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的内在机理及实践进路_第1页
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的内在机理及实践进路_第2页
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的内在机理及实践进路_第3页
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的内在机理及实践进路_第4页
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的内在机理及实践进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体系,具有独特的浙江特色与魅力。浙江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既有中国精神的共性,也彰显浙江特质。在“大思政课”建设中,弘扬浙江精神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需要。浙江精神与“大思政课”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是契合教学目标、厚实教学内容、融合教学资源的内在要求。当前,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存在与主体距离之“远”、教学要素之“散”、内容整体性之“浅”、校园环境氛围之“淡”的困境。基于此,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可以从顶层设计、课程协同、教学创新、数字赋能、文化涵养、评价引导等视角进行建构与考量。关键词: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机理;实践路径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大思政课”的命题,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实质上是“如何上好思政课”理念的延展与深化。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精神体系,具有独特的浙江特色与魅力。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文章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浙江精神蕴含着浙江人民的奋斗、奉献、创新、实践的品质,诠释着浙江人民在实践中的追求与探索,也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的特色,是浙江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浙江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既有中国精神的共性,也彰显浙江的时代特质,是浙江人民不懈奋斗的推动力量。建设“大思政课”须与现实融合,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协同推进,需要用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探究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的新格局,对于推动“大思政课”内涵式建设与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的内在机理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浙江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浙江文化上的地域表达,弘扬浙江精神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需要。浙江精神为“大思政课”建设注入新的能量,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是契合教学目标、厚实教学内容、融合教学资源的内在要求。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效性;能够展现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彰显“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鲜活性;能够折射改革时代创新,增强“大思政课”实践资源的丰富性。(一)契合教学目标:夯实“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效性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浙江精神是铸魂育人教学目标的重要支撑,能够为“大思政课”的开展提供鲜活的素材与思想滋养,有利于夯实“大思政课”的实效性。一方面,浙江精神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浙江的生动体现,是浙江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奋斗发展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1]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集中地,使学生具有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品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因而浙江精神的内涵品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相一致。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品味浙江精神的思想魅力,有利于感知精神伟力。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畏困难与艰险,勇于创新而形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浙江的文化表达。浙江精神诠释着浙江人民敢为人先的时代刻度,有利于大学生思考与理解奋斗、敢为人先的时代主题。浙江精神夯实了“大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效性,为立德树人提供了重要抓手。(二)厚实教学内容:提高“大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鲜活性2006年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发表了题为《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署名文章,他在文章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以此激励浙江全省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浙江精神的深厚底蕴,浙江精神蕴含着浙江人民的奋斗、奉献、创新、实践的品质,处处彰显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一方面,浙江精神为“大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丰富了“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浙江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浙江人民群众勇于奋斗的精神与家国情怀,并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理念。“‘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作为浙江人民精神世界变革的新坐标,着眼于激励浙江人民干在实处,走在前列”[2],为“大思政课”教学内容注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养分,是思政课教学铸魂育人的重要素材和理论支撑,有利于大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与魅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理论的阐释力、真理的感召力及价值的引领力。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可使教师在思政教育过程中通过生动的教学话语,充分发挥浙江精神的叙事功能,通过浙江人民奋斗、创造的优秀事迹,展现中华儿女的顽强不屈与勇于进取。浙江精神为教学提供鲜活的育人素材,以多样的形态促进思政课教学创新,为教学增添有效的育人途径。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了课程的感染力。“大思政课”是学生知行合一的教育过程,其目标是促使主体认知内化和行动外化相统一,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其本质就是提升主体的知行合一、强化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正是因为浙江精神蕴含着时代特色和育人价值,所以成为激励大学生前进的内在动力,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是当前“大思政课”教学建设的迫切需要。(三)融合教学资源:增强“大思政课”实践资源的丰富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共享浙江精神的实践资源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充分运用浙江精神的实践资源有利于增强“大思政课”资源的多样性和针对性。首先,用活浙江红色文化资源。浙江拥有深厚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的红色资源。“浙江由于特殊的历史、文化等背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革命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形成、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革命精神成果,数量多达13种。”[3]充分挖掘重要红色人物、文物的精神内涵,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进而将红色教育教学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4]。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与“大思政课”目标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浙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思政课”能够增强思政课实践资源的丰富性,提升思政教育主体力量。因地制宜开发、整理、用活红色资源,也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发挥浙江的数字资源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大思政课”建设也需要立足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大方向和数字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浙江具有丰富的数字资源,数字化是浙江的优势,“数字浙江”已成为浙江自主创新鲜明的底色与闪亮的名片,数字浙江的背后彰显的是浙江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VR技术等浙江数字化资源优势,为“大思政课”提供共享平台,把这些优势转化为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动力,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数字化支撑。