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讲义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1.什么是“人”?人:人是一个系统的存在。这里的系统分为两个子系统:第一个主要指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包括生理、心理、认知、情感、行为等要素);第二个子系统主要指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包括家庭、单位、社区、民族、制度等要素)。2、人类行为的定义(1)行为:行为是主体的活动或者对环境的反应。狭义行为指能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外在活动,广义行为还包括人的内在思想和心理过程。(2)人类行为:个体(或群体、组织)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行为分类按行为起源:本能行为(遗传)习得行为(学习)按行为的功能:生理行为心理行为社会行为按行为内容:摄食行为(生存行为)睡眠行为(生养行为)游戏行为(生趣行为)认知行为(生智行为)劳作行为(生产行为)繁衍行为(生殖行为)皈依行为(生息行为)按行为主体分:个人行为集体行为按医学标准分:正常行为异常行为健康行为病理行为按个人成长阶段分:胎儿行为婴儿行为幼儿行为青年行为中年行为老年行为(3)人类行为的三个层面生物生理层面人类个体作为一个生物有机体,其行为发展必然受到生物生理因素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的基本生物性状受遗传信息的控制,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体质状况构成个人社会发展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第三、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内在的“生物钟”规定着每个人基本的生活节奏和生命周期,人人都逃不出生老病死的大限,生理发育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阶段也常常构成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或生命事件。心理层面人的潜意识、感觉、认知、情绪、需要、态度、意志等心理过程,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社会层面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从时间上说,自然时间节奏和社会时间安排叠加在一起,共同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从空间上说,物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共同影响人的行为。社会系统对人类行为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作为社会化机制,它影响着个体对社会角色规范的学习和领悟。(2)作为资源配置机制,它影响着个体角色扮演所需要的条件和手段。(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三种:市场、制度安排和关系网络)(3)社会系统的运行方式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内部环境,即生理和心理过程。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复合性变化性多样性累积性3.社会环境(1)环境:环境是影响有生命事物的所有因素和条件(2社会环境: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义的活动所形成的环境体系。关键点:指出了与人类行为的联系,指明了与自然环境的联系社会环境内容诠释:1它是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2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由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因素交织而成的体系,也包括纳入人类活动视野的、经过或将要被人类活动影响或改造的部分自然环境体系。3包括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关键:是否被人类活动影响和改造过社会环境的构成物理环境(改造后的自然界、人工世界)社会组织(家庭、群体、社区、关系网)社会文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制度等)4、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是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目的的需要;是熟悉社会工作过程步骤的需要;是研究社会问题训练思维的需要。社会工作:是国家和社会解决并预防社会成员缺乏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社会功能失调而产生社会问题的一项专门事业和一门学科。社会工作的中心:社会环境中的人核心问题:人类受社会环境影响巨大社会工作者服务途径:直接帮助:帮助案主解决问题,提高应对能力协调关系:协调案主与公私组织机构间的关系影响政策:联系人与组织,帮助获得资源机会(2)社会工作基本步骤1研究问题和情境2选择介入的目标3制定具体的计划4实施实际的介入:向个人提供咨询协调、沟通组织影响其改变政策5有序地结束介入马加爵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提示:家庭、学校、暗恋的女友、寝室同学、社会救济保障、就业系统、文化氛围王瑞鸿先生观点:生理因素是基础(行为的生物基础)心理因素是核心(行为动机和动力)社会因素是根本(决定性影响因素)社会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发展空间和方式社会环境是人类成长的有力支持和影响力量社会环境为人类成长提供了时代参照和标准人类行为的个人问题往往源自深层社会原因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3)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良好的遗传特性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得以发挥;(4)作为能动的个体,人类行为也能够改变社会环境;(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更大。第二节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1、人格结构: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2、心理发展阶段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3、心理性欲发展阶段心理性欲的发展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也可以被视为是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氏将其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的年龄。