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去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节选自周国平《论读书》)材料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节选自培根《谈读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强调了人应该要爱读书、好读书。B.“读书”与天性及经验有密切的关系,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验又可以弥补读书的不足。C.周国平很重视阅读经典的方法,赞赏随手翻翻,点石成金,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D.透过读书的态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如鄙视读书的人未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明智之士常常学以致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的是A.材料一是围绕好读书、读好书及怎么读展开的,结构层次清晰。B.材料一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意在说明读书内容跟人的精神品级绝对有关联。C.材料二从读书内容、策略、功用等方面层层分析,逻辑严密,体现了很强的论辩力。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分析形象生动,气势磅礴。(3)下列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的一项是A.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B.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C.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4)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节的行文脉络。(5)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长河(节选)沈从文辰河中部小口岸吕家坪,河下游约有四里一个小土坡,名叫“枫树坳”,坳上有个滕姓祠堂。祠堂前后十几株老枫木树,叶子已被几个早上的严霜,镀上一片黄,一片红,一片紫。祠堂位置在山坳上,地点较高,向对河望去,但见千山草黄,起野火处有白烟如云。祠堂前老枫树下,摆摊子守坳的,是个弄船老水手,好像在水上做鸭子漂厌了,方爬上岸来做干鸭子。这一天,他听到两个赶路的乡人讨论城里的“新生活”,他虽说是个老江湖,“新生活”是什么,究竟不清楚。老水手不说话,向远处看,看到对河橘子园那一片橘树,和吕家坪村头那一簇簇古树。他想:“来就来你的,有什么可怕?”两个过路人走后,老水手却依然坐在阳光下想心事。他预备过河去看看。对河萝卜溪村子里,住了个人家,和他关系相当深。他得把这个重要消息报告给这个一村中的带头人知道,好事先准备一番,免得临时措手不及,弄得个手忙脚乱。因此收拾了摊子,扣上门,向河边走去。上了渡船,掌渡的认识他,正互相招呼,河边又来了两个女子。一个年纪较小的,穿了件葱绿布衣,月蓝布围腰,一条辫子盘在头上,背个小小细篾竹笼,放了些干粉条同印花布。一个年纪较大的,眼睛大,圆枣子形脸,穿蓝布衣印花布裤。年青人眼睛光口甜,远远的一见到老水手,就叫喊老水手:“满满①,满满,你过河吗?到我家吃饭去,有刀头肉,焖黄豆芽。”老水手一看是夭夭姊妹,就说:“夭夭,你姊妹赶场买东西回来?我正要到你家里去。你买了多少好东西!”他又向那个长脸的女孩子说:“二妹,你怎么,好像办嫁妆,场场都是一背笼!……”老水手对两个女孩子只是笑,因为见较大的也有个竹笼,内里有好些布匹杂货,所以开玩笑,说是陪嫁用的。那个枣子形脸的女子,为人忠厚老实,被老的一说,不好意思,腮帮子颈脖子通红了,掉过头去看水。掌渡船的说:“二姑娘嫁妆有八铺八盖②,早就办好了。我听你们村子里人说的。头面首饰就用银子十二斤,压箱子十二个元宝还在外,是王银匠说的。夭姑娘呢,不要银的,要金的。谁说的?我说的。”末后的话自然近于信口打哇哇,图个嘴响,不必真有其事。夭夭虽听得分明,却装不曾听到,回过头去抿着嘴笑,指点远处水上野鸭子给姊姊瞧。老水手说:“夭夭,你一个夏天绩了多少麻?我看你一定有二十四匹细白麻布了。”夭夭注意水中漂浮的菜叶,头也不回。“我一个夏天都玩掉了,大嫂子麻布多!”掌渡船的又插嘴说:“大嫂子多,可不比夭夭的好。夭夭什么都爱好③。”夭夭分辩说:“划船的,你乱说。你怎么知道我爱好?”掌渡船的装作十分认真的神气:“我怎么不知道?我老虽老,眼睛还上好的,什么事看不出。你们只看看她那个细篾背笼,多精巧,怕不是贵州云南府带来的?值三两银子吧。你顶小时我就说过,夭夭长大了,一定是个观音,哪会错?”“你怎么知道观音爱好?”“观音不爱好,怎么不怕路远,成天从紫竹林到南海去洗脚?多远一条路!”弄渡船的一面悠悠闲闲的巴船,一面向别的过渡人说:“我说知道就知道。我还知道宣统皇帝退位,袁世凯存心不良要登极,我们湖南人蔡锷不服气,一掌把他推下金銮宝殿。人老成精,我知道的事情多咧。”几句话把满船人都逗笑了。大家眼光注意到夭夭和她那个精巧竹背笼。那背笼比起一般妇女用的,实在精细讲究得多。渡船到河中时,夭夭向老水手说:“满满,你坳上大枫木树,这几天真好看。叶子同火烧一样,红上了天,一天烧到夜,越烧越旺,总烧不完。我们在对河稻草堆上看到它,老以为真是着了火。”老水手捉住了把柄说:“夭夭,你才说不爱好看的东西,别的事不管,你倒看中我坳上那枫木树。还有小伙子坐在枫木树下唱歌,你在对河可惜听不着。你家橘子园才真叫好看,今年结多少!树枝也压断许多吧。结了万千橘子,可不请客!因为好看,舍不得!”夭夭装作生气样子说:“满满,你真是拗手扳罾④,我不同你说了。”两姊妹是枫木坳对河萝卜溪滕家大橘子园滕长顺的女儿。守祠堂的老水手也姓滕,是远房同宗。老水手原来就正是要到她家里去,找她们父亲说话的。夭夭不作声时,老水手于是又想起“新生活”,他抱了一点杞忧,以为“新生活”一来,这地方原来的一切,都必然会要有些变化,夭夭姊妹生活也一定要有变化。过完渡,几个人一起下了船,沿河坎小路向着萝卜溪走去。河边下午景色特别明丽,朱叶黄华,满地如锦如绣。回头看吕家坪市镇,但见嘉树成荫,千家村舍屋瓦上,炊烟四浮,白如乳酪,悬浮在林薄间。……看来一切都象征当地的兴旺,尽管在无章次的人事管理上,还依然十分兴旺。(选自《长河》第二章“秋”,有删改)【注】①满满:小叔叔通称。②八铺八盖:八床盖被,八床垫被,为最丰盛的陪嫁物。③爱好:喜欢精美。④拗手扳罾:言故意扭着。(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写的是辰河中部吕家坪水码头及其附近小村萝卜溪的人与事,是作者继《边城》之后,关于湘西人物、风情的又一曲挽歌。B.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新生活”,犹如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河面,作者通过“老水手”这一人物对“新生活”的态度,传达了对未来的悲观态度。C.