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育才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育才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育才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育才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育才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育才中学2025届高考冲刺押题(最后一卷)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沈文秀,字仲远,吴兴武康人,司空庆之弟子也。前废帝即位,为安南录事参军。景和牛千,迁青州刺史。时帝狂悖无道,内外忧危,文秀将之镇,部曲出屯亨了,说庆之曰:“此人性情无常,猜甚,将来之祸,事又难测。今因此众力,图之易于反掌,千载一时,万不可失。”庆之不从。文秀固请非一,终不回。文秀既行,庆之果为帝所杀。庆之死后,帝遣江方兴领兵诛文秀。太宗已定乱,驰驿驻之,方兴为文秀所执,寻见释遣还。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弥之等寻归顺。弥之青州强姓,门族甚多,诸宗从相合率奔北海,据城以拒文秀。文秀遣军主解彦士攻北海陷之,伯宗合率乡兵,复克北海,因率所领向青州所治东阳城。文秀拒之,伯宗战败。玄邈、僧嵩等并进军攻城,每战辄为文秀所破。三年二月,文秀归命请罪,即安本任。八月,净蜀郡公拔式等马步数万人入西郭,直至城下。文秀使辅国将军垣谌击破之。四年,进文秀号右将军,拿五百户。虏围青州积久,太宗所遣救兵并不敢进。文秀被围三载,外无援军,士卒为之用命,无离叛者,日夜战斗,甲胄生机虱。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遂为虏所陷。城败之日,解释戎衣,缓服静坐,命左右取所持节。虏既入,兵刃交至,问曰:“青州刺史沈文秀何在?”文秀厉声曰:“身是。”因执之,牵出听事前,剥取衣服。时白曜在城西南角楼,裸缚文秀至曜前,执之者令拜,文秀曰:“各二国大臣:无相拜之礼。”曜命还其衣,为设酒食,锁送桑乾。文秀在桑乾凡十九年,齐之永明四年,病死,时年六十一。(节选自《宋书•沈文秀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B.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勋/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C.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動/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D.时晋安王子勋据寻阳/反叛六师外讨征兵/文秀遣刘弥之军赴朝廷/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同子励/遣使报文秀/以四方齐举/劝令同逆/文秀即令弥之等回应安都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B.刺史,又称刺使,职官。“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刺史制度,作为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有其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汉代刺史制度是对秦代监御史制度的继承。C.虏,索虏,南北朝时南朝对北朝的辱称,索指发辫,因古代北方民族多有发辫。D.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左迁;降级叫迁谪;平调叫转迁、迁掉;离职后复官叫迁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沈文秀能明晰形势,准确作出预判。前废帝性情无常,猜忌心严重,朝廷内外人人自危,他劝说庆之行废立之事,庆之不听,他走后,庆之果然被杀害。B.沈文秀有军事才能,多次打败对手。他派解彦士攻陷北海,又阻击伯宗,使伯宗大败;在和北虏作战时,又打败了玄邈、僧嵩、蜀郡公拔式等。C.沈文秀得将士之心,将士为之尽力。他被敌人围困了三年,外无援军,将士们愿意为他效力,日夜战斗,盔甲上都生出了虱子,但是却没有一人叛离。D.沈文秀对故国忠诚,不肯屈膝折节。面对虏敌和对着他的兵刃,他毫不畏惧,厉声以对;被剥去衣服,捆到白曜面前,他不肯下跪,有浩然之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宗已定乱,驰驿驻之,方兴为文秀所执,寻见释遣还。(2)城败之日,解释戎衣,缓服静坐,命左右取所持节。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主人公少年时代快乐地玩耍的情景。(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一句表现了作者身居闹市却不感到喧闹的原因;“__________”一句,则描写了鸟儿结伴自由自在飞返山林的景象。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从封闭堵塞(sè)到四通八达,快速崛起的中国交通事业重塑(sù)了神州大地的时空格局。在新的历史结点上,中共中央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描绘了我国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交通强国建设蓝图。B.真正决定人生高度的是借着一股子冲(chòng)劲儿,屏除干扰,持续学习,不断地强化和精进,让自己羽翼丰满,去争当翘(qiáo)楚的实际行动。C.人到中年有各种压力,全社会勿以轻佻(tiāo)的心态嘲笑中年人,应让其保存着踮(diān)起脚尖就能够得到的梦想,助其渡过难关,走出泥淖。D.与梭子蟹不相颉颃的南极鳞虾,因长期生活在最纯净、无污染的浅海区的黢(qū)黑石背下而肉质鲜嫩饱满,所以受到坊(fāng)间“海鲜控”们的追捧。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电子阅报栏等来到群众身边,服务于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当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建起来之后,如何提升使用率的问题便摆在了人们面前。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农家书屋“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究其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关键要在供给侧发力,找准群众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改变此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服务内容单一、供给缺乏弹性等问题,更好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对接。现实中,我国农村人口结构不断变化,相关需求也日益多元。在这种背景下,围绕公共文化的投入不能是一次性的,应当在内容资源上不断进行更新,同时在载体上也应与时俱进,更多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比如,现在的父母都越来越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儿童图书馆经常人满为患,儿童图书的借阅量占不少图书馆外借图书的一半。这就应该加大儿童图书的采购量,扩大儿童阅览室的面积。