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 四个难点问题及其应对策略_第1页
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 四个难点问题及其应对策略_第2页
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 四个难点问题及其应对策略_第3页
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 四个难点问题及其应对策略_第4页
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 四个难点问题及其应对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颁布后,高校教师评价仍存在指标化现象盛行,师德评价未能有效实施,评价内容片面性,分类评价难以促进教师分类发展等难点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应进一步确立专业发展为主、绩效问责为辅的评价取向;开展多元评价,提升师德评价的成效;坚持差异化评价,推动教师分类发展。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难点问题;改革策略教育评价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指挥棒,引领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而高校教师评价作为一种对高校教师的专业行为进行约束,对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是教育评价的有机构成,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等。由此可见,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可以持续提高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稳定有序地推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构建高等教育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实践层面来看,鉴于评价的主观性、复杂性和敏感性,高校教师评价始终是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实践面临的“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即便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后,高校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相关政策精神,在推动高校教师评价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等问题上做了一些尝试,但审视高校教师评价的现状,仍存在诸多阻碍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顽疾。由此,本文拟聚焦于新时代下有关高校教师评价改革的最新动态,进一步反思其存在的四个难点问题,并为高校教师评价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参照。一、我国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的问题表现与原因揭示借助对江苏省内4所高校的田野研究和教师评价制度文本的解读,笔者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发现以下四方面成为制约高校内涵发展的羁绊。(一)绩效评价观下的指标化现象依然盛行改革开放以来,强化问责与绩效的市场化理念延伸到教育领域,“致使我国高校教师评价兼具了问责与绩效的特点”[1]。绩效评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但其主要目的不是教师发展,而是组织发展,即教师是否按照组织意图完成了学校下达的数量化指标。1.高校教师评价指标化的表现第一,在高校教师的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乃至职称晋升中,数量化的指标依然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就是说,教师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承担了多少科研项目、在哪些刊物上发表了多少论文、横向科研经费到账多少,都可以折算成标准工作量,而教师能否完成聘期任务或者年度任务,能否实现岗位晋升或者职称晋升,主要看教师数量化指标的完成情况。第二,在“破五唯”的要求下,许多高校在职称评审等具体评价活动中,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果的数量要求,并且推进了代表作评价制度。但从实施情况来看,由于代表作的学科差异较大,低水平的代表作很多,以及代表作的主观判断极强,这便要求评价者对代表作的研究领域和研究主题要极为熟悉,且具有非常专业的科研水平,否则代表作评价易导致更大的不公平。因此,在最终的评价过程中,数量指标依然是决定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2.高校教师评价指标化的主要原因除绩效至上的评价理念之外,导致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指标化的因素还有两方面:一是学校办学层次升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专科层次高校拟升格为本科层次高校,本科层次高校拟升格为硕士点高校,硕士点高校拟升格为博士点高校。要想实现升格,教学、科研等数量指标是关键一步,换言之,一所高校承担了多少高级别课题、发表了多少高水平论文、获得了多少高等级教学成果,决定了其升格的成败与否。而这些指标的完成,又与评价对教师施加了怎样的压力息息相关。二是大学、学科、专业排名的影响。在现阶段,大学、学科、专业排名主要是民间行为和市场行为,但大学、学科与专业排名对高校社会声誉、生源质量的影响不容小觑。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获取对大学、学科及专业认知最便捷的手段就是查看各种排行榜,以此管窥大学及其内部学科、专业的实力,继而为家中参加高考的孩子选择心仪的高校,这也就是在高等教育金字塔中下层的高校为何如此关注大学排名的重要原因。然而,审视林林总总的大学排名,虽然其出发点和立场略有差异,但决定大学排名高低的仍是各种数量指标,尤其是教学、科研的数量指标。由此,为提升自己在大学、学科、专业排名中的地位,“高校纷纷将有利于提升高校排名的数量指标应用于教师评价中,将学校的学术规划目标嵌入到教师的学术活动中,具象到教师个体的发展目标上”[2]。(二)以德为先指引下的师德评价难以有效实施教师的核心使命是教书育人,学生的向师性及教师对学生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决定了师德应是教师的首要素质要求。因此,高校教师评价应以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指向,将师德师风置于教师评价首要位置[3]。在新时代,我国对高校师德评价的重视已充分体现在国家的顶层制度文件中。