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三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茶,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等尚无新的发现以前,还不能提供出具体的年代来。可以肯定的是,自开始有茶起,直到战国时代以前的很长时期内,有茶的地方还仅限于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当然,在这个期间内,西南地区中巴蜀一带的茶,曾以“贡品”的形式,进入到中原地区。到了战国时代,七雄并起,战事频繁,茶才由茶树原产地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经由水路和陆路先后传入后来的产茶地区。不过,还应指出的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前,基本上仍是茶的药用时期,因此,《六之饮》[注]中把晏婴所处的春秋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以前的周公时代,并上溯到神农氏时代,都作为茶的饮用时期,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根据,是神农氏撰有《食经》,其中曾提到饮茶。实际上,古代人往往汇录议论性质相关的文字成书,而用一位思想或行事与此议论相称的古人题名,由于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创始者,所以就把《食经》托为神农氏所撰。陆羽据此而把神农氏说成是饮茶的创始人,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因而《六之饮》中举出司马相如和扬雄,认为他们是汉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三国以后的两晋时代,《六之饮》中举出了饮茶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五人,另再参照《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也以两晋时代的为多,说明两晋时代已是一个饮茶风尚迅速普及的时代;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大盛,并进而说明有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比屋之饮”,这也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但是,从《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来分析,在两晋时代,南方的饮茶风尚已较北方为盛,而陆羽并未就此加以阐述,同时,他也未参照《七之事》中所引史料,在《六之饮》中举出南北朝时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这都不能不说是《茶经》中的不足之处。由此可知,《六之饮》所说的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这段饮茶历史,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为了指出这段饮茶历史中的关键性史实,这里要加以补充的有两件事。一是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之句,这说明自公元前316年以后,四川的饮茶风尚已开始向陕西进而向中原地带传播。二是晋代以后的南北朝前期,南方的饮茶风尚仍较北方为盛。如北朝西魏杨街之在所著《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中,述及北魏有些人鄙薄地把茶称为“酪奴”,并说“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所谓好,即是喜好饮茶。(摘编自吴觉农《茶经述评》)材料二:由于交通与通讯技术都十分落后,因此僧侣求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我国茶文化依赖这种人际传播形式,在日本、朝鲜等邻邦得到了普及,而这些国家也则通过将我国茶文化与自身本土文化相融合,创造了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另外,人口迁移在我国茶文化传播中也发挥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内传播来看,西晋迁都导致茶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展现出了人口迁移在茶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外传播来看,广州、福建等茶文化发展繁盛的地区所出现的劳动力输出等现象,也推动着我国茶文化向东南亚国家的传播。茶专著、茶文学的流通,则在我国茶文化的国内传播与对外传播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陆羽所创作的《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不仅在我国国内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而且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直至今日,已经被翻译为多个版本的《茶经》仍旧在中外茶文化交流中持续做出着贡献。与此同时,许多国外茶文化爱好者也在对我国茶文化做出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专著的形式推动着我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如日本荣西法师在结束中国之行之后,创作了《吃茶养生记》这一日本第一部与茶文化相关的著作,这部著作在日本社会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彰显出了重要价值。事实上,当茶叶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时,在此基础之上的跨区域传播就已经出现。从这种模式的表现形式来看,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跨区域传播途径包括汉朝时期出现的丝绸之路、唐宋时期出现的茶马古道。基于这种形式的茶文化传播,让我国茶叶与茶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并且在我国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价值。(摘编自栾著《浅谈茶文化的传播途径及历史演变过程》)【注】《六之饮》和《七之事》都是陆羽《茶经》中的篇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战国以前,茶只产于西南地区;战国后,由于战争,茶才由水、陆两路传向中原地区。B.西晋时,茶文化中心南移与西晋迁都是分不开的;饮茶风尚由蜀地向中原传播,则与秦攻取蜀国有关。C.从在我国茶文化输出中所承担的角色来看,《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有着重要地位。D.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作用,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力度将会大大削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早在春秋时代,甚至追溯到神农氏撰写《食经》的时候,已有饮茶。B.两晋时,南方饮茶的风尚比北方更为突出,《六之饮》就证明了这一观点。C.战国或秦之前,茶基本作为药用;秦人取蜀后,茶才开始用于饮用。D.从《洛阳伽蓝记》可知,北魏有些人把茶称为“酪奴”,认为茶不及奶饮品。(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提及的茶的两种功用的一项是A.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全七碗茶。B.汤发云腴酬白,盏浮花乳轻圆。C.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D.春醒茶可解,诗病药难痊。(4)根据材料二,概括茶文化的传播途径。(5)简要分析材料一最后一段补充两则史料的用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差半车麦秸姚雪垠“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一个寒冷的黄昏,弟兄们把一个新捉到的汉奸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拿着一面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表情严肃得像一尊铁人。大家叫喊着:“枪毙他!枪毙汉奸!”“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是小名字吗?”队长问。“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你的大名字叫什么?……站起来说!”“没有,老爷。”“哑吧”茫然的站立起来,“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有绰号没有?”