让服务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才能缩小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差距。我国文化资源日益丰富,群众的文化选择空前广泛,欣赏水平也日渐提升。如果公共文化供给更新缓慢,不对群众胃口,自然会导致吸引力不足等问题。我国的公共文化需求正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当群众呼唤动态的、社交化的文化服务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全都是静态的、非社交化的读书、看报、看电影等活动;当群众习惯于从移动互联网上获取资讯和娱乐时,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仅停留在物理空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就必须重视群众在文化需求方面发生的变化,掌握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润物无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让文化之风充盈社会空间,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以“智慧+”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社区“智慧书房”;一些地方突破传统服务界限,充分呼应群众所需,为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开办“四点半课堂”;还有地方发挥本地戏曲、民乐的优势,构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等。事实证明,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才能有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人。(摘编自张贺《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精准供给”》)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政府逐渐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力度,我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B.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不高,是一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C.为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需要在内容资源上和文化载体上不断有所创新,与时俱进。D.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就需要将文化服务由静态、非社交化的服务转变为动态、社交化的服务。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展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成就,后分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强化论证。B.第二段先结合具体事例阐明问题,接着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之道,逻辑性强。C.文章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着重从服务内容和供给更新两方面展开论述。D.文章结尾列举了一些地方的成功案例,以证明公共文化服务贴近群众需求的重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宣传以提升其使用率。B.多开辟网络空间,将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适应社会发展,提升效能,更好服务群众。C.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供需错位”,是人们对公共文化需求差异化、多样化所导致的。D.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文化事业,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才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卖花声·题岳阳楼[注][宋]张舜民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注]张舜民做过监察御史,因党争遭贬。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作者被贬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1.下面选项中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分斟酒敛芳颜”中,“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写出敬酒的歌女满怀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脸上没有笑容,刻画出歌女内心的情感。B.《阳关曲》指唐代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作者说“休唱阳关”,是因为他此时南迁郴州,不像元二出使安西,受朝廷重托。这两句含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之意。C.“醉袖”二字,用得极妙,与前面的“十分斟酒”暗相呼应。“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令人感情上一松,而下面一句“何人此路得生还”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D.结尾两句写即将上路,回首眺望夕阳中的长安,因为长安是当时国都,作者借以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君王的期待,意蕴深厚。2.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6、补写出下列各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1)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2)__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3)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4)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5)泉香而酒洌,_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6)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7)仁者不忧,____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论语·宪问》)(8)___________________,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白湖荡余显斌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小王叔叔笑道,想骑?棒子点点头,当然。