小说中关于“新生活”的情节,既表现老水手善良、热情,关心乡里事情;又表现出他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D.两个湘西女子的形象同中有异,二姑娘“掉过头去”是害羞,而夭夭“却装不曾听到”则表现她的泼辣和对这个话题的反感。(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文中“掌渡船的”是个友善热情、幽默风趣的人,职业的原因,使得他见多识广。B.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通过对话,既展现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土人情,又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使情节淡化,叙述散文化。C.从某种程度看,夭夭就是翠翠的化身,她们都暗合传统的真善美,人性向善。但翠翠是外向灵动的,而夭夭是内向文静的。D.文本结尾对吕家坪的回望,与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相呼应,使小说的节选部分更具诗情画意。(3)赏析画线句的语言特色。(4)结合全文,说说湘西农村社会具体“美”在何处。二、古代诗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吴主用诸将之谋,数侵盗晋边。陆抗上疏曰:“昔有夏多罪而殷汤用师,纣作淫虐而周武授钺。苟无其时,虽复大圣,亦宜养威自保,不可轻动也。今不务力农富国,审官任能,明黜陟,慎刑赏,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况今师所克获,不补所丧战?”吴主不从。吴大司马陆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即处上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上言:‘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臣前乞屯精兵三万,而主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今臣所统千里,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羸敝日久,难以待变。臣愚以为诸王幼冲,无用兵马以妨要务;又,黄门宣官开立占募,兵民避役,逋逃入占,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场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并力备御,庶几无虞。若其不然,深可忧也!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及卒,吴主使其子晏、景、玄、机、云分将其兵。机、云皆善属文,名重于世。初,周鲂之子处,膂力绝人,不修细行,乡里患之。处尝问父老曰:“今时和岁丰而人不乐,何邪?”父老叹曰:“三害不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遂从机、云受学,写志读书,节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摘编自《资治通鉴•晋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B.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C.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D.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钺,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句中用以指周武王开始讨伐行动。B.黜陟,古时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等。句中“黜”指罢免官职,“陟”指提升官职。C.社稷,土神和地神的总称。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句中亦此意。D.百蛮,古代是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句中指需安抚的各少数民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抗对吴忠诚,敢于发表意见。在吴国君主听取了手下将领的策略多次在晋国边境侵犯劫掠时,他便上疏直陈自己反对的观点。B.陆抗教子有方,对后人影响深远。他死后,几个儿子全都文武双全,深得吴主重用;受到陆机、陆云教导的周处也能改过自新、有所作为。C.陆抗对形势有清醒的判断。他和父亲陆逊都认识到了西陵地理位置重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建议朝廷一定要加强防守的力量。D.陆抗崇尚做事应该相时而动。他认为商汤用兵、周武王讨伐都是正当其时的,因为当时的夏朝多行罪恶之事,而商纣王也邪恶残暴。(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5)陆抗反对吴主“侵盗晋边”的理由是什么?反对的结果如何?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①范仲淹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③[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缨,帽带。③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B.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儿的自由自在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C.“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D.两首诗的语言虽然平实质朴,却因为都能巧妙化用典故,显得清雅而不流于浅俗。(2)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何在?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书愤》中描写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诗句是“,”。(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3)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的凄凉与悲壮。三、语言文字运用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文艺称为“灵魂的事业”,这是强调文艺在塑造人的灵魂上的重大作用。