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征期(3—6岁)潜伏期(10—12岁)生殖器期(青春期—死)4弗氏还提出了自我心理防御机制。5.对弗氏的批评:A许多假设都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充足的实验证据。B泛性论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区别:(1)弗氏强调本我的生物性冲动,而埃氏则注重自我的合乎理性的世界。(2)弗氏强调人的本质的动物性成分,而埃氏则认为先天的无意识的欲望只在人类成长的早期很重要,人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生物,被自我所控制。(3)在个体成长与发展上,弗氏强调过去、历史的经验,而埃氏则强调未来,一个人对未来的向往决定这个人现在的行为。(4)在人的成长中,弗氏强调性本能的驱动力,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而埃氏则强调文化和社会的重要意义,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5)在对人类成长过程的分析中,弗氏的重点是儿童期,而埃氏关注的目光延伸到了整个生命过程。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对埃里克森的批评A其发展模式太偏向于中产阶级的经历,没有考虑到社会阶级、种族集团以及不同机会的差别。B理论本身很含糊,对许多重要问题没有提出充分的解释,如导致人类成长的原因是什么?危机的解决是如何影响人格的?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1896—1980)是瑞士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于对儿童认知周围环境并对之作出反应的方式和过程的研究。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当代发展心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成果。皮亚杰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的认知,但关心的不是认知的内容,而是认知如何形成、智力和思维如何发生发展等,也就是说,他关心的主要是获取信息、解决问题以及新的思想创立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都可以追溯到人的童年时期,甚至胚胎时期。认知的不断发展是由一系列具有质的差异的阶段所组成,通过这些不同的阶段,新生儿的认知能力便会从以条件反射为主转变为成年人的复杂的逻辑思维。1、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皮亚杰认为,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1)图式:个人用来对付环境中的情景时所应用的心理结构和思想模式。(2)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面对外界信息,将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图式和结构之中。顺应指的是当旧的图式不再起作用时,通过创造新的图式从而作出调整并适应新的情况。(3)平衡:,指的是图式和顺应之间的平衡。2、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成人)3、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第四阶段: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对皮亚杰的批评批评认为,皮亚杰所宣称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它们确实如其所描绘的那样而存在。许多人可能从来就没有达到最高的阶段,一个木匠可能只需要具体运算能力。而一个建筑师则需要形式运算能力。另外还有一种批评认为,皮亚杰过于迷恋动物性的过程,并过高估计了它在人类成长中的地位,而低估了家庭、学校等社会性因素的作用。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将道德的发展区分为三个层次,并细分为六个阶段。对科尔伯格的批评:(1)第六阶段不是采用经验的方法,而是一种假设的和推理的结果。(2)他的道德阶段划分是否普遍,不可更改?(3)他的道德理论反映的仅仅是西方的自由的价值观,反映的是男人的价值观。五、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美国)1、强调行为是研究的目标2、强调环境对行为塑造的影响,他赞同英国洛克的“白板说”3、强调刺激—反应模式否认遗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行为的发生公式是刺激(S)—反应(R)4、反对阶段论,主张连续性人类成长不象弗洛伊德所讲的阶段性,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美国1斯金纳接受了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又把其向前推进了一步。2斯金纳最早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我们的行为可以操作外在的环境,从而产生一定的结果,这个结果将会决定我们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批评:过多强调外在刺激对行为的塑造作用而忽视了认知过程中注意、记忆、反思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1925—),美国心理学家,他的贡献在于强调认知在人类学习中的高度地位。:1、观察学习2、认知的重要作用3、替代强化4、交互决定论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是面对整个心理学的一种方向,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和学派。它主张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主张对不同的心理学学说的尊重,对可接受的方法持开放态度。主要代表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概念是“自我实现”。“高峰体验”是他的另一著名的概念。在马斯洛的晚年,他又提出了比自我实现更高一级的需要,这就是自我超越的需要。第六级:自我超越需要马斯洛将需要细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批评:其一,认为马斯洛等人所描绘的人的动机和需要的层次太单纯、太理想化了。其二,人的需求层次并不一定是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发展,这一点在穷困潦倒但却矢志不渝的伟人身上尤其突出。七、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库利(1864—1929)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被认为是最早提出自我发展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批评:有人指责他过于强调个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而忽视了个人与社会间的冲突。