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9福建省福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0分)(一)阅读以下散文,完成1—3题。(共12分)冬季到云南去看海梁衡①年末深冬季节,到云南腾冲考察林业,主子却说,先领你去看热海。我心里一惊,这大山深处怎么会有海,而海又怎么会是热的?②车出县城便一头扎进山肚子里。马路成“之”字形,车子不紧不慢,一折一折地往上爬,走一程是山,再走一程还是山;一眼望去是树,再看还是树。只见一条条绿色的山脊,起起伏伏,一层一层,黛绿、深绿、浅绿,由近及远始终伸到天涯。直到目光的终点,才现出一抹蓝天——这蓝天倒成了这绿海的远岸。③走了些时候,渐渐车前车后就有了些轻轻的雾,再看对面的林子里也飘起一些淡淡的云。我说:“今日真算是上得高山了。”主子笑道:“正好相反,你现在是已下到热海了。”我才知道,那氤氲缥缈,穿林裹树的并不是云,也不是雾,竟是些热腾腾的水汽,我们车如船行,已是荡漾在热海之上了。④所谓热海,是一个方圆十几公里的地热带。腾冲是一个休眠火山区。多少年前,这里曾经火山喷发,现在地面上仍留有很多旧痕。如圆形的火山口,黑色的火山石,还有奇妙的“柱状节理”,那是岩浆喷出时瞬间形成的一片美丽的石柱。但最奇的是地下的热海。大约火山熄灭后地下的岩浆还是不死心,便摸索着要找一个出口,静静地摸到这里,始终窜到离地表还有七八公里处,用炙热的火舌不停地向上喷舔着地面。于是这十几公里的土地就成了一台巨大的锅炉,地下水被煮得滚烫,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热海。⑤热海虽名海,但我们并不能像苏东坡那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能如曹操那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因为这海是藏在地下的,我们只能去找几个海眼“管中窥豹”。最大的一个海眼就是闻名的“大滚锅”,单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的威力。要看这口大锅先得爬上一个高高的“锅台”。我们拾级而上,还未见锅就已听到滚滚的沸水之声,头上热气逼人。上到锅台一看,这口石砌的大锅,直径3米,深1.5米,沸腾的热浪竟有尺许之高。由于长年累月的滚煮,锅沿上已结了一层厚厚的水碱,真是一口老锅。大锅前又开出一条数米长二尺来宽的石槽,亦是水沸有声,热气腾腾,槽上架着一排竹篮,里面蒸着土豆、鸡蛋、花生等物。这唯恐是我见过的最奇妙的蒸笼了。游人可以上去随意品尝这地心之火与山泉之水的杰作,就像在城市路边的早点摊上吃小笼包子。我们看惯了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河,可谁又见过这年年月月翻滚不止的开水大锅呢?我抬头看一眼天上的白云和锅后山崖的绿树,突然想起张若虚的那首名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山上何时现滚锅,滚锅何时初见人呢?天地间静静地隐藏有多少隐私。⑥因为地处热海之上,山上山下露头的温泉就随处可见。为了能更深一层感知热海之美,我们选了一处浴室推门而入,待穿过短廊才发觉并没有“入室”,而是豁然开朗,又置身在半山之上。原来这里的浴池并不是平地之池,而是一个一个挂在半壁,就如高楼上的阳台。试想,在半山之上,绿风白云,枕石漱流是什么样子?我极兴奋,不愿下水,先披衣环顾四周做一回精神上的沐浴。只见偌大一个池子,犹抱琵琶,叫一株从石缝中探出的大叶榕树俯身遮去了大半,而一株老藤左伸右屈就做了这池子的栏杆。池边杂花弱草,青苔翠竹,池水清清见底,水面热汽微微蒸腾。水先是从一个石龙头中注入池中,再漫过池沿,无声地贴着石壁滑向山下,于是过水的半面山岩就如一堵谁家宾馆大堂里的水幕墙,淋淋潺潺。我凭栏遥望着对面林梢上升起的轻轻的雾和脚下谷底游走的云,竟有一种将军阅兵式的骄傲,然后翻身入水畅游其中,仰视蓝天白云,觉得自己就是一条天上之鱼。天下真有这样的海吗?⑦因为刚才池边的那棵大叶榕树,下山时我就留心起这山上的植被。我知道榕树喜热,多见于福建、两广,或者西双版纳,现在能现身于偏北的腾冲定是得了地下的热气。这么一想,果真发觉这方圆远近处的树的确特殊,既有很多亚热带的芭蕉、棕榈,又有本地的松、柏、杉、樟,还有远古时期留存下来的曾与恐龙为伴的黑桫椤树。现在科学家已经弄清热海的来历,是这满山的绿树饱饱地蓄足了水,然后再渐渐地渗入地下,经地火加热后又静静送回地面,这个过程75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湍流不息。这么说来,我们现在既是行在密林之中,又是站在历史的河岸上。这块奇妙的土地,我已说不清究竟该叫它热海还是绿海,抑或岁月之海。其实它就是一个为地热所蒸腾,绿树所覆盖,岁月所打造的令人沉醉的生态之海。(选自《新湘评论》有删节)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用主子的话点出“热海”,照应题目,也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爱好。B.第②段,作者用很多笔墨写一程程的山、望不到终点的树,都是在为“绿海”做铺垫。C.第⑤段化用张若虚诗句引发的思索,为文末“岁月之海”“生态之海”的提出埋伏笔。D.第⑦段首句看似闲笔,实则开启下文对“山上的植被”的描写以及对热海成因的说明,让文气更加顺畅。2.下列对文章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④段中“岩浆还是不死心”“土地就成了一台巨大的锅炉”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热海”现象的奇妙。B.第⑤段作者引用苏轼、曹操描写大海的名句来描绘热海的景致,衬托出热海的宏伟壮丽。C.第⑤段将热海边的场景与城市早点摊对比,让地质奇观有了日常的烟火气息。D.第⑥段中作者自比“一条天上之鱼”,既写出畅游之乐,也体现出“热海”的地理特点。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冬季到云南去看海”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二)阅读以下杂文,完成4—6题。(共12分)文艺指责不能全成了“文艺表扬”彭超以为选片前已做好功课,走进影院才知道上了好评的当;以为新出大剧热度高、评分高,充了会员追起来才发觉是“坑”。