这里所说的“灵魂”实际是人的“心灵”,它是由理智、意志、情感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完善和提升人的心灵世界,()。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康德认为审美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愉快”,他把这种感知方式称为“静观”。但自100多年前王国维把康德美学引入我国以来,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完全为人所理解,最初不少学者都受叔本华影响,视之为“意志的清净剂”,它带给人的是“真正的清心寡欲”,事实上康德之所以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规定美感的特性,是由于他深感近代西方社会在科技理性与商业文明统治下,人已经逐步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忘却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倡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体验来培育人高尚的审美情操,把宇宙精神与个人情怀统一起来,使人从物质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获得解放,超越功利目的而得以进入“物我同一”“万物一体”境界,同时又能培育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按照美的信念和法则去思想和行动,成为“有道德的”亦即他所说的“以自身为目的的人”。(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不仅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B.不仅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C.不仅要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D.不仅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无论有没有下雨,荷叶表面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莲叶上滴几滴胶水,黏度很强的胶水,①___________,而是滚落下去并且不留痕迹。能够拥有如此“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只因为,荷叶能够“自洁”!是荷叶表面太光滑了?光得让灰尘都“站不住脚了”?②___________!荷叶自洁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表面是粗糙的。荷叶的表面上有一个个隆起的“小山包”,上面布满了绒毛状的小小“碉堡”。“小山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了空气,空气和为数众多的“碉堡”,共同组建了荷叶表面的疏水层。雨点由于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了球形水珠,水珠在滚动的过程中会顺道吸附灰尘。因此,③___________,水珠就会附带尘埃滚开。这,就是著名的“荷叶效应”。荷叶的自洁效应,给了人类无限的启发和榜样效应。基于此,科学家把透明、疏油、疏水的纳米材料运用到汽车烤漆、建筑物外墙或是玻璃上,不但随时可以保持物体表面的清洁,也减少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安全又省力。(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请分别用一个问句概括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20个字)四、写作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心理学研究还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上面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与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真实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去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节选自周国平《论读书》)材料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节选自培根《谈读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强调了人应该要爱读书、好读书。B.“读书”与天性及经验有密切的关系,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验又可以弥补读书的不足。C.周国平很重视阅读经典的方法,赞赏随手翻翻,点石成金,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D.透过读书的态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如鄙视读书的人未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明智之士常常学以致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的是BA.材料一是围绕好读书、读好书及怎么读展开的,结构层次清晰。B.材料一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意在说明读书内容跟人的精神品级绝对有关联。C.材料二从读书内容、策略、功用等方面层层分析,逻辑严密,体现了很强的论辩力。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分析形象生动,气势磅礴。(3)下列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的一项是AA.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B.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C.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4)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节的行文脉络。