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0浙江省杭州市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联考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3.全部答案必需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探讨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阔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探讨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看法。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究竟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阅历。他所谓公众阅历,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境况。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推断,个人的价值推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诞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紧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相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学问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假如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探讨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埃德蒙其次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假如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实行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化的微型视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全部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探讨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夫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全部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别出心裁,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确定条件下存在的,假如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行能完全一样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确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状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全部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假如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假如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须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视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全部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我细致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或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行能不存在中国学问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顺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看法。(摘编自费孝通《人的探讨在中国》)材料二英国社会人类学界的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的英文著述加以评判。他认为林耀华运用的不是人类学的描述手法;杨悉春对山东村落的探讨则采纳落后的早期民族学方法;许娘光的探讨,类似于社区调查,但因声称“代表整个中国”,因此是失败的例子。在这四部作品中,最胜利的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因为它与别的描述方法形成明显的比照,避开了早期民族学的方法论缺陷,而且不声称是中国社会的“典型”。埃德蒙说,与社会人类学者的全部优秀作品一样,费著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关系网络如何在一个单一的小型社区运作的细致探讨。这种探讨没有,或者不应自称代表任何意义上的典型。它们也不是为了阐明某种一般的论点和预设的。它们的意义在于它们本身。虽然这种作品以小范围的人类活动为焦点,但是它们所能告知我们的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其内容远比称为“文化人类学导论”的一般教材丰富博大。埃德蒙的指责,强调的是中国人类学缺乏异文化眼光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人类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异文化的民族志考察来体现人的通性,因而他虽主见人类学描述不应有任何“一般预设”,但是在本质上却主见在差异中洞见“善同性”,主见人类学社区调查的意义与“中国社会”的特征无关,而仅仅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的通论。这一看法,与费孝通的本意明显是南辕北辙的。(摘编自李培林等著《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回应埃德蒙的其次个问题,也承认中国个别社区的微型探讨的确不能概括中国国情。B.费孝通认为江村并不是别出心裁、自成一格的独秀,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C.埃德蒙认为《江村经济》的价值在于通过小范围探讨,反映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D.埃德蒙指责中国人类学者缺乏异文化眼光,他认为应当通过探讨其他民族来了解人的共性。2.依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在面对西方学者的质疑时,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借此阐明白自己的探讨主见。B.费孝通试图运用类型比较法,描述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进而了解中国农村的整体。C.埃德蒙用三位中国学者和费孝通进行对比,确定了《江村经济》的探讨方法和意义。D.材料二中,作者先概述埃德蒙的观点,继而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探讨的主见。3.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不能印证材料一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乡土中国》的作者通过视察和调查,基于个例形成了对中国农村的概括性了解,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B.《乡土中国》运用人类学方法,得出“乡土性的基层发生变更,文字才能下乡”的结论,体现学以致用的学术看法。C.《乡土中国》通过中西方不同类型对比探讨,揭示出“差序格局”这一中国乡土社会特点,表明作者的探讨过程不乏严谨性与科学性。D.《乡土中国》中作者虽以自己的籍贯为例说明地缘与血缘的关系,但他的探讨旨趣并没有局限于这种个案探讨。4.费孝通认为他与埃德蒙在学术上产生分歧的主要缘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5.浙江某中学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当地文化调查探讨活动。请依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探讨方法,完成以下表格。