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发展史_第1页
中国教育发展史_第2页
中国教育发展史_第3页
中国教育发展史_第4页
中国教育发展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教育发展史D527组员:2021/6/271目录一、古代教育的发展二、古代教育代表人物三、近代教育的发展四、现代教育的现状2021/6/272

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已延续了4000多年。在整个古代,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

2021/6/273一、古代教育的发展2021/6/2741、奴隶社会教育制度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

2021/6/2752、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春秋战国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完全被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2021/6/2763、秦、汉的教育

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

4、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分裂和长期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由于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

2021/6/277

这一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这个集团的内部要分配政治权力,这就必须对选士制度进行改革。“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九品中正”选士制度,简而言之,是一种由“中正”官评定士人品级,朝廷按品授官的选士制度。

自魏末晋初,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中正总揽了大权,致使九品中正制偏离了选拔人才的方向,逐渐蜕变成门阀世族的政治工具。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样就堵塞了寒门士子的仕进之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而那些门阀世族子弟也不屑学习,这就严重的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这是九品中正制的消极作用。

到了南北朝时期,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寒门士子强烈要求参政,“九品中正”制受到猛烈抨击,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日益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地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2021/6/2785、隋唐的教育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首先着手的就是官制和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

这样,被地方官员操纵的察举制和被士族所操纵的“九品中正制”显然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于是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公元606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举制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不同,它不拘门第,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而且通过严格的考试,实行优胜劣汰。

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2021/6/279二、古代教育代表人物2021/6/2710孔子(公元前551年(庚戌)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主要思想主张:“仁”(孔子的思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民)、“礼”(以礼治理国家)。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2021/6/2711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东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市是孔子和孟子的诞生地)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021/6/2712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名翟(dí),汉族,我国战国初期宋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并有著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子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有重大影响力的人,墨家创始人。其主要思想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2021/6/2713三、近代教育的发展2021/6/27141、1949年---1952年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际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这一过程大致到1952年底结束。2021/6/27152、1953年~1957年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

2021/6/27163、1958年~1965年1958年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1958年9月,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与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相配合,全国高校、中专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长。2021/6/2717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学习(50年代)青年共产党员李招娣在一间农具仓库里给乡亲们上识字课(1957年)2021/6/27181965年学校数比旧中国最高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所1947年的1.1倍67.4万人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80993所1949年的14.1倍1432万人1946年的6.9倍小学1681000所1949年的4.9倍11626.9万人1946年的3.9倍《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2021/6/27194、文革“十年”工人阶级的领导分散在农村学习反对"智育第一"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以科研、生产带动教学的“三结合”体制在社会运动中学习没有明确的入学标准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管大学、改造大学“建立工农教师队伍。2021/6/2720危害文革初期,全国中小学停课闹革命,正规的学校课程被打乱。中小学教科书“政治化”、“形式化”课程实施“政治化”、“实践化”(如“上山下乡”)在“革命教育”中,教师作用、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基础知识被极度贬损。学生的实践经验、实用知识、生产劳动和实地教学被极端地夸大。2021/6/2721“文革”时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2021/6/2722example“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2021/6/2723清华大学在批斗反动学术权威2021/6/2724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图为文革中清华校门被砸。废止高考制度2021/6/2725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2021/6/2726“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在军垦农场锻炼的北京大学生广州知青去海南农村落户2021/6/2727“文革”中的学生2021/6/27285、恢复高考2021/6/2729

1977年8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亲自主持召开了有33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这次会议上,复出不久的邓小平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2021/6/2730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新生入学2021/6/27311977年,停止了11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2021/6/2732邓小平“三个面向”题词2021/6/2733高等教育的“扩张”:2021/6/2734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6.72%12.21%15.88%23.5%2001年1997年1990年80年代初(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础教育的发展:2021/6/2735四、现代教育的现状2021/6/2736教育不平等1、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的机会的城乡差距。

┌────────┬────────────┐

│1985年中国城市│已普及了小学和初中教育│

├────────┼────────────┤

│1985年全国农村│升入初中65%│

│1999年全国农村│升入初中91%│

│2004年全国农村│10%未普及义务教育│

└────────┴────────────┘2021/6/27372、1993和1999年的统计数据为例说明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城市教育的差距。

┌───────┬───────┬───────┐

││小学│中学│

│├───┬───┼───┬───┤

││农村│城市│农村│城市│

├───────┼───┼───┼───┼───┤

│1993年全国平均│1倍│1.9倍│1倍│2倍│

├───────┼───┼───┼───┼───┤

│贵州省│1倍│3倍│1倍│4.2倍│

├───────┼───┼───┼───┼───┤

│上海、安徽│1倍│7倍│││

├───────┼───┼───┼───┼───┤

│北京、贵州│││1倍│10倍│

├───────┼───┼───┼───┼───┤

│1999年全国平均│1倍│3.1信│1倍│3.7倍│

├───────┼───┼───┼───┼───┤

│上海、贵州│││││

├───────┼───┼───┼───┼───┤

│北京、贵州│││1倍│14.4倍│

├───────┼───┼───┼───┼───┤

│河南省平均│1倍││││

├───────┼───┼───┼───┼───┤

│郑州│1倍│5.9倍│││

├───────┼───┼───┼───┼───┤

│滑县│1倍│14.7倍│││

├───────┼───┼───┼───┼───┤

│新乡│1倍│5.9倍│││

├───────┼───┼───┼───┼───┤

│延津│1倍│11.4倍│││

└───────┴───┴───┴───┴───┘

北京/上海每年投入教育的经费占其GDP的11%,卫生经费也占近9%2021/6/27383、高中阶段教育机会的城市差距。

从初中升入普高人数

┌────┬───┬───┬─────┐

││城市│农村│城市/农村│

├────┼───┼───┼─────┤

│1985年│40%│22.3%│1.8倍

├────┼───┼───┼─────┤

│1999年│55.4%│18.6%│3倍

└────┴───┴───┴─────┘2021/6/27394、以几乎神话了的“清华”为例,清华在北京招收名额

┌────────┬────────────────────────┐

│1980-2004年│超过其在苏/皖/鄂/川四省名额总和│

││(在高考制度恢复之初的几年间为其2-3倍)│

├────────┼────────────────────────┤

│2001年│占其在全国招生总数的18%│

││(同年北京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只占全国总量的0.9%)│

└────────┴────────────────────────结果必然是各地录取比例和分数线的悬殊,“在北京能上清华的分数,在一些地方上不了重点大学;在北京能上重点的,在一些省则无学可上。”2021/6/27405、一省之內的差异也同样明显。山东省2000年省城济南录取线最低,低于最高地区63分。结果是,由于处于劣势的地区往往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也就意味着农民子女将被更多地淘汰。

1998年对全国37所不同层次的高校淍查显示1994和1997级的学生约7000人中城乡学生人数之倍差为

┌────────┬──────────┐

││城乡学生人数之倍差│

├────────┼──────────┤

│全部高校│5.8倍│

│全国重奌校│8.8倍│

│地方高校│3.4倍│

└────────┴──────────┘2021/6/27416、各职业阶层间的差距则更加明显,各类人员子女入学比例

┌────────┬───────────────

││子女入学比例││(农民:工人: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

全部高校│1

:

2.5:

17.8

:

12.8

:

9.4

│重点高校│1

:

4

:

31.7

:

22.6

:

17.4

└────────┴───────────────2021/6/2742这般失衡◕◕◕2021/6/274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