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骑兵营来时是在一个晚上,月光水亮亮的一片,笼罩着湖面。湖面浮荡着淡蓝的雾,苇草和荷叶在雾里如淡墨画的一般,朦朦胧胧的。张叔叔带头,将骑兵营长介绍给棒子。骑兵营长笑着夸棒子是好样的。棒子很高兴,看看这匹骏马,又摸摸那匹。骑兵营长开玩笑说,没骑过吧?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逗得骑兵营长笑了,张叔叔也笑了。湖里芦苇丛中隐藏着一条暗道,在湖中间,有新四军的监察哨把守着,有可疑人经过,监察哨马上鸣枪报警,对岸的新四军二团听到枪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因此,鬼子几次来袭,都大败而归。棒子当然能带人顺利通过,因为棒子是新四军的通讯员啊。他手一挥,带着骑兵营出发了。已经是后半夜了,湖上月光变得更亮更白。苇草深处,不时传来露珠滴落声,还有“咚”的一响,是青蛙跳水的声音。棒子带着部队,静静地走着,沿着那条路走着,新四军监察哨看见了,没有阻拦。棒子带着骑兵营走到一处湖湾处,将两根手指插入嘴里,“嘘”地吹响一声口哨。在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他已抱着身边的张叔叔,“噗通”跳入湖水深处的苇草丛里。湖里的月光顿时碎了。枪声响起,打破湖面的寂静。骑兵营士兵一个个在枪声中倒下,不一会儿,全被消灭。新四军战士划着水,从苇丛里浮出来打扫战场,同时寻找着棒子。一片荷叶下,一个声音道,在这儿呢。随着声音,棒子浮出水面,拖着肚子已经灌满水的张叔叔。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他最终自投罗网,却弄不清自己究竟在哪儿露了马脚。棒子得意地说,是你自己吐露了真相的。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大木三郎一听,傻了眼。棒子随着新四军战士押着垂头丧气的大木三郎,迅速消失在月光下的苇丛中。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选自《小小说月刊》2018年第1期)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棒子没等到小王叔叔却等来了一个陌生的张叔叔,这一蹊跷的情节为下文他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埋下了伏笔。B.小说中反复出现“月光”形象,不但展示了那天晚上的特定环境,还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故事情节相映成趣。C.小说主人公棒子的形象生动鲜明:作为新四军通讯员,他尽管年纪还小,但机智勇敢,临危不乱,令人敬佩。D.小说的语言清新自然,描写简练传神,如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以静衬动,细致入微。2.请以小主人公棒子的形象为例,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这样安排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军马冰凛军马出生在北方的大草原。自从出生后,它总喜欢在草原上奔驰,而奔驰几乎成了它永恒的宿命。军马长到了两岁,应征入伍,成了一匹真正的军马。军马奔驰于硝烟弥漫的战场。几经风云,几番厮杀,几易主人。战争中,它精神抖擞,勇往直前,丢了一只眼睛,缺了一只耳朵,肚子也被子弹穿了个洞,还舍身救了位首长的命。军马立下了不可磨灭的赫赫功绩,成了远近闻名的好马,真可谓汗马功劳。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军马该休息了,首长认为已经没有了战争,它也不再适合奔驰,到该休息的时候了,于是就让它离开了绿色军营。首长有指示,文件是红头的。军马被有关部门保护了起来,盖了好房,配以好饲料,调来了专职的调养员,军马有了崭新的生活环境。可不知怎的,它反而越来越瘦,毛发渐稀,整天嘶嘶地鸣叫不休。首长有些着急了。“谁能把这匹马调养好,喂得膘肥体壮,重重有奖。”口令传了出来。王君懂些马经,又会些医道,就拿着当地政府的介绍信和自己的保证书,千里迢迢地赶来领马。军马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军马的膘儿仍没有大的起色。还是越来越瘦,毛发渐稀,整天嘶嘶地鸣叫不休。王君也有些着急了。那天清晨,王君牵着马路过村边的小学。小学的学生正在老师响亮的口哨声中做早操。听到哨声,军马猛地站住了,一只耳朵竖起来,一只眼睛睁得雪亮,肚皮上的伤疤急剧地收缩着,鼻孔张得老大。“立正!稍息!”老师的声音铿锵而有力。军马浑身一激灵,挺了挺身躯,甩了甩鬃毛,并立住四腿,又叉开四腿。如此三番,动作规范而有节奏。王君有些傻眼了。从此以后,每天清晨,王君总是拉着军马到小学附近溜达一圈儿,军马的身体日趋丰满。半年后,一支铁道兵开进了小山村。这里要修筑铁路,还要穿山炸洞,工程很大。铁道兵就在村子里驻扎下来。那天,军马兴奋极了,看着那些穿军装的人,只是嘶嘶地叫,声音高亢而悠长,震得小村子晃晃地动。一位首长模样的军官走过来,亲热地抚了抚马的脖子。军马啪地并拢四腿,来了个立正,然后叉开四腿稍息,最后俯下身子,响亮的鸣叫了几声,示意军官骑上去。这一系列动作,逗得那些兵们哈哈大笑起来。这里毕竟不是战场,军官毕竟不是来打仗的,他不需要骑马,于是他在兵们的笑声中摇着头走开了。军马直挺挺的站立着,一动也不动。它有些落寞,王君过来把它牵走了。修路工程开始了。那天有雾,很大。按计划装好了炸药、雷管,万事俱备,引爆作业就要开始。人们开始戴上安全帽,并寻找合适的位置躲避起来。“轰隆隆一轰隆隆一”浓雾顿起,火光四溢,石头飞舞,响声震得树叶跌落,鸟兽奔散。军马狂鸣起来,四蹄跃起,挣脱了缰绳,朝着那响声的发源处,奔驰而去。“嘶一”那声音像炮声一样,回荡在山谷,震撼着人们的心。(选自《军营文化天地》,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丢了一只眼睛,缺了一只耳朵,肚子也被子弹穿了个洞”,对军马外在特征的描写,表现了它在战争中做出的巨大牺牲。B.军马退役后,优越的生活环境、首长的保护、专人的调养都未能使它身体好转:后因王君精心喂养,军马重新焕发了生机。C.“浑身一机灵,挺了挺身躯,甩了甩鬃毛,并立住四腿,又叉开四腿”,听到教师口令后的一系列动作,表明它习惯于军旅生活。D.军官没有骑马,让军马“有些落寞",这里运用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表现了军马想要发挥自己的功用却遭到拒绝的感伤心情。2.小说首段说“奔驰几乎成了它永恒的宿命”,请依据军马生命的几个阶段,结合小说简要分析。3.“暗淡了刀光剑影远上子鼓角铮鸣。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两句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起八代之衰清石如果可以穿越回大唐,在那盛世之初,我们可以见到最流行的文章是这样的:“……前朱雀,后玄武。左苍龙,右白虎。环卫匝,羽林周。雷鼓八面,龙旂九斿,星戈耀日,霜戟含秋。三公以位,百寮乃入,鸣佩锵锵,高冠岌岌。规矩中,威容翕,无族谈,无错立。若乃山中禅定,树下经行。菩萨之权现,如来之化生。莫不汪洋在列,欢喜充庭。天人俨而同会,龙象寂而无声。”这是“初唐四杰”之一杨炯的《盂兰盆赋》中的一段,文中描述了武则天于如意元年(692)将盂兰盆分送佛寺的情形。“三公”以下,百官静默并立,武后临御,举行盛大法会。当时骈文盛行,多数用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而杨炯文风号称“骨气”“刚健”,这篇文章已是被赞为“词章瑰丽,由于贯穿典籍,不止涉猎浮华”(《四库全书总目》)的佳品,当时给皇帝上奏疏便是用这样的文体。而过了几十年之后,最为人传诵的文章变成了这样:“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这就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中早已熟悉的唐宋八大家散文。这一次文体的改变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东汉以来的浮华文风为之一变。