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农耕文明话题一“田园风情”——古代农业发展和食物生产核心价值·引领食为政首,稳住粮食平安是国家稳定的压舱石。粮食平安关系国家平安和社会稳定,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历朝历代无不把粮食问题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有“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之称,并在全社会形成了重农重储的观念和风尚。封建王朝从意识形态、农业生产、粮食仓储、流通、政策等领域加强粮食的供应和保障,积累和形成了相当丰富的有关粮食问题的思想、文化、制度。热点话题·认知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1)含义:“精耕细作”一词出现于清,是对中国传统农耕精华的一种概括,指传统农耕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可分为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和提高土地生产实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天、地、人)理论为其指导思想,体现了“惜土、养土、敬土”的传统农耕文化。(2)表现①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及日渐推广,汉代的二牛一人犁耕法、三国时期的翻车、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促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不断成熟与发展。②生产技术、生产阅历:包括选种、施肥、轮作等在内的阅历和技术的积累,在《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闻名农书中都有记载和收录。③土地的占有和运用:先秦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之上的井田制的耕作方式是“千耦其耘”(大规模简洁协作),自战国以来以地主私有、君主私有、农夫私有为主的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主体,另外还有以均田、屯田等形式存在的部分国有土地,但一家一户经营,仍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3)阶段①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是中国农业从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此间伴随着铁质工具的广泛运用。②从秦到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发展期,主要分为北方旱作农耕的定型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1年)和南方水田农业的旺盛时期(公元581~1368年)。③明清时期是精耕细作深化发展并渐渐成熟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口激增、耕地吃紧的状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经营方式——三种自然经济形态(1)家庭式劳作(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春秋战国时期形成,鸦片斗争后起先瓦解。自耕农经济、佃农经济都属于小农经济。(2)庄园式劳作(田庄经济、寺院经济)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虽然规模大,多种经营,但仍属自然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邬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调。(3)租佃式经营(租佃制)①含义:地主把土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夫,收取地租(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作为收益,这种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制。在这种经营模式下,地主与佃农形成租佃关系(契约形式、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或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②历程: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宋代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③特点: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订立契约;佃户有迁移自由;地租以实物为主,也出现向货币地租转化的端倪。3.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1)内容时期制度特点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分为公田和私田,由集体共同耕作曹魏屯田制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干脆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西晋占田制农夫向官府登记占有土地的制度。占田数并不是国家授予农夫的土地数额,而是国家允许农夫占有土地的限额北魏隋唐均田制按人口安排土地的制度,土地为国有制宋至明清永佃田佃农有权“永久”性耕种地主土地的租佃制度。土地全部权同土地运用(耕作)权分别(2)规律①地主土地全部制是历史的主流。②统治者长期限田,通过推行国有制保障“耕者有其田”。③日益向着开放和流淌方向发展。④全部权和运用权相分别的产权形式。