八、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乔治.赫伯特.米德他认为,社会其实也就是通过象征符号而进行社会交往过程,在这些象征符号中语言最为重要。米德比较值得关注的理论是关于自我的学说,在自我的学说中,又包括两个重要组成:一是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二是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模仿、游戏和比赛。1、自我的两个组成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2、自我的三个发展阶段(1)模仿阶段这主要发生在1岁以内,主要任务是模仿。(2)游戏阶段这主要发生在2到4岁之间。在这里,儿童能够从他人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能够实践他们所扮演过的角色。(3)比赛阶段这主要发生在4岁之后,在这个阶段,自我发展的主要表现是能力的提高,儿童可以参加同时有很多参加者并且有组织秩序的游戏活动。思考题1.什么是行为?人类行为具有哪些重要特征?2.什么是社会环境?可以划分为哪些层次?3.怎样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4.人类行为有哪些层面?如何理解?5.精神分析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第二章性别第一节性别差异社科领域用“性”一词来指男性或女性的生物学状态。用以区分男女两性的结构性特征以及其他生物生理特征。“性别”指的是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定义。它描述了一个社会性建构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生物学必要条件的本质事实。一、男性与女性的生理差别:基因差异荷尔蒙差异身体差异二、男性与女性的心理差别1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上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个性、行为和脑力上。心理差别可以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从而被人们观察和研究。2为了避免社会环境因素对男女心理差别的影响,研究者选取婴儿作为研究重点。通过研究发现,男婴与女婴之间存在许多相似和共同之处。3在男性与女性的心理方面的确存在着普遍的差异,这种差异形成过程中,生理因素的作用很难被彻底否定,社会因素更多受到重视。性别角色双性化:直观地是讲男性拥有女性的温柔,女性拥有男性的独立。“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兼有男性化与女性化的气质。双性化者并非“变态”,相反众多研究表明,双性化者兼有男性和女性较为优良的品质,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性恋:是指一个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无论这样的兴趣是否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被称为同性恋者。三、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差别(交叉文化研究)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年)一书,对西方社会中的性别议题投下炸弹,影响了整个世代的女权运动者,米德以这书奠定性别的文化决定论。米德得出的结论是,男性与女性所表现出的性别差异主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与生理因素没有必然联系。第二节性别社会化性别角色:指的是作为男人或者女人相关联的行为、动机和态度等因素,即与作为一个男人或者作为女人相关联的社会角色。性别角色表明了对男性或者女性的期望,当人们不能按照这种性别角色期望扮演角色时,就会出现角色冲突。性别社会化可以向我们揭示出男人和女人如何形成了对自己性别的想象,以及这种关于性别的想象又如何作为一个固定的模式内化于每个人的头脑中,进而影响到男女两性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标准。同时,性别社会化也可以向我们表明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性别角色。性别角色社会化机构一、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性别老师家庭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首要动因。父母不同的对待方式导致婴儿产生出不同的反应,最终结果就是不同性别角色的逐步形成和确定。在性别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是家庭中最重要、最具有影响力的他人。婴儿的性别社会化首先从父母尤其是同性父母的模仿开始的。二、学校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在学校里通过多种方式得到强化和推进。其中,最主要是通过课堂传授知识来影响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在学校里,老师对待男女生的态度和期望被称为是一门隐性课程。三、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主要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的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电视伙同广播、报纸等媒体共同为我们描绘出男性和女性的模范。虚拟社区——网络对大众的影响几乎超过了其他媒体。四、同龄群体1布朗把群体定义为“小型的、通过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以实现某个目标的人的集合。”2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同龄群体始终对人的行为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青春期。3同龄群体的心理或行为特征最终作为一种模式被固定下来,性别的社会化很显然页只能在这种同龄群体既定的框架下进行。五、职业1从狭义上说,职业的存在导致了个人自我和身份的确认,才导致了个人对社会的有效参与,个人社会关系的维持和拓展,个人成就感的实现。这些影响同样也发生在人类性别的社会化上。2在人类发展的早期,职业或社会分工主要建立在性别划分上。在这种职业区分里,暗含着这样一种假设: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质的差别,这种差别为后来的性别歧视提供了基础。3在这种男女有别的假设基础上,男性和女性分别朝着不同方向进行性别社会化。为什么女性化和双性化的人会成为人们偏爱的恋人?首先,我们看看构成女性化特质的特征。在女性化量表上得分高的人富有爱心、同情心,能敏感地察觉别人的需要。女性化的人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理解别人的感情。