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要点知识归纳宝典_第1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要点知识归纳宝典_第2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要点知识归纳宝典_第3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要点知识归纳宝典_第4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要点知识归纳宝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2024届高三高考生物高考前要点知识归纳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一、结论性知识要点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差很大。2.生物体内的化学元素多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这些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3.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4.水:是活细胞中最多的化合物,细胞中水有自由水和结合水两种形式,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细胞中自由水与结合水的含量比例与细胞代谢旺盛程度正相关。5.无机盐: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无机盐离子对于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6.糖类: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也是细胞内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如核糖、脱氧核糖)。糖元(肝糖元、肌糖元)是动物多糖,淀粉、纤维素是植物多糖。7.具有还原性的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8.脂质:脂肪是生物的主要储能物质;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结构的重要成分,固醇(如性激素)与新陈代谢和生殖有密切关系。9.蛋白质:细胞内含量最多的有机物。其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约有20种,其中有8种必需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特点是: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10.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数目成百上千,排列次序变化多端,由氨基酸形成的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蛋白质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11.核酸: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由核苷酸聚合而成。其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少量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RNA分为核糖体RNA(rRNA)、转移RNA(tRNA)、信使RNA(mRNA)。12.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13.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它们都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14.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等由膜围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叫做细胞的生物膜系统。15.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6.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17.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如细胞器,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互相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18.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19.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20.酶的特性:①高效性;②专一性;③需要适宜条件。酶的催化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酶浓度等因素有关。21.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要能量的直接来源。22.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囊状结构的薄膜上。23.叶绿体的色素有:①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②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24.在色素带上从上到下排列的顺序是“胡黄ab”。其中,解度最高、扩散最快、在色素带最上方的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含量最多、色素带最宽的是叶绿素a;叶绿体的色素分为两类:①一类具有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作用,包括绝大多数的叶绿素a以及全部的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②另一类是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它不仅能够吸收光能,还能使光能转换成电能。25.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一层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26.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可以看做是一层半透膜。它具有选择透过性。当高温、过酸、过碱、过度失水或过度吸水胀破使细胞死亡时,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变为全透性。27.植物根吸收的水分,一般只有1%~5%保留在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其余水分几乎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28.植物蒸腾作用产生的拉力是:①植物吸水的重要动力;②水分在植物内运输的动力;③矿质元素在体内运输的动力。29.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动力是呼吸作用。(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是主动运输的过程,需要两个条件:能量和载体。)30.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31.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脂质。糖类可以大量转化为脂肪,脂肪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之间除了能转化外,还相互制约着的。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给能量。32.为什么低血糖时会出现惊厥或昏迷呢?因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来氧化供能。当血糖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供给而发生功能障碍,出现上述低血糖晚期症状。33.脂肪肝:①病因:肝脏功能不好,或是磷脂等的合成减少时,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就不能顺利地从肝脏中运出去,因而造成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形成脂肪肝。②防治:合理膳食,适当的休息和活动,并注意吃一些含卵磷脂较多的食物,是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措施。