如今文艺市场,不仅影视剧,就连某些文学作品也难逃口碑“翻车”现象。某种程度上,文艺指责是“避坑指南”,但何以频频成了“挖坑指南”?恐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能说明的。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文艺指责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文艺表扬。”君不见,新作未出,“舆论攻势”已经起先。有砸钱营销的,有制作方、平台方“控评”的,有粉丝为自家“爱豆”刷分的,还有“小圈子”里抹不开脸面、相互“捧臭脚”的……好话套话多,真诚指责少,文艺指责喑哑失语,隔靴搔痒,渐渐成了“温吞水”。一来二去,大量创作乍看“花团锦簇”,细探却是“镜花水月”。文艺指责理当“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好的文艺指责,看得透彻,说到关键,不仅能揭示作品的价值意义,提升审美趣味,也是引导创作、引领风尚的重要力气。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作品的精到点评,不仅力推小说和戏曲走向彼时文学的主流地位,至今也是人们细读文本的重要参考。茅盾先生在应邀为《地泉》作序时言辞犀利指出“缺乏对于社会现象全部的非片面的相识”,作者大度收入书中,希望读者“得到些珍贵的教训”。反观当下,好评“尬夸”趋于同质,鲜少出现的差评,相关方面还难以接受,甚至闹出诉讼官司。文艺指责的精神荡然无存,又如何发挥正面功效呢?鲁迅先生说:“指责必需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将自己对现实和生活的亲历感受融汇其中,触景生情,缘事而发,这样的指责无论是赞美还是鞭挞,都会有理有据、有力有节。讲“好话”和“坏话”都是文艺指责题中应有之义,但难点明显更在于如何不留情面、尖锐锐利地指责。事实上,随着人们文艺鉴赏实力的提高,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受众都已有了基本推断,不好的作品再怎么造势也难获好口碑,好的作品哪怕“零营销”也不见得会被埋没。当此之时,如若文艺指责还滞后于绝大多数人的实际体验,实在太不应当。如今,有些评论家总爱调侃“我为人民看烂片”,虽是戏言,却也点明白文艺指责还是要自觉为人民服务的。打磨好文艺指责这一“利器”,关键是确定评价标准,“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坚决立场,就要敢于底气十足说真话,而非唯唯诺诺看人脸色,甚至为利益所绑架。更进一步,就得在纷繁困难的现实生活和文艺创作现象面前,廓清迷雾、去伪存真,提出问题、对症下药,以真知灼见启示作者、启迪读者,前瞻并引领文艺创作走向。新时代呼喊真诚的文艺指责,必定也容得下“坏处说坏”。构建文艺指责的良好生态,文艺创作的“百花园”定会更加芳香馥郁。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与原文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说法,并不能说明本该是“避坑指南”的文艺指责为什么频频成了“挖坑指南”。B.在现在的文艺市场上,出现口碑“翻车”现象的文艺作品,既有文学作品,也有影视剧作品。C.随着文艺鉴赏实力的提高,人们已经能够清楚地作出推断,“阳春白雪”的文艺作品,口碑必定要好于“下里巴人”的作品。D.“好话”和“坏话”都是文艺指责应有的内容;而要想作出良好的文艺指责,确定评价标准是特别重要的。5.下列各选项中,表述无误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金圣叹、茅盾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目的是论证假如文艺指责的精神荡然无存,就不能使文艺指责发挥正面功效。B.作者引用鲁迅先生关于文艺指责的言论,是为了论证正确的文艺指责无论是赞美还是鞭挞,都是真正有价值的。C.作者引用有些评论家“我为人民看烂片”的调侃,揭示了人民的观赏水平不够导致了影视市场烂片横行的现象。D.“打磨好文艺指责这一‘利器’”“文艺创作的‘百花园’定会更加芳香馥郁”,作者奇妙地运用借代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富有表现力。6.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三)阅读以下《乡土中国》选段,完成7—8题。(共6分)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须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须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即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假如是面对面可以干脆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干脆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阅历的人必定能痛悉文字的限制。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缘由。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协作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假如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削减文字的“走样”。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留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且因为我们有着很多协助表情来补充传情达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地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假如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苦痛。