⑤与赋税制度紧密关联,为国家机器运转供应足够的财力支撑。⑥精细化管理,历史悠久。4.农业地理空间的扩展5.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四大特点关键能力·测量1.(2024·河南省六市二模)商代重视天象观测,殷墟卜辞就有不少关于天象的记录,其中常见的有雨、风、云、启(天晴)、易(多云阴天)、晦(阴沉欲雨),还有日月食,对恒星也有确定的相识。该状况(C)A.表现了人们崇拜自然的观念B.是服务于对王权的神化C.表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D.表明人们建立了天气观测系统【解析】商代天象观测侧重于风、云、雨、阴、晴等跟农业相关的信息,所以表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故选C项;崇拜自然的观念表现出来应当是对自然的敬重和膜拜,而不是记载天象,且天象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上述状况不能表明人们崇拜自然的观念,解除A项;对王权的神化是将天子与上天的神奇力气结合起来,而不是仅观测和记录天象,解除B项;建立天气观测系统在材料中无体现,也不符合材料主旨,解除D项。2.(2024·北京市西城区一模)中国五大粮食作物中的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四种来自国外,五大油料作物中的花生、芝麻、向日葵三种来自国外,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纺织原料棉花也来自国外。这说明(A)A.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同时具有确定的开放性B.外来作物的引种变更了中国的农业技术体系和劳作方式C.外来作物取代本土作物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D.外来作物传入后引发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解析】据材料“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四种来自国外……棉花也来自国外”可知,中国是粟、水稻的发源地,同时引进西亚的小麦和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作物,即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同时具有确定的开放性,故选A项;“变更”说法错误,从春秋时期起,劳作方式始终以个体农耕为主,解除B项;外来作物完全融入中国传统农业,成为中华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代”说法错误,解除C项;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与“小麦、玉米、马铃薯、甘薯四种来自国外……棉花也来自国外”不符,解除D项。话题二“汇通”天下——古代工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核心价值·引领工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重要内容之一。而市镇经济又是工商业发展在北宋以后的突出亮点;城市的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市镇的发展是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热点。在高考中对中国经济的考查从市镇经济的角度出题的频率很高,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主观题,而且通常会以中西对比的方式来考查考生对相关历史学问的驾驭及运用状况,解决现实问题的实力。热点话题·认知1.古代中国的手工业(1)经营形态与特点经营形态经营方式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历史地位官营手工业官府干脆经营。军用品和皇室贵族生活用品。通常不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以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供民间消费。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个体农户的副业。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春秋战国时期起先,始终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2)发展特征2.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市、草市、夜市和晓市等。(2)城市商业经济发达:各朝代都兴起不同数量和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3)对外贸易发达:以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沿海港口城市的兴盛。(4)货币种类丰富: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时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5)商人群体活跃:到明清时期实力雄厚的区域性商人群体组成了商帮——晋商、徽商等。(6)商人地位低下: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占主导地位。(7)商业信贷发展:春秋时期出现货币信贷,宋代出现商业信用凭证汇兑——交子,清朝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8)商业契约发展:商周时期产生了契约,汉代以后广泛应用。3.中国古代城市演化的特点(1)从城市功能来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渐渐增加;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由限制到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渐渐打破市坊界限。