34.新陈代谢的类型:(1)自养需氧型:绿色植物、蓝藻、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等(2)自养厌氧型:绿硫细菌(在有光无氧的条件下,以H2S作为氢供体合成糖类。)(3)异养需氧型:各种固氮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4)异养厌氧型:乳酸菌、破伤风杆菌等特殊类型:酵母菌(兼性厌氧型)、红螺菌(兼性营养型细菌)35.病毒由核酸和衣壳两部分构成。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核酸中贮存着遗传病毒的全部遗传信息,控制着病毒的一切性状。病毒的衣壳具有保护病毒核酸,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等功能。36.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37.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的基础。38.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二、核心考点:1.新陈代谢利用水(消耗水)的生理过程及结构①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有机物的消化(水解)②肝脏和肌肉细胞中糖元的分解过程消耗水。③光合作用的光反应:H2O2[H]+O2;部位: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④有氧呼吸第二阶段:2C3H4O3+6H2O6CO2+20[H];部位:线粒体⑤ATP的水解:ATP+H2OADP+Pi+能量;部位: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等2.几种重要无机盐的作用及缺乏引起的病症K+:维持细胞内液渗透,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血钾过低时,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Na+: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膜电位和神经冲动的传递等作用。缺乏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等症状。Ca2+: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维持肌肉张力和正常的心肌活动。缺乏时老人患骨质疏松症、儿童患佝偻病;血钙过高出现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出现抽搐。Fe2+:血红蛋白的成分。长期缺乏造成缺铁性贫血。B:植物缺少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C2(C2H4O2N-R)3.与蛋白质有关的计算(1)与蛋白质有关的计算类型①一个氨基酸中的各原子的数目②肽链中氨基酸数目、肽键数目和肽链数目③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与蛋白质的分子量④基因(或mRNA)中的碱基数与氨基酸数目之间的对应关系(2)方法与技巧(表中a表示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氨基酸个数n肽链数m肽键数n-m脱去水分子数n-m蛋白质分子量an-18(n-m)至少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m至少含有的氧原子数n+mmRNA中的碱基数3n基因中的碱基数至少6n4.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细胞的种类形态结构的多样性功能的多样性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状体积小,相对表面积大,有利于提高O2和CO2的交换效率具分泌功能的细胞很多突起,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含量较多增大表面积,提高分泌速率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糖蛋白含量减少细胞间黏着性减小,容易扩散和转移代谢旺盛的细胞自由水含量高,线粒体、核糖体等细胞器含量多,核仁较大,核孔数量多物质交换速率快,蛋白质合成快,表现为旺盛的生命活动5.几种典型细胞中的细胞器典型细胞细胞器的特殊性叶肉细胞含大多数细胞器根成熟区,叶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根分生区、干种子细胞不含叶绿体和大液泡维管束鞘细胞C3植物无叶绿体,C4植物有不含基粒的叶绿体心肌细胞含线粒体较多消化腺细胞含高尔基体、核糖体较多6.细胞器归纳分布动植物都有的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植物特有的质体(叶绿体、白色体等)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中心体主要存在于植物中的液泡主要存在于动物中的中心体、溶酶体分布最广泛的核糖体(真核、原核细胞)结构不具膜细胞的核糖体、中心体具单层膜结构的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具双层膜结构的线粒体、叶绿体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线粒体、叶绿体、液泡成分含DNA(基因)的线粒体、叶绿体(都有半自主性)含RNA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含色素的叶绿体、液泡功能能产生水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高尔基体有产生ATP的线粒体、叶绿体能复制的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能合成有机物的核糖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与有丝分裂有关的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其它结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其它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拟核、质粒)7.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应用用途实验设计结论单一变量判断细胞死活待测细胞+0.3g·mL-1的蔗糖溶液观察细胞形态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活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死细胞细胞生活状态测定细胞液浓度范围待测细胞+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观察细胞形态细胞液浓度范围在未发生质壁分离和使细胞刚发生质壁分离的蔗糖溶液浓度之间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比较不同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同植物细胞+0.3g·mL-1的蔗糖溶液观察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根据不同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程度来判断细胞液浓度大小不同植物细胞验证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伸缩性大小成熟植物细胞+0.3mL-1的蔗糖溶液观察细胞形态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伸缩性;②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壁伸缩性大于或等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植物细胞结构特性8.生物膜之间的联系(以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为例)9.生物膜系统的功能10.酶与ATP(1)关于酶的正确与错误说法正确说法错误说法产生场所活细胞(不考虑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等)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化学本质有机物(大多为蛋白质,少数为RNA)蛋白质作用场所可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温度影响低温只抑制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变性失活低温和高温均使酶变性失活作用酶只起催化作用酶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功能来源生物体内合成有的可来源于食物等(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②专一性;③需要适宜的条件酶的高效性的验证: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酶的专一性的验证: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酶需要适宜的条件: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适宜的pH等,易受活化剂或抑制剂的影响。