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包身工》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包身工》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包身工》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包身工》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包身工夏衍导入100多年前,一位有良知的社会活动家来到上海,偷偷潜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创办的纱厂,目睹了人间地狱似里一群人非人的生活,他用饱含血泪的笔墨写下了一篇报告文学——《包身工》,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它,感受那段血泪交织的悲惨生活。学习目标1.了解夏衍的生平及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报告文学,积累文学常识。2.抓住文章的行文线索,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3.鉴赏并学习本文的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等写作方法,分析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艺术性。4.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学会关注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壹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

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笔名沈端先。1920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参加组织艺术剧社,筹建左联、左翼剧联,主编过《艺术》《沙仑》等刊物,为左翼文艺运动主要领导者之一。1932年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剧顾问,后任左翼电影小组组。1934年起创作话剧,有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和报告文学《包身工》。抗战爆发后,主编《救亡日报《华商报》《南侨日报》,写有大量散文、政论、随笔以及剧本《心防》《法西斯细菌》。建国后历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国务院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影协主席、中国作协顾问等职,创作了《祝福》《革命家庭》《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以及回忆录《懒寻旧梦录》。二、写作背景1935年,夏衍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同学,到包身工工作车间去看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为了进一步了解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和她们的生活情况,夏衍又想办法进入包身工们住的工房。然而在当时,任何外头人是不能进入这个禁区,经介绍,夏衍又认识了一位在日本内外棉纱厂做工的青年团员杏娣。在杏娣的帮助下,夏衍混进去过两次,但是在这之后,就被带工头雇佣的打手们盯住了。后来夏衍只能利用她们上班下班的时候观察,他每天半夜三点多就要动身,步行十几里路。从四月初到六月,足足观察两个多月,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包身工的一些日常生活。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夏衍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报告文学。三、了解包身工制度

包身工是旧中国工厂中实行的一种定期卖身的雇佣制度。首先实行于日商在华的纱厂,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残酷的奴役制度。包身工一般多为农村来的女童工。包工头给予她们的父母或保人极少的“包身费”,订立包身契约。包身期间,包身工没有人身自由,一切听命于包工头,不准回家,不准到其他厂家劳动,全部工资归包工头所有。包工头仅提供极差的食宿条件,她们却要承受长年累月的高强度劳动,有了疾病也得不到及时救治,不少人被折磨致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包身工制度。四、了解“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概念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起源报告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题材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贰整体感知一、快读阅读文章,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第一部分(1—11段):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第二部分(12—22段):描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介绍包身工制度的发展。第三部分(23—47段):介绍包身工劳动的情景,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第四部分(48—50段):总结全文。二、思考1: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课文是以时间为线索,围绕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和做工来组织材料的。首先写四点一刻,包身工起床的情形,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之差,以及在种种折磨下麻木的精神状态,之后补叙了包身工的来历,使带工的谎言与现实条件的恶劣形成鲜明的对比。然后是四点半,包身工吃饭的场景,接着进一步追根究源,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用包身工的三大原因。最后是五点钟后,包身工们上工的情景以及做工时所遭受的种种威胁和虐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靠榨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而迅速庞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如此安排,叙议结合,层次清楚。二、思考2:在文中标注出穿插的背景材料,分析穿插背景材料的作用。

作用:①第一处写包身工来历,说明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点明包身工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第二处分析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揭露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对包身工的奴役和剥削;正是在第二处的基础上,才有第三处,在揭露罪恶的同时,进行抨击和控诉。

②事实描述和制度分析的交相进行,体现了本文开合自如、穿插有致、线索分明的特色,也符合报告文学以记事为主的要求。与以逻辑分类为总体思路的调查报告相比,本文既有逻辑性,清晰地记事情的真相,让人把握包身工的状况,又有较强的文学性,激发读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愤怒和反对,对造成这个制度的帝国主义和国内黑暗势力的愤恨。二、思考2:在文中标注出穿插的背景材料,分析穿插背景材料的作用。叁探究主旨一、“包身工”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8—11段)

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东洋厂里有“脚路”的带工,就亲自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带工到家乡或灾区,诱拐快要饿死的孩子。二、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加上灾荒,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孩子到上海当包身工。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三、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三个根本原因:没有人身自由(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易于管理(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四、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压榨剥削的背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肆赏析手法标题文本预设思考1:赏析文章开头“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包身工们的住所比喻为蜂房,将她们的活动喻为生物的蠕动,一方面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她们住宿条件的拥挤、恶劣,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她们社会地位的低下,没有了人的尊严。标题文本预设思考2:文章第二段“芦柴棒,去烧火!还躺着,猪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芦柴棒”形象地再现了小女孩瘦弱的形象特征,表明了其受摧残、剥削之严重;而“猪猡”这一称呼更是对包身工们的侮辱,表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作人看待,写出包身工地位的低贱卑微。标题文本预设思考3:读包身工吃饭的场面的文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一窝蜂地抢”表现的是饥不择食的惶急,是人多粥少的恐惧;“歪着头用舌舔着”“捧着一只空碗”表现了包身工食不果腹的辛酸;“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则写出了她们乞丐般的生活;老板娘“刮”“锅焦、残粥”,“冲”“清水”,用手“搅拌”,“气哄哄地放”等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老板娘视包身工如同“生物”的极端可恶。这些细节描写写出了女孩子们的可怜,衬托出了那些黑心老板的可恨,透露出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标题文本预设思考4:“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候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以上。两小时不做工作,赶不出一天该做的‘生活’,那么工资减少又会招致带工老板的殴打,也就是分内的事了。”其中加点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标题文本预设

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褒词贬用,是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说明无论哪种惩罚方式,其残酷程度是一样的,只不过看上去比直接的殴打更省力,也不那么血腥罢了。表现了作者对带工老板的残酷无情的极大嘲讽和强烈的愤慨。标题文本预设思考5:第49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排比句“六个没有”强调黑暗深重,表达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极大憎恨。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标题文本预设思考6: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生活时成功用了怎样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①“面”上的描写,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本文写包身工起床、吃粥、像鸡鸭一般地走进工厂,在工厂忍受各种威胁的情景,都是先做一下概括性的叙述。比如清早起床、吃早饭、上工的场景,作者并没有具体刻画哪一个人物,而是一个群体,描写她们的生活,必须通过整体速写才能得到全面的表现。标题文本预设思考6: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生活时成功用了怎样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②“点”上的描写,主要是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比如文中提到三次的“芦柴棒”。“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虽然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文章通过对“芦柴棒”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点面结合”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伍赏析特色标题文本预设1.《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是如何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①选择典型人物。选择了“芦柴棒”重点刻画,并贯穿全文。读者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每一个包身工的可怜形象。②选择典型细节。刻画出了包身工们起床时的场面、早晨吃粥的情景,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标题文本预设1.《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是如何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③选择典型场面。如文章开始,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去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这个环境中,包身工们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