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诗词鉴赏(第03期)(解析版)_第1页
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诗词鉴赏(第03期)(解析版)_第2页
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诗词鉴赏(第03期)(解析版)_第3页
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诗词鉴赏(第03期)(解析版)_第4页
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复习 诗词鉴赏(第03期)(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10诗词鉴赏(2024·北京·中考真题)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①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②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③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诗人描述自己的遭际,将自然环境与生活情景的描写相结合。远看,风卷屋茅,四散飘落;近看,①,穿竹林而去;屋内是破旧的“布衾”、睡相不好的“娇儿”和连绵的②。2.诗人写被秋风卷走的屋茅用了“三重”,写自己期待的“广厦”用了“千万间”。其中的“三”和“千万”都不是确定的数量,而是言其多。说说这样的用词蕴含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群童抱茅雨水2.①“三重”茅被风卷走,侧面烘托出深秋时节,狂风呼号,气候恶劣,凸显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也暗示着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深切感受。②“千万间广厦”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深切关怀和博大胸襟,彰显出他崇高的理想追求和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题干“穿竹林而去”可知,定位到第②段,结合“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可知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故第①空可填:群童抱茅;结合题干“娇儿”“连绵的”可定位到第③段,结合“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可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当时的处境非常窘迫,连绵的大雨更显凄凉。故第②空可填:雨水。2.本题考查情感赏析。结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可知大风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卷”走“三重茅”,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三重”是虚指,写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一方面,侧面写出了风的大,另一方面,也暗示诗人非常在意被卷走的茅草,诗人如此在意是因为生活非常穷困,物质上比较拮据,由此可知“三重”极言当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凄惨、悲凉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惨状,战况惨烈,民不聊生,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百姓的担忧。“千万”是虚指,写出了广厦之多,诗人希望有多多的广厦来庇护天下的寒士们,让他们有一个能遮风挡雨、安居乐业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的关怀和个人崇高的理想。结合“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可知,诗人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据此可概括作答。3.(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阅读古诗,完成题目。下第①后上②永崇③高侍郎唐·高蟾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芙蓉④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注释】①下第:落第,未考中。②上:上书。③永崇:指长安。④芙蓉:荷花,莲花。作者借用某个事物来暗示自己的情志,于是这个事物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者志趣意愿的寄托,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请结合本诗最后两句,对此作具体分析。【答案】本诗最后两句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以“芙蓉”(即荷花)自喻,借写芙蓉生在秋江上,不怨东风(春风)不来,未得和百花一齐开放,来表现自己科举落第后的怀才不遇和虽遭挫折却乐观豁达的胸襟。这里的“芙蓉”不仅是作者高洁情操的写照,也寄寓了作者对自己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高尚品格的坚守,即使面对逆境也不失风骨,不怨天尤人,而是保持一种积极向上、自我肯定的人生态度。【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写作手法分析。诗歌大意:天上的碧桃和着甘露种植,日边的红杏倚着彩云栽培。木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畔,从不抱怨东风不让她及时开放。从诗歌的整体背景来看,高蟾在科举考试中落第,心情自然是复杂而失落的。但他并没有直接抒发这种情感,而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情志,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巧妙之处。在“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这两句中,作者选取了“芙蓉”(即荷花)作为自己情感的载体。