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八十中2025届高考语文五模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听话丛台①(唐)李远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云遮襄国②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注:①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为阅兵和歌舞而筑,赵武灵王常携宠爱的惠妃登台玩乐。②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借朋友游台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首联写朋友刚从赵地回来,向我介绍说他曾登上古代的丛台,交待了作诗的缘由。B.诗人站在丛台上,看到白云缭绕的襄国远在天边、绿树夹岸的漳河蜿蜒地上,既写出赵地的恢弘气象,也衬托了丛台的高峻。C.尾联将往日赵武灵王时的豪侈、繁华与当下丛台上长满绿苔任凭风吹雨打的荒芜景象作对比,极言繁华不再的落寞凄凉之感。D.诗中用白云、树木、绿苔、山鸟、野花等意象,巧妙地与丛台昔日的人、事、物相关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2.前人赞扬此诗说“‘变成’‘留作’四字,有稚气,有俗韵”,请结合诗句对“变成”“留作”进行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些年,一些精品国剧走出国门,为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荧屏带去了一股的中国风尚。以《长安十二时辰》为例,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叙事节奏紧张紧凑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需求。走出去,是机遇,是更大的市场,也意味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海外观众的增多与国际市场的扩大,要求国产影视行业掌握更先进的制作技术、选取更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创作更新颖的主题内容、制定更全面的传播策略,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海外影视剧市场走得更远。此次《长安十二时辰》在海外广受欢迎,()。该剧主创人员前前后后看了3遍小说,针对第一集写了23个版本,花费4个月时间抓住人物和故事核心,富于质感的画面、多样的制作拍摄手法、富有层次的场景设置,让外国观众对的中国影视剧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充分展现了当今国产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日益。可见,国产剧要想赢得很好的海外口碑,扩大全球市场,必须在提升制作水平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浓重必需精雕细刻全球化B.浓郁必须精雕细刻国际化C.浓重必须巧夺天工全球化D.浓郁必需巧夺天工国际化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叙事节奏紧张紧凑相结合,很好地满足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需求。B.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紧张紧凑的叙事节奏相结合,很好地实现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需求。C.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紧张紧凑的叙事节奏相结合,很好地满足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的双重需求。D.该剧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紧张紧凑的叙事节奏相结合,很好地满足了海外观众在观剧娱乐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需求。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因为有精良的制作,还因为有精心打磨的故事B.不仅因为有精心打磨的故事,还因为有精良的制作C.不是因为精心打磨的故事,而是因为有精良的制作D.不是因为精良的制作,而是因为精心打磨的故事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金庸本名查良镛,出生于海宁袁花镇,2018年10月30日在香港逝世,享年2岁。消息一出,海宁各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金庸于115年从袁花镇中心小学毕业,1992年首次重返家乡时,金庸给学校捐资建图书馆。当地教育部门介绍,金庸生前回乡时曾多次走进海宁校园,自称是学子的“大师兄”,为家乡传递正能量。金庸及其侠义精神,今后将作为海宁中小学名人文化教育传承项目,继续深入校园、课堂,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摘编自蒋亦丰《再见了,大侠校友》)材料二:(摘编自李阳《一周(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文旅观察:金庸逝世引发全民追思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密集挂牌成立》)材料三:2007年6月,金庸先生在北京大学进行了一场演讲并与北大学子交流。整理笔记素材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只要照着笔记往电脑里敲字就行了,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釆。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让我服气的还有金庸先生那天的演讲内容,是关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有理有据,是他自己的研究成果。我喜欢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但最喜欢的还是他写的《袁崇焕评传》,而听完他的演讲,我理解了先生的历史观因何而来。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我接触金庸先生时,他已年过八十,刚在剑桥大学完成硕士学位。金庸先生说,现在的知识早已远离了靠记忆力的阶段,过去,什么东西不懂到图书馆查几本书就可以明白。现在,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彼时,是2007年,距今已有11年。而今天,创新正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和努力方向。(摘编自王庆环《时时真诚,事事谦恭——采访金庸先生二三事》)材料四:2001年5月,在雅静的南开明珠园,77岁的金庸先生和90岁数学家陈省身先生重逢了。老友相见格外动情,除了陈先生刚组建的数学研究中心的话题外,谈论的都是金庸的武侠和江湖。交谈中陈省身说,他最喜欢《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我请教陈先生为何最喜欢黄蓉,金庸先生心领神会地笑着说我小说里的人物,黄蓉是最懂算数的,是武侠中的数学家。”听到这个解释,陈省身先生纵声大笑起来。陈省身先生解释为何喜欢金庸的武侠小说,他认为武侠和数学在最高层面是相通的。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是关乎心灵与智力的学问,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而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蕴藏着高度的美感和哲学内涵,这和数学的境界是相通的。温暖的笑声中,两位大师投入和沉浸的表情,加之充满哲学意味的交谈,令人感动和折服。(摘编自张建星《侠之大者温润如玉忆金庸大师》)材料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曾摘取自己14部武侠小说书名的第一个字,创作了这幅浑然天成的对联。他曾在一篇文章中总结自己的小说体现的人生观,他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融入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告诉人们包括自己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同时渗透着现代精神。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中的问题不断凸显,人们在文化消费品的选择上,普遍倾向于娱乐化、轻松化、治愈系。