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训练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09/15/wKhkGWdgEB6AaXSfAADUVS0gqDQ141.jpg)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训练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09/15/wKhkGWdgEB6AaXSfAADUVS0gqDQ1412.jpg)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训练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09/15/wKhkGWdgEB6AaXSfAADUVS0gqDQ1413.jpg)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训练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09/15/wKhkGWdgEB6AaXSfAADUVS0gqDQ1414.jpg)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训练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0/09/15/wKhkGWdgEB6AaXSfAADUVS0gqDQ14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习题涉江采芙蓉1.下列有关《涉江采芙蓉》的段落,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C.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D.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2.下列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选用了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营造了清幽、高洁、欢愉的意境。B.三、四句起过渡作用,在自问自答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已由欢欣转为失落。C.“漫浩浩”写出了路途的绵延无尽,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D.诗人在欢乐的背景上抒写忧伤,以“乐”衬“哀”,使乐更乐,使哀更哀。“环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中的“环”应该为“还”。CD“使乐更乐”错误。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这里,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并不是“使乐更乐”。3.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以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远方丈夫的忧思源于对故乡妻子的思念。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的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CC项,“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错,“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接上面两句,写远方的丈夫此刻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通过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4.《涉江采芙蓉》中描写了一副女子们在江中采莲,而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芳草的美好、欢乐的画面的句子是:
,
。5.《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望乡的感人情景的诗句:
,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6.《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
,
。7.《涉江采芙蓉》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雅意境的句子是:
,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8.《涉江采芙蓉》中,运用设问手法,写主人公内心凄凉寂寞的句子是:
?
。9.《涉江采芙蓉》中,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故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是:
,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10.《涉江采芙蓉》中,写两个相思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句子是:
,
。11.《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采莲想要送给思念的人,情感由欢快转为失望的句子是:
?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涉扛采荚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真挚之情。C“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错误。“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远地,只有思念之情没有悲慨之情。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E.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CEC.“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错误,承接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这里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通过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E.“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格律诗”错误,这是一首古诗,并不是律诗。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莲是快乐的,女子却是忧伤的,将人物置于美好和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了思妇的忧伤,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忧伤。B.芙蓉花具有素雅高洁的特点,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好的联想。C.五六两句与杜甫的《月夜》写法相同,空间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由兰泽中拈花沉思的思妇转到“远道还顾”的丈夫。D.结尾两句委婉含蓄、间接抒情,通过诉说“同心离居”的无奈,表达了同心离居的忧伤痛苦,控诉了游学求宦风气的罪恶。D“结尾两句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控诉了游学求宦风气的罪恶”说法错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接表达了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却异地相思,感叹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所以结尾属于明白晓畅,直抒胸臆。结尾句表达了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表达忠贞不渝的坚强决心,并没有对游学求宦风气的控诉。15.请结合诗句,分析《涉江采芙蓉》一诗中反衬手法的运用。此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凄清心境。“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诗人先营造了一个美好、欢乐的情境。然后情绪一转,发出了“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感叹,所以开头两句极写美好、欢乐的景色,以乐景衬哀情,表现了诗中人物的孤独寂寞之感。16.《涉江采芙蓉》在情与景的处理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①诗歌前四句以乐最写哀情,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荷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五、六两句采用“悬想”(又叫对写)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心情。③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先叙述了两人“同心而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1、涉江采芙蓉2、月夜【唐】杜甫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①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之乱,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羌村。七月,杜甫只身赶到灵武(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为平叛效力,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月夜【唐】杜甫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①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之乱,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羌村。七月,杜甫只身赶到灵武(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为平叛效力,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17.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诗歌内容看,两首诗都属于思人怀乡诗,诗中充满了别离怀人的愁绪。B.《涉江采芙蓉》中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送给“同心人”以寄相思之情。C.《月夜》中诗人杜甫深陷囵圄,望月思家,“怜”“忆”两字饱含浓浓深情。D.作者“今夜”“独看”,与夫妻双方“何时”“双照”前后照应,泪眼怎干。D“作者‘今夜’‘独看’”表述错误。对月望乡,不只是作者,更是夫妻双方。作者望的是长安月,今夜的鄜州月,遥想妻子在看,是作者从对面落笔。因此,望月的是双方,而非“独看”。故选D。涉江采芙蓉18.“思乡怀人”类诗歌常常采用“对写法”,即诗人落笔对方,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将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请据此赏析这两首诗。《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意思是: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此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此处从对方入手,将相思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月夜【唐】杜甫①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①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之乱,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寄居羌村。七月,杜甫只身赶到灵武(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为平叛效力,不料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18.“思乡怀人”类诗歌常常采用“对写法”,即诗人落笔对方,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将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请据此赏析这两首诗。《月夜》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颈联写妻子月下久伫的动人形象。诗人巧用对写法,把夫妻之间缠绵悱恻的感情表达得委婉动人。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岩峣:高山。③分:甘愿。1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划破寂静的马啼声,渲染出秋日傍晚的空寂。B,颔联写作者登高赏菊,“红”对“绿”,“些"对“黄”,色彩斑斓,场面欢乐。C.第五句诗中有画,流云将“落木”“渡口”连成一片,画面开阔,气韵生动。D。第六句“乱”字,既写出了群山连绵起伏之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纷乱不定、犹豫彷徨之情。E。本诗既有东山所见实景,也有展开的联想,虚实结合,寄托情思,表达心志。
BD【解析】B,颔联乃想象之笔。
D,作者并无纷乱不宁,犹豫不决之情,相反作者心志坚定。九日登东山寄昌叔①王安石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岩峣。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注】①本诗写于1051年,这一年作者31岁,任舒州通判。昌叔:王安石妹夫。②岩峣:高山。③分:甘愿。20、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对妹夫的思念;②对高洁情操的追求;③对陶渊明的仰慕;④甘愿居下位为国效力;同对荒远之美的喜爱。采桑子·杂忆史惟圆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2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CD
C项作者是认真品味了的,要不如何能知“字字清妍”呢?所以“没有好好品味”不对。D项诗歌并非责怪艺人,而是借音乐说时事说兴亡之感而已.采桑子·杂忆史惟圆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注】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2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两个?试简述。【答案】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1分),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2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1分)。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诗歌当中的“往事如烟",可以看出作者身处乱世,心境悲凉,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2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现场施工防噪隔音制度
- 现代家居设计中的绿植艺术实践
- 医疗护理医学培训 小麦病虫害防治课件
- DB6528T 202-2024春玉米滴灌栽培技术规程
- 中小企业劳动合同模板大全
- 个人与工厂合作协议合同
- 个人借款合同条款解析
- 交通运输行业劳动合同准则
- 个人短期借款合同文本范例
- 临时劳务用工合同协议
- 2025至2030年中国减肥肽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内蒙古公务员省直行测、行政执法、省考行测考试真题(5套)
- 2025年安徽马鞍山市两山绿色生态环境建设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
- 期末试卷:安徽省宣城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 幼儿教师新年规划
- 2024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新版(北京版)三年级英语上册单词带音标
- 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课件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解读与分析文档
- PP、PVC-风管制作安装施工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