“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同志们都笑了起来。队长不笑,追问他的家乡和当汉奸的原因。“俺是王庄人,”“哑巴”说,“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俺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小狗子也饿得吱咩咩地哭着……”他开始哽咽起来。“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鬼孙才是汉奸呐!别人告诉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以后别再把鬼子兵叫做‘北军’了。”队长一边和善地说,一边把小太阳旗还给他:“你就在我们这里‘喝汤’吧。”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问他:“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又加上这么一句:“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我忽然笑着问:“你的小太阳旗呢?”“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地回答说。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有时候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会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土,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捻碎,细细的看一看,拿近鼻尖闻一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一品,然后垂下头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队伍出发的那天晚上,我问“差半车麦秸”:“怕么?”“不,”他说,“俺打过土匪……”“喂,你撒谎!”我小声叫道,“我听见你的心跳啦!”他露出来慌窘的样子,喃喃地说:“我一点也不怕,怕死不算好汉!乡下人就怕官呐……”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好吧,可是你得特别小心!”队长扭过脸来命令我说,“你得跟他一道去,千万不要大意了!”村子里一点动静也没有。“鬼子们全睡着了。你等着我……”他把鞋脱下来插在腰里,弯着腰向村里走去。约摸有二十分钟光景,我发现了一个晃动的黑影,并且有一种东西拉在地上的微声。我把枪口瞄准了黑影,低声喝问:“谁?”“是我呀,同志!”是“差半车麦秸”的声音回答,“鬼子们早就跑光啦!”“你为什么不早咳嗽一声呢?”“我,我……”差半车麦秸吞吞吐吐地说,“俺家里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他把牛绳头举到我的眼前,嘻嘻地笑了起来。“放下!”我命令说,“队长看见要枪毙你了!”“差半车麦秸”迟疑着把围在腰里的牛绳解下来。“你看,我把牛绳放下啦……”“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恐怖的,将要哭泣的低声说。“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拿着百姓的东西?”“我们是革命的队伍呐。”他含糊地答道。又沉默一会儿,“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感慨的声调问我:“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么?”“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我向他解释说。“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子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呐。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日子,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我说呢,革命同志不敬神……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呐!”于是他又快活的笑了起来。从此他越发地活泼起来,工作紧张,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的时候也不多了。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我们二十个游击队员奉命去破坏铁道。“钢朗”的声响在午夜的原野上清脆地向远处飞去,立刻引回来几响比这更清脆,更尖锐的枪声,从我们的头上急速地掠过,惊得月色突然暗了下来。“卧倒!”口令刚刚发出,敌人的机关枪就达达地响了起来……“挂彩了么?能跑不能跑?”“腿上呐,”他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我把他背起来,只知道拼命地跑,而且是非跑不可……回到队里,才发现“差半车麦秸”已昏迷不醒。我们把他救醒过来,知道枪弹并没有射进致命的地方,决定送他到后方医院去医治。当把他抬上担架的时候,他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一九三八年四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大家喜欢互称“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是出于战友间的友谊,以此表达对战友的想念。B.“差半车麦秸”被抓获后,哽咽着,咬着牙,看着队长,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愤怒和恐惧。C.队长作为指挥员,为人严肃,待人严厉,他收留“差半车麦秸”的决定推动了故事的发展。D.加入革命队伍后,“差半车麦秸”思想上的进步并不明显,这从他称同志为“菩萨”可知。(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我”来串联情节,塑造人物。“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让情节更为紧凑。B.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地道庄稼人为主人公,使用“家里人”“外厢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C.小说生动的语言描写让“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不但看清了他的外形,而且看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D.小说除了正面交代了时代大背景,还通过“太阳旗”“土匪”“鬼子”等叙述,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宏阔的社会背景。(3)小说以“差半车麦秸”的胡话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4)茅盾曾赞扬作者“透过表面观察到内层”,认为姚雪垠的这篇小说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的农民性格。请结合小说分析“农民性格”的“内层”。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籥,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湣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赙襚,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C.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D.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士,指品行高尚,超脱世俗的人,也指隐士。文中是指后者。B.南面,帝位坐北朝南,文中齐滑王以天子自居,欲坐北朝南吊唁。C.三晋,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春秋末年三家分晋而得名。D.为寿,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仲连目光敏锐,见微知著。他洞悉强秦并吞天下的野心,深谙各国力量变化的影响,危难之际,为齐国及其余诸国利益存亡拼死一辩。B.鲁仲连正直耿介,扶危济困。强秦围赵之时,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向新垣衍展示了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终解邯郸被围之危。C.鲁仲连善于谋略,有胆有识。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终于说服新垣衍放弃尊秦为帝的想法。D.鲁仲连口才超群,能言善辩。他举邹、鲁拒绝以天子礼接待齐湣王的事来警示新垣衍,若尊秦为帝,魏国将失去尊严,任人宰割。