当今时代的大众文化话语,已成为玄幻、修真、盗墓、穿越。我们不禁要发问: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武侠文化真的要消亡了吗?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摘编自连锦添《金庸﹒带着武侠梦远去了》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庸的去世引发了家乡中小学开展悼念追忆活动,而金庸生前也关心家乡发展,为学校捐建图书馆,多次走进校园,为家乡传递正能量。B.梳理201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一周的文旅行业热点信息可知,武侠小说家金庸逝世引发了全民讨论,话题热度最高。C.金庸先生有着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和对中华文明的深入理解,随意玩玩,就能创作出深受欢迎的作品,把武侠小说推到新高度。D.金庸在武侠小说里寄寓了自己的人生观,体现了对大众疾苦冤屈的关怀,倡导竭尽全力做自己所当为之事,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文旅观察显示,金庸逝世那一周,金庸逝世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是APP、微信,各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逐一亮相,主要是微信、新闻。B.金庸先生有远见,他不看重记忆,因为不懂的东西到图书馆査几本书就可明白,他认为做学问的关键是要有所创新,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C.金庸先生和陈省身先生惺惺相惜,从他们关于数学与武侠小说的对话中可看到一代大师虽研究领域不同,但对学问的认知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D.虽然金庸先生的小说完成了“经典化”蜕变,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玄幻、修真、盗墓、穿越等小说的兴起,表明大众文化发展前景令人担忧。3.金庸之后,武侠文化该怎样发展?根据所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渔家傲欧阳修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①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②。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③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注)①逡巡:这里指顷刻间,形容时间极短。②当:作为。③厮:相。与下句“相”字互文见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句用字精妙,“闻”“敲”二字不写人而人自现,“桨”字不写舟而舟自在,匠心独运。B.“旋”与“忽”“逡巡”等一连串快速的动作,表现了姑娘们青春活泼、动作麻利的情态。C.采莲女随手采摘莲花酿酒,花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和,花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把热闹的气氛,推向了高潮。D.这首词描写了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喝酒逗趣的情景,塑造出活泼、大胆、清纯的水乡姑娘形象。2.有人说“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沙滩上”中“惊起”一词有“转折之妙”,请结合上下句简析。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强》)(2)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3)管弦呕哑,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4)____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6)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7)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郑變《竹石》)(8)克己复礼为仁。_____________,天下归仁焉。(《论语》)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中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实实在在写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一个突出的事实是:作为国家地情资料最权威也最为完备、最具连续性的地方志,即便最新编撰,也已经明显跟不上新时代巨变的节奏。在这样的形势下,文学反映现实并及时记录“地方性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历史性变迁,就变得非常紧迫、必要甚至时尚起来。这样的作品既尊崇以文学方法反映新时代巨变的美学规律,又是对方志记录地方舆地、物产、风俗、传说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可称之为“新方志文学”。对“地方性知识”整体性、结构性、历史性变迁的文学性、时代性、连续性、史志性表达,是我对“新方志文学”的一个基本界定。这里的“地方”当然不是地方志所指的狭义的行政区划,而是包括特定的行业或领城在内,如教育、科技、航天等。另外,面对新时代的历史巨变,新方志文学所采用的,也并非狭义的纪实手法,而是包含了叙事、抒情、政论、新闻、口述实录等多种方法,而且文体也比较开放,可包括写新时代巨变的诗歌、小说和散文,并不单指纪实文学或报告文学。时代变革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的审美品格。当前,推动文学创作关注现实、反映新时代历史巨变的呼声更为强烈。《人民文学》杂志2017年第12期开始推出的《新时代纪事》栏目、就在这方面立起一面旗帜。栏目不仅发表报告文学类的纪实性作品,也发表长篇小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2018年出版的一套20部“舍不得乡愁离开胸膛”系列长诗,分别以少数民族村寨及特色小镇、古镇的历史变迁为题材,以诗配画的方式讲述贵州儿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精彩故事,也颇具新方志文学的品格。可以说,从创作观念、写作姿态、创作方法到文体,近年这一类作品一直在引领文学关注现实、书写现实的热情。新方志文学的命名,即是对这类作品美学特征的概括。创造新时代文学的历史,需要有更多这样的作品。方志与文学,自古以来关系密切。有些地方志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两京赋》《三都赋》。不少地方志的“艺文”部分,或收录文人的作品,或关乎他们的经历、是文学研究的宝贵资料。至于地方志所记载的“一方之事”,则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与地方自然地理、名胜古迹有关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不胜枚举,明清两代的地方志中大量地收录的“景观诗文”即是突出的例子。直到当代,这样的作品仍不少,如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之类。显而易见的是,融入了时代变迁内涵的独特自然地理、山川名胜,能够唤醒诗人沉睡的诗兴。反过来,景观诗文亦能提升地方的文化品相,让它们享有更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便是“诗以地兴”“地以诗传”现象,在中国文学文上并不鲜见。(摘编自杜国景《关注时代变革,新方志文学大有可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方志作为国家地情资料,虽然最权威,最具连续性,但已跟不上当今社会巨变的节奏。B.新方志文学不在意介绍当地风俗、传说、物产、舆地等方面的知识,而是在意其现实变迁。C.新方志文学中的“方”与地方志中的“方”含义不同,它包括特定的行业或领域在内。D.新方志文学所采用的手法比地方志要丰富,有叙事、抒情、政论、口述实录等多种方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以突出“新方志文学”与“地方志”的各自特点及差异。B.文章从地方志的局限、当代文学的审美品格等角度,论证新方志文学大有可为的可能。C.文章以《人民文学》推出的《新时代纪事》栏目为例,论证新方志文学引领文学关注现实。D.文章以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为例,论证了“诗以地兴”“地以诗传”这一中国文学现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新方志文学描写新时代历史巨变,具有地方志品格与属性,可以发表在文学刊物上。