荷花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视为高洁、清雅的象征,与世俗的污浊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将自己比作秋江上的荷花,既展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也暗示了自己当前的处境——如同荷花一样,虽在秋江之上,未能与春日百花争艳,但依旧保持着自身的清丽与高雅。“不向东风怨未开”一句,更是将作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里的“东风”可以理解为科举考试的风向标,也可以看作是世俗的评判标准。作者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因为未能得到科举的青睐(即“未开”),就去怨恨那“东风”(即科举制度或世俗眼光)。这种态度展现了作者超脱于世俗之外的高远志向和豁达胸襟。他明白,自己的价值并不取决于外界的认可与否,而是取决于自己内心的坚守与追求。因此,这两句诗不仅是对荷花生长环境的客观描述,更是作者自我情感的深刻抒发。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将自己对科举落第的失落与不甘、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追求、对高洁品格的坚守与自豪等复杂情感都寄托在了“芙蓉”这一形象之上,使得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丰富、意蕴悠长。据此概括作答即可。(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赏析《定风波》,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4.请描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的画面。5.小序中写到“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请结合词句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答案】4.示例:词人出游遇雨,对穿林打叶的风雨并不留意,依然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5.示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看出词人“道中遇雨”的从容,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意思是: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据此添加动作等细节描写进行描述即可。示例:细密的春雨打得竹叶刷刷地作响,诗人穿着蓑衣和芒鞋,手持竹杖,有时长啸,有时吟唱着诗,不慌不忙,轻快从容地在竹林中前行。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这首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的第三年所作。词人借途中遇风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词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烟雨”“风雨”一语双关,“雨”原指自然界中的现象,即“沙湖道中”遇到下雨。而结合背景看,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他由自然中的风雨想到了人生中所经历的困难,这些挫折和不顺也如同风雨一样袭击而来。由此可知,“风雨”隐喻仕途(或人生)挫折(或困境)。再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词人虽然历经“风雨”,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别人遇到这种情况紧张慌乱,但作者不畏惧,不颓丧,依然笑傲人生,乐观旷达,对生活满怀希望,表现了他积极自信、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2024·山东潍坊·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春归次金陵吴融①春阴漠漠覆江城,南国归桡②趁晚程。水上驿流初过雨,树笼堤处不离莺。迹疏冠盖③兼无梦,地近乡园自有情。便被东风动离思,杨花千里雪中行。[注]①吴融,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进士。②桡;船桨,借指船。③冠盖:官吏的官腿和车盖,借指官吏。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抒写了诗人在春天归家途中路过并停留金陵时的所见与所感。B.首联总写春归之事,交代时间和方式,首句渲染了雨前金陵烟尘弥漫的凄迷氛围。C.颔联铺写诗人在金陵所见景象,雨后春水漫过驿路,树木笼罩堤岸,黄莺飞来飞去。D.颈联交代金陵多为官之人,但诗人无心交往,反倒由于离家近,万般情感涌上心头。7.本诗尾联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答案】6.B7.尾联掉尾回首,与“自有情”“趁晚程”照应,全诗一团精神,聚而不散。末句化用韩愈《晚春》“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之句,以清新之语,状轻快、恬适之心情,颇有特色。【解析】6.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赏析诗歌的能力、B.首联的意思为:远望中春雨后的金陵灰蒙蒙的,归舟连晚赶到金陵停泊。首联渲染了春雨后金陵烟尘弥漫的凄迷氛围,而并非雨前的情景;故选B。7.本题考查赏析诗句。尾联的意思为:眼见得家乡在望,被阵阵东风吹得思乡之情更浓,杨花如雪,千里飘荡。本句中的“动离思”与前文的“自有情”“趁晚程”呼应,表达归心似箭的心情。根据“杨花千里雪中行”可知这是化用韩愈《晚春》中的句子“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借用如雪花的杨花,描绘出春天的美景,充分表达能够回到家乡的愉悦之情。8.(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过友人隐居戴叔伦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水声鸣石濑①,萝影到林轩。地静留眠鹿,庭虚②下饮猿。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注】①石濑:水被石激形成的急流,这里指石潭。②虚:空。阅读全诗,梳理内容,完成填空。眼前景友人隐居处的环境景象特点思考:诗歌中“”最能体现意境。庭院外清溪绕门而过、、藤萝掩映着林间小屋宁静清幽庭院内林鹿栖息庭院、猿猴下树饮水心中情结尾以用典、反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之情。