(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②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5)李白有诗赞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李白如此称赞鲁仲连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木兰花慢•滁州送范碎[注]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注】本词作于乾道八年,作者时任滁州知州。范昂任滁州通判(停),是辛弃疾副手,这年秋天,范昂任职期满,调至临安,诗人作此词为他送别。(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点题,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因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惊恐之情,暗含了他功业无成的感叹。B.“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以责备口吻写流水的无情,含蓄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境况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C.“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与“归去朝端如有问,玉关门外老班超”写法相同,两者表达的意思也相近。D.结句写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在醉中挽弓搭箭,频频射落大雁”来抒发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与凄凉之意。(2)这首词多处运用了虚写的艺术手法,请找出两例并作简要赏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3)《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我们的生活时空里,美和美的艺术是如此丰富着人们的心灵:在面对自然奇景时,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无言以对的震撼。在大自然的面前。一切描墓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而当我们在美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天地徜徉流连时,同样也会有一种直指人心的感动,似乎连一声惊叹都会是一种打扰和。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众多美术家们穷其一生所冀望达成的艺术使命。当他们将这种追求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使得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到美和美的艺术,便是对“美美与共”一词的最好答案。而对于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能够实践“美美与共”的精神,我想,应该就是以文字记录美术家们对于美的追求历程,以文字分享美术家们对于美的表达和阐释,以此来传递美的精神。作家和美术家的劳动虽然有异,但是,操笔为锄,耕耘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领域,乃是大家的共同目标。(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美轮美奂鬼斧神工侮辱事必躬亲B.美不胜收巧夺天工亵渎事必躬亲C.美轮美奂巧夺天工侮辱身体力行D.美不胜收鬼斧神工亵渎身体力行(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们将这种追求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使得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到美和美的艺术,便是对“美美与共”一词的最好答案。B.当他们将这种追求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到美和美的艺术,便是对“美美与共”一词的最好答案。C.他们将这种追求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使得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到美和美的艺术,便是对“美美与共”一词的最好阐释。D.当他们将这种追求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到美和美的艺术,便是对“美美与共”一词的最好阐释。(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提到肥胖比较严重的国家,大家①。如今,美国有将近70%的人超重或肥胖。不过,美国人也并非天生这么胖,体重失控大概是近30年来的事。美国的肥胖率已从1990年的12%增长到2018年的42.4%。变胖最重要的原因,便是美国食品工业过于发达。高糖高脂的食物在美国本就深受喜旁再加上②,使得获得这种不健康食品的成本降低。例如常见于零食中的添加脂肪,自1950年代消费量猛增了约三分之二。(),中部与南部州肥胖率明显高于东北部与西部地区。黑人成年人肥胖率高达49.6%,西班牙裔与白人肥胖率在40%以上,只有亚洲裔的肥胖率较低,仅有17.4%。而且,肥胖率与收入整体上负相关,即③。既然都已经这么穷了,不如吃吃喝喝潇潇洒洒。(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同时,地域特征和族裔特征对肥胖的影响也很明显B.同时,地理特征和人种特征对肥胖的影响也很明显C.同时,美国人的体重分布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族裔特征D.同时,美国人的体重分布有非常明显的地理特征和人种特征(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生活中要努力把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也有人认为,生活中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其实也是有其价值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常州三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但究竟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茶,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等尚无新的发现以前,还不能提供出具体的年代来。可以肯定的是,自开始有茶起,直到战国时代以前的很长时期内,有茶的地方还仅限于茶树原产地的西南地区。当然,在这个期间内,西南地区中巴蜀一带的茶,曾以“贡品”的形式,进入到中原地区。到了战国时代,七雄并起,战事频繁,茶才由茶树原产地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经由水路和陆路先后传入后来的产茶地区。不过,还应指出的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前,基本上仍是茶的药用时期,因此,《六之饮》[注]中把晏婴所处的春秋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以前的周公时代,并上溯到神农氏时代,都作为茶的饮用时期,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的根据,是神农氏撰有《食经》,其中曾提到饮茶。实际上,古代人往往汇录议论性质相关的文字成书,而用一位思想或行事与此议论相称的古人题名,由于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创始者,所以就把《食经》托为神农氏所撰。陆羽据此而把神农氏说成是饮茶的创始人,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因而《六之饮》中举出司马相如和扬雄,认为他们是汉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三国以后的两晋时代,《六之饮》中举出了饮茶的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五人,另再参照《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也以两晋时代的为多,说明两晋时代已是一个饮茶风尚迅速普及的时代;到了唐代,饮茶之风大盛,并进而说明有不少地方已形成了“比屋之饮”,这也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但是,从《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来分析,在两晋时代,南方的饮茶风尚已较北方为盛,而陆羽并未就此加以阐述,同时,他也未参照《七之事》中所引史料,在《六之饮》中举出南北朝时代有着饮茶风尚的人,这都不能不说是《茶经》中的不足之处。