B.随着时代的发展,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使所创作品具备新方志文学的品格。C.地方志可收录“景观诗文”,明清两代地方志中所收“景观诗文”的数量远多于其他朝代。D.《水经注》《两京赋》紧跟时代巨变的节奏,因而它们既是地方志,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历史是否有逻辑陈乐民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走经世致用的路线,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多么博大精深,最终离不开当时的为世所用。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到今天还是这样,脱不出以史为鉴。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历史哲学是欧洲的特产,主要是因为欧洲的哲学比较发达。先也是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把人文因素融进历史。伏尔泰、赫尔德、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这是几大家。他们的历史观,无论是唯心唯物,都是理性历史。然而,大历史是理性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理性批判的历史,是“宿命的”,似乎历史是按照人的理想意图安排的,所以是理想主义的。现实的历史却相反,它经常是不合逻辑的。例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是理性的;要以新代旧便难免发生革命,则革命是理性的。但历史是人表演的,革命是人干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说他有按理性行事的能力,但并不能由此说人天然就是理性的。否则古今中外就没有坏人、败类,没有疯子了。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道德学家从中看出道德律;崇尚格致之学者从中看出器物奇技的代代翻新;尚武者从中看到的是连绵不断的兵燹征战;博学深思者从中看出精神的升华和沉沦;唯理主义者说历史是理性的、有序的;经验论者说历史充斥了非理性,是无序的;乐观派说历史总是随着文明的脚步向好处发展的;悲观派说否!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负面的、无法克服的后果。19世纪的欧洲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历史是沿着自由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路前进的;20世纪的史学家们则认为历史根本没有定向——施宾格勒在世纪初就曾问道:历史是否有逻辑?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他们向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发难:你们太过相信人类的理智,你们的头脑清醒得把一切不符合理想的浑浊的秽物都滤掉了,历史绝没有那么透体通明。理智、理性,这些崇高无比的概念,可以作为一种人世间的理念,或者叫做目标;也可以适用于某人某时某事,如说某人在某时某事上是很理智的,但不可能说某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事上都是理智的。更何况,理智会异化,异化到它的反面,变成非理智、反理智;当把理智神圣化的时候,“理智”尤其会转为非理智,直到变为疯癫。20世纪的人读过几千年人写的历史,发现人写的历史与人造的历史不是一回事。他们在这一百年里亲历了那么多的“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这些个“主义”把世界搅得周天寒彻,任谁也认别不出这世界的本来面目。或许仍是东坡居士有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等到下个世纪或再下个世纪可能就比较客观了。然而也不尽然;因为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于是在看历史问题时不免戴上今天利害关系的眼镜,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有一种说法,说历史从来不是如黑格尔说的是“精神的历史”,而是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历史”、“实践的历史”。诚然,实践是离不开精神的,但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人写史和欧洲人写史都始于记言叙事,然后有了理性批判。B.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总会感觉不一样的历史面貌。C.20世纪欧洲史学家们认为19世纪的理性批判史学存在着局限。D.不管是身在其中还是过后反观,完全客观的历史都是不存在的。2.文中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目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着重赞扬东坡居士的诗句特别富于哲理思辨。B.说明只因身在其中所以无法看清历史真面目。C.说明若干年以后回望就可以看到客观的历史。D.说明无论什么时候看待历史都不可能纯客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趋势看起来是有逻辑的,现实却常常没有逻辑性。B.面对同样的历史,乐观派和悲观派都有着各自的看法。C.有理智的人来写历史,才能说明白历史有没有逻辑性。D.无论历史是否有逻辑,总需要依据人的行为进行判断。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精神的富足,开始让现代的一些人不仅仅是满足于温饱,很多人开始追求刺激食用“野味”,有人认为野生动物对人类有独特的滋补作用,有人图一己之利,贻害众人。然而实际却是野生动物的营养元素与家禽家畜并无多大差异,同时人类新发的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来源于野生动物。2月7日,华南农业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从穿山甲中分离出的毒株,与此次新冠病毒毒株相似度达99%。穿山甲因为莫须有的“养生”,功效不明的“通乳”,以及人类一时的口腹之欲而被大肆捕捉,由常见动物变成了极危物种。然而实际上穿山甲携带多种体内寄生虫,可损伤人类肠胃并引发心肌炎、肺炎、肝炎等并发症,鳞片的成分也并没有特别之处,主要成分为β-角蛋白。事实上,人们认为很补的各种野生动物,实际上都含有许多无法未知的病毒。野生动物是生态食物链中的一环,人类肆意猎杀捕食这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不加限制地一味攫取自然资源,不加反思的打破人与野生动物相处的界限,必然使人类自身陷于险境、困境。(摘自中国日报《保护野生动物,亦是保护人类自己》2020.2.13)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关于滥食野生动物的突出问题及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的重大隐患,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从源头控制风险,当务之急是以雷霆之势强化法律责任,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滥食野生动物,避免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因一时口腹之欲导致“次生风险”。决定明确提出,违反野生动物保护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在现行法律规定基础上加重处罚”;对决定增加的违法行为,“参照适用现行法律有关规定处罚”;同时,要求有关部门落实执法管理责任,严格查处违反本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行为。决定的立法指向明确,“全面”与“从严”贯穿始终,体现了更严格的管理、更严厉的打击,给心存侥幸者、铤而走险者以当头棒喝。(摘编自人民日报《用法治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2020.2.28)材料三:2016年我国野生动物产业从业人员、年产值统计表2016年我国食用野生动物养殖种类、从业人员、年产值统计表(《中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材料四: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中华表示,野生动物产业转型是大势所趋,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野生动物从业者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转型之路。