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2025学年上学期长沙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培优卷2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宁乡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之‘南迁二友’。”据此可知,苏轼的学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对陶人格上的心悦诚服。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而苏轼全面接受陶渊明,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二: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不过苏轼性格上“稍露锋锷,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无迹”,故一生挫折较白居易更多。绍圣四年,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时无需大喜,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白居易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苏轼人生态度的方向,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那么,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但被贬后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C.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本质的原因是他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儋州。D.苏轼诗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二)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4)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陶渊明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述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5)苏轼对白居易既有学习,又有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2.(2023秋•天心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夜叶圣陶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到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往哪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张。”大男随口回答。“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哇……妈妈呀……妈妈呀……”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唉!总算看见了。”“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我今天去找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兄弟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兄弟,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避。“那是淡灰色。”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棵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无声息,勉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得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一九二七年十月四日作毕(原载于1927年11月《小说月报》18卷10号,有删改)【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声可能会引来麻烦。B.“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这就差了准儿”“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再现了刽子手因害怕和厌恶而虐杀革命者的过程。C.“十七、十八”两个棺木号码,写出遇难的年轻夫妇在反动派眼中只有代号,也暗示遇难人数之多,揭示了反动派残酷杀戮的罪行。D.老妇人将“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眼放着母性的热光”等细节,写出老妇人将为这新生的一代,勇敢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责任。(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的“夜”,一方面是写实,为故事设置背景;另一方面是象征,是当时黑暗、恐怖的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全都充满绝望。B.小说多处描写灯光、器物、姓氏及老妇人的眼睛等细节,使文章前后勾连,又形成纵向对照,让故事情节符合逻辑地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C.小说故事发生在一间小屋内,又集中在一个晚上,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从老妇人心境变化中了解时代的风云,极具艺术的感染力。D.小说中对映川夫妇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是通过老妇人和阿弟的回忆或两人之间的谈话表现出来的。(3)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请简析其在情节方面的作用。(4)戏剧谋篇中有一种技巧叫“锁闭式结构法”,采取横截面的手法,从接近高潮处写起,或从靠近结局写起,把矛盾冲突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时刻呈现在舞台上,而那些有关情节则用回顾叙述的方式在剧情发展中逐步透露出来。有人说,叶圣陶的《夜》融戏剧锁闭式结构于小说创作之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长沙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客至①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宾至②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③。