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知识全部复习提纲(完整版)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知识全部复习提纲(完整版)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知识全部复习提纲(完整版)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知识全部复习提纲(完整版)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知识全部复习提纲(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通史知识全部复习提纲(完整版)古代中国文明【通史坐标】【课标要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考纲】1商周时期的政治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5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6手工业的发展

7商业的发展8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9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0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1宋明理学1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3科技成就14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5文学成就16京剧等剧种的产生的发展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时期——先秦【阶段特征】1.夏商周时期(奴隶社会)的阶段特征:(1)政治:早期国家出现,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血缘色彩浓厚。(2)经济:奴隶制经济发展,实行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出现手工业、商业,为官府控制。(3)文化:形成完整的汉字体系——甲骨文,商周时期青铜繁荣。2.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大动荡、大变革。具体特征:(1)政治:战争频繁、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阶级关系变化、新的阶层出现;政治改革的兴起、社会转型的加速;(2)经济: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提高;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剥削方式变化、封建生产关系产生;(3)思想:百家争鸣;具有浓厚农耕文明特色的古代科技得到发展。【知识整理】1、夏商西周(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771年)政治上①最高统治权利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启以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制度臻与完善。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商实行的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运用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宗法制实行,以为核心,与互为表里,维系了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经济上①农业生产处于石器时代—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是主要土地制度;②手工业部门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进步,使用淬火工艺;③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基本为官府垄断。思想文化上: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的天命神权思想与早期的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汉字的发展经历了、金文、小篆的进化。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政治上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经济上①农业——春秋末年出现铁器、牛耕;耕作方式为个体生产,到战国时期,形态基本形成;土地制度方面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②出现私营手工业,形成三种经营形态;春秋出现冶铁业。③商业,春秋战国出现大量私商,出现金属铸币和繁荣商业中心。思想文化上①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所提出的理论,形成局面,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②诗歌:代表作《诗经》《楚辞》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③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重点探究】1.分封制的特点与影响(1)特点: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受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分封对象多元化。(2)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破坏于西周后期,崩溃于春秋战国。瓦解原因: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根本原因②分封制自身弊端,诸侯权力的相对独立性大;=3\*GB3③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3)影响①积极: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②消极:这种相对于中央朝廷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争霸战争。2.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含义(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最大);②大宗小宗具有相对性;=3\*GB3③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大宗小宗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血缘上是兄弟关系)=4\*GB3④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等级森严;(4)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5)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①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②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3\*GB3③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维系了分封制。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突出表现: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即王权与族权相结合(最基本的特点)(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被称为“贵族政治”)(主要内容:在王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按血缘管理的宗法制。)4、小农经济的特点与影响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2)伴随着生产工具不断进步。(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影响①在封建社会形成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要求,调动农民积极性,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保证国家税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在较长时期内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制度存在的基础。②小农经济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等特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且长期延续的主要因素。