这次文体改革的口号是“文以载道”,倡导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而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改革的发起者是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又为欧阳修等宋代散文大家所继承。虽然朝代相隔,他们文章的精神却是一脉相承,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散文的高峰。这次改革,称为“古文运动”。它起因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赋税繁重、外族入侵等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当时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此时的文人也不得不思考自身的处境,寻求改革的处方。晓音先生曾在《从诗人之诗到学者之诗——论韩诗之变的社会原因和历史之变》一文中指出,这一时期科举也成为寒士的主要出路,但由于凭门荫勋力而进者猛增,科举取人数量很小,少部分很快升入朝列,而大多数寒士仍被排挤下来,毕生潦倒困苦,满腹牢骚不平。韩愈的一位朋友,著名诗人孟郊,参加科举考试多年,即使在46岁那一年进士登第,仍然一生穷困潦倒,最终悲惨地死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敢说真话,敢于流露出真性情,发出“穷苦愁思之声”,这是古文成于韩柳的关键。晓音先生认为韩愈对古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使散文在说理记事之中还表现出他自己倔强刚直的个性和愤世嫉俗的激情。《进学解》与《送穷文》,反话正说,是韩愈“以驳杂不经的游戏之笔,抒发其半世坎坷不遇的牢骚,文外之旨深厚蕴藉,最能见韩愈的性情面目”。体现了韩愈在幽默自嘲之外,明道守志的傲骨。“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赞誉,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指出,杨炯的《盂兰盆赋》具有词章浮华瑰丽、贯穿典籍、运用骈文句式的特点。B.杨炯文风号称“骨气”“刚健”,但与韩愈、柳宗元的文章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不能进入唐宋八大家。C.韩愈在《进学解》与《送穷文》中,反话正说,抒发他半世坎坷不遇的牢骚,文外之旨深厚蕴藉。D.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敢说真话,敢于流露出真性情,发出“穷苦愁思之声”,这是古文成于韩柳的关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从杨炯与韩柳的文章对比中,引出唐宋八大家散文的这个话题。B.文章接着阐释了古文运动的含义及其背景,政治的改革引起文学的改革。C.文章阐述韩柳文风时,提到唐朝寒士一旦进士及第,便可以享尽荣华富贵。D.文章最后赞扬了韩愈的巨大贡献,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功绩。3.结合文本概括“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有哪些值得人们赞誉的地方。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不足,则以六物推人休咎。固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疑许诺,延就坐,汛室,具床褥炉灶居之,征医师视脉,躬为煮糜炼药,旦暮执手问所苦。既而疾滋甚,不能起,溲矢污衾席,臭秽不可近。疑日为刮摩浣涤,不少见颜面。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数日,景淳竟死,疑出私财买棺,殡于城南聚宝山。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及二子至,取囊按籍而还之。二子以米馈,却弗受,反赆以货,遣归。平阳耿子廉械逮至京师,其妻孕将育,众拒门不纳,妻卧草中以号。疑问故,归谓妇曰:“人孰无缓急,安能以室庐自随哉!且人命至重,倘育而为风露所感,则母子俱死,吾宁舍之而受祸,何忍死其母子乎?”俾妇邀以归,产一男子。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踰月,始辞去,不取其报。人用是多疑,士大夫咸喜与疑交。见疑者皆曰:“善士,善士!”疑读书为文亦可观,尝以儒举,辞不就,然其行最著。太史氏云:吾与疑往来,识其为人,非有奇伟壮烈之姿也,而其所为事乃有古义勇风。语曰:“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宋濂《文宪集·李疑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B.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C.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D.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以归/面发囊/籍其数而封识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业:指从事的行业。康有为《大同书》丙部:“蛋户、乐户、丐户之别异流品,不过以其执业过贱而抑之耳。”B.休咎:吉凶,善恶。咎,与“体无咎言”意同。“出门听人言之吉凶,卜来年之休咎,名曰听谶语。”C.士大夫:中国古代对于官吏和士人的统称。《周礼·考工记》云:“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D.太史氏:太史,官名,明清称钦天监,修史之职归之翰林院,故俗称翰林为太史。氏,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如神农氏。太史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疑教书为业,生活清贫。他以教贫寒人家子弟得到少许粮食维持生计,有时还要依靠算命来补贴家用。B.李疑扶危救困,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和平阳耿子廉之妻都在他家受到过无微不至的照顾,人们都称赞他是好人。C.李疑救济他人,不图回报。金华范景淳送给他的财物,他一文不少地寄给范景淳的儿子。两个儿子馈赠给他的米,他也不接受。D.李疑既有德,也有才,他的文章写的不错,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闻君义甚高,愿假榻。(2)“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吾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11、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1.解释下列加点字(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函梁君臣之首(3)举天下之豪杰(4)夫祸患常基于忽微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本文)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B.世言晋王之将终也(本文)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本文)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D.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本文)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4.请分析“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三者之间的关系。5.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简而有法”,请结合这一评论赏析本文的写作特点。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二Ο二Ο年新年贺词中说,2019年,改革开放不断催生发展活力;放眼神州大地,处处都有新气象、新变化;并从“国家经济发展”、“科技研发水平”、“社会民生改善”、“国防军队建设”、“对外开放交流”等方面展示了2019年国家发展的新成就。对于2019年国家发展的这些新气象、新变化、新成就,请就你印象最深的一方面,谈谈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乃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手800字。

