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专项3聚焦六大热考主题主题1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与铸牢软实力精神内核教师用书_第1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专项3聚焦六大热考主题主题1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与铸牢软实力精神内核教师用书_第2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专项3聚焦六大热考主题主题1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与铸牢软实力精神内核教师用书_第3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专项3聚焦六大热考主题主题1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与铸牢软实力精神内核教师用书_第4页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2部分专项3聚焦六大热考主题主题1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与铸牢软实力精神内核教师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题一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与铸牢软实力精神内核热点聚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民族的灵魂,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国家矗立不倒的根基所在。坚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这是我们的文化得以旺盛兴盛的根基。道路自信在于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文化自信反映在历史学科中主要包括对中国儒家主流思想的传统文化、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等学问的学习与探究。高考命题重视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近现代思想解放及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的命题考查,主要考查文化的演化、传承与创新等。学问整合一、中华文明植根的土壤1.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生活的东亚大陆地理环境特别独特,周边多有地理屏障——东临太平洋、北临戈壁草原、西方则是高山雪峰、西南则有青藏高原,而中间则是河流润泽相宜农耕的广袤平原或丘陵。这种远离海洋,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但内部回旋余地比较开阔的独特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2.经济土壤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中华文化有较为明显的独立性和连续性特征。伴随小农经济产生发展和遭遇冲击瓦解以及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也呈现出“哑铃状”分布,两端分别是思想多元的百家争鸣和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潮流,中间从汉至清则是长期以来虽屡受冲击但不断丰富发展的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文化。3.历史根基仁爱思想孔子主见“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见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注意社会秩序孔子主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注意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追求志向人格: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志向人格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1.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维系民族团结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把握并协调好各民族的利益关系。(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整天人关系的行为准则。面对当今世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污水横流、雾霾肆虐等恶果,必需重新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方面的时代价值。(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之源,对今日治国理政供应了有益借鉴。(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恳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加强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市场经济契约精神。2.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1)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们解决自然和社会问题供应了才智。当今人类正在遭遇干旱加剧、气候变暖等自然恶化问题的困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2)中华文化主见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利益相关、合作共赢与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关键要素,这恰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国与国交往的基本精神。(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中华文化充溢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有助于激励各国人民为建立公允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三、中华文明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1.中华文明的责任伦理,有助于激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和担当。中华文明以共同体为本位,强调家国,推崇责任伦理,主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中华文明的包涵精神,有助于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内部不同文明、国家和民族的和谐相处,为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供应中国方案。中华文明的“和合”思想,恰好为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交融、和谐相处供应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一方面是和而不同,包涵差异。另一方面是和而不流,坚持原则。3.中华文明的天下观念,有助于推动以“共同发展”为宗旨的新世界秩序,优化全球治理体系。中华文明的天下观念是敬重差异、共同发展、共同维护天下和平的才智。只有在天下观念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反思和超越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同质化的同等观。4.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有助于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供应价值支撑。人类共同价值充分敬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主体性、差异性。更注意兼采中西文明之所长。四、相识当今中国文化自信下的五个文化认同1.中华文明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起先,5000多年没有中断,这在世界上是仅有的。中华民族创建了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绚丽文明,也肯定能够创建出绚丽的明天。2.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独创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世界市场雏形出现。3.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我们必需敬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4.在中国,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民族融合为中华文明的旺盛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不仅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保证,而且形成了中华独特的文化艺术。对应训练1.