③小农经济养殖能力较弱,为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矛盾,往往过度垦荒,从而造成生态破坏,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GB3④易形成安土重迁、小农意识等观念。5、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与作用历程:起源早,不断发展,商业活动逐步突破时空的限制。市场:先城市后农村(市→“草市”),市场形式多种多样。商品: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农副手工产品日益商品化,品种繁多。货币:种类不断丰富,制式走向统一,(唐)金融服务使贸易更便捷。贸易类型:贸易类型日益繁多。宋元时期内、外、边贸全面繁荣,官方外贸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交往,宣扬国威;明清时期外贸由盛而衰。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城市发展成大都会。城市功能由以政治为中心的都城型走向以经济为中心的复合型城市;布局由“市”、“坊”分立,发展到市、坊界限被打破,城市走向开放;分布从黄河流域向沿江、沿海发展。商人活动:商人群体活跃,活动范围广。明清时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组成商邦,由流通领域扩展到金融(唐)、生产(明清)。地位: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商业、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发展成资本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作用:前期:促进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中期:有利于封建财政增加,政权巩固后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对封建制度起瓦解作用6、古代手工业发展(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分离——“独立部门”)奴隶社会:是官营手工业,由官府垄断、统一经营(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相适应;奴隶集体劳动;)封建社会(从春秋战国——明清):三种主要经营形态经营形态经营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发展历程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专供官府贵族之用不在市场流通,不是商品明中叶前,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1\*GB3①夏商周:产生;官府垄断。=2\*GB3②春秋战国:继续发展。=3\*GB3③汉武帝以后: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民间手工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供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是商品明中叶后,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1\*GB3①春秋战国:产生和发展。=2\*GB3②魏晋南北朝:遭摧残。=3\*GB3③两宋以后:艰难曲折发展。=4\*GB3④明中叶以后: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男耕女织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商品)农户的副业,小农经济的补充明中后期:在江南的苏、杭等地的民营手工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7.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1)政策不利: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资金不足:小农经济,商人致富后买房置地,缺乏资本的积累。(3)市场狭小:(内)小农经济抵制商业经济,农民购买力低,市场狭小;(外)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际市场的扩大。(4)技术落后:小农经济是手工生产,使技术革新的动力不强,技术发展滞后。(5)自由劳动力缺乏:小农经济,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结论:政治上——腐朽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小农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8、对儒家思想评价(1)当时:儒家的“仁”(“人道”、“民本”思想),有利于调节和谐社会关系、缓和矛盾、稳定秩序,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蔚然大宗;但礼、仁的局限性使儒家不合“时宜”、不受统治者尊崇。(2)后世:儒家顺应潮流,经西汉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政治上)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思想文化上)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影响深远;(道德上)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影响着民族精神(或价值观)的形成。(世界上)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传到欧洲对启蒙思想家产生影响,成为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之一。(3)当代: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成为治疗工业文明弊端的良药。【高考真题】1.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2.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3.“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传,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4.“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A.分封制度B.王位继承制度C.郡县制度D.三公九卿制度柳宗元所说的“封建制”是“封邦建国”的意思。5.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 B.井田制C.分封制 D.郡县制6.“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7.“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8.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A.族名B.邑名C.爵号D.官名9.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1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11.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相关。这场战争发生于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12.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13.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A.要求民众纳税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C.不要求民众纳税C.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14.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15.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魏晋【阶段特征】1、秦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封建经济初步发展。(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发展,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思想:出现思想专制,西汉儒术取得独尊地位;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天文历法、数学、农学与医学成就突出,汉赋成为主要文学形式。(4)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发展;(5)对外:西汉开始与周边国家交往,开辟了丝绸之路;2、魏晋——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2)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赶上北方;以北方黄河流域为中心农业经济格局开始改变;(3)