由此可知,《六之饮》所说的唐代以及唐代以前的这段饮茶历史,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为了指出这段饮茶历史中的关键性史实,这里要加以补充的有两件事。一是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之句,这说明自公元前316年以后,四川的饮茶风尚已开始向陕西进而向中原地带传播。二是晋代以后的南北朝前期,南方的饮茶风尚仍较北方为盛。如北朝西魏杨街之在所著《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中,述及北魏有些人鄙薄地把茶称为“酪奴”,并说“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所谓好,即是喜好饮茶。(摘编自吴觉农《茶经述评》)材料二:由于交通与通讯技术都十分落后,因此僧侣求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传播。我国茶文化依赖这种人际传播形式,在日本、朝鲜等邻邦得到了普及,而这些国家也则通过将我国茶文化与自身本土文化相融合,创造了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茶文化体系。另外,人口迁移在我国茶文化传播中也发挥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内传播来看,西晋迁都导致茶文化中心南移的现象展现出了人口迁移在茶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茶文化的国外传播来看,广州、福建等茶文化发展繁盛的地区所出现的劳动力输出等现象,也推动着我国茶文化向东南亚国家的传播。茶专著、茶文学的流通,则在我国茶文化的国内传播与对外传播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陆羽所创作的《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不仅在我国国内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而且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直至今日,已经被翻译为多个版本的《茶经》仍旧在中外茶文化交流中持续做出着贡献。与此同时,许多国外茶文化爱好者也在对我国茶文化做出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创作专著的形式推动着我国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如日本荣西法师在结束中国之行之后,创作了《吃茶养生记》这一日本第一部与茶文化相关的著作,这部著作在日本社会的茶文化普及过程中彰显出了重要价值。事实上,当茶叶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时,在此基础之上的跨区域传播就已经出现。从这种模式的表现形式来看,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跨区域传播途径包括汉朝时期出现的丝绸之路、唐宋时期出现的茶马古道。基于这种形式的茶文化传播,让我国茶叶与茶文化在国内的影响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并且在我国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传播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价值。(摘编自栾著《浅谈茶文化的传播途径及历史演变过程》)【注】《六之饮》和《七之事》都是陆羽《茶经》中的篇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战国以前,茶只产于西南地区;战国后,由于战争,茶才由水、陆两路传向中原地区。B.西晋时,茶文化中心南移与西晋迁都是分不开的;饮茶风尚由蜀地向中原传播,则与秦攻取蜀国有关。C.从在我国茶文化输出中所承担的角色来看,《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有着重要地位。D.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作用,茶文化向西方国家、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力度将会大大削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早在春秋时代,甚至追溯到神农氏撰写《食经》的时候,已有饮茶。B.两晋时,南方饮茶的风尚比北方更为突出,《六之饮》就证明了这一观点。C.战国或秦之前,茶基本作为药用;秦人取蜀后,茶才开始用于饮用。D.从《洛阳伽蓝记》可知,北魏有些人把茶称为“酪奴”,认为茶不及奶饮品。(3)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材料一提及的茶的两种功用的一项是BA.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全七碗茶。B.汤发云腴酬白,盏浮花乳轻圆。C.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D.春醒茶可解,诗病药难痊。(4)根据材料二,概括茶文化的传播途径。(5)简要分析材料一最后一段补充两则史料的用意。【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选项和文本概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5)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解答】(1)A.依据材料一“到了战国时代,七雄并起,战事频繁,茶才由茶树原产地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经由水路和陆路先后传入后来的产茶地区”,“中原地区“应为“后来的产茶地区“。故选:A。(2)A.依据材料一“不过,还应指出的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前,基本上仍是茶的药用时期,因此,《六之饮》[注]中把晏婴所处的春秋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以前的周公时代,并上溯到神农氏时代,都作为茶的饮用时期,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由于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方面的创始者,所以就把《食经》托为神农氏所撰”,《食经》是古代人托神农氏所撰的,春秋时代仍是茶的药用而非饮用时期。B.依据材料一“但是,从《七之事》中所引的史料来分析,在两晋时代,南方的饮茶风尚已较北方为盛”,“《六之饮》就证明了这一观点”错,《七之事》证明了这一观点。C.材料一“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这说明四川的饮茶风尚已开始向陕西进而向中原地带传播,而不是“茶才开始用于饮用“。D.正确。故选:D。(3)B.“汤发云腴酬白,盏浮花乳轻圆”讲的是煎茶,与茶的药用和饮用无关。故选:B。(4)①依据材料二“由于交通与通讯技术都十分落后,因此僧侣求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文化的传播”,人际传播。②依据材料二“茶专著、茶文学的流通,则在我国茶文化的国内传播与对外传播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有关茶的专著、文学传播。③依据材料二“事实上,当茶叶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流通时,在此基础之上的跨区域传播就已经出现”,商品流通(传播)。(5)补充两则史料指出了《茶经》的错误,完善了我们对茶的认识:依据材料一“一是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之句,这说明自公元前316年以后,四川的饮茶风尚已开始向陕西进而向中原地带传播”,《茶经》没有明确北方饮茶风尚传播的具体时间,而《日知录》明确到了公元前316年这个时间节点;依据材料一“二是晋代以后的南北朝前期,南方的饮茶风尚仍较北方为盛。如北朝西魏杨街之在所著《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报德寺》中,述及北魏有些人鄙薄地把茶称为‘酪奴’,并说‘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所谓好,即是喜好饮茶”,《茶经》没有明确南方茶文化盛于北方的时间区域,而《洛阳伽蓝记》把南方茶文化盛于北方的时间区域后推到南北朝前期。答案:(1)A(2)D(3)B(4)①人际传播。②有关茶的专著、文学传播。③商品流通(传播)。(5)补充两则史料指出了《茶经》的错误,完善了我们对茶的认识:《茶经》没有明确北方饮茶风尚传播的具体时间,而《日知录》明确到了公元前316年这个时间节点;《茶经》没有明确南方茶文化盛于北方的时间区域,而《洛阳伽蓝记》把南方茶文化盛于北方的时间区域后推到南北朝前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差半车麦秸姚雪垠“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一个寒冷的黄昏,弟兄们把一个新捉到的汉奸围了起来。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一丝血色,两条腿颤抖得几乎站立不住。