注释:①这两首诗均作于上元元年(760)左右,杜甫卜居成都草堂。“客”是远亲崔明府(杜甫母亲姓崔)来看望他。②诗题里的“宾”,当指“贵介之宾”。③药栏:药圃栏杆,这里借指药圃中的花药。(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空间上由外而内,时间上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B.《客至》颔联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有客不常来和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今日“君”来更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下文酣畅欢快有了着落。C.《宾至》首联中“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的地理位置偏僻,少有外人来拜访,意在表达诗人因受到冷落而产生的孤独与凄凉之感。D.《宾至》一方面写自己,字里行间透露出失意诗人的个性和情怀;一方面写客人,如“漫劳车马驻江干”的“车马”暗示了客人身份的尊贵。(2)两首诗同写迎客、招待之事,对客人表现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尾联分析。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宁乡市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碣石山是自古以来的海滨名胜,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高适《燕歌行》中都曾提及此地,分别是“”和“”。(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两句:“,。”(3)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宁乡市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普对曰:“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顷之,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敢安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此位谁不欲为!”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不然,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帝从之。久之,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谕意,即前奏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产远节度使武行德等竞自陈攻战阀阅及履历艰苦。帝曰:“此异代事,何足论!”明日皆罢镇,奉朝请。(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有删节)(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需要加标点,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填在答题卡空格中。自唐季以来A数十年间B八姓十二君C僭窃相踵D兵革不息E生民涂炭F吾欲息天下之兵G建久长之计H其道I如何(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容:文中指行为上的不急迫,现代还多指处事不慌张,很镇定。B.顿首:通常是用于上对下或平辈间的一种礼节,也常出现在书信的开头或末尾。C.乞骸骨:意为请求回乡安度晚年,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意思相近。D.奉朝请: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春季为朝,秋季为请,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石守信等人掌管禁兵,赵普多次流露出对他们兵权过大的担心,宋太祖起初对此并不在意,认为他们一定不会背叛自己。B.赵普抓住机会,反复以削减兵权之事进谏皇上,太祖逐渐有所领悟,最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C.宋太祖趁酒酣向石守信等人表明想法,希望他们能主动放弃兵权,安乐一生,石守信顺势以生病为由申请免去官职。D.在宴会上,王彦超等人明白了太祖的心意,主动以年事已高且没有大功劳,不应贪恋皇恩为由,请求辞官回家,均获批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②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5)请简要概括赵普建议宋太祖“收兵权”的原因。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6.(2023秋•宁乡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上,科普很“上头”。汪院士用资料影像与动画效果破解“海怪”“百慕大三角”之谜,答疑解惑,;王教授用气球演示宇宙膨胀、用引体向上演示质量,抽丝剥茧,。《十万个为什么》这本的科普读物,在出版60周年之际也即将推出短视频版本。当《十万个为什么》遇上短视频,碰撞出的科普火花值得期待。一方面,丛书里每一条问答,都源自众多院士、科学家的反复推敲与精准归纳。网红科普博主的加入,更让专业知识与创意呈现在内容与形式上恰当融合。另一方面,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约有8.88亿多人每天看短视频,约有6.38亿多人每天看直播,这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以短视频、直播作为纽带的科普知识,不仅能够消弭知识传播的时空限制与信息壁垒,让“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也如同一股清流,推进着的互联网行业内容由单一娱乐化向知识化的升级,有力地促进着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侃侃而谈妙趣横生路人皆知鱼龙混杂B.侃侃而谈梦笔生花家喻户晓良莠不齐C.娓娓道来妙趣横生家喻户晓良莠不齐D.娓娓道来梦笔生花路人皆知鱼龙混杂(2)下列选项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的“也如同一股清流”相同的一项是A.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数据显示,我国有8.88亿多人每天看短视频,有6.38亿多人每天看直播,这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B.