步骤主要做法第一步:制定方案()其次步:开展调查深化实地,开展视察和调查第三步:整理分析描述所选探讨对象的特征第四步:沟通比较()第五步:展示成果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当地文化风貌【答案】1.B2.D3.A4.①文化传统不同,费孝通有着中国传统学问分子的责任和担当;②当时境况不同,费孝通面临的是剧变中的中国社会;③探讨目的不同,费孝通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社会、用自己的学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5.①.选取当地文化的典型作为探讨对象②.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当地文化整体特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实力。B.“江村并不是别出心裁、自成一格的独秀,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确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状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可见江村是一个个体,所以解剖江村并不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故选B。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实力。
D.“继而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探讨的主见”错误。材料二都是在转述埃德蒙的观点,没有作者本人的阐述内容。故选D。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实力。A.由个例得出概括性结论与材料一观点不符,材料明确指出“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全部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故选A。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实力。
由“我们的分歧归根究竟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我细致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或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行能不存在中国学问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顺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看法”,可概括出:文化传统不同,费孝通有着中国传统学问分子的责任和担当;由“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推断,个人的价值推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诞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紧急之际”可概括出:当时境况不同,费孝通面临的是剧变中的中国社会;由“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相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学问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可概括出:探讨目的不同,费孝通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社会、用自己的学问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内容的实力。材料一中费孝通选取了“江村”作为一个典型代表来探讨,因为他认为江村是一个“类型”,“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确定条件的中国农村”“假如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须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视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全部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由此可知开展岭南文化调查探讨活动,在制定方案之后应当“选取岭南文化的典型作为探讨对象”;材料一中费孝通认为“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状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假如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可见应当“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惦念地坛史铁生①惦念地坛,主要是惦念它的安静。②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③一进园门,心便平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纯洁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惊慌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晰,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全部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④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⑤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⑥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细致看他,看他原委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幸的征兆,想看看他最终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突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逝,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善。我听见了那恒久而宽阔的安静。⑦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了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但我始终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真是个方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⑧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吸引了我,契合了我的心愿。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情愿它不期然地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是说生命本无意义,零嘛,原来什么都没有;二是说,可无缘无故地生命他来了,是何用意?虚位以待,来向你要求意义。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荒诞感,正就是这样的要求。所以要看重荒诞,要善待它。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远眺,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⑨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讪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竞赛、擂台和排名榜,它就更何必指责什么“霸权”?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时时常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⑩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么让人胆怯 ?