很多从事野生动物养殖的企业管理者和从业者,具备野生动物和生态保护有关的经验及技术知识,更加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他们可以将这些知识,用于野生动物保护,从而实现野生动物屠宰者到保护者的华丽转身。他们还可以利用周边的环境,从事动物友好型旅游产业,吸引人们去户外体验和探索自然。借鉴成功经验解决野生动物养殖业转型中的阵痛。北欧国家,比如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家曾出现捕食鲸鱼等活动,然而从捕鲸到观鲸的商业模式转型,反而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商机。此外,赵中华建议,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和扶持企业转型。(摘自中国网《全面“禁野”之下,野生动物产业何去何从?》2020.3.3)1.下列对“野生动物”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谋求私利、追求刺激的心理、野生动物“莫须有”的滋补作用,驱使人类捕食野生动物,这也与社会进步、物质富足有着密切的关系。B.肆意捕杀野生动物,不仅有感染疾病的风险,而且会破坏生态食物链,必然使人类利益受损,因此,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C.为从源头控制住由野生动物传染疾病的风险,避免造成“次生风险”,须强化法律责任,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滥食野生动物。D.除野生动物产业从业者借助先天优势实现角色转型,企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成商业模式转型外,政府还应出台扶持政策,助力行业转型。2.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2016年食用养殖动物种类、食用野生动物从业人数与年产值呈正相关关系:养殖动物种类越多,从业人员就越多,年产值就越高。B.我国2016年野生动物产业从业人员达1400万,产值超过5200亿元,全面禁食野生动物制度颁布以后,产业转型迫在眉睫且压力巨大。C.超过四成的野生动物产业从业人员从事食用野生动物产业,创造的产值仅次于毛皮动物产业产值,占野生动物产业总产值的近四分之一。D.我国2016年食用野生动物养殖业中,爬行类动物养殖从业人员最多,创造的产值业最大,兽类养殖从业人员最少,创造的产值也最小。3.材料一、二、四侧重点有什么不同?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唐太宗论宋孔文仲缙绅之论,皆以为唐太宗之德业,可以追迹三代之盛王;予以为太宗特秦皇、汉武之不败不危者耳。太宗当隋氏之乱,辅翼高祖起义晋阳,以一旅之师转战天下,所向必败其军,取其将,包其地。及已即帝位,政事简肃,尊儒重贤,法度文章,稍稍修立,而憔悴之民,复见升平之世。由是言之,太宗可谓明天子矣。及其务名尚功而用心于外,生事四夷而勤兵于远,则何以异于秦皇、汉武之为哉?虽然,秦皇坐招天下之乱,汉武大穷中国之民,而太宗之失,未至于此,予故曰秦皇、汉武之不败不危者也。请略言太宗之失四事,以为君国者戒。《春秋》书公会戎于潜,说者以为御夷狄者,不一而足也。盖夷狄者,天地幽阴之气,聚于障塞之表,散于沙漠之上,故其君臣无阙庭之礼,其士民无冠带之制,先王视之,若猿狖之在山,鱼鳖之在泽也。其来不以为荣,其去不以为辱,其毁我不足忧,其誉我不足喜。而太宗溺于四夷之甘言,称“天可汗”而以临之,屈天子之贵,下从酋长之号,以徼名于流俗之间,其失一也。蕃夷种类,非有礼义忠信之心,慈良岂弟之意也,特屈于不得已而稽首于我,譬如鹰隼,饱则飏去。先王知其然也,投之不毛之区,置之荒忽之地,使其耳不闻中国之金石,目不覩宗庙之礼,其心冥然如圈豚笠彘,不识堂陛之上,然后奸谲之心,悖乱之计,伏而不生。此先王御夷狄之长计也太宗不察此而听四夷遣子弟入太学使之习治乱晓权数以为子孙无穷之忧其失二也。《黄石公记》曰:“舍近而图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而图近者,逸而有终。”先王非不知廓地万里以为广,聚四夷之财以为富,然夏、商、周之盛,地不过五千里,而夷狄之国不与焉,知其力不足以守也。太宗略取四夷之地而并置州县,使其将士更往递戍于风霜砂砾之野,河源险阻之上,万里奔命,九死一还,舍本而争末,空内以实外,其失三也。夫夷狄之性,非可以法度、风化调习之也,先王待之甚轻,责之甚简,虽有傲慢不逊,往往置之度外。周宣之时,玁狁内侵,至于太原,其事变亦已亟矣。宣王未尝投袂抚剑角逐之也,命将驱之出境而止。太宗愤高丽出不逊语以拒使者,于是戎衣亲征,涉大海,冒寒暑,至亲持戈于马上以身先士卒,吮骁将血以感厉三军。以人主之尊,而与徼外之小国争一旦之儁,败则辱国,胜则不武,其失四也。诚使太宗蚤去四失,而裁之以先王虑深计远之道,则庶几乎近世仁义之主;而太宗兼有之,臣故曰秦皇、汉武之不败不危者也。(选自《舍人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秦皇坐招天下之乱虽然:即使如此B.以为君国者戒君:君主C.而夷狄之国不与焉与:亲附D.责之甚简简:简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憔悴之民予犹记周公之被逮B.而太宗溺于四夷之甘言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C.空内以实外约以连兵大举D.胜则不武则刘病日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一开头就亮明观点“太宗特秦皇、汉武之不败不危者”,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概述唐太宗的历史功过,并且通过比较阐述了观点。B.文章分别从追求名声、遗祸子孙、驱遣将士、争胜境外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唐太宗在处理与“夷狄”的关系上存在着的严重错误。C.本文和《六国论》一样,条理层次特别清晰,又都属于史论,以古讽今,富有现实针对性,虽立论标新立异,却洞见历史的另一面。D.全文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既有举例论证,又有引用论证,既有比喻论证,又有类比论证,还有对比论证和比较论证,灵活多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此先王御夷狄之长计也太宗不察此而听四夷遣子弟入太学使之习治乱晓权数以为子孙无穷之忧其失二也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及其务名尚功而用心于外,生事四夷而勤兵于远,则何以异于秦皇、汉武之为哉?(2)诚使太宗蚤去四失,而裁之以先王虑深计远之道,则庶几乎近世仁义之主。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唐)柳宗元①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②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①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③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②。既焚既酾③,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④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④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释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饶?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编以为二千石⑤楷法。[注]①蛇虺(huí):一种毒蛇。②蠲(juān)之浏如:蠲,清洁。浏如,水清澈的样子。③酾(shī):疏导。④间厕:参加,这里是交错的意思。⑤二千石: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后来习惯也称州郡一级的长官为二千石。韦使君为州刺史。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乃B.且C.则D.然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交代了永州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B.永州城有石有泉,却被杂草遮蔽泥土覆盖。C.永州城毒蛇野兽出没,树木花卉都是毒物。D.永州城因特异环境被视为荒乱秽废的地方。3.第③段描写景物,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第④段画线部分关联全文,是立意的点睛之笔,请加以分析。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某国支援中国抗疫的医疗物资包装箱上印着我国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还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等中国古代诗句。