(5)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论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整个段落论证思路的梳理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理清段落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梳理。(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2)C.“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错,依据原文“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可知,原文无“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的意思。故选:C。(2)B.“绝对有关联”错,说法绝对。依据原文“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可知,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意在说明读书内容跟人的精神品级有一定的关联。故选:B。(3)A.“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强调的是读书的方法,所以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故选:A。(4)前两句第一层次,由材料“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可知,首先阐述了读书为学的用途。第三四句为第二层次,由材料“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可知,其次论述了读书要把握好度。第五句为第三个层次,由材料“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可知,然后论述了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第六七句为第四个层次,由原文“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可知,最后阐述了对待学问的态度及读书的目的。(5)由材料一“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去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可知,要不求甚解,为我所用。由材料二“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可知,读书不要故意挑剔、不可迷信,要多思考。由材料二“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可知,对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读法。由材料二“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可知,读书要与讨论、笔记、写作相结合。由材料二“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可知,要根据个人气质上的特点与精神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读书。答案:(1)C(2)B(3)A(4)①首先阐述了读书为学的用途;②其次论述了读书要把握好度;③然后论述了读书与经验的关系;④最后阐述了对待学问的态度及读书的目的。(5)①不求甚解,为我所用;②读书不要故意挑剔、不可迷信,要多思考;③对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读法;④读书要与讨论、笔记、写作相结合;⑤要根据个人气质上的特点与精神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读书。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长河(节选)沈从文辰河中部小口岸吕家坪,河下游约有四里一个小土坡,名叫“枫树坳”,坳上有个滕姓祠堂。祠堂前后十几株老枫木树,叶子已被几个早上的严霜,镀上一片黄,一片红,一片紫。祠堂位置在山坳上,地点较高,向对河望去,但见千山草黄,起野火处有白烟如云。祠堂前老枫树下,摆摊子守坳的,是个弄船老水手,好像在水上做鸭子漂厌了,方爬上岸来做干鸭子。这一天,他听到两个赶路的乡人讨论城里的“新生活”,他虽说是个老江湖,“新生活”是什么,究竟不清楚。老水手不说话,向远处看,看到对河橘子园那一片橘树,和吕家坪村头那一簇簇古树。他想:“来就来你的,有什么可怕?”两个过路人走后,老水手却依然坐在阳光下想心事。他预备过河去看看。对河萝卜溪村子里,住了个人家,和他关系相当深。他得把这个重要消息报告给这个一村中的带头人知道,好事先准备一番,免得临时措手不及,弄得个手忙脚乱。因此收拾了摊子,扣上门,向河边走去。上了渡船,掌渡的认识他,正互相招呼,河边又来了两个女子。一个年纪较小的,穿了件葱绿布衣,月蓝布围腰,一条辫子盘在头上,背个小小细篾竹笼,放了些干粉条同印花布。一个年纪较大的,眼睛大,圆枣子形脸,穿蓝布衣印花布裤。年青人眼睛光口甜,远远的一见到老水手,就叫喊老水手:“满满①,满满,你过河吗?到我家吃饭去,有刀头肉,焖黄豆芽。”老水手一看是夭夭姊妹,就说:“夭夭,你姊妹赶场买东西回来?我正要到你家里去。你买了多少好东西!”他又向那个长脸的女孩子说:“二妹,你怎么,好像办嫁妆,场场都是一背笼!……”老水手对两个女孩子只是笑,因为见较大的也有个竹笼,内里有好些布匹杂货,所以开玩笑,说是陪嫁用的。那个枣子形脸的女子,为人忠厚老实,被老的一说,不好意思,腮帮子颈脖子通红了,掉过头去看水。掌渡船的说:“二姑娘嫁妆有八铺八盖②,早就办好了。我听你们村子里人说的。头面首饰就用银子十二斤,压箱子十二个元宝还在外,是王银匠说的。夭姑娘呢,不要银的,要金的。谁说的?我说的。”末后的话自然近于信口打哇哇,图个嘴响,不必真有其事。夭夭虽听得分明,却装不曾听到,回过头去抿着嘴笑,指点远处水上野鸭子给姊姊瞧。老水手说:“夭夭,你一个夏天绩了多少麻?我看你一定有二十四匹细白麻布了。”夭夭注意水中漂浮的菜叶,头也不回。“我一个夏天都玩掉了,大嫂子麻布多!”掌渡船的又插嘴说:“大嫂子多,可不比夭夭的好。夭夭什么都爱好③。”夭夭分辩说:“划船的,你乱说。你怎么知道我爱好?”掌渡船的装作十分认真的神气:“我怎么不知道?我老虽老,眼睛还上好的,什么事看不出。你们只看看她那个细篾背笼,多精巧,怕不是贵州云南府带来的?值三两银子吧。你顶小时我就说过,夭夭长大了,一定是个观音,哪会错?”“你怎么知道观音爱好?”“观音不爱好,怎么不怕路远,成天从紫竹林到南海去洗脚?多远一条路!”弄渡船的一面悠悠闲闲的巴船,一面向别的过渡人说:“我说知道就知道。我还知道宣统皇帝退位,袁世凯存心不良要登极,我们湖南人蔡锷不服气,一掌把他推下金銮宝殿。人老成精,我知道的事情多咧。”几句话把满船人都逗笑了。大家眼光注意到夭夭和她那个精巧竹背笼。那背笼比起一般妇女用的,实在精细讲究得多。渡船到河中时,夭夭向老水手说:“满满,你坳上大枫木树,这几天真好看。叶子同火烧一样,红上了天,一天烧到夜,越烧越旺,总烧不完。我们在对河稻草堆上看到它,老以为真是着了火。”老水手捉住了把柄说:“夭夭,你才说不爱好看的东西,别的事不管,你倒看中我坳上那枫木树。