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四周的孩子常常地排一排座次,他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其次跟谁好……第十跟谁好”和“我不跟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间中恐惊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惊或疑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远眺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我记得我的第一个计谋,是阿谀。但恐惊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我还记得我抱着那只用于阿谀的破足球,抱着我破裂的计谋,在夕阳和晚风中回家的情景……那又是一次写作的零度。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究竟是要去哪儿?⑪惦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从前荣华,一每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⑫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找寻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间或请挚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觉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找寻安静,莫如在安静中找寻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惦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纯洁之气扑面而来。⑬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有删节)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自然,不同于《我与地坛》的精雕细琢,细腻生动,体现了史铁生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B.作者将记叙、描写、抒情、争论融为一体,在看似杂乱无序的字词句章中贯穿着作者的哲理感悟与伴随感悟生成的激情。C.文章第⑥段敏捷变换人称,转“我”为“他”,蕴含着作者直面自我,拷问灵魂的看法,表明作者解决了生命固有的疑难。D.文中写到了“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与上文文坛排行榜现象呼应,引发后文关于写作的零度、获得生命的安静的争论。7.关于文中相关语句的解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记得突然我有一种放弃的心情”中“放弃”一词,表明作者面对生命的苦难时间或流露出消极避世思想。B.“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中“投靠”一词写尽了一个走投无路又不甘灭亡、来地坛寻求庇护和劝慰的形象。C.“土地,……是你雕栏玉砌就可以挟持的?”表明我们应当放弃阿谀而回来心灵的安静,超越荣华获得心灵的自由。D.“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指“我”的身体已经不再进入也不必进入地坛,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心中。8.文章反复提及“写作的零度”,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理解的“写作的零度”指什么。9.本文开篇写到“惦念地坛,主要是惦念它的安静”。联系全文,请你谈谈“安静”的多重意蕴。【答案】6.C7.A8.①写作应回来生命固有的恐惊和疑难;②寻求心灵的安静和生命的意义;③拒绝喧嚣与名利,放弃强权与阿谀。9.①远离世俗喧嚣,充溢自然朝气。②并非与世隔离,而是恒久而宽阔的心灵安静。③放弃强权、阿谀、喧嚣、荣华,追求生命的本真,坚守灵魂最初的远眺。【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实力。C.“蕴含着作者直面自我,拷问灵魂的看法”错误,由第三段“总之把你全部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和第六段“我听见了那恒久而宽阔的安静”可知,作者在此处只是在思索问题,安静心绪,“直面自我,拷问灵魂”说法错误。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实力。A.“表明作者面对生命的苦难时间或流露出消极避世思想”错误,结合后文“我听见了那恒久而宽阔的安静”可知,此处“放弃”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作者思索后归于安静。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的实力。文章在第八至十段反复提及“写作的零度”,可结合相关内容来概括作者理解的“写作的零度”。依据第八段“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不信等着瞧,无论何时何地,必都是荒诞领你回到最初的远眺,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第十段“我记得,那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间中恐惊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惊或疑难,……但恐惊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可知,对生命的思索会逼迫你去看那生命固有的疑难,很长一段童年时间中产生了恐惊,并且恐惊不消散,疑难会更加疑难,所以作者认为“写作的零度”是写作应回来生命固有的恐惊和疑难;由第八段“这五个字吸引了我,契合了我的心愿。零度,这个词真用得好,我情愿它不期然地有着如下两种意思:……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第十段“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究竟是要去哪儿?”可知,一个生命的诞生便是一次对意义的要求,作者投靠安静,走回到生命的起点,表明作者认为“写作的零度”应是寻求心灵的安静和生命的意义。依据第九段“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它就不要讪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第十段“我记得我的第一个计谋,是阿谀。但恐惊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那又是一次写作的零度”可知,倘写作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就已经加入喧嚣;阿谀的计谋并未消散恐惊,解决疑难,所以作者认为“写作的零度”应是拒绝喧嚣与名利,放弃强权与阿谀。【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探究文本多重意蕴的实力。结合“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可知,作者描绘了荒芜但又充溢朝气(并不衰败)的自然之景,“安静”指远离世俗喧嚣,充溢自然朝气。“一进园门,心便平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纯洁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人便不那么惊慌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晰,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全部的心绪都看看明白”等句子主要写的是作者在残疾了双腿之后,在地坛上时烦躁心理归于安静,不再想“死”的问题,可见,“安静”并非与世隔离,而是恒久而宽阔的心灵安静。第八段“否则,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被排者争风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以及第九段“惦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名人,强人,人物。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从前荣华,一每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静得草木葳蕤,生气盎然”说明地坛的安静对史铁生来说其次重意义是让他相识到写作不是为了竞赛、排名或其他的荣华富贵。可见,“安静”指放弃强权、阿谀、喧嚣、荣华,追求生命的本真,坚守灵魂最初的远眺。