(2024·葫芦岛市一模)中国古代的农书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农业耕作的民歌和谚语,如北魏农书《齐民要术》中便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以时及泽,为上策”“欲得谷,马耳镞”等记载。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农耕文明(C)A.以天人感应理论为基础B.注意协调南北方社会生产节奏C.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是统治者重视发展科技的结果【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古代农业生产要求农夫注意农时,强调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等,故选C项;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且天人感应理论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解除A项;题干未提及南方、北方及其生产状况,解除B项;农谚和民歌是对劳动人民生产阅历的总结,而非科技,解除D项。2.(2024·大连市一模)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故宫是中华民族天地人合一的典范。其中,太庙和社稷坛分列两侧,外朝和内廷前后分区,这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古代礼制要求。材料旨在说明,北京故宫(D)A.展示了建筑艺术之美B.具备了较高的科研价值C.发挥了巨大经济效益D.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明【解析】题干“(北京故宫)符合‘左祖右社’、符合‘前朝后寝’的古代礼制要求”,可知故宫继承了“古代礼制要求”——中华民族天地人合一这一文化理念,故选D项。3.(2024·北京市东城区一模)2024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4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取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太平江山”画意。这表明(B)A.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包涵性B.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与创新C.国家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D.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解析】据材料“2024年春晚舞蹈《只此青绿》与北京2024年冬奥会中国冰舞选手服装设计的创意均出自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可知,春晚舞蹈和冰舞选手服装设计均是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有所创新,故选B项;文化的包涵性是指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不管是春晚舞蹈还是选手服装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解除A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材料中的舞蹈、服装等都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解除C项;以天下为己任强调的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是以天下兴衰治乱作为自己的责任,与材料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无关,解除D项。4.(2024·天津市南开区一模)据天津《今晚报》报道,杨柳青年画动画版《“哏儿都娃娃”》以动画这种新媒体形式让年画动了起来。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流行的古风新意的形式,让传统年画中的娃娃更符合如今孩子的卡通心理,突出作品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这种做法的最深刻意义是(C)A.颠覆了原有的年画作品表现形式B.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C.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接续传承D.给予了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解析】“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流行的古风新意的形式,让传统年画中的娃娃更符合如今孩子的卡通心理,突出作品的亲和力和感召力”说明用这种方式让传统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持续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故选C项。热考主题练(一)一、选择题1.(2024·重庆市高三月考)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共工怒撞不周山、后羿射九日等中国远古神话故事共同反映了中华先民(B)A.原始的天人感应理念B.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C.丰富的宗教思想观念D.已萌发最早的民本思想【解析】夸父追逐太阳,防止毒辣的太阳灼伤人民和庄稼,女娲填补天空的漏洞,避开了人民遭遇灾难,精卫衔木石填海、后羿射日挽救面临灾难的人间,这些故事均体现了先民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故选B项;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上述故事中未体现天意和人意的交感相应,解除A项;夸父、女娲、精卫等都属于上古时期的传闻人物,不属于宗教范畴,解除C项;民本思想是表现为统治者对百姓的爱惜,女娲等人不是统治者,解除D项。2.(2024·天津市南开区一模)“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该材料反映了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D)A.提升个人修养B.宣扬“敬天保民”的思想C.强化基层教化D.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解析】据材料“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可知,通过礼乐既能维护和的氛围也能体现长幼尊卑,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社会环境,故选D项;据材料“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可以看出,其目的在于规范社会关系,而不是个人素养,解除A项;“礼义立,则贵贱等矣”指人类社会的贵贱有序,无关乎天神,解除B项;材料体现了既要上下相和又要保证贵贱等级的思想,即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并不是强化基层教化,解除C项。3.(2024·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在修养上追求虚怀若谷、顺应无为,对社会冲突持隐退遗忘看法。他们以“大道”的德性修养包涵万物,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才智和人生才智。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B)A.自强不息 B.厚德载物C.崇德尚贤 D.天人合一【解析】厚德载物指道德高尚者能担当重大任务,也指有德行的君子,应当以深厚的德行,来容载世间的万物,与题干中“(老子、庄子等)以‘大道’的德性修养包涵万物,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才智和人生才智”相合,故选B项;自强不息指努力上进,永不懈怠,与题干中“对社会冲突持隐退遗忘看法”相悖,解除A项;崇德尚贤指推崇好德行,崇尚贤人,是儒家、墨家等的主见,与题干中“顺应无为”相悖,解除C项;天人合一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题干未提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信息,解除D项。4.(2024·韶关市二模)魏晋时期,建立后赵的羯、前秦的氐、后秦的羌对汉文化热忱高涨,前秦皇帝苻坚甚至堪称汉学家,曾经不无自得地说:“朕一月而三临太学,周公和孔子的传统终于不会在朕这里中断。”这有利于(D)A.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B.国家教化水平的进步C.降低佛道思想的影响力D.传统主流文化的持续【解析】据材料“后赵的羯、前秦的氐、后秦的羌对汉文化热忱高涨,前秦皇帝苻坚甚至堪称汉学家”“周公和孔子的传统终于不会在朕这里中断”可知,魏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主动学习汉文化,推动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持续和传播,故选D项;材料没有少数民族文化前期和后期的比较信息,不能得出文化水平的提高,解除A项;魏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不利于教化文化的发展,解除B项;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冲击儒学正统地位,解除C项。5.(2024·泸州市三模)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以确定节气。在商朝时已有四个节气,周朝发展到了八个,西汉时期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中,成为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并影响至今。