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干脆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实行文字呢?(《文字下乡》)中国假如是乡土社会,怎么会有文字的呢?我的回答是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始终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我们的文字另有它发生的背景,我在本文所须要指出的是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不论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须要。我同时也等于说,假如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改变,也只有发生了改变之后,文字才能下乡。(《再论文字下乡》)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字之所以会产生,最初是因为在时间和空间中人和人的接触产生了阻碍,由于不能当面讲话,就必需找到“代话”的方法。B.文字不能做到完全的传情达意,缘由之一是传情达意和具体情境有亲密的关系,文字作为一种“间接接触”的手段,很难精确传递出具体的情境。C.写作和说话有根本的区分。写作时必需依照文法来进行表达,但说话时就不能依据文法来进行,否则就会产生误会,引人讪笑。D.文字是一种不太完善的工具,所以随着现代沟通手段的进步,文字在人们沟通活动中的地位就会受到影响,其不行替代性会降低。8.下列各选项中,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表述是()(3分)A.中国社会在基层上看是乡土社会,人们多是面对面的干脆接触,因此原本不须要用到文字来进行沟通。B.中国的文字是从庙堂走向基层的,所以尽管中国是乡土社会,但在农村基层仍旧有大量文字的运用。C.在中国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们,他们的“愚”不在于不用文字,而在于没有相识到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必要性。D.文字下乡和中国社会基层的乡土性亲密相关,只要这种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改变,那么文字下乡就能够得以实现。二、古代诗文阅读(22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3分)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愿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行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扶而去之去:使……离开怨是用希希:稀有B.天下宗周宗:祭祀爰及干戈爰:就,于是C.清士乃见见:现,显露左右欲兵之兵:兵器D.傥所谓天道傥:倜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凋谢10.下列各项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隐于首阳山青,取之于蓝C.道不同不相为谋客有吹洞箫者D.我安适归矣而又何羡乎11.下列句子全都能够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项是()(3分)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⑥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12.把下面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共9分)青玉案·送频统辖行①张孝祥相春堂上闻莺语,正花柳芳菲处。有底②尊前欢且舞。满堂来宾,紫泥丹诏,衮衮烟霄路。君王天纵资仁武,要尺箠③平骄虏。思得英雄亲驾驭。将军行矣,九重虚宁④,谈笑清寰宇。【注】①统辖:官职名,姓名不详,为作者友人。②有底:有此。③尺箠:一尺的马鞭。④九重:指皇帝;虚宁:宽心安静。1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的开头描写莺语花柳,点明送别友人的地点和节令,从而营造出喧闹的氛围。B.词中写“紫泥丹诏”,隐含了作者对朝廷用人的赞同,为下阙对友人的祝愿做铺垫。C.“要尺箠平骄虏”与“西北望,射天狼”都运用借代,描写出了敌军不堪一击的场面。D.上阙实写壮行,下阙虚写出征,全词内容丰富饱满,意境开阔雄壮,富有昂扬之气。14.本词“将军行矣,九重虚宁,谈笑清寰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都运用衬托的手法描绘将领形象,但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默写(每空1分,共10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两句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表现天姥山拔地参天的高耸之势。③白居易《琵琶行》中形容乐音滞涩难通,愈来愈低沉,以至停顿的两句,,。④韩愈《师说》中李氏子蟠“,”这是他与当时的士大夫不同的具体表现。⑤,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姚鼐《登泰山记》)四、语文积累与运用(28分)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饮黄泉,专心一也(专一)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下)枉用相存(问候)B.