正是这个原因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喜欢找这样的人倾诉。第二,双性化的人更能意识到爱意并表达出来,因为他们具有产生亲密感的敏感性和理解力,果断性。配偶表达能力强、敏感性高的人,对婚姻的满意度最高。因此,双性化的人会是最好的伴侣。第三,女性化和双性化的人可以很好地交流,因此他们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他们对对方的情感和需要更加敏感,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和缺乏这些特质的人相比,他们与人相处得更加融洽。乔治亚大学的教育心理学家E.P.托兰斯:对性别的偏见是培养创造力的绊脚石。创造力需要1敏感的女性特质。2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男性特质智商高的,特别是独创性高的孩子一般是女性式的男孩或男性式的女孩因此,教师和家长从孩子小时候起,就应按照不同的性别和不同性别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女孩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男孩的耐心细致和敏感,使儿童向两性品质最完善结合的方向发展。第三节性别歧视歧视:是指基于某种特殊性质而对一个人抱有成见或者偏见。歧视经常建立在生理特征或文化特性的基础之上。性别歧视:如同年龄歧视和种族歧视一样,也被认为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维护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平等的意识形态。性别歧视主要通过对男女两性之间自然的、生理的差别的强调和夸大,来宣扬男性优越于女性的合理性。一、性别歧视的理论误区1.性别歧视的理论出发点,即性别差异。性别歧视者往往过分夸大性别间的差异,尤其是生理差别。而现代社会更强调男女之间的差别更多的是后天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2.逻辑上偷换概念,性别差异不能等同于性别不平等。性别歧视者为自己辩护的工具有两个:两性之间的差异和社会分工不同。但是他们不能回答如下两个问题:1)在人类社会演进中,虽然男性曾经长期占主导地位,但是也有母系社会的存在。2)性别歧视者常常从男女不同的家庭分工出发证明性别歧视的合理性。其实,女性照顾孩子和家庭并不是他们不能做好社会工作,而是出于照顾孩子的需要。而且,随着家务劳动社会化,家务劳动也成为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二、男性性别歧视相对于女性所受到的歧视而言,男性所受到的歧视是一种积极的歧视,主要表现为,社会在为男性提供了更高地位的同时,也将更多的责任和期望强加到男性身上。男性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成功的压力事业有成已经成为社会衡量男人的重要标准。责任的重负对事业、对家庭都要负责任。情感的压抑不能轻易在别人面前显示出自己脆弱的感情。三、女性性别歧视1.语言中的性别歧视2.工作中的女性歧视3.婚姻中的女性歧视第四节性别的理论基础一、社会学的理论基础1.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秩序和均衡,强调人类社会有一个趋于平衡的基本趋势,这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理论展开的一个基本背景。结构功能主义关于性别社会化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侧重于社会分工,其二是侧重于家庭分工。性别角色的差异及相应的社会化必须要确保社会和家庭的平衡和有序。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是在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确立的。性别的家庭分工,结构功能主义者提出了工具性领袖和表意性领袖的区别。2.冲突理论冲突理论强调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不同,因此,男女性别的社会分工不可能一成不变。,男女性别的社会分工主要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变化而导致的。柯林斯把家庭看成是性别冲突的场所,认为在传统的家庭中,男人通常是权力和资源的拥有者,故女人受男人的支配,并屈从于不平等的待遇。现代女性拥有了更多的资源控制权,因此他们可以对抗男性的控制,争取自己的平等地位。冲突理论家认为,不平等来自于某些群体获取权力的能力优于别的群体。冲突理论认为男女性别的不平等其实就是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和主宰,这是建立在男女两性之间利益冲突基础上的。女人的顺从,确保了男人的优势地位,而男人作为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优势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现象,应当鼓励和促进女子与男子在必需的程度上发生冲突,最终取消社会角色性别的类别。二、女权主义的理论基础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女权主义和后父权制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女权主义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以男性为参照系来认识女性自身的过程,女权主义以一种新的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男女平等观取代了传统的抽象的男女平等观。女权主义主张,由一种多元的整体构造主义的,由大家庭的温情组成,消除冲突、对抗和权力等男性统治话语,推进爱、温情、友谊,以性别差异为基础,把男女平等看成是承认个体独特性的前提下女性与男性的具体的平等,这种平等不是女性进入男性领域,用男性标准来要求女性的权益和衡量女性的解放,而是女性以其自身为标准而努力做好女人,并从众多不同方式中找到最适合于自己的方式来获得解放。第三章家庭第一节家庭概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或者以法律领养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同时,家庭成员还应当有共同的生活。家庭的社会特征家庭具有历史性家庭是一个社会体系家庭是一个社会群体。家庭是一种社会制度。三、家庭的形式按照家庭成员所担当的身份的演变,分为养育家庭和生殖家庭按照家庭成员的关系及规模,分为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重点划分类型)按照婚后夫妻居住地点不同,家庭可以分为从男居、从女居以及新居制根据家庭中权力分配不同,可以分为父权、母权和平权家庭按照婚姻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四、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发展任务(杜瓦尔)杜瓦尔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包含一个基本思想:家庭是由人组成的,人有生命周期,家庭同样也应该有生命周期。另一个基本思想是:家庭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包括生理需求、文化规范、人的愿望和价值观。