【答案】桃源急流发出悦耳声音对友人清静、闲逸、超脱的隐居生活的艳羡之情。【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诗人跨过溪水,来到了朋友隐居的庭院。庭院空旷而幽静,甚至能引来林鹿栖息,猿猴下树,这些平日机灵警惕的动物,在这里可以放下警惕,用纯粹自然的状态生活。诗人站在庭院中,回望门前的溪水,看到溪水两岸的春花正在盛放,姹紫嫣红,清香扑鼻,沿着溪流,绵延到目光所不及的地方。置身其间,诗人恍然如醉,觉得这里正如“桃花源”一般,远离红尘喧嚣,持守纯真恬淡,体悟天人合一。因此“桃源”二字,最能表现意境。(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庭院外”的提示,找到“潇洒绝尘喧,清溪流绕门。水声鸣石濑,萝影到林轩”,结合诗意“超逸绝俗的你远离喧嚣的红尘,清澈的溪水在门前蜿蜒流去。叮咚水声由溪水冲击着石头发出;藤萝枝蔓掩映着林中的小屋”和题干“清溪绕门而过、、藤萝掩映着林间小屋”提示,可知,此处填:急流发出悦耳声音。(3)本题考查思想感情。首句“潇洒绝尘喧”可见友人隐居之所远离尘喧,非常清幽,体现友人居所与尘世喧嚣隔绝的特点,而“清溪流绕门”的绿水环绕居所的场景让人在美丽中又感受到清幽宁静。“水声鸣石濑”则以动写静,也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庭虚下饮猿”表现出空旷的庭院下猿猴饮水的场景,表现出自然的安闲。最后一句“春花正夹岸,何必问桃源”以用典和反问表示出:此景甚美,不必再去寻找桃花源的心情,强调此地胜过了桃源的意思。据此分析可知,表达了对友人清静、闲逸、超脱的隐居生活的艳羡之情。9.(2024·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词,补全对话。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蝶恋花·上巳召亲族②李清照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注]①作于安史之乱长安陷落后。②作于李清照南渡后,当时统治者安于现状。据我了解,上巳节是我国古代的一个节日,在农历三月三日。:是的。我也了解到,在这一天人们会与亲友结伴到水边洗沐,去垢除灾。:你看,词人李清照和亲友相聚时把酒品梅,“①”一句可见她心情愉悦。:但是,我们还能够感受到她心中那挥之不去的愁绪,你看“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就是在诉说她②的心情。:对。她身处江南,仍梦忆长安。此处“长安”说的就是北宋都城汴京。:是啊。岑参也写到都城长安,他借“故园菊”表达③。:李清照对长安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希望南宋统治者④。:可见,许多文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这个“长安”看似是一座城,实则是深藏在文人心中的⑤。【答案】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对春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感伤的心情表达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以及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能够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繁荣深藏在文人心中的家国情怀【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第一空,“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意思是简便的宴席,虽然菜很一般,酒却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让人称心如意。“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暗示了词人通过美酒与酸梅来暂时忘却忧愁,享受与亲友相聚的欢乐。第二空,“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意思是喝醉了将花插在头上,花儿不要笑我,可怜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样快要过去了。透露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感伤。她借花自喻,感叹春光易逝,人生易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青春逝去的哀伤。第三空,“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思是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表达了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第四空,“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意思是漫漫长夜让人提不起一点精神,心情也郁郁不欢,只能在梦里梦见京城,还能认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上片首句“永夜恹恹欢意少”开门见山。南渡以后,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但词人此时心情不愉,欢意甚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写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李清照对长安魂牵梦萦,实际上是希望南宋统治者能够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繁荣。第五空,两位诗人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作品中都流露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李清照的《蝶恋花》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词人在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之间的挣扎与无奈;而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战争的痛恨。许多文人心中都有一座“长安”,这个“长安”看似是一座城,实则是深藏在文人心中的一种情怀与象征。它不仅仅指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文人们精神寄托与理想追求的所在。