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①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②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③,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④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⑤,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⑥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⑦,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材料二(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注】①赵累:战国时期周王大臣。②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③甘茂:战国中期秦国名将。④周公旦:姬旦,周文王之子。⑤主:古代贵族在实行朝聘、祭祀等典礼时拿的玉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⑥景翠: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将领。⑦煮枣:古邑名,战国魏地。10.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B.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C.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D.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11.下列选项中加点实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距关,毋内诸侯距:同“拒”,据守B.度,然后知长短度:估计C.遽效煮枣效:献出D.而德东周德:感谢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足够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确定会无功而返。B.赵累劝告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动身,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胆怯 ,又得韩国感谢,最终从两国获利。C.《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主要内容,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探讨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D.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14.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赞扬他是“辩士”“勇士”“志士”,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0.A11.B12.B13.(1)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建议去攻打宜阳,假如宜阳不被攻取,秦王会以此事为耻。(2)假如(您)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款待过客)的主子,外交使者供应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14.烛之武是一个机灵善辩的辩士、外交家,一名勇于担当、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①他是一位辩士。烛之武面对强敌,不卑不亢,夸夸其谈,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胜利说退秦师。先引导秦伯相识到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既可使对方感爱好进而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最终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这就使秦伯相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②他仍是一名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访秦师,成败难料。国家危亡之际,生死攸关之时,他站在了危机的最前线,作为一个不被重用的文官,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③他还是一位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用“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郑伯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自己坚持,选择了对烛之武信任。同时他也指出假如郑国亡国了,烛之武就成了亡国之人,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也正是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实力。句意:宜阳方圆八里,英勇善战的士兵十万,粮食足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旁边)有韩相国公仲的军队二十万,还有景翠率领的楚国的军队,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确定不会有收获。“方”指方圆,后接“八里”作其宾语,句意完整,且“材士”指英勇善战的士兵,中间不能断开,解除BC。“以楚之众”构成动宾结构,句意完整,且“临山”作“救”的状语,二者不行断开,解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实力。B.度:丈量。句意:丈量之后才会知道(事物)的长短。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实力。B.“赵累劝告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动身……”说法错误。从文中“对曰:‘君谓景翠曰……’”可知,不是赵累干脆劝告景翠,而是给周赧王的建议。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实力。(1)“义”,同“议”,建议。“拔”,攻取。“耻”,以……为耻。(2)“以为”,把……当作;“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子;“行李”,出访的人;“共”,供应;“乏困”,缺少的东西。【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实力。对于题干中所说烛之武是“辩士”,可以从烛之武劝告秦王退兵的策略上看出。烛之武先引导秦伯相识到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灭亡郑国只会让晋国有利,而对秦国不利;接着,烛之武说到“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既可使对方感爱好进而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最终,烛之武找到了秦晋联盟的弱点,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而最重要的是“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也就是晋国在灭亡郑国之后,确定会去攻打秦国。这一系列的分析,逻辑严密,同时佐以事例,让他的话特别具有劝服力,体现出一位“辩士”的本色。说烛之武是一位勇士,是因为他在危急面前临危不惧,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当时郑国受到秦晋两个大国的进攻,国家势如危卵,随时都会亡国。而出访秦师,成败难料。作为一个不被重用的文官,烛之武完全有理由不去冒这个风险。但面对国家危亡,在生死攸关之时,他依旧“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最终,说他是一位志士,是因为他体现出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用“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郑伯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自己坚持,选择了对烛之武信任。同时他也指出假如郑国亡国了,烛之武就成了亡国之人,对他也没有什么好处。正是在郑伯诚意致歉后,同时指出这不仅是关乎个人命运,也关乎国家的存亡的状况下,烛之武觉得自己对国家负有不行推卸责任,所以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你认为这次战事会怎样?”