参考答案1、1.A2.D3.B4.(1)太宗已平定叛乱,赶紧派人驾乘驿马疾行通知方兴停止,方兴被文秀捉住,不久被释放送回。(2)城池被攻下的这一天,(文秀)脱下军衣,穿上宽大的官服静坐着,命令手下人拿来所持的符节。【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反叛”是“晋安王”的谓语,不应与前句断开,排除CD;“文秀”作“即令……”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故选A。本题大意为:时晋安王刘子勋占据寻阳反叛,朝廷军队出京征讨,向文秀征兵,文秀派刘弥之军队前往朝廷。当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支持子勋,派使者通报文秀,说四方都已举兵,劝文秀支持叛逆,文秀随即命令弥之等人响应安都。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D项,“升级叫迁升、迁授、左迁”表述错误,“左迁”是贬官。故选D。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B项,“在和北虏作战时,又打败了玄邈、僧嵩、蜀郡公拔式等”错误;原文相关表达为“玄邈、僧禹等并进军攻城,每战辄为文秀所破……八月,虏蜀郡公拔式等马步数万人入西郭……文秀使辅国将军垣谌击破之”,据此可知,“打败玄邈、僧嵩”是指沈文秀和朝廷军队作战,打败蜀郡公拔式是他归顺朝廷后和北虏作战,蜀郡公拔式并非被他亲自打败,而是被辅国将军垣谌击破。故选B。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驰驿:驾乘驿马疾行。驻:使……停驻。为……所:表被动。寻:不久。见:被。(2)解释:脱下。缓服:穿上宽大的官服。左右:侍从。【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沈文秀,字仲远,吴兴武康人,是司空沈庆之弟弟的儿子。前废帝即位,任安南录事参军。景和元年,迁青州刺史。当时前废帝狂妄悖乱大逆不道,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文秀将出京赴任,部属驻扎白下,文秀劝说庆之道;“这人性情无常,猜忌尤其严重,灾祸就会来到,前景不可估计。现在凭借我这些兵众的力量,对付他易如反掌,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万万不可失去。”庆之不听从。文秀不止一次地坚决请求,庆之始终不接受。文秀走后,庆之果然被前废帝杀害。庆之死后,前废帝派江方兴率军队杀文秀。太宗已平定叛乱,赶紧派人驾乘驿马疾行通知方兴停止,方兴被文秀捉住,不久被释放送回。时晋安王刘子勋占据寻阳反叛,朝廷军队出京征讨,向文秀征兵,文秀派刘弥之军队前往朝廷。当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已支持子勋,派使者通报文秀,说四方都已举兵,劝文秀支持叛逆,文秀随即命令弥之等人响应安都。弥之等不久归顺朝廷。弥之是青州豪门大族,族人很多,族人会合前往北海,据城以抗拒文秀。文秀派军主解彦士攻陷北海,伯宗聚集乡兵,又攻克北海,于是率军奔赴青州州治东阳城。文秀阻击伯宗,伯宗战败。玄邈、僧詗等进军攻城,每次作战总是被文秀打败。三年二月,文秀归顺请罪,随即担任原有官职。八月,索虏蜀郡公拔式等骑兵步兵数万人进入西面外城,直至城下。文秀派辅国将军垣谌打败敌人。四年,皇上封文秀号右将军,食邑五百户。索虏围困青州为时已久,太宗所派救兵都不敢前进。文秀被围三年,外无援军,士兵为他效力,没有逃跑背叛的,日夜战斗,甲胄里长出虮虱。五年正月二十四日,终于被敌人攻下。城池被攻下的这一天,(文秀)脱下军衣,穿上宽大的官服静坐着,命令手下人拿来所持的符节。虏敌进来后,兵刃一起对着他,问道:“青州刺史沈文秀在哪里?”文秀厉声道:“我就是。”于是捉住他,牵出大堂前,剥下衣服。当时白曜在城西南角楼,士兵捆着赤裸的文秀到白曜面前,捉住他让他下拜,文秀说:“我们分别是两国的大臣,没有下拜之礼。”白曜命令还给他衣服,为他设置酒食,加上锁链送到桑乾。文秀在桑乾共十九年,齐永明四年,病死,时年六十一岁。2、(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2)总角之宴言笑晏晏(3)心远地自偏(6).飞鸟相与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辕门、掣、冻不翻、宴、晏晏、相与。3、B【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识记字音,平时一定要注意分类归纳,反复记忆。要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识记字形可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结合语境,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项,“结点”应写作“节点”。C项,“踮”应读作“diǎn”。D项,“南极鳞虾”应写作“南极磷虾”。故选B。4、1.D2.A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D项,“就需要将文化服务由静态、非社交化的服务转变为动态、社交化的服务”说法错误。原文是“公共文化服务就不能全都是静态的、非社交化的”,说明两者都要兼顾。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通过对比强化论证”说法错误。文章先展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成就,后面再分析存在的问题,是为了辩证说理,并非对比。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立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大力宣传以提升其使用率”说法错误。文章谈的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的建设供需错位的问题,而不是宣传不够的问题。C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供需错位’,是人们对公共文化需求差异化、多样化所导致的”说法错误。人们对公共文化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程度的“供需错位”是“只见房子不见读者”等现象存在的原因,选项强加因果。D项,“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说法错误。“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错,文章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是指立足地方特色而采取的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措施,并不是单指人数多少。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5、1.D2.