思想:儒学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出现三教合流趋势。【知识整理】1、秦汉政治上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地方废除,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汉初采用;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与三公牵制、设加强对地方高官与诸侯王的监察、实行“附益之法”、“推恩令”削夺诸侯王、侯封地;实行选官。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经济上:农业: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体现统治思想),封建经济逐渐恢复;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东汉出现一牛一人的,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发明代田法、垄作法,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有休耕和两年三熟制。汉代田庄经济发展。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出现农学著作《氾胜之书》。手工业:汉武帝推行制度,加强对冶铁业管理;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运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设置官控制市场物价;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文化上:秦朝“”加强思想控制;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中央设推行儒学教育。汉赋成为主要文学形式,西汉(表现出的文化气度)、东汉的赋各有特点。科技成就突出,数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农学(《氾胜之书》)、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天文学(浑仪--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讲的天文观测工具与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秦小篆,汉隶、楷书;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2、魏晋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经济:农业:出现间作、套作的复种技术,绿肥种植是耕作技术一大成就;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术形成,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总结黄河流域畜牧业生产经验;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手工业:冶铁业发明(生铁熟铁合炼成钢),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制瓷业烧制出成熟白瓷,创制,形成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商业: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实物货币流通;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文化:(1)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但吸收佛、道精华取得新发展——“”。(2)科技文艺: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绘画理论精辟,顾恺之“以形写神”,作品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重点探究】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特点(1)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权独尊、皇权至上,使皇权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2)皇帝直接控制人事任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形成以“人治”为特征的官僚政治。(3)宣扬“君权神授”,君权被神化,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概念含义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决策方式,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管理方式。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两大矛盾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2.皇权与相权(2)实行原因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特点(3)基本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政府内部矛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是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核心,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4)根本目的——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稳定(5)发展演变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强化(明朝):明朝皇帝大权独揽,废丞相,后仿宋殿阁制设内阁。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加强的突出表现。顶峰(清朝):清朝设六部,后增设军机处,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同时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演变特征——不断变革中央机构,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不断地方机构,中央对地方(尤其是边疆地区)的管理与控制加强;思想控制加强。(6)影响积极(明清以前为主):①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②有利于国家统一,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疆域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④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③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大规模经济活动,组织水利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消极性(明清时为主)=1\*GB3①皇权专制易造成暴政;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激化社会矛盾。=2\*GB3②“集权”易导致“唯上主义”,使官僚主义、贪污腐化、固循导旧之风盛行。=3\*GB3③文化专制,钳制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自由发展。这一切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与世界。(7)消亡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灭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外来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度提供了模式。3.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1)先秦贵族政治与秦代官僚政治概念内涵: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上的,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的政治体系。政治体制:西周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是父权家长制扩大化的结果,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官僚政治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体制为载体,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的分封制,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管理权。(2)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同:=1\*GB3①目的——巩固统治的需要=2\*GB3②性质——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3\*GB3③作用: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异:=1\*GB3①盛行时代——西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2\*GB3②经济基础——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3\*GB3③划分标准——血缘关系(宗法制);地域差异=4\*GB3④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相对独立、权力世袭、有封地;郡县制:隶属中央、中央任免、食俸禄=5\*GB3⑤实质――地方分权(贵族政治);中央集权(官僚政治)=6\*GB3⑥影响――易形成割据,不利于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有利于统一4.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1)制度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的职责分工;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者相互牵制,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3)“家天下”:家与国同治是封建统治的重要特点。(4)加强监察制度: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代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5.土地兼并问题(1)原因:根本:土地私有制;直接:农业发展(2)影响:政治:“兼并”,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兼并”导致农民失地,阶级矛盾激化。经济:兼并,市场狭小,不利于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经济萌芽6、董仲舒改造儒学(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到汉武帝重用,晚年辞官著《春秋繁露》)(1)内容: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④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2)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实质是“外儒内法”神学化的思想体系,具有“专制主义”的时代特点。