脖颈后插一把旧镰刀,头上戴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队长拿着一面从他身上搜出来的太阳旗,表情严肃得像一尊铁人。大家叫喊着:“枪毙他!枪毙汉奸!”“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是小名字吗?”队长问。“是小名字,老爷。小名字是爷起的,爷说起个坏名字压压灾星……”“你的大名字叫什么?……站起来说!”“没有,老爷。”“哑吧”茫然的站立起来,“爷说庄稼人一辈子不进学屋门儿,不登客房台儿,用不着大名儿。”“有绰号没有?”“差,差,老爷,‘差半车麦秸’。”同志们都笑了起来。队长不笑,追问他的家乡和当汉奸的原因。“俺是王庄人,”“哑巴”说,“北军来啦,看见屋里人就糟蹋,看见外厢人就打呀,砍呀,枪毙呀。俺带着俺的屋里人跟俺的小狗子跑出来啦。小狗子娘已经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小狗子也饿得吱咩咩地哭着……”他开始哽咽起来。“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鬼孙才是汉奸呐!别人告诉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管啦,小狗子娘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以后别再把鬼子兵叫做‘北军’了。”队长一边和善地说,一边把小太阳旗还给他:“你就在我们这里‘喝汤’吧。”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问他:“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又加上这么一句:“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我忽然笑着问:“你的小太阳旗呢?”“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地回答说。他是一个顶有趣的庄稼人。有时候并不想念他的女人和孩子,会用一种抱怨的口气望着田里说:“你看这地里的草呀,唉!平稳年头,人能安安生生地做活,好好的地里哪能会长这么深的草!”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土,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捻碎,细细的看一看,拿近鼻尖闻一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一品,然后垂下头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队伍出发的那天晚上,我问“差半车麦秸”:“怕么?”“不,”他说,“俺打过土匪……”“喂,你撒谎!”我小声叫道,“我听见你的心跳啦!”他露出来慌窘的样子,喃喃地说:“我一点也不怕,怕死不算好汉!乡下人就怕官呐……”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好吧,可是你得特别小心!”队长扭过脸来命令我说,“你得跟他一道去,千万不要大意了!”村子里一点动静也没有。“鬼子们全睡着了。你等着我……”他把鞋脱下来插在腰里,弯着腰向村里走去。约摸有二十分钟光景,我发现了一个晃动的黑影,并且有一种东西拉在地上的微声。我把枪口瞄准了黑影,低声喝问:“谁?”“是我呀,同志!”是“差半车麦秸”的声音回答,“鬼子们早就跑光啦!”“你为什么不早咳嗽一声呢?”“我,我……”差半车麦秸吞吞吐吐地说,“俺家里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他把牛绳头举到我的眼前,嘻嘻地笑了起来。“放下!”我命令说,“队长看见要枪毙你了!”“差半车麦秸”迟疑着把围在腰里的牛绳解下来。“你看,我把牛绳放下啦……”“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恐怖的,将要哭泣的低声说。“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拿着百姓的东西?”“我们是革命的队伍呐。”他含糊地答道。又沉默一会儿,“差半车麦秸”用一种感慨的声调问我:“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么?”“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我向他解释说。“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子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呐。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日子,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我说呢,革命同志不敬神……不敬神也能当菩萨呐!”于是他又快活的笑了起来。从此他越发地活泼起来,工作紧张,为挂念女人和孩子而苦闷的时候也不多了。一个月色苍茫的夜晚,我们二十个游击队员奉命去破坏铁道。“钢朗”的声响在午夜的原野上清脆地向远处飞去,立刻引回来几响比这更清脆,更尖锐的枪声,从我们的头上急速地掠过,惊得月色突然暗了下来。“卧倒!”口令刚刚发出,敌人的机关枪就达达地响了起来……“挂彩了么?能跑不能跑?”“腿上呐,”他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我把他背起来,只知道拼命地跑,而且是非跑不可……回到队里,才发现“差半车麦秸”已昏迷不醒。我们把他救醒过来,知道枪弹并没有射进致命的地方,决定送他到后方医院去医治。当把他抬上担架的时候,他嘴里不住地说着胡话:“嗒嗒!咧咧!黄牛呀……嗒嗒……”一九三八年四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A.大家喜欢互称“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是出于战友间的友谊,以此表达对战友的想念。B.“差半车麦秸”被抓获后,哽咽着,咬着牙,看着队长,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愤怒和恐惧。C.队长作为指挥员,为人严肃,待人严厉,他收留“差半车麦秸”的决定推动了故事的发展。D.加入革命队伍后,“差半车麦秸”思想上的进步并不明显,这从他称同志为“菩萨”可知。(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通过“我”来串联情节,塑造人物。“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让情节更为紧凑。B.小说以农村为背景,以地道庄稼人为主人公,使用“家里人”“外厢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体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C.小说生动的语言描写让“差半车麦秸”这个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我们不但看清了他的外形,而且看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D.小说除了正面交代了时代大背景,还通过“太阳旗”“土匪”“鬼子”等叙述,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宏阔的社会背景。(3)小说以“差半车麦秸”的胡话作为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分析。(4)茅盾曾赞扬作者“透过表面观察到内层”,认为姚雪垠的这篇小说深入地剖析了中国的农民性格。请结合小说分析“农民性格”的“内层”。【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3)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解答这类题常见答题思路为:首先归纳内容,即段意;然后看结构上的作用,看是否照应标题,呼应结尾,总结全文,明确或升华、深化中心思想等等;最后结合主旨分析表达技巧,即艺术特色。可以提炼出三个关键词: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题时,要结合原文进行概括,有理有据,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解答】(1)B.“表现了他对战士们的愤怒和恐惧”错误,原文信息有“小狗子娘真坏事,她叫我拿倒霉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地咬着牙,一边又用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可见愤怒的对象应该是小狗子娘;C.“为人严肃,待人严厉”错误,结合与“我”对话时“他露出来慌窘的样子,喃喃地说”,可见应该是憨厚老实的;D.“思想上的进步并不明显”错误,结合自告奋勇先进村探路“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受伤后还主动请缨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可知,他有了很大的进步。故选:A。(2)D.“小说除了正面交代了时代大背景”错误,没有正面交代时代大背景。故选:D。(3)“咧咧!黄牛呀……”,写了“差半车麦秸”在昏迷中依然在赶着老黄牛在土地上耕作的劳动画面,可见他骨子里的庄稼人特性,想念家乡热爱土地,不怕苦累,表现了人物内心渴望战争早日结束,赶走日本侵略者,过上幸福安稳太平的生活。在人物受伤后的胡话中结束,与开头“瞧,这家伙,又是一个‘差半车麦秸’!”