(1)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描绘了一幅萧条凄凉的洞庭秋景图: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2)作用:渲染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为下文作者抒发悲凉的情感作铺垫。【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深得其妙。B项,结合注解以及联系作者的身世来看,他因写了一些所谓反战的“谤诗”,被从与西夏作战的前线撤了下来;此时他不但不能西出阳关,反而南迁郴州。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C项,“醉袖”,以衣饰代人,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修辞方法。也与前面的“十分斟酒”紧相呼应。“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使全词做到了有张有弛,疾徐有致。“何人此路得生还”,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D项,“长安是当时国都”的说法错误。作者是北宋人,当时国都是东京汴梁(今开封),这里是用长安借代国都。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通过审读题干,明确此处主要要求分析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作答时要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的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本词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写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洞庭湖,秋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萧疏景象。开篇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景物描写本身的作用以及诗歌的篇章结构角度去分析,如渲染氛围、奠定基调、为后文做铺垫等。本词开篇两句“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悲凉心境,奠定了全词悲痛的感情基调。【点睛】鉴赏诗歌的形象解题步骤:第一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第二步,结合诗句和表现手法分析景物形象的特征。第三步,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含的哲理。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也可以放到步骤里回答。6、(1)蟪蛄不知春秋(2)朝搴阰之木兰兮(3)信誓旦旦(4)以手抚膺坐长叹(5)山肴野蔌(6)惟吾德馨(7)知者不惑(8)无求生以害仁【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属于情境型默写题,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需要注意的字:“蟪蛄”“搴”“阰”“誓”“膺”“肴”“蔌”“惟”“馨”“知”“仁”。【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7、1.D2.①神态描写,“傻乎乎”三个字写出棒子故意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以此来迷惑敌人,突出了棒子勇敢、机智、沉稳的性格;②细节描写,如给小王叔叔捞菱角、得知小王叔叔牺牲后“咬着牙”,表明棒子爱憎分明的性格;③语言描写,小说结尾通过棒子的语言交代了他是通过马的高低判断出张叔叔的真实身份的,表明棒子的细心与机智;④景物描写烘托,如结尾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棒子在消灭鬼子,取得战斗胜利后愉快轻松的心情。3.①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②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别,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他的形象特点;③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解析】

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以静衬动”不正确,“写月下苇草深处的露珠滴落声、青蛙跳水声”应是以动衬静。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了解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如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等。解答的时候要抓住关键内容,准确把握。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分析如下:“棒子使劲地点头,傻乎乎的样子”这是对棒子的动作与神态描写,“点头”“傻乎乎”表现了棒子对骑兵营营长那匹骏马的羡慕,结合下文可知,此时的棒子已经知道张叔叔他们的真实身份,所以这时的动作是装出来的,用以迷惑日军,为下文带路途中设计消灭他们作铺垫。“咬着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鲜明别致的突出了棒子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棒子说,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突出了具体的细节,表明棒子知道了张叔叔的身份,突出棒子的细心。结尾处“月光慢慢变淡了,照着湖面,苇丛里有只小划子,如一牙月亮,一晃一晃的”的环境描写,展现的是棒子消灭贵子,取得胜利后的内心愉悦的感受。3.此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本题可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映美好愿望。小说结尾部分说,“张叔叔不是什么通讯员,是日军间谍大木三郎”,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结合文本内容“大木三郎曾告诉自己,东洋马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高大。当骑兵营出现时,自己走过去,站在马旁暗暗一比,那些马都高过了自己的脑袋,而大白马和自己脑袋齐平。他终于清楚,他遭遇了日军。因此,发出信号,让提前防备着的新四军出击”分析,张叔叔的日军间谍身份被棒子识别,充分表现了棒子的细心、机智,突出了他的形象特点。结合“大木三郎一直想破获新四军的交通线,就悄悄盯上了小王叔叔,摸清一切后,他枪杀了小王叔叔。然后,自己扮成通讯员,哄骗棒子,准备带着日军特种部队,假扮做新四军骑兵营,将湖东新四军一举歼灭”分析可知,日军间谍冒充新四军通讯员,可见对敌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深化了小说主题。【点睛】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方法指导:(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4)照应前文;(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8、1.B2.