还有小伙子坐在枫木树下唱歌,你在对河可惜听不着。你家橘子园才真叫好看,今年结多少!树枝也压断许多吧。结了万千橘子,可不请客!因为好看,舍不得!”夭夭装作生气样子说:“满满,你真是拗手扳罾④,我不同你说了。”两姊妹是枫木坳对河萝卜溪滕家大橘子园滕长顺的女儿。守祠堂的老水手也姓滕,是远房同宗。老水手原来就正是要到她家里去,找她们父亲说话的。夭夭不作声时,老水手于是又想起“新生活”,他抱了一点杞忧,以为“新生活”一来,这地方原来的一切,都必然会要有些变化,夭夭姊妹生活也一定要有变化。过完渡,几个人一起下了船,沿河坎小路向着萝卜溪走去。河边下午景色特别明丽,朱叶黄华,满地如锦如绣。回头看吕家坪市镇,但见嘉树成荫,千家村舍屋瓦上,炊烟四浮,白如乳酪,悬浮在林薄间。……看来一切都象征当地的兴旺,尽管在无章次的人事管理上,还依然十分兴旺。(选自《长河》第二章“秋”,有删改)【注】①满满:小叔叔通称。②八铺八盖:八床盖被,八床垫被,为最丰盛的陪嫁物。③爱好:喜欢精美。④拗手扳罾:言故意扭着。(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写的是辰河中部吕家坪水码头及其附近小村萝卜溪的人与事,是作者继《边城》之后,关于湘西人物、风情的又一曲挽歌。B.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新生活”,犹如一枚石子投入平静的河面,作者通过“老水手”这一人物对“新生活”的态度,传达了对未来的悲观态度。C.小说中关于“新生活”的情节,既表现老水手善良、热情,关心乡里事情;又表现出他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D.两个湘西女子的形象同中有异,二姑娘“掉过头去”是害羞,而夭夭“却装不曾听到”则表现她的泼辣和对这个话题的反感。(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CA.小说以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文中“掌渡船的”是个友善热情、幽默风趣的人,职业的原因,使得他见多识广。B.小说主要以对话形式展开,通过对话,既展现湘西独特的民俗风情和乡土人情,又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使情节淡化,叙述散文化。C.从某种程度看,夭夭就是翠翠的化身,她们都暗合传统的真善美,人性向善。但翠翠是外向灵动的,而夭夭是内向文静的。D.文本结尾对吕家坪的回望,与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相呼应,使小说的节选部分更具诗情画意。(3)赏析画线句的语言特色。(4)结合全文,说说湘西农村社会具体“美”在何处。【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语句语言特色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句子,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A.正确。B.“传达了对未来的悲观态度”错。文中写“来就来你的,有什么可怕”,据此看出,并非悲观。C.“又表现出他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错。“老水手于是又想起‘新生活’,他抱了一点杞忧,以为‘新生活’一来,这地方原来的一切,都必然会要有些变化,夭夭姊妹生活也一定要有变化”,此处可看出他担忧年轻人的未来,又表现出他保守的一面。D.“表现她的泼辣和对这个话题的反感”错。此处表达的是一种机智,而非对话题的反感。故选:A。(2)C.“但翠翠是外向灵动的,而夭夭是内向文静的”错。文中夭夭对老水手的热情邀饭、与掌渡船的和老水手的对话都体现出夭夭是外向灵动的。而《边城》中的翠翠是内向文静的。故选:C。(3)“满满,你坳上大枫木树,这几天真好看。叶子同火烧一样,红上了天,一天烧到夜,越烧越旺,总烧不完”,由此可分析出,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叶子”比作“火烧一样”,“红上了天”是夸张,形象描写出深秋枫叶红得热烈、绚烂,红得极致的特点。“满满,你坳上大枫木树,这几天真好看。叶子同火烧一样,红上了天,一天烧到夜,越烧越旺,总烧不完”,这几个句子都是短句,节奏明快,短促,透露出夭夭说话语气的热切、性格的活泼。口语化表达,“真好看”“总烧不完”“老以为”等口语朴实率真,既有地方特色,又符合夭夭人物形象特征。夭夭是作者倾尽笔力赞美的可爱的湘西少女,灵魂纯净透明的自然之子。(4)湘西农村社会的“美”具体体现在:第一,朴素美好的生活场景。如“这一天,他听到两个赶路的乡人讨论城里的‘新生活’,他虽说是个老江湖,‘新生活’是什么,究竟不清楚。老水手不说话,向远处看,看到对河橘子园那一片橘树,和吕家坪村头那一簇簇古树。他想:‘来就来你的,有什么可怕?’两个过路人走后,老水手却依然坐在阳光下想心事”,此处写两个赶路的乡人讨论城里的“新生活”,老水手坐在阳光下想心事的场景如“你们只看看她那个细篾背笼,多精巧,怕不是贵州云南府带来的?值三两银子吧”“大家眼光注意到夭夭和她那个精巧竹背笼。那背笼比起一般妇女用的,实在精细讲究得多”,写夭夭背着精巧的竹背笼。如“河边下午景色特别明丽,朱叶黄华,满地如锦如绣。回头看吕家坪市镇,但见嘉树成荫,千家村舍屋瓦上,炊烟四浮,白如乳酪,悬浮在林薄间”,写嘉树成荫、炊烟四浮的乡村自然景象。以上这些场景都展现出朴素美好的生活。第二,淳朴传统的社会礼俗。如“一个年纪较小的,穿了件葱绿布衣,月蓝布围腰,一条辫子盘在头上,背个小小细篾竹笼,放了些干粉条同印花布。一个年纪较大的,眼睛大,圆枣子形脸,穿蓝布衣印花布裤”“二姑娘嫁妆有八铺八盖,早就办好了。我听你们村子里人说的。头面首饰就用银子十二斤,压箱子十二个元宝还在外,是王银匠说的。夭姑娘呢,不要银的,要金的。谁说的?我说的”,写夭夭姊妹的穿着搭配、掌渡船的所说的姑娘嫁妆等展现了湘西的社会礼俗。第三,温暖融洽的人情关系。如“年青人眼睛光口甜,远远的一见到老水手,就叫喊老水手:‘满满,满满,你过河吗?到我家吃饭去,有刀头肉,焖黄豆芽。’”“掌渡船的又插嘴说:‘大嫂子多,可不比夭夭的好。夭夭什么都爱好③。’夭夭分辩说:‘划船的,你乱说。你怎么知道我爱好?’掌渡船的装作十分认真的神气‘我怎么不知道?我老虽老,眼睛还上好的,什么事看不出。你们只看看她那个细篾背笼,多精巧,怕不是贵州云南府带来的?值三两银子吧。你顶小时我就说过,夭夭长大了,一定是个观音,哪会错?’”“老水手捉住了把柄说:‘夭夭,你才说不爱好看的东西,别的事不管,你倒看中我坳上那枫木树。还有小伙子坐在枫木树下唱歌,你在对河可惜听不着。你家橘子园才真叫好看,今年结多少!树枝也压断许多吧。结了万千橘子,可不请客!因为好看,舍不得!’夭夭装作生气样子说:‘满满,你真是拗手扳罾,我不同你说了。’”写夭夭对老水手的热情邀饭、老水手对夭夭的打趣赞美以及船上气氛的和乐自然,都体现了湘西温暖融洽的人情关系。答案:(1)A(2)C(3)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或以动写静的手法),形象描写出深秋枫叶红得热烈、绚烂,红得极致的特点。②多用短句,节奏明快,透露出夭夭说话语气的热切、性格的活泼。③口语化,“真好看”“总烧不完”“老以为”等口语朴实率真,既有地方特色,又符合人物形象特征。(4)①朴素美好的生活场景。