“虽然我们用‘差半车麦秸’这绰号互相叫着,但真正的‘差半车麦秸’他本人却早就离开我们的队伍了”相照应,暗示人物因为受伤而离开,他的生死作者并没有明确说明,这是留白的艺术,由读者去自由联想想象进行二度创作,我们可以设置圆满的结局,伤者痊愈,战争结束,人物过上了心心念念在土地上带着耕牛劳作的安宁日子,丰富文本内容,委婉含蓄,耐人寻味。(4)结合“‘老爷,俺是好人呐!’他颤抖着替自己辩护,‘我叫王哑巴,人人都知道的’”“俺家里还少一根牛绳哩,拿回去一根碍事吗?俺以前打土匪的时候拿老百姓一点东西都不算事的”“他把牛绳头举到我的眼前,嘻嘻地笑了起来”“同志,干革命就得不到一点好处么?”可得出答案①具有农民身上的劣根性,贪小便宜、有思想局限性等落后的一面。结合“他从地里捏起来一小块土,用大拇指和食指把它捻碎,细细的看一看,拿近鼻尖闻一闻,再放一点到舌头尖上品一品,然后垂下头轻轻地点几点,喃喃地说:‘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以及结尾的胡话中分析,可得出答案②具有农民身上朴实的优点,热爱土地,渴望和平生活。结合“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结合自告奋勇先进村探路“我们在离敌人村庄三四里远的一座小坟园停下了。‘差半车麦秸’忽然从队长面前站了起来,抢着说:‘队长,这条路我熟,让我先进村子去!’”受伤后还主动请缨说“我留下换他们几个吧……”,得出答案③作为农民,王哑巴身上具有民族大义、勇于献身等抗争的一面,勇敢顽强无畏无惧。答案:(1)A(2)D(3)①写了“差半车麦秸”在昏迷中干农活的场景,表现了他内心对安稳生活的渴望。②和开头“差半车麦秸”早就离开队伍相呼应,留给读者想象空间,丰富了小说的意蕴。(4)①贪小便宜、有思想局限性等落后的一面:他搞不清军阀和日寇,卑躬屈膝称“老爷”,顺手带走牛绳。②热爱土地,热爱和平生活等本分的一面:他感慨土地荒芜,民不聊生。③有民族大义、勇于献身等抗争的一面:他坚决不做汉奸,危难关头肯挺身而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平原君曰:“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梁客新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平原君曰:“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见新垣衍曰:“东国有鲁仲连先生者,今其人在此,胜请为绍介,交之于将军。”新垣衍曰:“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曰:“胜既已泄之矣。”新垣衍许诺。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齐湣王之鲁,夷维子为执策而从,谓鲁人曰:‘子将何以待吾君?’鲁人曰:‘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夷维子曰:‘子安取礼而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诸侯辟舍,纳筦籥,摄衽抱机,视膳于堂下,天子已食,乃退而听朝也。’鲁人投其籥,不果纳。不得入于鲁,将之薛,假途于邹。当是时,邹君死,湣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倍殡棺,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固不敢入于邹。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赙襚,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鲁,邹鲁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也,梁亦万乘之国也。俱据万乘之国,各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节选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A.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C.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D.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高士,指品行高尚,超脱世俗的人,也指隐士。文中是指后者。B.南面,帝位坐北朝南,文中齐滑王以天子自居,欲坐北朝南吊唁。C.三晋,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三国,因春秋末年三家分晋而得名。D.为寿,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鲁仲连目光敏锐,见微知著。他洞悉强秦并吞天下的野心,深谙各国力量变化的影响,危难之际,为齐国及其余诸国利益存亡拼死一辩。B.鲁仲连正直耿介,扶危济困。强秦围赵之时,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向新垣衍展示了不畏强暴、反抗虐行的决心,终解邯郸被围之危。C.鲁仲连善于谋略,有胆有识。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乃虎狼之邦的本质,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终于说服新垣衍放弃尊秦为帝的想法。D.鲁仲连口才超群,能言善辩。他举邹、鲁拒绝以天子礼接待齐湣王的事来警示新垣衍,若尊秦为帝,魏国将失去尊严,任人宰割。(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②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5)李白有诗赞鲁仲连:“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李白如此称赞鲁仲连的原因。【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魏王派来客藉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国为帝,如今这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还胆敢议论国家大事!”鲁仲连说:“我当初还觉得您是天下贤能的公子,我今天才明白您其实不是。“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中“魏王”是动词“使”的主语,而“令赵帝秦”的主语是“客将军新垣衍”,所以“客将军新垣衍”与“令赵帝秦”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胜也何敢言事”中“胜”是平原君的字,是该句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2)A.“文中是指后者”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可知文中的“高士”指鲁仲连,但鲁仲连当时不是隐士,所以“高士”在这里是指“品行高尚的人”。故选:A。(3)C.“继而指明了救赵的策略”说法错误。根据原文“鲁连见新垣衍,曰:‘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新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出,不敢复言帝秦’”可知,鲁仲连见到新垣衍只是讲了齐湣王到鲁国的故事,并没有指明救赵的策略,选项无中生有。故选:C。(4)“本”,根本;“薄”,疏远;“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正确语序“未有之也”。译文: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②“贵”,看重;“所贵于天下之士者”,被动句,“于”表被动;“释”,消解,消除。译文:被天下才德非凡的人看重的(天下才德非凡的人所看重的),就在于(是)替人排除祸患,消解灾难,解决纷争,而不索取报酬。(5)依据原文“平原君欲封鲁连,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可知,鲁仲连是一个急公好义、才华高卓而又不贪恋富贵的士子形象。他解赵被围之急,事成之后却不居功自傲,不慕名利,拒收千金。这是李白如此称赞鲁仲连的原因之一;鲁仲连弃金钱如粪土,视富贵如浮云,在他身上表现出了齐国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倜傥”“澹荡”,既是鲁仲连的人格写照,也是李白一直以来的精神追求,他追求的淡泊闲适、潇洒放达在鲁仲连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所以他与鲁仲连志趣相投,能够对其产生共鸣。这也是李白如此称赞鲁仲连的原因。答案:(1)D(2)A(3)C(4)①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②被天下才德非凡的人看重的(天下才德非凡的人所看重的),就在于(是)替人排除祸患,消解灾难,解决纷争,而不索取报酬。(5)鲁仲连解赵被围之急而不居功自傲,不慕名利,拒收千金;李白以淡泊闲适、潇洒放达为精神追求,与鲁仲连志趣相投,对其产生共鸣。参考译文:鲁仲连,齐国人。他善于谋划一些奇妙宏伟、卓越不凡的谋略,但又不愿出来做官,喜欢保持高尚节操。鲁仲连前往赵国游历,适逢秦军围攻赵国国都,听说魏国派来的将军想让赵国尊奉秦昭王为帝,就去求见平原君,对平原君说:“这件事您想怎么处理?”