①军马出生在北方广阔的大草原,自从出生后,它总喜欢在草原上奔驰。②应征入伍后,它奔驰于硝烟弥浸的战场,立下了汉马功劳。③离开军营后,它虽有了崭新而优越的生活环境,却一度失去了奔驰的机会,也因此而闷闷不乐,郁郁寡欢。④到达山村后,在哨声、穿军装的铁道兵、修筑铁路的炸药的轰鸣声的激发下,它逐渐恢复了精神与血性,最终又奔驰起来。3.①“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一夜风云散,幻了时空”两句的意思是战争已离我们远去,时空流转,新的生活开始了。②这两句话承上起下。承接上文军马在战场上几经风云、血雨腥风,引起下文战争结束,军马从此离开军营,开始另一种生活。③暗示了军马在失去了习惯了的战场、失去了驰骋的机会、不再有用武之地、自身价值难以体现的失落。(流露出作者对军马失去了习惯了的战场、失去了驰骋的机会、不再有用武之地、自身价值难以体现的一种怜惜之情。)【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后因王君精心喂养,军马重新焕发了生机”错误,原文中说“军马的膘儿仍没有大的起色。还是越来越瘦,毛发渐稀,整天嘶嘶地鸣叫不休。王君也有些着急了”。故选B。2.本题考查把握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将句子放在文段里分析,看整个文段甚至整篇文章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再具体分析句子。解答此题,首先对题干关键信息“奔驰几乎成了它永恒的宿命”中的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可将“奔驰”与“宿命”联系起来;然后仔细阅读小说,准确划分军马生命的几个阶段,军马生命的几个阶段可依次概括为出生在北方广阔的大草原、应征人伍后、离开军营后、到达山村后。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阐述,例如,离开军营后,它一度失去了奔驰的机会;到达山村后,它逐渐恢复了精神与血性,最终又奔驰起来。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小说简要分析‘暗淡了刀光剑影远上子鼓角铮鸣。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两句有何作用”。解答此题,可结合题干要求,分别从情节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其作用。首先找到这两句话,看它在文中所处的位置,再结合上下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即这两句话处在小说第四段,情节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再结合小说内容具体答出承接了什么、开启了什么。“一夜风云散,变幻了时空”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且结合小说内容不难看出,随着战争的结束,军马有了崭新而优越的生活环境,可它却越来越瘦,毛发渐稀,整天嘶嘶地鸣叫不休。内容上,下文主要讲的是军马失去了战场,失去了奔驰的机会,而这两句话正是为其做了铺垫,从而流露出作者对军马的一种怜惜之情。最后可以简单解释一下句子的意思,即可得答案。9、1.B2.C3.①发起古文运动,文以载道,重振文风。②幽默风趣,敢说真话,明道守志,流露真性情。③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但与韩愈、柳宗元的文章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文中无此意,无中生有。韩愈、柳宗元是在杨炯以后过了几十年后发起了“古文运动”,而这次运动起因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而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赋税繁重、外族入侵等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当时政治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此时的文人也不得不思考自身的处境,寻求改革的处方。没拿他们的作品作比较。故选B。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唐朝寒士一旦进士及第,便可以享尽荣华富贵”说法错误。原文倒数第三段中“这一时期科举也成为寒士的主要出路,但由于凭门荫勋力而进者猛增,科举取人数量很小,少部分很快升入朝列,而大多数寒士仍被排挤下来,毕生潦倒困苦,满腹牢骚不平”,并以“孟郊”为例说明了这种情况。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本题要求“结合文本概括‘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有哪些值得人们赞誉的地方”。通读全文可知,文章的倒数四个自然段提到了与韩愈相关的事情。从倒数第四段“这次文体改革的口号是‘文以载道’”“改革的发起者是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可知,韩愈发起古文运动,文以载道;从倒数第三段“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敢说真话,敢于流露出真性情,发出“穷苦愁思之声”,这是古文成于韩柳的关键”可总结出韩愈敢说真话,敢于流露出真性情;从倒数第二段“晓音先生认为韩愈对古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可总结出韩愈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从“体现了韩愈在幽默自嘲之外,明道守志的傲骨”可总结出韩愈幽默风趣;由文章最后一段“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可得“重振文风”。综合上述内容可得韩愈值得人们赞誉的地方是①发起古文运动,文以载道,重振文风。②幽默风趣,敢说真话,明道守志,流露真性情。③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10、1.C2.A3.C4.(1)(景淳)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2)“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及对偶、反复等修辞。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句意为: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里人”指同里的人、同乡,“里人”不能拆开。首先排除D项。“其里人”是动词“求”的对象,“偕往”是事件,即“求什么人做什么”,所以“偕往”后是第一处停顿。据此排除B项。“面”是名词作状语,“面发囊”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C。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项,“执业:指从事的行业”说法有误。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故选A。3.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他一文不少地寄给范景淳的儿子”说法有误。原文语句是“举所封囊寄其里人家,往书召其二子”,“寄”指寄存,句意是: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寄存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1)句首补充主语“景淳”;“被”,动词,遭受;“舍”,作动词,译为收留;“义”,道德、品行;“假”,动词,借。(2)“举”,全、整个;“乃”,才;“见”,通“现”,显现;“伤”,为……痛心;“嗜利”,贪求私利、贪图钱财;“传”,动词,记载;“劝”,规劝、劝诫。