对于岑参而言,“长安”或许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土,是战乱中难以触及的安宁与繁荣,是他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而在李清照的心中,“长安”则象征着往昔的繁华与安宁,是她对故国旧梦的追忆与感慨,也寄托了她对时局动荡、家国沦丧的无奈与哀愁。因此,“长安”在文人笔下,往往超越了其地理上的意义,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他们的家国情怀。10.(2024·宁夏·中考真题)阅读回答问题。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奏请朝廷,决心修筑赤木口关墙,重新设防。赤木口关墙动工之际,杨守礼到现场巡视,并赋诗一首,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诗曰:登贺兰山修赤木口晓登赤木口,万壑怒生风。良马犹惊险,衰身欲堕空。筹边不计苦,净虏岂言功。沙里三杯酒,出山见月东。杨守礼(1484—1555),字秉节,号南涧,山西人,明朝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1)下面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怒”字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写出了狂风在群山万壑中奔腾的气势,突出了风的强劲。B.颔联中的“惊”“堕”二字描写了在赤木口良马也受到惊吓,诗人也好像要坠崖,侧面描写出赤木口关地势的险要。C.颈联用“不计苦”“岂言功”直接抒情,表明心意。尾联借用酒与月,将慷慨豪迈之中的悠然洒脱之情进行了抒发。D.这首诗即景抒情,写筹建边关,表达抗敌的情怀。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悲怆,营造出了痛苦伤悲的苍凉之境。(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答案】(1)D(2)示例一: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心系国家的巡抚形象。他重修关口之志坚定,早出晚归,身涉险境,尽职尽责,为国操劳;诗人有豪情壮志,不计辛苦,不慕名利,令人感佩。示例二:诗人杨守礼想要修建固若金汤的赤木口关,让外敌无法入侵国土。他是一个尽职尽责,不怕艰难,一心为国,不求回报的巡抚。【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豪迈,营造出了险峻辽阔的雄壮之境。本项的“情感悲怆,营造出了痛苦伤悲的苍凉之境”分析不当,故选D。(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晓登赤木口,万壑怒生风”,作者为了勘察地形,晨登关口,所经之处万壑生风,由此可见诗人是个心系国家、尽职尽责、为国操劳的人;“筹边不计苦,净虏岂言功”,在诗人看来,守边不计辛苦,“净虏”更不言功,由此可见诗人是个不计辛苦、不慕名利的人;“沙里三杯酒,出山见月东”,诗人到现场巡视时,他在沙地用过餐酒,出山月已东升,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具有豪情壮志的人。《登贺兰山修赤木口》是明朝杨守礼所作,写筹建边关,塑造了一个尽职尽责、为国操劳的巡抚形象,表达了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2024·四川内江·中考真题)阅读杜甫《春望》,完成下面小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1.首联的“”和“”二字描绘出衰败凄凉的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12.颔联与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乱花渐欲迷人眼”同是写花鸟,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1.破深12.杜甫在诗中,通过描写花鸟的意象,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怀,他因为国家战乱而感伤,看到花儿都仿佛在落泪,鸟儿也让他感到惊心。而白居易则在诗中描绘了早春的生机与美好,早莺争暖树、乱花迷人眼,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和欣赏之情。因此,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着明显的区别。【解析】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意为: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破”是被攻破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国都被攻破了,也含有国都残破的意思,生动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深”在这里指草木疯长、无人打理,写出了人民四处离散,无心打理草木的景象,暗示了战乱带来的痛苦,令人满目凄然。诗人通过这些景象,传达出对战乱造成的破败和毁灭的深刻感慨,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破”和“深”二字不仅是描绘景物的词语,更是诗人情感的抒发。12.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理解。《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这里的“花”和“鸟”并非单纯地描绘春天的美好,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内涵。诗人因感叹时事,内心痛苦,所以看到美丽的花朵也似乎在流泪;听到鸟儿的叫声,也让他感到心惊胆战。此处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的手法,凝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之情。《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鸟在树上争抢温暖的巢穴,繁花似锦,令人目不暇接。写仰视所见禽鸟的活动,争暖树的早莺,啄春泥的新燕,这里的“花”和“鸟”更多地是被用来描绘春天的美好和生机,表现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因此,两首诗都写了花鸟,但是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区别。