须行即骑访名山(必需)自京师乘风雪(冒着)暧暧远人村(迷漫隐隐的样子)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C.白露横江(遮挡)余嘉其能行古道(指古人为人处世的道理)纵一苇之所如(往,到)作《师说》以贻之(赠送)D.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确)君子生非异也(通“性”,天性)正襟危坐(端正)崖限当道者(担当)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或师焉,或不焉B.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当其南北分者C.人非生而知之者惟江上之清风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惑而不从师18.下列加点词活用状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位卑则足羞④顺流而东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⑦泰山之阳,汶水西流⑧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①⑧/②⑤⑦/③/⑥/④⑨B.①⑥/②⑤⑦/③/④⑧⑨C.①⑧/②④⑦⑨/③/⑤/⑥D.①⑥/②④⑦/③/⑤⑧⑨19.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②蚓无爪牙之利③何为其然也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⑤少杂树,多松,生石罅⑥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⑦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⑧凌万顷之茫然A.①④/②⑧/③⑦/⑤/⑥B.①⑤/②④/③⑥/⑦/⑧C.①④/②⑤/③⑥/⑦/⑧D.①⑤/②⑦/⑥⑧/③/④20.关于《红楼梦》,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红楼梦》第三回,用“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顺缄默,观之可亲”来描写薛宝钗的容貌。B.《红楼梦》三十一回,从回目“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可知本回故事情节涉及的人物是晴雯、宝钗。C.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贾政三次流泪,既有后继无人的悲伤,也有对贾珠早逝的痛心,以及做法得不到支持和理解的委屈。D.《红楼梦》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判词示意了主子公林黛玉虽然才华出众却终被埋没的凄惨命运。21.《红楼梦》其次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闻名的情节,请简述书中宝玉、黛玉共读《西厢记》的故事。(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9分)若以山脉喻人,秦岭,肯定是位爱美丽的女子。蛰伏了一冬后,她厌倦了单调的灰绿衣衫,要在上衣和裙子上,绣出①。秦岭的女红相当好,任何一位人间女子都②。早春二月,吹过面庞的风里,甲。出于对寒风的畏惧,人们选择了缩手缩脚,秦岭却不畏寒流,她仔细致细地选择出金黄的丝线,起先在群山上下飞针走线。这位美丽出尘的女子,敛神静气,仅仅晃动手腕和指尖,蜡梅、迎春、山茱萸、金钟、连翘、棣棠花……这些黄灿灿的花朵,便潮水般流泻出来,从山脚流向山顶,从一面山坡流向另一面山坡。乙,瞬间被流淌着的明黄点亮,其他色调亦纷纷醒悟。初战告捷后,秦岭感觉③。不多久,她又选择几种白色的丝线起先刺绣:玉兰花、忍冬、流苏、白鹃梅、四照花和梨花,树树如玉的雪白,会让人想起已经溶化了的冬雪。我猜想,这是秦岭用它们来表达对片片雪花的期盼。一周后,她换上了粉色丝线山桃花、杏花、樱桃花,起先绣前胸、绣后背;用贴梗海棠、垂丝海棠和辛夷等等花儿,绣领口、绣袖口、绣裙摆……片片粉红俨然像轻纱鸿羽,在峰峦山脚,飘啊飘,摇啊摇。这时的春光,丙,只能是:妩媚!22.请在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3.请在甲、乙、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24.划横线句子存在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五、作文(60分)请以“谈近朱者赤”为题,写一篇争论文,表达自己的思索,字数不少于800字。福州一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必修上)模块考试(参考答案)1.B.【“都是在为’绿海’做铺垫”错。本段的山、树就是“绿海”,是为后文“热海”铺垫。】2.D.【A.“比拟”错,是比方和拟人。B.“描绘热海的景致,衬托出热海的宏伟壮丽”错,作者引用的目的是做对比,突显出“热海”并非一般的海。C.“对比”错,是类比。】3.①文题“冬季到云南去看海”概括了本文的核心事务,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②围绕这一核心事务,按巡游的依次行文:前三段写途中所见的“绿海”,凸显题中“云南”的地理特点,为“热海”铺垫;后四段正面写“热海”奇观及成因,也说明白题目中“冬季看海”的怀疑。③最终,以“岁月所打造的令人沉醉的生态之海”表达作者对自然的思索,既呼应了题目,又升华了主题。4.C【原文为“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受众都已有了基本推断”,意思是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具体作品都是有好有坏的,人们已经可以进行推断;并不是说“阳春白雪”的口碑好于“下里巴人”。】