【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李疑,居住在通济门外,同乡的年轻人去他家接受学业,他得到一些粮食来生活,钱不够,就靠给人推算运气好坏来赚钱。本来自己十分贫困,但特别喜欢周济别人的急难。金华范景淳在吏部当差,得了病,没有别的亲人。人们对他很冷漠,不收留他。范景淳拄着拐杖走到李疑门口,告诉李疑说:“我不幸患病,人们不收留我。听说您品德很高尚,希望能借给我一张床养病。”李疑答应了他,邀请他就座,打扫房间,安置了床褥炉灶,让他在里面休息。李疑找来医生给他把脉,亲自给他煮粥熬药。从早到晚拉着他的手,问他的痛苦。不久范景淳病情加重,不能起床,屎尿弄脏了床被,又脏又臭让人难以接近。李疑每天给他擦洗,没有一点厌恶的神情。范景淳流着眼泪说:“我连累你了。我恐怕活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报答您的大恩,行囊中有黄金白银四十多两,在过去住过的旅店里,希望你自己取来。”李疑说:“患难中互相救助,人情事理上应该如此,还要回报干什么?”范景淳说:“如果你不去取,我死后,恐怕被他人取走,这有什么好处呢?”李疑于是请邻人一起去,提着回来了。李疑当面打开行囊,记下数目封存起来作了标记。几天后范景淳最终死了,李疑拿自己的钱买棺材,把范景淳埋在城南聚宝山。将所有封存好的装有财物的行囊,存放到了他的邻人家里。李疑写信让他两个儿子来。等他的两个儿子来了,李疑取出行囊按帐册归还给他们。他们用米馈赠他,李疑推辞不接受,反而把财物送给他们,让他们回去了。平阳的耿子廉被抓捕的人用兵刃架着押解到了京城。此时,他的妻子怀孕即将生产,亲友却都关上大门不肯收容。他的妻子卧在草中大声哭泣。李疑见到了这一幕,问清楚了原委后,回到家中对妻子说:“谁没有危急的时候呢?没有人能随身带着自家的房子四处行走,况且人命关天,如果在生育的时候受到了风寒,就很容易造成母子丧命。我宁可冒着连坐的风险收留他们,也不忍心眼看着她们母子死去。”于是,李疑让妻子将耿子廉的老婆带回家中,结果顺利地产下一个男婴。李疑让妻子照顾耿子廉的老婆就像自己照顾范景淳一样。过了一个多月,耿子廉的老婆才拜别他家。他不要耿子廉妻子的任何报酬。因为这些事,大家都称赞李疑,士大夫都喜欢与李疑结交。凡是认识李疑的人都称道:“好人啊,好人!”。李疑读了一些书籍,文章也写的很好。李疑曾经凭借很好的儒学造诣中举却推辞不去做官。然而高尚的品行最为人们所称道。宋学士说:“我和李疑有交往,了解他的为人。李疑没有魁伟雄壮的外表,可是他所做的事,却有真挚纯朴的仁义之风。《论语》上说:“整个社会污浊,清廉的君子才显现出来。”我为贪财好利的流俗而痛心,记载他的事迹来规劝世人。11、1.(1)推究(2)用匣子装(3)全(4)细小的事情2.B3.(1)这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用锦囊装着,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胜利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2)或者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4.‘三者紧密相连,层层深入。“盛衰”是总的史论观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是“盛衰”一句的具体化,“忧劳”、“逸豫,,即“人事”,“兴国”、“亡身,,即“盛衰,';“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又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进一步具体阐释。5.“简”:简单叙史,选取庄宗由盛到衰的典型史实,高度概括。“法”:多重对比,盛衰对比、胜负对比、人事与天命、忧劳与逸豫等等多重对比,先扬后抑,感慨淋漓,发人深思。【解析】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分析。本题中,(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意思是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所以,“原”应为“推究”。(2)函梁君臣之首:从句子成分上分析,这里“函”应为动词,整句话的意思是用木匣子装着梁朝君臣的首级。所以“函”应为“用匣子装”。(3)举天下之豪杰:意思是普天下的豪杰。所以,“举”应为“全”。(4)夫祸患常基于忽微:从句子的成分判断,“于忽微”是介词结构。“忽微”应译成名词。这句话的意思是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所以,“忽微”应为“细小的事情”。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划定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比较。本题中,A项,表希望,一定/表商量,还是;B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介词,把/介词,凭借;D项,表顺承/表并列。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中(1)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省略句,应是(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盛:装;盛以锦囊:状语后置,“以锦囊盛”;负,背;凯旋,胜利归来。(2)抑:或者;本:探究。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句子之间关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需要弄清文章的结构,从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角度分析。本题中,“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由于人事。“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即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1)紧接着这句话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2)第二段叙述庄宗和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3)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解答题目前,首先理解“简而有法”的意思。(1)“简”,是简单的意思。在文中是指简单叙史,本文所用的主要事例是“晋王三矢”的故事,选取庄宗由盛到衰的典型史实,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高度概括。(2)“法”,是手法的意思。①对比的手法,例如“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这些句子很有助于造成鲜明的对比感。《伶官传序》为了突出“忧劳”和“逸豫”的对比,很注意使用对称的词句。在文中作者运用多重对比,盛衰对比、胜负对比、人事与天命、忧劳与逸豫等等多重对比。②先抑后扬的手法,例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这两个长句,一扬一抑,大起大落。前者好像驾机起飞,直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势的大波。还有两个长句分别用“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两个分句感叹作结,也是又唱又叹,遥遥相对,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参考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