在高温、强酸或强碱、重金属盐等引起蛋白质变性的条件下,酶都会丧失活性。相比而言,无机催化剂则不易受影响,如同样加热到100℃,过氧化氢酶早已失去活性,而Fe3+仍可起催化作用。但要注意的是,低温仅是抑制酶的活性,随温度的升高(最适温度以下)酶的活性逐渐增强。(3)ATP并非新陈代谢唯一的直接能源。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主要是由细胞内ATP提供的,但其他核苷酸的三磷酸酯也可以直接参与生命活动的供能。11.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联系特别提醒:图解中应掌握的内容有: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过程;温室作物栽培原理(如适当增加光照、提高CO2浓度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概念、反应式、过程;中耕松土、种子的储藏、蔬菜的保鲜原理。1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因素图像关键点的含义在生产上的应用光照强度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的量即是此时的呼吸强度。B点(光补偿点):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全部用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C点:此时的光照强度为光合作用的饱和点。(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2)对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若要降低光合作用则用有色玻璃)。光合面积OA段表明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大,光合作用实际量不断增大,A点为光合作用面积的饱和点,随叶面积的增大,光合作用不再增强,原因是有很多叶被遮挡在光补偿点以下。OB段表示干物质量随光合作用增强而增加,而由于A点以后光合作用量不再增加,而叶片随叶面积的不断增加呼吸量也不断增加(曲线OC),所以干物质积累量不断降低如BD段。植物的叶面积指数不能超过D点,若超过D点,植物将入不敷出,无法生活下去。(1)适当间苗、修剪,合理施肥、浇水,避免陡长;(2)合理密植是增加光合作用面积的一项重要措施。CO2浓度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在一定范围内,CO2越多,光合作用速率越大,但到A点时,即CO2达到饱和时,就不再增加了。温室栽培植物时适当提高室内CO2的浓度,如释放一定量的干冰或多施有机肥,使根部吸收的CO2增多。大田生产“正其行,通其风”,即为提高CO2浓度、增加产量温度光合作用是在酶催化下进行的,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一般植物在10℃~35℃下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如AB段(10℃~35℃),随温度的升高光合速率逐渐加强,B点(35℃)以上光合酶活性下降,光合作用开始下降,50℃左右光合作用几乎完全停止(1)适时播种(2)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3)植物“午休”现象的原因之一叶龄OA段为幼叶,随幼叶的不断生长,叶面积不断增大,叶内叶绿体不断增多,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不断增加。AB段为壮叶,叶片的面积、叶绿体和叶绿素都处于稳定状态,光合速率也基本稳定。BC段为老叶,随叶龄的增加,叶片内叶绿素被破坏,光合速率也随之下降。农作物、果树管理后期适当摘除老叶、残叶及茎叶蔬菜及时换新叶,都是根据其原理。又可降低其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矿质元素矿质元素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进一步合成许多有机物时所必需的物质。如缺少N,就影响蛋白质(酶)的合成;缺少P就会影响ATP的合成;缺少Mg就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合理施肥可促进叶片面积增大,提高酶的合成率,从而提高光合作用速率13.影响植物呼吸速率的因素及相关曲线(1)内部因素①不同种类的植物呼吸速率不同,如旱生植物小于水生植物,阴生植物小于阳生植物。②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呼吸速率不同,如幼苗在开花期呼吸速率升高,成熟期呼吸速率下降。③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呼吸速率不同,如生殖器官大于营养器官。(2)环境因素①温度:呼吸作用在最适温度(25℃~35℃)时最强,超过最适温度则减弱。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呼吸酶的活性而影响呼吸作用强度。②O2的浓度:O2浓度不仅直接影响呼吸速率,还直接影响细胞呼吸的类型。如右图所示:绿色植物在完全缺氧条件下只进行无氧呼吸,在低氧条件下(浓度为2a%以下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浓度为2a%以上时,只进行有氧呼吸。O2的存在对无氧呼吸起抑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有氧呼吸强度随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大多数陆生植物根尖细胞的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CO2。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所以大多数陆生植物不能长期忍受无氧呼吸。③CO2浓度:增加CO2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据此原理,在蔬菜和水果的保鲜中,增加CO2的浓度也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3)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三者之间的关系14.有关计算①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植物的有关有机物的量:有机物积累量=光合作用产量-呼吸消耗量当O2的吸收量和CO2的释放量均为0时,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当光照强度为0时,O2的消耗量=CO2的产生量=有氧呼吸强度②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生物的有关气体体积:耗氧量=有氧呼吸CO2产生量无氧呼吸CO2产生量=CO2总产生量-有氧呼吸CO2产生量(耗氧量);特别提醒:①对于绿色植物来说,由于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在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光下测定的值为净光合速率,而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②呼吸作用的底物一般是葡萄糖,以葡萄糖作为底物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的O2和释放的CO2的量是相等的,但如果以其他有机物作为呼吸底物时,吸收的O2和释放的CO2的量就不一定相等,在计算时一定要写出正确反应方程式,并且要正确配平后才进行相关的计算。15.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1)血糖含量与疾病(正常血糖浓度80~120mg/dL)血糖含量疾病症状治疗(预防)措施<60mg·dL-1低血糖早期症状口服糖<45mg·dL-1低血糖晚期症状静脉注射糖>130mg·dL-1高血糖口服降糖药物>160mg·dL-1糖尿病、糖尿注射胰岛素(2)脂质代谢和疾病疾病名称原因治疗(预防)措施肥胖症供能物质摄人多、消耗少,遗传或内分泌失调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就医治疗高血脂血浆中脂质含量过高合理膳食,控制脂质物质摄入脂肪肝肝功能不好,磷脂等合成减少,脂蛋白合成受阻,使脂肪在肝脏中堆积食用含卵磷脂较多的食物,适当休息(3)蛋白质缺乏的危害①由于蛋白质在人体内不能储存,且人体内的蛋白质每天都要分解一部分,如果每天蛋白质的摄人量不足,会使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足,导致营养不良而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②蛋白质的缺乏时,血浆蛋白浓度低,血浆的吸水能力下降,组织液中的水不能及时被运输到血浆,从而引起组织水肿。