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有8.88亿多人每天看短视频,有6.38亿多人每天看直播,这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C.数据显示,我国约有8.88亿多人每天看短视频,约有6.38亿多人每天看直播,这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D.数据显示,我国约有8.88亿人每天看短视频,约有6.38亿人每天看直播,这已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7.(2023秋•宁乡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像“南极墙”这样的巨大宇宙结构,虽然罕见,①_____不是宇宙中最大的结构。2003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被称为“史隆长城”的巨大丝状结构,长度可达13.7亿光年。2013年,天文学家发现了迄今发现的最大宇宙结构——武仙—北冕座长城。其长度可达100亿光年。这些②_____?由于万有引力,宇宙中密度较高的区域会产生较强的引力,将周围物质吸引过来,逐渐形成了星系以及更大尺度的结构。现代宇宙学表明,宇宙是由暗物质、暗能量主导的,但暗物质究竟是什么,目前不得而知。而如“南极墙”等宇宙大尺度结构中,很可能藏匿着大量的暗物质。对于“南极墙”的研究既关乎银河系,也可能③_____。这项研究还需科学家进一步努力。(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六.作文(共1小题)8.(2023秋•长沙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坚持正确历史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长沙高中语文高二期末典型卷2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2023秋•宁乡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贬后注目人生与社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想;二是“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到安宁。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之高。到了晚年,身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之‘南迁二友’。”据此可知,苏轼的学陶、效陶,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对陶人格上的心悦诚服。用他的话说就是:“我即渊明,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而苏轼全面接受陶渊明,亦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二: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不过苏轼性格上“稍露锋锷,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无迹”,故一生挫折较白居易更多。绍圣四年,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时无需大喜,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的“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士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白居易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苏轼人生态度的方向,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那么,他的学白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展而来的独特精神。(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但被贬后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C.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本质的原因是他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一步。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悖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儋州。D.苏轼诗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想。(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DA.未成小隐成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二)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4)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陶渊明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述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5)苏轼对白居易既有学习,又有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C(3)D(4)①白居易一向仰慕陶渊明的为人,白居易贬所江州正是陶渊明故乡,更激发了他对陶渊明的关注和热情。②白居易与陶渊明有共同的仕途坎坷的经历。(5)①苏轼学习白居易求取闲适的“超越”意识和进退裕如的“中隐”观念。②苏轼突破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一面,不计得失,与世无争,超然洒脱。【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明确相关材料的论点,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解答】(1)C.“本质的原因……”分析错误,结合“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分析可知,本质的原因应该是超越意识,即白居易在久经宦海沉浮、遭遇政治倾轧之后,人生观、处世态度、思想意识等方面的一种超越,一种境界。而“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只是他当时的处境,是他的人生经历,属于“形迹”,只是诱因。故选:C。(2)C.