(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来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渐渐增多。(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渐渐发生变更。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是战国商鞅变法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中,不同地区的发展条件是不同的。最高执政集团施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出现偏差。一般来说,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多在都城及少数重镇,这些地方有优先发展的机会。国家专卖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某些重要商品实行专营专卖制度,从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起先,禁榷制度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制度,明清时期又有进一步发展。“海禁”和闭关锁国明清时期,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清朝时,为维护封建统治,政府还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关键能力·测量3.(2024·哈三中高三三模)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30多位春秋以来的闻名大商人立传。他确定追求富有是人的本性,赞扬商人的才智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阅历和原则,剧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要将主见盐铁官营、剥夺商人利益的桑弘羊油烹以谢天下。可见司马迁(B)A.反对重农抑商 B.确定商业地位C.主见严刑峻法 D.持续百家争鸣【解析】据材料“他确定追求富有是人的本性,赞扬商人的才智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阅历和原则,剧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可知司马迁为大商人立传,对其持赞扬看法,反对抑制商业发展,说明司马迁确定商业的重要性,故选B项;材料中只提到司马迁对商业的看法,而且其并不反对重农,解除A项;司马迁属于儒生,而且材料中只提到其对桑弘羊的看法,不足以说明严刑峻法,解除C项;司马迁属于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当时的潮流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除D项。4.(2024·重庆市高三三模)宋代城市获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区域向城外扩展形成“大都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打破使得商业区域扩展;通过建楼扩展立体空间。这反映出(B)A.城市发展推动商业旺盛B.经济发展拓展城市空间C.城市发展促进社会流淌D.经济发展变更城市分布【解析】据材料“城市区域向城外扩展形成‘大都市’;封闭式的坊市制度打破使得商业区域扩展;通过建楼扩展立体空间”,可知宋代城市的立体和平面空间都有了明显扩展,说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原来城市的空间无法满意,故选B项;解除A项;材料未涉及“社会流淌”和“城市分布”,解除C、D两项。专题冲关训练(四)一、选择题1.(2024·泰安市高三四模)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关词语,还有如“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D)A.自然灾难频繁发生B.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亲密相关C.留意科技的好用性D.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解析】本题考查商代甲骨文,考查学生获得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学问分析历史现象的实力。商代甲骨文中有关于雨量大小、多少、来向等众多词语,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气象进行细致观测和记载,说明当时人们特别关注气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故选D项;由材料中的信息无法得出自然灾难频繁发生这一结论,故解除A项;农业收成的多少在于生产劳动等,与祭祀无关,故解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科学的特点,故解除C项。2.(2024·青岛市高三二模)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C)A.周王室衰微 B.诸侯的纷争C.工商业旺盛 D.文明的起源【解析】据材料“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外是各种市和肆”并结合基础学问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完整的城郭布局,是建立在工商业旺盛基础之上的,故选C项;解除A、B、D三项。3.(2024·青岛市一模)下图是历史学家对西周手工业园区考古时发觉的手工业作坊族徽。这说明西周(B)A.私营手工作坊已经兴起B.手工业实行世工世族制C.手工业是主要的生产部门D.