奶粉中蛋白质缺乏时,抗体的合成减少,使婴幼儿的免疫能力降低,导致疾病频发甚至死亡。16.染色体与染色质:染色体与染色质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染色质处于细胞分裂间期,呈细丝状;染色体处于细胞分裂期,呈杆状或棒状。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可用右图表示:17.染色体与染色单体(1)染色单体是由染色体经过复制形成的,复制后每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休。连接在同一个着丝点上的两条染色单体称为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不同着丝点上的两条染色单体称为非姐妹染色单体,如右图中,a和a'、b和b',为姐妹染色单体,a和b,、a和b'、a'和b、a'和b',为非姐妹染色单体。(2)有丝分裂过程中,前期和中期的细胞含染色单体,后期和末期的细胞不含染色单体;减数分裂过程中,由减数分裂开始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都含有染色单体。当染色体中不存在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DNA分子数。当染色体中存在染色单体时: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染色体数×2。18.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癌变的区别与联系名称项目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细胞衰老表现细胞数目:少→多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稳定性差异的变化过程细胞癌细胞(恶性增殖)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变化特点具有周期性是质变,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无限增殖、形态结构改变、易分散和转移①水分水分减少,代谢速度减慢②有些酶的活性降低③色素积累④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原因受细胞核与细胞质以及细胞表面积与体积比的制约不同细胞中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产生特定功能的细胞原癌基因被致癌因子激活多种内因(体细胞突变、DNA损伤等)和外因共同作用意义或结果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使生物体正常地生长发育引起动物或植物产生肿瘤,导致癌症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结论性知识要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2.证明DNA是否遗传物质的实验思路:把DNA和蛋白质等物质区分开,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等的作用。3.绝大多数生物(如所有的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部分病毒等)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4.DNA复制的特点:(1)边解旋边复制;(2)半保留复制。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6.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7.密码子共有64种,其中能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终止密码子有3种。转运RNA有61种。所有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9.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控制性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的。12.基因中不能编码蛋白质的区域(包括非编码区和内含子)有调控遗传信息表达的核苷酸序列。13.人的单倍体基因组由24个DNA分子组成(包括1~22号染色体的DNA与X、Y染色体DNA)。14.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操作的工具: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运载体。15.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16.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哪极是随机的,不同源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以自由组合。17.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18.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19.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2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有:(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2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3.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作用的时间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而不是在形成合子时。2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试验材料;(2)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3)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科学地设计了实验的程序。25.诱变育种的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明显缩短育种的年限。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育种的优点: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大大扩展了可用于杂交的亲本组合范围。26.秋水仙素的作用: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使细胞内染色体加倍。27.几种需记住的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指、软骨发育不全X染色体隐性遗传:色盲、血友病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21三体综合症(先天愚型)(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28.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9.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30.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1.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32.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33.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3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二、核心考点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即联会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结构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称为同源染色体。提示:此概念包含了三个意义,即形状、大小、结构一般相同(性染色体X和Y例外),分别来自父母双方,而且能联会,否则就不是同源染色体。2.