平原君说:“前不久,赵国在外面损失四十万大军,现在秦军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可我却不能让他们撤兵。魏王派客籍将军新垣衍让赵国尊奉秦国为帝,现在这个人还在这儿。我哪里胆敢议论国家大事!”鲁仲连说道:“我当初还认为您是天下贤能的公子,今天才明白您其实不是。从大梁来赵国的客人新垣衍在哪呢?我请求替您斥责他一番,让他回到魏国去。”平原君说道:“那就让我来替您介绍,让你跟他见面。”平原君于是见新垣衍说道:“东方的齐国有位鲁仲连先生,现在他就在这里,我来替您介绍,让他和您成为好友。”新垣衍说:“我听人说鲁仲连是齐国志行高尚的贤士。我是魏王的臣子,我出使赵国是因为自己有事要办,我不愿意见鲁仲连先生。”平原君说道:“我已经将你在这里的事透露给他了。”新垣衍只能答应。鲁仲连见到新垣衍,说道:“那秦国,是一个鄙弃礼节道义却崇尚以斩获敌人计功的国家,国君靠着权术来驾驭各级官僚士人,像对待奴仆一样役使本国百姓。他假如无所顾忌地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就只能跳进东海去死了,我不甘心当他的顺民。齐湣王去鲁国的时候,夷维子替他拿着鞭子像随从一样替他赶车,向鲁国人问:‘贵国将要用什么来招待我们国君呢?’鲁国人说道:‘我们会用十太牢的礼数来招待您的国君。’夷维子说道:‘你们从哪儿学来的礼节,竟然这样接待我们国君?我们的那位国君,是天子。天子巡查各个诸侯国,诸侯应迁出正宫,移居别的地方,交出钥匙,撩起衣襟,安排桌案,站在大堂下面伺候天子用饭,等天子吃完饭后,才可以退出去处理本国朝政。鲁国人把关口的大门锁上,不肯接纳他们入境。齐湣王没有办法进入鲁国,就想去薛地,但要从邹国借路前往。就在这时,邹国国君去世了,潘王想进入邹国国都吊丧,夷维子又对邹国新君说:‘天子到邹国来吊丧,丧主一定要把灵柩转换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灵位,然后天子面向南吊丧。’邹国大臣们说道:‘如果一定要这样做的话,我们宁可拿着宝剑自杀。’所以齐洛王不敢进入邹国。邹国和鲁国的大臣,在国君还活着的时候没能尽心尽力地侍奉和供养,国君死后又不能周全地完成葬礼,可是齐湣王想在邹、鲁两国行天子的礼仪,邹、鲁两国的大臣们却能够坚决不接纳齐湣王。现在秦国是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梁也是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在名分上都是王,看到它打了一次胜仗,便想顺从地尊奉它为帝,这使得韩、赵、魏三国的臣子比不上邹、鲁两国的奴仆、婢妾。”新垣衍站起来,向他拜了两拜,道歉说:“起初,我认为先生只是个普通人,直到今天才明白先生是才德非凡的士人啊。请让我离开赵国,我不敢再劝赵国尊奉秦国为帝了。”秦军的主将听说这件事,为此向后退兵五十里。平原君想要封赏鲁仲连,把千金送给鲁仲连为他祝寿。鲁仲连笑着说道:“被天下才德非凡的人看重的,就在于替人排除祸患,消解灾难,解决纷争而不索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了。”鲁仲连于是向平原君告辞,离开了赵国,到死也没有跟平原君再见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木兰花慢•滁州送范碎[注]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注】本词作于乾道八年,作者时任滁州知州。范昂任滁州通判(停),是辛弃疾副手,这年秋天,范昂任职期满,调至临安,诗人作此词为他送别。(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点题,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因年华老去而产生的惊恐之情,暗含了他功业无成的感叹。B.“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以责备口吻写流水的无情,含蓄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境况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C.“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与“归去朝端如有问,玉关门外老班超”写法相同,两者表达的意思也相近。D.结句写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在醉中挽弓搭箭,频频射落大雁”来抒发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与凄凉之意。(2)这首词多处运用了虚写的艺术手法,请找出两例并作简要赏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提干提示“多处”“虚写”,要结合全词至少找到两处作分析,分析表达效果以及传达的词人的感情。【解答】(1)D.“在醉中挽弓搭箭,频频射落大雁”错误。“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大意是“遥望秋天的云霄里一只落雁消逝不见,我沉醉中听到有谁奏响了空弦”,词人醉中张弓满月,空弦虚射,却惊落了秋雁,并非真的弯弓频频射落了大雁。故选D。(2)“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为虚写想象,词人想象友人在归途中享受美食,回家之后享受天伦之乐的情景,饱含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情感的表达较为含蓄。“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也是想象虚写,大意是“都故友倘若问到我,只说我依然是愁肠满腹借酒浇愁愁难遣”,含蓄地表达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苦闷之情。答案:(1)D(2)①“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运用想象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②“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滞酒只依然”,想象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译文:我感到人生衰老,早年的情怀、趣味全减,面对着送别酒,怯惧年华流变。何况屈指指计算中秋佳节将至,那一轮美好的圆月,偏不照人的团圆。无情的流水全不管离人的眷恋,与西风推波助澜,只管将归舟送归。祝愿你在这晚秋的江面,能将莼菜羹、鲈鱼脍品尝,回家后怀儿女团取在夜深的灯前。趁旅途的征衫未换,正好去朝见天子,而今朝廷正思贤访贤。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庐,正留下来教你检视翰林院草拟的文件,还派遣筹划边防军备。说都故友倘若问到我,只说我依然是愁肠满腹借酒浇愁愁难遣。遥望秋天的云霄里一只落雁消逝不见,我沉醉中听到有谁奏响了空弦!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赠与范昂的,这次范昂被召回临安,作者对他寄与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能受到皇帝的重用,并热情地鼓励他到前方去筹划军事,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作者借送别的机会,倾吐自己满腹的忧国深情,在激励友人奋进之时,又宣泄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慷慨悲凉之情,磊落不平之气,层见叠出。上阕头三句“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陡然而起,直抒胸臆,以高屋建瓴之势笼罩全篇。苏轼有“对尊前,惜流年”的词句(《江神子•冬景》),此处便化用了但感觉更深沉悲慨。词人意有所郁结,面对别酒随事触发。本意虽含而未露,探其幽眇,“老来”两字神貌可鉴。词人作此词时正值壮年,何以老迈自居,心情萧索至此呢?词人存其弱冠之年“突骑渡江”,率众南归后,正拟做一番扭转乾坤的事业,不料竟沉沦下僚,辗转宦海。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词人出任滁州知州,当时朝廷苟安,北伐无期,旌旗未展头先白,作者只能“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作者身处政治逆境中,对于寒暑易节,素魄盈亏,特别敏感,双眼看友人高蹈离去,惜别而外,另有衷曲,于是浮想联翩,情思奔涌。“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都不管”和“只管”道尽“水”与“西风”的无情,一语双关。既设想了友人别后归途的情景,又暗喻范氏离任乃朝中局势所致。以西风喻恶势力,在辛词中不乏其例。如“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满江红》)“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笔锋陡转,变刚为柔,一种浑厚超脱的意境悠然展现出来,前句用张翰的故事,后句用黄庭坚的诗意,使人读之翕然而有“归欤”之念。此二句当是悬想范倅离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下阕,转到送别主旨上。“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由上阕末句初跌而出,格调转亢,与上面“归欤”之境构成迥然不同的画面。