这反映出二十四节气(D)A.形成了完整的历法体系B.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定C.是领先世界的天文成就D.凝合着中华文明的精华【解析】依据“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以确定节气”“西汉时期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中,成为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并影响至今”并结合所学学问可以看出,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是农夫生产阅历的总结,体现了古代天文学家的才智,凝合着中华文明的精华,故选D项;仅仅从二十四节气的演化中看不出整个历法体系的完整,解除A项;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农业生产的稳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二十四节气并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解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二十四节气的发展,没有与世界比较,得不出领先世界的结论,解除C项。6.(2024·眉山市高三三模)下表是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有关教化机构采纳教材的内容状况教化机构主要教材内容官学经义类、律政类、礼制类、告诫类、文体类、军事类、科技类书院理学、心学、实学、考据蒙学基础识字类、伦理规范类、名物典故类、诗歌文章类、数理科技类据此可知,明清教材(A)A.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B.强调儒家思想的教化与传承C.已经开展近代科学技术教化D.只允许在特地教化机构运用【解析】据图表,可知明清时期教化机构教材的主要内容涉及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故选A项;材料中不只包含儒家思想,还包括律政类、军事类、科技类、诗歌类等多个方面,解除B项;鸦片斗争后洋务运动才起先开展近代科学技术教化,解除C项;官学属于特地机构,书院和蒙学则是普及类教化机构,解除D项。7.(2024·秦皇岛市二模)18世纪,德意志地区掀起了“中国热”,如普费弗尔在《寓言与故事》中依据中国孝道故事改编的诗歌,劝谕世人孝敬父母;维兰德在小说中借鉴《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形象——梯芳,颂扬他充溢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文学创作(A)A.意在批判和改造欧洲社会B.扭曲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形象C.使儒家思想融入新教伦理D.客观上推动了全球贸易发展【解析】据材料“18世纪,德意志地区掀起了‘中国热’”可知,18世纪是启蒙思想的时代,它们要求变更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从各种文化里吸取优秀的成果,中国的儒学只是他们用来批判社会的武器,证明他们改造社会的合理性,故选A项;“依据中国孝道故事改编的诗歌,劝谕世人孝敬父母”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应当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宣扬,解除B项;“18世纪,德意志地区掀起了‘中国热’”不是说明中国文化的优秀,而是用来批判当时欧洲的旧社会,儒家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有本质的区分,解除C项;据材料“颂扬他充溢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可知,这些对儒家思想的引用只是理论上的沟通,不是经济上的沟通,无法证明对全球贸易的作用,解除D项。8.(2024·泰安市高三四模)2015年2月,贵阳孔子学堂与国际多媒体文化协会合作,发起面对全球漫画艺术家征集“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活动。此后四个月内,共收到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120幅作品。这反映出当前(A)A.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B.世界文化的趋同化趋势加强C.儒学引领世界艺术发展价值走向D.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解析】本题考查21世纪世界文化沟通,考查学生获得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学问分析历史现象的实力。大赛组委会能够收到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120幅作品,可见中国文化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故选A项;世界文化趋同化趋势不符合史实和现实,故解除B项;孔子和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不能说明儒学引领世界艺术价值走向,故解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故解除D项。二、非选择题9.(2024·佛山市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视角。守正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文化的发展,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借鉴、吸取外邦文化,同时保持民族主体性、独立性。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化,既要慎重总结传统文化,又要虚心学习西方文化,同时更要发挥创建性的思维,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觉,有所独创,有所创建,有所前进。——摘编自张岱年《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就材料所示观点的整体或其中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正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解析】据材料“守正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可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继承创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守正创新”的特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学的初创到汉代董仲舒“三家合一”的新儒学,再经验魏晋隋唐时期佛道的挑战与融合,最终在宋代糅合佛道思想开创了程朱理学,使儒学的价值信仰体系得以重建,到明清时期通过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批判继承使传统儒学不断焕发朝气;据材料“要借鉴、吸取外邦文化,同时保持民族主体性、独立性”,可知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创新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也在立足国情的前提下,不断吸取外来文化,正如20世纪以来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的理论创新,都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中国化的产物,为我国近代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供应了理论支撑。【答案】示例一:中国儒家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儒学,主见仁政、民本、教化,但当时未受到重视。汉代董仲舒在吸取法、道、阴阳各派的基础上,创立新儒学,主见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魏晋以来,儒学发展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宋明理学家吸取佛、道,并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使儒学日益思辨化、世俗化。明清之际,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一批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主见限制君权、工商皆本、经世致用,为儒学发展注入新活力。总之,儒学自创立以来,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并依据时代需求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示例二:中国古代各项制度的守正创新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汉初基本沿袭秦代制度,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实行“与民休息”政策,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顺应时代须要,实行了“推恩令”“中外朝”“盐铁官营”“尊崇儒术”等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造就了西汉的强盛。唐朝在继承秦汉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