两个赶路的乡人讨论城里的“新生活”,老水手坐在阳光下想心事,夭夭背着精巧竹背笼,嘉树成荫,炊烟四浮,这些场景都展现出朴素美好的生活。②淳朴传统的社会礼俗。夭夭姊妹的穿着搭配、掌渡船的所说的姑娘嫁妆等展现了湘西的社会礼俗。③温暖融洽的人情关系。夭夭对老水手的热情邀饭、老水手对夭夭的打趣赞美以及船上气氛的和乐自然,都体现了湘西温暖融洽的人情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吴主用诸将之谋,数侵盗晋边。陆抗上疏曰:“昔有夏多罪而殷汤用师,纣作淫虐而周武授钺。苟无其时,虽复大圣,亦宜养威自保,不可轻动也。今不务力农富国,审官任能,明黜陟,慎刑赏,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况今师所克获,不补所丧战?”吴主不从。吴大司马陆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即处上流,受敌二境。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机,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臣父逊,昔在西垂上言:‘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臣前乞屯精兵三万,而主者循常,未肯差赴。自步阐以后,益更损耗。今臣所统千里,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而上下见兵,财有数万,羸敝日久,难以待变。臣愚以为诸王幼冲,无用兵马以妨要务;又,黄门宣官开立占募,兵民避役,逋逃入占,乞特诏简阅,一切料出,以补疆场受敌常处,使臣所部足满八万,省息众务,并力备御,庶几无虞。若其不然,深可忧也!臣死之后,乞以西方为属。”及卒,吴主使其子晏、景、玄、机、云分将其兵。机、云皆善属文,名重于世。初,周鲂之子处,膂力绝人,不修细行,乡里患之。处尝问父老曰:“今时和岁丰而人不乐,何邪?”父老叹曰:“三害不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所患止此,吾能除之。”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遂从机、云受学,写志读书,节行,比及期年州府交辟。(摘编自《资治通鉴•晋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B.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C.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D.西陵/国之西门/虽云易守/亦复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荆州/非吴有/也如其有虞当倾国争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授钺,古代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句中用以指周武王开始讨伐行动。B.黜陟,古时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等。句中“黜”指罢免官职,“陟”指提升官职。C.社稷,土神和地神的总称。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句中亦此意。D.百蛮,古代是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句中指需安抚的各少数民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陆抗对吴忠诚,敢于发表意见。在吴国君主听取了手下将领的策略多次在晋国边境侵犯劫掠时,他便上疏直陈自己反对的观点。B.陆抗教子有方,对后人影响深远。他死后,几个儿子全都文武双全,深得吴主重用;受到陆机、陆云教导的周处也能改过自新、有所作为。C.陆抗对形势有清醒的判断。他和父亲陆逊都认识到了西陵地理位置重要,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建议朝廷一定要加强防守的力量。D.陆抗崇尚做事应该相时而动。他认为商汤用兵、周武王讨伐都是正当其时的,因为当时的夏朝多行罪恶之事,而商纣王也邪恶残暴。(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若敌泛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县也。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5)陆抗反对吴主“侵盗晋边”的理由是什么?反对的结果如何?【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西陵,是国家的西门,虽然说容易防守,但同时容易丧失。假如守不住的话,那就不只是失掉一个郡,就连荆州都会不属于吴所有了。如果西陵有忧患,就要竭尽国家的力量去争夺它。“西陵/国之西门”为判断句,在“门”后要断句;“易守”是“云”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荆州非吴有也”为判断句,句末虚词“也”后应断开,排除D。故选:C。(2)C.“社稷,土神和地神的总称”错。社为土神,稷为谷神。故选:C。(3)B.“几个儿子全都文武双全,深得吴主重用;受到陆机、陆云教导的周处也能改过自新、有所作为”错。由“吴主使其子晏、景、玄、机、云分将其兵。机、云皆善属文,名重于世”可知,儿子中文武双全的有两个,不是“全都”。由“处尝问父老……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遂从机、云受学,写志读书,砥节砺行”可知,周处不是受到陆机、陆云教导后改过的,他只是跟随陆机、陆云学习,是自己专心致志地读书,磨练操守与德行。故选:B。(4)①“若”,如果;“顺流”,顺流而下;“星奔电迈”为比喻修辞,“迈”,奔驰;“县”,同“悬”,指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译文:如果敌人泛舟顺流而下,那么就会像流星那样飞奔,像闪电奔驰那样迅疾,到那时,就不能依赖别的地区援助来解救危难了。②“货”,财物;“恶”,厌恶,不愿意;“不必”,不一定。译文: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占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5)由“今不务力农富国,审官任能,明黔陟,慎刑赏,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今争帝王之资而昧十百之利,此人臣之奸便,非国家之良策也”可知,陆抗认为吴当务之急是兴农富国,实现大业;挑衅晋,对作恶之臣有利,却让吴得不偿失。由“吴主不从”可知,吴主并没有听取陆抗的意见。答案:(1)C(2)C(3)B(4)①如果敌人泛舟顺流而下,那么就会像流星那样飞奔,像闪电奔驰那样迅疾,到那时,就不能依赖别的地区援助来解救危难了。