而我国各地支援武汉时,写的标语大都是“武汉加油!”“中国挺住!”等。于是,有人感慨还是我国传统的诗句言辞优美,意蕴丰富,而那些大白话,缺少诗意,文化意蕴不足;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情意,通俗的口号同样感人。某报纸开辟专栏,对此展开讨论。请你为该专栏写一篇文章,结合材料内容,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B2.①“变成”“留作”都是平常字眼,看似普通,但两个词语,运用比喻手法,把丛台由盛转衰缓慢的过程,形象地加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②使昔日的弦歌齐鸣、舞袖翩翩的繁华热闹场面与今日山鸟乱啼、野花丛开的荒芜败落的画面,对比更加鲜明,把丛台之荒凉,写得有声有色。【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作者站在丛台上”理解错误。诗中所写景象,都是作者通过友人的描述,想象出来的景象,而不是“作者站在丛台上”所看到的景象。故选B。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颈联中“变成”“留作”是动词,弦管指管弦乐器,代指音乐;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这里写音乐变成了山鸟叫声;五颜六色的丝绸衣饰变成开放的野花。这两个词使诗句构成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丛台上,山鸟啼鸣,野花盛开,绿苔遍地,一片荒芜。当年丛台上弦管齐奏,歌声婉转,舞袖翩翩;众多美貌妃嫔和绝色宫女,身着绮罗,环绕台前,那是多么欢乐。如今早已飞流云散,只剩得山鸟乱啼,野花怒开,古今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昔日繁华如今落魄的更迭现象,使得缓慢的历史变迁直观鲜明地通过这两个词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表达有着很强的抒情效果,且用语清新,耐人寻味,写景如画,富有景致。考生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点睛】诗歌炼字题答题步骤:(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书法,如拟人、通感等。(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解释诗歌句意)。(3)点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2、1.B2.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解析】
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思想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1.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查,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B项“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错误,诗中“穷”意为“身受压抑遭遇理想困窘,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的贫困。属于诗意理解错误。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评价。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中需注意“寒风变春柳”、“烟濛濛”两个关键词,展现了柳条的朦胧多姿。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就是希望,所以可知作者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3、1.B2.D3.B【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本题中,第一空,浓郁:香气、色彩、气氛等。浓重:有强烈、鲜明、深厚的意思,也形容烟雾、气味、色彩等很浓很重。根据语境“……的中国风尚”,应用“浓郁”。可以排除A和C项;第二空,必须: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根据语境“掌握更先进的制作技术、选取更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创作更新颖的主题内容、制定更全面的传播策略,才有可能……”,应用“必须”。可以排除D项。第三空,精雕细刻:多用于比喻做事认真细致。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美术)。根据语境“……的中国影视剧有了全新的认识”,应用“精雕细刻”。第四空,国际化:是设计和制造容易适应不同区域要求的产品的一种方式,进而达到符合世界各国的要求。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根据语境“当今国产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日益……”应用“国际化”。故选B。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本题中,A项,“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叙事节奏紧张紧凑相结合”语序不当,可改为“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与紧张紧凑的叙事节奏相结合”;B项,“实现了”与“双重需求”搭配不当,可把“实现”改为“满足”;C项,成分赘余,可删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后的“需要”。故选D。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根据上下文语意,强调的是“精心打磨的故事”“精良的制作”两者皆有,可排除C、D项;根据下文“该剧主创人员前前后后看了3遍小说,针对第一集写了23个版本,花费4个月时间抓住人物和故事核心,富于质感的画面、多样的制作拍摄手法、富有层次的场景设置”,应先说“有精心打磨的故事”,再说“有精良的制作”,可排除A项。故选B。【点睛】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4、1.C2.B3.在娱乐性之外,还要体现社会现实和哲学意义,特别是传承金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②武侠文化需要展望和融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③创作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C项,“随意玩玩”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后来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先生说他真正喜欢的是做学问,写小说只是玩玩,这让我知道所谓厚积薄发的境界。”其中“玩玩”是一种态度,谈的是兴趣和乐趣,是一种自谦的说法。故选C。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本题B项,“他不看重记忆”错误,文中说的是金庸先生认为需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并非说他“不看重记忆”。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结合“数学其实也是一门艺术,是关乎心灵与智力的学问,是常人难以达到的境界,而金庸的武侠小说里蕴藏着高度的美感和哲学内涵,这和数学的境界是相通的。温暖的笑声中,两位大师投入和沉浸的表情,加之充满哲学意味的交谈,令人感动和折服”“让我服气的还有金庸先生那天的演讲内容,是关于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有理有据,是他自己的研究成”“先生的每一句话,落在文字上,根本不需要重新组织语言,语言结构完整同时富有文采。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功底,先生才在办报、写小说、做学问上游刃有余”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5、1.C2.“惊起”的前句写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后句写船因无人打浆而在沙滩上搁浅了,用“惊起”二字写从姑娘们从醉酒中醒来时的惊讶情态,既表现了“醉”字,又写出了“醒”,起到从醉眠到苏醒的转折作用。【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采莲女随手采摘莲花酿酒”说法错误。