(2024·四川德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阆水歌(唐)杜甫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①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②侧过,水鸡③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④,阆州城南天下稀!注释:①石黛,即石墨,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②欹qī,倾斜不正。③水鸡,水鸟名。④可肠断,极言美之可爱。1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反问起头,加强对所描绘的景象的印象,看到的江水颜色不一,深的似石黛,浅的像碧玉。B.第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红日从江中涌起,破浪而出,春意绿色从水边沙洲逐渐蔓延开的画卷。C.“正怜”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日出美景的喜爱,与后句中“更复”所表达的欣喜形成递进,在情感上形成叠加。D.第七、八句直抒胸臆,用“可肠断”形容阆中可爱至极,用“天下稀”的评价突出了阆州城南景色之美。14.请简要赏析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景色。【答案】13.A14.示例:第五六两句“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描绘了巴地的孩童荡着桨在水上划船,船儿忽左忽右地穿过激流;水鸟叼着鱼儿在水面上飞来飞去的生动画面。这些画面通过儿童的活泼好动和水鸟的轻盈飞舞,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水乡风情画卷,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阆中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解析】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首联“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意思是: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一问一答,属于设问,而非反问。故选A。1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第五六两句“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意思是: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儿童驾舟,经验不足,“欹侧”一词一则说明了江水湍急,故船身倾斜,二则突出了巴童稚嫩的架船技术;水鸟捉鱼,上下穿梭,自由自在,极其悠闲。这一对句突出了“巴”地儿童独有的特点——“荡桨”和水鸟的轻盈飞舞的生动画面,情景交融,极富生活情趣,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15.(2024·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登泰山张养浩①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万古齐州烟九点②,五更沧海日三竿。向来井处③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笑拍洪崖④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⑤。【注释】①作者青年时代初次登上泰山时所作。②齐州:济南古名;化用李贺《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③井处:喻居处狭隘,下句中“巢居”意同。④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⑤高寒:指天上先人居处。(1)本诗颔联“”一词写出了泰山烟云缭绕的古老奇观,又通过“五更”一句写出了泰山日出的景象。(2)请运用所学到的诗歌朗读方法,根据示例在首联、尾联中任选一联对诗句进行朗读设计,并结合句意阐述设计理由。【示例】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朗读设计:朗读时应读出气舒声平的赞叹语气,语速平缓,“方知隘”“亦觉宽”重读,在“向来”与“今后”处作简短停顿,读出作者观泰山之后顿悟天地宽广、世界渺小的豁然开朗之感。(提示:可从语气、语速、重音、停顿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进行朗读设计。)【答案】(1)烟九点;磅礴(壮丽、壮观)。(2)示例:首联:①朗读时应读出激昂的语气,语速平缓,②“一举”“快意”重读,③在“一举”与“生平”后简短停顿,④读出作者登泰山一举成功的欣喜畅快之情。尾联:①朗读时应读出畅快愉悦的语气,语速平缓,②“笑”“下”重读,③在“洪崖”“笙鹤”处作简短停顿,④读出作者登泰山后不再畏惧、笑对人生的从容豁达之感。【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万古齐州烟九点”意思是:自古以来齐州大地如九点烟尘般渺小。根据注释可知,诗人化用李贺“遥望齐州九点烟”的诗句,以浪漫的想象和夸张的笔触,描绘出泰山之巅俯瞰大地时,用“烟九点”一词写齐州大地如九点烟尘般渺小而朦胧,凸显出泰山的高耸入云以及视野的开阔,展现出泰山烟云缭绕的神秘而古老的景象。“五更沧海日三竿”意思是:五更时分在泰山能看到沧海之上红日高悬。“五更”点明时间之早,在黎明时分,沧海之上,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高达三竿,这一景象极具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受到日出时的辉煌和力量,生动地展现出泰山日出的磅礴气势和壮观之美。(2)本题考查诗歌朗读设计。开放性试题。作答时,要根据示例在首联、尾联中任选一联,仔细揣摩首联或尾联中每一句诗的意思,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然后进行朗读设计。首联意为:诗人一举登上泰山的天关,生平快意有此一观。因为诗人成功登顶,心情激动欣喜,所以确定语气为激昂。为了突出这种成功和快意,选择“一举”“快意”重读,“一举”体现登顶的迅速,“快意”直接表达心情。为了强调这次登顶在诗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可在“一举”与“生平”后停顿。尾联意为:笑着拍着洪崖仙人咏出新作,满空中仙鹤飞来从高寒之处降落。由于诗人此时心境豁达,所以语气是畅快愉悦的。“笑”重读能突出诗人的乐观,“下”重读可增强画面感。为了突出仙人和仙物,营造神秘美好的氛围,体现诗人的豁达,可在“洪崖”“笙鹤”处停顿。16.(2024·山东威海·中考真题)下列两首《秋夕湖上》,分别为诗人和人工智能所作,请从意象选择和情感表达的角度判断哪一首是诗人创作的,并陈述理由。