②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占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5)反对的理由:①吴当务之急是兴农富国,实现大业;②挑衅晋对作恶之臣有利,却让吴得不偿失。反对的结果:吴主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参考译文:吴主采纳诸将的策略,屡次侵犯掠夺晋国的边境。陆抗上疏说道:“过去夏朝多做罪恶的事而商汤用兵,商纣王荒淫残暴而周武王举起讨伐的大斧。如果不到时机,即使是至圣之人,也应积蓄威势自保,不可轻举妄动。如今不致力于兴农事来富国,不审查官吏任用贤能,不明确进退、升降的标准,不谨慎使用刑罚奖赏,不用道德教诲各个部门,不用仁爱来安抚百姓,却听任诸将追求功名,用全部兵力,任意发动侵略战争,动不动就耗费上万的钱财,士兵凋伤憔悴,敌军还没削弱而我们却已非常劳累了。如今以争夺天下帝王霸业的资本,去贪图几十几百的小便宜,这是臣下邪恶的便利,并不是治理国家的良策。何况现在军队战胜所得的,(恐怕)不能弥补它所丧失的呢?”吴主不听从他的意见。吴国大司马陆抗患病。他上疏道:“西陵、建平,是国家的屏障,位置处在长江上流,两面受敌。如果敌人泛舟顺流而下,那么就会像流星飞奔,像闪电疾驰那样迅疾,到那时,就不能依赖别的地区援助来解救危难了。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关键,不只是国家疆界受侵犯的小祸患。我的父亲陆逊,以前在西部边境的时候曾上书道:‘西陵是国家的西门,虽说容易防守,但也容易丧失。如果守不住的话,那就不只是失掉一个郡,就连荆州都会不属于吴国所有了。假如西陵有忧患,就要竭尽国家的力量去争夺它。’我以前曾请求在西陵驻守三万精兵,但主管官员遵循常规,不愿派兵前往西陵。自步阐事件后,我方兵力更加损耗。如今我统率着方圆千里的地方,对外抵御强大的敌人,对内又安抚各方蛮族,上上下下的现有军队,才有几万人,早已疲惫衰败,很难应付突发的事变。我认为诸王年幼,不要给他们配备兵马,(不然)让要紧的事务受到损害。另外,对黄门宦官进行招募,让士兵百姓能够借此躲避兵役,甚至逃亡的罪人也要求列入招募名册,我请求特别下诏书检查,凡是清理出来的,都把他们补充到边境地区经常跟敌人冲突的地方,让我所统领的军队兵员满额为八万,节省停止众多的事务,集中力量准备防御,或许能够避免忧患。假如不这样做,那就很令人担忧了。我死后,请特别注意西方边境。”陆抗死去以后,吴主让陆抗的儿子陆晏、陆景、陆玄、陆机、陆云分别统领陆抗的士兵。陆机、陆云都擅长写文章,名声被当世推重。当初,周鲂的儿子周处,体力超过常人,他不拘小节,乡里百姓都认为他是祸患。周处曾询问乡里老人道:“现在四时谐调,又是丰收之年,开始人们却不欢喜,这是为什么呢?”老人叹气道:“三害没有除掉,怎么会有快乐!”周处说道:“三害是什么呢?”老人说道:“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龙,再加上你就是三害了。”周处说道:“假如忧虑的只限于这三害,那我就能把它除了。”于是,周处进山寻找老虎,把老虎射死,接着他跳到河里,与蛟龙搏斗,杀死蛟龙。他就跟随陆机、陆云从师学习,专心致志读书,磨练操守和德行。过了一年,州郡的官府争相征召他去作官。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其八、其九)①范仲淹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③[注]①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范仲淹因谏获罪,被贬任睦州(桐庐郡)太守,赴任经过桐庐一带的富春江时,写下了十首绝句。②诗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缨,帽带。③诗出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此日东南行”紧承“爱云水”,仿佛被贬东南之地反而让诗人有得偿所愿的满足。B.白鸟飞翔,影子映入如镜的江面,鸟儿的自由自在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C.“沧浪”这一意象,使得两首诗首尾相连,诗意衔通,意境相谐,颇具构思之妙。D.两首诗的语言虽然平实质朴,却因为都能巧妙化用典故,显得清雅而不流于浅俗。(2)诗人不相信“风尘化客衣”的底气何在?请结合两首诗歌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相关诗句详细分析。【解答】(1)B.“引发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之情”分析错误。“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写出了沧浪之水平明如镜,光可鉴物,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这里即景抒情,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故选B。(2)首先,“素心爱云水,此日东南行”,作者开篇直写自己原本就有“素心爱云水”之情。“素心”指一种纯朴的心地,一种高洁的情操,之所以“爱云水”,因为“云水”亦纯洁无垢,正与“素心“相契合。易言之,作者在“云水”中能发现精神寄托之所。因此,当作者此日东南行“于桐庐道上”,看到了清澈的富春江水,不能不感到由衷的喜悦。体现了诗人本性纯朴高洁。其次,“笑解尘缨处,沧浪无限清”,“尘缨”指沾满征尘的帽带,“沧浪”指澄碧的江水。一个“笑”字是作者“素心爱云水”的形象化。他高兴地摘下帽子,要借“无限清”之江水洗洗干净,后两句暗用《孟子离娄上》之典:“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以沧浪之清水濯其缨,亦正寓有尽管遭贬谪,身遭“侮”,但其决不“自侮”,仍要保持自己的高洁节操之意,其“素心”是不会因贬谪而受污染的。体现出诗人襟怀达观超脱以及坚守自我的心志。再次,“沧浪清可爱,白鸟鉴中飞”,“沧浪清可爱”,看似描写水色清澈可亲,其实是即景抒情,隐喻着诗人的高尚情操;“白鸟鉴中飞”紧承上句的写景,这沧浪之水如何可爱?它平明如镜,光可鉴物,鸟儿掠过水面都可以照出影子,景物晶莹澄澈,纤尘不染,正是服务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最后,“不信有京洛,风尘化客衣”,诗人不相信京洛豪华奢靡的风尘,可以把素衣染成黑色。范仲淹此以喻自己的高洁品格,不会因境遇地位的不同而变化。这两句反用晋代诗人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之典。陆诗写洛阳羁旅风尘之苦,亦含污浊的环境可改变人的品格之意。而范仲淹则“不信”风尘能染污客衣,即恶劣环境能改变人的忠贞之志,这种忠贞之志就是其于千古佳作《登岳阳楼记》中所推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古仁人之心”,诗人对坚持自己的忠贞之志显示出高度的信心与决心。从整体上看,这两首诗中所写的桐庐道紧傍富春江,这一带风景绝佳,诗人看到所处环境清静优美如同画境般,在作者看来,这里正可以涵养情操。由此可见,作者虽遭贬谪,但并无消极颓丧之意,志向高远的作者,已把个人的荣辱升降置之度外,并没有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而是在如画景中涵养情操。