“厮”在这里是“相互”的意思,与下句“相”字同义;“酿”这里指“混合”,诗句的意思是“清新的荷香、醇美的酒味,搅在一起”,并非是采摘莲花酿酒。故选C。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文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词的主旨,即作者或者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中,题干是“有人说‘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沙滩上’中‘惊起’一词有‘转折之妙’,请结合上下句简析”,第三句“醉倚绿阴眠一饷”笔锋一转,热闹转为静止。又拈出一个“绿阴”的“绿”字来,使人在视觉和听觉上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和音响的对比,从而构成了非凡的美感。下面两句笔锋又作一层转折,从“眠”到“醒”;由“静”再到“动”,用“惊起”二字作为转折的纽带。特别是这个“惊”字,则又是过渡到下文的纽带。姑娘们喝醉了酒,在荷叶的绿阴中睡着了,而船因无人打桨随风飘流起来,结果在沙滩上搁浅了。“惊起”是言醒来看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场面,这样既坐实一个“醉”字,又暗藏一个“醒”字。【点睛】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因此,学生要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6、朝搴阰之木兰兮沧海月明珠有泪多于市人之言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宠辱偕忘谁家新燕啄春泥任尔东西南北风一日克己复礼【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搴、阰、偕、啄。【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7、1.B2.A3.A【解析】1.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B项说法绝对,“新方志文学不在意介绍当地风俗、传说、物产、舆地等方面的知识”错,原文第二段“这样的作品既尊崇以文学方法反映新时代巨变的美学规律,又是对方志记录地方舆地、物产、风俗、传说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可称之为‘新方志文学’”,所以新方志文学并非不在意介绍当地风俗、传说、物产、舆地等方面的知识。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A项以偏概全,“文章采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错,在论证新方志文学与地方志的差异上,采用了对比论证,而在说明地方志的特点中,没有举例,只是在说明新方志文学的特点中有举例。故选A。3.此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说法绝对,“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使所创作品具备新方志文学的品格。”错,具备新方志文学的品格不是成为优秀作品的唯一途径。C项曲解文意,“明清两代地方志中所收‘景观诗文’的数量远多于其他朝代”错,原文最后一段“明清两代的地方志中大量地收录的‘景观诗文’即是突出的例子”,没有强调多于其他朝代。D项强加因果,“因而它们既是地方志,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错,原文并未体现。故选A。8、1.A2.B3.C【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A项,“中国人写史和欧洲人写史都始于记言叙事,然后有了理性批判”理解错误,根据文本“中国人写史,离不了记言记事”,但“稍微有些哲学意味的史论几乎没有”。而欧洲人“从叙事开始”,“到近代便有了对历史的理性批判”。故选A。2.此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论述思路的思考,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顺序去思考问题。论述思路的解答一般思路是首先提出了什么论点或论题,然后怎样论证,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解决。文中引用东坡居士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的观点;之后论述“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有愿望、有情感、有利害关系缠身的动物”从而引出观点“历史终于还是客观不了”。A项,“着重赞扬东坡居士的诗句特别富于哲理思辨”分析错误,引用苏东坡的这句诗,意在说明“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的观点。C项,“说明若干年以后回望就可以看到客观的历史”分析错误,原文表述为“所以纯客观是没有的”。D项,“说明无论什么时候看待历史都不可能纯客观”分析错误,引用苏东坡的诗句目的是说明“看不清20世纪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其中”的观点,而非“无论什么时候看待历史都不可能纯客观”。故选B。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C项,“才能说明白历史有没有逻辑性”说法错误,作者认为,历史常常是没有逻辑的。“人们经验的历史却不是理性的”“历史是任人‘装扮’的;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20世纪的欧洲史学家们自有他们自己的特殊的时代经验——人们还是相信经验胜过理智”“对历史进行判断的根据又总是人的行为”。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9、4.C5.A6.①材料一:滥食野生动物的危害;②材料二:我国确立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制度;③材料四:野生动物养殖产业转型。【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错误,原文材料二“从源头控制风险,当务之急是以雷霆之势强化法律责任,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全面禁止滥食野生动物,避免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因一时口腹之欲导致‘次生风险’”,可知是“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故选C。5.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A项,“养殖动物种类越多,从业人员就越多,年产值就越高”错误,由材料三图表可知养殖动物种类与年产值不呈正比关系。故选A。6.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材料一,“事实上,人们认为很补的各种野生动物,实际上都含有许多无法未知的病毒。野生动物是生态食物链中的一环,人类肆意猎杀捕食这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不加限制地一味攫取自然资源,不加反思的打破人与野生动物相处的界限,必然使人类自身陷于险境、困境”,可知重点是滥食野生动物的危害;材料二,“5月5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确立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制度”,可知重点是我国确立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制度;材料四,“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赵中华表示,野生动物产业转型是大势所趋,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野生动物从业者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寻求转型之路”,可知重点是野生动物养殖产业转型。【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4.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5.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6.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10、1.B2.B3.C4.此先王御夷狄之长计也/太宗不察此/而听四夷遣子弟入太学/使之习治乱/晓权数/以为子孙无穷之忧/其失二也5.(1)等到他谋求名声崇尚武功并在外事上多用心力,在四方各族制造事端并且在偏远之地肆意发动战争,那么这和秦始皇、汉武帝的行为有什么区别呢?