“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错误,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并不是真的舒适,而是他的一种生活态度,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可知。另外依据“据说当时宰相章悖看见了此诗,认为……”可知,宰相章悖观诗贬苏轼的故事是“据说”,未经考证,不能作为历史事实来陈述。故选:C。(3)材料二观点为苏轼学习并发扬白居易是“中隐”观念,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ABC三项均表现出苏轼不以利禄萦心,超然洒脱、恬淡悠闲的心境,符合材料观点;D项则表现了苏轼对人生漂泊不定、匆匆无常的感慨与怅惘。故选:D。(4)结合“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可概括出,白居易一向仰慕陶渊明的为人,白居易贬所江州正是陶渊明故乡,更激发了他对陶渊明的关注和热情。结合“不愿受世网羁绊,向往无拘无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特点”可概括出,白居易与陶渊明有共同的仕途坎坷的经历。(5)结合“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可概括出,苏轼学习白居易求取闲适的“超越”意识和进退裕如的“中隐”观念。结合“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可概括出,苏轼突破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一面,不计得失,与世无争,超然洒脱。答案:(1)C(2)C(3)D(4)①白居易一向仰慕陶渊明的为人,白居易贬所江州正是陶渊明故乡,更激发了他对陶渊明的关注和热情。②白居易与陶渊明有共同的仕途坎坷的经历。(5)①苏轼学习白居易求取闲适的“超越”意识和进退裕如的“中隐”观念。②苏轼突破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一面,不计得失,与世无争,超然洒脱。2.(2023秋•天心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夜叶圣陶桌上的煤油灯放着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桌旁坐着个老妇人,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周岁的孩子。她感到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有时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滩,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弄外,汽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缚的两个。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这时候,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般迷茫的未来。往哪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一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这雾海里边吧?她想十分之九会的。她不敢再想,便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张。”大男随口回答。“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大男姓孙。记着,孙,孙……”大男突然哭起来了,“哇……妈妈呀……妈妈呀……”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屋内的器物仿佛跟着哭声的震荡而晃动起来,灯焰似乎在化得大,化得大,——啊,一滩血!搭,搭,外面有叩门声。她吓得一跳,但随即省悟这声音极熟,一定是阿弟回来了,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唉!总算看见了。”“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我今天去找了那个弟兄,好言好语同他说,求他大慈大悲,指点我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木。我又同他说了,我说这两个人怎样地可怜,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他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老妇人听着,凄然垂下眼光看手中的孩子。“这一番话动了他的心。”阿弟接续说,“他叹口气说,‘听你讲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嘘……”老妇人舒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抑得太紧结了。她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他引着我向野里走,一路同我谈,啊——”他停住了。他想如果照样说出来,太伤阿姊的心了。两个人向野里走。没有路灯,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那兄弟幽幽地说,‘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那一天,我们那个兄弟,上头的命令呀,退缩了好几回,才皱着眉头,砰地一响放出去。那知道这就差了准儿,中在男的臂膀上。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阿弟连忙闪避。“那是淡灰色。”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这没看清,天黑。走到一处,他说到了。十来棵大黑树立在那边,树下一条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木。”他低下头来。受了那弟兄“十七号,十八号,你去认一认吧”的指示而向那些棺木走去时的心情,他不敢说,也不能说。他想定了,说,“他说棺木都写着号码,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眼眶里明莹着仅有的泪。她重新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悄悄来通报恶消息时的况味。她知道,“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不会有的了。一阵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你甥女儿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欢喜。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我欢喜。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欢喜。唉!却成十七、十八!为了什么呢?