家庭的发展任务是要成功地满足人们成长的需要,否则将导致家庭生活的不愉快,并给家庭自身发展带来困难。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社会工作意义:对该理论的了解有助于家庭社会工作者进行家庭评估,以便确认个案家庭在哪种发展阶段以及这种发展阶段所可能面临的压力,尤其对那些非传统的家庭(单亲家庭)而言,这种作用最明显。此外,对于一些有残障成员的家庭而言,家里如果有生活不能自理的子女,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始终处于养育期。在这种家庭中,父母永远扮演照顾子女的角色。根据家庭发展理论,残障者家庭因为有特殊需求,因此社工对于这种家庭的介入,就必须根据其特殊性的发展需求现状,寻求社会福利系统的介入,协助其满足家庭发展阶段的需要。五、家庭功能1.家庭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文化是人类意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结晶,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就会产生文化。家庭是人们活动的最基本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文化生产的最基本的单位,或者说家庭是文化存在的首要场所。2.情感的慰藉家庭由夫妇和子女组成,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就是最基本的家庭关系。,二者共同的基础是情感。夫妻关系主要因爱情而缔结,虽有其他因素介入,但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夫妻关系是比较稳定的,也是其他关系无法相比的;父(母)子(女)亲情因生命的延续而相衍,比爱情更为恒定,是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因此,家庭生活是人生首先经历又贯穿始终的社会生活。3.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石(1)家庭养老是养老保障的基石(2)对性的管理国家对性的调控方式一种是用法律来强制,一种是用道德来监控,第三种是用舆论来引导。最深入最彻底也最具影响力的调控方式则是通过家庭来实现。(3)子女的养育问题第二节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的特征:1.家庭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2.家庭关系以婚姻和血缘为发生依据;3.家庭关系具有明显的代际性;4.家庭关系贯彻人的一生5.家庭关系的亲密性、一体性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最基本的是家庭人数和家庭的结构类型。在家庭关系中,存在普遍而且影响深重的主要有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一、夫妻关系夫妻之间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其他家庭关系都是围绕夫妻关系展开的。夫妻之间之所以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这既有夫妻双方对爱情和家庭的理解问题,同时,也有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对爱情的理解对家庭的理解其他因素影响)二、父母子女关系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家庭中的基本三角父母与子女的双向互动作用。父母与子女是平等的。调查中显示,父母最大的困扰是不知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沟通技能的贫乏与无力是造成亲子隔阂的根本原因。子女假如没有满足父母期望,父母除了批评、说教、唠叨,似乎再也想不出其他有效的沟通方式。专家指出,平等型的亲子关系是一种较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良好的关系。平等型的亲子关系的特点主要是: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孩子也有较充分的民主权。凡是要做出与子女有关的决定,都征求子女的意见。对很多问题,子女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父母的某些做法提出反面意见。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基本平等,既有父母子女亲情,又有朋友之间的友谊。但是,在这种关系中父母起主导作用。调查显示,在平等型的亲子关系下,孩子情感健康,不偏颇也不冷淡,能理解人生各种正常起伏。此外,孩子心态更健康,懂得尊重别人,拥有良好的集体生活能力。这种亲子关系还有利于形成独立的个性,自己决定自己的风格、学习方式、未来理想。同时,孩子更有幸福感,感恩心、怜悯心。三、婆媳关系一个人经由婚姻与配偶的父母产生姻亲关系,由此而产生了婆媳关系、翁婿关系等。很多人认为,婆媳关系算是所有家庭关系中最微妙也是最难处好的一种。(一)婆媳关系难以调和的原因:微妙的心理原因双方对家庭权力的争夺婆媳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理和心理问题第三节家庭问题一、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指一个家庭成员对另一个家庭成员所施予的暴力伤害。这种暴力伤害主要表现为肉体上、心理上以及性方面的伤害。(一)儿童虐待1.儿童虐待,或者对儿童的恶意对待,指的是违反社会规定的照料、保障、未成年人安全方面的一系列情况。例如身体虐待、身体漠视、教育漠视以及精神虐待。(二)夫妻虐待传统观念下,丈夫与妻子元论是在人格上还是在家庭地位以及让会地位上都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直接导致了让会和男人对女人的歧视。丈夫对妻子的暴力伤害主要原因井不在于体力上丈夫比妻子更强壮有力,而是在于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不平等。二、离婚――单亲家庭华勒斯坦(1988)描述了离婚的三个阶段,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孩子专注发展任务的能力:尖锐阶段的特征是:父母吵架、冲突、抑郁以及开始实际意义上的分居生活。过渡阶段,父母和孩子试图适应家庭重组后的新生活。这种过渡阶段通常要持续数年。稳定阶段中,家庭一般都适应了角色的转变。(一)单亲家庭形成原因及结构单亲家庭,是指父母中的一方与其未成年子女所组成的家庭结构类型。造成这种婚姻类型的原因很多:离婚、一方死亡、一方入狱或者未婚生育。(二)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长期的生活紧张、重大生活事件的发生以及缺乏社会和心理上的支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上的压力生理及心理上的压力子女的社会化问题(三)单亲家庭的调适及辅导1单亲家庭自身调适2寻找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扩大社会网络寻求专业的辅导3使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与社会化正常化第四章婴幼儿期婴幼儿期(0-6或0-3加3-6岁)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产生互动的关键时期,其突出特征是“种种简单反应整合为协调的、富有意义的行为模式”。