手工作坊以青铜铸造为主【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内容可知,云塘制骨作坊的族徽类似骨笄,齐家北制玦作坊的族徽类似牙璋,齐家北漆木器作坊族徽类似箙,据此可以推知在西周时期,制骨(笄)手工业之族,以骨(笄)器为族徽,制玉石器手工业之族,以玉石器(牙璋)为族徽,制漆木器手工业之族,以漆木器(箙)为族徽,这就是典型的“世工世族制”,故选B项,解除A、C、D项。4.(2024·湖北省高三4月模拟)《汉书·武帝纪》载:“天汉三年春二月,初榷酒酤(酒类专营专卖)”,韦昭注曰:“以木渡水为榷,谓禁民酤酿,独官开置,如道路设木为榷,独取利也。”这一措施(B)A.导致了民间私酿的消亡B.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平安C.开创了专卖制度的先河D.威逼到社会的稳定局面【解析】依据“初榷酒酤(酒类专营专卖)”“独官开置,如道路设木为榷,独取利也”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酒类专营专卖,韦昭认为该做法垄断了酿酒业的好处,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政府垄断酿酒业,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粮食平安,故选B项,A、C、D项均不符合史实,解除。5.(2024·烟台市高三三模)下图所示为山东嘉祥洪山村东汉画像石(局部),图中左侧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辆即将制成的推车;其背后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车轮外周);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这一考古发觉可用于探讨东汉(B)A.家庭手工业的进步 B.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C.商品经济旺盛发展 D.浪漫主义的绘画潮流【解析】题干内容中“男子跪地执斧砍制木料”“妇人,背负小儿,手拿一段辋”“右侧一人呈操作状”“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监督状”,说明该家庭成员在旁人的监督之下被迫劳作,这与东汉末年地主庄园经济的特点相符合,据此可知,该考古发觉可用于探讨东汉地主庄园的生产模式,故选B项;A、C、D项不符合题干信息,均解除。6.(2024·遵义市高三三模)据探讨,在战乱频仍的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田庄式经营比较盛行;而西汉和盛唐时,租佃经营则较为常见。由此可见,汉代至唐代(C)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强化C.政局影响生产关系 D.民族交融不断增加【解析】政局较为动乱的时代,盛行田庄式经营,统一盛世则盛行租佃经营,说明政局对经营方式产生影响,而经营方式不同体现了生产关系的变更,故选C项;精耕细作农业指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的精细,田庄式、租佃式是土地的经营模式,解除A项;租佃式经营关系下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解除B项;农耕经济是中原地区汉族的主要生产方式,少数民族以游牧、渔猎为主,材料谈论的主要是农耕经济的经营方式,无法体现民族交融,解除D项。7.(2024·义乌市高三适应性考试)下列是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棉花、棉布的两则早期记录哀牢夷“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雪白不受垢污。”《后汉书·西南夷传》高昌国“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纟卢,……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梁书·西北诸戎传》由此可以推断的历史事实是(D)A.我国最早驾驭棉纺织技术B.棉纺织技术推广到边疆地区C.我国棉纺织品远销海内外D.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西南夷地区就已经出现棉纺织业,南朝时,高昌国即新疆地区出现了棉纺织业,即边疆地区出现棉纺织业,而中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较晚,故选D项;没有比较,得不出“最早”的结论,解除A项;材料强调边疆地区出现棉纺织业,此时中原地区还没有棉纺织业,解除B项;棉纺织品远销海内外与“哀牢夷‘有梧桐……垢污’”不符,解除C项。8.(2024·怀化市高三一模)唐宪宗元和三年,在颁行钱蓄令前,先有安商告示,使商人有所打算。元和七年,政府设立“便换”制度,在解决钱荒问题上考虑到不使商人受损,同时也留意维护债权人的权益。这些现象的出现(A)A.反映唐朝商人地位有确定的提高B.说明政府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C.彻底缓解了政府钱币不足的问题D.体现了小农经济已日益走向没落【解析】题干的信息反映了唐朝政府在指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时候,确定程度照看了商人的利益,而这与商人地位的提高有确定关系,故选A;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政策,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执行力度有差别而已,解除B;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政府在货币问题上的一些措施,无法得到结果型结论,解除C;小农经济在唐朝之际仍旧处于上升发展的态势,D项与史实不吻合,解除。9.(2024·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三5月模拟)下表是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的有关记载。