(2)假使唐太宗及早抛去四个过失,用先王从深远方面考虑、谋划的方法控制他们,那么大概可以接近世上的仁义君主了。【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君国者”是者字结构,此处“者”用在动词性词组“君国”后面,作代词,表示人。据此可知“君”是动词,根据语境译为“主宰、统治”;“君国者”指统治国家的人。句意为:把这作为统治国家的人的警戒。故选B。2.此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提供的句子,通过翻译句子,理解内容来确定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最后进行比较根据要求选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两个“之”都是是结构助词,的。C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并列;第二个“以”是介词,用。D项,第一个“则”表假设,相当于如果;第二个“则”表转折的连词,却、但是。故选B。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写法分析与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翻译文章,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然后理解每一个选项,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考查的重点,针对选项并结合语境对文章的内容、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再作出判断。本题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本文和《六国论》一样,条理层次特别清晰,又都属于史论”说法有误。《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不属史论。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句意是:这就是先王抵御夷狄的长远之计,唐太宗不明察、知晓这些,却听凭四夷遣送年轻后辈进入太学,让他们学着整治、改变混乱状况,知晓掌握权力的术数、要领,使之成为后世子孙无尽的忧患。这是他的过失之二。“此……也”是判断句,第一处应在“也”后断开。根据句意可推断“而”是表转折的连词,第二处应在“而”前断开。“而”后是陈述唐太宗的做法:先是“四夷遣子弟入太学”,然后“使之习治乱”“晓权数”。而且“习治乱”“晓权数”结构相同,所以三、四、五处应在“入太学”“习治乱”“晓权数”后分别停顿。“其”是代词,指代唐太宗的做法,用在句首作主语,所以第六处在“其”前停顿。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1)“及”,等到;“务”,谋求、追求;“用心于外”,状语后置句,调整为“于外用心”;“生事”,制造事端;“生事四夷”,省略句,应为“生事(于)四夷”;“勤兵于远”,状语后置句,调整为“于远勤兵”;“勤兵”,指肆意发动战争;“远”,形容词作名词,指偏远之地;“何以异于……哉?”,固定句式,“与……有什么区别呢?”。(2)“诚使”,假使;“蚤”,名词作状语,及早、趁早;“去”,抛去;“裁之以先王虑深计远之道”,状语后置句,调整为“以先王虑深计远之道裁之”;“裁”,控制;“庶几乎”,或许、大概可以;“近”,动词,接近。【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士大夫的评论,都认为唐太宗的德行与功业,可以效法历史上三代时盛世有德的帝王;我认为唐太宗只不过是没有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败亡罢了。唐太宗面对隋朝的动荡,辅助高祖在晋阳起义,率领一队人马转战天下,所到之处必定打败对方,斩获将领的首级,包围夺取他们的土地。等到登上帝位,政务简约而严肃,尊崇儒学重视人才,法令及礼乐制度,逐渐制定,困顿的百姓,又得见太平之世。因此就评价,唐太宗可以说是圣明的天子啊。等到他为谋求名声崇尚武功并在外事上多用心力,在四方各族制造事端并且在偏远之地肆意发动战争,那么这和秦始皇、汉武帝的行为有什么区别呢?即使如此,秦始皇因此招致天下大乱,汉武帝使中原百姓十分困窘,但唐太宗的过失,没有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我说唐太宗不过是没有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败亡。请让我简单扼要的说一说唐太宗四个过失,把这作为统治国家的人的警戒。《春秋》中记载隐公在潜地与戎进行会谈,劝说的人认为抵御夷狄人,不能因为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夷狄是天地间幽阴之气,汇聚在阻塞不同的边界地,散布在沙漠之上,所以他们的君臣没有朝廷的礼节,他们的百姓不懂礼仪制度,先王看待他们,就如同猿猴在山中,鱼鳖在水中。他们归服不认为是荣耀,他们叛离也不认为是耻辱,他们毁损我不值得忧虑,他们赞誉我也不值得高兴。但是,唐太宗沉溺在四方各族的甜言蜜语中,称是“天可汗”面见他们,使天子的尊贵受屈,仆从酋长的名号,用来在流俗世间谋求名声,这是他的过失之一。番夷种族,没有礼义忠信的真心,慈爱善良和乐平易的情意,只不过是迫不得已才对我中原屈服跪拜,好比鹰隼,吃饱了就会离开的。先王知道他们是这样,将他们流放到不毛之地,安置在遥远的地方,使他们的耳中听不到中原的钟磬乐声,眼睛看不到宗庙祭祀的礼节,他们的思想愚昧无知如同关在栅栏或笼子里的猪,不了解朝廷的君主,这样之后诡诈的心思,悖逆、叛乱的计谋,就会潜藏不发。这就是先王抵御夷狄的长远之计,唐太宗不明察、知晓这些,却听凭四夷遣送年轻后辈进入太学,让他们学着整治、改变混乱状况,知晓掌握权力的术数、要领,使之成为后世子孙无尽的忧患。这是他的过失之二。《黄石公记》中说曰:“舍弃近的图谋远的,劳苦而无功效;舍弃远的图谋近的,安逸且有结果。”先王不是不知道开拓万里疆土以此成就国土广阔,聚敛四夷的财富以成就国家富裕,虽然夏、商、周那样强盛,土地方圆也不超过五千里,并且夷狄之国也不亲附他们,因为知道自己的国力不足够来守护(更广阔的疆土)。唐太宗夺取四夷的土地并合并设置州县,派遣自己的将士更相交替戍守在满是风霜砂砾的荒野之地,黄河的源头艰险难行,不远万里奉命奔走,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做事抛弃根本,却只追求枝节,使内部空虚外在强大,这是他的过失之三。夷狄的本性,不是可以用法度、风化所能调教训练的,先王对待他们很是轻视,责令要求他们很简略,虽然有态度高傲自大、不谦让的情况,但常常是置之度外。周宣王的时候,北方的玁狁向中原入侵,到达太原,当时变故也已经够急迫了。宣王都不曾立即挥袖出击一决胜负,只是命将领将其驱逐出境为止。唐太宗因高丽出言不逊拒绝使者就心生愤怒,于是御驾亲征,渡过大海,冒着寒暑,以致亲自驾马手拿长戈,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舔吮勇猛善战的将军的血来感动激励将士。凭借君主的尊贵,与塞外小国争一时的光彩,如果失败了就会使国家受辱,胜利了也不算英武,这是他的过失之四。假使唐太宗及早抛去四个过失,用先王从深远方面考虑、谋划的方法控制他们,那么大概可以接近世上的仁义君主了;并且唐太宗兼有他们的仁义,所以我说唐太宗不过是没有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败亡。11、1.A2.C3.此段写景,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由内及外,再由近及远,前后对比,写出了一处风光佳景焕然一新的气象。语言以四字句为主,两两相对,整齐短促有力。4.第④段画线部分,句句与上文呼应,借“新堂”的“清浊美恶”“居高望远”等深刻变化,与上文①②段永州先前自然风貌形成对比,回扣第③段新堂修建的过程及景色描写,也呼应开篇“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的总领句,全文前后浑为一体,结构严密。从立意上看,此处由“新堂”引出对韦公善政益民的吏治思想的赞颂,赞颂他居高望远、顺应民情、铲除残暴、废除贪污、保护贤良和施行富民政策,彰显文章以治理“新堂”设喻吏治理想的用意,表现了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和寄望,是全文立意的点晴之笔。【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语言连贯的能力。需要学生理解相关段落和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子的意思和选项中词语的意思选择合适的词语。本题中,前句“将为穹谷嵁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陵绝险阻,疲极人力”意思为: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命伤财;后句“可以有为也”意思为:可以建造出来。两句是条件关系,因此“乃”字最为合适。故选A。2.本题考查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这类题需要认真阅读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抒发的情感、表达的观点等,仔细分析选项中敏感点,比对原文,辨析正误。