染色体组(1)染色体组的概念:二倍体生殖细胞中由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组成的一组染色体就叫做一个染色体组。(2)染色体组内染色体的特点:都是非同源染色体。(3)染色体组的数目主要是由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个数来决定的。如右图,这个细胞中共有四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内包含三条非同源染色体。(4)不同生物体的细胞核中染色体组的数目及每一个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数目可以不同。3.四分体:指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所包含的四条染色单体。如右图中A和B所代表的结构,就分别是一个四分体。由此可见,四分体的个数与联会时同源染色体的对数是一致的。4.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及受精过程中染色体、DNA数量变化规律曲线的区别及联系特别提示:与细胞分裂有关的细胞器及作用(1)线粒体:为细胞分裂提供能量。(2)核糖体:合成DNA复制所需要的酶以及染色体中的蛋白质(组蛋白)。(3)中心体:在某些低等植物或动物细胞中,分裂的前期由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以牵引染色体移动。(4)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和果胶。细胞壁的形成必须有高尔基体参与。5.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①实验过程:②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死细菌内必然存在某种物质(转化因子),此转化因子促使R型活细菌转变为S型活细菌(但没有证明转化因子就是DNA)。(2)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①设计思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离,单独直接地去观察其作用。②实验过程:③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多糖等不是遗传物质。特别提醒:①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具有稳定性,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了活性。②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原因是S型菌DNA与R型菌DNA实现重组,表现出S型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结论:在噬菌体中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DNA是遗传物质。实验拓展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应用:①研究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特点;②在基因诊断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③用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中元素的去向;④用放射性元素15N标记氨基酸,研究氨基酸在细胞内合成分泌蛋白的场所、运输通道、分泌过程;⑤用放射性同位素40K证明根吸收的矿质元素的运输部位;⑥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氨基酸;⑦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研究原肠胚三胚层的发育。6.DNA复制、转录和翻译复制转录翻译主要场所细胞核细胞核细胞质(核糖体)模板DNA两条链DNA一条链mRNA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氨基酸原则A—T;C—C;T—A;C—GA—U;C—C;T—A;C—GA—U;G—C;U—A;C—G产物两个DNA分子RNA蛋白质(多肽)信息传递DNA--DNADNA—RNARNA--蛋白质(多肽)意义传递遗传信息传递遗传信息表达遗传信息7.碱基数量的计算归类与应用(1)双链DNA分子及其某条单链和转录生成的mRNA中碱基比例关系H链h链DNA分子mRNA(以H链为模板)规律(DNA)mmm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整个DNA及任一条链中都相等nnna1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例在整个DNA分子中为1,在两条互补链中互为倒数b1(2)D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数量计算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a个,则:①复制n次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②第n次复制,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3)碱基种类及比例的运用①由核酸所含碱基种类及比例可以分析判断核酸的种类:若有U无T,则该核酸为RNA;若有T无U,且A=T,G=C,则该核酸一般为双链DNA;若有T无U,且A≠T,G≠C,则该核酸为单链DNA。②设某DNA分子的两条链均用放射性元素标记,置于无放射性的环境中复制n次后,则:含有放射性的DNA占总数的;含有放射性的链占全部子链的。8.基因的功能①传递遗传信息:(发生在生殖过程中)通过复制实现遗传信息(由亲代到子代)的传递。②表达遗传信息:(发生在整个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是通过转录和翻泽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实现的。③功能简图:9.遗传定律与减数分裂之间的关系从细胞水平看,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与减数分裂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比较项目遗传规律发生时期染色体与基因行为配子(2N生物)基因的分离定律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等位基因分离配子中含等位基因中的—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I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配子中含不同的基因组合特别提醒:正常情况下—个基因型为Aa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且在联会时期不发生交叉互换)的精原细胞能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而该生物可产生AB、ab、Ab、aB四种精子。10.孟德尔遗传定律的适用条件及限制因素(1)适用条件:①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②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性状遗传;③细胞核遗传;④基因的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只涉及一对等位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涉及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且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同源染色体上。(2)限制因素:①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胜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②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③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④供试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特别提醒: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基因的传递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②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若只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则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于性染色体的特殊性,描述子代性状表现时要连同性别一起描述。