这些现象(A)文献记载《夷坚支癸》卷5《神游西湖》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夫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雇佣,负担远适”《夷坚支景》卷5《郑四客》“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嘉靖《惟扬志》卷8《户口志》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祐四年(1256)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B.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C.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解析】据材料“宋朝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溢出’”“每以暇时,受他人雇佣”“扬州坊郭户……年增长率为13.4‰”可知宋代雇佣现象普遍,城市人口增长快,说明商品经济旺盛,故选A项;据所学鸦片斗争后小农经济起先瓦解,解除B项;据所学,宋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但没有动摇,解除C项;材料只是宋代江南地区的部分劳动力信息,不能反映全国人口分布,解除D项。10.(2024·绍兴市高三4月诊断性考试)苏轼任徐州知府时,留下了弥足宝贵的《石炭》一诗,诗中序言曰:“彭城(徐州)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由此可见,北宋时(D)A.北方居民普遍以煤作为燃料B.北宋起先用煤炭做燃料冶铁C.彭城成为当时的冶铁业中心D.燃料的改进提高了冶炼质量【解析】由题干中的“彭城(徐州)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等信息可得,徐州元丰元年用煤冶铁,造出来的兵器比之前的都要锐利,这说明冶铁的燃料改进后,冶炼质量提高了,故选D项;题干提到的是用煤作燃料冶铁,而不是居民用煤作燃料,所以A与题目主旨不符,解除;题干单凭一首诗就说徐州起先用煤炭做燃料冶铁,文学作品来证史应当是证据不足,须要其他证据来印证才可以得出结论,解除B项;题干并没有与其他地方作比较,也没有说到彭城这个地方冶铁业的发展状况,不能据此得出彭城是当地冶铁业中心的结论,解除C项。11.(2024·安徽省A10联盟高三4月联考)宋代,“尘世有摇小鼓而售戏面具者”。所谓“摇小鼓”是指商贩在叫卖叫卖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特色音响广告,它借助确定的器具,形成确定的音乐认知,成为特定的引向详细商品的替身。“摇小鼓”的出现(B)A.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B.凸显了商贩的市场意识C.瓦解了城市的坊市界限D.催生了音乐艺术商业化【解析】依据材料“所谓‘摇小鼓’是指商贩在叫卖叫卖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特色音响广告,它借助确定的器具,形成确定的音乐认知,成为特定的引向详细商品的替身”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商贩为了促销自己所卖的商品,渐渐形成了有特色的叫卖方式“摇小鼓”,因而“摇小鼓”的出现凸显了商贩的市场意识,故选B项;A、C、D项与题干信息不符,解除。12.(2024·全国名校高考模拟)在宋朝城市消防治理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专职消防队。据考证,截至淳佑十二年(1252年),临安已有消防队20隅,7队,总计5100人,有望火楼10座。这一成就反映出宋朝(C)A.政府着力强化城市管理B.城市居民防火意识淡薄C.城市经济发展日益旺盛D.城市职能发生根本变更【解析】材料反映了宋朝建立了一支浩大的专职消防队。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华且人口密集,市坊制度和宵禁制度被打破,一些城市的火灾隐患日趋严峻,进而催生出了专职消防队,C项正确;宋朝消防队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主要是为了消退火灾隐患,无法体现政府的着力点和城市管理的强化,解除A项;设立消防队是宋朝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无法说明居民防火意识状况,解除B项;D项“根本变更”表述错误,解除。13.(2024·高三年级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明代后期的地主潘允端在其《玉华堂日记》中有关于垦田、耘田、挑泥、莳秧、砟稻、挞花、种麦及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其田庄里种植的作物品种多样,他本人对田庄生产亦特别关注,从耕作到农庄的修理、水利设施的改善等,样样都参加。这反映了当时(B)A.生产关系出现了本质变更B.农业经营方式有了新发展C.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差异D.租佃经济的发展日益兴盛【解析】据材料“发给工本和工银”“他本人对田庄生产亦特别关注……样样都参加”可知,当时的田庄地主雇工耕作,付给雇工货币工资,还亲自管理田庄农业生产事宜,即在农业商品化发展的刺激下,明代中后期的农业经营方式出现了的新变更,故选B项;A、C、D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解除。14.(2024·宜春市二模)明代中晚期,棉花的种植已遍及全国。号称“鱼米之乡”的江浙地区,因桑、棉的种植致使粮食紧缺,须要从湖广、江西等地运入;北方的河南、山东是新发展起来的植棉区,据嘉靖《山东通志》记载,“棉花,六府皆有之”。这说明(C)A.植棉泛滥导致农夫收入锐减B.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经济发展推动种植结构调整D.农夫对粮食需求的削减【解析】依据“江浙地区,因桑、棉的种植致使粮食紧缺,须要从湖广、江西等地运入;北方的河南、山东是新发展起来的植棉区”并结合所学学问可得出,随着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从而使这一地区粮食生产下降,种植结构进行调整,故选C项;A、B、D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解除。