最后,善用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浙江人民积淀和传承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独特性,正在于它令人惊叹的富于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5]浙江优秀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拥有金华婺剧、提线木偶戏、杭州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浙江精神的来源和底蕴,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元素,发挥育人功能,是助推“大思政课”的内驱力。浙江精神是“大思政课”的重要教学资源,是培育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动力源泉。二、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困境近年来,各高校结合自身优势与特色,从不同视角探索了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的方式与途径,积极推动了浙江精神与思政课的有机融合,但也应注意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实践仍存在主体距离之“远”、教学要素之“散”、内容整体性之“浅”、校园环境氛围之“淡”的难题。(一)主体之困:浙江精神与“大思政课”主体距离之“远”浙江精神是“大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也是“大思政课”不可或缺的空间场域。但因主体认知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为浙江精神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带来了挑战。一是空间距离“远”。浙江精神是地方区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目前高校的学生大部分是00后且来自多个省份,浙江精神与其在原来所在省份形成的思维意识和接受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浙江精神与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因此也就影响了学生对浙江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二是心理距离“远”。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浙江的具体文化表达,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而它所彰显的人物、事迹等元素往往具有崇高性特质。大部分00后大学生受到网络文化的影响,习惯看微视频,更易于接受快餐文化,浙江精神给他们留下了“高大上”的刻板印象,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了距离。三是认知距离“远”。浙江精神在与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其原有的育人价值和功能容易受到削弱,使学生在价值认知上产生理解偏差,甚至忽视其所带来的育人成效。浙江精神的认同度在一定程度上被减弱,同时受到人际交往及就业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学生很难与浙江精神形成价值上的共鸣,因此出现认知距离“远”。(二)课程设计之困:浙江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教学要素之“散”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教学要素形成系统合力。当前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的教学要素存在“零散”的困境。一是育人主体“散”。育人主体是思政育人体系中的核心要素,高校“大思政课”的育人主体是多元的,多元的育人主体影响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成效。在思政育人体系中,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德育导师、专业课教师、校外特聘教授、模范典型等均作为思政育人的主体,“需要多元主体相互配合,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的专兼职队伍”[6]。但在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的教学引导力不足,更多关注教学的短期效果,缺乏对学生的品德与思想的引导,阻碍了学生对浙江精神由熟知向真知的转化。加之各育人主体“各管一段”,没有形成系统合力,导致育人主体出现“零散”的状态。二是育人素材“散”。当代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等维度都具有典型的时代性特征,但教学素材没有与时俱进,离大学生实际较远,课程内容也存在重复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浙江精神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塑造。教师在将浙江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教学对象开展差异化教学。同时,在对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利用上,并未做好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三是育人内容“散”。浙江精神内涵丰富,把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奋发图强的育人元素融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浙江精神中蕴含的育人价值,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及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部分高校在“大思政课”的整体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缺乏系统性设计与安排,对浙江精神蕴含的理论逻辑、育人元素并未进行系统的梳理,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还存在育人元素和内容要点转化不理想,思想阐发力不足等问题,使浙江精神育人的实效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三)融入内容之困:浙江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内容整体性之“浅”“高校思政课作为‘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也需要运用地域文化形式,将反映地域特色、良好人文精神、积极价值品质的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7],用文化滋养教育内容,实现地域文化与“大思政课”智慧的深层融合。当前,浙江精神融入“大思政课”内容的整体性还存在不足。一是融入内容欠缺系统性。浙江精神有机融入“大思政课”,既要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相近学科协同合作,也需要对浙江精神核心内容进行顶层设计规划。浙江精神的育人元素散落于思政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知识结构、框架及体系缺乏系统性的融合,因此需要综合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二是教学载体形式单一。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依托课堂教学来开展,且采取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容易导致课堂氛围不浓厚,大学生的参与感、体验感不够。为此,教师需要扩充课外教学资源,充分运用好浙江精神资源,讲好浙江故事,将育人元素转变为促进“大思政课”建设的资源,同时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使之融会贯通。三是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大思政课”不仅离不开理论知识与理论逻辑的传授,还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因时而进、因时而新。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思政育人主体缺少对时政热点的关注,对浙江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挖掘浙江精神理论内核和育人价值的积极主动意识不足,没有充分理解浙江精神对“大思政课”的重要意义。(四)校园文化之困:浙江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校园环境氛围之“淡”校园文化是“大思政课”育人的重要载体,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应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以文化人的价值功能。因此,将浙江精神内化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对青年大学生而言具有铸魂育人的独特价值。但浙江精神融入“大思政课”校园环境氛围仍有不少难题亟48cb6a2440e26a2f9f290fa25a8a7ab4须解决。一是内涵认知碎片化。当前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仍存在把标语、展览、景观搭建当作实现隐性育人的途径等情况,有的高校甚至为申报文明校园和迎接评估等临时搭建场景。一些高校在实施校园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习惯和思想需求,使其没有系统性考量浙江精神内涵的认知碎片化。二是流于表面缺乏创造性与灵活性。校园文化的本质是以文育人,浙江精神在校园文化场景中的显现是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但部分高校浙江精神的融入流于表面且缺乏创造性与灵活性。有的仅限于活动参观或课堂展示等,无法使学生获得更深入的体验,削弱了浙江精神的育人作用。三是地域文化嵌入不足。“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往往会通过举办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来进行,但是校园文化活动同质化情况比较严重,这也影响到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针对性”[8],部分高校中的文化景观对浙江精神的内容嵌入不足,文化氛围薄弱,难以通过文化渗透的方式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浙江精神的浸润和滋养,无法实现环境育人。