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国攻破。”赧王说:“宜阳方圆八里,英勇善战的士兵十万,粮食足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旁边)有韩相国公仲的军队二十万,还有景翠率领的楚国的军队,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确定不会有收获。”赵累回答说:“秦将甘茂,客居异乡(秦国),攻打宜阳假如能建立功勋,那么他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假如攻不下宜阳,那么他在秦国就会无影无踪。秦王(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建议去攻打宜阳,假如宜阳不被攻取,秦王会以此事为耻。所以我说能够攻下宜阳。”周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呢?”赵累回答说:“请您对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达到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上柱国,即使打了胜仗,官爵也不行能再升了;但假如不取胜,就必定是死罪。不如避开秦兵救济宜阳。(等秦国攻下宜阳),你再出兵,秦国担忧你趁他乏累时进攻他,就确定会拿出珍宝贿赂你;公仲认为(慕:思,估计)你是为了他韩国去攻打秦国,也确定会拿出全部珍宝送给你。’”秦军攻陷宜阳以后,楚将景翠果真出兵了。秦国胆怯 ,抓紧献出煮枣城。韩国果真也献出珍贵的珍宝。景翠从秦国得到了煮枣城,从韩国得到了珍宝,因而感谢东周。材料二: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减弱了。假如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款待过客的主子,出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应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赐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卫,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意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疆,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假如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减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特别兴奋,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①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梦微之白居易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阿卫韩郎相次去②,夜台茫昧得知不?[注]①元稹:唐朝诗人,字微之,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②阿卫:微之的小儿子。韩郎:微之的爱婿。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酬和诗是古代文人间相互应答、答谢所做的诗,元诗正是对白诗“梦同游”的酬和之作。B.元诗开篇点明二人相隔数千里,音信难通,好友牵挂诗人,在梦中也关切着他的境遇。C.元诗中“因病”一语双关,表面指诗人患病的苦闷,实则饱含了精神上的无限凄凉。D.白诗提到两位晚辈相继离世,由此感慨人事无常,生命短暂,以问句结情意味深长。16.同样是写梦,两首诗中梦境的内容以及因梦而起的情感各有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梦境内容:元诗“惟梦闲人不梦君”,梦见的是不相干的闲人,而没有梦到友人;白诗“夜来携手梦同游”,梦见与友人重逢,二人携手同游。②因梦生情:元诗运用白描,先写好友梦己,再写自己没有梦到友人的惆怅,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白诗先以梦中会面的愉悦与梦醒后的失落对比,再由梦引出下文凄苦的现实,抒发了和好友天人永隔的哀伤,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实力。A.“元诗正是对白诗‘梦同游’酬和之作”错误,依据《梦微之》颈联的内容,白居易写作“梦同游”时元稹已经去世八年之久。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实力。梦境内容:元诗《酬乐天频梦微之》中描写梦境内容的诗句是“惟梦闲人不梦君”。元稹收到白居易诉说衷肠的诗篇的时候,正在病中,由于生病心神错乱,常常惦念的好友不曾出现于梦中,而一向没有想到过的“闲人”却屡次在梦中出现。白诗《梦微之》中描写梦境内容的诗句是“夜来携手梦同游”。作者夜里梦见与元稹携手共同游玩,梦中二人携手同游,他们可能意气风发地畅谈天下大事、黎明苍生;可能痛斥那宦海风波、官场污浊;可能嘲讽那魑魅小人、假义君子……点出了梦中与老友会面的愉悦。因梦而起的情感:元稹的这首酬答诗构思奇巧,全诗纯用白描,感情极其真诚。诗一起先交代好不简洁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告知元稹,前一天晚上又梦见了他。老挚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后两句,诗人紧扣好友寄诗中的急迫询问,并作了深情的回答。诗中并没有干脆叙述自己对好友的苦苦思念挂念,而是用写梦来抒难尽之情,他回答好友自己因病魔缠身,常常惦念的好友不曾出现于梦中,而一向没有想到过的“闲人”却屡次在梦中出现,使人感到苦痛惆怅,借此表达了对友人的苦思相念之情。《梦微之》是白居易在元稹离世九年后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交代梦中二人携手同游的情形,可是梦总有醒来的时候,泪水打湿了绢帕,老泪纵横也无心擦拭了。后文又由梦境引出现实生活的凄苦:颔联写自己身体多病,而老友已长眠地下近十年;颈联设想老友一身枯骨已化作泥土,自己徒剩一具躯壳寄于世间;尾联告知老友,儿子爱婿已相继离世。全诗用梦中会面之愉悦和醒来之苦痛相对比,更突出了对故人的思念之切和对自己现实不幸的感伤和惆怅,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慨叹。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乡村中常听到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迟疑不决之后才娇羞出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狗吠深巷中②.鸡鸣桑树颠③.千呼万唤始出来④.犹抱琵琶半遮面⑤.为国以礼⑥.其言不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实力。易错字:“吠”“颠”“遮”。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发端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陡然往东北急转。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丽奇妙,人们赐予它“长江第一湾”的名号。“V”字的底部,有一镇名曰石鼓。石鼓因镇上的一面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诸葛亮南征年头。石鼓偏安一隅,当地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其次方面军行军至此处,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接着宏大的长征之路。46岁的张学文是土生土长的石鼓纳西族人,健谈、清瘦。在红军后代和党史专家的帮助下,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验____①____。他目前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____②____却不知疲乏。至今,他已为122万人次讲解了中国工农红军其次方面军在云南的光辉历程。在张学文的印象中,旅游业推动下,石鼓早已发生了____③____的变更。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结合材料第一段,概括石鼓镇发展旅游业的4点优势,要求每点不超过8个字。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精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变更原意。【答案】18.示例:①了如指掌②口干舌燥③天翻地覆19.