答案:(1)B(2)①诗人本性纯朴高洁。诗人怀“素心”,爱“云水”,心地纯朴,情操高洁。②诗人襟怀达观超脱。获罪被贬,诗人却宠辱不惊,坦然“笑”对。③诗人有坚守自我的心志。见“沧浪”水,诗人主动“洗缨”,足见其高洁自守。④诗人所处环境清静优美。桐庐一带仿若画境,正可以涵养情操。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书愤》中描写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的诗句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3)同样是描写塞外黄昏时的风景,王维的《使至塞上》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凄凉与悲壮。【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解答】故答案为:(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重点字:洲、渡)(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重点字:蓉、露)(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重点字:腓、稀)三、语言文字运用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文艺称为“灵魂的事业”,这是强调文艺在塑造人的灵魂上的重大作用。这里所说的“灵魂”实际是人的“心灵”,它是由理智、意志、情感三者构成的有机整体。要完善和提升人的心灵世界,()。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康德认为审美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无利害的自由愉快”,他把这种感知方式称为“静观”。但自100多年前王国维把康德美学引入我国以来,这一思想一直没有完全为人所理解,最初不少学者都受叔本华影响,视之为“意志的清净剂”,它带给人的是“真正的清心寡欲”,事实上康德之所以以“无利害的自由愉快”来规定美感的特性,是由于他深感近代西方社会在科技理性与商业文明统治下,人已经逐步沦为欲望的工具和奴隶而日趋物化和异化,忘却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他提倡对美的对象的感知和体验来培育人高尚的审美情操,把宇宙精神与个人情怀统一起来,使人从物质束缚中摆脱出来而获得解放,超越功利目的而得以进入“物我同一”“万物一体”境界,同时又能培育人的自由意志,使人按照美的信念和法则去思想和行动,成为“有道德的”亦即他所说的“以自身为目的的人”。(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A.不仅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B.不仅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C.不仅要有情感的教育,还需要有意志的教育、知识的教育。D.不仅要有知识的教育、意志的教育,还需要有情感的教育。(2)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A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C.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使用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判断修辞手法的运用。(3)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画线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解答】(1)根据后文语境“而在情感教育方面,美与美的艺术又起着其他思想工作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可知,此处句末应该落脚在“情感教育”上,据此排除AC;从逻辑关系上看,“知识的教育”应该在“意志的教育”之前,排除B。故选:D。(2)原文:比喻,把“康德美学”比喻为“意志的清净剂”。A.比喻,将雪比喻为盛开的梨花。B.拟人,“护”字,“绕”字显得那么有情,是人格化描写。C.夸张,“千山”“万径”夸张。D.借代,“绿”“红”代指绿叶、红花;设问,有问有答;拟人,“肥”“瘦”把植物人格化。故选:A。(3)划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对”前面缺少介词“通过”;二是语序不当,从逻辑关系上看,先“个人”,后“宇宙”,故“宇宙精神”和“个人情怀”顺序应颠倒过来。答案:(1)D(2)A(3)①在“对”前加上“通过”;②把“宇宙精神与个人情怀”改为“个人情怀与宇宙精神”。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无论有没有下雨,荷叶表面永远纤尘不染。有人做过实验:在莲叶上滴几滴胶水,黏度很强的胶水,①___________,而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开题报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 开题报告:在“权利优先”与“共同善”之间:现代性视域下的大学制度正义研究
- 韩园子车站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 开题报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 开题报告:新时代中学语文诗词曲唱艺术研究
- 开题报告:新时代大学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与运行机制研究
- 2024届辽宁省普兰店市高考猜题卷:数学试题试卷
- 2024年工业产品经销协议标准格式版A版
- 【课件】人力资源规划与人才招聘-HR猫猫
- 2024版版权质押合同终止协议书范本3篇
- 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参数换算公式
- PPP模式项目的风险管理分析
- 工厂消防逃生疏散演习报告范本
- 硫酸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数据中心机房项目验收检查表-机柜及冷通道
- GB/T 17421.2-2023机床检验通则第2部分:数控轴线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确定
- GB/T 42430-2023血液、尿液中乙醇、甲醇、正丙醇、丙酮、异丙醇和正丁醇检验
- 五年级奥数-《盈亏问题》课件
- 如何度过青春期课件
- 汽车维修企业客户抱怨受理制度
- 劳动能力鉴定复查申请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