第一节婴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随着婴幼儿社会化的进行,婴幼儿逐渐能够区分别人和认识自我,产生了带有浓重情绪性的社会行为,开始了社会发展的过程。1、早期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出生至6个月)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的社会化是通过哭和笑进行的。6个月婴儿的社会化是通过对照顾者个别特征的整合来进行的。2、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阶段(7个月-2岁)①产生了明显的对最亲近的人的依恋行为②主动追随依恋对象的能力增长。③探索活动成为社会交往的中介。3、伙伴关系发展阶段(2-3岁)依恋—婴儿期发展的阶段性焦点依恋是人情感与社会性发展的最初表现依恋,是指个体与其他特定个体之间所形成的持久而强烈的社会----情感联系,主要表现为相互关爱及寻求保持亲密关系。依恋是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适应的结果,主要目的是维持生存与获得安全感,并激发母亲或其他养育者更精心的照料后代。依恋对婴儿发展的影响:鲍尔比: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玛塔斯:依恋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有一定的影响二、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1、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它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他们的社会活动范围以及语言能力的限制,自我意识只能表现为自我知觉、自我认知和自尊方面的发展。2、在1岁以前,婴儿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世界区分开,他们将这两者看作是同样的物体。3、从1岁起,婴儿才逐渐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和周围世界区分开,即出现自我意识发展的萌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此时的婴儿在提到自己时,还不会用“我”来代表自己的名字。4、到2岁以后,婴幼儿的自我意识得到迅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①具有独立行动的愿望和信心。②能表达自己的主张。③出现了自尊心。5、从3岁开始,自我意识的内容主要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因素构成:①自我评价的发展。这时,幼儿的自我评价仍然停留在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②自我体验的发展。自我体验是人对自我所做的情绪体验,包括生理性体验和社会性体验。③自我控制的发展:主要由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自我延迟满足组成。二、性别认同的发展性别认同是指人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1、性别认同的发展过程1岁左右时,婴儿就开始注意到性别的差异从2岁起,婴儿的性别化行为就开始初步表现出来3岁以后,幼儿的性别化行为更为明显,一是对活动方式和玩具的选择,二是对交往同伴的选择。具体来说,幼儿性别认同的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①性别具有差异性。②性别具有稳定性。当被问到“你现在是男孩,长大以后你是男孩还是女孩”时,幼儿也能做出正确回答。③性别具有恒定性。即幼儿知道穿着打扮即使是异性的,自己还能正确做出性别判断。2、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性别角色是指根据性别而来的社会分工、权力和义务,即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关系上的地位或定位。对幼儿来说,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就是成人对他们的性别行为期望,即成人通过对幼儿行为的鼓励或限制,使其掌握相应的社会角色行为。在这一时期,当幼儿根据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行为时,通常会产生性别刻板化印象。3、对父母的认同幼儿对父母的认同,是通过对父母世界观和价值观和认同来增加对父母的敬重感和亲近感。之所以幼儿会改变行为以变得和父亲或母亲更相象,其动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害怕失去爱②与攻击者的认同③为了满足权力需要而进行的认同④为了增加知觉到的相似性而进行的认同4.对性别角色的偏爱在婴幼儿时期,婴幼儿对性别的偏爱,是指他们对性别化游戏或同性游戏伙伴的偏爱。婴幼儿对性别角色偏爱的原因主要有:①性别角色的判断标准。②对父母中与他同性的那一个的喜爱程度。③社会环境。第二节婴幼儿的游戏活动游戏是婴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为解决满足自身各种需要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之间矛盾的一种活动。在婴幼儿期,儿童非常渴望参与社会生活,但是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他们无法参与社会生活。而由于游戏的虚构性、具体性、趣味性和愉悦性等特点,使婴幼儿渴望参与社会活动的愿望在游戏活动中能够得到满足,从而成为婴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形式。一、游戏的分类1皮亚杰根据认知心理的发展阶段,相应地区分了几种不同的游戏类型:练习性游戏(practiceplay)象征性游戏(symbolicplay)结构游戏(constructiveplay)规则游戏(game-with-rules)这三种游戏分别对应着三种由低到高的认知发展阶段。2美国心理学家帕腾根据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的不同,将游戏分为六种:1.空闲游戏、2.单独游戏、3.旁观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3其他,如创造性游戏。根据儿童创造性特点,可将游戏分为累计性游戏、幻想游戏和假定游戏。二.游戏的发展1.游戏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多样。2.游戏的形式越来越复杂,游戏的规模越来越大。3.游戏所需要的技能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三.游戏的意义1.快乐经验的获得。2.认知能力的提高。3.社会性的发展。4.性别的社会分化。第三节婴幼儿的行为问题及其矫治一、拒食婴幼儿拒食常常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他们采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求得照顾者对他们的注意或者作为对照顾者报复的一种手段。