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丈母,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阿弟听呆了,侧耳听了听外面无声息,勉勉强强地说,“这何必,就说姓孙又有什么要紧?——喔,我想起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说是那男的托他想办法送与亲人的,忘了,一直留在外国裤子袋里。“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一种热望一忽儿完全占领了她。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性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着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如他们没有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这字条了。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得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熟习的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立起来走向楼梯,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哇……”孩子给颠醒了,并不张眼,皱着小眉心直叫,“妈妈呀……”一九二七年十月四日作毕(原载于1927年11月《小说月报》18卷10号,有删改)【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革命群众。本小说反映的就是这一历史事件。(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伤心又害怕”,“伤心”是因为老妇人由哭声想到大男父母的不幸,“害怕”则是因为这哭声可能会引来麻烦。B.“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这就差了准儿”“又是三响,才算结果了,两个染了满身红”再现了刽子手因害怕和厌恶而虐杀革命者的过程。C.“十七、十八”两个棺木号码,写出遇难的年轻夫妇在反动派眼中只有代号,也暗示遇难人数之多,揭示了反动派残酷杀戮的罪行。D.老妇人将“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眼放着母性的热光”等细节,写出老妇人将为这新生的一代,勇敢担负起抚养他成人的责任。(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A.小说标题的“夜”,一方面是写实,为故事设置背景;另一方面是象征,是当时黑暗、恐怖的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因此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全都充满绝望。B.小说多处描写灯光、器物、姓氏及老妇人的眼睛等细节,使文章前后勾连,又形成纵向对照,让故事情节符合逻辑地展开,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C.小说故事发生在一间小屋内,又集中在一个晚上,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让读者从老妇人心境变化中了解时代的风云,极具艺术的感染力。D.小说中对映川夫妇采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是通过老妇人和阿弟的回忆或两人之间的谈话表现出来的。(3)小说采用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行文,请简析其在情节方面的作用。(4)戏剧谋篇中有一种技巧叫“锁闭式结构法”,采取横截面的手法,从接近高潮处写起,或从靠近结局写起,把矛盾冲突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时刻呈现在舞台上,而那些有关情节则用回顾叙述的方式在剧情发展中逐步透露出来。有人说,叶圣陶的《夜》融戏剧锁闭式结构于小说创作之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1)B(2)A(3)明线:老妇人从悲痛到愤怒,从怯弱到勇敢的思想性格变化。暗线:映川夫妇的牺牲和托孤。作用:①双线交织,使情节结构更加集中: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借老妇人和弟弟的对话及回忆串联故事情节;②明暗线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线中映川夫妇临难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推动了明线中母亲思想性格的发展。③明暗双线合理安排,设置悬念,引人入胜。(4)①横截面铺叙推动人物性格变化。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是她性格转变的根本原因。开头写幻觉,表现了老妇人的迷茫和担忧,中间阿弟回忆女儿女婿被害过程,老妇人心理活动更是剧烈,最后阿弟把字条念给老妇人听,她突然“看明白了这字条了”,对女儿女婿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交织在一起,使她内心充满了反抗的力量,至此老妇人思想与性格完成了巨大的转变,主题得到深化。②从接近高潮处写起,突出矛盾。小说一开头就描绘了一幅暗夜图,老妇人和她的小外孙,焦急地等待着阿弟带回女儿女婿生死存亡的消息,给读者造成悬念,也奠定了小说压抑痛苦的氛围。③回顾式叙述呈现小说情节。小说运用大量篇幅叙述回忆,将映川夫妇如何相处、如何遇难、如何托孤几个主要情节融合贯通。【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故事的方式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小说,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特色评价的鉴赏评价能力,答题时要抓准评价点,结合文本赏析。【解答】(1)B.“刽子手因害怕和厌恶而虐杀革命者”错误,原文是:“他们两个都和善。你知道,这样的家伙我们就怕。”由此可见,刽子手所说的“怕”,是由于这对夫妻革命者十分和善,男人甚至在临死前把身上的衣服都送了人,这种温和的力量比恐吓更有力量。因此刽子手并不是厌恶他们,“失了准”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动摇和退缩。故选B。(2)A.“因此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全都充满绝望”的结论有误。映川夫妇留下字条“无所恨”,表现了他们勇于牺牲、甘于牺牲的精神,像他们一样的革命者坚信无论黑夜多么漫长,光明终将战胜黑暗;而小说结尾老妇人“憔悴的眼放着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也表现出普通百姓在革命者的感召下继续奋斗的精神。故选A。(3)《夜》的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作者从明暗两方面去着力经营的。