15.(2024·武汉市高三高考压轴调研)从明代天顺四年(1460)起先,朝廷不断下令额外增造丝织品,远远超出官营丝织作坊的生产实力,各地织染局不得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加工定货”。这一举措(D)A.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B.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变更C.刺激了区域长途贩运贸易旺盛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明代中后期,各地织染局在官营丝织作坊不能完成朝廷增造丝织品任务时,通过中间人,向民间机户“加工定货”,扩大了市场,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各地织染局向机户“加工定货”的现象,并不能推动雇佣关系产生和发展,解除A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材料强调官营作坊不能完成任务时才向民间机户“加工定货”,没体现放宽工商业的发展,解除B项;各地织染局向本地的民间机户“加工定货”,并不能刺激区域长途贩运贸易旺盛,解除C项。16.(2024·哈三中高三三模)对于朝贡体制,利玛窦写道:“所谓进贡倒是出名无实的……让皇帝信任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的确在向其他国家朝贡。”可见朝贡体制(A)A.在经济上得不偿失 B.巩固中外宗藩关系C.强化天朝上国观念 D.导致东方从属西方【解析】据材料“所谓进贡倒是出名无实的……让皇帝信任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的确在向其他国家朝贡”,可知利玛窦认为朝贡体制中,虽然名义上由别国进贡,实质上却是中国反馈给这些国家的东西价值远远超过了朝贡的物品,说明利玛窦从经济角度分析了朝贡体制,故选A项;B、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二、非选择题17.(2024·沈阳市高三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粮食储备历史从石器时代就已起先。夏、周时代粮食储备已发展成为一项财政制度,中心、地方都已初步建仓,《周礼》中提出“荒政委积”是最早的粮食备荒储备。汉代仓储制度渐渐丰满,中心设立太仓、常平仓,郡、县两级另有常设之仓。至此中心与地方两元储备制度基本建立。——摘编自高瑛、储新元《我国粮食储备体系的历史流变与问题探讨综述》材料二隋朝粮食储备体系渐趋完备,包括太仓、转运仓等中心储备,正仓、常平仓等地方储备,义仓等民间储备。正仓是指国家设置于各个州(郡)县的仓库,来自州(郡)仓和县仓收纳百姓所交租税,用于上缴中心太仓、供应军队、支付地方官员的禄粮以及驿递丁夫的口粮。常平仓粮食由地方政府在粮食丰收时高于市价购进,歉收时低于市价卖出,以平抑物价、赈灾备荒。义仓是设在村社,由百姓自愿捐纳,托付社司管理,具有自治色调的民间储备。隋朝开创的中心、地方、民间三元储备体系在宋朝以后固定下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摘编自叶炜《隋唐时期的粮食储备政策》(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发展的特点。(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中国古代粮食储备的历史意义。【解析】(1)据材料一“中国的粮食储备历史从石器时代就已起先”,得出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据材料一“夏、周时代粮食储备已发展成为一项财政制度,中心、地方都已初步建仓”“至此中心与地方两元储备制度基本建立”等,得出由政府主导,统治者重视;据材料二“隋朝粮食储备体系渐趋完备,包括太仓、转运仓等中心储备,正仓、常平仓等地方储备,义仓等民间储备”等,得出官方储备与民间储备相结合;据材料二“正仓……用于上缴中心太仓、供应军队、支付地方官员的禄粮以及驿递丁夫的口粮。常平仓……以平抑物价、赈灾备荒。义仓……具有自治色调的民间储备”“隋朝开创的中心、地方、民间三元储备体系在宋朝以后固定下来,对后世产生深远了影响”等,得出体系与功能渐趋完备,兼具政治、经济、军事等功能。(2)从对政治、经济社会、长远等角度来思索得出,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供应了物质基础;经济社会——对调整粮食供求状况、平抑粮价、抵挡灾荒、稳定民心、实现粮食平安发挥了重要作用;长远——是斗争年头克敌制胜、和平年头长治久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肠道病毒CoxA16型手足口病病因介绍
- 羊奶课件教学课件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故事二则》精美课件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八》精美课件
- 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因介绍
- 《客户关系管理实务》电子教案 18实训项目:产品推介会组织开展
- 《中国历史总复习》课件
- 教科版小学综合实践6下(教案+课件)60 饮料与健康教案
- 2024版家具定制销售合同6篇
-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
- 一例急性阑尾炎伴局限性腹膜炎患儿的护理查房
- 湖南省2024年对口升学考试计算机应用类试题(含参考答案)
- 城管责令停工通知书
-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精读100篇之经济类
- YD-T 2664-2024 公用电信设施保护安全等级要求
- 定向穿越机合同范本
- 举牌验收专项方案
-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运维简介
- DZ∕T 0447-2023 岩溶塌陷调查规范(1:50000)(正式版)
- 聘请电影制片人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