11.有关计算(1)用好典型比例:如3:1、1:2:1、9:3:3:1、1:1:1:19:3:3:1的活用: 前提条件:亲本AaBbXAaBb 子代表现型比例:显显9:显隐3:隐显3:隐隐1 子代基因型:双杂合(AaBb)占4/16;单杂合(如AaBB、aaBb)占8/16;纯合:4/16(2)一对相对性状的交配情况比较组别亲本组合后代基因型后代表现型组合名称举例1杂交黄×绿(YY×yy)1种:Yy1种:黄2自交黄×黄(Yy×Yy)3种:1YY、2Yy、1yy2种:3黄、1绿3测交黄×绿(Yy×yy)2种:1Yy、yy2种:1黄、1绿说明:牢记以上类型,运用自如,这是学习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的基础。(3)两对相对性状的交配情况主要有以下6种自由组合定律是研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要用好自由组合定律,必须在分离定律的基础上,把各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解成许多一对一对的相对性状去研究组别亲本组合后代基因型种类后代表现型种类后代表现型比例举例1YYRR×yyrr1×1=11×1=1全为显性(1×1)2YyRr×YyRr3×3=92×2=4(3:1)(3:1)=9:3:3:13YyRr×yyrr2×2=42×2=4(1:1)(1:1)=1:1:1:14YYRr×yyrr1×2=21×2=2(1:1)×1=1:15YyRR×Yyrr3×1=32×1=2(3:1)×1=3:16YyRr×Yyrr3×2=62×2=4(3:1)(1:1)=3:1:3:1说明:一对相对性状的交配情况是解题的基础,应做到熟练地计算,牢固地掌握。13.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1)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都病是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都病是伴性(2)人类遗传病比较遗传特点病因分析诊断方法单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①男女患病几率相等②连续遗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突变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基因诊断)性别检测(伴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①男女患病几率相等②隔代遗传伴X显性遗传病①女患者多于男患者②父亲患病则女儿一定患病,母亲正常,则儿子一定正常③连续遗传伴X隐性遗传病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②母亲患病,则儿子一定患病,父亲正常则女儿一定正常③隔代交叉遗传多基因遗传病①家庭聚集现象②易受环境影响一般不遗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可由基因突变产生遗传咨询基因检测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产前诊断(染色体数目,结构检测)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异常分离14.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片段上碱基对发生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往往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改变。①它是遗传物质在分子水平方面的改变。碱基对数目、种类改变非常小,若数目改变幅度较大则会转变为染色体变异。②基因片段上碱基对的种类发生改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是突变部位可能在非编码区,即使突变部位在编码区上,也会因一种氨基酸有多个密码子而使突变后的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与突变前相同或突变发生在内含子中。③基因片段上碱基数单个的添、减往往会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若碱基对是以3的倍数(并连在一起)添、减,则合成的蛋白质上氨基酸的种类、排列顺序一般变化较小。④DNA复制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发生偏差、小幅度跳跃或重复复制都会导致基因突变,故基因突变多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⑤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型,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而不能产生新的基因。要增加可用于基因重组的基因种类只有通过基因突变,所以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⑥基因突变过程中,碱基对数目、种类的改变不是人类能控制的,所以利用人工诱变育种着很大盲目性。(2)基因重组①能发生重组的基因是什么基因?分布情况如何?分析如右图所示:图甲中A与b,a与B为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而图乙中的C与D、d、c与D、d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②传统意义上的基因重组a.只能发生在进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之间。b.减数分裂过程中实现的基因重组要在后代性状中体现出来一般要通过精于与卵细胞结合产生新个体来实现,因此对基因重组使生物体性状发生变异这一现象来说,减数分裂形成不同类型配子是因,而受精作用产生不同性状的个体则是果。③基因重组分类a.分子水平的基因重组(如通过对DNA的剪切、拼接而实施的基因工程)。特点:可突破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b.染色体水平的基因重组(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以及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下的基因重组)。特点:难以突破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c.细胞水平的基因重组(如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以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大规模基因重组)特点:可突破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3)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比较项目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变异范围染色体水平上的变异,涉及染色体某一片段的改变染色体水平上的变异,涉及染色体数目改变变异方式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减、染色体组倍性增减变异结果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数目增减、产生多倍体、单倍体等性状表现生物性状发生较大改变生物性状发生较大改变变异的检测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比较染色体形态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染色体数目特别提醒:真核生物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中都可发生染色体变异。15.细胞分裂、生物变异、生物进化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内部或外界因素的干扰,导致DNA复制发生差错,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新基因,从而大幅度改变生物性状。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基因重组,虽然没有产生新基因,但产生了新的基因型。染色体变异可能会导致基因数目大幅度增减,使生物性状发生较大改变,甚至出现新的物种,所以生物的变异来源与细胞分裂密切相关。生物各种变异的利弊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被环境选择保留的生物变异是有利变异,在生物逐代繁殖过程中得到积累和加强,从而使生物体内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得到保留,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作用,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使生物不断向前进化发展,当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到突破种的界限而达到生殖隔离时,就进化为一个新的物种。