从明的方面看,把老妇人作为贯穿全篇的中轴,整个情节按着老妇人从悲痛恐惧到愤怒坚强、怯弱怀疑到勇敢反抗的思想性格发展的逻辑轨迹,依前后顺序予以铺写。全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描写暗夜老妇人在悲痛与恐惧中,焦急地等待阿弟归来,以便打听女儿女婿的消息。第二部分,描述老妇人从阿弟的叙述中,惊悉亲人被害而产生的仇恨感情,滋长了反抗意识。第三部分,叙述老妇人从亲人的遗言中受到教育,勇敢担负抚育革命后代的责任。这三个部分,把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交代得非常清楚,使情节只有发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完整性。故事的展开,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显得十分严谨。作品采用了双线结构,两个故事,穿插描绘,紧相勾联,其中又以阿弟作为联系的纽带,从而很自然地把两条线索拧织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两条线索,一条是老妇人的思想性格发展过程,做为明线、正面铺写;一条是女儿女婿为革命英勇献身,做为暗线,侧面衬托。前者,细腻地描写了老妇人的精神世界,写出其逐步觉醒的过程。后者,运用零星、片断的材料,分散地从作品的其他人物(如老妇人、阿弟、士兵等)的言谈、回忆、联想、幻觉中,构成一个连贯而完整的情节:从女儿女婿被捕,撇下孩子大男,到惨遭杀害,留下遗言;从回忆幻觉浮现出女儿女婿活泼可爱的形象,到郊外坟场上,摆着编号是十七、十八的棺材。这个情节,既表现了这对青年烈士临难不苟、视死如归的崇高革命精神,又揭示了老妇人思想发展的飞跃。这两条线索,写出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在这个特定的短篇里,采用双线结构,显然更能拓展作品的思想容量,使作品避免单调而臻于丰富厚实。两条线索的联结,有力地深化、升华了主题,把一对青年烈士的牺牲和老妇人的思想发展变化,提到了革命者和人民群众鱼水相关的高度。如果两条线索游离无涉,各自孤行,必然会降低作品的思想意义。这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暗相间;一正一侧,正侧相衬;一露一藏,以露显藏。作者把全部故事,都安排在一个高度集中的时间空间里,只写了屋内和坟场两处场景与老妇人、烈士、阿弟几个人物,时间又集中在夜里几个小时,这样的结构,非常节省笔墨,便于一箭双雕地刻画人物。通过老妇人的言谈、回忆、幻觉来介绍青年烈士;又通过阿弟的叙述和回忆,揭示烈士的崇高革命品质。如果两条线索都从正面描叙,不仅作品拖沓,而且结构平庸无奇,缺乏情节的波澜起伏、跌宕变化,那也就缺乏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了。(4)《夜》它不仅有两条线索,而且这两条线索又同时在同一地点展开及发展。明线(老妇人——静夜守候——询问阿弟——承担责任)的发生及发展在“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人物:老妇人、小外孙、阿弟。事件:等待阿弟及阿弟的叙说);暗线(女儿女婿——革命被捕——惨遭杀害——遗书寄情)的发生及发展同样也是在“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人物:阿弟、老妇人、小外孙。事件:阿弟回忆老妇人女儿女婿被害的经过)。这就是说,无论是老妇人的“等待”,还是阿弟的“回忆”均限定在“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人物也就是老妇人,小外孙和阿弟三人,时间是深夜,也就是三四个钟头。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基本要素,主要情节是通过“回忆”来完成的,使小说具有了戏剧的闭锁式结构的形式。戏剧的闭锁式结构就是截取生活横断面的写法,不是从头至尾叙述,也不是按时间先后叙述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而是从接近高潮的点切入,在叙述的过程中有机地穿插交代以前发生的与高潮有关的生活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层次地揭示高潮的过程。从而能收到布局紧凑,结构严谨的效果,并给读者设置悬念,强化作品的感染力。闭锁式结构的戏剧开头总是从接近高潮的地方写起的,小说一开头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暗夜图:“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这“暗夜图”向我们暗示的是老妇人所生存的恶劣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一老一少——老妇人和她的小外孙,焦急地等待着阿弟带回女儿女婿生死存亡的消息。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又是在等待这样的事,给读者造成的不仅是悬念,而且是不期而至的压抑。小说的开头没有写女儿女婿如何下狱,也没有写老妇人如何让阿弟去打探女儿女婿的消息,而是从老妇人焦急的等待开始。在“昏暗”的环境下,老妇人抱着“号哭”的小外孙,焦急地等待着阿弟。同时由于害怕是噩耗,她便经常出现幻觉:黑夜的运货车奔驰而过,“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绑的两个”;门首有脚步声经过,她就“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邻家门环的响声,“那更使她心头突地一跳”。可以想象老妇人的心情是多么的紧张和恐惧。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开始的。闭锁式结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回顾”式的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而这种“回顾”的关键是“将开场前发生的事件和当前的戏剧动作融会贯通在一起,用因为过去事件造成的‘危机’来显示人物关系和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小说有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叙述阿弟的“回忆”。这个“回忆”又巧妙地和老妇人的“等待”以及老妇人听过阿弟的叙说后的内心变化“融会贯通在一起”,完成了老妇人性格的转变——由悲痛到勇敢,由怯懦到无畏。阿弟的“回忆”是从深夜开始的。阿弟趁着深夜人静,找到了一个国民党政府行刑队的士兵,阿弟称他为“那个兄弟”,并好言好语同“那个兄弟”说,有这样两个人,现在,人是完了,求你的恩典,大慈大悲,指点他去认一认他们的棺材。“那个兄弟”起先不从,怕给自己带来麻烦。阿弟再哀求说,这两个人怎样可怜,是夫妻两个,女的有年老的娘,他们的孩子天天在外婆手中啼哭,叫着妈妈,妈妈……请你看老的小的面上发点慈悲心唉!阿弟说到动情处,跪下给“那个兄弟”叩头了。阿弟的言行终于打动了“那个兄弟”的心。“那个兄弟”就引着阿弟向野外走去……最后找到了十七十八号,“一横一竖放着”。阿弟“回忆”之前的情节是老妇人和小外孙在焦急的“等待”,之后的情节是老妇人听过阿弟的“回忆”之后的内心变化。