(3)影响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共同心理形成和民族凝聚力。a.积极性政治:警示、告诫君主约束自己(限制君权),勤政、仁政。伦理:五常,有利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是传统美德。思想:是文化专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繁荣,培植民族劣根性。b.消极性政治:神化皇权,是迷信、唯心。伦理:三纲,是封建糟粕体现专制、等级,是维护封建专制秩序。7.儒家思想的地位与演变(1)地位:传统文化的主流、民族的精神财富、东亚文化圈的主体思想、世界文明史组成部分(2)儒家思想发展变化(时间、阶段特征及地位)春秋战国:创立和发展时期(孔子/孟、荀)。蔚然大宗,因不合时宜不受统治者重视。秦朝:受沉重打击(秦以法为教;儒家站在专制对立面)。西汉:改造与独尊时期,形成“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的神学体系。适应专制需要而成正统。魏晋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吸收佛、道向新儒学转移。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三教融合”,完成理论化、思辨化、形成新儒学—理学;并由客观唯心主义转向主观唯心主义。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明清:继承、批判时期,产生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并非资产阶级)。近代:维新运动时期,被维新改良派利用,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新文化运动时期,为宣传民主与科学,儒学思想被全盘否定。现代:“文革”,儒学思想遭毁灭性打击;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民族的精神财富,被批评地继承与吸收,重现生机与活力。(3)儒家思想演变的原因(规律)社会存在(政、经、阶)决定社会意识,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儒家思想善于吸取其他学派的有益成份、自我调节。【高考真题】1.《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小农经济产生C.儒家思想的发展 D.宗法制度的影响2.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尊权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3.“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弊端也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主观性太强,一切唯选拔者马首是瞻——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是评价的哪一制度 ()A.世袭制 B.军功制C.察举制 D.科举制4.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5.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实行“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6.《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7.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8.《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A.“重农抑商”思想在汉代兴盛B.土地兼并较普遍的社会现实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D.汉初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9.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A.中央集权B.规范法度C.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三)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隋唐、宋元【阶段特征】1、隋唐政治: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2、宋元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战争一度频繁,但各民族交流密切,进一步走向融合;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很尖锐,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心。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知识整理】1、隋唐时期政治上:中央实行,三省互相牵制,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唐朝地方实行三级行政管理格局;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采用的封建选官制度,打破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封建统治基础。经济:农业: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发明灌溉工具;土地制度:唐朝中期被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出现庄园;赋税制度由租庸调制变为两税法;水利:大运河;南方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农产品商品化提高。手工业: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青瓷、白瓷的生产中心分别是,制成古代独特美术陶制品唐三彩;丝织业技术精湛、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上丝路发达;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实行严格的市坊制度,后期商业经营的时间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农村集市贸易草市作用显著,夜市繁荣;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文化:思想:儒学面临佛道冲击,韩愈提出主张;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诗歌繁盛,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山水画展现盛唐景象;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音乐舞蹈: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2、宋元时期政治上: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措施:中央增设分割相权(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设(负责地方监察和牵制知州)、(分割地方财权);实行更戌法,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元代中央:设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实行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实行,在西南地区设宣慰司。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民族矛盾尖锐。经济上: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著名瓷都,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对手工业管理实行,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文化上:思想:儒学吸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辩护。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元朝农书著作《农桑辑要》、《农书》。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知识整理】1、选官制度的演变(名称、标准、影响)(链接:奴隶社会——世卿世禄制;封建社会:战国、秦朝——军功制)(1)演变:汉朝察举制概况:(举孝廉、策问),以孝廉为标准。影响:扩大统治基础;以官举士,易以权谋私。魏晋九品中正制:概况:中正指地方行政部门中评定人才的官职,以“出身”、“门第”为标准。影响:易被豪门望族控制,导致政治腐败。隋至明清科举制概况:隋文帝开始考试选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明清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影响:=1\*GB3①考试体现一定的公平、公正;=2\*GB3②破除贵族垄断官场,扩大统治基础;=3\*GB3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提高行政效率;=4\*GB3④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形成、文化发展;=5\*GB3⑤但考试的科目、内容、都不出儒学经义,不一定能“经世致用”;=6\*GB3⑥明以后科举考试的方式为“八股取士”,则禁锢了思想,败坏了学风。(2)突出特点与趋势:特点——人才择优原则;制度化、专业化原则。趋势——选官标准由注重世家血缘门第逐渐发展到注重学识、才干;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形式日益完善,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官僚集团越来越庞大,扩大统治基础,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1\*GB3①职能:中书(负责决策)、门下(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2\*GB3②政治原则:制约、平衡=3\*GB3③特点:分工明确,相互牵制;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分工明确——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4\*GB3④影响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有利于稳定与统一地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朝所沿袭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与影响(1)措施:①集中军权(收兵)a.设禁军,由皇帝直接统辖,分割兵权;b.设枢密院,使统兵权,调兵权分离并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兵权;c.实行更戊法,造成兵将分离,防止将领拥兵自重,发动兵变;d.实行“守内虚外”政策,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②集中行政权、司法权吧a.中央:削弱、分割相权——实行军政、民政、财政的三权分立,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及三司使,便于皇帝总揽大权;b.地方:派文官任知州并设立通判相互牵制,削弱地方行政权;地方司法人员由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核批准,将地方司法权收归中央;