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头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劳忠奋,三句言朝廷求贤若渴。“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兴国的景象!夜里在承明庐修改诏书,又奉命去筹划边事,极言恩遇之深。承明,庐名,是汉代朝官值宿(犹后代的值班)之地,词里借指宫廷。这几句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明愿为光复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大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的气概。下面再一转折,将滔滔思潮訇然闸住。“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长安,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愁肠殢酒”乃化用唐未韩偓《有忆》诗“肠殢?酒人千里”句,殢是困扰之意。话语外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前面几经翻跌,蓄意蓄势,至结尾,突然振拔:“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词人醉中张弓满月,空弦虚射,却惊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目断”两字极有神韵,其实是翻用《战国策》“虚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着痕迹。一个壮怀激烈、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两句显现出来,他的情怀只能在酒醉后发泄出来。正如清陈廷焯说:“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慨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白雨斋词话》)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全词的感情由联想展开。“老来情味减”一句实写,以下笔笔虚写,以虚衬实。由“别酒”想到“西风”“归船”;由“西风”“归船”想到“江上”,灯前下边转到朝廷思贤,再转到托愁肠殢酒,最后落到醉中发泄。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重点字:伐、矜)(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重点字:雁、潜、跃)(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重点字:恣、谑)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6.(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费孝通先生曾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我们的生活时空里,美和美的艺术是如此丰富着人们的心灵:在面对自然奇景时,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无言以对的震撼。在大自然的面前。一切描墓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而当我们在美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天地徜徉流连时,同样也会有一种直指人心的感动,似乎连一声惊叹都会是一种打扰和。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是众多美术家们穷其一生所冀望达成的艺术使命。当他们将这种追求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使得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到美和美的艺术,便是对“美美与共”一词的最好答案。而对于我这样的文字工作者,能够实践“美美与共”的精神,我想,应该就是以文字记录美术家们对于美的追求历程,以文字分享美术家们对于美的表达和阐释,以此来传递美的精神。作家和美术家的劳动虽然有异,但是,操笔为锄,耕耘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领域,乃是大家的共同目标。(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A.美轮美奂鬼斧神工侮辱事必躬亲B.美不胜收巧夺天工亵渎事必躬亲C.美轮美奂巧夺天工侮辱身体力行D.美不胜收鬼斧神工亵渎身体力行(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CA.他们将这种追求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使得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到美和美的艺术,便是对“美美与共”一词的最好答案。B.当他们将这种追求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到美和美的艺术,便是对“美美与共”一词的最好答案。C.他们将这种追求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使得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到美和美的艺术,便是对“美美与共”一词的最好阐释。D.当他们将这种追求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到美和美的艺术,便是对“美美与共”一词的最好阐释。(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注意要从词语意义轻重、意义侧重点、感情色彩和语境等方面综合考虑分析。(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常见的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等。(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解答】(1)美轮美奂:形容房屋等建筑高大众多,富丽堂皇。美不胜收:好的东西太多,欣赏不过来。用于“自然奇景”空一应选择“美不胜收”。鬼斧神工:形容技能的精巧如同神鬼制作出来一般。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绝妙。用于“大自然”空二应选择“鬼斧神工”。侮辱:欺负,羞辱。亵渎:轻慢,不尊敬。语境说的是“我们在美术家们所创造的艺术天地徜徉流连时”,连“一声惊叹”都是打扰和不尊重,故空三应选择“亵渎”。事必躬亲:凡事都一定要自己亲自去做。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身体力行”和“事必躬亲”都有“亲身做”的意思。但“身体力行”偏重于“努力去实践”;“事必躬亲”偏重于“凡事一定要亲自做”,并有“不放心别人去做”的意思。语境侧重“实践”,故空四应选择“身体力行”。故选D。(2)划线句有两处错误。一是成分残缺,“当……使得”主语残缺,应删去“当”。如果删去“使得”是不正确的,因为“芸芸众生能够欣赏到美和美的艺术”的缘由是“他们将这种追求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出来”。二是搭配不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全县招商引资的工作计划
- 计划生育宣传培训讲课材料
- 《公共关系策划书》课件
- 2024年酒店大堂经理工作计划
- 《文献收集和》课件
- 2021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2024小学二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 关于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 《生儿窒息》课件
- 新校园外联部工作计划例文
- 动画制作员职业技能大赛考试题库(浓缩500题)
- 髋关节脱位病人护理
-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2
-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2025届物理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初中道法】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统编版2024)
- 销售团队员工转正考核方案
- N1叉车司机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3年民航湖北空管分局招聘考试真题
- 院感相关知识培训内容
- 2024-2030年中国中药材行业发展状况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工程总承包项目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