5.B【A项,以金圣叹、茅盾的事例进行举例论证,目的是论证好的文艺指责的重要作用;C项,引用“我为人民看烂片”的调侃,是为了引出文艺指责要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D项,这两个句子运用的是借喻手法,而非借代手法。】6.首先,作者通过排列种种文艺圈的不良现象,提出了文艺指责已经变成文艺表扬的问题;(2分)其次,作者通过举例和引用,阐明白文艺指责应当敢于进行不留情面、尖锐锐利的指责;(2分)最终,作者指出了文艺指责必需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并且确定评价标准。(2分)7.C【原文中说“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留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且因为我们有着很多协助表情来补充传情达意的作用”,可见“说话时就不能依据文法来进行”是错误的。依据原文的内容,说话时“假如用了完整的句子”只是显得迂阔可笑,并不会产生误会。】8.A【B选项,通过原文“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始终到目前还不是我们乡下人的东西”可知其错误;C选项,原文只是说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不运用文字并不是“愚”的表现,并没有说他们有一种“没有相识到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必要性”的愚;D选项,原文“假如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改变,也只有发生了改变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是一种必要条件,而“只要这种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改变,那么文字下乡就能够得以实现”则是一种充分条件。】9.A【B宗:以……为宗主,归附,归往。C兵:用兵器杀。D傥:倘如】10.C【A.都是推断句。B.都是状语后置句。C.一般句式/定语后置。D.都是宾语前置。】11.C【①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③是说伯夷、叔齐认为西伯昌贤德,打算归附;④是说伯夷、叔齐敢于进谏。这些都不能表现伯夷、叔齐淡泊名利、坚持操守。】12.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归附他呢。13.C【“要尺箠平骄虏”借代,“西北望,射天狼”比方,都是虚写,“场面”一词不精确。】14.(1)正衬:本词写皇帝宽心,天下安静,从正面衬托频统辖安定天下的英雄形象;(2)反衬:苏词写曹军水师灰飞烟灭,从反面衬托周瑜大获全胜的将军形象。15.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②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③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④不拘于时,学于余⑤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须臾成五采16.A【B.“须:必需”错误,译为等待。C.“古道:指古人为人处世的道理”错误,译为古人从师之道。D.“当:担当”错误,译为阻挡。句意: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17.B【A.焉,兼词“于之”,在这里/语气词。这两句分别翻译为: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在这里兴起;有的人从师学习,有的人不从师学习。B.其,代词,那。这两句分别翻译为:假如从那改变着的方面来看;正在那南北分界的地方。C.之,代词,道理/结构助词,的。这两句分别翻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只有江上的清风。D.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这两句分别翻译为: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有怀疑却不从师学习。】18.B【①⑥形容词作名词,善,善行;愚,愚蠢的人。②⑤⑦名词作状语,上,向上或在上面;日,每天;西,向西或往西。③意动用法,羞,以……为羞愧或感到羞愧;④⑧⑨名词作动词,师,从师学习;水,游泳;东,向东流。】19.A【①④状语后置;②⑧定语后置;③⑦宾语前置;⑤省略句;⑥推断句】20.C【A“《红楼梦》中,第三回,描写薛宝钗的容貌‘肌肤微丰……’”错,“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顺缄默,观之可亲”描写的是迎春。B“《红楼梦》三十一回……本回故事情节涉及的人物是晴雯、宝钗”错,故事情节主要是晴雯撕扇和湘云麒麟配对,所以涉及的人物是晴雯和史湘云。D“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判词,前半句“玉带林中挂”示意了林黛玉的结局是在树林中用玉带自缢而死,后半句“金簪雪里埋”示意了薛宝钗的结局是葬身在下雪天,被大雪掩埋而无人问。】21.三月桃花开,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后来发觉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细致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明、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哥“多愁多病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城倾国貌”);黛玉说宝玉是个“银样镴枪头”。22.①万紫千红(万紫千红)②望尘莫及(不行企及)③意犹未尽23.甲:夹杂着丝丝寒意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