预防性的方法:照顾者自己要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成婴幼儿独立吃饭的习惯;养成婴幼儿定时、定量、定地点吃饭的习惯。出现拒食现象的婴幼儿,提出如下矫治方法:改变婴幼儿不愿意吃的食物的形状。采用激励方法引导。二、心理自闭预防和矫治婴幼儿心理自闭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照顾者一方面应增加与婴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另一方面还应该多为他们提供与同伴玩耍的机会。——香港大学陆兆銮《自闭症的研究与治疗》三、攻击学龄前期(3-6)儿童的攻击行为是他们实现某种愿望的一种工具,无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有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它包括工具式攻击行为和语言式攻击行为两种形式。儿童的攻击行为除受男性荷尔蒙影响外,从本质上看还由一些社会性原因引起,其中主要有:1.受惩罚。2.对父母行为的模仿。3.电视中的暴力镜头。一般而言,在4岁以后,当学前儿童的协商技能提高时,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减少了。四、沉溺电视布朗芬.布雷纳评论说,电视之所以产生负面影响并非因为电视提供了什么,相反确因为电视阻碍了什么。他认为,电视的存在降低了家庭成员积极参与交互活动的时间。电视因为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受到了批评:1、批评认为,它使人变得更为被动,因为它不是一种互动的学习方法。2、另一种批评认为,电视强化了与真实生活格格不入的非现实的观念和期待,例如电视剧中神话故事般的结局。3、第三种批评认为,电视助长了攻击性行为,并且时常标榜随心所欲的性行为。4、最后一种批评认为,电视强化了以陈规角色来看待妇女、老人和少数人种,经常把他们视为不受欢迎的受害者、反面人物、罪犯以及无能者。观看电视暴力对孩子的影响?班杜拉(1965)是首批研究该问题的人物之一。在他的实验中,一组孩子观看了一部暴力电视节目,另一组则没有。他发现,与那些没看过暴力电视的孩子相比,接触过暴力电视的孩子之后更可能做出如下举动,即连续不断地击打一个玩具。从而得出如下结论:即电视暴力提高了学前儿童玩耍的攻击性行为水平。弗里德里克和斯坦(1973)证实了如下情形:即,对那些在看电视暴力之前就有过更富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来说,电视暴力对他们的影响更为强烈。那些起初没有攻击性迹象的孩子则几乎不会受到电视暴力的影响。因此,尽管电视暴力会助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但它只是诸多影响因素的其中之一。第五章儿童期从时间上说,儿童期(7-11岁也有的划分6-12岁),也成为学龄期、青春前期,是从幼儿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儿童的生理、动作、语言、认知和社会性方面仍然持续发展,但学习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因此,按照社会环境的要求,接收正规的学校教育,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是儿童在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第一节生物生理维度在儿童期,身高和体重的发展是最为明显和迅速的两个方面。一、肥胖问题当一个人的体重超过了与他的年龄、性别和体形相当的标准体重的20%时,我们通常认为,他已经偏胖了。2.导致肥胖的原因:(1)遗传的影响。(2)对肥胖的错误理解。(3)父母的误导。(4)偏食和贪食。(5)运动的减少。3.解决办法:首先,父母应该对肥胖问题有一个科学认识;其次,合理安排孩子饮食;第三,多花时间与孩子相处,避免沉溺电视。第四,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第五,必要时寻求医学帮助;第六,为肥胖儿童创造宽松环境。二、脊椎弯曲社区饮水中缺碘会导致呆小症的增加(一种慢性疾病,病状是身体畸形或异常矮小)。佝偻并因缺少维生素D引起的,它会给骨头带来永久性伤害,引发平胸、骨盆畸形或者驼背。三、近视、弱视第二节心理学维度一、心理危险外化危险:包括反映“动作状态”倾向的行为,例如打架、叛逆行为和多动之类的攻击性行为。内在危险:包括反映“内在状态”的行为,如焦虑、孤独、害羞、社会交往内向以及抑郁等。儿童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一种外化问题,以及抑郁,一种内化问题。二、儿童多动症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疾病,这类孩子智力一般正常,但存在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合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的特征,以致影响学习。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左右,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一)多动症的表现其核心为自控能力差,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1.活动过多2.注意力不易集中3.冲动任性4.学习困难(二)多动症的原因1.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2.脑组织器质性损害3.遗传因素4、其他原因(三)怎样确定孩子是否患多动症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特征。1.注意涣散: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3项:(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2.)上课常常不听讲。(3).注意容易随境转移。(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2.冲动任性(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5).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3.活动过多: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2项:(1.)坐立不安。(2.)经常奔跑。(3)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4)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5)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6)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7)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四)社工的辅导介入现经学者们长期追踪观察发现:(1)仅部分多动症患儿可自愈多数患儿的症状可延续至成年。