因此生物种内进化是基因频率改变未达到生殖隔离的程度,而新物种形成则是基因频率改变达到了生殖隔离程度。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特别注意: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可认为生物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就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但生物进化不等于新物种形成。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使基因频率改变发展到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程度。16.不同育种方法的归纳与比较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核移植技术原理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DNA(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常用方式杂交↓自交↓选种↓自交(1)物理:紫外线、微重力、激光等;(2)化学:秋水仙索、硫酸二乙酯处理,诱导基因发生突变。需筛选。花药离体培养,然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幼苗,使染色体加倍秋水仙家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转基因(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引入生物体内,培育新品种让不同生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同种生物细胞可融合为多倍体将具备所需性状的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卵细胞中优点将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体上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大幅度地改良某些性状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器官巨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目的性强,育种周期短,克服了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按照人们的意愿改变细胞内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且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的障碍克服了某些动物繁殖率低的问题,可改良动物品或保护濒危物种缺点时间长,须及时发现优良品种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实验材料技术复杂发育延迟,结实率低。一般只适合植物技术复杂,有可能引起生态危机技术复杂,存在安全性问题技术要求高应用举例矮秆抗锈病小麦青霉素高产菌株、太空椒单倍体育种获得的矮秆抗锈病小麦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产生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抗虫棉白菜甘蓝、番茄马铃薯克隆羊“多莉”、鲤鲫移核鱼必修3稳态与环境一、结论性知识要点1.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尖端;感光的部位——尖端;促进生长的部位——尖端下面的一段。2.生长素在尖端产生后,可以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极性运输);如果受单侧光刺激,还可以横向运输(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从而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多。3.生长素的双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且随器官不同而不同的。具体来说,根对生长素最敏感,芽次之,而茎最不敏感。[注:自然状态下,生长素在植物体的积累(包括单侧光使背光侧生长素的浓度增高和重力作用使近地侧生长素的浓度增高等),会使进植物茎的生长而抑制根、芽生长。]4.生长素的作用:①促进生长;②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③促进果实发育;④防止落花落果。5.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它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乙烯在成熟的果实中含量较多,它的作用是促进果实的成熟。6.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目的。(如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对体温调节的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8.神经纤维的电位:静息时——外正内负兴奋后——外负内正9.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使后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11.K+不仅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到决定性作用,而且还具有维持细胞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等作用。12.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体温调节的主要中枢都在下丘脑。(注意: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13.抗原的特性: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14.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15.自身免疫病的病例有: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16.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17.种群各个特征的关系:(1)在种群的四个特征中,种群密度是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移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18.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产生的条件:无限制的环境、理想的环境(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19.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产生的条件:在有限制的环境条件下。特点: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20.所有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地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会有差别,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2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22.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理解:“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1)具有全球性;(2)循环往返。23.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24.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核心:遭到破坏,恢复原状。)25.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26.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存在相反关系。27.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8.