例如,2020年12月教育部等六个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聘期考核、项目申报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4]。1.师德评价存在问题的表现现阶段,师德评价已成为高校教师评价的专门内容,而非裹挟在教学评价或者科研评价之中。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从评价指标看,有关师德的评价只有低标,没有高标,即判断教师有没有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没有触犯高校教师“红七条”的相关行为。二是从评价对象看,师德评价没有充分考虑不同教师发展阶段的差异性问题,换言之,师德评价是以同样的标准要求所有教师,而没有设置层次化的指标体系。三是从评价方式看,师德评价方式单一,以定期评价为主,高校多采用以师德自评、党组织审核的评价方式,偶尔也采用事后评价的方式,即对出现违反师德问题的教师实施一票否决。2.师德评价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导致高校师德评价实施有效性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高校对师德评价缺乏足够的重视。当前,高校虽已把师德评价列入教师评价的专门范畴,但相较于科研评价和教学评价,师德评价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从实际操作看,师德评价中的形式主义、走过场现象比较严重,师德评价通常满足于教师“不出事”。第二,师德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难点。研究者普遍认为,师德评价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精神系统,在师德测评中,“对知识与行为可以量化,对情感、信念与意志却无法量化,道德测评对表层次的行为规范可以量化,而对深层次的目的与动机则不能量化”[5]。(三)简化主义导致的教师评价内容片面性简化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揭示与发现规律的基本方法论之一。作为方法论,简化主义认为,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通过简单和单一的解释得到理解,而其他复杂的因素可以被简化或忽略。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都可以被测量和统计并用数据展现出来,通过显化的数据和统计,可以发现一些普遍规律和规律性的变化。由此,在研究社会现象时,简化主义注重精确的测量、统计和数据分析,更加强调统计学上的实证研究方法。而简化主义思维下的高校教师评价容易出现评价内容片面性的问题。1.教师评价内容片面性的表现受简化主义思想影响,高校教师评价常常采用以一隅而窥全貌的方式,用某一方面内容的评价来替代整体评价。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评价中,以教学工作量完成与否来代替教学评价;在科研评价中,以是否完成科研要求来代替科研评价;在社会服务评价中,以是否担任班主任、承担行政职务等来代替社会服务评价;在师德评价中,以师德不出问题来指代师德评价是否合格。2.教师评价内容片面性的主要原因教师评价内容片面性的深层次原因是简化主义思维,但直接原因却是教师劳动的多方面性和复杂性。以科研评价为例,从学理上讲,它应该涉及对教师科研能力、科研投入、科研水平、科研成果、科研效益以及对学校贡献程度等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但从实际情况看,这样的评价很难实施与把握。由此,“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评价通常关注教师论文数量和引用率、期刊影响因子、立项数量和级别、奖项数量等外在显性指标”[6],因为这些显性指标易于测量,易于在教师之间相互比较。教学评价、社会服务评价亦是如此,不再赘言。(四)分类评价并未促进教师的分类发展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求高等学校分层分类发展,也要求不同岗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实现分层分类发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高校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4]。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分类评价的体系架构,但分类评价对高校教师分类发展的激励性功能并未凸显。1.分类评价存在问题的表现主要表现:第一,只考虑岗位分类,未考虑学科专业分类。现有的分类评价主要是把教师分成科研为主岗、教学为主岗、教学科研岗和社会服务岗四种类型,而没有考虑文、理、工等学科的差异,以及理论型教师与实践型教师的差异。从实际操作来看,在岗位分类中对科研为主岗、教学为主岗及社会服务岗又设置了过高的门槛,导致90%以上的教师依然是教学科研岗教师。第二,只在聘期考核或者年度考核中进行分类,未在职称评审中进行分类。这也就是说,分类评价并非高校一以贯之的政策,如果教师想要晋升职称,其最终仍然需要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多方面持续发力。2.教师分类评价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有二:第一,学科专业分类操作难度大。目前,高校普遍具有大而全的特点,学科多样,专业门类庞杂,高校的这种学科与专业发展态势,使得按学科专业对教师进行分类评价相对困难。因为从学校管理视角看,划一性的教师评价制度设计在考核评价中操作简单、方便易行、省时省力,显然更有利于一统化管理。第二,现有的教师评价与教师职称评审存在着诸多的既得利益者。从高校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看,理工科教师职称晋升的难度明显要小于文科教师,而改革意味着高校的自我革命,这种自我革命意味着要重新分配利益蛋糕,其中必然会损害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的难度可想而知。二、我国新时代高校教师评价的改进策略教师评价是促使高校教师履行职责、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对新时代我国高校教师评价现存问题的认识,展望未来的高校教师评价改革,应从以下方面持续发力。(一)确立专业发展为主、绩效问责为辅的评价取向开展教师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进而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质量。当前高校教师评价存在的过于强调绩效而忽视教师个体发展的现象,不仅无视了教师个人发展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也易导致教师在追求真理和追求利益之间陷入矛盾冲突。基于国家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高校在教师评价制度设计上,应确立“专业发展为主,绩效问责为辅”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高校教师学术职业与学术活动的特点,以“跳一跳,够得到”为基本准则,适度减少教师的教学、科研压力,促使教师回归专业发展的主线。