本题,“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交代了永州的地理位置;“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说明永州城有石有泉,却被杂草遮蔽泥土覆盖;“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说明永州城毒蛇野兽出没;“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意思是“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并不能说明“树木花卉都是毒物”;“号为秽墟”说明永州城因特异环境被视为荒乱秽废的地方。故C项理解错误。故选C。3.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需要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句子的手法和表达效果。具体应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等句多用四字短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且短而有力;“或列或跪,或立或仆”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将“山”比作人,赋予“山”以人的动作,写出了山石情态各一,景色壮美;“韦公之来……效伎于堂庑之下”写城内之景,“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写城外之景,“迩延野绿”写近景,“远混天碧”写远景,写景次序井然,远近结合;本段优美景色与第②段永州荒乱秽废形成对比,写出了一处风光佳景焕然一新的气象。4.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以及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并翻译原文,重点阅读题干规定的段落,分析段落内容,结合文本观点分析其作用。第④段划线部分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赞颂韦公“顺应民间习俗来教化民众;除暴安良;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抚慰百姓而让百姓富饶;建造这座大堂不仅仅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是为了让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从而表现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治理“新堂”设喻吏治理想的用意,表现了柳宗元的政治抱负和寄望。结构上:划线部分写“因土而得胜——释恶而取美——蠲浊而流清——居高以望远”与第②段“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和第③段“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互相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了永州在韦公的治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写出了韦公善政益民的治理政策。做为最后一段,“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又与开头段“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遥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点睛】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参考译文: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命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是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却都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在城中有石头,(却)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却)被泥土所埋没;成了毒蛇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韦公到(永州做刺史)已过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开始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来像小山一样,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树木,就苍翠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就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矗拥在四周。有的像列队,有的像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作为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密林丛生的山脉(融为一体),有的隐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于是韦公便邀请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所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地势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致,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来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难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吗?韦公登高望远,难道不是想抚慰百姓而让百姓富饶吗?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座大堂(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修建的吗?(它)将让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我请求(将上面所说的一切)刻写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作为后来刺史们借鉴的典范。12、例文:用“雅俗与共”守护我们的民族语言无论是“武汉加油!”“中国挺住!”的通俗幽默,还是“岂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题报告:疫情常态下ISO+AI驱动的线上教学质量保障与提升体系研究
- 临时施工用电专项方案2
- 开题报告:信息科技课程大概念谱系构建原理、方法及教学研究
- 开题报告:新时代民办教育发展战略和治理创新研究
- 《膜分离技术》课件
- 《CAD基本练习》课件
- 2024年度企业业务外包个人承包合同
- 2024年区域独家销售代表协议版
- 《财产条款培训》课件
- 2024年度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营与监管合同
- 跨学科实践活动5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 【MOOC】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重庆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小学生百科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100题)
- 车位租赁合同标准版可打印
- 机械工程技术训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课件】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 GB/Z 44789-2024微电网动态控制要求
- 2024年度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投资股权协议2篇
- 枣庄学院《信息可视化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新课标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评的策略
- 2024年贵阳南明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