是在尘世的废墟之上给予自己精神的光芒,从而活得更为闪亮……
每一次,当我对着镜子拔拽白发,他的《短歌行》鸽子一样扑闪着双翅,落至眼前。”嗟
我白发,生一何早”——对这个不可把握的浮世,谁不曾独自叹气过?这口气也长,自汉魏
延续当今,到了我这里,到底,壮烈少了,执念多了,但,在我们的心性里,更多的还是不
甘——我这条小命存于世间,难道不能再做点什么?曹丕的四言诗,言浅,意深,雀跃,幽
曲...
建安文学馆毗邻运兵道,房间曲折幽深,空阔而润凉,墙上布满三曹书法体诗文,一幅
幅看过去,手心全是汗,一颗小心脏不明所以,默默悸动。拐一个小弯,便是运兵道,想着
这八千米工程竣工后,爸爸来过这里,儿子也会来的。两千余年往矣,作为他俩共同读者的
我,也来了,静静走在他们曾走过的砖道,心上有细雨鱼儿出,也有微风燕子斜。这转道,
时窄时宽,布满绿锈,并非青苔,以指触之,冰一般凛冽,直如曹操存世的唯一一幅墨迹”衮
雪"二字,望之苍凉,尤其''衮"字那一捺,令人端详良久,隐约有“水何澹澹”之气息。
这气息,并非逼仄的涡水之气,而是放眼宇宙星辰的苍茫之气。光阴荏苒两千余年,他一直
被误解着,到底知音难觅,肯以大历史观去体恤他的人,大约不止我一个吧。
自小,我们活在小说演义所灌输的正统意识下浑然不觉,哪怕民间戏曲呢,孟德兄一律
白脸形象,几千年这么一路呵呵哈哈唱下来,他一直被钉在耻辱架前炙烤,什么“挟天子而
令诸侯”的不忠不义,简直胡扯!等生命成长至一定高度,我们终于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12
忽然有疑问:如果置身一个昏喘的世界,为何不能打破而取而代之呢?身处无明乱世的他,
该有多痛苦。生命因痛苦而厚重,不断涅槃,不断重生,眼界从而更为高远广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回合肥的列车上,窗外北方大地的一马平川以及天上大开大合的灰色云朵,隐隐约约间,
总有一种兵气,仿佛时光倒流。史书一页一页翻过,徒留群雄逐鹿中原的喧哗、铿锵,耳畔
时有鼓声,轰隆隆的遗韵犹存。
列车长前来与我攀谈。他自小热爱文学,学画,习古琴,至今笔耕不辍。问他:如此深
秀而丰富,做这份工作可委屈?他笑:工作中,每天见众人,忙忙碌碌之中还能积累小说素
材....
忽然记起,有一次,同事同样说起过:你不觉得我们窝在这里挺委屈吗?我的愿望小而
又,J-----但凡可以放下一张书桌,在哪里,都不委屈。
四小时后,车抵合肥,列车长珍重地戴上帽子,为我与同事打开车门,彬彬有礼将我的
行李箱提出去。薄暮里,我们于人流熙攘的站台握手告别。
文学真是神奇啊!因为机缘,被邀至古城亳州,于两千多年前修建的地下运兵道里感受
着曹氏父子的气息文脉。未曾料想,回程列车上,有幸遇到了一位有着极高文学素养的列车
长,我们畅谈一路。列车呼啸着,令平畴远处的麦子急速向后倒去,小满过后,大抵就要动
镰了。
这一路,我还看见了炊烟、绿树、紫花……世间一切,尽收眼底,仿佛一切都在着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文章提及亳州国槐、路名等,这些事物和三曹的诗句、书法、历史功绩共同增加了
此地的历史厚重感以及绵延不断的文脉气息。
B.文章引用《善哉行》中的诗,意在表明应积极面对忧患,超越自我,方能活得精彩;
引用《短歌行》中的诗则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悲伤。
C.文章批判了演义及民间戏曲中对曹操的错误认识,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大学班级个人计划范文
- 2021个人计划目标大学生
- 2024-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政教处工作计划范文
- 2024年财务工作计划怎么写范文
- 2021年保洁主管工作计划
- “国培计划”研修阶段总结
- 2024学前教育上半年年工作计划范文
- 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班主任个人工作计划模板
- 2024年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外包合同
- 关于企业工作计划范文汇编
- Starter Unit 1 Hello!(单元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历史-江苏省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上)学期期中质量调研考试试题和答案
- 仓库负责人年终总结
- 2024年企业教练咨询服务合同
- 网络系统集成(项目式微课版)-课程标准
- 讲座合同书协议书书范本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4-07-03-04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人社厅发201947号
- 2024-2030年智能眼镜产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4年谈心谈话记录范文
- 2024年4s店提前还款协议书模板
- 人力资源管理:基于创新创业视角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