1.要注重实施发展性评价以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高校教师评价应当基于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职业属性,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帮助教师建立职业信仰与发展目标,“在大的职业发展生态中重构有益于自身职业生活成功与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子生态,并从工作中获得上进动力、成就感与生活上的幸福感”[7]。这也就是说,教师评价的根本是推动教师发展的手段,教师评价是一种指向教师、基于教师、服务教师的方法和策略。从实践层面看,高校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应注重两方面:一是鉴于高校教师不仅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高校应做到“以师为本”,在实施评价过程中给予教师必要的自主权,既保证他们对评价过程有相应的知情权,也保证他们能以适当的方式有效且实质性地参与评价。二是注重向教师提供评价结果的反馈。这里所说的结果,不仅是评价的结论,更重要的是指出教师的优缺点及存在的问题,促使他们在完成业绩任务的同时,能及时发现自己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实现个人的发展和完善。2.要注重教学、科研评价的全面性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高校教师评价要高度重视教学评价,借助评价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满足感,鼓励教师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教学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实现教学学术与职业发展的相互融合。高校应改变当前教学评价仅仅关注教学工作量饱和度的情况,对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适当优化和调整,适度加大课程设计评价、教学实施评价和教学成果评价等在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中的比重。为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提高高校科研质量,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重点应放在学术创新、学术贡献、社会贡献等方面,以克服重量轻质、重模仿轻创新等倾向。要适度减少科研评价的数量化指标,为高校教师的科研原创提供宽松的外部支持环境,激发教师对科学探索、真理探索的热情,促使他们成为自觉践行“我要发展”的教师。(二)开展多元评价,提升师德评价的成效师德为先是教师发展的第一理念,也是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师德评价,从制度设计、制度实施、制度保障等方面全面做好师德评价工作。1.注重师德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选择师德评价的主体时,应注重评价依据和信息来源的丰富性,避免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尤其是不能用教师自评代替师德的总体评价。因为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一种以学院和专业为本的发展,高校教师的工作职责也大多框定在学院与学系的范畴之内,所以从评价主体看,高校教师的师德评价主体可以是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学系教师、教师本人和学生等。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各个评价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独立进行评价,再由学院对这些评估得分进行整合和加权,从而得到一个更为全面、综合与公平公正的师德评价结论。2.注重师德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师德评价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认知、情感、态度、意志与行为的全面评价。为建立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符合高素质教师成长需要以及符合科学研究发展规律的师德评价体系,应注意在评价指标设计上全面覆盖师德师风评价的各个维度。例如,可以在爱国爱岗、勤勉敬业、爱护学生、严谨治学、教学认真、社会服务等六个方面设定不同层级的正向标准,作为教师必须严格遵循的评价指标。同时,也要在遵纪守法、学术道德、诚信教学等方面构建负面清单,以确保在高校教师可能发生不良师德行为时采取预防措施。(三)坚持差异化评价,推动教师分类发展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的多样化发展,要求不同类型高校应有不同的教师评价定位,不同学科专业及不同岗位的教师也应有不同的教师评价要求。1.加强基于高校定位的差异化评价基于多样化发展的要求,高校应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特色办学的道路,同时设置与办学特色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现阶段,我国的高等学校通常有应用型高校与学术型高校之分,两种类型的高校有不同的任务和发展定位,其教师评价定位也应有所区别。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其教师评价的基本定位是,借助评价促使学校回归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一基本目标上,在这一目标之下,应用型高校的教师评价应以促进高级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宗旨,注重引导教师开展面向产业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强调教师应用研究能力的提升,注重激发教师产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应用型研究成果;借助评价推动高校教师服务社会,以此不断提升应用型高校的竞争力和服务区域社会的水平。对于学术型高校而言,其教师评价的基本定位是,以创新为根本要求,服务于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这一基本目标。在这一目标之下,学术型高校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扎实专业知识和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注重学生在研究中学习;推动教师进行前沿的学术研究,促进学术创新和科技创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强调教师以高水平的能力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