老妇人在“等待”中,她“感觉特别不安,不知道快要回来的阿弟将怎么说”。阿弟的“回忆”,老夫人先是“感觉心胸被压得太紧结了”,继而老妇人愤怒了,“我不想什么了……”“怕什么呢?……”“我只恨……”听过阿弟的“回忆”后,老妇人“觉得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这三个情节均是围绕着女儿女婿的事展开的。也就是说女儿女婿的事将这三个情节“融会贯通在一起”。答案:(1)B(2)A(3)明线:老妇人从悲痛到愤怒,从怯弱到勇敢的思想性格变化。暗线:映川夫妇的牺牲和托孤。作用:①双线交织,使情节结构更加集中:通过一个集中的生活场景,借老妇人和弟弟的对话及回忆串联故事情节;②明暗线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暗线中映川夫妇临难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推动了明线中母亲思想性格的发展。③明暗双线合理安排,设置悬念,引人入胜。(4)①横截面铺叙推动人物性格变化。老妇人的心理活动是她性格转变的根本原因。开头写幻觉,表现了老妇人的迷茫和担忧,中间阿弟回忆女儿女婿被害过程,老妇人心理活动更是剧烈,最后阿弟把字条念给老妇人听,她突然“看明白了这字条了”,对女儿女婿的“爱”和对反动派的“恨”交织在一起,使她内心充满了反抗的力量,至此老妇人思想与性格完成了巨大的转变,主题得到深化。②从接近高潮处写起,突出矛盾。小说一开头就描绘了一幅暗夜图,老妇人和她的小外孙,焦急地等待着阿弟带回女儿女婿生死存亡的消息,给读者造成悬念,也奠定了小说压抑痛苦的氛围。③回顾式叙述呈现小说情节。小说运用大量篇幅叙述回忆,将映川夫妇如何相处、如何遇难、如何托孤几个主要情节融合贯通。二.诗歌阅读(共1小题)3.(2023秋•长沙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客至①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宾至②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③。注释:①这两首诗均作于上元元年(760)左右,杜甫卜居成都草堂。“客”是远亲崔明府(杜甫母亲姓崔)来看望他。②诗题里的“宾”,当指“贵介之宾”。③药栏:药圃栏杆,这里借指药圃中的花药。(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空间上由外而内,时间上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B.《客至》颔联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有客不常来和主人不轻易延客之意,今日“君”来更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下文酣畅欢快有了着落。C.《宾至》首联中“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的地理位置偏僻,少有外人来拜访,意在表达诗人因受到冷落而产生的孤独与凄凉之感。D.《宾至》一方面写自己,字里行间透露出失意诗人的个性和情怀;一方面写客人,如“漫劳车马驻江干”的“车马”暗示了客人身份的尊贵。(2)两首诗同写迎客、招待之事,对客人表现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尾联分析。【答案】(1)C(2)《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错误。草堂初建,居幽而地辟,很少有造访之人,此句暗含突然有贵客来访,诗人没有想到。故选C。(2)《客至》一诗,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这首诗歌中的待客描写,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宾至》一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答案:(1)C(2)《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客至》译文: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赏析: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宾至》译文:我栖身的这地方过于偏僻,很少有人来,我年老多病,需要搀扶难以多拜,请您担待。我老朽之人哪有名动天下的文章,你远来看我,车马停在江边,让我感谢又感慨。尊贵的你屈尊停留这破草房整日,让我很不自在,只能用粗茶淡饭招待你,我这腐儒没钱没能耐。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药圃中的花药。赏析:“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先写延客之状。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但“老病人扶”,“再拜”起伏,实感艰“难”。诗中明显表现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写惊讶之情。从上句看,此宾当是耳闻杜甫文名,特通报相访的。“岂有”“漫劳”四字,在这里起了宾主对称作用。“我岂有文名,您徒劳过访”,运用散文的笔调,驭律诗的对法,傲岸之态可掬,嘲讽之意自见,很能体现杜甫七律诗的特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相重复,也为了平仄协调。言下之意:你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我虽不能盛馔相饷,也算尽礼了。“百年”意同一生。下句说:我一生食“粗粝”,身为“腐儒”,款待不周,还望多多包涵。在自谦中实含自伤之意。“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此诗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从强调“幽栖”少客,迎“宾”为“难”到表明“岂有”文名,漫劳垂访,到如果不嫌简慢,还望重来看花,虽始终以宾主对言,却随处传达出主人公的简傲自负神态。“岂有文章惊海内”,“百年粗粝腐儒餐”,在杜甫笔下,一为自谦之辞,一为自伤之语,也是诗人自慨平生的深刻写照。三.默写(共1小题)4.(2023秋•宁乡市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碣石山是自古以来的海滨名胜,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高适《燕歌行》中都曾提及此地,分别是“碣石潇湘无限路”和“旌旆逶迤碣石间”。(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运用对偶的修辞,说明《国风》与《小雅》各自特点的两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3)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答案】(1)碣石潇湘无限路旌旆逶迤碣石间(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碣石潇湘无限路旌旆逶迤碣石间(重点字:旆)(2)《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重点字:淫)(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重点字:牖)四.