高校在推进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的过程中,注重思政课教学的“有形”,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无形”,没有充分借助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浓厚的校园环境氛围。三、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的实践进路浙江精神内在的独特优势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重要支撑。但浙江精神在赋能“大思政课”过程中,存在主体距离之“远”、教学要素之“散”、内容整体性之“浅”、校园环境氛围之“淡”的困境。要使浙江精神真正赋能“大思政课”建设,需要从顶层设计、课程协同、教学创新、数字赋能、文化涵养、评价引导等方面综合考量。(一)顶层设计:融进育人体系,统一领导与管理创新同心合力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从根本上说要解决如何把准定位、着眼整体发展、发挥合力的现实问题。一是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保证。在“大思政课”育人体系的建设中,学校要加强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积极落实和跟进“大思政课”建设的管理体制创新,才能更好地统筹和整合各类育人资源。为更好地推进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应成立区域指导委员会,协同育人资源,整合本区域内优质的思政课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建设丰富多样的浙江精神数字化教学资源,也需要做好顶层规划,有序推进资源建设。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与政策,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建设,涉及教育部门、各级宣传部门、档案场馆、学校、实践基地等多个重要主体,各主体需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实现管理机制的创新和资源共享。只有多个主体不同空间及不同主体间的双向联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在加强顶层设计中实现机制化与创新性建设,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整体发展统筹和规划。(二)课程协同:融进课程体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课程同向同行是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环节。形成课程协同育人体系,需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推进,因为两者在育人的目标与方向上是一致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通过有机融合和多方联动,既能有效解决思政课程体系趋于‘闭环’的培育路径弊端,又能全方位填补专业课程育人力量薄弱的困境,从而构建‘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10]一是融入思政课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思政课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其筑牢理论根基的作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浙江精神内涵丰富,要使其融进思政课程,需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设计,以整体课程规划进行大量细致的文献整理、理论探讨等工作。同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使浙江精神的内涵品质融入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之中,进入学生的“视野范围”。二是将浙江精神育人元素融入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思政的建设标准。浙江精神凝结着浙江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浙江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能丰富课程的育人与教学资源,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帮助其进行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提升,最终实现精神的内化。“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11]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建设,需凸显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将浙江精神核心内涵融入教学过程,以此展现浙江精神的独特魅力,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三)教学创新:融进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向发力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建设,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发挥同向作用力。理论与实践教学二者有机结合,统一于教学体系,为“大思政课”与浙江精神的融合提供了关键条件。一方面,在理论教学中,需阐释好浙江精神的理论内涵。浙江精神是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它来源于浙江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如果说浙江精神就是浙江人民的文化基因,那么作为浙江学术思想代名词的‘浙学’,无疑就是浙江精神的‘源头活水’。”[12]深厚的底蕴和实践,使浙江精神具有深邃的理论阐发力。在理论教学中,教育主体通过运用情景模拟、榜样示范教学等方法,将浙江精神核心内涵再现于课堂中并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进而激发学生对浙江精神的认知与理解。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需运用好浙江精神的实践资源优势。浙江精神的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内涵是浙江人民在实践活动中凝结的,彰显着浙江人民的优良品质。这为“大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刻画着“生动感”与“画面感”的素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起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求真欲。精神追求和实践性的特征是浙江精神本质的体现,将浙江精神的内涵品质深入学生的思想深处,才能真正发挥浙江精神育人的效果。“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树立理论和实践合一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推进‘大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13](四)数字赋能:融进网络体系,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同频共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9]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发挥数字资源的优势,使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思政课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对浙江精神进行视觉化处理,实现教学形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顺应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交织的应用态势。一是数字技术为课堂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如何运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与教育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成为新时代教师思考的重点,也是“大思政课”建设的时代要求。新时代,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为师生“课堂准备”提供了最优条件,也是满足学生课后知识完善、师生交流的有效载体。数字时代,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推进“大思政课”的建设,既能够增强思政课教学感染力,也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二是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协同进行。将浙江精神通过数字技术融入“大思政课”,其本质是将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品质通过数字媒体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学校需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在思政教育教学创新与改革中的作用,也需要依托数字技术开展浙江精神实践活动,发挥QQ、在线课程、微课、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优势,讲好浙江故事。(五)文化涵养:融进文化体系,校园文化与家风文化同声相应“文化是人现实生活世界的精神性表征,也是不同民族精神世界代际赓续的重要中介。”[14]校园文化和家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优良的校园文化和家风给人积极向上与阳光的精神,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作用。校园文化是彰显校园文化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文化,是浙江精神赋能“大思政课”的重要场域和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供有力支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子系统”[15],优良的校园氛围为学生理解和认同浙江精神的内核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体悟和感受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精神品质。第二,发挥家风文化的育人作用。家风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优良的家风,契合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