③集中财权(制钱):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2)特点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干政的教训,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因为文人不懂军事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低下。

2、分化事权,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有利于统一,防止分裂;但导致地方行政机构办事效率低下,中央机构人浮于事,造成冗官局面。

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原因。

(3)影响:

积极方面: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消极方面: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效率低下,财政开支庞大;兵将分离政策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上财政困难;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的行省制度

(1)内容:

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2)概况:经费——朝廷为部分行省提供经费;职能——行省有权参与议定路府州县所掌的赋税数额、征收方式,也拥有对路府州县赋税额高低上下、此增彼减的调整权;代表中书省接受所属路及直隶州的"上计";行省在行政、军事。司法三领域内代中央行事或收权更为突出,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则相对弱化——行省对所属路府州县能够实施有效的行政节制和统属,权力——行省内部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交参制,以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之势。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行省区划上的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容易加强对行省的控制,从元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宋明理学理学的含义:北宋儒学从佛教、道教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成为新兴的儒学,即“理学”。评价(1)积极方面:①政治上: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后,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业。②文化教育: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现实借鉴:崇尚道德品德、意志品德;忧患意识、奋发进取精神;和谐意识,追求和平)消极方面:用“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望,产生了消极影响(劣根性: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因循守旧)。【高考真题】探究:阅读以下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均田制推行的前提和意义分别是什么?唐朝前期推行什么赋税制度?有何作用?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四)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明清【阶段特征】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知识整理】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另实行厂卫特务统治、等,地方废行省设分权;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2、经济:农业:农耕经济过度发展: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出现风力水车;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大量出现“围湖造田”、开发边疆,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的加强,农业(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心:苏杭;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业:大批以工商业著称的蓬勃兴起,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世界经贸中心之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3、文化: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科技: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科技巨著涌现,古代科技达到顶峰。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俗文学形式——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现;传奇、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绘画艺术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民化和世俗化。【重点探究】1、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批判继承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知识分子认真反思,中国封建社会的痼疾及“明亡”的原因(“文明”亡于“野蛮”)。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重农抑商等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阶级: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思想文化:理学扼杀人性,日益僵化;明清“八股取士”,钳制了思想文化发展。“西学东渐”,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为思想领域注入新的时代气息。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主张发展商品经济,反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思想有何共同点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经济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思想上:批判继承儒家思想,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3)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根本不同(性质):①启蒙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的方案;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是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反封建民主思想,并非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反对是不合理封建现象(如君主专制),并非反封建制度,不是改造社会的方案。②启蒙思想引发法国及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而明清反封建实行并未形成强大社会思潮,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差异的根源:①启蒙思想产生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迅速,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②明清的民主思想出现在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市民(即工商业)阶层扩大,但未形成资产阶级,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在封建道路上徘徊。(4)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政治:空前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思想:礼教纲常(封建的伦理道德)严厉,推行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2、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学的比较(1)不同——①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是对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②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③中国传统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科技重理论。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缺乏逻辑方法进行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科技属于理论科学,大都属于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④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中国西方

经济上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分散、封闭的特性,使科技发展缺少应有的动力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发展的巨大动力

政治上封建制度开始衰落,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许多国家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包括科技的交流殖民扩张,开拓市场。市场的扩大,带动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思想上“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盛行,知识分子思想受到禁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带来的解放。面向现实,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2)不同原因

3、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及特点从城市功能上看,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从城市的商业活动上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时间和区域,宋代逐渐打破坊市界限。从城市数量和规模上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唐代以前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城市的分布区域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江南经济重心南移,城市逐渐增多。从城市社会生活上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4、明朝白银普遍流通的原因与影响(1)原因:①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商品交换的发达;②明朝货币制度的缺陷——明朝建国初是以铜钱作为法定货币,由于铜钱粗笨低劣,不便流通的属性和当时铸铜材料的短缺,使得铜钱不敷使用、数量短缺。而且明政府的铸钱政策经常变更,使得铜钱的铸造和发行非常混乱;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③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④中国在与西方的多年贸易往来中一直处于巨大的贸易顺差,西方使用白银作为货币支付,使中国的白银储备大量增加。(2)影响白银货币化,使得明朝的商业资本趋于活跃。手握重资的徽商、粤商、闽商等大型商业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宗商品的贩卖,刺激了商品经济的繁荣。白银货币化也促进了赋税制度的改革,使之从实物和力役向货币税的转变。白银货币的极大发展,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推动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从对人的依附关系向对物的依赖关系转变,金钱关系日益冲击着封建宗法关系;刺激了社会过分追求货币财富的畸形欲望,使得奢侈之风弥漫。5、海禁与闭关政策(1)原因:A.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B.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C.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2)影响:评价:

积极:延缓了西方殖民势力侵占,瓜分中国的进程,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卫性质。

消极:A、限制了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B、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知识整理】答案先秦时期: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度血缘纽带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井田制青铜冶铸业甲骨文秦商鞅变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百家争鸣秦汉、魏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分封制郡国并行制中朝刺史察举制道家无为而治挽犁盐铁官营水排五均焚书坑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太学大一统时代恢弘北魏孝文帝灌钢法青瓷三教合一隋唐:三省六部制道州县科举制科举制曲辕犁筒车均田制越州、邢州儒学复兴二府三司通判转运使中书省行省制度土司制度景德镇匠户制度佛教、道教指南针封建等级制度宋词、元散曲《清明上河图》明清:丞相内阁制度八股取士三司军机处棉花商品化与区域专业化私营手工业市镇白银王阳明心学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总结性小说【高考真题】1、公共舆论的发展状况,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必使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太学祭酒,推择当世大儒,……每朔日,天子临幸太学,宰相、六卿、谏议皆从之。祭酒南面讲学,天子亦就弟子之列。政有缺失,祭酒直言无讳。”……“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摘自黄宗羲《学校》(l)材料一中黄宗羲主张学校应在国家政务中发挥什么作用?分析其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8分)2、(26分)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阅读中国历史四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一次:15—16世纪。随着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不但带来黄金和无限梦想,更给全社会提供了一股强大的动力。第二次: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欧洲经过一场历史性变革,走向了主宰世界的高峰。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欧美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世界连成一体。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但最终失败。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冷战对峙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代的中国虽然存在“崭新的机遇”,却连续失误,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第四次: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后……(1)第一次战略机遇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描述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6分)(2)第二次中欧洲的“历史性变革”是指什么?晚晴时期中国“试图抓住历史机遇,赶上世界发展潮流”有哪些表现,试列举相关史实。(8分)(3)第三次提及的中国“崭新的机遇”指的是什么?试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中国丧失第三次机遇的主要原因。(6分)(4)试分析中国“第四次战略机遇”的宏观国际背景。(6分)【答案】1、(1)作用:议政、辅政、督政。(意思相近也可给分,2分)背景: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为新思想的孕育提供物质条件;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治日益腐败;思想上,走向僵化的程朱理学、因循死板的八股取士阻碍新思想的萌生,一些士人开始倡导“经世致用”。(6分)2、(26分):(1)机遇: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2分)发展状况: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儒学开始出现新的活跃;“天朝上国”的观念。(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答具体思想家的思想的1分,如王阳明、李贽等。答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不得分)(2)变革:工业革命。(2分)史实: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倡导“实业救国”,兴办实业;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3)指的是新中国成立。(2分)原因:国内:中共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后又出现“左”倾错误。(2分)国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封锁。(2分)(4)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全球化的加强;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6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专题立意本专题内容整合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古代罗马人的法律、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思想。本专题内容应关注三大热点:一是民主政治。古代希腊是人类历史上早期民主政治的源头,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可供汲取的历史智慧。二是法制建设,罗马人的法律是古代罗马人留给全人类的历史财富。我国正在逐步完善的法制建设,同样需要从罗马法的宝库中借鉴有价值的东西。三是人文精神,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积极提倡的一种精神文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高考比较关注的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知识点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一、希腊的地理环境、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①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②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希腊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③希腊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希腊城邦实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二、古希腊的城邦制度(1)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其政治权利或多或少属于各邦公民。(2)希腊城邦的政体贵族制和民主制在希腊城邦中最流行,另外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等三、雅典民主政治1、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轨道(公元前594年)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作用: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2、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民主制(BC6C末)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还设立了五百人议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和陶片放逐法。作用: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3、伯利克里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BC5C)①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②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项;③五百人会议:轮流执政,处理公民大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④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⑤十将军委员会:统率军队,参与政治;⑥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发放“观剧津贴”。4、辉煌的作用:铸造就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提供了蓝本。5、辉煌的原因:小国寡民+奴隶劳动为城邦的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奴隶劳动)亚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丰富营养。(东方文化)6、雅典民主制的内容(1)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2)雅典民主制特征的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是特征的充分体现。四、根本目的对内:把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在城邦间的激烈竞争中,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对外: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五、雅典民主的进步性与局限性进步性:(1)开世界民主先河,为后世提供了值得参照的政治体制。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制等民主运作方式,实行“轮番而治”,公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2)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处于群众监督下,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3)雅典民主政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对经济文化繁荣和国家的强盛起了积极作用。局限性:真正享受民主的人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无政治权利、奴隶和外邦人无公民权;)六、实质:维护奴隶主统治地位和利益(奴隶主专政)七、衰落①希腊的奴隶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②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根本原因)③城邦的内部混乱和城邦间的长期混战。(公元前338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征服希腊。)思维延伸:梭伦改革的背景、内容、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1、背景:政治危机:雅典贵族的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贵族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经济因素:①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要求改革,反对贵族专权。②社会矛盾尖锐导致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外部环境:邻邦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赶上并超过了雅典,打击了雅典的海上贸易主观因素: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承担起改革的重任2、措施:经济:(1)颁布“解负令”;影响:改革解除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不少因欠债的平民重新获得了土地和人身自由。非债务奴隶成为奴役的对象,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力,雅典积极向外掠夺奴隶,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扩大了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政治:(1)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影响: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政议政的途径,是一个历史的进步。(2)推行国家权力机构改革,包括: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组织“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影响: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大大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赢的了公民的广泛支持;司法制度的改革,打破了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