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的命运感受生命的诗意-第三单元课件设计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不公的命运感受生命的诗意-第三单元课件设计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不公的命运感受生命的诗意-第三单元课件设计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不公的命运感受生命的诗意-第三单元课件设计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不公的命运感受生命的诗意-第三单元课件设计 【知识精研】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公的命运,感受生命的诗意——藤县第二中学李彤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有优秀作品应占1/2。”【教学内容分析】使用教材为普通高中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本单元为第三单元,其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以时间为序:第7课,魏晋时期两首诗;第8课,唐诗三首;第9课,宋词三首。诗歌组合,展示了诗人不同的人生境遇、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写作任务,规定了“学写文学短评”。从本单元选文内容上看,学习内容侧重挖掘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升思想修养和文化自信。

从本单元能力要求上看,掌握知人论世和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尝试写文学短评。【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本单元诗人有基本的认知,对于学生的学习,要依据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要求和“单元学习任务”明确单元的核心任务及其构成,规划好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整合信息能力,强调“语言”和“思维”核心素养。这样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地学习单篇课文的传统思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引导,使学生对于诗歌鉴赏有系统的认识,明确组成一课的几首诗歌,抑或是本单元诗歌内容的共同特点,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单元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1)了解诗人、创作背景及相关作品,感受意象,浸入诗歌意境,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语言,领悟诗情。(2)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朗诵脚本,诵读诗歌作品,体会古诗词的音韵美、文辞美、情感美。(3)结合具体诗句,读诗人人生际遇,品味诗人的情感,把对作品的理解、分析和评价写成一篇文学短评。2.思维发展与提升(1)通过“知人论世,感‘象’入‘境’,析‘法’赏‘言’,悟‘情’”,这一思维流程鉴赏诗歌,提升解读古诗词的形象思维能力。(2)学习本单元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经典诗歌作品,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3)根据学习任务,通过对相关资料收集、归纳、整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专题比较阅读,提升从多篇文本中发现关联、比较鉴赏的逻辑思维能力。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4.文化传承与发展(1)从诗词细读中汲取经典力量,引导学生系统认识经典诗词作品中蕴含的价值,借助知人论世去体察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2)读写结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学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读诗歌文本,领悟古诗蕴含的“生命的诗意”。教学难点: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试写文学短评。教学资源:网络检索、推荐相关阅读资料、多媒体课件第1课时知人论世,体味诗家语活动一:了解“知入论世”的论述,树立“知人论世”的观念活动二:从典故中窥探诗人的情感1、理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周公吐哺”等典故。2、了解典故与诗歌情感的关系活动三:结合阅读感受,书写辛弃疾创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心独白活动四:从典故到情感,从他评到我评“我心中的曹操”之人物评价第2—3课时景一境一情,敲开理解的门活动一: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带感情诵读诗歌作品。活动二:长江之畔,景同境异,对比《登高》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感受诗人表达的不同情感。活动三:体味《登高》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人生态度之间的关系。第4—6课时读诗会意,理解诗人失意之悲活动一:根据《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琵琶行(并序)》两首诗中抒发的情感,比较李白、白居易的形象有何不同?(一)赏析《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琵琶行(并序)》两首诗的表现手法1、欣赏《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奇妙瑰丽的想象。2、欣赏《琵琶行(并序)》中作者精妙的音乐描写。(二)比较《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琵琶行(并序)》语言风格的异同1、鉴赏作品语言风格的要点有哪些?2、比较两首诗歌语言风格的异同。活动二:理解诗人失意之悲,通过发现诗词作品中诗人的生命表达,以及感悟文人的追求与选择,探寻生命的诗意。第4—6课时读诗会意,理解诗人失意之悲活动二:理解诗人失意之悲,通过发现诗词作品中诗人的生命表达,以及感悟文人的追求与选择,探寻生命的诗意。第7课时诗歌朗诵,读出古今之共鸣活动一:“朗读者”筹划活动活动二:《朗读者》现场展示1、每组选派代表朗诵本课中任意一首诗词,以声传情,展示朗诵风采。2、小组互评,推举最佳朗诵者。3、获奖者感言,总结古诗词朗诵的技巧和方法4、教师总结指导,辅导诗词朗诵的规则和要领,提升学生朗诵的水平。第8-9课时读写结合,尝试撰写文学评论活动一:角色扮演小组模拟问答,采用问答模式,模拟《归园田居》和《声声慢》两首诗中的诗人,回答今天“学诗者”的提问。提问范围可以是写作背景、人生选择和写作手法等方面。活动二:你的思考,我欣赏1、明确文学短评的概念2、如何书写文学短评(1)读懂诗歌,读出诗家之意(2)明确思考角度,写出鉴赏观点(3)介绍写作可参考角度:情感主旨,构思技巧,艺术手法,语言风格,人物形象单元学习情境设计思路第一课段知人论世,体味诗家语,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短歌行》诗人及其作品为例,对本单元诗人及相关信息有一个初步认知。第二课段,景—境—情。学生品读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品味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第三课段读诗会意,理解诗人失意之悲,体味诗人的生命表达。根据一二课段的赏析方法,理解诗人的人生看法与抉择。第四课段诗歌朗诵,读出古今之共鸣。分小组合作进行朗诵活动——《我是“经典”传唱人》。反复揣摩诗歌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第五课段读写结合,尝试撰写文学评论。对八首诗词作品所展现的诗人的不同生命状态与人生选择进行回顾,探究诗人在不同人生境遇中,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的原因。设计意图

第三单元精选了自魏晋到南宋诗词中的经典,立足在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上,要学生把握不同时代诗歌的不同诗体特征,理解诗人在不同诗作中所表现的不同人生追求和人生感慨,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因此,在设计本单元教学时,围绕其人文主题“生命的诗意”进行情境设计,体会诗家语,同学们在理解时代背景前提下,理解诗人的失意人生境遇,通过诵读和共同研讨诗人在不同生命状态下的人生选择,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体悟,发现生命的诗意。在体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中,理解、分析和评价作品,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单元教学反思统编版教材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需要教师角色与能力的重构,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引领者、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对话者、互动者、合作者。整体设计合理:本单元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新教材内容与编写意图,统筹考虑了单元人文主题、单元学习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与学习过程、反思,确保本单元内部要素之间的自然协调。教学目标明确:既有单元目标,又具体到课时目标,围绕古诗词固有特点,教师从语言、技巧、意象、形象和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学,教学目标清晰。教学活动有效:始终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写作与表达训练,形成逻辑严密的思维认知,提高学生主观评论的写作表达,形成高阶思维,从而实现认知深度和表达能力的双提升。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诗词文本阅读难度较大,学生如不在课前做好充分预习,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课堂上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学生或限于理解能力不能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或由于当下与历史的距离,导致学生们很难有真切且深切的体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在预习时目的明确。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结合当下时代,设置具体情境,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解读。

要拉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