【甲】一夜秋凉雨湿衣,西窗独坐对夕晖。湖波荡漾千山色,山鸟徘徊万籁微。【乙】荻花风里桂花浮,恨竹生云翠欲流。谁拂半湖新镜面,飞来烟雨暮天愁。【答案】乙是诗人创作的。甲文雨、西窗、夕晖、湖波、千山、山鸟等意象,和题目内容相矛盾;且“湖波荡漾”和“万籁微”相矛盾。乙文这首诗通过描绘荻花、桂花、翠竹、烟雨等自然元素,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孤独寂寞之情。【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情感主旨。甲文,由“雨湿衣”“西窗独坐”“对夕晖”“湖波荡漾”“千山色”“山鸟徘徊”可知,本首诗中的意象包括雨、西窗、夕晖、湖波、千山、山鸟等。再根据题目“秋夕湖上”可知,诗歌写作的时间是秋季的傍晚,地点是湖上,所以“一夜秋凉雨湿衣”和题目相矛盾;“湖波荡漾”说明有风声,“山鸟徘徊”属于动态描写,和“万籁微”相矛盾;且根据常识可知,傍晚是山鸟归林的时刻,所以“山鸟徘徊”不符合动物生活习性。故甲文是人工智能所做。乙文,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通过描绘荻花、桂花、翠竹、烟雨等自然元素,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首句“荻花风里桂花浮”以荻花在秋风中摇曳的场景开头,引入了桂花飘浮的景象,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桂花香气的秋日世界,和题目“秋夕”相照应;第二句“恨竹生云翠欲流”将翠竹与云彩相结合,表达了一种清新、高雅的氛围。“恨”字,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竹子的抱怨,但实际上却是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竹子生长茂盛,云彩翠绿欲滴,都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这种感慨和愁绪正是诗人内心情感的体现。这两句话既有对自然之物的仔细描绘,也有诗人情感的表达;第三句“谁拂半湖新镜面”将湖面比作镜子,写出了在烟雨之中湖面产生的变化。通过“谁拂”这一动作,暗示了诗人在湖边徘徊、观察的情景;最后一句“飞来烟雨暮天愁”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愁绪和感慨。烟雨蒙蒙的暮色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孤独和寂寞,这种情感正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得以抒发。故乙文是诗人创作。(2024·江苏镇江·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守风①淮阴唐·许浑遥见江阴夜渔客,因思京口钓鱼时。一潭明月万株柳,自去自来人不知。【注释】①守风:等候适合行船的风势。江上渔者宋·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17.下列诗句中的形象,与《守风淮阴》中“京口钓者”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B.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C.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18.同是看见渔人,两位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7.D18.《守风淮阴》表达对渔人闲适的羡慕(或“艰辛的同情”),以及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江上渔者》表达对渔人捕鱼艰险的同情(或“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以及对世人只知品尝美味而不知渔人捕鱼艰险的批评(或“对世人的规劝”)。(意思对即可)【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守风淮阴》中的“京口钓者”形象描绘了一个在江边悠然垂钓的渔人,他自在、悠闲,不为外界所扰。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同样表现出渔人自在、悠闲生活状态的诗句。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出自李白的《行路难》,这里的“垂钓”更多是用来表达诗人仕途不顺时的一种自我排遣和向往,与《守风淮阴》中的“京口钓者”形象不符。B.“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出自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里的“垂钓者”是诗人所观之景,并非诗人自己,且诗句重点在于表达诗人自己的政治抱负和求仕之心,与《守风淮阴》中的“京口钓者”形象不符。C.“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自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里的“垂钓者”是一个小孩,虽然也在垂钓,但更多的是表现出小孩的童趣和天真,与《守风淮阴》中悠然自得的“京口钓者”形象不符。D.“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出自张志和的《渔歌子》,这里的“垂钓者”在斜风细雨中悠然自得,不为风雨所动,与《守风淮阴》中“京口钓者”自在、悠闲的形象最为接近。故选D。1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守风淮阴》中,诗人许浑通过描绘自己遥见江阴夜渔客的情景,引发出对京口钓鱼时的回忆。诗中的“一潭明月万株柳,自去自来人不知”生动展现了渔人在月光下、柳影间悠然垂钓的闲适画面。诗人以此表达了对渔人这种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对这种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在漫长的守风等待中,诗人或许正渴望能像渔人一样,摆脱尘世的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与自由。《江上渔者》中,范仲淹则以“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为引子,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那些只知享受美味鲈鱼的人们。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直接展现了渔人在江上捕鱼所经历的艰辛与危险。这里的渔人形象,不再是悠然自得的象征,而是成为了劳苦与危险的代名词。