(2)治与不治,早治与晚治,在疗效和预后上,可有显著的差异。1.药物治疗2.教育方法教育多动症的患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2).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3).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5).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药物治疗和教育措施配合得当,在部分患儿可在短期内变得安静,注意力集中,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3.行为治疗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的不适宜行为的一种方法。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并求巩固;而当有些不适宜行为出现时,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这样就会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4.饮食疗法三、儿童焦虑症儿童焦虑症是指儿童因焦虑而引起的一种紧张、不安和恐惧的复杂情绪状态。易发年龄在5-10岁,女孩相对较多。其主要表现是焦虑、烦躁、恐惧不安,并伴有心跳加快、厌食、呼吸急促、出汗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1儿童焦虑症的特点对于学龄儿童来说,焦虑症表现为过度焦虑反应和社交性焦虑两方面。前者多见于女孩,他们往往胆小、敏感、多虑,缺乏信心,表现为对未来过分担心忧虑,不切实际的烦恼,如担心完不成学业,担心考试成绩差等;后者则是在与他人接触或谈话时会紧张、局促不安,害怕上学,怕见老师和同学等。2.形成原因过于苛求儿童;过于溺爱儿童教育方法不当意外变故3.矫治方法1、提出适当的学习要求。教师和父母应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智力水平提出适当的学习要求,既不苛求,也不溺爱,使儿童保持健康的心理和行为状态。2、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3、注意意志和性格的培养。4、心理治疗方法:根据发病原因,接触诱发儿童焦虑症的心理因素;引导儿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调整患儿的思维结构;家庭辅助治疗。第三节社会维度一、家庭家庭优势是一个极大影响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概念。社工越来越关注的是为家庭提供发挥优势的机会。在挖掘儿童潜能从而促使其以健康的方式成长和发展这个问题上,家庭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育儿规训:霍夫曼(1970)提出了三种对儿童的规训策略:权力肯定规训(包括身体处罚、惩罚威胁以及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关爱取消(当孩子行为不恰当时,取消关爱);最后是一种诱导,指试图通过解释和推理来影响孩子的思维。2.社工介入对孩子不服管教的父母来说,社工可以给他们开办父母训练班;还可以直接做育儿父母的工作。在美国常用的几种方法:育儿有效训练,父母参与训练(针对父母的现实疗法,威廉格拉瑟创立);行为矫正,以及有效育儿的系统训练(针对父母的阿德勒疗法)。二、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有的称作同辈群体,有的研究者定义为: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已建立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互动的孩子所组成的群体。同龄群体应根据其价值和目标来加以定义。通常,经常聚集的孩子都可以根据相似的社会偏见、言语及衣着方式来加以辨认。在群体内部,每个人都有某种角色和地位。(一)群体形成谢里夫:罗伯的夏令营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一,阐明了合作与共同目标在内聚群体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出,不再享有原有价值的独立群体能够形成负面感受并且歧视“外”群体。其二,研究发现竞争与挫折会增加群体间的敌意。其三,当共同目标被引入群体需要共同努力时,这类敌意会减少。(二)同龄群体对儿童的影响哈勃特概括了同龄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1差的同龄关系与下列问题相关:不适、焦虑以及总体上不愿意参与到环境中去。2儿童能够在同龄关系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攻击性冲动。3在缺少同龄互动的情况下,不能够进行性别社会化。4同龄关系与角色扮演能力、同情以及道德相互关联。5被同龄排斥的儿童在以下方面会有更大风险:犯罪、退学以及精神健康问题。同龄人提供了不能从大人那里学到的另一种知识和技能,友谊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掌握社会学习技能、启发群体归属感的机会。具体的影响如下:儿童小社会的形成儿童亚文化的出现。同伴交往的增加。友谊的产生。促进儿童社会化三、学校的社会化作用(一)教师(二)教材和教学方法:教师期望的重要性新的研究(1997)支持如下结论,即,教师对学生能力的信任会影响学生的表现;低估学生的潜能会严重恶化学生的表现。(三)学校怎样才算是一个好学校?1.非常强调专业(对学生要求多,期望高,有规律地布置家庭作业,设定清晰的课堂目标)2.强调任务导向行为(强化好的工作,提供清晰的教导,不浪费课堂时间)3.有效管理纪律问题(明确纪律,赏罚分明,避免身体惩罚或惩罚过度)第六章青少年期青少年期,又称青春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通常被定义为始于约10-12岁终于21-22岁的成长阶段。青春早期始于10-15岁左右,其特征是重大的生理、认知和社会变化。青春晚期始于约16-18岁并且一直持续到22岁。青春晚期有两个重要的发展任务;从家庭中独立出来以及形成人格认同。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称为认同和认同混乱。第一节青春期的生理维度一、青春期过程从生物学角度看,青春期伴随着生长突进、生理机制成熟以及第二特征――如男孩的胡须,男孩、女孩都会在这一时期发生生理上的重大变化。生理变化给男孩和女孩的心理都会带来影响。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既会带来正面情感,也会带来负面情感。有的女孩会因为月经的到来而产生自卑、烦躁感。在女孩对于生理变化做出正面还是负面反应问题这个问题上,一个影响因素是,他们是早熟还是晚熟。二.青春期的生理问题1.营养需求与饮食习惯2.超重问题3.头痛4.粉刺第二节心理维度(一)心理发展:1.智力发展:在皮亚杰看来,青春期的认知发展是智力发展的最后阶段,该发展阶段一般始于11岁或12岁左右,在这一发展阶段中,青少年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了,而在该阶段之前,孩子只能运用具体思维,尤其出现了两个特点:(1)逻辑思维日益占有主导地位(2)思维品质的独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