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5.(2023秋•宁乡市期末)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普对曰:“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顷之,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敢安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此位谁不欲为!”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不然,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帝从之。久之,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谕意,即前奏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产远节度使武行德等竞自陈攻战阀阅及履历艰苦。帝曰:“此异代事,何足论!”明日皆罢镇,奉朝请。(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有删节)(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不需要加标点,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填在答题卡空格中。自唐季以来A数十年间B八姓十二君C僭窃相踵D兵革不息E生民涂炭F吾欲息天下之兵G建久长之计H其道I如何(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BA.从容:文中指行为上的不急迫,现代还多指处事不慌张,很镇定。B.顿首:通常是用于上对下或平辈间的一种礼节,也常出现在书信的开头或末尾。C.乞骸骨:意为请求回乡安度晚年,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意思相近。D.奉朝请: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春季为朝,秋季为请,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石守信等人掌管禁兵,赵普多次流露出对他们兵权过大的担心,宋太祖起初对此并不在意,认为他们一定不会背叛自己。B.赵普抓住机会,反复以削减兵权之事进谏皇上,太祖逐渐有所领悟,最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C.宋太祖趁酒酣向石守信等人表明想法,希望他们能主动放弃兵权,安乐一生,石守信顺势以生病为由申请免去官职。D.在宴会上,王彦超等人明白了太祖的心意,主动以年事已高且没有大功劳,不应贪恋皇恩为由,请求辞官回家,均获批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②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5)请简要概括赵普建议宋太祖“收兵权”的原因。【答案】(1)ACI(2)B(3)D(4)①石守信等人哭泣谢罪说:“我们愚笨考虑不到这个情况,希望陛下同情怜悯我们,指条活路给我们看。”②你们都是国家的老臣,长时间掌管重镇,国事繁忙,这不是我用来优待贤臣的本意。(5)石守信等人没有统领制伏手下的能力,万一手下造反,可能会身不由己;削弱节度使的兵权利于国家安定。【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解答】(1)句意:自唐代以来,几十年间,八个姓氏十二个国君越分窃取接连不断,战争不断,百姓生灵涂炭,我想平息天下的战争,谋划长久的计策,这应该怎么办呢?注意此题要求选出三处“不需要加标点”的的地方。“自唐季以来”和“数十年间”都是时间状语,用在句首,其后断开,中间A处不能断开;“八姓十二君”与“僭窃相踵”是主谓关系,“相踵”是对“八姓十二君僭窃”的陈述,中间C处不能断开;“其道如何”是主谓句,中间I处不能断开。故选ACI。(2)A.正确。句意:召见赵普随便谈论天下大事。B.“通常是用于上对下或平辈间的一种礼节”错误。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C.正确。D.正确。故选B。(3)D.“均获批准”错,原文只是说“彦超谕意,即前奏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原文并没有说是否批准。故选D。(4)①“谢”,谢罪;“惟”,希望;“指示”,指给……看。译文:石守信等人哭泣谢罪说:“我们愚笨考虑不到这个情况,希望陛下同情怜悯我们,指条活路给我们看。”②“宿旧”,国家的老臣;“剧镇”,重镇;“鞅掌”,繁忙;“优贤”,优待贤臣。译文:你们都是国家的老臣,长时间掌管重镇,国事繁忙,这不是我用来优待贤臣的本意。(5)题干要求概括赵普建议宋太祖“收兵权”的原因,从文本内容来看,区间主要涉及两处,一是“然熟观数人者,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延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二)》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烟台理工学院《商务韩语应用三》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酒店房间租赁合同三篇
- 五年级数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战略思维在主管工作中的应用计划
- 文化对生产计划的影响
- 策划班级知识分享会计划
- 制定财务科技应用的学习策略计划
- 财务资产复核计划
- Y -S-T 273.11-2023 冰晶石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第11部分:元素含量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法 (正式版)
- 《Java》课程设计记事本
- 全球数字广告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培训课件外文版2024.4
- 肠内营养返流误吸的预防与护理
- 青川乔庄镇大沟村桃园组新建便民桥项目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 药理学(浙江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肉制品创业指导课程》课件-白切鸡
- 工程项目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
- 实验小学集团化办学经验介绍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农机安全执法课件
- 国际货物运输委托代理合同(中英文对照)全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