诗人通过对渔人捕鱼艰险的描绘,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心,同时也对那些只知品尝美味而不知渔人捕鱼艰辛的世人提出了批评。诗人希望世人能够关注到渔人的不易,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对世人进行了一种规劝,提醒他们应当时时怀有同情之心,关注社会底层的民生状况。19.(2024·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东东准备了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你一起学习,请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A.题目中“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作者在酒宴上收到白居易的赠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遂作此诗答谢。B.首联中“二十三年”写出了白居易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作者对白居易屡遭贬谪、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C.颔联借用典故,借“闻笛赋”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借“烂柯人”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D.颈联和尾联都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颈联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句内容。B.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中的“二十三年”并非指白居易被贬的时间,而是指作者刘禹锡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之地的时间。这句诗表达的是作者对自己长时间被贬、身世飘零的感慨,而非对白居易的同情。故B项理解有误。故选B。(2024·内蒙古·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20.说说“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字的妙处。21.这首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你解释这句诗衍生的意义。【答案】20.“足”字写出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21.在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解析】20.考查词句赏析。“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足”的意思为“充足、充分”,作者通过一个“足”字给读者描写了一副农人极尽所有盛情来款待客人的画面,将农人的淳朴以及好客的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21.本题考查对诗歌哲理的理解。“山重”是一座座的山,“水复”是一条条的水。“柳暗”是杨柳茂盛,“花明”是鲜花明媚。写出了诗人正处迷惘而找不到路,突然看见在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的掩映下几间农家茅舍若隐若现。此时,诗人心情由眼前景感慨而发豁然开朗、欣喜不已之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乎已经无路可走,正在迷惘之际,忽然看见前面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这句诗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只要坚定信念,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在困难或绝境中要永葆希望,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它能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生活不会一直黑暗,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只要保持乐观,继续前行,总有看到光明的那一天。22.(2024·新疆·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车严阵以待的危急形势和紧张气氛。B.三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战争规模大、战斗持续久,正面写出战争的悲壮。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招揽贤士的典故,含蓄表达将士们舍身忘死报效朝廷的决心。D.这首诗把一场战争高度集中在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赏析。B.“正面写出战争的悲壮”有误,三四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为: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诗人没有直接描写短兵相接的战争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衬托出战地悲壮、凝重的场面,侧面写出战争的悲壮;故选B。23.(2024·天津·中考真题)下面对《望岳》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A.开篇两句以问答形式,写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表现了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B.第四句写泰山割开了“昏”“晓”两个天地,“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C.五、六句描写静景,勾勒出一幅层云生起、飞鸟归林的画面,此景触发了诗人的归隐之情。D.最后两句写诗人决心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表现出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广阔胸怀。【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C.五、六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