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29.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包括:(1)遗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二、核心考点1.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①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②内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物质: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核苷酸、血浆蛋白、激素、抗体、维生素、甘油、脂肪酸、神经递质、CO2、02、尿素等。③内环境中可能进行的生理反应:如抗原抗体结合,缓冲物质对酸性、碱性物质的缓冲等。(2)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还有免疫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2.水平衡调节3.血糖平衡调节4.体温调节【特别提醒】(1)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2)“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是增加产热的有效途径。(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5.反射弧的结构及反射过程[A]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B]传入神经(传入兴奋)→[C]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分析和综合并产生兴奋)→[D]传出神经(传出兴奋)→[E]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反射弧是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如果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则反射不能发生。反射活动的进行除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外,还需要适宜的刺激。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电传导(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①静息电位的特点:外正内负,是由K+外流形成的,如图中的①③处。②动作电位的特点:外负内正,是由Na+内流形成的,如图中的②处。(2)局部电流的形成膜外:①和②、③与②的电位不同,于是形成局部电流,方向是①→②、③→②。膜内:①与②、③与②之间也形成局部电流,方向是②→③、②→①。(3)兴奋传导的形式及特点形式: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特点:①生理完整性:神经传导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破坏了结构的完整性,冲动不可能通过断口传导下去。②双向传导: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冲动均可沿着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传递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突触: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2)异常情况1: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神经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3)异常情况2: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神经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导。8.激素调节的特点:①微量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9.激素分泌的调节(1)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2)神经调节10.激素间的相互作用:(1)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在促进生长发育方面);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的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在正常情况下缓慢地调节代谢,参与体温调节;而肾上腺素是在应急状态下快速调节代谢,进而迅速影响体温)。(2)具有拮抗作用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调节方面)。11.几种激素的靶器官激素名称靶器官(或靶细胞)甲状腺激素几乎全身组织细胞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胰岛素几乎全身组织细胞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细胞1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过程的比较及关系 两种免疫的过程都分为感应阶段、反应阶段、效应阶段三个阶段。在免疫过程中二者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却又相互配合。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是抗原,作用方式为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是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作用方式是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作用。对外毒素等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的抗原,由体液免疫发挥作用;胞内寄生菌(结核杆菌、麻风杆菌)侵人人体所引起的免疫是细胞免疫;病毒感染是先发生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13.体液免疫与过敏反应特别提示:下丘脑的功能功能解析①下丘脑通过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来调节垂体的分泌。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②下丘脑与血糖平衡的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当血糖含量低时,下丘脑(通过交感神经)使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髓质分别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使血糖含量升高;当血糖含量高时,下丘脑(通过副交感神经)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含量降低。③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14.生长素的发现科学家实验处理方法、现象实验结论达尔文①和②对照说明:芽的向光性生长与尖端有关。由此推测:尖端可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①和③对照说明:尖端产生的促进生长的物质与光照无关,向光弯曲与尖端、单侧光照有关;③与④对照说明: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温特⑤与⑥对照说明: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且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郭葛提取出这种物质——吲哚乙酸,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故取名为生长素15.生长素的产生及运输(1)产生部位:植物体幼嫩的部位(如胚芽鞘尖端、茎尖、芽尖、幼嫩的种子等)(2)运输方式:主动运输(3)向光性的原因:由于单侧光引起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分布较少,生长慢;背光侧分布较多,生长快。(4)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从植物体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即由茎尖向茎的基部运输;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