示例:①壮丽的自然大观(奇景);②悠久的历史传闻;③独特的风士人情(纳西风情);④峥嵘的红色历史20.第一处:“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改为“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结构困难的定语一般放在结构简洁的定语之前。);其次处:“追溯”改为“追溯至”。【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的实力。第一处,结合后文“他目前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导游。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等可知,张学文“对红军在云南的这段经验”比较熟识,因此填写“了如指掌”。了如指掌:形容对状况特别清晰,似乎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其次处,前文说“他曾一天讲了20多场”,后文说“却不知疲乏”,可以推断出讲了多场,因此会出现口干、疲乏的状况,后文说“却不知疲乏”,因此填写“口干舌燥”。口干舌燥:嘴巴因缺乏水分而觉得干燥口渴。第三处,语境强调旅游业推动了石鼓的变更,再依据“早已发生了”可知,是说变更大,因此填写“天翻地覆”。天翻地覆:形容变更巨大而彻底。【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语段要点的实力。由“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在高山峡谷间奔腾咆哮了两千余里,至云南丽江境内时,遇横断山脉阻挡,陡然往东北急转。这个陡转的大弯呈“V”字状,因其壮丽奇妙”可知,石鼓镇景色壮丽奇妙。由“石鼓因镇上的一面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诸葛亮南征年头”可知,石鼓镇历史悠久,有历史传闻。由“石鼓偏安一隅,当地纳西民族风情保存完好”可知,石鼓镇有独特风士人情。由“86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其次方面军行军至此处,在28名船工的帮助下,跨越了金沙江天堑,接着宏大的长征之路”可知,石鼓镇有峥嵘的红色历史。【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实力。原句有以下语病:第一处,语序不当,带“的”的定语要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因此“鼓状汉白玉雕刻的石碑”应改为“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其次处,成分残缺,“追溯”意思是:追求根源,探究缘由。后文是“诸葛亮南征年头”,是表示时间的,因此应在“追溯”后加“至”。故句子改为:石鼓因镇上的一面汉白玉雕刻的鼓状石碑的石碑而得名,此石碑据传可追溯至诸葛亮南征年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下,全民健身运动如火如荼。很多人选择了一种既防病强身,又简洁易行的健身方式——健步走。一些人为了在运动圈排行榜名列前茅,努力刷步数,以“日行万步”作为目标。那么真的是走的步数越多就越健康吗?健步走的确可以提升骨骼强度,延缓膝关节苍老。但作为群众性体育运动,健步走并不须要达到专业竞技竞赛的强度。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①,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熬炼目的了,并不须要追求“万步”。而每天上下班、在室内小范围的间歇性行走,即使超过了一万步,②,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盲目追求步数还会造成运动损伤。一些平常缺少运动的人士,尤其是老年人,通常肌肉力气不足,又缺少专业指导,强行走上万步会造成肌肉酸痛,甚至腿部关节损伤。专家建议,起先健步走运动时,不要一味关注步数,③,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除此之外,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合理支配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也可以避开长时间行走带来的损害。21.下列句子中的“刷”和文中加点的“刷”,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本届世界杯东道主卡塔尔队状态低迷,发挥欠佳,其次轮就被刷了下去。B.有的同学试图依靠刷题在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果,这种方法不值得提倡。C.没想到我的话音刚落,平常不怎么爱说话的二连连长廖勇刷地站了起来。D.刷脸支付是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新技术实现的支付方式。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21.B22.①并不追求大汗淋漓②大多也是无效步数③应从短时间近距离起先【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实力。例句:文中加点的“刷”就是通过大量积累以显示出运动量的意思。A.依据“状态低迷,发挥欠佳”,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淘汰”。B.依据“刷题”“短时间内提高语文成果”,可知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通过大量积累以接触题量的意思。与例句相同。C.本句中的“刷”字指的是速度快,“刷”地站起来,说明连长反应剧烈。D.依据“刷脸支付”“新技术实现的支付方式”,可知本句中的“刷脸”指的是以AI人脸识别为核心的新型支付方式,“刷”是“通过、运用”的意思。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实力。①处,依据“从专业的角度看,运动时间持续30分钟以上,步频110~140步/分钟,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就可以达到健身效果”“运动完微微出汗就可以达到熬炼目的了,并不须要追求‘万步””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健步走满意确定的时间、步频与心率即可达到健身效果,不须要追求大汗淋漓,故可填入“并不追求大汗淋漓”。②处,依据“即使超过了一万步”“是起不到健身效果的”,可知语境意在强调这样的步数是起不到效果的,故可填入“大多也是无效步数”之类的语句。③处,依据“不要一味关注步数”“逐步增加行走的时间和距离”,可知语境意在强调参加健步走运动时,应从较短的时间与较近的距离起先,故可填入“应从短时间近距离起先”之类的语句。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依据要求写作。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阅历与才智,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冲突,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索。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谚语终觉浅,求索要躬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我们早早地遗忘了晦涩的“屠龙术”,口口相传的正是接地气的谚语。谚语大都经验了时间的验证。留存下来的谚语,往往都能反映一些现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推动班级历史文化活动的开展计划
- 西南林业大学《家具设计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交通大学《软件设计综合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01月11334纳税筹划期末试题答案
- 西昌学院《立体构成》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第九单元实验活动6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下册
- 机器人操作系统(ROS)课件10.4 机器人SLAM及自主导航
- 2024年国家宪法日暨法制宣传周活动方案
- 毕业设计 网上评教系统设计与实现
- 四川省工程建设统一用表(新版施工单位用表)
- 简单环形网络的潮流计算
- 抽样检验培训教材(共47页).ppt
- 铝挤成型工艺介绍PPT-文库
- 时光科技主轴S系列伺服控制器说明书
- (完整)五年级上册数学口算500题
- 货物进出口证明书
- lonely-planet-PDF-大全
- 烟花爆竹零售店点安全技术规范
- 汽车转向系统设计规范
-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探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